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问“感觉”

如何问“感觉”

一、“感想”该怎么问(论文文献综述)

申羽[1](2020)在《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人们日益关注学生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也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不仅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各方面的核心素养,而且有助于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本文在昔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实践经历与认识,对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情况展开研究,旨在为提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使用成效提供较为有效的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含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理论概述,包括问题教学法的含义、特征以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现实依据和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为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从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两方面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为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对策,从问题生成、问题探索和问题拓展三个方面为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给出可行性的建议。

吴瑞[2](2020)在《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英语的普及,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为更多人所关注。它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础,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方式单调枯燥,使学生对词汇学习缺乏兴趣,学生的词汇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教师的词汇教学目标也不能完全达到。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英语词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游戏教学,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本研究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赫尔巴特的兴趣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甘肃省兰州市金城实验小学三(1)班和三(2)班的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基于游戏教学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实验。本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成绩?第二,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在实验班采用游戏教学进行英语词汇的教授,比如:将“猜词游戏”运用在词汇新授环节;将“单词接龙游戏”、“单词寻宝游戏”运用在词汇练习环节;在巩固复习词汇时,采用游戏“西蒙说”。在实验结束后,研究者通过SPSS24.0数据分析工具,运用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成绩。所以游戏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结果对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有很大的教育启示。小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积极态度及自信心,实现游戏教学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整合的最优化,从而促进小学英语新课程的理念得到切实的贯彻与落实。

王海燕[3](2019)在《搬家》文中研究指明安素漂浮在半空,约45°的角度看着自己的身体,安素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湿冷的马路中间。雨下得不算大,但在秋天夜里却显得格外凄冷,也让人感到了危险的临近。安素试图搬动自己的身体,想让身体离马路中心远一点,能更安全一点,毕竟马路是需要车辆通行的,深夜中一具静止的躯体在马路上,能见度几乎为零,但不论安素怎么努力都不能把身体动弹分毫,因为每次的接触都是空的,安素就像是空气做成的,毫无质感,

付钰[4](2018)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戏剧是一种于20世纪初兴起于英美国家,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正逐渐掀起一股热潮的应用戏剧形式。本研究以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理论构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探索、以及未来中小学教育戏剧的课程与评价标准、师资培养路径为关注的重点,通过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实地调研了北京市石景山区、海淀区和朝阳区的5所中小学,深度访谈了多位在上述中小学开展教育戏剧活动的一线教师,初步展现了教育戏剧当前在我国中小学的存在样态。教育戏剧在西方大致经历了前研究阶段(古希腊时期-1911年)、理论初创阶段(1912年-1969年)、纳入学制阶段(1970-2005年)和蓬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四个时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教育戏剧概念、功能和教学方式三大研究领域。教育戏剧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大致经历了前研究阶段(1984年-1996年)、萌芽阶段(1997年-2004年)、探索成长阶段(2005-2013年)和蓬勃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四个时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教育戏剧理论探讨、教育戏剧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现状和西方教育戏剧发展经验三大研究领域。教育戏剧概念是在戏剧概念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专业概念,在西方和我国研究界均呈现出狭义取向和整合取向两大流派,理论界尚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认为教育戏剧是指在普通中小学中由具备戏剧素养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以学科知识和社会性认知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的教育方式。本研究提出生活即戏剧、教室即舞台、师生即演员,教育戏剧与中小学学校生活具有极大契合性。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戏剧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与审美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当前对教育戏剧的实践探索主要以戏剧教学法、校本戏剧课、戏剧社团三种教育样态为主要载体,教师在其中呈现出“互动中的执行者”、“囚笼中的精灵”和“无力的打工仔”三种角色样态。