残障人士之家:成长之痛

残障人士之家:成长之痛

一、残疾人家:成长的烦恼(论文文献综述)

Goita Yacouba(高亚)[1](2021)在《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的综合性研究。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又是非常特殊的。特别是如今在马里,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可能要延长至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可以说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已经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自1960年独立以来,马里历届政府先后颁布了系列教育法案,一直把教育作为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事项。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马里宪法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马里的教育不仅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受到历史传统以及殖民文化的影响,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在马里的国家教育政策中,基础教育(1-9年级)追求优质是一个长远且重要的目标。当前它面临若干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马里必须采取有力的教育改革行动。马里基础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影响这些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借鉴中国、法国等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什么,改革的策略有哪些?这些都是本论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还需要探讨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教育改革的相关概念与教育理论。论文对从基础教育的六个维度做了文献梳理,包括中小学教师的素养、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学校管理与校长、教育法律与政策、家校合作与冲突。第二章对马里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了比较。马里和中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马里和法国的基础教育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马里长期受法国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都是法语。自1962年独立以来,马里国家一直受到其殖民国家法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马里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以法国的教育体系为蓝本的。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有一个适合国情的特殊的基础教育体系,它的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是汉语。这个比较的目的是:解释马里和中国基础教育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异同,为马里基础教育的变革提供参照体系。对于马里的基础教育和中国的基础教育,马里的基础教育发展应该从中国的基础教育变革中吸取经验,这在当前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章通过对相关的教育概念与教育改革理论的阐释为审视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提供分析框架。这些概念包括: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家长和家校合作及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理论包括:中国、法国和马里的教育改革理论(一、中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二、法国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和第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第四章是通过三种教育研究方法获取基础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加以审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观察法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研究马里基础教育涉及的主题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第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第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第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第四,学校管理活动;第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第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马里基础教育综合性问题的问卷设计融合了教育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理论、教育学史学、教育政策学与教育社会学等学科,同时也适当参考了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会议的资料,使研究不仅具有多学科视野,而且也具有国际视域。资料的收集主要在马里教育部和首都巴马科的20所公立基础学校、教师培训学院进行,同时也在中国湖南长沙市实验小学等六所学校做了课堂教学观察。资料收集的时间:2019年6月到9月;实施问卷与访谈调查的过程包括:第一步,向被调查者讲明进行这次问卷与访谈调查的目的。第二步,向被调查者说明做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式。第三步,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工作的保密性和调查形式的匿名性,打消其顾虑。第四步,待问卷与访谈调查做完之后,向被调查者道谢。第五步,问卷与访谈调查整理及分析。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分析访谈、问卷调查和观察基础教育等方法获得的实践资料,对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项研究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院的老师、学校校长、学生、教育部官员和学生家长等目标群体的访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证明,从教师质量、学习资料、基础学校教学方法、基础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的执行以及家长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来看,马里的基础教育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不可否认的是,马里各级教育部门为解决这些问题也都做出了一些可贵的努力。研究发现目前马里中小学存在着如下问题:基础学校教师素质低;基础学校学习资料的供给不足;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固化;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管理低效,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基础学校教师缺乏较长时间的培训,专业成长的动力不够强;国家因为内乱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给学校购买学习资料的经费不够;基础学校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少,教学交流少,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强;基础学校校长的选拨缺乏严格的标准和缜密的程序,任命之后缺乏管理方面的培训;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低,加上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与孩子有效沟通,也意识不到教育的价值。受法国殖民化教育制度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法律与政策没有合理地反映马里民众的需要和马里教育的特殊性。