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泵的正确使用

潜水泵的正确使用

一、潜水泵的正确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楠[1](2021)在《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矿用潜水泵是矿井下排水系统的关键设备,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矿用潜水泵因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寿命长等特点,被大量应用于井下排水系统中。然而现有矿用潜水泵检测系统采用传统半自动化方式,其测量方式落后、精度低、可靠性和实时性差,难以满足智能化矿业生产需求。因此,本文以提高矿用潜水泵内部检测自动化水平为重点,以适用矿业生产应用为导向,利用单片机、传感器、RS485通信、无线通信及故障诊断等技术,提出一套具有在线检测与监控功能的内置式检测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矿用潜水泵工艺、结构组成以及工作性能出发,为实现水泵的自动检测功能,给出了检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1)为避免外置式检测存在检测效率低、成本高、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内置式检测方案,并基于矿用潜水泵异常工况及数据分析,确定影响矿用潜水泵工作的关键因素,即电压、电流、温度、流量、压力、液位等;2)在传感器、互感器、多路复用器以及放大器等模块选型和检测电路设计基础上,结合单片机技术,给出了微处理器最小系统,实现了矿用潜水泵内置式检测硬件电路主要核心检测原理设计;3)为降低弱信号在传递过程中易受强信号干扰及避免信号传送丢失,设计了具有RS485及无线冗余通信功能的矿用潜水泵远程信号传输方法,保证了矿用潜水泵检测信息准确性及实时性;4)基于上述原理设计,借助Altium Designer软件,绘制硬件电路原理图,并以此,考虑器件布局、信号等级等因素,制作PCB电路板,实现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硬件设计。(2)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了适用于矿井使用的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的下位机软件。主要包括:1)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主程序设计,包括系统变量和硬件接口初始化以及信号采集与处理;2)为实时检测矿用潜水泵的工作状态,对数据采集子程序进行设计,主要有多路温度采集子程序、电压电流子程序以及流量/液位/压力等子程序;3)为实现系统通信冗余,进行相应子程序的设计;4)基于矿井潜水泵现场实验数据,对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说明所提出集在线检测与监控功能的内置式矿用潜水泵能够满足矿业井下潜水泵工程实际需求。(3)为提升矿用潜水泵工作效率,减少其故障对矿井下排水能力的影响,提出基于小波变换分析的潜水泵中异步电机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方法;具体包括:转子断条故障特征分析、提取流程及状态诊断。基于矿井潜水泵现场实验数据,仿真结果说明所提出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方法能够准确辨识异步电机转子工作状态,降低矿用潜水泵故障对矿井下排水能力的影响。

徐晓天[2](2021)在《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控制的水平。课题首先完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从上到下将测控系统划分为井上集控层、井下控制层和井下执行层三级网络结构。并针对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和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作具体设计。在井下执行机构层面,系统设计了以差分电容式水位传感器为核心的水位传感系统并通过RS-485将其与系统控制分站相连,完善数据导流通路。在井下控制分站层面,系统设计了以ARM芯片为核心的测控站点分站系统软硬件结构,测控站点以内核驱动模块、收发控制和接口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五大部分为主,集数据采集显示和操作控制于一体,兼具本地信息交互和旁机信息检索双重功能,并通过CAN协议总线将测控站点串联,实现数据共享。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设计了以上位机King View组态软件为核心布局组态内容,形成了以图形界面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通信设备和I/O设备驱动为核心的组态方案。并围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发布、数据库查询和水位控制算法脚本做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全矿井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调度。集控主机通过架设以太网通讯基础的Modbus TCP/IP总线与井下控制层设备相连,实现水位测控系统的命令调度和数据交换。课题通过模型仿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全系统的可靠性。在水位传感器层面,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在测量系统方面,其测量准确度较高,误差主要集中在-0.02m—0.02m之间,具备井下使用条件。在数字通信系统方面,实验验证其单路传输耗时最高为0.41 ms,多路传输耗时为3.24 ms,平均传输耗时0.405 ms/路,传输全过程无阻塞、丢包现象发生。在井下控制设备层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分站的性能特性。在结构方面,仿真分析了主板硬件抗干扰能力和主板信号完整性。在通信方面,实验验证CAN总线一次完整数据传输用时约0.2 ms,一次完整的协议转换耗时约0.21 ms,转换传输过程无拥堵冲突,运行稳定。随后设计总体实验,验证了3台分站数据交互控制能力良好,可以在水位发生变化时实时启动潜水泵,满足控制需求。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信息交互正常,数据读写高效,远程监控界面正常,模拟预测功能准确,Modbus TCP/IP协议传输、收发功能正常。平均传输速率为1.147 Mbps,上下限波动范围为1.114 Mbps到1.180 Mbps。整体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稳定,其最大速率为117.38 kbps,最小速率为97.78 kbps,平均可达102.8 kbps。指令动作延时主要集中在13 ms以下,平均延时为8.653 ms,最大时延为32.174 ms,系统控制的实时性较好。