由于专业的教育戏剧教师和规范的教育戏剧课程与评价标准的缺乏,我国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戏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当前英国和美国均已在国家层面出台了较为完善的中小学教育戏剧课程与评价标准,我国可结合本土经验加以借鉴和完善。此外,由于戏剧院校培养的教育戏剧教师存在“数量少”和“留不住”两大缺陷,未来教育戏剧师资培养重心应从戏剧院校转移到师范院校,从建立教育戏剧学科、普遍开设教育戏剧课程和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高婧婧[5](2018)在《《便携式的鬼》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儿童小说《便携式的鬼》的翻译报告。《便携式的鬼》是新西兰着名儿童文学作家玛格丽特·梅喜的作品。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国家间文化的交流逐渐加强,而古往今来,文学翻译已经成为国家间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优秀的文学翻译可以为国家间搭建一架交往的桥梁,拓展人们的视野,加强各国间文化的交流。本次的翻译文本为新西兰文学的一部分,并且其作者玛格丽特·梅喜因她对儿童文学的贡献获得了两年一度的“国际安徒生奖”。目前世界范围内只有30个作家获得了这个奖项。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挪威语、丹麦语、芬兰语、意大利语、日语、加泰罗尼亚语和南非荷兰语。部分作品也被翻译为俄语、中文和冰岛语。玛格丽特·梅喜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次其作品《便携式的鬼》的翻译不仅使译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新西兰儿童文学,而且如果有幸本作品可以通过译者的不断努力得到出版的话,可以使中国的儿童接触到世界优秀的文学,同时也增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本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概述,主要介绍本次翻译文本的背景、原文分析以及项目意义;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概述,包括译前准备、执行和译后修正;第三章是剖析本项目的指导理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语言对等、风格对等、文化对等三个层面探讨并解决了翻译中的难点,其中采用的翻译方法包括增译、分译、意译、倒置、合译、省译;第五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主要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王艳艳[6](2018)在《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主要体现在问答中,在一问一答间,教师的语言性理答举足轻重,不仅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内容进行判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初任教师而言,由于入职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等因素,语言性理答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冷暴力,对语言性理答行为知之甚少、无法恰当地加以运用、甚至忽视等现象屡见不鲜,语言性理答行为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初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以Y教师为个案研究对象,从其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观察量表”,该量表从时间维度出发,将教师在课堂上完整的语言性理答行为分为“理答前”、“理答”和“理答后”三阶段,囊括“理答前”教师的提问方式、候答时间、问题类型、学生的回答结果及“理答后”教师对语言性理答行为的反思等环节。该量表的“三段式”设计不仅突显了研究的整体性,而且方便研究者探寻理答前的不同环节是否与教师语言性理答行为之间存在关联。通过对个案对象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语言性理答行为存在如下特点:1.教师的语言性理答方式与所提问题类型密切相关;2.理答内容浮于表面,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3.理答语言重复化(包括无意义式重复、强调式重复和归纳式重复);4.缺乏对课堂语言性理答的系统反思。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对影响Y教师语言性理答行为因素进行分析。原因主要和Y教师主观层面的受教育经历、教育信念,客观层面的学生课堂状态、中考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笔者尝试将初任教师和特级名师在相同课堂情境下的不同语言性理答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不同情境下适切的语言性理答方式。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实习经历,探寻初任教师有效语言性理答行为策略如下:1.基于学情进行预设——有效语言性理答的前提;2.问题类型分布均衡,理答形式多样化——有效语言性理答的基础;3.理答语言艺术化——有效语言性理答的桥梁;4.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有效语言性理答的着力点;5.丰富的知识储备——有效语言性理答的后备军;6.反思与研究——有效语言性理答的保证。

张璐璐[7](2017)在《学会公共说理 ——以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为例》文中提出公共说理是公共文明的成就,也是良好社会关系、民主政治秩序的根本条件。参照前人的研究,笔者这里所说的公共说理主要是指在公共领域里,一个公民面对面或者凭借一定的传播媒介,与其他公民公开地、自由平等地就具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进行有理性地、有逻辑地言说和对话。它是现代公民核心素养的体现,也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奥威尔曾指出:“如果思想可以败坏语言,语言也同样可以败坏思想。一个糟糕的用法可以通过成例和模仿影响到年轻人,而他们本可以更有质量的思考。”①那么我们国家的公共话语氛围是怎样的?教育这一方面又充当何种角色?尤其是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他们的理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好奇心、求知欲和可塑性都极强,在这个关键期,学校和教师是否重视了他们公共说理的教育?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进入小学开展了一项关于公共说理教育的质化研究。这里所采用的公共说理教育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旨在培养学生公共说理的意识和能力。由于现代社会里,与民主有关的文化环境对好的公共说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公民素质、良好的民主法治、独立的学校教育、持续有效的道德传统,这些都是公共说理必不可少的,至少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我们先搁置这些条件,单就作为公共说理本身来看,它包括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此外,公共说理首先还需要有公共说理的意识和专注有礼的倾听态度等。公共说理教育从横向来看是一项全方面的、较高层次的要求,从纵向来看,它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逐步培养的。参照美国说理的具体要求和高年段学生的实际特点,笔者在这里主要立足于班级教学和学校活动两个场合,透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主要选取公共说理的意识、态度、逻辑、动机、理由和感染力等几个具体点进行观察,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从而帮助学校在今后的公民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实施公共说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

