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实时语音服务网络资源分配技术

下一代实时语音服务网络资源分配技术

一、提供实时语音业务的下一代网络资源配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管米利[1](2021)在《IP语音数据包的队列调度算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应用不断出现,数据流量也呈现出了爆炸式的增长,而在链路带宽有限的条件下,基于“尽力而为”的互联网已经不能满足众多用户对网络传输质量的要求,尤其是实时性较强的网络应用如语音通话。网络承载的业务数量与种类的不断增加,使得数据分组极有可能在路由或交换节点处产生网络严重拥塞。一旦发生网络拥塞,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队列管理与调度,就会造成缓冲区溢出,进而导致数据丢失,业务的传输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对数据包队列调度算法进行优化。针对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对实时性与丢包率要求较高的问题,对低延迟队列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通过研究低延迟队列算法,在该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即将优先级队列上的Police管制条件由单一的超出规定带宽则进行超出带宽数据包的丢弃行为,改为根据带宽和优先级队列中语音数据包的队列等待时间综合考虑,确定超出带宽的语音数据包的处理方法,进而减少语音数据包的丢包率。为了验证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对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的有效性,利用GNS3网络模拟器和终端仿真软件搭建仿真环境,使用思科的服务等级协议技术模拟产生各种类型的业务流量,在网络拥塞的状况下,分别部署低延迟队列算法和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对数据包进行调度,并收集部署两种队列算法后各业务的性能质量,将之分别与网络正常状况下与网络拥塞状况下各业务的性能质量作对比,突出两种队列调度算法对网络拥塞调控的有效性和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对保证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质量的有效性。模拟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网络发生拥塞的状况下,部署两种队列算法后,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性能均有明显改善,使用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相比低延迟队列算法基于互联网的语音业务的最小计划损伤因数与最大计划损伤因数分别降低了 2和5,最低主观意见得分和最高主观意见得分分别提高了0.23和0.28。可见,该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有效地降低了语音数据包传输过程的损耗,提高了语音数据包的传输质量。

顾瑞春[2](2020)在《面向移动物联网的切片模型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各种移动应用的复杂性和可操作性也在不断增强。物联网的发展将移动通信的范围从人-人通信延伸到人与物、甚至是物与物的智能互联等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移动物联网将会是未来移动互联网中终端数据量最大、用户数量最多、应用最为普遍的网络应用之一,也将成为未来网络应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物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势必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技术挑战。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架构,已经无法适应物联网的爆发式发展。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架构是为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或者为智能手机运行各类互联网应用设计的,而并非为物联网设计。在未来纷繁复杂的网络场景下,现有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各类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需求。网络切片是运行在物理或虚拟基础设施之上的逻辑网络,能够将网络按照不同的应用需求切分为多个具有不同配置的逻辑网络,各切片间相互隔离,互不影响,能够满足移动物联网的各种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是下一代移动网络中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技术。本文对移动物联网切片中各个功能组件的灵活部署和资源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图论(Graph Theory)对物联网切片进行了模型映射和理论分析,运用深度学习、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移动边缘计算、以及图神经网络等技术,对移动物联网切片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在虚拟化平台上的移动物联网切片模型及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基于多层图论的移动物联网切片分析模型针对物联网应用的不同需求,以图论为基础建立多层图切片模型,将不同应用所划分的切片映射到相应的图层中,对各切片初始化过程中组件部署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切片运行过程中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面向移动终端的低时延边缘切片等移动物联网切片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深入分析,建立了以满足多任务复杂物联网应用需求为研究目标的多层图模型。2)基于随机游走的移动物联网切片部署策略在切片初始化过程中,提出一种面向业务的安全可扩展移动物联网切片部署策略,通过对业务类型及资源需求进行分类识别,运用图随机游走模型,在网络的不同位置按需部署切片的虚拟功能组件,并通过MACsec over VxLAN将各组件连接,形成安全可扩展虚拟功能链。该方案能够在对系统性能影响极低的前提下,提高虚拟功能部署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可为下一代移动物联网中对这些性能需求较高的切片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原型系统。3)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物联网切片资源管理方案在切片运行过程中,针对不同切片复杂多变的资源需求,提出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需求预测模型和基于多智能体多级奖励深度强化学习模型的切片资源动态管理方案。生成对抗网络用来进行切片资源需求的精准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作为强化学习的输入项,通过多智能体多级奖励深度强化学习模型来对不同切片进行动态资源配置。该模型不仅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还能提高用户体验质量。在下一代移动物联网环境中,能够为不同的垂直行业提供一种高性能、细粒度的动态切片管理方案。4)基于多边缘协同的移动物联网边缘切片优化架构针对某些移动物联网终端在移动过程中进行计算分流时,无法保证低时延和高可靠需求等状况,提出了在边缘切片中的多节点协同计算以及动态切换通信节点的思路,解决了终端移动过程中的高时延和低可靠问题。运用图神经网络对边缘切片中的高效任务分配和最优传输路径选择进行了优化,为边缘端实现移动物联网切片提供了可行方案。

