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数据挖掘的了解

我对数据挖掘的了解

一、我所知道的一点Data Mining(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1](2021)在《英文名词化结构的汉译策略 ——以《外科手术的发明》为例》文中提出本篇报告以世界着名外科医生大卫·施耐德所着的《外科手术的发明》节选部分的翻译实践为例,探讨了英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策略。该书是一部医学史着作,内容详实、专业性强,作者深入细致地探究了西方外科医学发展史。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了诸多难点,比如医学术语、长句以及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名词化结构以涵盖丰富的史料信息,这为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本篇报告选取英文名词化结构这一难点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研究问题,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名词化以及相关翻译策略的研究和探讨。许多学者根据名词化结构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译者发现,翻译策略的选用和名词化结构的类型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翻译策略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种类的名词化结构。由此看来,根据名词化结构的分类来选用翻译策略,这一方法有待商榷。译者认为,翻译策略的采用不一定仅考虑名词化结构的类型。比较分析了国内学者提出的名词化汉译策略后,译者建议从名词化结构、功能、中文表达规范以及语境等角度入手来选取翻译策略,将原文节选部分的名词化表达整理归类,总结出四种名词化翻译策略,即直译、词性转换、增补及拆分重组,以期为英文名词化翻译研究提供更多例证。

王佳欣[2](2021)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Dare to Lead:Brave Work,Tough Conversations,Whole Hearts(Excerpts)》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选择布琳·布朗所着的《敢于引领:勇敢工作、尖锐谈话、全心全意》一书作为翻译的原文本。译者主要翻译了作者寄语、前言以及第一部分的前两节。该书详细论述了如何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何培养勇气、如何建立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等问题。该书属于信息型文本,语言简单凝练,逻辑性强,其中有很多隐含的信息需要译者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与翻译。本翻译报告结合本次翻译任务的具体译例主要探讨了显化策略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显化是用明确的语言将原文隐含的内容或者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内容表达出来,从而使译文更加清楚、明确、具体、易懂,逻辑关系更加明晰的翻译策略。由于信息型文本旨在表现事实、观点、信息和知识,该类型文本翻译的焦点是内容,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和信息,并在必要的时候显化原文的内容。本翻译报告主要从语义成分显化、语法意义显化、空位信息显化、文化因素显化和逻辑因素显化五个方面阐述了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本报告研究发现,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显化类型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而明确译文的含义。在采用显化策略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握显化的适度性,避免出现超额翻译或欠额翻译。译者希望本翻译报告能为同类型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意义。

张晓璐[3](2021)在《《牛津手册-食品、政治和社会》(第16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际粮食安全局势令人堪忧。饥饿、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三重困境并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的双重目标任重而道远。基于这一现状,本次实践选取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牛津手册——食品、政治与社会》的第16章“食物是营养不良的根源吗?”为翻译文本。本章主要介绍了关于营养不良的术语、营养不良的多种维度、营养生产函数以及营养不良的原因等内容。该翻译文本为科技文本。该文本语言精练准确,行文逻辑严谨。在科技文本中,翻译的难点在于能否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结构。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译者根据李长栓教授提出的“理解、表达、取舍”翻译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增译法、减译法以及句子中的静态与动态的转换等翻译方法对所选实例进行案例分析。理解层面即主要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词汇层面以及句子结构的理解。表达层面即主要是以译文的流畅性和是否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为主,主要包括三个角度,即科学术语的表达、静态与动态转化、长句的拆分重组。变通层面即主要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在不违反忠实原则的前提下,有意地对原文进行一定的灵活处理,包括英汉用词习惯以及灵活翻译。本次翻译让译者意识到,只有掌握好汉英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熟练程度,才能开展翻译工作。因此,不断地训练和巩固译者的知识,应该才是译者终身的实践。从翻译之外来说,希望人们能够从该翻译实践报告——“食物是解决营养不良的答案吗?”当中获得有关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的知识,并提高他们对其影响的认识。