第七章针对上面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原因,就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思路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马里政府应尽力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础教育初始教师和在职教师的素质,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收入。第二,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给学生免费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料,特别是课程资料。第三,鼓励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要素,主动运用积极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点与学习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四,应尽一切努力对校长进行学校行政或学校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校长的管理服务意识与民主管理水平。第五,通过家长培训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水平,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发挥家庭在学习者的学业成功中的积极作用。第六,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完善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先进经验。

刘梦琦[2](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 ——以X市X区肢体残疾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基本生存状况有着显着的改善,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社会融入的问题依然是社会上的焦点问题。残疾人受到物理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的干扰,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残疾人社会融入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并使残疾人共同分享社会文明的发展成果,帮助残疾人提升社会融入的程度,不仅是残疾人及其家属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以X市X区肢体残疾人为例,在社会支持理论与增能理论的指导下,对X市X区肢体残疾人社会融入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开展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最后通过对小组活动的评估与反思,为促进肢体残疾人社会融入提出一定的对策性建议。通过研究发现,X区肢体残疾人受负面情绪、社会定型观念及缺乏社会支持的影响,存在心理问题突出、人际交往困难、就业积极性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肢体残疾人的社会融入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小组活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介入,帮助肢体残疾人解决个人技能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增进组员的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并学会合理控制情绪,最终提高组员社会融入的程度。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社会工作小组介入活动在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黄笑玲[3](2021)在《社会工作推进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实践探索 ——以东莞市D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治理的发展需求,从单位制至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精细化进展势不可挡。社区治理成为关注,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社区微治理是社区治理体系的精细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要关注居民这个治理主体。然而现实中,社区居委会的人手不足,一人兼任多职,行政任务重,社区治理有心无力,亟需建设一支社区治理人才队伍辅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驻社区,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开启了新视角。基于社区微治理现状及困境分析,社会工作者探索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微治理的可行性,探索“三社联动”嵌入社区微治理的实践模式。本文以东莞市D社区为例,社会工作者从增能理论介入探索社会工作推进社区微治理的实践经验,增加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平权意识,提升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能力。从基层政府治理意识、居民自治能力、社区治理可持续机制等方面阐述D社区在微治理中存在的困境;探索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微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社会工作推进社区微治理的实践内容。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是社区服务需求为基础的服务设计;二是社会工作能改善基层治理结构及机制;三是微服务可影响人的改变;四是服务是微治理的介入点;而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微治理的反思是:居民自治并非一蹴而就;微治理在同质性社区的适用讨论;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的身份转化;对于社会工作推进社区微治理的对策有:一是推动社会组织为治理新兴主体;二是构建治理支持体系;三是加强社会工作赋权能力;四是“三社联动”深化社区治理;五是构建“微治理”可持续机制;最后,本研究中的研究缺陷将于后续探索研究中继续跟进。

刘宇欣[4](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G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是一个数目庞大但却甚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面对福利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和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智障人士难以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而繁重的照顾工作则多由其女性家人承担。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面临着身心及经济等方面困境,而社会各界目前能够为她们提供的关怀尚且有限,使其逐渐成为了社会中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在此背景下,为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她们走出生活与照顾困境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通过无结构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女性成为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这一社会现象,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和解释;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工作结合的方法,以兰州市Z社区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G为案例进行了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希望为构建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探索一种方法或模式,以达到缓解其身心压力,链接各方资源,为其建立相关互联的支持网络的目的。研究发现,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所承担的照顾工作十分繁重,智障群体被“污名化”的现象导致其女性照顾者在社会中受到观念排斥,使其产生了“自我污名化”。