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500m跑步影响因素研究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500m跑步影响因素研究

一、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1500m跑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殷悦[1](2021)在《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安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竞技体育而言,赛前训练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赛前训练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面都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全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郭奇此次锦标赛赛前训练特点,探索郭奇赛前训练规律,为郭奇精准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筑牢基础并提供指导依据。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测试法、观察法等方法对郭奇整个赛前训练阶段进行实时跟踪与数据监测,全方位剖析郭奇备战全过程。通过此次对郭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郭奇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阶段划分符合郭奇此次备战实际,各阶段任务划分针对性强,通过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训练安排,总成绩较201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显着提高。(2)通过Simi Motion 3D动作智能捕捉分析系统与高速摄像技术对郭奇进行赛前技术诊断,为教练组提供数据化支持,针对郭奇技术薄弱环节,提出专门性训练手段予以矫正,使得各子项成绩显着提高,进而提升整体运动成绩。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诊断训练过程研究,值得全能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学习、借鉴并予以推广,有助于教练员全方位细致化地了解运动员所存在的技术弊端,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准确高效地提升运动员的整体水平。(3)为调控出运动员比赛所需的竞技状态并保持到比赛结束,郭奇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为“大负荷量→快速减量→高强度负荷”的转化规律,整体呈“跳跃式”变化,积极调动了郭奇的心理、生理的兴奋性,对机体实现不同程度刺激。(4)通过对郭奇18周的赛前生化指标变化监控,发现郭奇各阶段生化指标在可控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临赛阶段生化指标数据高于前期备战阶段,表明其备战状态良好,达到其预期备战效果。

杨志亭[2](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郭淑彤[3](2020)在《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配套训练方案的实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化战争的发展,复杂的战场环境对军人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强军目标的指引下,军事体能训练发展为以实战化为目的,以任务为导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作战需求和岗位需要进行的身体训练。体能训练不仅是身体运动的基石,同时还承载着微观层面其它重要的战争决胜要素。研究主要从训练周期安排、训练过程控制的有效性、恢复情况,考核需要等视角,对正执行的《军事体育训练计划表》进行分析,分析主要集中在训练科目结构、训练负荷量效关系测定与分析、训练间歇时间控制等方面,分析原训练方案存在:(1)训练方案内容设计有较明显随意性痕迹,训练周期循环稳定性差;(2)训练的量效关系上,也存在认为运动负荷安排越大收益就会越大的理念,训练收益欠佳,膝、踝关节运动损伤高发;(3)训练内容结构不丰富,内容设计交叉项较多;(4)不太重视训练间歇时间控制,控制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有计划的针对性和弹性;(5)各训练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不尽合理;(6)不太重视速度素质、柔韧与灵敏协调素质训练,在总体训练内容中占比很小等6个方面的问题。针对原训练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考核大纲规定的考核科目及要求,设计干预方案并对训练过程进行干预,与干预前所测各科目成绩对比得出如下结果:1.在单杠引体向上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均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干预后成绩均值达到引体向上科目合格(5个)标准,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了更大的训练收益;2.在双杠臂屈伸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均呈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干预后成绩均值已达到双杠臂屈伸科目合格(6个)标准,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了更大的训练收益;3.在3000m跑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均呈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干预后成绩均值在优秀区间,对照组干预后成绩均值在合格区间,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获得的训练收益更大;4.在仰卧起坐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组间比较干预前后差别均不具有显着性(P>0.05),干预后两组成绩均值在同一成绩区间,说明在该指标上可以继续沿用原训练方案;5.在基础体能组合1(俯桥+T型跑)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呈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且实验组成绩均值在优秀区间,对照组成绩均值在及格区间,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的训练收益更大;6.