王晴晴[3](2020)在《基于LTE-R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的研究》文中认为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作为高速铁路正常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关键基础设施,在铁路行车调度、故障监控、养护维修以及应急救援等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铁路智能化发展方向的明晰,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向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成为必然。铁路专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LTE-R(Long Term Evolution-Railway)因其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等优势,除传统语音业务外,还可满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业务在带宽方面的需求,进而对铁路的运输安全、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供更多的保障。目前国内外围绕LTE-R业务展开了相关标准化工作。但通过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LTE-R业务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1)国际铁路联盟发布的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用户需求规范,仅定义了用户需求,未对系统架构、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说明;(2)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提出了关键任务通信MCC(Mission Critical Communication)机制及相关协议,这虽然提供了一种集群业务实现方法,但主要面向公安消防等场景,不满足铁路特殊场景下的集群业务需求(如位置寻址、功能寻址等);(3)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集群业务中的语音通信领域,还未明确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视频通信业务的实现方式。为解决上述局限性,本文致力于完善LTE-R系统架构并基于LTE-R系统设计铁路视频业务的实现方案。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LTE-R系统需求规范及业务需求规范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作为方案设计依据。通过对3GPP公共安全系统中的LTE、演进型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e MBMS(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s)、MCC系列协议及架构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完整的基于MCC机制的LTE-R系统逻辑架构,该架构可用于实现铁路特殊视频业务,即铁路关键任务视频。而后将LTE-R铁路视频业务分为两大步骤予以实现:一是依据LTE-R业务的特殊应用场景及需求,对基于位置、功能码的视频业务和基于多播承载的组通信业务使用时序图设计业务流程;二是围绕上述业务设计,完成了LTE-R应用层功能模块MCVideo(Mission Critical Video)服务和MCInformation(Mission Critical Information)服务的设计开发,并对MCC应用系统与多播系统间的接口及其他用于支持业务实现的接口进行了设计,完成了信令编码定义等工作,将所设计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予以实现。最后,以LTE-R系统及业务需求为测试参考依据,基于实验室LTE-R系统测试平台对业务功能、信令流程及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LTE-R系统中基于MCC机制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业务及基于多播承载的组通信业务的功能实现;通过性能评估,分析并提出了铁路关键任务视频业务的关键性能指标和业务优化方向,对未来LTE-R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徐星[4](2020)在《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以及物联网等各种高新网络应用和技术层出不穷,极大的改善了网民的生活体验,基本上实现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思科白皮书预测在最近五年内,IP网络中的设备数量将飞速增长,达到地球总人口的三倍以上。据统计,截止2019年十月底,我国光纤接入(FTTH/O)用户已达4.16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的92%。随着宽带服务向高速率迁移,3.7亿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能够实现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占总用户数的81.8%。宽带无源光网络作为连接骨干网和用户侧的桥梁,需要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更高的传输带宽和信号质量,以及更低延时的灵活资源调度算法,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用户数量和各式各样的网络业务。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无源光网络的高能耗问题愈加突出。实现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大容量、高节能以及低延时性能,将是首先被考虑到的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大企业和学者的研究。星座成形作为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提升系统传输容量,改善信号传输质量,在光接入网中得到了热门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网方式,可以对无源光网络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从而为日益复杂的网络架构提供高效的节能规划。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网络业务的细颗粒度和低延时需求将成为制约网络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进行研究,最优化地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调度,从而避免频繁的阻塞丢包和降低数据包在无源光网络中的传输时延。本论文在研究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网络传输容量的提升方案,通过结合星座成形中的几何成形和概率成形技术,对误比特率、光信噪比、接收机灵敏度等系统性能进行改善,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将软件定义网络的策略应用到无源光网络的控制层面,实现了网络的集中管理和传输波长的灵活调度,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充分考虑无源光网络的应用场景和特定流量特征,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动态灵活调度,对不同优先级用户带宽进行有效公平的自适应管理,实现了网络利用率的最优化,提高了网络的数据吞吐量,为业务数据流的低时延性能需求提供良好的传输平台。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WDM-PON与星座成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该方案通过增加低能量值信号点的发射概率,使得星座图的能量集中度有了极大的提高,降低了对信号发射功率的要求,提高了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实验研究表明:在25公里PON的实验系统中,当误码率门限值为1*10-3时,16-9 CAP的概率成形信号相比于传统的16-CAP信号有了 2dB的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改善,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和信号质量。