在这种内外环境的挤压下,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目前承受着照顾负担、心理困扰、经济拮据等压力,造成了其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受限、亲属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支持的现状。通过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理性情绪疗法与个案工作模式相结合能够帮助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改善心理困扰,唤醒其求助意识;其次,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过程中要以“弥接”为重点,强化其原有社会支持;最后,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力量,注重各方面资源的整合,“扩展”其社会支持,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笔者也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综合动用力量,共同建立起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的社会支持体系,为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提供长久且有效地支持,使其突破困境,恢复自信,积极面对生活。

贾丰竹[5](2021)在《农村“老养残”照料模式下父母对子女未来安置规划的研究》文中提出任何残疾人家庭都将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当主要的照护者尤其是父母不再能够像以前一样提供照护时,残疾成员该怎么办。尽管当前各地已经逐步关注到残疾人家庭的照护需求,提供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以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但是仍然无法减轻这些家庭对未来的忧虑。尤其是在“老养残”家庭之中,这种忧虑更是十分明显。因此,对于未来的担忧,就需要做好详细的规划才能够逐步化解,“未来安置规划”这一概念也因此被提出。基于上述的背景,笔者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养残”家庭中的未来安置规划问题进行研究,这里的残疾成员主要指有智力/精神障碍的成年残疾人。本文的研究问题为:第一,农村老年父母对于这些具有智力/精神残疾的孩子的未来安置抱有何种心态,即是否有规划?有什么样的规划?这种心态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是如何建构起来的?第二,老年照护者对于未来安置规划有何具体选择或行动?针对当前的未来安置规划困境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建议?解释框架上,本研究选择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将“心态”视为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和概念,分析其建构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将“心态”放在社会的视角上,研究个人是如何受到社会知识的影响和束缚的。为了更加突出建构过程的重要性,本文也对这些家庭的未来安置规划的具体行动选择进行了探究,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能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长度访谈的方法,笔者在某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的帮助下,找到了 15名子女是智力/精神障碍残疾人的老年照护者,以及机构的3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本研究首先对该类“老养残”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探究,农村“老养残”家庭中有着不少非独生子女家庭,且子女残疾对于婚姻关系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不少家庭也面临着支出性贫困;智力/精神残疾成员残疾等级较高,有着多重残疾的问题,影响着其独立生活;先天残疾中未婚居多,后天残疾中已婚较多;残疾成员长期呆在家中,鲜有接受机构托养服务;老年照料者中女性承担的照护责任更大,且面临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在心态上,整体而言,大多数家庭中的主要照护者都认为未来安置规划是失望和无助的。没有未来安置规划的家庭往往认为未来安置规划不可行、增加了焦虑、没必要或者无人帮助共同设计未来安置规划;有未来安置规划的家庭中,在未来安置规划的开始时间、规划的参与者、规划公开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距,也十分担心其设置好的未来安置规划在未来是否能够被履行,认为残疾孩子的未来仍然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在心态的影响因素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家庭未来安置规划心态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互动、社会现实以及个人表达的影响。第一,社会互动中,残疾人与社会互动时深受歧视,与老年照护者互动时有着紧密的相互依赖,与服务人员互动时专业关系紧张,这些都使得在考虑其未来的生活何去何从方面,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第二,社会现实方面,在家庭内部,照护者出于家庭责任感,身担巨大的压力,且将未来安置规划视为一件家庭私事;在家庭外部,社会服务不被信任以及社会制度仍处于兜底阶段也使得未来安置规划难以成形;第三,在个人表达上,未来安置规划的三大主体中,残疾成员不愿离家、老年照护者有着分离焦虑、未来潜在照护者也因规划的缺失承担着照护压力的“代际传递”。以上种种,都使得未来安置规划中出现失望、无力、困难和悲伤的心态,这种心态,无疑也影响了未来的规划内容的具体选择。在规划的内容选择上,老年照护者考虑得更多的就是残疾成员的未来照护、财产的划分、居住问题、未来突发事件的处理、未来经济来源和保障以及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涉及范围比较广,且与残疾成员能否在离开家庭后获得适当的照护,保障正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老年照护者对于未来安置规划所做出的的选择,笔者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建构技术过程中所显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使未来安置规划有合理性设计,一是家庭要转变理念,二是社会要提供未来安置规划的法律保障,三是政策上向家庭友好型政策逐步转变,四是利用家庭财产信托和保险业务为未来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五是引导社会工作介入这一领域,帮助制定个性化的规划,六是按照一定的步骤,构建起未来安置规划的多元参与服务体系。通过以上个人和社会性路径的介入,相信能够更好地拆解建构的具体路径。综上所述,本文的行文脉络为:在了解农村“老养残”家庭中老年照护者未来安置规划的心态的基础上,对这种心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即其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看法,是如何在社会的视阈下建构起来的,同时结合这类家庭关于未来安置规划的具体选择和行动,提出相关的合理化建议,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这类家庭中智力/精神障碍残疾人的未来生存难题。

齐小琴[6](2021)在《残疾人家庭儿童成长困境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焦阳[7](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提升研究 ——以嘉峪关市J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低收入家庭儿童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其心理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其中自信心缺失问题尤为突出。