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尔夫人”与劳伦斯的清教徒伦理

“莫雷尔夫人”与劳伦斯的清教徒伦理

一、“莫瑞尔太太”与劳伦斯的清教伦理观(论文文献综述)

夏烨[1](2018)在《论《儿子与情人》的成长主题》文中认为成长作为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无限的想象空间,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成长,往往带给读者十分重大的思想启迪,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保罗,米莉安,克莱拉,都有着不同阶段的成长。

干雪婷[2](2013)在《论《儿子与情人》中母子爱的社会内容》文中认为《儿子与情人》出版以来,批评家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阐释和评价,批评角度的多样性体现了小说自身的包容性。由于弗洛伊德主义当时在欧洲十分盛行,大量的评论家认为劳伦斯受到了它的影响,并且认为《儿子与情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好诠释。本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探讨莫瑞尔太太畸形母爱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以及儿子们与各自情人感情失败的原因,认为这种不正常母子爱并非抽象的弗洛伊德爱,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这种不正常母子爱的具体社会内容。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产阶级迅速扩大,社会阶级分层和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无产阶级、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其他劳动群众,尤其是他们的子女,有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的机会,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成为中产阶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在这样的社会变迁中,这种不正常母子爱表现于:在母亲方面,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价值标准化身的莫瑞尔太太期望孩子们努力跻身中产阶级;在子女方面,作为煤矿工人的后代,孩子们不遗余力地实现母亲的期望,通过个人努力都提高了社会地位,改善了经济状况。据此,本论文认为《儿子与情人》中的母子爱本质上是共同努力中的伙伴关系。

李俊丽[3](2013)在《劳伦斯长篇小说的伦理学解读》文中提出劳伦斯因其作品中直白大胆的性描写和繁复驳杂的思想而成为20世纪英国文坛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作家,争议较多地体现在对他作品所表现的道德观和性描写的不同评价上,相关的评论毁誉各半,臧否不一。劳伦斯在自己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曾集中精力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作品的自传性极强,真实地反映了他的伦理观,但这种伦理观又充满了矛盾,这就为探究他的道德理想与道德倾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伦斯的创作从坚定地批判工业文明开始,扩大到对两性婚姻关系、教育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基督教道德的批判,最终彻底地否定了西方现代文明,主张建立自己的“拉那尼姆”王国,并提出一系列准则,来为他的这一理想“王国”构建提供理论支撑,而这一系列准则也正体现了他的道德伦理观。他与西方现代文明对抗的手段则是借助于非理性、生命本能和对原始力量的自由追求。他极力鼓吹血性意识与人的原始生命本能,从作为生命个体的两性及其相互关系着手,写他们在理性与血性之间的挣扎,写他们的选择及其带来的后果;写个体生命所处的环境,即满目疮痍的自然,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不容乐观的现实,他追本溯源,认为教育制度束缚了人的个性,让人千篇一律;西方的政治制度外部光鲜,内部腐烂;基督教的道德让人走向虚无,忘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由此构成的现代文明,是由内到外的腐烂与堕落。所以他破除性的禁忌,批判现代教育,揭示西方政治制度的实质,挑战基督教道德的权威性,直至反叛现代文明,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拉那尼姆”理想王国。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剂良药,但是过犹不及,他的反叛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看到了现代文明与理性的弊端,反其道而行之,追求人的非理性与原始自然的生命力,把人类社会已经摒弃的东西重又推上了救世主的地位。也许他的初衷是好的,但造成的不良影响却也不容忽视。对于劳伦斯,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不应该简单地认为他的伦理观是完美无缺的,更不应该把诸如“色情狂”、“法西斯主义者”、“男权主义者”之类的恶名一股脑加在他身上,而应该有批判地接受,有甄别地选择,还原一个真实的劳伦斯。

童玥[4](2010)在《从圣经原型视角研究《儿子与情人》》文中认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被誉为20世纪最有争议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经历了近代工业革命,深刻地体会到了工业化对人性的毁灭和压抑,同时他尽自己所能去扞卫人性。他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是一部作者的半自传的小说,包含了许多圣经原型,反映了劳伦斯的人生态度。劳伦斯喜欢通过圣经中不同的意象和象征来表达自己,并且大部分是来源于大自然。对他来讲,大自然有着势不可挡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本文对这部小说中圣经原型的讨论是基于原型理论,可回溯到威廉·布莱克,詹姆斯·乔治·弗雷泽以及卡尔·荣格,特别是诺思诺普·弗莱的理论研究,反映了劳伦斯的内心世界和宗教观及其信仰。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劳伦斯的内心世界,他的世界观,社会观,宗教观和家庭观。自从19世纪尼采宣布上帝死后,人们已经开始失去精神领域的神圣感。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贫乏与空虚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人们试图回到精神的原创与自然中来,那个最初的伊甸园,而圣经原型则作为了一种交流工具回应了人们内心的诉求。从《儿子与情人》这部作品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劳伦斯的这番诉求。本文着重讨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一些意象原型,如神启和魔怪意象;神话叙事原型中的人物命运的U型结构,生与死的主题以及劳伦斯本人信仰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本文旨在对劳伦斯早期的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进行细致的研究,力图展现一个清晰而形象的劳伦斯,使人们了解他的信仰,他对生活的激情和救世的情结。