综合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适应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袁正涛[3](2020)在《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的研发》文中认为潜水泵凭借其结构紧凑、集成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矿山抢险、农业灌溉、居民用水供应等场合。但是随着潜水泵服役时间的增长,其零部件会逐渐老化,性能也会逐渐下降,用于其检查和维修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多,严重时还可引发安全事故。目前,现有潜水泵状态监测系统的集成度不高,且监测数据不够全面,数据可视化程度不高。因此,为降低企业维护成本,提高潜水泵的集成度、安全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可视化程度,研发一套较为合理的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尤为重要。首先,针对以上潜水泵状态监测方面存在的不足,对潜水泵智能运维进行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利用STM32微控制器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泵机数据采集终端,对泵机的电源电压、电流、绕组温度、轴承温度以及油室是否漏水等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物联网无线通讯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在Django框架下进行云端服务系统的设计,采用MongoDB、MySQL和Redis三种数据库混合存储的数据存储单元,并在VUE框架下进行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其次,进行了潜水泵故障诊断理论的研究。采用阈值法实现潜水泵电压、绕组温度和轴承温度数据的异常条件检测和实时报警功能;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对潜水泵流量-电流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核函数并建立故障诊断模型,实现潜水泵电流数据的故障诊断和实时报警功能。最后,对泵机数据采集终端的数据采集和通讯功能进行了测试,然后进行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的整体实验,获得正常状态下泵机的各项运行数据,验证该运维系统的可靠性及实时监测功能;通过模拟故障状态下的运行数据,验证智能运维系统各监测数据故障诊断的准确性。研发的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可以为潜水泵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使用户能够实时监测泵机及其关键部件的运行参数,更全面地掌握其运行状态,有效提高潜水泵系统的集成度、安全性和数据可视化程度;同时所构建的诊断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泵机的故障类型,缩短故障诊断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维修费用。

左光宇[4](2020)在《矿井主排水泵启动特性及集成化监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离心泵应用范围的延伸和排水系统复杂程度的提升,排水设备的启动过程、水泵与阀门的联动协同操作对于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矿井排水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某矿采用的正压给水式排水系统启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启动方案的设定、各个启动阶段所展现的启动特性和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对一般矿井卧式离心泵的启动方案的设定方法作出了明确指导。首先,剖析了吸入式和压入式排水方式以及排水启动、设备监测等方面研究现状,对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决方法的预设。然后,开展了基于Flowmaster软件的排水系统建模仿真研究,揭示了两种排水方式下电流、电压、转速、流量和扬程等参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进行了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电流冲击与定子磁场旋转、叶轮负载的耦合关系,同时证明了正压给水排水系统拥有较好的启动性能。为了设定和优化矿井排水系统启动方案,搭建了正压给水排水系统平台,并利用虚拟仪器等设备建立了参数集成化监测系统。本研究根据算例建立了阶段划分明确、时间点设定合理、公式推演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主排水泵启动初始数据的设定方法,并通过该方法设置了潜水泵的启动参数、软启动器启动时间点、初始电压、软启动方式以及阀门开启时间点等参数。同时,对不同开阀速度下主排水泵启动特性进行了实体试验,深入分析了阀门开启速度和阀门最终开度对启动特性和运行工况的影响,并选择了合适的开启速度和阀门开度。研究发现:矿井正压给水排水系统采用了优化的启动方案后,展现出更佳的启动特性。

郭佳栋[5](2019)在《基于PIV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泵站进水池流态优化》文中提出泵站进水池流态的不良分布会引起进水池内产生回流、偏流和局部旋涡,一方面会造成局部区域的泥沙沉积,另一方面会使泵的进水条件恶化,使泵的效率降低。进水池作为泵站的重要进水建筑物,优化其进水流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PIV试验对比分析了国外DK泵站设计工况下有无护坡和消涡板各截面的流态,验证了挡水板下方加装护坡和潜水泵下方加装消涡板对流态的改善作用。用PIV试验对三台泵与两台泵运行时各截面的流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流速分布均匀度和速度加权平均角度为目标函数,得出两台泵运行时水泵的进水流态得到改善;但两种工况在L型挡水板的下方都形成了小的旋涡,并且在泵吸水口下方流态分布都不对称。由于L型挡水板区域流态特别紊乱,对L型挡水板内最右侧方形孔洞上方的区域进行V3V三维流场测量,在正确标定和图像处理后,得到两台泵运行时,对应运行水泵的L型挡水板内的上部区域存在明显的旋涡。将Standard、RNG、Realizable三种k-?模型在部分截面的数值模拟结果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Standard k-?模型的计算结果在数值和变化趋势上与试验结果最为一致。依据PIV试验结果,提出了改善进水池流态的3种优化措施,并用Standard k-?模型对3种措施,13种优化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并用流速分布均匀度和速度加权平均角度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得到如下结果:(1)L型挡水板距拦污池底的高度L=1400mm时,挡水板下方区域流态最好;(2)潜水泵悬空高保持原设计时,进水池底部流态分布最为均匀,进水流向也较好。(3)两台泵运行时,1#和2#水泵机组开机的方案进水池内流态最好。文章利用PIV、V3V测量技术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泵站进水池内各截面和区域的流态,并提出了有效的流态改善措施。