通常贫困带来的经济问题可以通过发展经济逐步得以解决,但由弱势地位引发的自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却不能简单依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得到解决,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基于此,本研究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知识,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自信心不足问题进行介入,以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本研究通过量表测量并辅之以观察、访谈,在了解J社区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现状的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层面分析了其自信心不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社区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的真实情况,从自我评价、自我表现、抗逆力、人际交往这四个维度出发,对自信心这一抽象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在此基础上明确低收入家庭儿童关于提升自信心的具体需求,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依托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围绕提升自信心这一总目标,以初识自信——建立自信——巩固自信——强化自信这种层层递进的形式,对招募到的8名组员设计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结合访谈内容、小组满意度调查表以及组员自信心前后测对比结果,表明小组介入后,组员的自信心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小组工作在介入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提升方面具有一定成效。第一,本次活动帮助组员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学会正确全面的看待自己,形成了良好的的自我评价;第二,通过活动增强了组员的自我表现意愿,提高了组员自我表现的积极主动性;第三,通过小组互动增强了组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抗逆力;第四,组员的人际交往自信也在彼此的积极互动与良性反馈中得以增强,其朋辈关系更加紧密。综上所述,本次小组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提升自信心的一次有益探索。最后,针对本次实务过程,本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为社会工作介入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提升问题的实务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更好地帮助低收入家庭儿童实现自身的发展。

徐兴[8](2021)在《农村地区残障成人家庭成员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

孙薇[9](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研究 ——以长沙市G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残疾人群体不断扩大,数量呈上升的趋势。老年残疾人同时具有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理特征,属于双重弱势群体。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老年残疾人群体的关注不断增加,使得这一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当前,社会各界对于老年残疾人的关注重点集中于满足老年残疾人物质生活层面的探讨,而很少有人关注老年残疾人的精神层面需求。老年残疾人在生理上承受痛苦的同时,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由于各种原因,老年残疾人很少会去主动表达内心的痛苦,使得负面消极的情绪无法得到释放。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容易导致老年残疾人失去对于生活的希望,对于老年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老年残疾人的精神照料情况令人担忧。如何满足老年残疾人精神需求,改善老年残疾人的精神照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到老年残疾人群体,探寻改善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的方法和途径,推动老年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运用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以G社区老年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活动理论探索如何满足老年残疾人的精神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该社区内老年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情况和精神照料情况。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社区内老年残疾人的精神照料存在一些问题,老年残疾人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精神生活较为单一,社会交往不足等。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依托,确立了工作的目标,结合服务对象各自的情况,介入到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的服务中,并达到了满足老年残疾人的精神需求,改善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不足的目标。通过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服务是可行的并且有意义的。最后通过在实务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以及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提出对于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的建议。

周珺[10](2020)在《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基层社会网格化治理兴起于公共管理难题、基层维稳压力、管理技术革新等因素的综合推动,并表现为划分辖区单元网格、配备网格治理团队、理顺管理体制等做法。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治理中较为普遍采纳的结构与组织方式,从政府层面力图实现基层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层面全方位的责任体系,同时也将网格发展成为多元共治的载体与单元。将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应用于社会保障领域是顺应党的十九大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新举措和新理念的要求,是促进我国建立均等化、精细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举措,更有着提高乡镇政府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徐霞客镇作为经济发达镇社会治理转型和网格化治理的先锋,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网格化治理模式充分应用于社会保障事务中,推动社会保障领域基层政府责任的落实和多元共治平台的实现,其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发展背景、模式、成效、面临的问题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民众对社会保障的诉求标准越来越高,只依赖于徐霞客镇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导致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建设的可持续性缺乏保障,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因此,如何通过政社联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将社会主体充分融入到社会保障网格化建设中是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重要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剖析徐霞客镇将网格化治理模式应用于城乡社会保障领域的发展背景、必要性,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政策文件、新闻报道,总结徐霞客镇网格化治理应用于社会保障领域取得的成效,总结出深入推进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结合治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从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格局;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部门的联动协调;加强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专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打造专业化的网格工作者队伍;加强村镇联动,准确回应居民社会保障需求五个方面提出深化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二、残疾人家:成长的烦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残疾人家:成长的烦恼(论文提纲范文)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RESUME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的问题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的查找与统计