在基础体能组合2(背桥+30m×2折返跑)科目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表现出差别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呈现出差别具有显着性(P<0.05),且实验组成绩均值在优秀区间,对照组成绩均值在合格区间,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在该指标上获得了更大的训练收益。从干预效果来看,实验组训练方案在单杠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3000m跑、基础体能组合1(俯桥+T型跑)、基础体能组合2(背桥+30m×2折返跑)这5个科目上训练效果较好,在仰卧起坐科目上训练效果优势不明显,在后续的干预方案设计中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李华[4](2019)在《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模型构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对“十五”期间进一步开展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意见,明确了学校要根据残障学生特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开设体育课,及竞赛,使残障的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促进身体健康的改善(1)。但是,全国组织的七次大型全国体质健康调查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均为健全学生(2),这些研究和评价标准均忽视了聋哑学生群体。由于聋哑学生与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显着差异,决定了聋哑学生应该有一套契合自身的评价标准,因此,研究一套关于评定聋哑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而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评价标准就迫在眉睫。该文采用文献、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男、女共59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福建省16-18岁少年男、女共1255名健全学生为对照组,分析聋哑少年与同龄健全学生之间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的指标模型、权重模型、均值模型和评价模型。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学生体质的总体水平显着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水平,凸显了构建福建省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模型的必要性。2.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学生体质的总体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符合健全学生体质的发育规律。3.福建省16-18岁聋哑男、女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主成分划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平衡四方面。4.构建了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男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模型由身高、体重、BMI;肺活量、1000米;握力、俯卧撑、立定跳远、跳绳、50米、坐位体前屈;单脚闭眼站立12项构成;构建了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女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模型由身高、体重、BMI;肺活量、800米;握力、1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跳绳、50米、坐位体前屈;单脚闭眼站立12项构成。5.构建福建省16-18岁的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模型。6.构建了福建省聋哑少年体质健康的均值模型、单项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结论:1.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学生体质的总体水平显着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水平,凸显了构建福建省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模型的必要性。2.构建了福建省聋哑少年体质健康的指标模型、权重模型、均值模型和评价模型。

杜睿昆[5](2019)在《1500m跑专项运动员能量供应计算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实验目的:最大氧亏积累法(MAOD法)和磷酸肌酸—乳酸—氧气法(PCr-La-O2法)是在计算运动中的能量供应时最常用的两种间接计算方法,但缺少两种方法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进行计算。本实验探究MAOD法和PCr-La-O2法在计算1500m跑的能量供应时,哪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更为准确以及两种方法在计算同一次运动时计算结果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由运动中所测指标及两种能量供应的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新的计算方程,可在今后的测试中,由运动中所得指标即可得出运动消耗的能量。实验方法:从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专项班招募1500m专项男性运动员9名。在标准田径馆佩戴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Cortex Meta max 3B)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建立速度—摄氧量曲线测试和1500m跑测试。所测指标为:运动中的摄氧量、运动中的二氧化碳呼出量、心率、实时速度、运动前后血乳酸浓度、安静状态下的摄氧量以及安静状态下的摄氧量。全部数据在Excel中整理,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总能量供应、有氧供能比例、无氧供能比例、无氧供能部分能量供应在SPSS 25.0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当P<0.05时,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意义。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为55.30±9.51(ml/min/kg)。MAOD法计算结果为:有氧供能部分为343.37±39.91kJ,有氧供能比例为87.74±5.1%,无氧供能为50.31±28.03kJ,无氧供能比例为12.26±5.1%,总能量供应为393.68±61.59kJ;PCr-La-O2法计算结果为:有氧供能为343.37±39.91kJ,有氧供能比例为77.4±5.57%,无氧供能部分为98.23±20.94kJ,无氧供能比例为22.6±5.57%,总能量供应为441.61±35.82kJ。运动中测得指标与能量供应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方程相关性很低。实验结论:MAOD法和PCr-La-O2法在计算同一次1500m跑的能量供应时,结果不一致;MAOD法计算的1500m跑能量供应低于PCr-La-O2法计算结果;在计算有氧供能比例时,MAOD法计算的结果高于PCr-La-O2法的计算结果;在计算无氧供能比例时,MAOD法计算的结果低于PCr-La-O2法的计算结果;以现有的研究方法无法得出哪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更为准确;现阶段仅通过运动中所测部分指标以及简单的多元线性回归,不能推出用于计算整个运动中的能量供应的方程。