柏宇星[6](2018)在《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推力轴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煤炭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煤矿透水事故时有发生,目前使用的煤矿透水抢险泵体积大、重量重、拆卸困难,不适用于煤矿透水事故的快速救援。本课题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煤矿透水快速救援排水设备研究与开发(水陆两用移动式排水系统)》,项目编号:2013BAK06B02。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三方面互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索。其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总体结构、水力性能、推力轴承及冷却循环回路等方面。主要工作内容和创造性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潜水泵的产品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概述了轴承润滑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水润滑推力轴承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电机冷却回路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上述三方面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对比,确定了矿用高速抢险泵对应部分内容的研究思路和设计理念,为样机的设计研发和理论研究打下基础。2.以800kW规格下GFQ200-300型样机为例,对矿用高速抢险泵整体结构及水力部件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其整体结构为上机下泵、机泵一体,采用独立的电机冷却润滑回路,高速推力轴承机构以及水仓湿定子潜水电机密封等关键技术。在同等流量、扬程的情况下,相对于目前市场已有产品,矿用高速抢险泵在长度上减少了31%,重量上减少了51.2%。3.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六种转速、四种叶轮外径以及九种叶轮导叶叶片数匹配模式对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外特性以及内流场分布的影响。不同转速下,随着转速的增加,同一叶轮区域内,叶轮流道后部施加的压力增大效应小于前部的压力增大效应。不同叶轮外径下,随着叶轮外径的增加,理论扬程和模拟扬程间的相对误差值变大。不同叶轮导叶叶片数匹配下,在设计点,当其他参数保持不变时,相对改变导叶叶片数,改变叶轮叶片数对矿用高速抢险泵外特性的影响更为显着。4.根据理论模型对推力轴承的广义雷诺方程、水膜厚度方程及粘温方程通过数值离散方式进行求解。以型号GFQ200-300矿用高速抢险泵为研究对象,根据叶轮及整个机组的结构特点对理论轴向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矿用高速抢险泵运行在不同转速、流量下时,其轴向力合力大小方向各不相同。基于计算所得的轴向力,使用Matlab代码对水膜承载力进行求解,得到了不同工况下轴向力与水膜承载力分布、水膜厚度的关系。此外,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使用热流固耦合方法比较分析了轴承宽长比对推力轴承水膜承载力分布以及轴瓦变形量的影响,由分析可知0.7为矿用高速抢险泵推力轴承的最佳宽长比。5.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多功能推力轴承实验台,首次对高速推力盘进行单独的实验研究,并在实验中将推力盘水力特性,抗汽蚀性能以及推力轴承水膜特性进行了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在推力盘作辅助叶轮使用的情况下,对六种转速、三种温度工况下的水力性能与抗汽蚀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了上述工况中的水力外特性及汽蚀曲线。区别于传统离心泵外特性曲线,转速变化下的转速比例定律对推力盘做辅助叶轮时产生的扬程不适用,且机组效率值极低,所有工况下最高机组效率值仅为6.5%,特别是在6000r/min转速下,机组最高效率值仅为6%;而且,推力盘抗汽蚀性能与转速成反比关系。获得了不同工况下水膜厚度及监测点位置上压力脉动值,表明了水膜内的压力脉动更易受到转速影响。对三种出口位置角分别为90°、45°和0°的蜗壳进行了水力性能和抗汽蚀性能的实验对比。结果揭示了随着出口位置角的减小,推力盘水力性能提升但抗汽蚀性能降低,其中最大扬程随着出口位置角改变可以提高1.47倍左右,且机组最高效率也有大幅提升,6000r/min下,改变出口位置角可将机组最高效率提高2倍。6.以矿用高速抢险泵1250kW规格为例,应用理论结合经验公式的方法对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冷却循环回路进行了设计研究。结合变频高速电机内部结构,提出了正、逆两种循环形式的冷却循环回路,CFD计算结果表明逆循环回路最低压力为-107.03k Pa,远大于正循环回路中最低压力-1584.2k Pa;且两种循环回路形式下,最高温升差别不大。从避免汽蚀发生的方面考虑,最终采用了逆循环回路的方式进行冷却,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冷却循环回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魏清顺[7](2018)在《导流器结构参数变化对井用潜水泵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井用潜水泵作为灌溉系统首部枢纽和供水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灌溉工程的工作效率及其稳定性,成为节水灌溉技术研发的首要环节。目前农业灌溉中使用的潜水泵机组效率普遍不高,且绝大部分机组仅在设计点能较高效的运行,在非设计点效率偏低,水泵总体适应性较差。导流器作为影响水泵性能最大的部件之一,开展以提高井用潜水泵性能为目标的导流器工作机理及其优化设计研究,掌握导流器内部的液体运动规律,明晰导流器结构参数及参数耦合对潜水泵性能的作用方式与影响程度,对提高潜水泵性能、优化设计思路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为农业节水技术的探索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9116)、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01D102045)等支持下,结合企业生产,以250QJ125-16/1型号的潜水泵导流器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与试验研究,构建出不同结构参数导流器模型,并进行内部流场特性研究,探寻导流器结构参数对潜水泵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导流器参数耦合作用下,潜水泵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导流器结构尺寸的设计需考虑与前端叶轮出口和后端管道出口或下级叶轮进口的有效衔接;加大导流器叶片进口安放角和进口宽度,导流器特性曲线与流量坐标轴之间的夹角都将变小,潜水泵的最佳工况位置向大流量偏移;根据导流器和叶轮的特性,可采用计算法和图解法确定出结构参数不同的导流器与同一叶轮匹配的井用潜水泵最佳工况位置。