2.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OFDM-P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通过对星座图中不同环上信号点的几何位置设计,信号点能够更加向内部汇聚,实现了星座品质因子的最大化。同时,优化星座中信号点概率分布模式,使得信号平均功率得到降低。通过系统平台的搭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 PON中不同符号速率和信息熵下的传输实验验证。实验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调制方案相比较,光接收机灵敏度在1*10-3的误比特率条件下有了 1.5 dB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系统发射功率。此方案所具有的低功耗、经济实现以及低计算复杂度等优势使得接入网中的各种应用场景能够在低成本下得到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高的信号质量。3.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在研究SDN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动态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自适应地调度和供应,使得在光线路终端和光网络单元中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的操作管理。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在节能性、链路速率、时隙分配和QoS性能之间动态实时进行权衡和裁决,实现接入网的全局性持续稳定高效运行。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无节能机制的光接入网相比较,该架构能够在保证QoS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多达75%的光线路终端收发机能耗。此外,该方案还能在确保平均包时延、抖动和数据吞吐量等性能的要求下,通过合理的链路速率和光收发机配置,实现高节能SD-TWDM-PON的持续高效运行。4.TWDM-PON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针对无源光网络的高效网络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低时延TWDM-PON动态带宽分配算法。通过对高优先级业务优化带宽分配,并结合轮询和用户预留机制,实现了高负载率下多达16%的网络利用率提升和35%的平均数据包时延降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通过对转发队列的门限值进行灵活调整,实时动态地降低了时延敏感性业务的阻塞率,确保了突发性流量能够得到有效公平的带宽分配。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网络相比,数据总吞吐量提升了 12%,网络数据包时延降低了多达33%,很好满足了物联网时代对光接入网中业务低时延性能的迫切需求。

邓勇[5](2015)在《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东方有线已经在上海市区完成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并大力推广NGB机顶盒。现有网络基础能够满足视频通讯业务发展,因此在现有NGB机顶盒上开发视频通讯功能,以满足第三方应用服务商为有线运营商开发社交化、跨终端、跨网络的融合视频通讯业务服务的需求,将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尽管NGB网络具有为视频通讯业务提供稳定链路的能力,但是NGB机顶盒终端不具备视音频编码能力,因此需要在现有机顶盒基础上,增加合适的视频通讯终端模块,设计合理的视频通讯解决方案,以实现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本文首先依据东方有线的网络和NGB机顶盒终端特性,选择SIP协议作为视频通讯系统基础协议,并选择H.264和G.711分别作为视频通讯的视音频编码标准,构建IMS架构的视频通讯系统;其次,新增外接视频通讯终端设备,实现无编码能力的NGB机顶盒通过网络与之互联,采用扩展SIP协议的方式,完成机顶盒对终端设备的视频通信控制,并在电视机上展示视频画面和声音效果;最后,针对NGB机顶盒视频通讯的应用功能,定义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的通讯接口以及开放API规范,结合实际需求实现业务开发。基于上述方案,实现了NGB机顶盒视频通讯功能。系统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机顶盒视频通讯具有跨终端通讯能力,并且视音频质量较好,视频时延较低,能够满足东方有线业务需求。在有线运营商中,东方有线率先在国内提供机顶盒视频通讯业务服务。

庞爱丽[6](2014)在《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通信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电信业务和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的战略性转变和固定业务向移动业务的战略性转变。面对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电信运营商不仅需要依靠用户量的增长来提供收入增长,而且要在新的业务应用和消费模式中找到新的发展向。这就要求运营商一方面采用新的网络技术和产品有效的降低网络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采用新的网络技术使目前和将来即将出现的多网运营的建设得以兼顾。产业界已达成共识:目前分离的语音、数据,多媒体和移动网络必将逐步融合演进至集多种业务于一体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 NGN)。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分析了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对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2、叙述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体系结构,介绍了 NGN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研究了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分别针对PSTN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国际互联网、接入网、传输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3、研究了下一代网络的技术核心—软交换技术,包括软交换的概念、整体结构和关键协议,分析了软交换的接入能力、业务能力、网络管理机制以及技术优势。重点研究了软交换的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情况,并且对软交换和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提出了融合演进策略。根据NGN和软交换技术自身的特点,对现有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进行了研究。4、论述了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工程的设计方案,利用黑龙江电信现有的城域网资源和可利用的本地接入网资源,按照NGN网络分层的要求,从网络容量和可扩展性,运营成本和能力以及投资等几方面,对黑龙江电信的NGN试验网工程设计了方案,研究制定了路由组织、私网穿越、QoS实现、网络带宽等方案;通过对网络的安全分析提出了防护方案,并且提出了计费、网管、同步的方案。同时,对用户编号、IP地址分配、信令点编码等网络资源进行了规划。从而优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和成本。

