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文字案例评论

报纸文字案例评论

一、报纸词语病例点评(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1](202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具体要求,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深化,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着较为显着的优势,即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教育性优,以教学案例明理论、讲事实、育新人,用蕴含新时代党和国家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教学案例来培育时代新人,用积极的、正能量的教学案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教师面对真实课堂环境,能否有效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是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两个环节容易被一些教师习惯性的简化,即:案例+教材内容,常常被当做固定公式运用于课堂,而缺乏创新和“接地气”。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教学案例选择更科学合理、教学案例运用更规范完整、教学案例价值和作用挖掘更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八个统一”,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理四所高校的学生、“基础”课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理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现状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教师(“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主体)和外部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的外部条件)两个层面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方面的对策为: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明确“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为: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从外部条件来保障和优化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如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等,由此切实为地方“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优化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刘佳美[2](2021)在《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媒体将辽宁形容为共和国工业的起跑点。进入新世纪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弊端问题开始显现,国家因地制宜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日报》与《辽宁日报》对辽宁省报道重点集中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国企改革”等方面,对辽宁形象建构总体上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新世纪后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加,传播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辽宁自身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开始面临困境与阻碍。媒体在报道中设置议程,舆论引导力不足导致受众对辽宁负面刻板印象不断加深等问题不断出现,这与辽宁现实形象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辽宁形象的传播和自身的发展。本文以《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2000—2019年对辽宁的报道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报道样本进行抽取、分类和归纳,详细分析两报如何通过报道建构辽宁形象,并对辽宁形象呈现特点进行总结。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分阶段按照历史进程梳理辽宁形象嬗变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老工业基地形象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后老工业基地从曲折中走向最好发展时期,再到新世纪前期调整发展方式后辽宁老工业基地形象重振与巩固。第二章重点分析《人民日报》与《辽宁日报》自新世纪以来对辽宁的报道,从报道题材数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报道版面、报道体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比两报报道在建构辽宁形象过程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三章在分析第二章的基础上对《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总结出两报报道下辽宁形象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生态五方面的呈现特点。第四章针对两报在辽宁形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媒体设置议程固化、报道倾向失衡、报道模式和内容缺乏创新等问题给出合理设置议程、精准定位辽宁形象、平衡报道倾向、加大软新闻关注度等相应的解决措施。

张盟[3](2020)在《论方舟的诗》文中研究说明方舟(1966——),本名周柏,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南下”的诗人之一,也是南方“打工诗歌”的代表作家。他在诗歌创作初期受“朦胧诗”影响较大,后期逐渐趋向写实并创作了大量的打工纪实诗。方舟的诗立足生活现实但又不乏抒情与想象,他的诗得到同时代诗人杨克、郑小琼、叶延滨等人的认可,当代诗歌评论家们对其诗歌创作亦作过不少的研究与评述。作为一位寓居在南方都市东莞从事底层写作的诗人,方舟其人其诗显然很难跨越“精英史观”进入主流文学史的研究视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方舟诗歌缺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试图在详细整理方舟诗歌作品的基础上,采用访谈互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方舟的诗歌创作经历、诗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促进学界对方舟诗歌创作的全面了解。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结语和四个主要章节。《绪论》部分通过对方舟诗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指出方舟其人其诗被忽视和低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证方舟诗歌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南下者”的诗歌缘:方舟的生平与诗歌创作之路》主要谈方舟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经历。通过对方舟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的梳理,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四个典型的阶段。