陈婷[8](2017)在《基于SQ5R策略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语文学习总体目标之一,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它的核心在于学生要在阅读时梳理文章段落,并掌握阅读策略,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阅读素养。对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教学进行研究,不仅符合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深化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改革。基于SQ5R策略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这一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阅读策略在F小学的应用状况是怎样的;2)SQ5R策略如何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3)SQ5R策略能否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4)使用SQ5R策略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研究能够带来什么启示。此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经过对阅读策略的相关文献材料的分析、整理、综合,针对现阶段阅读策略教学中,研究者和教师并没有系统地阐述如何将阅读策略渗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笔者总结出了 SQ5R策略,即纵览-质疑-阅读-复述-反思-记录-复习策略。SQ5R策略“既旧又新”,可以在教师原有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生长,所以,SQ5R策略对于教师而言非常具有实践性。以F小学四(6)班的语文教师和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教师将SQ5R策略渗透在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之中,并深入研究6名学生阅读学习的表现,探究出SQ5R策略对小学生阅读素养产生的具体影响。研究表明:SQ5R策略在F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虽有涉及,但整体上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在SQ5R策略的影响下,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整体上都有所提升。随着SQ5R策略教学的推进,不同类型学生的阅读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变化:后进生在信息提取、整合诠释方面进步尤其明显,中等生在信息提取、整合诠释、评价反思方面的进步也是较为明显;优等生的进步虽不明显,但阅读动机水平明显提高。基于此次发现,建议小学语文教师使用SQ5R策略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首先在使用SQ5R策略之前要为小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其次是让学生掌握SQ5R策略相应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再次是依托自编阅读学习单让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后是教师要以阅读课堂教学为关键渗透SQ5R策略。

常杰[9](2016)在《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的课堂形式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将问题与知识充分融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既符合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地理新课标要求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解决地理问题。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与问卷调查对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以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内容为例对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是前言,笔者在这一部分主要对本文写作的研究背景、国内外问题教学法的研究现状,以及笔者写论文时的研究思路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问题教学法的概述,通过文献的阅读与研究,分别对问题、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法三个概念做出了相关界定,并明确了问题教学法应用的理论基础及依据;第三部分结合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了当前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的原则、实施过程及问题教学法针对不同类型地理问题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五部分对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并将教材内容与可设计的问题进行了整合,最后对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应用举例;第六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对笔者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李亚辉[10](2016)在《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个案研究 ——以新授课和复习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学课程改革的漫长历史中,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是个永恒课题,数学课程理念须借由课堂实践来落实,所以提高教师的课堂专业素质是发展之必然。在教师群体中,特级教师相对普通教师而言,更易于扎实的将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特级教师是教师中的瑰宝,研究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概括出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能对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启发和借鉴,帮助普通教师完成真正符合课堂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本研究聚焦于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一问题,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利用教育实习的时间,对一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深入观察与研究,最后选取了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课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其课堂教学视频转录为文本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概括出了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行为、言语行为、反馈行为特征,改变了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以期为普通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共分七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