        二、“基础教育”及相关概念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培养与素质的研究
        四、关于中小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
        五、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六、关于中小学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改革的研究
        七、关于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研究
        八、关于家校冲突与合作的研究
        九、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流派的研究
        十、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与局限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假设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教育概念框架与教育改革理论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框架
        一、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三、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
        四、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法
        五、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
        六、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
        七、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
        八、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选择
        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二、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代表性理论
        三、马里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第一节 马里的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一、马里的地理环境、人口发展、历史与文化特点
        二、马里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国际组织
        一、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二、马里基础教育改革与儿童基金会
    第三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成就与问题
        一、新世纪马里基础教育的改革
        二、马里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成就
        三、马里基础教育的困境
    第四节 中国教育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新中国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二、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新中国基础教育制度及特点
        四、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基础的教育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里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文献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文献研究的目的
        二、文献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样本与目标群体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及分布
        四、问卷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五、问卷调查的过程
        六、问卷的反馈
    第三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二、访谈的对象
        三、访谈时间与地点
        四、访谈调查的过程
        五、访谈资料的整理
    第四节 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观察的目的
        二、观察的对象与内容
        三、观察时间与地点
        四、观察实施的过程
        五、观察资料的整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基础学校教师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二节 基础学校校长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三节 教师教育者的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础学校教师素质
        二、基础学校学习资料供给
        三、基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学校管理活动
        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六、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与教育案例
    第一节 马里基础教育的专题访谈
        一、基础学校教师访谈资料的分析
        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访谈资料分析
        三、教学研究中心CAP与教育顾问访谈分析
        四、教育部官员访谈资料分析
        五、学生家长访谈资料分析
        六、基础学校学生的访谈分析
    第二节 马里基础学校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例及特点
        二、校园文化活动案例及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的发现、建议与结论
    第一节 发现与讨论
        一、研究的发现
        二、讨论
    第二节 建议与结论
        一、对马里基础教育改进的建议
        二、研究的结论与后续探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 ——以X市X区肢体残疾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
        1.2.2 关于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干预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法创新
    1.5 理论基础
        1.5.1 社会支持理论
        1.5.2 增能理论
    1.6 相关概念
        1.6.1 残疾人
        1.6.2 肢体残疾
        1.6.3 社会融入
第二章 X市X区肢体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及影响因素概述
    2.1 X区基本情况
    2.2 X区肢体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2.2.1 心理问题突出
        2.2.2 人际交往困难
        2.2.3 就业积极性低
    2.3 造成X区肢体残疾人社会融入困境因素分析
        2.3.1 定型观念造成社会歧视
        2.3.2 负面情绪严重
        2.3.3 社会支持不足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的方案设计与服务过程
    3.1 小组活动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2 准备阶段