即“大学时期”(1983-1987)、“南昌时期”(1987--1990)、“南下初期”(1990--1994)以及“南下后期”(90年代后期至今),并结合具体的史实与文本分析其人生行旅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多面”的社会纪实:方舟诗歌的主题内容》主要论述方舟诗歌的主题分类。首先按照文本内容将方舟的诗歌分为“自然灾害纪实诗”、“底层生活纪实诗”、“城市变迁纪实诗”三种主要类型;其次对每一种类型的诗歌给出划分的依据并详析其风格特征;最后综合方舟诗歌类型及风格特征来探究方舟诗歌所蕴含的“底层同情”意识与“现实主义”精神。第三章《反“意象化”的叙事: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论述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具体从“语言特色”、“创作手法”和“诗歌理念”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方舟诗歌词汇和语法使用来探析方舟诗歌的语言特征;其次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式两个角度来总结探究方舟诗歌的创作手法;最后从方舟自述的诗歌观点以及和诗歌内在呈现两个方面来探究方舟“反意象化”创作的诗歌理念。第四章《“地方”与“底层”:方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主要从“地方写作”和“底层写作”两个层面来分析方舟诗歌创作具有的文学史意义。拥有“东莞诗人”和“打工诗人”双重文学身份的方舟,其文学创作和其所在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现实密切关联。方舟的诗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南方都市东莞的变迁历史,也映照了东莞打工人群的生存现实与精神面貌。方舟的诗歌在“地方文化”和“底层精神”两个层面与主流文学史书写存在对话的可能。改革开放后出现南下打工潮的大历史与打工诗人通过各种途径建构自主话语的努力,共同促进了“打工诗歌”的最终凸显。《结语》部分以方舟的诗歌创作为个案论述“打工诗歌”与新世纪“底层文学”之间互动关系,总结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审美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甘昭妍[4](2020)在《小学中段微写作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有关语文微写作的研究越来越多,如何利用微写作解决学生作文“老大难”的问题也成为了一大研究热点。小学中段是由“写话”转向“习作”的关键阶段,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词汇量不够丰富,迁移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写作困难,如果利用好微写作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本论文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出目前小学中段微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以期一步步构建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策略体系。本文除去绪论与结语,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的理论阐释。阐述了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的含义、微写作的特点,从时代、小学中段学生的作文学情以及微写作自身特点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写作的训练的价值,并结合学生作品分析了微写作和大作文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是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中段微写作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存在的几大问题:学生兴趣不足、思路受限、语言干瘪,教师教学随意化、指导缺失、评改不够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分析了原因,以期解决问题。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策略研究。针对第三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以微写作教学流程为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笔者认为首先微写作的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过大,更不可随意化,应做到目标微,序列化,可以依托教材基于单元习作进行微写作序列化设计。再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的方式增强微写作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微写作交际情境、微写作想象情境、微写作活动情境、微写作问题情境和微写作信息技术情境等。在微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架设构思支架、语言优化支架、修改支架使学生思路畅通起来、语言丰富起来。若想使微写作的评改更加到位,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通过展示、反馈互动与激励制度让评价更全面、更精彩、更具力量。第四章是在教学策略指导下对微写作课例进行分析与反思,笔者选用的是以“能把人物心理过程写丰富,描述生动”为目标的微写作设计,以期通过案例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接轨。本论文的结论是目标微序列化、创情境出趣味、架支架巧指导、树观念巧评价等微写作训练策略是解决小学中段微写作现存问题的有效尝试。

胡超[5](2020)在《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文中认为本文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新加坡从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博物馆体系从规划、建设到展览等各个层面,如何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新加坡对国民身份的表述。新加坡博物馆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兴建的新博物馆都反映出当时对国民身份的侧重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到1993年,源自于殖民地官办莱佛士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如何成为真正的“国家”博物馆,并以1985年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展览为标志,参与建构“新加坡人身份”;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15年,这期间亚洲文明博物馆建成开幕,体现了“亚洲价值观”主导下的文化政策,反映出新加坡的“亚洲身份”;第三个阶段从2015年国家美术馆落成至今,作为建设“世界都市”的文化机构,国家美术馆反映了新加坡的“世界身份”。本文由此提出,新加坡这些身份的“想象”,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相关。在这种框架下,虽然有“新加坡人”身份、“亚洲身份”、“世界身份”这三种不同身份,但它们互相关联,本质上都反映着殖民帝国体系发展而来、并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通常聚焦在单个博物馆或收藏。本文则首次将一个国家跨越50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出不同阶段的博物馆建设,对应着不同时代建构国民身份的侧重。另外,目前对亚洲价值观和世界都市等新加坡国策的讨论,往往强调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原因,本文通过对国民身份在博物馆里的体现,首次论述这些国家政策的提出,也是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的需要,反映着国民身份认同建设对国家政策的驱动。本文这两个创新点,以及整体上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建设关系的讨论,或许可以丰富博物馆学的研究。在全球化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对如何发挥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促使人们理解不同的身份,增进文化互信,也可能具有现实意义。