MVE JEAN PATRICK[4](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孙兰兰[5](2021)在《《为什么社交媒体会毁掉你的生活》(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张古悦[6](2021)在《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与朝鲜半岛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作为跨境民族,朝鲜人民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及反动政权的统治下遭遇过压迫与屈辱,也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保卫中国领土完整,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辽宁地区作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亦是东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许多朝鲜人在此地定居生活,同时辽宁地区也是东三省的政治枢纽,为各类朝鲜人团体提供了活动空间。目前关于国内朝鲜人的研究成果仍然以吉林、延边地区为主,而以辽宁地区为研究范围的学术成果仍然较少。本文利用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市档案馆、韩国历史数据中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以及新宾、本溪、抚顺等辽宁省地方图书馆所藏朝鲜人原始档案、新闻报纸、各类着作等资料,将民族史与地区史相结合,阐述辽宁地区朝鲜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此外,本文以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至1948年辽宁解放为时间范围,以当代辽宁省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从宏观角度考察清政府、奉系军阀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及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辽宁地区朝鲜人政策。并寻找其政策实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辽宁地区朝鲜人最终获得解放的过程。本文还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口变化、地域分布、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整理,力求从微观角度对朝鲜人在辽宁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叙述,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历史进行补充。第一章主要内容为1910年以前,由于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压迫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导致朝鲜人小规模迁往辽宁地区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因长期受到朝鲜王朝的剥削,朝鲜半岛特别是北部地区的朝鲜人生活状态极为恶劣,为了维持生计,朝鲜人开始越境进入辽宁地区进行农业活动。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侵占了朝鲜半岛,通过“土地调查事业”为代表的殖民经济体系掠夺了大量土地,导致更多的朝鲜人迁往辽宁地区。由于清朝政府无法阻止移民越境,开始实施吸纳朝鲜人入籍的政策,同时颁布“剃发易服令”并通过扶持中国地主加强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而日本当局为实现其侵略扩张阴谋,利用领事馆与日本农业资本向辽宁地区进行渗透,使朝鲜人的生活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考察了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至1919年三一运动前,大批朝鲜人因政治与经济因素迁往辽宁地区后,清政府、民国官宪、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围绕朝鲜人实施的不同政策对朝鲜人的政治、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由于大量朝鲜人的到来,令辽宁地区呈现出多样的民族关系,但相继而来的日本干涉问题也令清政府颇为头痛。因此,辽宁地区的清朝官宪制定了“清源截流”的方针政策,吸引朝鲜人入籍的同时对即将入境的朝鲜人进行限制。其政策精神一直延续至1915年《南满东蒙条约》的签订。在《南满东蒙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朝鲜人“日本臣民”身份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因此,民国初期的辽宁官宪为减少外交交涉,不得不将政策转变为以“监视控制”为主。在政策逐渐严格的影响下,一部分朝鲜人开始向吉林地区转移。辽宁地区的朝鲜人中绝大部分为贫苦的农民,而即使进入城市,其收入仍处于社会底层。因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在辽宁各地设立朝鲜人会,以提供经济援助为幌子笼络朝鲜人.同时,还设立朝鲜人学校,以“朝鲜教育令”为基础,向朝鲜人子弟传达效忠天皇的腐朽观念,对朝鲜人的文化教育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第三章主要阐述了1919年三一运动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军阀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当局针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政策以及对朝鲜人生活的影响。三一运动将东北朝鲜人反日运动推向高潮,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打击日本军警。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朝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为防止反日运动影响,除在经济上继续支持朝鲜人会外,还组建亲日朝鲜人武装团体,对朝鲜人反日运动进行镇压,以达成控制朝鲜人的根本目的。日本帝国主义当局还以“保护”朝鲜人为借口横行于辽宁地区,导致奉天当局认定朝鲜人是引起内政、外交困境的主要原因。1925年中、日签署《三矢协定》后,奉天当局对朝鲜人采取了排斥驱逐政策,《田中奏折》的出现更是激化了民族矛盾,令辽宁地区一部分当地百姓加入到排斥朝鲜人的行列。排斥驱逐政策的实施不仅使辽宁地区朝鲜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也使朝鲜人的经济生活状况更为恶劣。同时,奉系军阀政府为了抵御日本的教育侵略,以强制手段关闭所有朝鲜人学校,命令辽宁各地朝鲜人子弟进入中国人学校。日本背景的教育机构却借机在日本势力的庇护下发展壮大,向更多的朝鲜人子弟灌输“亲日”思想,对朝鲜人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伪满洲国对辽宁地区朝鲜人实施的奴役与经济掠夺政策,使朝鲜人的经济、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的侵略引发了辽宁地区朝鲜人的两次避难潮,为解决难民问题,日本当局将朝鲜人集中于“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之中,以安置为名对朝鲜人进行监视管制,并利用其进行农业种植能力以方便经济掠夺。同时,日伪政权还对朝鲜人移民实施“放任”政策,并刻意提高民族等级笼络朝鲜人,引起严重的民族矛盾。此后,日伪当局为缓解日本国内就业压力,以“新规入殖”政策代替“放任政策”,使辽宁地区朝鲜人成为日本农业殖民者的“廉价劳动力”。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鼓惑下,东北沦陷时期的辽宁地区朝鲜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在逐年上升,然而朝鲜人却在日伪政权的盘剥下生活极为艰苦。