(2)对于具有复杂曲面构造的潜水泵叶轮、导流器和其它水力部件,采用NURBS方法控制实体曲面,根据反算得出的轴面截线控制点数据,对扭曲度较大的叶片实施曲面建模,能更好地控制叶片表面与实体的吻合度,进一步满足工程计算的要求;网格划分质量是仿真模拟计算成败的关键,其中,网格数量和解变量收敛精度选择需合理,保证既满足工程实际要求,又占用较少资源。(3)利用AutoCAD的数字建模功能、Gambit的网格划分技术和Fluent的数值计算技术,模拟得到的水泵预测扬程与设计扬程的相对误差值为5.37%,误差精度符合要求,说明采用Fluent模拟所得计算结果可靠性较高,该方法对指导导流器结构设计、预测潜水泵性能是完全适用的。(4)原型潜水泵导流器内部水流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显示:在叶片与轮毂的进口交汇部位及轮毂表面靠近叶片进口背面的位置处,均存在明显旋涡和低压区,导流器在进口处的结构参数变化极易诱发并扩大水体的回流和漩涡的产生,对流场分布影响明显;沿导流器中心轴线方向,断面平均流速逐级递减,而从进口到出口的轴向分速度变化不明显;沿导流器轴线方向,不同断面的总压均值呈下降分布,由入口位置处的185.47KPa逐步递减到出口的173.85KPa,整个水流流动过程存在能量损失;对于流速分布和总压变化曲线,通过对其光滑度和曲线上任意两点斜率的变化速率做比较,可判断出较大能量损失发生的部位,进而对其结构参数做出修正。结合导流器结构参数类型,初步判断出导流器叶片进口安放角、进口宽度、叶片轴向长度、叶片数等结构参数对潜水泵性能影响较大,据此可为后续导流器结构的改进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依据。(5)随着叶片进口安放角的增加,潜水泵最佳工况位置有向着流量增大的变化趋势,与前面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叶片进口安放角取值范围在[27o,30o]时,水泵效率能够达到75%以上,属于高效运行区,其对应工况的入口流量最小为95m3/h、最大为125m3/h,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水泵的使用范围;安放角不足27o和超过30o的区间属于低效运行区,在设计时尽量避开此区域。导流器叶片进口宽度不同,潜水泵最高效率点对应的工况亦不同。随着进口宽度的增加,最佳工况位置有向着流量增大的变化趋势,与前面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进口宽度在40mm55mm之间时,导流器出口断面的圆周速度均趋近于0,叶轮出口水流的速度环量基本消除,效率均达到75%以上,其中,在原设计工况下,进口宽度取50mm时的水泵效率最高,说明50mm进口宽度的导流器能更好地与设计叶轮匹配。增加导流器轴向长度后,液流流道加长,导流器叶片扭曲度下降,能够使液流流态更加趋于平稳;对于原型潜水泵,导流器轴向长度的最佳阈值区间是80mm100mm,该区间内潜水泵的扬程和效率随轴向长度的增加而递增,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轴向长度的取值范围。随着导流器叶片数的增加,潜水泵的扬程和效率都呈递增趋势;对于原型潜水泵,水力性能较好的导流器叶片数阈值区间为[7,10]。选取叶片数需结合生产工艺,不能仅仅为了提高水泵水力效率而不考虑铸造时叶片造型的难易度和成本,随意增加导流器叶片数。导流器叶片数的选择需结合水泵性能和生产成本,使其达到综合效益最高。以上得到的满足潜水泵较高运行效率的导流器叶片进口安放角、进口宽度、叶片轴向长度和叶片数等结构参数阈值区间,对指导不同工况下导流器的结构参数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6)对于潜水泵扬程和效率来说,导流器结构对它的作用效果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导流器结构参数的直接作用,另一个是结构参数通过其它参数的间接作用。综合作用效果不是直接和间接作用的简单相加或相减,需分别计算出各参数的决定系数值,并进行比较。对于扬程来说,叶片进口安放角>轴向长度>进口宽度>叶片数;对于效率,轴向长度>叶片进口安放角>进口宽度>叶片数。针对原型叶轮,潜水泵效率最高时的导流器结构参数组合为:叶片进口安放角30°、进口宽度45mm、轴向长度100mm,叶片数8,所取参数均位于各参数的最佳阈值区间,此时,潜水泵效率达到83.5%,对应扬程为18.9米,该参数组合进一步优化了原型潜水泵的性能。由于导流器各参数及其耦合关系对潜水泵性能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方式不同,潜水泵性能预测时,可建立起依据工程寻优理论预先对流场结构参数进行定性评估,锁定参数后,由通径分析做出定量评估,进而指导关键参数选择的方法。设计上,一方面,按影响顺序对性能影响大的结构参数重点考虑,另一方面,在满足水泵性能的基础上,兼顾生产工艺及生产成本,合理顾及非重点参数,积极发挥其对性能提升有利的方面,达到潜水泵性能的最优化。

孙振魁,刘昆[8](2017)在《大型潜水泵的日常维护保养与维修》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各个行业都可能会涉及到对于大型潜水泵的使用,对大型潜水泵的使用需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和养护工作。本研究主要针对于此进行探究,希望所得内容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李国锋,贺占民[9](2016)在《学习“水消规”正确理解有关水泵选择规定条款的含义》文中研究指明在《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的学习中,通过阐述铁路车站给水系统设施供水安全可靠性和高能耗问题,以及比选节能供水潜水泵设备的技术研究情况;创新开发出了潜水泵碟合管道安装的新技术成果,解决了潜水泵常规安装存在的供水安全可靠性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理解规范有关水泵选择规定条款和条文的含义,指出规范有关条款规定正是对供水新技术成果应用的最好注释和保障。