王越[6](2020)在《新华网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离不开以新闻为主的信息沟通,大众传媒无远弗届。自新媒体出现,将以往的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进行整合,结合报纸的文字,广播的语音、电视的画面,更是赋予了深度报道更为广泛和深层的意义。深度报道的主题绝大部分选自备受民众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一直以来,食药安全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新华网关于“守护食药安全”方面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予以内容以及形式分析。研究发现,新华网关于“守护食药安全”的深度报道,从新闻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基调这三方面看,在内容方面注重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的新闻内容整体呈现科学、积极、正面、权威性;结合视觉新闻理论以及网页设计原则看,在形式方面,呈现表现形式多元化、网页设计灵活化、报道方式多样化等特点。文章肯定了新华网关于“守护食药安全”方面深度报道值得借鉴之处及其报道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监管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诸如揭露式报道占比较低、网站搜索模糊、浏览路径模糊以及“相关”链接关联度低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助益于新华网建设,促进新华网食药安全监管报道的传播,同时,提高受众食品药品安全素养。

郝雅立[7](2018)在《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冲突是事关公共利益、涉及公共事务的冲突。在当前的公共冲突治理中,虽然意识到新闻议题对于冲突及其治理的重要性,但缺乏对新闻建构的认识,缺少对新闻建构层次的分析,对新闻议题框架的作用方式和条件要求缺乏深刻的理解,只采取简单的压制或强化方式,却往往强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负面影响,弱化了一些新闻议题框架的正面影响,造成公共冲突治理中新闻建构功能发挥的不合理。在媒介化社会时代,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日显强烈。公共冲突的爆发、升级和扩散需要有能够引发公共冲突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在关键人群中传播,需要较迅速的传播速度,需要信息内容能够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还需要新闻信息的持续供给。公共冲突治理也需要有助于冲突平息、化解、转化的信息,需要新闻信息对关键人群产生影响,并能够被广泛接受,需要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消减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强化了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要求发挥新闻建构的合理功能。新闻信息是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建构性产品,媒体的新闻建构多集中于公共领域中具有争议性、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从结构分析来看,媒体的新闻建构包括表层建构和深层建构两个层次。新闻的表层建构主要是报道形式的建构,即新闻信息内容的主题选择、内容编排、叙述形式和态度倾向等;新闻的深层建构主要是议题框架的建构,即媒体新闻信息的提供方式及其为受众提供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思路和评判标准。媒体通过对社会事件的双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对冲突事件的认知、情绪、评价和行动意向,从而左右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及其治理效果。根据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功能,新闻建构方式可分为:“挑火式”“灭火式”“化解式”和“转化式”四种类型。它们分别对公共冲突的潜在期、爆发期、升级期和平息期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为公共冲突的治理设置障碍或提供机遇。新闻建构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背景条件、媒体条件、受众条件和传受匹配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作用条件,使媒体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进而充分发挥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治理的正面功能,并使其负面功能受到相应的抑制和转化。

李书群[8](2018)在《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有效的习作评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习作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能发现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有的放矢的提供修改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在我们的实际习作教学过程中,由于习作评价简单、无效,教师占据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简单的几句评语就代替了整个习作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作用极其有限。小学的习作评价,到底应该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呢?我们一线教师又该如何进行习作评价教学呢?我们又该如何通过习作评价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呢?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学生的一篇作文,可以评改的地方是非常多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发现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提出有效的评价内容,因而习作评价教学的效率并不高。因此本文通过以习作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习作评价,充分地抓住主要矛盾,集中解决主要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教育行动研究法为C县YM镇中心小学五年级x班的习作教学进行研究,在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理论的指导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对研究问题不断进行计划、实施、改进、再实施、反思。每一次习作,都以习作教学目标内容为评改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在习作评改中运用评价量表,采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动手、动脑修改习作。