在日伪政权灭亡前,为增加粮食产量,日伪当局在不切实际的增加移民数量、种植面积与产量目标的同时,还对中、朝人民进行了疯狂的经济掠夺,特别是“粮谷出荷”政策,强制掠夺了中国以及朝鲜农民的农作物及口粮,在辽宁城乡地区均造成了巨大的粮食恐慌,导致辽宁地区中朝百姓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境遇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当局的侵略与经济掠夺,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辽宁地区的中、朝人民不论派别纷纷加入抗日斗争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第五章主要阐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与国民党的掠夺政策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生活的影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令朝鲜义勇军挺进东北,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共产党员们也迅速行动,在保护当地朝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同时,号召朝鲜青年加入革命队伍。在国民党占领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积极进行游击战争以保卫革命果实,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令饱受欺凌的辽宁地区朝鲜人真正获得了自由与解放,而广大朝鲜人民也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不同的方式支援前线,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民族的平等政策与土地政策相比,国民党政府进入辽宁地区后却以清算为借口对朝鲜人资产进行掠夺,导致许多朝鲜农民丧失土地,而城市内朝鲜人也纷纷失业,大量的朝鲜人又一次沦为难民,其中一部分不得不返回朝鲜半岛或进入解放区,导致辽宁地区的朝鲜人口数量急速下降。而国民党政府为减少难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制定了朝鲜人遣送计划,但遣送行动只进行了一次便宣告搁浅。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韩侨事务处开始敦促朝鲜人进行农业耕种以补充军粮,但绝大多数朝鲜人因之前的经济掠夺早已无力从事农业活动,甚至许多朝鲜农民沦为难民,流落街头,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滞留于辽宁地区,直至辽宁解放才重获希望。纵观1910年至1948年朝鲜人迁移至辽宁地区的历史,在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人怀着寻求容身之所的希望前往辽宁地区,利用熟练的农业技术,在一片荒芜之中开拓出万亩良田。而日本当局不仅对朝鲜人实施“统制利用”政策以干涉中国内政与经济掠夺,还以民族挑拨政策令其受到奉天当局的排斥,在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垮台后,其贻害还导致朝鲜人遭受国民党政府的劫掠。辽宁地区朝鲜人屡屡遭到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的迫害,陷入流离失所的痛苦之中。但即使如此,朝鲜人民仍未放弃民族解放的希望,不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民族主义反日团体,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中国人民携手共同对抗封建地主、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当局与国民党反动政权,为辽宁地区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成为了光荣的中华民族一员。辽宁地区朝鲜人的历史既是一段开拓、建设新家园的移民史,也是一段在歧视与压迫政策下充满艰辛与苦难的血泪史,更是一段通过坚韧建设与顽强奋斗,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光荣历程。

马菁薇[7](2020)在《《欧亚大陆蒙古文化与征服》(第十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的文本选自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爱尔森所着的《欧亚大陆蒙古文化与征服》第十二章。该文本主要介绍了13世纪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各类型的文化交流以及欧亚大陆间的文化转移。第十二章介绍了伊朗和中国之间在史学编纂方面的交流情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难题。在词法方面,原文存在大量专有名词及一词多义词。某些专有名词无法在现有字典及文献中找到与其对应的中文名称,例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和机构名。同时,有些一词多义词的词义要根据原文历史背景,通过词义选择和引申得以确定。句法方面的难点集中在翻译带有同位语的句子和字数超过20字的长句上。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灵活使用一些翻译技巧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词汇上译者使用了音译法和加注法来翻译专有名词;此外,在翻译一词多义词时,译者还运用了词义选择和引申的翻译技巧。在句法上,译者使用了顺序法、逆序法和增词法来处理带有同位语的句子;在翻译长句时,为了实现译文的忠实性、连贯性和自然性,译者采用了切分法、转换法、重构法。

关超[8](2020)在《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文中认为关于视觉的哲学问题历来都是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然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一直都没有真正找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答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视觉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日益陷入了视觉信息的大爆炸之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视觉及其衍生物具有不可估量的认知作用和社会功能。但视觉认知的本质、具体的发生机制、科学的解释方案等问题都还不甚清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视觉的哲学考察和哲学评价变得越来越紧迫,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选择感觉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因为视觉感觉是视觉发生的最初阶段,比视觉经验还要更早,其结果被呈现为一种在场的影像。