刘建威[6](2019)在《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U19梯队2018赛季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国家对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社会对于足球项目的强烈期待,以及职业联赛发展的需求,所以梯队球员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体能训练对梯队球员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够重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对体能训练理论的认识不够透彻和全面,训练过程不够系统和科学,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不能达到较高水平,因而限制了其成年后的体能水平,因此必须对梯队球员体能训练的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并以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U19梯队2018赛季体能训练特征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能训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准备期个周期的构建是完整的,但整个准备期时间偏短,体能训练计划符合规范,不能完全满足联赛对于体能等方面的需要;(2)准备期体能训练计划的制定合理,训练目的与联赛的需求相吻合。准备期体能训练各阶段课次分配合理,基本能够完成各个阶段体能训练重点,并且各阶段间体能训练结合紧密;(3)比赛期阶段的划分是合理的,对各个阶段训练内容的安排是具有针对性的;(4)比赛期力量训练计划设计不科学,不能使队员在比赛周出现超量恢复,影响了队员的竞技状态;比赛期后期的训练量安排偏大,可能会使运动员提前出现疲劳,影响联赛的成绩;(5)准备期体能训练实施方案中采取的体能训练手段与方法相对单一。(6)准备期体能训练的内容与实施方案中的内容基本相同,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以及训练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基本一致;由于训练设施的限制,力量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7)比赛期中期在体能训练方面没达到实施方案关于体能储备的训练目标;(8)运动员在有氧耐力、速度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高,爆发力和灵敏性未得到有效的发展;

朱成东[7](2018)在《通过运动后心率恢复评价男子大学生有氧能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氧能力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增进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基础。发展有氧运动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体质健康的巩固与提升。我国《全民健身指南》将有氧能力的权重定为40%,居所有身体素质的首位。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有氧能力评价方法,其与最大摄氧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准确、有效的评价有氧能力;评价结果可以用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强度的监控,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评价结果可以及时用于指导日常体育锻炼,促进锻炼的长期开展、培养锻炼习惯。便于学生自主评价、促进自我锻炼。研究方法:本研究借鉴竞技体育研究成果,结合运动训练学及运动生理学理论,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调查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共包括三个部分:研究一:采用文献法和Meta分析法。按照排除方案及纳入标准,共采用8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耐力运动可提高运动后心率恢复水平(WMD=2.08,95%CI:0.983.19,P<0.00001),运动后心率恢复与有氧能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且存在较为可靠的再现性,可以作为评价有氧能力的指标。研究二: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对86名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男生进行运动后心率恢复与最大摄氧量的回归研究,并进行相同样本的86人重测实验和不同样本的52人重测实验。共得到8组回归方程,经检验及优化最终得到2000m、100m*3两种运动后心率恢复与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回归方程,两个方程均可独立作为评价大学生有氧能力的方法,具体如下:(1)2000m方程:(L/min)?最大摄氧量(绝对值)=(3171.812+1040.641*身高+32.957*体重-24.018*年龄+25.916*BMI-377.753*t2000m+1.077*HRmax-5.590*HRR1-9.112*ΔHRR2+1.321*ΔHRR3-17.139*ΔHRR4+19.685*ΔHRR5)/1000(2)100m*3方程:(L/min)?最大摄氧量(绝对值)=(6688.822-117.724*HRmax-24.228*HRR1-16.888*HRR2+83.822*HRR3+98.891*ΔHRR4-11.496*ΔHRR5)/1000(注:T2000=2000m跑时间、HRmax=最大心率、HRR1=运动后第1分钟心率恢复、ΔHRR1=第1分钟即刻心率,15对应1-5分钟)研究三:通过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结合运动后心率恢复方程研究结果,制定有氧能力发展方案,通过教学实验检验研究成果。