通过本研究,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语言表达更流畅了,作文题材更新颖了,概括复述的能力也提高了。同时,教师也形成了思考、反思、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习作评价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在行动过程中及时地反思和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郭慧莹[9](2017)在《广州话词语在《南方都市报》标题中的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报纸标题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对新闻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阅读标题来实现的。本文主要以《南方都市报》的标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话题、词语的用法分析、语用等几个角度对该报标题中出现的广州话词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阐述。话题方面,主要分析广州话词语在时政类、生活类、文体公益类等话题的适用情况;词语用法方面,主要从词语的词性、意义、色彩、特殊用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词语的语用方面,主要挖掘词语呈现的特色和总结词语的使用规律。最后,本文调查了母语为非广州话的大学生对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并得出相关的结论。由于《南方都市报》是面向全国的报纸,本文主要探索新闻工作者在标题编写过程中,如何适度选用广州话词语,更好地面向不同的读者。

高虹[10](2015)在《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文中指出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二、报纸词语病例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纸词语病例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相关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关系
        (一)教学案例选择是教学案例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案例运用是教学案例选择的实现
        (三)二者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一致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种类和来源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的种类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的来源
    四、开展“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一)“基础”课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特点
    五、“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四要素说”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
        (四)认知学习理论
        (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六、“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
        (四)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学习要求
第二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现状研究
    一、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二、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成效
        (一)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疑惑,提升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特点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特点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的特点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选择原则不明确
        (二)教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三)教学案例选择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不高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五、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运用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案例运用中课堂氛围不活跃
        (三)对老中青教师教学案例运用效果评价的差异化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不同问题
    六、影响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认识不全面
        (二)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四)四所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因素
第三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对策分析
    一、教师教学案例选择的对策
        (一)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
        (二)明确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四)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
    二、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
        (一)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
        (二)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三)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互动
    三、优化“基础”课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
        (一)优化教学案例运用的教学环境
        (二)强化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能力培训和指导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考评和反馈机制
        (四)加强四所高校之间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合作交流
结语
附录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调查研究问卷
附录2 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世纪前后辽宁形象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新中国老工业基地形象的确立
    第二节 曲折中巩固辽宁老工业基地奋斗形象
    第三节 新时代长子形象的精准画像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辽宁日报》对“辽”报道分析