影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视觉感觉发生时所具有的那种即时感和现场感,是视觉感觉活动的直接对象,也包含了外在视觉对象所拥有的真实属性。而与影像类似的图像、意象、图式等内容,都是由影像派生而来,所以只有选择感觉影像才能真正实现对视觉的完整考察。知识论作为哲学的基本论域之一,从感觉影像出发的知识论研究对主体、哲学、科学等不同维度的认知价值,具有最大化的统摄效力。为此,本文确定了视觉感觉影像在知识论研究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在传统知识论研究中,感觉影像的认知价值没有得到前人的普遍认同,特别在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之后,感觉影像因为主流哲学对语言和科学拥护,而被认定为没有逻辑属性的非概念性感觉材料。这是本文不能同意的。如果这种反对是正确的,那我们将无法解释心灵如何能获得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之问题,人类知识系统的客观性也会面临被丢失的威胁。故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视觉感觉及其影像在知识论证中可能发挥的认知功能,这样不仅能使人清晰明白地了解视觉的认知机制,还能保护人类知识的根基不被动摇。故此,本文立足于康德直观理论和当代概念论理论,讨论了感觉影像在定义问题中存在的分歧和混乱,从词源学的角度界定了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之后,尝试对感觉影像可能具有的认知功能进行了哲学论证,重点分析了影像的概念性特征和逻辑性本质,对感觉影像在科学知识系统中的框架基础地位进行了辩护;回应、答辩了感觉影像在传统哲学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争议,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自笛卡尔以来,大部分讨论视觉的哲学家都区分了视觉在不同认知阶段中的不同表征,可能是缺少关注的原因才导致了Image概念的混乱,且要理解其真正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相关论点的本体论基础上才能实现。影像不仅是人类与世界直接接触的重要媒介,其内部本质也是包含了理性运作的概念性命题内容,正常的感觉主体可以直接通过感觉影像对世界做出客观判断。(2)感觉影像及其技术性的延伸所具有的逻辑性应用价值,已经体现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观察、确证和交流等步骤中,感觉影像的直接认知能力为这些应用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在科学中,影像不仅承担着意义的表征功能,还为科学理论的整体系统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基础。(3)虽然影像的知识论价值在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从朴素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的感觉影像,可以合理地为自身提供有效的哲学辩护,这种辩护立足于博物式自然主义观念,以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论战、他心可知和不可知的争论、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切入口,反驳了来自物理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理论批判,论证了感觉影像在主流哲学语境中依然具有合法的认识论地位。总之,视觉感觉影像,是感受性的、现象性的、逻辑性的认知存在,从它出发,可以更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夯实我们的知识根基,还可以在科学哲学层面服务于哲学思辨和科学推理,从而实现影像、主体、哲学和科学的多赢。

王艺玮[9](2019)在《《大数据实践:45家成功公司如何使用大数据分析获得杰出成果》(第三到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逐渐成为国内外专家讨论的热点,它对于一个企业成败的影响不可小视。本篇报告的翻译材料来自《大数据实践:45家成功公司如何使用大数据分析获得杰出成果》的第三章到第九章。该材料介绍了45家公司在何处运用大数据并且取得怎样的成效等,让目标读者对于不同公司中运用的大数据更加熟悉。本篇翻译报告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应该以翻译目的为前提,选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这与本次翻译实践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针对源文本中的专业词汇和长难句重难点,笔者选取其中的具体实例,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翻译,得到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译文,使读者对于大数据的理解更加形象具体。

金鹏[10](2019)在《《人工智能—系统红色警报》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翻译材料选自美国着名科幻小说作家玛莎·威尔斯(Wells Martha)的科幻小说《人工智能-系统红色警报》。本书主要讲述了遥远的外星探索时代,智能机器人如何与人共处的故事。人工智能是近两年比较热门的元素,除此之外,该作者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她的小说叙事朴实详尽、写作技巧使用熟练。因此,该小说具有较高研究和翻译的价值。如何在保留原作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大等值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对于科幻小说而言,许多现有词汇是不足以支撑作者的创作需要的,因此文中有许多原作者的自造词。如何翻译这些特殊的词汇和词组,也是译者在翻译中需要着重处理的。为了让译文既流畅通顺又最大限度地保留语言特色,本文拟在等值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词句的意义、修辞手法和形式风格三个层次对源文和译文进行分析。

二、我所知道的一点Data Min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所知道的一点Data Mining(论文提纲范文)

(1)英文名词化结构的汉译策略 ——以《外科手术的发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2 Task Description
    2.1 The Book of The Invention of Surgery and Its Author
    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Invention of Surgery into Chinese
3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1.1 Obtain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3.1.2 Creating a Glossary
        3.1.3 Selecting Translation Tools
    3.2 Translation Schedule
    3.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4 Analytical Framework