将30名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随机编入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10人,进行6周的有氧能力锻炼,包括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监控。对最大摄氧量进行单因素独立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及空白组具有显着性差异,F(2,18)=7.328,(p=0.001,η2=0.435)。结果表明该有氧能力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有氧能力,提高其最大摄氧量。研究结论:1.运动后心率恢复与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有氧能力的指标。2.利用2000m跑、100m*3跑两种运动后1-5 min心率恢复指标构建的回归方程可以有效预测最大摄氧量,评价大学生有氧能力,具有可靠的信度及效度。3.以运动后心率恢复为指导的有氧能力发展方案可显着提高大学生有氧能力,改善耐力素质水平,培养学生自主锻炼意识。4.本文提出的以体育课外作业作为监控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有利于有效锻炼的开展。

李丹[8](2018)在《警察体能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警察在维护治安、遏制违法犯罪活动中,执法能力要求高,职业危险性增加,警察体能成为警察职业素质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与实践警察体能的新理论,新方法,对全面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完善警察体能的评价体系、体能训练与教学体系、培训管理体系和体能师资体系是提升警察体能的重要措施;采取警察体能与警务技战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多元化的、个性化训练方法是提升警察体能训练水平的有效手段。

孙志强[9](2016)在《现行警察招录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探析——基于公安民警招录体制改革的背景》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我国现行的警察招录考试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进行分析,发现现行的招警体能测试存在项目设置针对性、客观性不足,标准制定过低等问题。根据警察职业特点,结合公安民警招录体制改革的背景,提出取消纵跳摸高、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3个测试项目,增加握力、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立定跳远、100m跑、1500m跑6个测试项目,将体能测试由达标性测试改为选拔性测试等改进建议。

阴欢,陈棣[10](2016)在《从体质测试标准的演变探讨现行标准的可行性》文中研究说明对建国后不同时期的体育锻炼标准的出台背景、标准的测试项目及各标准及格成绩进行分析,论述标准的演变过程,揭示标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从对比中找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实施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旨在为加强现代学校体育的教育工作及提高我国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二、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1500m跑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1500m跑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十项全能项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外十项全能项目发展现状
        2.1.2 有关十项全能技术、体能方面的研究
        2.1.3 有关十项全能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方面的研究
    2.2 有关赛前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赛前训练的概念释义
        2.2.2 有关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研究
        2.2.3 有关十项全能运动员赛前训练个案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测试法
        3.2.4.1 三维录像测试
        3.2.4.2 生化指标测试
        3.2.5 观察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郭奇备战2020 年全国锦标赛赛前总目标、阶段及任务安排
        4.1.1 郭奇备战2020 年全国锦标赛总目标
        4.1.2 郭奇2019 年、2020 年两次全国锦标赛成绩对比分析
        4.1.3 郭奇赛前训练周期的阶段划分与阶段任务
    4.2 郭奇赛前训练内容的安排与分析
        4.2.1 郭奇赛前训练阶段周计划课程安排与分析
        4.2.2 郭奇赛前综合训练课的安排与分析
        4.2.3 郭奇赛前技术训练课的安排与分析
        4.2.3.1 郭奇赛前速度类项目技术分析与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3.2 郭奇赛前跳跃类项目技术分析与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3.3 郭奇赛前投掷类项目技术分析与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3.4 郭奇赛前耐力类项目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4 郭奇赛前体能训练课的安排与分析
        4.2.4.1 郭奇赛前力量素质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4.2 郭奇赛前速度素质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2.4.3 郭奇赛前耐力素质的训练课安排与分析
    4.3 郭奇赛前训练负荷安排与分析
        4.3.1 郭奇赛前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安排特征
        4.3.2 郭奇赛前生理生化指标监控
        4.3.2.1 血红蛋白指标变化与分析
        4.3.2.2 血清睾酮指标变化与分析
        4.3.2.3 血清肌酸激酶指标变化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配套训练方案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述评
        1.1.1 有关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1.1.2 有关军事体能训练现状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1.1.3 有关军事体能训练方案的文献梳理与述评