    第一节 《人民日报》“涉辽”报道分析
        一、样本说明与内容概述
        二、《人民日报》“涉辽”报道整体分析
    第二节 《辽宁日报》对“辽”报道分析
        一、样本说明与内容概述
        二、《辽宁日报》对辽宁报道的整体分析
    第三节 两报对“辽”报道的对比分析
        一、两报对“辽”报道框架选取契合
        二、两报对“辽”报道的差异化价值定位
第三章 《人民日报》《辽宁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呈现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
        一、坚守老工业初心,政府廉洁清正的政治形象
        二、新形式新政策依托,改革与发展齐头并进的经济形象
        三、民生政策惠及,社会秩序与风貌向好的民生形象
        四、文化产业健全发展,东北精神薪火相传的文化形象
        五、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生态形象
    第二节 《辽宁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
        一、践行与弘扬新时代“长子”担当的政治形象
        二、各行各业创新发展,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经济形象
        三、物质生活有保障,民众情感认同增强的民生形象
        四、弘扬红色精神,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文化形象
        五、投身生态治理,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生态形象
第四章 关于两报报道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节 两报报道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思考
        一、媒体议程设置固化,受众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二、新闻报道倾向失衡,“旧”内容缺乏“新”创新
    第二节 辽宁媒介形象多维建构新路径
        一、合理设置议程,打造“专属”文化品牌
        二、平衡报道倾向,适度增加批评性报道
        三、探索全媒体融合,多媒体联动合力展现辽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论方舟的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方舟诗歌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2.本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1章 “南下者”的诗歌缘:方舟简介与诗歌创作之路
    1.1 方舟生平与家世
    1.2 方舟创作之路
    1.3 方舟早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第2章 “多面”的社会纪实:方舟诗歌的主题与思想特色
    2.1 方舟诗歌主题
        2.1.1 自然灾害纪实诗
        2.1.2 底层生活纪实诗
        2.1.3 城市变迁纪实诗
    2.2 方舟诗歌的思想特色
        2.2.1 人文关怀:“底层同情”意识
        2.2.2 审美内涵:“现实主义”精神
第3章 “反意象化”的叙事:方舟诗歌的艺术特色
    3.1 方舟诗歌的语言特色
    3.2 方舟诗歌的艺术手法
        3.2.1 修辞手法
        3.2.2 表现手法
    3.3 方舟诗歌的艺术理念
第4章 “地方”与“底层”:方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4.1 地方写作:“东莞诗人”
    4.2 底层写作:“打工诗人”
    4.3 对话主流文学:建构自主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小学中段微写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小学中段的微写作训练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小学中段的微写作训练的含义
        一、微写作
        二、微写作训练
    第二节 微写作的特点
        一、篇幅短小、话题细小
        二、表达单一、语言简明
        三、随时训练、易教易学
    第三节 小学中段语文微写作训练的价值
        一、提高媒介素养,发表真情实感
        二、搭建写作阶梯,克服畏难情绪
        三、短小灵活省时,积累写作素材
    第四节 微写作与大作文的区别与联系
        一、耗时长短不同
        二、目标定位不同
        三、评价标准不同
        四、微写作可以助力大作文
第二章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三、调查工具
        四、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小学中段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兴趣不足
        二、学生思路受限
        三、学生语言干瘪
        四、教师教学随意化
        五、教师指导缺失
        六、教师评改不够到位
第三章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目标微,序列化
        一、微写作目标微化
        二、微写作训练序列化设计
    第二节 创情境,出趣味
        一、微写作交际情境
        二、微写作想象情境
        三、微写作活动情境
        四、微写作问题情境
        五、微写作信息技术情境
    第三节 架支架,巧指导
        一、构建微写作构思支架
        二、构建微写作语言优化支架
        三、构建微写作修改支架
    第四节 树观念,巧评价
        一、树立正确的微写作评价观
        二、展示让微写作评价更加精彩
        三、加强微写作评改反馈互动
第四章 小学中段微写作课例及反思
    第一节 实践课例展示——心理描写
    第二节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教师问卷
附录二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学生问卷
致谢

(5)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内容和意义
    1.2. 现有研究梳理
    1.3. 研究方法、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 新加坡博物馆的“前史”:1887-1965
    2.1. 国家博物馆前身-–莱佛士博物馆(1887-1965)
    2.2. 莱佛士博物馆的身份信息:“殖民地臣民(colonial subject)”
    2.3. 殖民地身份的影响和讨论
第三章“新加坡人”身份:1965-1993
    3.1. 建国初期国家博物馆的定位探索
    3.2. “新加坡历史”展览:新身份的视觉呈现
    3.3. 开幕系列展中的“新加坡人”身份
    3.4. “海峡华人”展厅:新加坡人身份vs.华人身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洲身份(1993–2015)
    4.1. “亚洲价值观”背后的“亚洲身份”
    4.2. 博物馆体系的开创与亚洲身份
    4.3. 亚洲文明博物馆:相隔15年的两个开幕展
    4.4. 土生文化馆馆址的符号意义:道南学校
    4.5. 土生文化馆的身份象征:种族和文化的“混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都市(Global City)”身份(2015--)
    5.1. “世界都市(Global City)”叙事和身份建构
        5.1.1. “世界都市”的国家定位和文化政策
        5.1.2. “世界都市”的身份意识
    5.2. 国家美术馆的外在身份:建筑、历史和规划
    5.3. 国家美术馆开幕系列大展:三重身份的世界属性
        5.3.1. 本土身份:新加坡艺术史展“你叫什么名字?”