    4.1 Literature Review
        4.1.1 Definition of Nominalization
        4.1.2 Function of Nominalization
        4.1.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Nominaliz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4.2 Analytical Framework
5 Case Analysis
    5.1 Literal translation
    5.2 Conversion of Word Class
    5.3 Amplification
    5.4 Division
6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Dare to Lead:Brave Work,Tough Conversations,Whole Hearts(Excerpt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Task Description
    2.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2.2 Source Text Analysis
        2.2.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2.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3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Process
        3.1.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Tools
        3.1.2 Preparations for Background Knowledge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3 Post-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4 Studies of Explicitation in Translation
    4.1 Studies Relevant to the Concept of Explicitation
    4.2 Studies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Related to Explicitation
Chapter5 Case Analysis
    5.1 Explicitation of Semantic Components
        5.1.1 Explicitation of Semanteme
        5.1.2 Explicitation of Implied Participants
        5.1.3 Explicitation of Implied Predicates
    5.2 Explicitation of Grammatical Meanings
    5.3 Explicitation of Vacant Information
    5.4 Explicit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5.4.1 Explanatory Addition
        5.4.2 Explanatory Extension
        5.4.3 Annotation
    5.5 Explicitation of Logical Factors
        5.5.1 Adding Conjunctions
        5.5.2 Explicitation of Implied Logical Factors
Chapter6 Conclusion
    6.1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3)《牛津手册-食品、政治和社会》(第16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Introduction to Source Text and Author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S of TRANSLATION
    2.1 Prepara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Tools
    2.2 Preparations of the Parallel Texts
    2.3 Building a Termbase
    2.4 Framework of the CEA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3.1.2 Translation of polysemy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sentences
        3.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Comprehension
        4.1.1 Comprehension of words and phrases
        4.1.2 Comprehens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s
    4.2 Expression
        4.2.1 Expression of technical terms
        4.2.2 Static and dynamic transformations in sentences
        4.2.3 Splitting and reorganization of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4.3 Adaptation
        4.3.1 Using Chinese idioms
        4.3.2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4)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简介
    (二)研究背景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5.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范围和划界
        4.研究内容
    (五)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简介
    (二)人力资源管理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四)结论
三、理论框架
    (一)简介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1.种激励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资源基础理论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6.人才管理理论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四)结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简介
    (二)研究思路
        1.哲学思考
        (1)建构主义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确定研究方法