相关背景,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从国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范式、类型和有效性等内容,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3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设计,确定了研究框架;第4、5、6章以分类研究的方法分别概括出了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提问、课堂言语和课堂反馈行为特征;第7章对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总结,并由此研究得出启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提问行为上,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更多的是采用理解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更加关注事实性问题和学生的思维开发;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性,且力求使每个学生有相同的参与机会;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在提问的方向和方式上比较民主,是师生对话式的双向提问。2.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比较擅长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且提问性语言居多;课堂教学语言形式多样,且准确简洁。3.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反馈形式多样;课堂教学反馈以面对全体学生为主,具有普适性;不仅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反馈,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馈。

二、“感想”该怎么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想”该怎么问(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观察研究法
        4.案例分析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与特征
        1.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2.问题教学法的特征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现实依据与重要意义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现实依据
        1.培养初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
        2.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的内在需要
        3.实现道德与法治课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中增强教师教学能力
        3.在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不够科学
        2.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程度不高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专业发展不充分
        2.学生主观依赖性太强
四、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对策
    (一)注重问题“生成”
        1.树立科学的问题教学理念
        2.注重问题设计的切实有效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问题“探索”
        1.明确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2.落实学生的探究主体地位
        3.营造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问题“拓展”
        1.创新教师反馈评价的方式
        2.指导学生从理论回归实践
        3.保持师生之间的课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broad and at Home
        2.1.1 Studies o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board
        2.1.2 Studies o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t Home
    2.2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and at Home
        2.2.1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2.2.2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Language Teaching at Home
    2.3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3.2 Herbart’s Theory of Interest
    3.3 The Psychoanalytic Game Theory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Subjects
    4.3 Research Instruments
        4.3.1Tests
        4.3.2 Questionnaires
        4.3.3 Interview
    4.4 Research Procedures
        4.4.1 Stage 1:Pre-test and Pre-questionnaire
        4.4.2 Stage 2:Experiment
        4.4.3 Stage 3:Post-test,Post-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4.5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1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rom Students’Vocabulary Achievements
    5.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rom Students’Interests
    5.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rom Interview
    5.4 Discuss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s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6.4 Sugges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Pre-test
Appendix Ⅱ Post-test
Appendix Ⅲ Pre-questionnaire
Appendix Ⅳ Post-questionnaire
Appendix Ⅴ Interview Outline
Appendix Ⅵ Teaching Sample
Appendix Ⅶ Test Scores of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一)主观而言,源于作者对于中小学教育生活的长期反思
        (二)客观而言,源于我国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个人专业发展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研究
        (一)我国教育戏剧研究的知识图谱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戏剧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海外学者对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研究