        5.3.2. 独立的本地华人身份:蔡逸溪vs.吴冠中
        5.3.3. 东南亚身份:“东南亚艺术”展的寓意与困境
        5.3.4. “世界都市”的艺术中心:“艺术家与帝国”展览
    5.4. 美术馆的“世界都市”身份:寓意与融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6)新华网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守护食药安全研究现状
        二、国内守护食药安全研究现状
        三、守护食品药品安全报道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个案分析法
        三、对比分析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守护食品药品的认知
    第二节 深度报道概念及形态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
        二、深度报道的形态发展
第二章 新华网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新闻主题分析
        一、新闻主题分类
        二、新闻主题注重上情下达
    第二节 消息来源分析
        一、消息来源分类
        二、消息来源偏重权威精英
    第三节 报道基调分析
        一、报道基调分类
        二、报道基调注重追求客观公正
第三章 新华网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的形式分析
    第一节 非文本表现形式分析
        一、“漫画暗喻”增加趣味感
        二、多形式手段辅助读者认知
        三、现场图片引起内心共鸣
    第二节 网站版面设计分析
        一、内容篇幅决定观感复杂度
        二、色彩形成视觉冲突
        三、动静态转移视觉焦点
    第三节 标题形式分析
        一、巧用疑问增强表达效果
        二、“热”“难”词提升点击阅读量
    第四节 报道方式分析
        一、追踪式——揭露新闻真相
        二、组合型——追求客观公正
第四章 新华网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揭露式报道占比较少
    第二节 搜索引擎设置老旧
    第三节 获取相关信息渠道少
第五章 新华网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的建议
    第一节 提高揭露式报道占比
        一、政府加强舆论监督的法制化
        二、提升新闻从业者综合素质能力
    第二节 优化“SEO”搜索引擎
        一、建立“面包屑”路径
        二、机器分析加叙事原则
        三、生成用户兴趣规则
    第三节 推动区块链+媒体融合
        一、保存相关数据,实现新闻再造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第四节 网站增加超链接设置
        一、“词链接”增加解释性文本
        二、“篇链接”延伸新闻背景
        三、“类链接”获取更多信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7)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闻建构的研究
        二、关于媒体管理的研究
        三、关于公共冲突与冲突治理的研究
        四、关于新闻建构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文献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核心概念阐析
        二、研究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思路设计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第一节 公共冲突发展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冲突产生依赖引发冲突的信息
        二、冲突发展依赖信息在关键人群中扩散
        三、冲突升级依赖信息引发公众的对立和共鸣
        四、冲突扩散依赖信息的快速传播
        五、冲突持续依赖信息不间断传播
    第二节 公共冲突治理对新闻信息的依赖
        一、依赖有助于弱化对立的信息
        二、依赖能影响关键人群的信息
        三、依赖能被广泛接受的信息
        四、依赖引发对抗的信息不断减少
    第三节 现代媒体强化了公共冲突对新闻的依赖
        一、信息提供海量化
        二、信息提供精准化
        三、突破信息时空约束
        四、信息多对多自主交互功能
        五、利用的便捷性
第二章 媒体新闻的建构性
    第一节 新闻建构的层次与特点
        一、媒体与受众对社会事实的双重建构
        二、媒体新闻的表层建构与深层建构
        三、媒体新闻建构的特点与风格
    第二节 影响媒体新闻建构的主要因素
        一、媒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媒体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的八种话语策略
        一、变换背景
        二、引导想象
        三、渲染情节
        四、凸显后果
        五、贴注标签
        六、隐性评价
        七、归因定位
        八、行动倡议
第三章 新闻表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
        一、事实认知
        二、情绪波动
        三、价值判断
        四、行动意向
        五、公共冲突主体意识结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的表层建构:报道形式建构
        一、新闻报道的主题
        二、新闻报道的文本形式
        三、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
    第三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话语策略
        一、影响事实认知的话语策略
        二、引发情绪波动的话语策略
        三、引导价值判断的话语策略
        四、影响行动意向的话语策略
    第四节 新闻表层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作用机制
        一、博取普遍关注
        二、引导偏差认知
        三、激发对立情感
        四、强化群体共识
第四章 新闻深层建构对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影响
    第一节 新闻深层建构:议题框架建构
        一、新闻的议题框架及其作用
        二、新闻议题框架与报道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与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相关的四类新闻议题框架
        一、刺激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新闻议题框架