        3.2.1 确定小组服务对象
        3.2.2 组员需求评估
        3.2.3 组员社会融入状况前测
        3.2.4 确定工作目标
        3.2.5 制定工作计划
        3.2.6 预计困难及解决方法
        3.2.7 评估准则及工具
    3.3 执行阶段
        3.3.1 第一次小组活动:初识
        3.3.2 第二次小组活动:熟悉
        3.3.3 第三次小组活动:倾诉与聆听
        3.3.4 第四次小组活动:坚强与乐观
        3.3.5 第五次小组活动:自我发现
        3.3.6 第六次小组活动:反思与回顾
第四章 小组介入效果评估
    4.1 过程评估
        4.1.1 服务对象参与度的评估
        4.1.2 服务对象参与效果的评估
    4.2 结果评估
        4.2.1 组员参与小组活动变化情况
        4.2.2 小组活动目标达成情况
        4.2.3 小组成员满意程度
        4.2.4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建议
    5.1 小组工作干预残疾人社会融入的反思
        5.1.1 关于残疾人社会融入衡量指标的确认
        5.1.2 关于社会环境和小组环境的碰撞
        5.1.3 关于小组成员家人提供的支持
        5.1.4 关于社工专业活动的开展
    5.2 关于促进肢体残疾人社会融入的对策性建议
        5.2.1 完善残疾人福利体系,增强政策落实和惩罚的力度
        5.2.2 鼓励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全方位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
        5.2.3 社区发挥互联网社交网络的作用,增加肢体残疾人自我认同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社会工作推进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实践探索 ——以东莞市D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政策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的互动关系
        二、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探讨
        三、社区微治理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
第二章 社会工作参与D社区微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D社区基本情况
        二、社区服务需求动态跟进
        三、社区微治理现状
    第二节 社区微治理中存在的困境
        一、基层政府治理意识方面
        二、居民自治能力方面
        三、社区微治理可持续性机制方面
    第三节 社会工作参与微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政策推动的趋势
        二、社区建设的需要
        三、社区共治格局构建的需求
    第四节 社会工作参与微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区平台的支持
        二、多元治理主体的支持
        三、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支持
第三章 社会工作推进社区微治理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立良善关系
    第二节 制定微服务计划
        一、项目执行架构初设
        二、项目服务方案设计
    第三节 采取社区微行动
        一、建立“社工+义工”微服务机制
        二、微行动机制形成
        三、培育社会组织规范化运作
        四、微服务中社工+义工联动角色分析
    第四节 评估服务成效
        一、目标达成分析
        二、受益人群对项目评价情况
第四章 社会工作推进社区微治理的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总结
        一、社区服务需求为基础的服务设计
        二、社会工作能改善基层治理结构及机制
        三、微服务可影响人的改变
        四、服务是微治理的切入点
    第二节 社会工作对社区微治理实践的反思
        一、居民自治并非一蹴而至
        二、社会工作者处境尴尬
        三、微治理在同质性社区的适用讨论
        四、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身份转化
    第三节 社会工作推进社区微治理的对策
        一、推动社会组织为治理新兴主体
        二、构建治理支持体系
        三、加强社会工作赋权能力
        四、“三社联动”深化社区微治理
        五、构建“微治理”可持续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部分访谈记录
致谢

(4)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G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家庭照顾者的研究
        二、关于智障家庭照顾者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四、关于构建智障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五、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社会支持网络的相关研究
        六、简要评价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G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第一节 案主的背景资料
    第二节 案主的困境分析
        一、照顾能力不足
        二、多重心理困扰
        三、经济拮据
    第三节 案主的需求分析
        一、提高照顾能力的需求
        二、心理支持的需求
        三、经济需求
    第四节 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分析
        一、正式支持
        二、非正式支持
        三、专业技术支持
    第五节 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评估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实务探索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及其适用性
        一、个案工作
        二、小组工作
    第二节 服务方案的制定
        一、服务目标
        二、服务计划
    第三节 服务方案的实施
        一、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
        二、第二阶段:解决心理困扰
        三、第三阶段:构建专业技术支持
        四、第四阶段:构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五、第五阶段:构建正式的社会支持
        六、第六阶段:解除专业关系
第四章 评估与反思
    第一节 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第二节 反思
        一、介入过程
        二、实务困难
第五章 总结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
    第二节 建议
        一、政策支持方面的建议
        二、服务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携手向幸福”残障人士家庭女性照顾者互助小组计划书
附录二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附录三 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5)农村“老养残”照料模式下父母对子女未来安置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农村“老养残”家庭情况
        1.2.2 发展型家庭政策趋势
        1.2.3 未来安置规划的必要性
        1.2.4 个人实践服务经历及心得体会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村“老养残”照料模式
        1.4.2 未来安置规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老养残”家庭问题研究
        2.1.2 未来安置规划问题研究
        2.1.3 农村智力/精神残疾家庭照护问题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未来安置规划的偏好
        2.2.2 心态及选择的影响原因
        2.2.3 家庭需求
        2.2.4 发达国家经验