余洁莹[10](2016)在《变电站潜水泵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制探讨》文中指出低洼地区变电站容易遭受洪涝灾害,为防止水浸,需使用潜水泵进行排水。文章针对固定式潜水泵易锈蚀、故障率高、可靠性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研制出潜水泵自动控制装置,顺利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潜水泵的正确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水泵的正确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潜水泵检测装置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潜水泵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1.4 潜水泵检测装置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1 矿用潜水泵工作特性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2.4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潜水泵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微处理器最小系统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4 通信模块设计
        3.4.1 RS485 通信设计
        3.4.2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潜水泵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4.2 微处理器主程序设计
    4.3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4.3.1 温度采集子程序设计
        4.3.2 电压电流采集子程序设计
        4.3.3 其他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4.4 通信子程序设计
        4.4.1 RS485 通信子程序设计
        4.4.2 无线通信模块子程序设计
    4.5 系统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检测系统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
    5.1 电机故障类型
    5.2 转子断条故障特征分析
    5.3 小波变换分析法故障特征提取
    5.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2)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本章引言
    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2.2.1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
        2.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3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1 矿用高可靠水位传感器设计方案
        2.3.2 数字化控制分站设计方案
    2.4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方案
        2.4.1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结构
        2.4.2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策略
    2.5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2.5.2 上位机监控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2.6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
        2.6.1 信息传输设计方案
        2.6.2 数据协议转换设计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设计
    3.1 本章引言
    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系统设计
        3.2.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3.2.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3.3.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数据传输原理
        3.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3.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3.4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性能验证实验
        3.4.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性能验证实验
        3.4.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设计
    4.1 本章引言
    4.2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结构设计
        4.2.1 井下控制分站硬件电路设计
        4.2.2 井下控制分站软件设计
    4.3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4.3.1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数据传输原理
        4.3.2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4.3.3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4.4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性能验证实验
        4.4.1 井下控制分站控制性能验证实验
        4.4.2 井下控制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水位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1 本章引言
    5.2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5.2.1 Modbus TCP/IP数据传输原理
        5.2.2 Modbus TCP/IP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5.2.3 Modbus TCP/IP通信软件设计
    5.3 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5.3.1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2 上位机信息发布设计
        5.3.3 上位机数据库查询设计
        5.3.4 水位控制脚本算法设计
    5.4 上位机性能验证实验