柳明[5](2010)在《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法国着名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为工具,把理论分析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旨在对《儿子与情人》所呈现出的叙事特征进行解读。本文将从叙事时间,叙事聚焦及叙事方式三个方面,深入着重探讨该自传体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对叙事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该小说自1913年出版至今,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我认为从叙事学的视角对劳伦斯这部小说进行解读仍然是个值得更多关注的领域。尽管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近来被认为是过时的形式主义,但不可否认对《儿子与情人》的文本细读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了解该小说。此外,与其传统研究方式不同的是,本文集中将叙事学理论作为文本分析的工具,以期深入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策略。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劳伦斯的研究更全面,而且可以增进我们对经典叙事学的认识和理解,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文本分析的范例。毫无疑问,正是《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独特的叙事艺术赋予了该小说持久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

于文萃[6](2009)在《《儿子与情人》及《虹》中男性权威的解构》文中提出本论文依据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以二十世纪英国着名的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及《虹》两部作品为文本,对两位男性瓦尔特·莫瑞尔和威尔·布朗文的生活历程做了深入的研究,在解构他们男性权威的过程中,证明了父权制在压迫女性的同时,对男性自身也是一种束缚。德里达认为,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倾向于用二元对立项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而解构的目的在于颠覆这些二元对立项、否定权威和绝对,并设想这些具有等级的二元对立项中的第一项可能衍生于或被第二项所取代。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制社会里,男性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利。相反,女性大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然而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解构我们得出:两位男性瓦尔特·莫瑞尔和威尔·布朗文在家庭中都失去了权威的地位:一个知趣地退出了妻子和孩子的生活舞台,俨然一个生活的哑者;另一个甘愿服侍家中的“女性王国”。两位男性之所以在家中失去了自己的权威,关键因素还是父权制本身:既然认为男性强于女性,那么男性理应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既然只有男性在外赚钱,那么妻子理应向他们的丈夫索取薪水。这样,男性在享受父权制社会赋予他们特权的同时,还需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正是在压迫女性的过程中,在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负担时,男性自己也成了这个压迫制度的牺牲者。尽管D.H.劳伦斯的作品大多涉猎女性的不同境况,本文通过新的视角对这两位男性的命运做的探究可以表明,父权制在赋予了男性绝对权威的同时,又将他们推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由此读者了解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维多利亚社会。

杜燕[7](2006)在《D·H·劳伦斯在中国 ——一个译介学的考察》文中指出D·H·劳伦斯是英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坛上最富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一个并不平坦的过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译介刚刚起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三十年代形成了一次早期的小高潮,四十年代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终止,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继续,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劳伦斯热”。本文尝试对劳伦斯在中国译介的情况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隐藏在译介发展背后的诸多因素。 本论文主体共包括三部分。第一章分为两节,把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至今劳伦斯在中国译介之旅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译介(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和近期译介(20世纪80年代—2005年),尽可能详细地进行回顾与梳理;第二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考察劳伦斯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同样分为两节,即早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和近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5年);第三章主要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将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看作一个完整的文学翻译过程,作为翻译文学的一部分,考察了劳伦斯的译介在整个多元体系中是如何从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的;此外,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在中国的遭遇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进行一个个案的分析。

覃艳容[8](2002)在《“莫瑞尔太太”与劳伦斯的清教伦理观》文中提出《儿子与情人》不仅反映了劳伦斯深刻的清教伦理观念 ,而且表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人的自我扩张的意识形态及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作品具体通过莫瑞尔太太与莫瑞尔先生之间的冲突 ,揭示了劳伦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

二、“莫瑞尔太太”与劳伦斯的清教伦理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瑞尔太太”与劳伦斯的清教伦理观(论文提纲范文)

(1)论《儿子与情人》的成长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莫瑞尔太太的成长
二、保罗的成长
三、米莉安的成长
四、总结