赵法彬[7](2011)在《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文中指出2011年4月20~22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由中国无线电协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工信部办函[2011]66号),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夏国洪、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刘岩、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黄澄清、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马晓东在开幕式先后发表了讲话,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杨千里、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刘露[8](2010)在《异构/融合网络中端到端服务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通信网络结构正在向异构融合和泛在化的方向不断演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协调调用各类网络资源,共同完成具有端到端质量保证的业务提供,已成为当前异构/融合网络的首要任务。结合异构/融合网络结构特点,本文提出将网络控制与管理机制相结合的端到端QoS保障体系,并对其中关键问题展开具体研究。作为作者在服务质量保证领域研究工作的重要总结,论文内容涵盖了网络信息动态管理、QoS参数综合映射、用户体验量化分析、业务质量综合评价及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等多个方面。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层次化的端到端QoS保障体系架构。架构结合信息综合采集、整体数据分析、策略信息反馈、网络资源调整四个阶段,实现端到端动态业务质量保证的闭环流程。分层次的结构设计与模块化的功能调用方式将服务提供从传输细节中分离出来,使体系架构更加适合异构/融合的网络环境。同时,架构的提出对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全文其他研究点的依托平台。通过各研究点业务实例在体系架构中的实现,使其优越性得以具体体现。2)提出适用于复杂业务提供的分布式SLA信息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承载业务抽象为各类业务基础特征的集合,将对业务SLA的管理转化为对业务基础特征进行的分布式管理。该方法采用总线调用的形式对业务基础特征SLA进行灵活组合,通过UML建模将SLA需求转化为系统可识别的QoS参数,并结合监控、服从及违规模块共同形成完备的SLA信息管理架构。其中,基于业务基础特征的SLA设计方式可以有效简化SLA模版制定流程,同时层次化的总线调用形式更利于实现对SLA信息的集成和灵活管理。3)就端到端的QoS参数映射分别从垂直和水平两个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实现,以确保用户体验指标、业务质量指标及各网络资源参数指标在业务提供过程中的一致性。面向垂直映射,提出建立统一层次映射表的解决方式,分步完成参数自用户层经由业务层向网络层的映射过程。选取彩信业务,针对其流程和用户使用特点完成具体垂直映射实例,验证方法有效。面向水平映射,提出基于业务参数子等级的动态资源映射方案,通过构建参数控制实体(CQA/AQA)实现在业务子等级间映射资源的动态调整。UMTS-IP-WLAN网络平台中的仿真结果表明,水平映射方案的使用不仅可以实现对网络参数的动态映射,还可以使该场景中的网络服务能力得到近30%左右的提升。4)提出基于用户感知的综合业务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实现对业务质量的综合评测。首先,提出完整的用户体验信息提取流程和量化方法;其次,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用户体验与服务质量参数间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构建综合业务质量评价体系,完成从参数采集到综合评价的一体化流程。选取现网语音业务作为验证实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时段业务质量评价的最关键指标为“掉话率”,在进一步的网络运营中需要对此指标进行严格的监控与保障。同时该体系在业务质量评价和指导网络性能优化方面的有效性也得到了相应验证。5)提出基于忙时吞吐量分析的网络质量评价及优化算法。以“忙时吞吐量”作为考察网络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对忙时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网络信道资源的方式实现网络总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对EDGE网络监测数据进行的仿真实验中,算法采用自适应的方式动态检测网络忙时时段,并以用户体验质量为“差”的忙时网络参数值作为参考,调整数据信道资源分配将总体网络质量优化至等级“好”。从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6)以优化网络运营指标为目的,提出基于业务“价格带宽比PpB"参数的无线网络接纳控制机制。算法根据对各接入业务PpB值的比较结果,调整网络资源在不同业务等级中的具体分配,进而实现用户满意度与运营商收益间的双赢。搭建WLAN网络多等级业务接纳控制仿真场景进行算法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网络资源和业务接入的情况下,接入控制算法的使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还可以有效的解决网络资源提供和运营收益之间的矛盾,在保证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增加网络运营效率。

范永玲[9](2010)在《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与组网研究》文中认为下一代网络将是以软交换为核心、光联网为基础的融合网络。一方面随着电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信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技术的不断完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NGN在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灵活计费以及快速生成业务方面的优势将逐步得以体现。从长远发展的策略考虑,建设NGN网络,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快速开发新业务、增加业务收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可以为电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下一代网络(NGN)的特点和优势,然后讨论了NGN的关键技术——软交换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及主要协议。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基于软交换的固网NGN组网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NGN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通,承载网的的QoS保证以及传送层组网选择等,并探讨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为下文的组网设计方案奠定基础。结合前文的研究情况,详细分析了中国电信集团基于软交换的NGN实验网络的组网方案。对NGN实验网的组网方案、设备配置进行说明;对组网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带宽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分析NGN网络中IP语音时延的构成,并提出解决办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了采用DiffServ技术对实验网的城域网进行优化方案;并通过列举了在现网进行的实际测试情况,验证了软交换采用专用承载网组网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实验网中承载网的安全方案。本文最后对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部署和组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进一步的工作和研究进行了展望。