        (一)海外中小学教育戏剧研究的知识图谱
        (二)国外中小学教育戏剧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具身认知理论
        (二)符号互动理论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质性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及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小学教育戏剧发展脉络
    第一节 西方中小学教育戏剧发展简史
        一、前研究阶段(古希腊时期-1911年)
        二、理论初创阶段(1912年-1969年)
        三、理论成熟阶段(1970-2005年)
        四、蓬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教育戏剧发展简史
        一、前研究阶段(1984年-1996年)
        二、萌芽阶段(1997年-2004年)
        三、探索成长阶段(2005-2013年)
        四、蓬勃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戏剧理论探讨
    第一节 概念内涵
        一、戏剧
        (一)西方的戏剧概念
        (二)中国的戏剧概念
        二、教育戏剧
        (一)中外学者对于教育戏剧概念的研究
        (二)教育戏剧概念建构
        (三)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概念辨析
    第二节 运用依据
        一、为戏剧祛魅——生活即戏剧
        (一)从“戏剧皆假”到“想象的真实”
        (二)从“演员专属”到“大众共享”
        二、空间的转移——教室即舞台
        (一)教室与剧场舞台的相似性
        (二)现代教室是打破了“第四堵墙”的舞台
        三、角色的共生——师生即演员
        (一)师生皆演员
        (二)浸没式的师生观演关系
    第三节 运用价值
        一、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一)教育戏剧充分尊重知识的具身性
        (二)教育戏剧符合华人大脑的认知特点
        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一)在戏剧观演中形成自我意识
        (二)在戏剧观演中达成社会化
        三、促进学生审美发展
        (一)沉浸于过程美学
        (二)领悟审美意象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戏剧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学科渗透,整校推进——探索中的戏剧教学法
        一、开展方式:以戏剧教学法开展学科教学
        二、教师角色:互动中的执行者
        三、教师改变:重新理解教学
        四、存在问题:缺乏教学支架
    第二节 表演先行,独立课程——异彩纷呈的校本戏剧课
        一、开展方式:开设独立的校本戏剧课
        二、教师角色:囚笼中的精灵
        三、教师改变:重新理解戏剧
        四、存在问题:缺乏专业的教育戏剧教师
    第三节 社团补充,可有可无——挣扎中的戏剧社团
        一、开展方式:组织课后戏剧兴趣社团
        二、教师角色:无力的打工仔
        三、教师改变:重新理解学校
        四、存在问题:缺乏规范的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
第四章 我国未来中小学教育戏剧发展
    第一节 教育戏剧的课程标准与评价方式
        一、英国中学戏剧课程纲要中的戏剧课程评价
        (一)英国中学戏剧课程纲要框架
        (二)英国中学戏剧课程纲要中的评估要求
        二、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戏剧课程评价
        (一)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戏剧课内容框架
        (二)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戏剧课基石评估模型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戏剧课程和评价方式的探索性尝试
        (一)我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的戏剧课程标准
        (二)我国部分中小学教育戏剧课程评价标准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师资培养
        一、我国教育戏剧师资培养的现状
        (一)我国教育戏剧师资职前培养集中于戏剧艺术院校
        (二)我国教育戏剧师资职后培训集中于社会培训机构
        二、师资培养从戏剧院校向师范院校的转向
        (一)师资培养重心转向的必要性
        (二)英美教育学院中教育戏剧师资培养概况
        (三)当前我国部分师范高校开设有教育戏剧课程
        三、未来师范高校培养教育戏剧师资的可行性路径
        (一)建立教育戏剧学科
        (二)普遍开设教育戏剧课程
        (三)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化培训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主要结论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需要学习运用教育戏剧
        (二)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戏剧需要外部支持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本研究所存在的局限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戏剧课程标准
    附录二 :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标准》戏剧课基石评估模型
    附录三 :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戏剧课程纲要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访谈摘要单(节选)
    附录六 :访谈实录(节选)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便携式的鬼》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1.2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2. Text Analysis
        1.2.1 Nature of the Text
        1.2.2 Feature of the Text
    1.3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s
        2.1.2 Parallel Texts
    2.2 Translation Schedule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2.3.1 Self-Revising
        2.3.2 Teammate Proofreading
        2.3.3 Final Check by the Supervisor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THEORY
    3.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Four APPLICATION OF EUGENE NIDE'S THEORY INTO TRANSLATION
    4.1 Equivalence at Meaning Level
        4.1.1 Amplification
        4.1.2 Omission
    4.2 Equivalence at Stylistic Level
        4.2.1 Free Translation
        4.2.2 Inversion
    4.3 Equivalence at Culture Level