    1.2 军事体能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特点与创新点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实验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假设
3 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简介
    3.1 军事体能现行考核体系简介
    3.2 全军五大兵种通用体能标准
        3.2.1 基础性体能项目
        3.2.2 专项体能科目
        3.2.3 拓展类体能项目
    3.3 新、老兵军事体能考核指标
4 新兵军事体能训练现状分析
    4.1 武警某部新兵基本情况分析
        4.1.1 武警某部新兵的年龄情况分析
        4.1.2 武警某部新兵的学历情况分析
        4.1.3 武警某部新兵体能训练知识了解程度及信息来源分析
        4.1.4 武警某部新兵入伍前体能水平累积情况分析
    4.2 武警某部新兵教练员情况分析
        4.2.1 武警某部教练员体能水平等级、职务情况分析
        4.2.2 武警某部新兵教练员的体能训练任务承担情况分析
    4.3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体能训练管理者情况分析
        4.3.1 体能训练系统的组织结构分析
        4.3.2 军队体能训练指导人员选择及依据分析
    4.4 武警某部新兵体能训练伤情况分析
        4.4.1 体能训练中急性训练伤情情况分析
        4.4.2 体能训练中劳损性训练伤情情况分析
5 现行军事体育训练方案分析
    5.1 《考核大纲》中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1 单杠引体向上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2 双杠臂屈伸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3 仰卧起坐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4 3000 m跑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5 基础体能组合1 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1.6 基础体能组合2 的基础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5.2 《计划表》中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1 《计划表》中力量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2 《计划表》中耐力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3 《计划表》中柔韧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4 《计划表》中速度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2.5 《计划表》中灵敏素质训练情况分析
    5.3 《考核大纲》中专项功能性训练要求分析
    5.4 《计划表》中专项功能性训练情况分析
    5.5 军事体能当前训练情况诊断
        5.5.1 《计划表》的周期循环性分析
        5.5.2 《计划表》中量效关系分析
        5.5.3 《计划表》中训练手段多样化分析
        5.5.4 《计划表》中训练间歇控制分析
        5.5.5 《计划表》中训练负荷管理分析
        5.5.6 《计划表》中训练科目设置分析
        5.5.7 《计划表》中训练时间安排分析
        5.5.8 《计划表》中训练阶段性分析
        5.5.9 《计划表》中区别对待原则分析
6 军事体育训练优化方案设计
    6.1 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干预方案设计
    6.2 专项功能性训练干预方案设计
    6.3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发病部位机制分析
    6.4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防护性训练方案设计
    6.5 考核项目干预训练方案设计
7 训练方案实施与训练效果分析
    7.1 训练干预期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7.1.1 体重指标前后测分析
        7.1.2 体脂指标前后测分析
        7.1.3 肺活量指标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7.1.4 次最大运动负荷时心率指标前后测分析
    7.2 军事体能训练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7.2.1 150 m跑、12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2 100 m跑、60m跑、3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3 立定跳远、三级跳远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4 六级蛙跳科目训练结果分析
        7.2.5 倒立支撑时间前后测结果分析
        7.2.6 悬垂举腿前后测结果分析
        7.2.7 6000 m跑、100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8 800 m跑、400m跑成绩前后测结果分析
        7.2.9 30 m×2 蛇形跑前后测结果分析
        7.2.10 坐位体前屈前后测结果分析
    7.3 军事体能考核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
        7.3.1 单杠引体向上前后测结果分析
        7.3.2 双杠臂屈伸前后测结果分析
        7.3.3 3000 米跑前后测结果分析
        7.3.4 仰卧起坐前后测结果分析
        7.3.5 基础体能组合1 前后测结果分析
        7.3.6 基础体能组合2 前后测结果分析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研究假设验证
    8.2 结果与分析
9.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个人简历

(4)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模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国外研究综述
        3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调查法
        3 指标筛选的原则
        4 各项指标测试方法
        5 数理统计法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构建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模型的必要性