    2.3 过往研究总结
第3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视角
        3.1.1 社会建构主义内涵
        3.1.2 研究视角选择原因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的具体步骤
        3.3.1 分析性范畴的回顾
        3.3.2 文化范畴的回顾
        3.3.3 文化范畴的发现
        3.3.4 分析范畴的发现
    3.4 研究涉及的伦理要求
        3.4.1 知情参与原则
        3.4.2 最小伤害原则
        3.4.3 匿名保密原则
第4章 农村“老养残”家庭基本情况
    4.1 农村“老养残”家庭总体情况
        4.1.1 家庭结构
        4.1.2 夫妻关系
        4.1.3 经济状况
    4.2 农村“老养残”家庭中残疾成员的基本状况
        4.2.1 残疾状况
        4.2.2 致残原因
        4.2.3 婚姻状况
        4.2.4 照护需求
        4.2.5 社交能力
    4.3 农村“老养残”家庭中主要照料者基本状况
        4.3.1 照护者性别
        4.3.2 照护者身体状况
        4.3.3 照护压力
        4.3.4 照护内容
        4.3.5 喘息服务
第5章 农村“老养残”家庭对未来安置规划的心态
    5.1 没有未来安置规划: “无望的未来”
        5.1.1 可行性: “计划没有变化快”
        5.1.2 焦虑感: “徒增烦恼”
        5.1.3 非紧迫性: “需要时再想”
        5.1.4 无助性: “没有能商量的”
    5.2 有未来安置规划: “心照不宣”的规划
        5.2.1 起始时间
        5.2.2 主要参与者
        5.2.3 公开程度
第6章 农村“老养残”家庭未来安置规划心态的社会建构
    6.1 社会互动: “困难”的未来安置规划
        6.1.1 残疾成员与社会的互动: 残疾的生理和社会隐喻
        6.1.2 残疾成员与老年照护者的互动: 紧密的相互照顾和相互依赖
        6.1.3 老年照护者与社会服务人员的互动: 紧张的专业关系
    6.2 社会现实: “迫不得已”的未来安置规划
        6.2.1 照护者: 家庭责任感背后的巨大压力
        6.2.2 家庭发展: 孤立无援的“私事儿”
        6.2.3 社会服务: 不被信任的社会服务
        6.2.4 社会制度: “稳定”的残疾人政策
    6.3 个人表达: “悲伤”的未来安置规划
        6.3.1 不愿离家的残疾成员: 家庭之外的孤单世界
        6.3.2 “离散”的亲子关系: “失去控制”后的焦虑
        6.3.3 照护的“代际传递”: 规划缺失的责任承担者
第7章 农村“老养残”家庭未来安置规划的选择
    7.1 “无法信赖”的未来照护
    7.2 “瞻前顾后”的财产划分
    7.3 “走向独立”的居住难题
    7.4 “家族互助”的未来突发事件处理
    7.5 “入不敷出”的未来经济来源与保障
    7.6 “困难重重”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培养
第8章 关于未来安置规划的政策建议
    8.1 理念转变
        8.1.1 持续性和动态性
        8.1.2 前置性
        8.1.3 “去污名化”
    8.2 法律保障
        8.2.1 老年照护者的遗嘱
        8.2.2 成年残疾子女的监护权
        8.2.3 残疾成员的法律权利和责任
        8.2.4 有效的免费法律指导
    8.3 政策转向
        8.3.1 政策倾斜
        8.3.2 福利补贴
        8.3.3 照护及未来安置规划计划服务
    8.4 经济保障
    8.5 社工介入
    8.6 多元参与
第9章 总结与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贡献
    9.3 研究限制
    9.4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大纲
        对“老养残”家庭主要照护者(父母)的访谈提纲
        对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小组工作介入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提升研究 ——以嘉峪关市J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自信心的研究
        (二)关于儿童自信心的研究
        (三)关于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的研究
        (四)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的研究
        (五)文献简评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理论工具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优势视角理论
    五、概念界定
        (一)城市低收入家庭
        (二)儿童自信心
第一章 J社区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现状及需求评估
    一、J社区基本情况
    二、低收入家庭儿童基本情况
        (一)资料收集工具
        (二)低收入家庭儿童基本情况介绍
    三、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现状
        (一)自我评价偏低
        (二)自我表现意愿较弱
        (三)抗逆力较弱
    四、自信心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自我认知因素
        (二)家庭环境因素
        (三)学校环境因素
        (四)社会环境因素
    五、组员需求评估
        (一)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的需求
        (二)提高积极主动性的需求
        (三)增强抗逆力的需求
        (四)增进朋辈关系的需求
第二章 小组介入的前期准备及方案设计
    一、小组介入的前期准备
        (一)组员的招募与选取
        (二)小组类型
        (三)小组工作模式
    二、小组介入的方案设计
        (一)小组理念
        (二)小组目标
        (三)小组特征
        (四)小组活动计划
        (五)小组活动中的预计困难及应对措施
第三章 自信心提升小组实务过程
    一、小组开始阶段——初识自信
        奇妙的缘分——组员相识
    二、小组发展阶段——建立自信
        (一)快乐做自己——认识自我
        (二)致优秀的你——肯定自我
    三、小组成熟阶段——强化自信
        (一)我是小明星——秀出自我
        (二)抗逆小超人——挑战自我
    四、小组结束阶段——巩固自信
        笑迎新生活——祝福你我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小组工作方案设计评估
        (二)组员表现评估
        (三)工作者的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情况
        (二)量表评估
        (三)小组满意度评估
        (四)家长反馈
        (五)跟进服务中的评估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反思
    三、建议
        (一)提高监护人对儿童自信心培育的重视程度
        (二)加大学校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三)动员社区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工作
        (四)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来培育儿童自信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小组反馈表
    附录D 小组满意度调查表
后记

(9)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研究 ——以长沙市G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老年残疾人研究
        1.2.2 老年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
        1.2.3 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创新
第2章 G社区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问题
    2.1 G社区老年残疾人基本情况
    2.2 G社区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存在的问题
        2.2.1 个人层面:被动获取社会支持
        2.2.2 家庭层面:忽视精神照料需求
        2.2.3 社区层面:对老年残疾人关注不足