        4.3.1 Division
        4.3.2 Combin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DIX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6)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推动师生对话的有益尝试
        (二) 教师语言性理答行为现状的迫切需求
        (三) 个人经历引发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关键概念界定
        (一) 初任教师
        (二) 语言性理答
    四、文献综述
        (一) 基于国内研究的反思
        (二) 来自国外研究的启示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第一章 倾听——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分析
    一、求证——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研究的必要性
        (一) 教师对语言性理答的知识了解匮乏
        (二) 初任教师对“语言性理答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理念高度认同
        (三) 教学经验影响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
        (四) 繁重的升学压力制约初任教师对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的关注
    二、观察量表的设计
        (一) 理论建构——“三段式设计”
        (二) 实践探索——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三) 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观察量表
    三、Y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分析
        (一) Y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结果分析
        (二) Y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总体特点
第二章 探寻——Y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的背后
    一、影响Y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 主观因素
        (二) 客观环境
    二、分析与讨论
        (一) 批判性课程的缺席
        (二) 中考升学压力的束缚
        (三) 学生对教师语言性理答的影响
第三章 案例分析——从本能理答走向智慧理答
    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二、当学生对教师进行提问时
    三、当遇到多人回答且答案不一时
    四、当课堂出现沉默现象时
    五、当学生回答内容跑题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策略探究——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改进之处
    一、基于学情进行预设——有效语言性理答的前提
    二、问题类型分布均衡,理答形式多样化——有效语言性理答的基础
    三、理答语言艺术化——有效语言性理答的桥梁
    四、批判性思维的引导——有效语言性理答的着力点
    五、丰富的知识储备——有效语言性理答的后备军
    六、反思与研究——有效语言性理答的保证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研究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初任教师语言性理答行为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从教学实录中对初任教师语言性理答进行编码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7)学会公共说理 ——以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我在S小学的研究历程
    一、S小学的相关背景介绍
        (一) 我与S小学
        (二) 我与F老师
    二、初入S小学:局外人的无助
    三、再入S小学:开始变为局内人
    四、离开S小学:局内人的抽离
第二章 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的现场研究
    第一节 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的存在场合
        一、班级教学中的公共说理教育
        二、学校活动中的公共说理教育
    第二节 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的表现样态
        一、从口头言说中看公共说理
        (一) 公共说理的意识
        (二) 公共说理中的倾听
        (三) 公共说理双方的平等
        二、于书面写作中观公共说理
        (一) 逻辑清晰与否
        (二) 语言准确与否
    第三节 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的典型事例
        一、班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一) 农业局之行:“去采访,不会把我们抓起来吧”
        (二) 林业局之访:“科长总是有意回避我的问题”
        (三) 检疫检验局之约:“虽小,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四) 活动中的写作:“因为很多人都选,我也就随大流了”
        (五) 活动后的反思:公民教育的动机一点点受遮蔽
        二、学校大队委选举
        (一) 竞选之始:“不要言说要才艺”
        (二) 竞选之中:“好姐妹还是需要照顾的”
        (三) 竞选之果:“首先考虑教职工子女”
        (四) 选举中的书面材料:空话套话胜过逻辑性说理
第三章 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公共说理的意识和平等观念
    二、学生公共说理的主体意识
    三、公共说理的非公共性动机
    四、公共说理的理性逻辑
第四章 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的可能出路
    一、开启教师说理教育的意识
    二、保障学生说理的平等权利
    三、激发学生公共说理的意愿
    四、示范学生公共说理的仪态
    五、引导学生遵循公共之理
    六、教授学生公共说理的逻辑
结语
附录一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附录二 大队委竞选方案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8)基于SQ5R策略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 对阅读教学的研究
        (二) 对阅读策略的研究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设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阅读与阅读素养
        (二) 阅读策略与SQ5R策略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过程
        (四) 研究的效度和伦理
第一章 SQ5R策略的来源及其应用现状
    一、SQ5R策略“既旧又新”
        (一) SQ5R策略来源于已有策略
        (二) SQ5R策略来源于已有实践
        (三) SQ5R策略的独特意义
    二、SQ5R策略教学的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第二章 SQ5R策略如何应用于语文课堂?
    一、制定与SQ5R策略相关的阅读步骤
    二、紧密结合“小研究”学习单
    三、结合不同文体运用SQ5R策略
        (一) 诗歌教学中SQ5R策略的应用
        (二) 散文教学中SQ5R策略的应用
        (三) 故事教学中SQ5R策略的应用
第三章 SQ5R策略对学生阅读素养有作用吗?