韩熠[10](2006)在《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电信网在加快与以IP网络为代表的数据网络互通和融合的进程中,逐步向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演进。为了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推进铁路产业信息化进程,采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构建铁路专用通信网络也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论文主要对采用下一代网络技术构建铁路专用通信网络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 分组承载网络;2) 控制与业务网络。 首先,在分析研究网络的性能和网络规划中,网络的业务模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对网络业务流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实际业务流量与原有泊松网络业务流量模型的差异,并在分析了各种业务模型的基础上选用流叠加模型来仿真下一代网络中的业务流量,然后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了网络业务流的自相似特性对网络的影响。 其次,对于下一代网络来说,分组承载网络需要提供语音、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和各种信令信息的传送功能,而如何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下一代网络中的各种服务质量保证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IP网络、RPR网络、WLAN网络几种典型网络中的各种服务质量保证技术以及它们在铁路专用通信网络的分组承载网络组网中的应用。 最后,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是NGN体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而铁路相关的各种应用业务可以看成是在下一代网络分组承载网上的一种特殊业务,所以铁路专用通信网络业务系统的构建是本文的另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软交换技术和铁路通信网络的详细分析,讨论在分组承载网的基础上如何建立铁路专用通信网络的业务系统,并且,以铁路调度通信系统为例分析了软交换技术在业务系统构建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

二、提供实时语音业务的下一代网络资源配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供实时语音业务的下一代网络资源配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IP语音数据包的队列调度算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相关技术及理论
    2.1 VoIP技术原理
    2.2 QoS对IP网络的重要性
    2.3 QoS服务类型
    2.4 分类与标记
    2.5 排队论
    2.6 队列调度算法
    2.7 流量整形与限速
    2.8 本章小结
3 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
    3.1 队列调度算法的应用背景
        3.1.1 网络拥塞产生的原因
        3.1.2 网络拥塞造成的影响
    3.2 服务质量度量指标
    3.3 多业务场景的需求
    3.4 低延迟队列算法
        3.4.1 LLQ基本原理
        3.4.2 LLQ存在的问题
    3.5 低延迟队列算法的改进
        3.5.1 算法改进思路
        3.5.2 语音数据包的排队模型
        3.5.3 改进的低延迟队列算法基本原理
        3.5.4 改进低延迟队列算法基本步骤
    3.6 本章小结
4 实验仿真与分析
    4.1 测试方案思路
    4.2 网络QoS的测试方法
        4.2.1 网络时延的测试方法
        4.2.2 网络抖动测试方法
        4.2.3 网络性能测试指标
    4.3 仿真平台搭建
    4.4 网络拓扑搭建
    4.5 实验验证
        4.5.1 利用SLA技术产生模拟流量
        4.5.2 网络正常时各业务的网络指标
        4.5.3 利用流量管理限制链路带宽制造网络拥塞
        4.5.4 网络拥塞时各业务的网络指标
        4.5.5 利用GNS3做PBR和 MQC的实验
        4.5.6 LLQ和 I-LLQ的验证实验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专利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奖项
缩略语对照表

(2)面向移动物联网的切片模型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创新点
    1.4 相关基础知识
        1.4.1 图论相关知识
        1.4.2 切片灵活部署相关知识
        1.4.3 切片高效管理相关知识
        1.4.4 边缘切片优化相关知识
    1.5 论文组织与结构
第二章 移动物联网切片研究概述
    2.1 移动物联网切片概念
    2.2 移动物联网切片类型
        2.2.1 接入网切片
        2.2.2 承载网切片
        2.2.3 核心网切片
    2.3 切片资源配置
        2.3.1 静态资源分配
        2.3.2 动态资源分配
    2.4 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层图论的移动物联网切片模型
    3.1 引言
    3.2 模型约束和基础定义
        3.2.1 问题假设
        3.2.2 目标分析
    3.3 模型与算法设计
        3.3.1 总体描述
        3.3.2 切片灵活部署模型
        3.3.3 切片资源管理模型
        3.3.4 边缘切片优化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随机游走的移动物联网切片部署策略
    4.1 引言
    4.2 算法与策略
        4.2.1 面向业务的移动物联网切片
        4.2.2 随机游走功能链
        4.2.3 MACsec over VxLAN
        4.2.4 安全可扩展的移动物联网切片架构
    4.3 实现方案与测试分析
        4.3.1 安全可扩展物联网切片实现
        4.3.2 资源利用率评估
        4.3.3 性能评估
        4.3.4 安全性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移动物联网切片资源管理
    5.1 引言
    5.2 算法与策略
        5.2.1 移动物联网切片资源管理架构
        5.2.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资源需求预测
        5.2.3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切片资源管理
    5.3 实现方案与测试分析
        5.3.1 实现方案
        5.3.2 有效性分析
        5.3.3 流量预测评估
        5.3.4 服务接受率评估
        5.3.5 资源利用率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边缘协同的移动物联网切片优化
    6.1 引言
    6.2 算法与实现
        6.2.1 多边缘协同移动物联网切片架构
        6.2.2 动态切换的通信节点
        6.2.3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任务分配和路径选择
    6.3 实现方案与测试分析
        6.3.1 分布式边缘计算系统的实现
        6.3.2 物体识别时延和精度评估
        6.3.3 动态边缘节点性能评估
        6.3.4 图神经网络性能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获奖情况

(3)基于LTE-R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1.3 论文意义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研究意义
        1.3.2 本文章节安排