        5.4.1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5.4.2 测控系统运行性能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潜水泵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1 泵机数据采集终端的研发
        1.3.2 云端服务系统的研发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总体方案
    2.1 潜水泵典型故障分析
    2.2 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总体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泵机数据采集终端研发
    3.1 泵机数据采集终端整体方案
    3.2 泵机数据采集终端设计
        3.2.1 传感器选型
        3.2.2 传感器集成
        3.2.3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3.3 无线通讯模块设计
        3.3.1 无线通讯模块选型
        3.3.2 Air202 GPRS无线通讯模块的通讯方式
        3.3.3 基于物联网的协议—MQTT协议
        3.3.4 EMQ服务器登录设置
    3.4 元器件的供电方案
    3.5 泵机数据采集终端验证性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端服务系统研发
    4.1 云端服务系统设计
        4.1.1 云端服务系统总体需求
        4.1.2 云端服务系统的数据服务流程
    4.2 数据存储单元设计
        4.2.1 数据库的选择
        4.2.2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4.2.3 数据的存储
        4.2.4 数据访问流程设计
    4.3 后端服务集群设计
        4.3.1 后端服务集群的逻辑设计
        4.3.2 路由层设计
        4.3.3 用户模块和用户请求信息设计
    4.4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4.4.1 Vue简介
        4.4.2 功能模块划分
        4.4.3 监测数据的可视化
        4.4.4 泵机管理模块设计
        4.4.5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水泵故障诊断理论研究
    5.1 阈值法异常条件检测
        5.1.1 轴承和绕组温度数据的异常条件检测方法
        5.1.2 电源电压数据的异常条件检测
    5.2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电流数据诊断方法研究
        5.2.1 支持向量回归方法
        5.2.2 核函数的类型
        5.2.3 流量-电流数据故障诊断模型的建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整体实验
    6.2 数据采集实验
    6.3 监测数据的实时显示功能测试
    6.4 监测数据的实时报警功能测试
    6.5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电流数据分析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矿井主排水泵启动特性及集成化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名称
    1.2 论文选题背景
    1.3 排水系统结构方式使用情况及研究现状
        1.3.1 吸入式排水
        1.3.2 压入式排水
    1.4 矿井排水系统启动控制及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排水系统启动特性仿真研究
    2.1 Flowmaster软件介绍
    2.2 排水系统模型建立及参量设定
        2.2.1 排水系统模型建立
        2.2.2 水泵参量设定
        2.2.3 管道及阀门参量设定
        2.2.4 水源参量设定
    2.3 模拟过程参数设定
        2.3.1 吸入式排水系统
        2.3.2 正压给水排水系统
    2.4 仿真分析
        2.4.1 负压吸水排水泵启动特性
        2.4.2 正压给水排水泵启动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压给水排水系统平台搭建与监测系统
    3.1 排水设备介绍与选型
        3.1.1 离心泵
        3.1.2 潜水泵
    3.2 软启动器介绍与选型
    3.3 传感器设备介绍与选型
        3.3.1 压力传感变送器
        3.3.2 流量传感变送器
        3.3.3 电流变送器
        3.3.4 电压变送器
    3.4 虚拟仪器的介绍
        3.4.1 虚拟仪器的基本信息
        3.4.2 虚拟仪器的结构
    3.5 LabVIEW排水系统监测平台搭建
        3.5.1 用户登录
        3.5.2 功能选择
        3.5.3 数据采集模块
        3.5.4 数据显示与存储模块
        3.5.5 数据查询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正压给水式排水系统启动特性监测实验研究
    4.1 系统组成
    4.2 潜水泵启动参数设置
        4.2.1 潜水泵与主泵高度差的确定
        4.2.2 潜水泵启动方式的设定
        4.2.3 主泵启动时间点的设定
    4.3 软启动器初始参数设置
        4.3.1 电机负载转矩的确定
        4.3.2 软启动器初始电压的设定
        4.3.3 启动时间和启动方式的确定
        4.3.4 基于软启动器的排水泵启动特性
    4.4 主泵阀门操作参数设置
        4.4.1 阀门开启时间点的确定
        4.4.2 不同开阀速度下主排水泵启动特性
        4.4.3 阀门最终开度的设置
    4.5 基于软启动器的主排水泵启动方案设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PIV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泵站进水池流态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模型试验系统及PIV和 V3V参数设置
    2.1 模型试验系统设计
        2.1.1 相似准则与近似模型
        2.1.2 试验系统介绍
    2.2 PIV基本原理及系统组成
        2.2.1 PIV的基本原理
        2.2.2 PIV系统的组成
        2.2.3 示踪粒子的选择
    2.3 PIV测量设备布置
    2.4 PIV图像处理算法及参数设置
        2.4.1 PIV图像处理算法
        2.4.2 PIV参数设置
    2.5 V3V测试系统及图像处理设置
        2.5.1 V3V测试系统