    一、阅读素养测评
    二、期初四(6)班学生阅读学习情况
    三、SQ5R策略影响下6名学生阅读学习的表现
    四、期中四(6)班学生阅读学习情况
    五、SQ5R策略对学生阅读素养作用的探究结果
第四章 基于SQ5R策略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教学建议
    一、良好的阅读氛围是SQ5R策略实施的前提
        (一) 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 把阅读时间还给小学生
        (三) 注重学生生长机制
    二、阅读方法是SQ5R策略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阅读学习单是SQ5R策略实施的依托
        (一)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二) 创造适合儿童的阅读学习单
    四、课堂教学的渗透是推进SQ5R策略的关键
        (一) “不求甚解”与“含英咀华”——纵览、质疑与精读教学建议
        (二) 笨拙之中显灵活——复述与复习教学建议
        (三) 不动笔墨不读书——记录教学建议
        (四)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教学建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策略认识状况的访谈提纲
    二、影响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非智力因素访谈提纲
    三、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试题
    四、SQ5R策略对小学生阅读学习影响调查的访谈提纲
    五、基于SQ5R策略《老人与海》阅读记录册
致谢

(9)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教学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1.1.2 地理学科的需要
        1.1.3 学生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问题教学法概述
    2.1 问题教学法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问题
        2.1.2 问题意识
        2.1.3 问题教学法
    2.2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2.2.1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2.2 问题教学法的依据
第3章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及说明
        3.1.1 问卷调查说明
        3.1.2 教师问卷
        3.1.3 学生问卷
    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3.2.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3.3 调查问卷反映问题分析
        3.3.1 问题来源狭窄,缺少共享
        3.3.2 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少
        3.3.3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缺少质疑
        3.3.4 地理教师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课堂生成问题少
    3.4 调查问卷的总结及思考
第4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4.1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4.1.1 以学生为中心
        4.1.2 以地理教学目标为依据
        4.1.3 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
        4.1.4 以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目的
        4.1.5 以地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亮点
    4.2 高中地理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步骤
    4.3 问题教学法针对不同类型地理问题的应用
        4.3.1 概念特点型问题
        4.3.2 事实型问题
        4.3.3 规律型问题
        4.3.4 因果型问题
        4.3.5 探究实践型问题
        4.3.6 开放型问题
    4.4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4.4.1 切忌满堂讲、满堂灌
        4.4.2 切忌单一教学
        4.4.3 切忌直接否定学生
    4.5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评价与反馈
        4.5.1 端正态度,重视评价与反馈
        4.5.2 采取多种评价反馈方式
第5章 问题教学法在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5.1 内容选取
    5.2 教材结构分析与教材内容整合分析
    5.3 应用问题教学法教学准备过程
        5.3.1 教材分析
        5.3.2 教学目标分析
        5.3.3 备课
        5.3.4 编写及设计教案
    5.4 应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
        5.4.1 引入主题
        5.4.2 讲述内容
    5.5 评价反馈过程
第6章 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调查(教师卷)
附录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调查(学生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个案研究 ——以新授课和复习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1.1.2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3 个人的研究兴趣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现状
        2.2.1 国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2.2.2 国内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现状
        2.2.3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不足
    2.3 理论基础
        2.3.1 行为主义心理学
        2.3.2 实证主义
        2.3.3 互动教学理论
第3章 研究的设计和过程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研究方法的选取
        3.2.1 文献调查法
        3.2.2 视频录像分析方法
        3.2.3 课堂文字实录
        3.2.4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3.2.5 个案研究法
        3.2.6 访谈法
    3.3 主要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介绍
        3.3.1 TIMSS的课堂录像研究
        3.3.2 LPS课堂录像研究
        3.3.3 弗兰德斯(FIAS)互动分析系统
    3.4 研究框架
第4章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个案分析
    4.1 研究目的和过程
        4.1.1 研究的目的
        4.1.2 研究过程
    4.2 研究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4.3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特征
第5章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言语行为个案分析
    5.1 研究目的和过程
    5.2 研究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5.3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特征
第6章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反馈行为个案分析
    6.1 研究目的和过程
    6.2 研究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6.3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反馈行为特征
第7章 启示和反思
    7.1 启示
    7.2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感想”该怎么问(论文参考文献)

  • [1]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申羽.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2]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搬家[J]. 王海燕. 山东文学, 2019(09)
  • [4]中小学教师教育戏剧运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付钰.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5]《便携式的鬼》翻译报告[D]. 高婧婧. 海南大学, 2018(01)
  • [6]初任教师课堂语言性理答行为个案研究[D]. 王艳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2)
  • [7]学会公共说理 ——以S小学高年段公共说理教育为例[D]. 张璐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基于SQ5R策略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个案研究[D]. 陈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9]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D]. 常杰.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10]中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个案研究 ——以新授课和复习课为例[D]. 李亚辉.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如何问“感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