2 LTE-R系统需求分析及架构
    2.1 系统功能需求
        2.1.1 行车业务
        2.1.2 运营及维护业务
        2.1.3 旅客服务信息传送业务
    2.2 系统性能需求
        2.2.1 LTE-R系统性能需求规范现状
        2.2.2 公共安全系统视频业务性能需求
        2.2.3 业务建立可靠性
    2.3 LTE-R系统架构设计
    2.4 技术架构分析
        2.4.1 MCVideo技术架构
        2.4.2 eMBMS技术架构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关键任务视频及多播承载方案的设计
    3.1 基于位置的业务流程设计
        3.1.1 位置报告
        3.1.2 位置订阅及通知
        3.1.3 位置寻址
        3.1.4 210/299动态组呼
    3.2 基于功能码的业务流程设计
        3.2.1 功能码注册
        3.2.2 功能码注销
        3.2.3 功能寻址
    3.3 基于多播承载的组通信业务设计
        3.3.1 承载调用机制选择
        3.3.2 业务流程设计
    3.4 软件设计
        3.4.1 MCVideo服务器软件架构
        3.4.2 呼叫模块状态转移
        3.4.3 传送控制模块状态转移
        3.4.4 MCInformation软件架构
    3.5 接口设计
        3.5.1 MCI-1接口
        3.5.2 MCI-2接口
        3.5.3 MB2接口
        3.5.4 MCx-1接口
    3.6 本章小结
4 铁路视频业务的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4.1 LTE-R静态测试平台搭建
    4.2 铁路视频业务功能验证
        4.2.1 基于位置的视频组呼业务
        4.2.2 基于功能码的视频呼叫业务
        4.2.3 使用预先分配的TMGI动态建立MBMS承载
    4.3 铁路视频业务性能评估
        4.3.1 视频呼叫建立时延
        4.3.2 呼叫建立的时间分布
        4.3.3 业务建立可靠性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宽带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1.2.2 星座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1.2.3 软件定义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1.2.4 无源光网络的低延时资源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宽带无源光网络系统原理及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无源光网络通信系统
        2.2.1 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TDM-PON)
        2.2.2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WDM-PON)
        2.2.3 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OFDM-PON)
    2.3 IM/DD系统和CAP技术
        2.3.1 IM/DD系统调制检测技术
        2.3.2 CAP技术
    2.4 星座成形技术
        2.4.1 几何成形
        2.4.2 概率成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星座成形扩容传输方案
    3.1 引言
    3.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
        3.2.1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概率成形信号映射原理
        3.2.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16-9 CAP WDM-PON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3.3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
        3.3.1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星形CAP-16/32几何和概率联合成形原理
        3.3.2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系统传输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
    4.1 引言
    4.2 OpenFlow南向协议
        4.2.1 OpenFlow端口
        4.2.2 OpenFlow流表
        4.2.3 SDN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的消息类型
    4.3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和算法
    4.4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仿真
        4.4.1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系统设计方案
        4.4.2 网络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WDM-PON中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
    5.1 引言
    5.2 TWDM-PON中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5.2.1 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5.2.2 TWDM-PON中的低时延资源调度仿真性能分析
    5.3 TWDM-PON中基于改进型RED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
        5.3.1 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
        5.3.2 TWDM-PON中算法仿真方案设计
        5.3.3 网络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视频通讯技术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的需求分析
    2.1 总体业务需求
    2.2 视频通讯应用发展资源状况
        2.2.1 东方有线NGB网络状况和性能
        2.2.2 东方有线NGB机顶盒状况和性能
    2.3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需求
    2.4 机顶盒开展视频通讯面临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及选择
    3.1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简介
    3.2 视频通讯协议研究
        3.2.1 H.323 协议
        3.2.2 SIP协议
        3.2.3 机顶盒视频通讯系统协议选择
    3.3 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3.4 语音频编码技术研究
        3.4.1 语音编码技术介绍
        3.4.2 语音编码格式选择
    3.5 实时视频通讯关键技术研究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系统架构设计
    4.1 视频通讯平台架构
        4.1.1 系统组成
        4.1.2 业务流程
    4.2 视频通讯核心系统设计
    4.3 视频通讯终端接入设计
        4.3.1 常规视频通讯终端方案
        4.3.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USB连接
        4.3.3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网络连接