        1.定性方法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3.案例研究设计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6.数据分析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2.道德考虑因素
        3.研究局限
    (五)结论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一)简介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5.参与者的经验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四)结论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一)简介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1.洋务时代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3.喀麦隆化时代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1.招聘和任期做法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1.晋升和考核管理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六)结论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一)简介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1.多元化招聘
        2.招聘策略
        3.招聘标准
        4.招聘方式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五)培训和发展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1.评估方法
    (七)学术推广实践
        1.提升雅一教师
        2.提升CUCA教师
    (八)薪酬管理
        1.YU1 的薪酬管理
        2.CUCA薪酬管理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推广
        6.薪酬管理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1.工作条件
        2.资金短缺
        3.学术兼职
        4.管理和领导问题
    (十一)结论
八、调查结果讨论
    (一)简介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实践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促进(进步)
        6.薪酬管理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2.学术兼职
        3.管理和领导问题
    (六)结论
九、结论与建议
    (一)简介
    (二)结论
    (三)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拓展突破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朝鲜人迁入辽宁地区的肇始
    1.1 鸭绿江沿岸生活的早期朝鲜移民
        1.1.1 东北封禁时期的朝鲜移民
        1.1.2 东北解禁后的朝鲜移民
    1.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对朝鲜半岛的侵略与掠夺
        1.2.1 朝鲜半岛殖民地体系的设立
        1.2.2 残酷殖民统治导致朝鲜人流离失所
    1.3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10年8月—1919年3月)
    2.1 中日两国对辽宁地区朝鲜移民的管理政策
        2.1.1 朝鲜移民的人口数量与地域分布
        2.1.2 清朝末期辽宁官宪的“清源截流”政策
        2.1.3 民国初期辽宁官宪的“监视管理”政策
        2.1.4 日本领事馆的统制政策
    2.2 清末民初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2.2.1 极度依赖农业生存的朝鲜移民
        2.2.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开始推行殖民教育
        2.2.3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兴起
    2.3 小结
第三章 三一运动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19年3月—1931年9月)
    3.1 中日对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3.1.1 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的朝鲜移民
        3.1.2 奉天军阀政府的“驱逐排斥”政策
        3.1.3 日本领事馆对朝鲜人的“统制利用”政策
    3.2 辽宁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大潮
        3.2.1 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的高峰
        3.2.2 朝鲜人民族主义反日团体的联合
        3.2.3 活跃于辽宁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者
        3.2.4 朝共满洲总局的解散及其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3.3 三一运动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3.3.1 以农为主兼顾工商的职业构成
        3.3.2 日本帝国主义当局极力推行教育侵略
    3.4 小结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的朝鲜人(1931年9月—1945年8月)
    4.1 日伪政权对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管理政策
        4.1.1 朝鲜人避难潮
        4.1.2 “安全农村”与“集团部落”
        4.1.2.1 “铁岭安全农村”
        4.1.2.2 “营口安全农村”
        4.1.2.3 “集团部落”
        4.1.3 日伪强制移民政策导致朝鲜移民数量激增
        4.1.4 “五族协和”的谎言
    4.2 东北沦陷时期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4.2.1 遭受日伪政权极度剥削压迫的朝鲜人
        4.2.2 日伪政权对朝鲜人的奴化教育
    4.3 辽宁地区朝鲜人抗日斗争
        4.3.1 辽宁民众自卫军与朝鲜革命军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朝抗日武装力量
    4.4 小结
第五章 抗战胜利后的辽宁地区朝鲜人(1945年8月—1948年11月)
    5.1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平等”政策下的辽宁地区朝鲜人