(2)论《儿子与情人》中母子爱的社会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Social Content of Mother Love
    1.1 The Social Background
    1.2 Mother's Growing-up and Marriage
    1.3 Mother's Expectation of Her Children
Chapter Two Love Between William and His Mother
    2.1 William and Lily
    2.2 William's Failure
    2.3 Impact of William's Death on His Mother
Chapter Three Love Between Paul and His Mother
    3.1 Miriam's Influence on Paul
    3.2 Mother's Opposition to Miriam
    3.3 Paul's Dilemma Between Mother and Miriam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3)劳伦斯长篇小说的伦理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揭示社会道德对自然道德的压抑
    1、被压抑的畸形两性关系
    2、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
二、对宗教道德和现代文明的批判
    1、对传统宗教道德的批判
    2、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
三、“拉那尼姆”:乌托邦式的道德理想
    1、追求个体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2、追求自由意志的实现
四、劳伦斯伦理观的矛盾
    1、劳伦斯作品的伦理学意义
    2、劳伦斯伦理观的偏激和负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4)从圣经原型视角研究《儿子与情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ies
    1.1 William Blake and Lawrence
    1.2 James George Frazer, Carl Gustav Jung and Lawrence
    1.3 Frye and Lawrence
    1.4 Biblical Influence on Lawrence
        1.4.1 Family Influence
        1.4.2 Social Influence
Chapter Two Imagery Archetypes in Sons and Lovers
    2.1 Apocalyptic Imagery
        2.1.1 Paul Morel—The Imagery of Jesus
        2.1.2 The Imagery of Adam and Eve
        2.1.3 The Imagery of the Garden of Eden
    2.2 Demonic Imagery
        2.2.1 The Moon
        2.2.2 William Morel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Archetypes in Sons and Lovers
    3.1 The Circle of Life—U-Shaped Pattern of Paul Morel’s
    3.2 The Circle of Human—Life and Death
    3.3 The Circle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Morel Famil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5)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David Herbert Lawrence and Sons and Lovers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Theoretical Basis
    1.4 Scope and Purpose of my thesis
Chapter Two Narrative Time in Sons and Lovers
    2.1 Temporal Order
    2.2 Duration
    2.3 Frequency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Focalization in Sons and Lovers
    3.1.Genette's Focalization Theory
    3.2 Genette's Classification of Focalization
    3.3 Shift of Focalization in Sons and Lovers
    3.4 The Functions of the Shift of Focalization in Sons and Lovers
Chapter Four Narrative Manners in Sons and Lovers
    4.1 Two Modes of Narrative Manners
    4.2 Telling in Sons and Lovers
    4.3 Showing in Sons and Lover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Acknowledgments
个人简历

(6)《儿子与情人》及《虹》中男性权威的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tudy of D.H.Lawrence's Life and Works
    1.2 Summaries of the Two Novels
        1.2.1 The Summary of Sons and Lovers
        1.2.2 The Summary of The Rainbow
    1.3 Research Motivation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ry Review
    2.1 Studies on Sons and Lovers and The Rainbow
        2.1.1 The Study of Themes and Subject Matters
        2.1.2 The Study of Psychoanalysis
        2.1.3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of Art
        2.1.4 Comparative Studies of Lawrence's Works with Others' Works
    2.2 Studies on the Father in Sons and Lovers
        2.2.1 The Theme of Social Criticism
        2.2.2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Tragic Fate of the Tragic Figure—Walter Morel
        2.2.3 The Explanation of Walter Morel's Silent Situation by Using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2.3 Theory Introduction to Deconstruction
Chapter Three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 on the Two Characters—Walter Morel and Will Brangwen and the Reason for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ir Authority
    3.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atriarchy
    3.2 Men's Authority and Women's Condition in the Victorian Age
    3.3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 of the Fathers and Husbands in the Two Novels
        3.3.1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 in the Family of Walter Morel and Gertrude Coppard
        3.3.2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atriarchal Authority in the Love of Will Brangwen and Anna Lensky
    3.4 The Reason for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wo Characters' Authority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Acknowledgements

(7)D·H·劳伦斯在中国 ——一个译介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D·H·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之旅
    1.1 劳伦斯在中国的早期译介(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1.2 劳伦斯在中国的近期译介(20世纪80年代—2005年)
        1.2.1 复苏阶段(1980年—1985年)
        1.2.2 成长阶段(1986年—1994年)
        1.2.3 深入阶段(1995年—2005年)
第二章 D·H·劳伦斯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2.1 早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2 近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5年)
第三章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D·H·劳伦斯在中国的译介
    3.1 边缘与中心
        3.1.1 初入系统
        3.1.2 排除在系统之外
        3.1.3 走向“中心”
    3.2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译介学研究的个案分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D·H·劳伦斯在中国译介研究资料总汇(20世纪20年代—2005年)
在读期间学习成果
致谢

(8)“莫瑞尔太太”与劳伦斯的清教伦理观(论文提纲范文)

四、“莫瑞尔太太”与劳伦斯的清教伦理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儿子与情人》的成长主题[J]. 夏烨. 青春岁月, 2018(03)
  • [2]论《儿子与情人》中母子爱的社会内容[D]. 干雪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8)
  • [3]劳伦斯长篇小说的伦理学解读[D]. 李俊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4]从圣经原型视角研究《儿子与情人》[D]. 童玥.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5)
  • [5]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策略[D]. 柳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6]《儿子与情人》及《虹》中男性权威的解构[D]. 于文萃. 大连理工大学, 2009(S1)
  • [7]D·H·劳伦斯在中国 ——一个译介学的考察[D]. 杜燕. 暨南大学, 2006(06)
  • [8]“莫瑞尔太太”与劳伦斯的清教伦理观[J]. 覃艳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

标签:;  ;  

“莫雷尔夫人”与劳伦斯的清教徒伦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