    4.4 机顶盒视频通讯应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GB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互联协议规范设计与实现
    5.1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终端连接控制协议
        5.1.1 控制通道
        5.1.2 数据通道
    5.2 机顶盒与视频通讯服务系统通讯接口协议
    5.3 机顶盒应用开发API接口规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功能验证及应用实现
    6.1 系统测试环境及内容
    6.2 测试过程
        6.2.1 测试方案
        6.2.2 测试准备
        6.2.3 测试用例
    6.3 实现效果分析
    6.4 基于视频通讯的应用开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任务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概述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2.2 NGN的体系结构
    2.3 NGN的主要技术特点
    2.4 NGN的关键技术
        2.4.1 软交换技术
        2.4.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2.4.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2.4.4 宽带接入技术
    2.5 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研究
        2.5.1 PSTN网络的演进
        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
        2.5.3 国际互联网的演进
        2.5.4 接入网的演进
        2.5.5 传输网的演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交换技术及发展
    3.1 软交换的概念
    3.2 软交换的整体架构
    3.3 软交换的关键协议
    3.4 软交换的主要特点
        3.4.1 特点综述
        3.4.2 软交换综合接入能力
        3.4.3 强大的业务能力
        3.4.4 策略化的网络管理机制
    3.5 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3.5.1 成本优势
        3.5.2 业务优势
    3.6 软交换的业务和应用的开发情况
        3.6.1 主要应用方式
        3.6.2 在IP城域网上提供本地电信业务
        3.6.3 在骨干数据网上提供长途电信业务
        3.6.4 与IN进行网络和业务互通
        3.6.5 与现有H.323 VOIP互通的方案
    3.7 软交换与现有网络的关系
        3.7.1 软交换对PSTN向下一代网络融合演进解决方案
        3.7.2 软交换和H.323 VoIP网络互通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方案
    4.1 网络实施方案
        4.1.1 工程概况
        4.1.2 互通方案
        4.1.3 路由组织
        4.1.4 信令网关(SG)设置方案
        4.1.5 私网穿越设备
    4.2 承载网建设方案
        4.2.1 网络传送层建设
        4.2.2 QoS实现方案
        4.2.3 网络带宽需求
    4.3 网络资源规划
        4.3.1 用户编号方案
        4.3.2 IP地址分配方案
        4.3.3 信令点编码
    4.4 网络安全
        4.4.1 安全分析
        4.4.2 防护方案
    4.5 运营支撑系统方案
        4.5.1 计费
        4.5.2 网管
    4.6 同步
        4.6.1 时间同步
        4.6.2 时钟同步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异构/融合网络中端到端服务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全文用图目录
全文用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异构/融合网络中QoS控制与管理机制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1.2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主要贡献
    1.4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构/融合网络中QoS控制与管理概述
    2.1 引言
    2.2 异构/融合网络概念解析及研究概述
        2.2.1 概念内涵
        2.2.2 研究热点及发展现状
    2.3 端到端QoS保障的三个视角
    2.4 QoS管理与控制机制的结合
    2.5 研究范围及理论点综述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层次化QoS保证体系架构设计
    3.1 引言
    3.2 设计需求分析
        3.2.1 以用户为中心的QoS需求
        3.2.2 商业驱动因素分析
    3.3 管理和控制功能的部署
        3.3.1 电信管理网络服务架构
        3.3.2 NGOSS系统视图
        3.3.3 逻辑、信息及物理架构分析
    3.4 端到端QoS体系结构设计
        3.4.1 层次化结构视图
        3.4.2 模块功能分析
        3.4.3 架构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异构/融合网络动态信息管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动态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和需求
    4.3 信息建模
        4.3.1 信息描述语言
        4.3.2 信息模型提取
    4.4 信息分发
        4.4.1 策略信息的生命周期
        4.4.2 层次化策略映射关系
    4.5 SLA动态信息管理方法
        4.5.1 分布式SLA信息管理架构设计
        4.5.2 SLA信息建模
        4.5.3 特点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异构/融合网络中的QoS参数映射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SLA的QoS参数分布及映射需求
    5.3 垂直映射:面向业务需求的模型化映射
        5.3.1 映射层次关系梳理
        5.3.2 用户层向业务层的映射
        5.3.3 业务层向网络层的映射
        5.3.4 完整映射实例:MMS层次化映射
    5.4 水平映射:端到端跨网络动态映射
        5.4.1 网间映射研究现状分析
        5.4.2 端到端水平动态映射系统设计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用户感知的综合业务质量评价体系
    6.1 引言
    6.2 基于用户感知的业务质量评价需求
    6.3 用户感知的提取与采集方法
        6.3.1 用户感知提取原则
        6.3.2 "5W"用户感知采集法
        6.3.3 分析方法有效性验证
    6.4 综合业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6.4.1 定量评价
        6.4.2 定性评价
        6.4.3 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面向运营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7.1 引言
    7.2 基于关键业务性能指标的网络质量评价及资源优化
        7.2.1 异构/融合网络资源优化需求
        7.2.2 业务关键性能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7.2.3 数据网络评价及优化方法