        2.5.2 V3V测试图像处理设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泵站进水池流态的PIV和 V3V测量
    3.1 测量的方案
    3.2 PIV流场测量
        3.2.1 有无护坡装置试验对比
        3.2.2 有无装设消涡板试验对比
        3.2.3 三台泵运行时进水池水平截面流态分析
        3.2.4 两台泵运行各截面流态分析
    3.3 V3V流场测量
        3.3.1 V3V测量标定
        3.3.2 测试结果分析
    3.4 测量误差分析
        3.4.1 环境和系统误差
        3.4.2 方法误差
        3.4.3 操作误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进水池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
    4.2 系统建模及前处理
    4.3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4.3.1 控制方程
        4.3.2 标准k-?模型
        4.3.3 RNG k-?模型
        4.3.4 Realizable k-?模型
    4.4 离散化方法
    4.5 壁面边界条件
    4.6 边界条件的设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进水池流态数值模拟分析
    5.1 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
        5.1.1 垂直截面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比
        5.1.2 水平截面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比
        5.1.3 对比结果分析
    5.2 进水池流态改善措施的数值模拟分析
        5.2.1 L型挡水板高度优化
        5.2.2 潜水泵悬空高度优化
        5.2.3 开机组合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推力轴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1.2.1 潜水泵
        1.2.2 轴承润滑理论发展和研究现状
        1.2.3 电机冷却系统
    1.3 主要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数值计算与实验分析
    2.1 结构设计
        2.1.1 水力结构设计
        2.1.2 总体机组结构方案
    2.2 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2.2.1 三维模型
        2.2.2 网格划分
        2.2.3 边界条件设置
        2.2.4 湍流模型
    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3.1 稳态流场分析
        2.3.2 压力脉动
    2.4 矿用高速抢险泵实验研究
        2.4.1 实验台搭建
        2.4.2 实验方法及仪器
        2.4.3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高效设计技术研究
    3.1 叶轮转速
        3.1.1 稳态分析
        3.1.2 瞬态分析
    3.2 叶轮外径
        3.2.1 稳态分析
        3.2.2 瞬态分析
    3.3 叶片数匹配
        3.3.1 稳态分析
        3.3.2 瞬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水润滑推力轴承承载能力计算
    4.1 理论模型
        4.1.1 广义雷诺方程
        4.1.2 水膜厚度方程
        4.1.3 粘温方程
    4.2 数值求解方法
    4.3 轴向力的理论计算
    4.4 最小水膜厚度
    4.5 流固耦合机理
        4.5.1 流体控制方程
        4.5.2 固体控制方程
        4.5.3 流固耦合方程
        4.5.4 流固耦合方程求解方法
    4.6 热-结构耦合机理
        4.6.1 热弹性体的能量方程
        4.6.2 温度场与应变场耦合问题
    4.7 数学模型
        4.7.1 材料选择
        4.7.2 Ansys耦合方法
    4.8 结果分析
        4.8.1 不同温度对推力轴承的影响
        4.8.2 不同宽长比对推力轴承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推力轴承水力与承载性能的实验研究
    5.1 推力轴承实验台搭建
        5.1.1 实验推力轴瓦与推力盘
        5.1.2 主体实验段设计
        5.1.3 轴向力测试单元
        5.1.4 实验装置系统
        5.1.5 实验仪器
    5.2 实验台主要测试内容和方法
        5.2.1 水力性能实验
        5.2.2 汽蚀实验
        5.2.3 推力轴承实验
    5.3 推力盘水力性能实验结果
        5.3.1 外特性
        5.3.2 水膜承载力
        5.3.3 汽蚀特性
    5.4 出口位置角的影响
        5.4.1 水力性能
        5.4.2 汽蚀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冷却循环回路的研究
    6.1 电机换热计算
        6.1.1 电机发热量计算
        6.1.2 换热系数计算
        6.1.3 换热面积计算
        6.1.4 换热结构改进
    6.2 冷却循环回路设计
        6.2.1 结构设计
        6.2.2 循环理论计算
    6.3 数值模拟计算
        6.3.1 基本假设
        6.3.2 三维模型
        6.3.3 网格划分
        6.3.4 边界条件
        6.3.5 结果分析
    6.4 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Ⅰ 发表论文
    Ⅱ 授权专利
    Ⅲ 参与科研项目

(7)导流器结构参数变化对井用潜水泵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井用潜水泵发展现状
        1.2.2 水力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3 潜水泵性能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导流器结构设计计算与分析
    2.1 导流器结构设计方法
        2.1.1 设计原则
        2.1.2 设计方法
    2.2 导流器结构参数设计计算
        2.2.1 导流器叶片进口安放角
        2.2.2 导流器叶片数
        2.2.3 导流器进出口直径
    2.3 导流器结构参数对其特性影响分析
        2.3.1 导流器特性方程推导