        二、有助冲突平息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促进冲突化解的新闻议题框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新闻议题框架
    第三节 新闻议题框架的引导机制
        一、引导冲突爆发和升级的机制
        二、引导冲突平息的机制
        三、引导冲突化解的机制
        四、引导冲突转化的机制
第五章 新闻建构影响冲突主体意识建构的条件
    第一节 媒体条件
        一、媒体数量与多元化程度
        二、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三、新闻发布规制的合功能性
        四、新闻传播与冲突事件时差
    第二节 受众条件
        一、新闻信息需求
        二、新闻信息的获得能力
        三、对媒体及其信息的信任程度
    第三节 传受匹配条件
        一、媒体关注与受众兴趣的契合
        二、新闻信息需求与有效供给间的不平衡
        三、新闻价值倾向与受众价值偏好的一致
        四、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预期相吻合
        五、受众经验的欠缺与新闻建构的弥补
第六章 新闻建构方式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过程的影响
    第一节 影响公共冲突及其治理进程的新闻建构方式
        一、挑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二、灭火式新闻建构方式
        三、化解式新闻建构方式
        四、转化式新闻建构方式
    第二节 四类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及其治理各阶段的影响
        一、在公共冲突潜在期的影响
        二、在公共冲突爆发期的影响
        三、在公共冲突升级期的影响
        四、在公共冲突平息期的影响
    第三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单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与新闻报道呈现
        二、新闻报道数量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三、议题框架结构对公共冲突发展进程的影响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四节 新闻建构影响公共冲突治理效果的两案例比较
        一、两则案例的陈述与新闻议题呈现
        二、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发展进程分析
        三、新闻议题框架比较与公共冲突治理效果分析
        四、案例研究的发现与讨论
    第五节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一、利用潜在期的新闻议题抑制和转化冲突的负面功能
        二、冲突治理从跨阶段性的新闻议题中寻求治理依据
        三、根据新闻议题的区分度预见冲突平息后的发展趋势
        四、以整体观、全局观的新闻议题促成冲突转化的实现
第七章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作用的合理发挥
    第一节 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中的作用
        一、判断新闻建构作用性质的标准:是否与冲突治理需要相契合
        二、新闻建构在公共冲突治理的正负作用
    第二节 以框架识别预判新闻建构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意识到新闻建构中议题框架的存在
        二、识别不同的新闻议题框架
        三、预判议题框架对冲突治理可能发挥的作用
    第三节 以条件管理发挥新闻建构在冲突治理中的合理作用
        一、改变新闻建构发挥负面作用的条件
        二、强化新闻建构发挥正面作用的条件
结语:研究结论与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起源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一)习作
        (二)评价
        (三)习作评价
        (四)行动研究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述
        (二)国外研究概述
        (三)讨论与思考
第一章 YM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的发放与收集的过程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YM小学高段学生习作修改现状
        二、YM小学高段教师习作评价教学现状
第二章 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实践设计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评价教学
    第二节 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设计
        一、本研究的实践背景
        二、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设计理念
        三、习作评价量表的编制
第三章 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实施与成效
    第一节 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实施
        一、实施背景分析
        二、案例实施
        三、案例分析
    第二节 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构建了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模式
        三、创办了班级作文月报
第四章 实施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不足与改进
    第一节 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不足
        一、评改过程复杂,学生主动性不强
        二、习作评价工作量大,时间不充分
        三、评价量表的教学方式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节 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改进
        一、进行科学合理地合作分组
        二、重视教师的下水文
        三、凭借网络进行多方沟通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9)广州话词语在《南方都市报》标题中的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研究综述
    1.2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说明
2《南方都市报》标题的话题类型与广州话词语的适用关系
    2.1 时政类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使用情况