        5.1.1 朝鲜青年踊跃加入朝鲜义勇军
        5.1.2 东北朝鲜人民民主联盟与土地改革
    5.2 国民党政府对辽宁“收复区”内的朝鲜人管理政策
        5.2.1 设置朝鲜人事务处理机构
        5.2.2 遣散朝鲜人计划
        5.2.3 对朝鲜人资产的掠夺与返还
        5.2.4 救济朝鲜农民
    5.3 抗战胜利后辽宁地区朝鲜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5.3.1 掠夺政策影响下的朝鲜人口数量与经济生活
        5.3.2 国民党政府扶持监管下的朝鲜人教育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档案类
    二、新闻报纸
    三、着作类
    四、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欧亚大陆蒙古文化与征服》(第十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2.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NGPROCESS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Words
        3.1.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proper nouns
        3.1.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Polysemous Nouns
    3.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Sentences
        3.2.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Sentences with Appositives
        3.2.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Long Sentences
Chapter Four TECHNIQUES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4.1 The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ng Words
        4.1.1 Transliteration
        4.1.2 Annotation
        4.1.3 Selection of Word Meaning
        4.1.4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4.2 The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ng Sentences
        4.2.1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Sentences with Appositives
        4.2.1.1 Sequential Translation
        4.2.1.2 Reverse Translation
        4.2.1.3 Amplification
        4.2.2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Long Sentences
        4.2.2.1 Division
        4.2.2.2 Conversion
        4.2.2.3 Recast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Implication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GLOSSARY

(8)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传统感知知识论路径的困境
        1.1.1 直接性和所予性的概念争论
        1.1.2 感觉材料论
        1.1.3 非概念论
        1.1.4 副词理论
        1.1.5 意向理论
    1.2 外在实在的确证危机
        1.2.1 现象主义
        1.2.2 表象主义
        1.2.3 直接实在论
    1.3 感觉影像的形而上学困难
        1.3.1 怀疑主义
        1.3.2 物理主义还原论
        1.3.3 科学自然主义
    1.4 为什么是感觉影像
        1.4.1 视觉的进化论地位
        1.4.2 科学实践中感觉影像
        1.4.3 感知觉之别
    1.5 小结
第二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一:界定定义
    2.1 影像的概念:从笛卡尔出发
        2.1.1 影像的中外词源考察
        2.1.2 笛卡尔的态度
    2.2 影像概念的历史演进:从德谟克利特到休谟
        2.2.1 古希腊时期的影像
        2.2.2 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像
    2.3 影像概念问题的当代方案
        2.3.1 认知科学的态度
        2.3.2 对认知科学态度的哲学辩护
        2.3.3 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
    2.4 小结
第三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二:概念论的正当性
    3.1 非概念论感觉影像及其困难
        3.1.1 非概念论者的路径
        3.1.2 影像的内容转换困难
        3.1.3 古典经验主义的态度及其困难
        3.1.4 塞拉斯的概念论及其困境
        3.1.5 康德直观观念的真实态度
    3.2 自然的概念性影像之辩护
        3.2.1 辩护一:从麦克道尔出发
        3.2.2 辩护二:以康德的直观纲领为基
        3.2.3 辩护三:对传统感觉理论的反驳
        3.2.4 辩护四:对语义逻辑的反驳
    3.3 小结
第四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一:以概念论为基
    4.1 辩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1 被默认的非认知影像
        4.1.2 世界的丢失和非概念的空想
        4.1.3 单向依赖和两极化问题
    4.2 对感觉影像的知识辩护
        4.2.1 命题性感觉的合理性
        4.2.2 直接实在论的影像
        4.2.3 感觉知识的判断和信念
        4.2.4 对错觉的反驳
    4.3 小结
第五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二:可能的回应及反驳
    5.1 实在论间对感觉影像的争论
        5.1.1 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及问题
        5.1.2 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与问题
        5.1.3 朴素实在论的辩护:以析取论之矛
    5.2 还原论对感觉逻辑的批判
        5.2.1 还原论的主张
        5.2.2 整体论的反还原论辩护
    5.3 他心知可能吗?