        2.3.2 导流器特性曲线
        2.3.3 流道结构参数对潜水泵导流器特性影响
    2.4 井用潜水泵最佳工况点确定
        2.4.1 叶轮特性方程推导
        2.4.2 叶轮特性曲线
        2.4.3 最佳工况点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D内流场数字建模及求解技术
    3.1 井用潜水泵的结构和设计参数
    3.2 流体域三维数字建模
        3.2.1 AutoCAD软件介绍
        3.2.2 叶轮建模
        3.2.3 导流器建模
        3.2.4 潜水泵整体建模
    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定
        3.3.1 网格种类与网格划分
        3.3.2 边界条件设定
    3.4 数值仿真计算方法
        3.4.1 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3.4.2 控制方程离散
        3.4.3 三维湍流模型
        3.4.4 动静耦合模型
        3.4.5 近壁处理(壁面函数法)
    3.5 后处理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型潜水泵导流器内部流场的仿真模拟
    4.1 CFD仿真模拟及潜水泵外特性计算
        4.1.1 Fluent软件计算求解流程
        4.1.2 潜水泵性能预测
        4.1.3 潜水泵外部特性参数计算
    4.2 潜水泵导流器流场分析
        4.2.1 速度场分析
        4.2.2 压力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流器结构因素对潜水泵性能影响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仿真方法
        5.1.2 试验方法
    5.2 进口安放角对潜水泵性能影响
        5.2.1 仿真分析
        5.2.2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3 进口宽度对潜水泵性能影响
        5.3.1 仿真分析
        5.3.2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导流器轴向长度对潜水泵性能影响
        5.4.1 仿真方案
        5.4.2 内流场分析
    5.5 叶片数对潜水泵性能影响
        5.5.1 仿真方案
        5.5.2 内流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导流器参数耦合对潜水泵性能影响
    6.1 正交试验设计
    6.2 通径分析理论
        6.2.1 通径分析概述
        6.2.2 通径图
        6.2.3 通径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6.3 导流器结构参数的通径分析
        6.3.1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6.3.2 结构参数对扬程和效率的直接影响分析
        6.3.3 结构参数对扬程和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6.3.4 结构参数对扬程和效率的综合影响分析
    6.4 不同结构参数耦合下导流器能量损耗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工作总结及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8)大型潜水泵的日常维护保养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型潜水泵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分析
    (一) 在对潜水泵进行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型号的选择
    (二) 吊装和检修后投运前的注意事项
    (三) 大型水泵在运行时的注意情况
    (四) 电源环境等相关的注意事项分析
二、大型潜水泵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一) 检查的主要内容分析
    (二) 潜水泵维修工作当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探讨
    (三) 案例分析
三、结语

(9)学习“水消规”正确理解有关水泵选择规定条款的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1 常用泵的常规安装方式
    1.1 常用水泵
    1.2 常规安装
        1.2.1 离心泵
        1.2.2 轴流泵
        1.2.3 潜水泵
2 水泵的碟合管道安装技术
    2.1 节能环保(无泵房)供水新技术及其装置设备简介
    2.2 新技术成果应用
3 正确理解规范有关水泵选择规定的含义
    3.1 新“水消规”的学习和理解
        3.1.1 水泵选择有关条款
        3.1.2 规范规定的学习和理解
    3.2 对有关规定的意见和建议
        3.2.1 规定的严谨性
        3.2.2 意见和建议
4 结语

四、潜水泵的正确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潜水泵智能检测系统开发[D]. 赵丽楠. 济南大学, 2021
  • [2]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D]. 徐晓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潜水泵智能运维系统的研发[D]. 袁正涛. 济南大学, 2020(01)
  • [4]矿井主排水泵启动特性及集成化监测的研究[D]. 左光宇.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5]基于PIV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泵站进水池流态优化[D]. 郭佳栋. 武汉大学, 2019(06)
  • [6]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推力轴承的研究[D]. 柏宇星. 江苏大学, 2018
  • [7]导流器结构参数变化对井用潜水泵性能影响研究[D]. 魏清顺.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8]大型潜水泵的日常维护保养与维修[J]. 孙振魁,刘昆. 中国石油石化, 2017(10)
  • [9]学习“水消规”正确理解有关水泵选择规定条款的含义[J]. 李国锋,贺占民. 给水排水, 2016(S1)
  • [10]变电站潜水泵自动控制装置的研制探讨[J]. 余洁莹.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19)

标签:;  ;  ;  ;  

潜水泵的正确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