    2.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问题的可行性
        2.3.1 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2.3.2 研究理论的可行性
第3章 个案工作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研究过程
    3.1 个案需求分析
        3.1.1 个案资料
        3.1.2 服务对象需求评估
    3.2 接案
        3.2.1 服务对象来源
        3.2.2 服务对象信息评估
    3.3 问题预估
    3.4 制定介入计划
        3.4.1 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3.4.2 确定工作目标
        3.4.3 制定个案介入计划
    3.5 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3.5.1 第一次介入:建立服务关系
        3.5.2 第二次介入:开展情绪疏导
        3.5.3 第三次介入:改善家庭关系
        3.5.4 第四次介入:加强朋辈联系
        3.5.5 第五次介入:参与社区生活
        3.5.6 第六次介入:链接社区资源
        3.5.7 第七次介入:结束个案服务
    3.6 个案工作介入效果评估
        3.6.1 过程评估
        3.6.2 结果评估
        3.6.3 评估结果分析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研究过程
    4.1 小组方案设计
        4.1.1 小组活动目标
        4.1.2 小组成员的招募与筛选
        4.1.3 小组概况
    4.2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4.2.1 第一节小组活动:是他,是她
        4.2.2 第二次小组活动:互帮互助好邻居
        4.2.3 第三次小组活动:心灵的镜子
        4.2.4 第四次小组活动:兴趣爱好齐分享
        4.2.5 第五次小组活动:快乐说再见
    4.3 小组工作介入效果评估
        4.3.1 过程评估
        4.3.2 结果评估
        4.3.3 评估结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1.1 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对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具有积极作用
        5.1.2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能够改善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不足
        5.1.3 社会工作介入时应重点把握老年残疾人的实际需求
        5.1.4 家庭对于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改善有重要影响
    5.2 建议
        5.2.1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要重点考虑家庭因素
        5.2.2 社区应加强对老年残疾人的关注
        5.2.3 政府要从宏观层面为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关于网格化治理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外关于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
        2.1.2 社会保障和网格化治理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网络治理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第三章 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现状
    3.1 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生态环境
        3.1.1 政治生态环境
        3.1.2 经济生态环境
        3.1.3 文化生态环境
        3.1.4 科技生态环境
    3.2 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运行机制
        3.2.1 组织架构
        3.2.2 程序
    3.3 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功能
        3.3.1 信息集成的平台功能
        3.3.2 实时监管的留痕功能
        3.3.3 资源调度的指挥功能
        3.3.4 决策依据的支持功能
    3.4 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成效分析
        3.4.1 组建社保代办队伍,标准逐年提升,服务手段不断创新
        3.4.2 及时掌握网格救助需求,健全综合施策的救助机制
        3.4.3 关注弱势群体保障需求,构建覆盖广、多层次的福利体系
        3.4.4 深入网格了解大病补助需求,促进村级医疗互助全面推广
    3.5 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问题分析
        3.5.1 政社联动、多元参与的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体系尚未形成
        3.5.2 村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发展不均衡
        3.5.3 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3.5.4 高度专业化的网格人才储备尚且不足
        3.5.5 社会保障精细化供给与现实需求还不协调
第四章 优化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的对策思考
    4.1 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格局
    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部门联动协调
    4.3 加强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专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
    4.4 加快专业化网格工作者队伍的培养
    4.5 加强村镇联动,准确回应社会保障服务需求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残疾人家:成长的烦恼(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里基础教育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之综合性研究[D]. Goita Yacouba(高亚).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社会融入研究 ——以X市X区肢体残疾人为例[D]. 刘梦琦. 西北大学, 2021
  • [3]社会工作推进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实践探索 ——以东莞市D社区为例[D]. 黄笑玲.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4]社会工作介入智障家庭女性照顾者G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D]. 刘宇欣.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5]农村“老养残”照料模式下父母对子女未来安置规划的研究[D]. 贾丰竹. 山东大学, 2021
  • [6]残疾人家庭儿童成长困境的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齐小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小组工作介入城市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提升研究 ——以嘉峪关市J社区为例[D]. 焦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农村地区残障成人家庭成员心理压力及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D]. 徐兴.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9]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残疾人精神照料研究 ——以长沙市G社区为例[D]. 孙薇. 湘潭大学, 2020(02)
  • [10]徐霞客镇社会保障网格化治理研究[D]. 周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残障人士之家:成长之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