    2.2 生活类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使用情况
    2.3 文体公益类话题中广州话词语的使用情况
3 广州话词语在《南方都市报》标题中的用法分析
    3.1《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词性分析
    3.2《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意义变化
    3.3《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色彩
    3.4《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特殊用法
    3.5《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和普通话词语的对比
4《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语用功能
    4.1 使语言表达呈现地域特色
    4.2 使语言表达显得平易近人
    4.3 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精当
5《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选用规律
    5.1 采用本地人常用的高频词语
    5.2 符合本地人的表达习惯
6 读者对《南方都市报》标题中广州话词语的理解与接受程度调查
    6.1 广州话词语的理解程度
    6.2 广州话词语的接受程度
7 结语
    7.1 本文研究的结论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含广州话词语的《南都报》标题
附录二:调查问卷
后记

(10)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流行语的界定
        2.1.1 词典定义
        2.1.2 文献定义
        2.1.3 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意义辨析
        2.1.4 本研究工作定义
    2.2 流行语的多种研究
        2.2.1 流行语的特征研究
        2.2.2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研究
        2.2.3 流行语产生途径研究
        2.2.4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研究
        2.2.5 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2.2.6 流行语案例研究
    2.3 流行语的多学科研究
    2.4 流行语的翻译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关联理论概述
        3.1.1 关联的概念
        3.1.2 交际中的关联原则
        3.1.3 话语理解的解码和推理
        3.1.4 明说、暗含和弱暗含
        3.1.5 关联性:加工代价与认知效果
    3.2 关联制约下的语用认知
    3.3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
        3.3.1 词汇语用学概述
        3.3.2 关联指导下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收集
    4.3 语料分析
第五章 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解读
    5.1 交际中会话含意的推导
    5.2 语用意义
    5.3 语用意义的维度
        5.3.1 语用意义的概念维度
        5.3.2 语用意义的人际维度
        5.3.3 语用意义的修辞维度
    5.4 流行语个案分析:山寨的语用意义
        5.4.1 山寨的词汇意义
        5.4.2 流行语“山寨”的概念维度
        5.4.3 流行语“山寨”的人际维度
        5.4.4 流行语“山寨”的修辞维度
    5.5 流行语语用意义的特点
    5.6 小结
第六章 流行语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
    6.1 流行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
        6.1.1 对流行语明说部分的理解
        6.1.2 对流行语暗含部分的理解
    6.2 流行语理解中的收窄和拓展过程
    6.3 流行语理解中的隐喻化过程
    6.4 流行语理解中的认知联想
    6.5 小结
第七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
    7.1 翻译的语用维度
        7.1.1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7.1.2 语用充实与翻译
    7.2 流行语英译的个案分析
        7.2.1 “潜规则”英译的个案分析
        7.2.2 “裸x”英译的个案分析
    7.3 流行语语用充实对翻译的启示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启示
    8.3 研究的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类
    附录2: 北京语言大学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附录3: 《咬文嚼字》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四、报纸词语病例点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D]. 刘芳. 大理大学, 2021(10)
  • [2]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D]. 刘佳美.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论方舟的诗[D]. 张盟.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4]小学中段微写作策略研究[D]. 甘昭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D]. 胡超.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7)
  • [6]新华网守护食药安全深度报道的研究[D]. 王越.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7]媒体新闻建构对公共冲突及其治理的影响研究[D]. 郝雅立. 南开大学, 2018(03)
  • [8]目标导向的小学习作评价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书群.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广州话词语在《南方都市报》标题中的使用研究[D]. 郭慧莹. 暨南大学, 2017(04)
  • [10]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D]. 高虹.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报纸文字案例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