        1 验证结果
        2 小结
    第二节 福建16-18 岁聋哑少年体质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指标模型的构建
        1 指标筛选步骤
        2 主成分因子分析
    第三节 福建省16-18 岁聋哑少年体质评价指标权重模型的构建
    第四节 福建省聋哑少年体质评价模型的构建
        1 福建省聋哑少年体质评价指标的均值模型
        2 福建省聋哑少年体质模型指标的单项评分
        3 福建省16-18 岁聋哑少年体质模型指标的综合评分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和不足点
        1 创新点
        2 存在的问题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建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学位研究期间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就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1500m跑专项运动员能量供应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组成
        2.1.1 无氧磷酸原供能系统
        2.1.2 无氧糖酵解乳酸供能系统
        2.1.3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2.2 运动时能量供应的计算方法
        2.2.1 非蛋白供能的能量供应计算公式
        2.2.2 最大氧亏累积法
        2.2.3 磷酸肌酸—乳酸—氧气法
        2.2.4 运用单位体重的磷酸原量计算无氧无乳酸供能
        2.2.5 运动生理学教材中的计算方法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技术路线
        3.1.3 研究对象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MAOD法与PCr-La-O_2法计算能量供应的对比
        4.1.1 基础指标测试
        4.1.2 MAOD法计算1500m能量供应
        4.1.3 PCr-La-O_2法计算1500m能量供应结果
        4.1.4 两种计算结果对比(MAOD法和PCr-La-O_2法两种计算结果对比)
    4.2 分析讨论
        4.2.1 1500m有氧无氧供能比例的探究
        4.2.2 最大氧亏积累法计算能量供应的研究
        4.2.3 最大氧亏积累法计算运动中能量供应时运动方案的选择
        4.2.4 MAOD法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4.2.5 对MAOD计算法的质疑
        4.2.6 PCr-La-O_2法计算能量供应的探究
        4.2.7 PCr-La-O_2法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4.2.8 对PCr-La-O_2能量计算方法的思考
        4.2.9 PCr-La-O_2法和MAOD法计算结果的差异
    4.3 探究新的计算方程及汇总常用计算方法
        4.3.1 推导新的计算方程
        4.3.2 能量供应计算方法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U19梯队2018赛季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于足球人才培养的重视
        1.1.2 社会对于足球项目的期待
        1.1.3 职业联赛发展的需求
        1.1.4 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对于梯队的重视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足球运动的项目体能特征相关研究
        1.3.2 关于体能概念的研究
        1.3.3 体能训练方面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测试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能训练计划的研究及分析
        3.1.1 准备期体能训练计划的研究及分析
        3.1.2 比赛期体能训练计划的研究及分析
    3.2 体能训练实施方案的研究
        3.2.1 准备期体能训练实施方案的研究
        3.2.2 比赛期体能训练实施方案的研究
    3.3 体能训练实施过程的研究及分析
        3.3.1 准备期体能训练实施过程的研究及分析
        3.3.2 比赛期体能训练实施过程的研究及分析
    3.4 体能训练效果的表现
        3.4.1 准备期体能训练的表现
        3.4.2 比赛期体能训练效果的表现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7)通过运动后心率恢复评价男子大学生有氧能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基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思想基础
        1.2.2 政策基础
        1.2.3 理论基础
2 研究总体设计
    2.1 选题依据
        2.1.1 选择有氧能力的依据
        2.1.2 选择大学生群体的依据
    2.2 研究目的
        2.2.1 制定新有氧能力评价方法
        2.2.2 构建运动后心率恢复评价有氧能力的理论基础
        2.2.3 制定运动后心率恢复有氧能力回归方程
        2.2.4 检验运动后心率恢复方程的效果及应用情况
3 文献综述
    3.1 有氧能力的释义
    3.2 有氧能力的评估方法与指标
        3.2.1 最大摄氧量直接测试
        3.2.2 无氧阈测试
        3.2.3 血红蛋白
        3.2.4 最大摄氧量间接测试
        3.2.5 哈佛台阶测试
        3.2.6 12分钟跑
        3.2.7 20米折返跑
    3.3 新方法的探究
    3.4 名词界定
4 研究的技术路线
5 运动后心率恢复有氧能力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
    5.1 运动对运动后心率恢复影响的Meta研究
        5.1.1 研究方法
        5.1.2 Meta分析的筛选与纳入
        5.1.3 Meta分析结果与讨论
        5.1.4 小结
    5.2 运动后心率恢复与最大摄氧量的关系研究
        5.2.1 运动后心率恢复作为最大摄氧量测量工具的理论基础
        5.2.2 运动后心率恢复的研究意义
        5.2.3 小结
    5.3 运动后心率恢复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关性研究
        5.3.1 实验对象
        5.3.2 研究方法
        5.3.3 研究结果
        5.3.4 讨论与分析