        5.3.1 他心问题的可能反驳
        5.3.2 他心问题的不可知辩护
    5.4 由感觉而起的形而上学论战
        5.4.1 博物学自然主义及其心物关系
        5.4.2 对等级秩序哲学观的批判
        5.4.3 进化论、连续性和实用主义
    5.5 科学确定性危机的影像解释
        5.5.1 确定性的立场:从牛顿到维特根斯坦
        5.5.2 视觉影像:基础性的私人知识
        5.5.3 知识多样性反驳和答辩
        5.5.4 影像知识论:对随机性的辩护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大数据实践:45家成功公司如何使用大数据分析获得杰出成果》(第三到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1.4 Proofreading and Assessment
    1.5 Translation Tools
        1.5.1 SDL Trados Studio
        1.5.2 Electronic Dictionary
        1.5.3 Search Engine
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1 Publishing Facts of the Source Text
    2.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2.3 Main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2.4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3 Translation Theory
    3.1 Introduction to Skopos Theory
    3.2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4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4.1 Lack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erminology
    4.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1 Amplification
        4.2.2 Omission
        4.2.3 Transliteration
        4.2.4 Noting
        4.2.5 Transforming Part of Speech
        4.2.6 Shifting of Voices
        4.2.7 Re-arrangement of Word Order
5 Conclusion
    5.1 Lessons Gained from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Problems to Be Solved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A List of Terminology
Appendix B Aligned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翻译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10)《人工智能—系统红色警报》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egements
Abstract in Chinese
Abstract in English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Work
    1.2 About the Author
    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2.2 Collection of References
    2.3 Schedule for Translation Process
    2.4 Proofreading &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Case Study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3.2 The Application of Equal Value Translation
        3.2.1 The Equal Value Translation at Word Rank
        3.2.2 The Equal Value Translation at Phrase Rank
        3.2.3 The Equal Value Translation at Sentence Rank
        3.2.4 The Equal Value Translation at Paragraph Rank
        3.2.5 The Equal Value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Rank
Chapter 4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of the Report
    4.2 Gains from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Bibliography
Appendix

四、我所知道的一点Data Mining(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文名词化结构的汉译策略 ——以《外科手术的发明》为例[D]. 赵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Dare to Lead:Brave Work,Tough Conversations,Whole Hearts(Excerpts)[D]. 王佳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牛津手册-食品、政治和社会》(第16章)翻译实践报告[D]. 张晓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5]《为什么社交媒体会毁掉你的生活》(第七章)翻译实践报告[D]. 孙兰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辽宁地区朝鲜人沿革及中日各方政策研究(1910-1948)[D]. 张古悦. 延边大学, 2021(02)
  • [7]《欧亚大陆蒙古文化与征服》(第十二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马菁薇.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D]. 关超. 山西大学, 2020(10)
  • [9]《大数据实践:45家成功公司如何使用大数据分析获得杰出成果》(第三到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艺玮.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10]《人工智能—系统红色警报》翻译报告[D]. 金鹏.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对数据挖掘的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