        5.3.5 小结
6 运动后心率恢复有氧能力评价方法的实验研究
    6.1 运动后心率恢复测试方式及负荷研究
        6.1.1 研究背景
        6.1.2 研究方法
        6.1.3 测试方案的制定
        6.1.4 研究结果
    6.2 运动后心率恢复与有氧能力的回归研究
        6.2.1 实验对象
        6.2.2 实验方案
        6.2.3 统计方法
        6.2.4 心率恢复与最大摄氧量的回归研究
        6.2.5 分析与讨论
    6.3 运动后心率恢复预测模型的实测检验
        6.3.1 运动后心率恢复预测模型的重测研究
        6.3.2 运动后心率恢复预测模型的效度研究
7 运动后心率恢复方程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案
        7.2.1 教学计划制定原则
        7.2.2 教学目标
        7.2.3 运动强度制定
        7.2.4 课程安排
        7.2.5 有氧能力发展方式框架
    7.3 运动后心率恢复方程教学示例及教学效果检验研究
        7.3.1 实验对象
        7.3.2 研究方法
        7.3.3 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
8 全文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警察体能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警察体能的内涵
2 警察体能达标标准
3 警察体能训练与教学
    3.1 警察体能课程的定位不清
    3.2 警察体能课程目标达成不利
    3.3 警察体能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结合力度不够
    3.4 警察体能课程的教科研意识不高
    3.5 警察体能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强
4 警察体能训练与培训
    4.1 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4.2 警察培训管理机制的局限性
    4.3 警察体能训练手段的局限性
    4.4 警察体能训练意识的局限性
5 警察体能训练改革思路
    5.1 完善警察体能的评价体系
    5.2 完善体能训练与教学体系
    5.3 完善警察体能培训管理体系
    5.4 完善警察体能师资体系

(9)现行警察招录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探析——基于公安民警招录体制改革的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警察招录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
二、现行招警体能测试项目设置和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能测试项目设置针对性不足
    (二)体能测试项目设置客观性不足
        1. 纵跳摸高不能客观反映考生的下肢爆发力
        3. 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项目存在的问题
    (三)体能测试标准制定过低
三、对招警体能测试项目及标准的改进建议
    (一)增加握力、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考核考生的上肢力量
    (二)取消纵跳摸高,增加立定跳远考核考生的下肢爆发力
    (三)保留10m×4往返跑,增加100米跑考核考生的快速移动能力
    (四)取消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增加1500m跑考核考生的耐力素质
    (五)将体能测试由达标性测试改为选拔性测试

(10)从体质测试标准的演变探讨现行标准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各个标准的出台背景
    1.1 《劳卫制》时期
    1.2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时期
    1.3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时期
    1.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
    1.5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
    1.6《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版)时期
2 各个标准的测试项目对比
3 不同时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在及格(60分)成绩时的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四、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1500m跑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备战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安排研究[D]. 殷悦.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军事体能考核指标体系配套训练方案的实效性研究[D]. 郭淑彤.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福建省16-18岁聋哑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模型构建的研究[D]. 李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1500m跑专项运动员能量供应计算方法的研究[D]. 杜睿昆.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6]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U19梯队2018赛季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D]. 刘建威.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通过运动后心率恢复评价男子大学生有氧能力方法研究[D]. 朱成东.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8]警察体能的探索与实践[J]. 李丹. 当代体育科技, 2018(01)
  • [9]现行警察招录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探析——基于公安民警招录体制改革的背景[J]. 孙志强.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4)
  • [10]从体质测试标准的演变探讨现行标准的可行性[J]. 阴欢,陈棣. 辽宁体育科技, 2016(01)

标签:;  ;  ;  ;  ;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500m跑步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