        7.2.4 仿真验证
    7.3 面向运营指标的流媒体业务接纳控制研究
        7.3.1 流媒体业务特性及其对网络资源的需求
        7.3.2 基于效用函数的流媒体接纳控制算法
        7.3.3 仿真验证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束语
    8.1 论文总结
    8.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8.3 异构/融合网络QoS研究展望
缩略语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列表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专利、标准、专着
致谢

(9)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与组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下一代网络(NGN)简介
        1.2.1 下一代网络(NGN)概念和特点
        1.2.2 下一代网络(NGN)的优势
    1.3 下一代网络(NGN)的现状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NGN关键技术——软交换技术
    2.1 软交换技术概述
    2.2 软交换标准研究情况
    2.3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2.4 软交换网络的主要协议
    2.5 小结
第三章 NGN组网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3.1 与现有网络实现互通
        3.1.1 与PSTN的互通
        3.1.2 与智能网的互通
        3.1.3 与Internet的互通
    3.2 NGN承载网的QoS保证
        3.2.1 NGN承载网的QoS
        3.2.2 QoS策略在承载网中的实施
        3.2.2.1 承载网的叠加网络结构
        3.2.2.2 骨干网QoS的实施
        3.2.2.3 城域网QoS的实施
        3.2.2.4 边缘接入层的QoS实施
        3.2.2.5 NGN业务优先级
    3.3 NGN传送层组网方案
        3.3.1 基于IP公网的承载网解决方案
        3.3.2 基于IP专网的承载网解决方案
        3.3.3 基于IP逻辑专网的承载网解决方案
        3.3.4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的承载网选择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软交换的NGN组网方案及承载方案验证
    4.1 实验网的组网方案
    4.2 实验网的设备配置
        4.2.1 控制层设备配置
        4.2.2 业务层设备配置
        4.2.3 接入层设备配置
        4.2.4 终端设备配置
    4.3 与PSTN互通的组网
    4.4 实验网组网设备处理能力及带宽计算
        4.4.1 实验局计算参数选择
        4.4.2 设备处理能力及带宽计算
    4.5 NGN网络IP语音时延分析
        4.5.1 实验网中IP语音时延的构成分析
        4.5.2 解决时延的办法
    4.6 承载网络组网方案的测试验证
        4.6.1 IP承载网对业务影响分析
        4.6.2 实验网城域网优化
        4.6.3 IP承载网服务质量测试
    4.7 NGN承载网的安全实施
        4.7.1 NGN承载网安全方案概述
        4.7.2 构建与其它网络隔离的NGN业务网
        4.7.3 NGN用户接入安全控制
        4.7.4 NGN网络内部的安全措施
    4.8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华南理工大学非全日制学位论文定密审批表

(10)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概述
    2.1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
        2.1.1 网络基本概念
        2.1.2 网络体系结构
    2.2 下一代网络的功能和特点
        2.2.1 网络的功能
        2.2.2 网络的特点
    2.3 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
        2.3.1 软交换技术
        2.3.2 分组承载网技术
    2.4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系统结构
        2.4.1 网络的协议
        2.4.2 网络中的设备
    2.5 网络服务质量概述
        2.5.1 服务质量基本概念
        2.5.2 网络服务质量概述
    2.6 下一代网络服务质量
        2.6.1 网络服务质量体系结构
        2.6.2 网络服务质量保证基本技术
    2.7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下一代网络业务流量特征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1 网络仿真与业务模型概述
        3.1.1 网络仿真概述
        3.1.2 网络业务模型概述
    3.2 网络自相似业务模型
        3.2.1 流叠加模型
        3.2.2 基于 FBM和 FGN的自相似模型
        3.2.3 基于 FARIMA的自相似模型
        3.2.4 利用小波变换方法的自相似模型
    3.3 网络业务自相似性的原因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1 网络业务自相似性的原因
        3.3.2 网络业务自相似性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4 总结与展望
    3.5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结构及分组承载网分析
    4.1 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结构
        4.1.1 铁路专用通信网的业务系统结构
        4.1.2 铁路专用通信网分组承载网组网结构
    4.2 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
        4.2.1 IP网络的QoS保证机制概述
        4.2.2 综合服务模型
        4.2.3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4.2.4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4.2.5 IP网络的QoS技术在专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4.3 RPR(弹性分组环)的QoS保证机制
        4.3.1 RPR技术概述
        4.3.2 RPR的流量分类机制
        4.3.3 RPR的带宽预留机制
        4.3.4 RPR的公平算法
        4.3.5 RPR在专用通信系统组网中的应用分析
    4.4 WLAN的QoS保证机制
        4.4.1 WLAN的QoS保证机制
        4.4.2 WLAN在专用通信系统组网中的应用分析
    4.5 总结与展望
    4.6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新一代铁路调度通信系统
    5.1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
        5.1.1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特点
        5.1.2 铁路调度通信系统现状
    5.2 新一代铁路调度通信系统
        5.2.1 新一代调度通信系统功能
        5.2.2 新一代调度通信系统构成
        5.2.3 新一代调度通信系统特点
    5.3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
        5.3.1 H.323协议
        5.3.2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构成
        5.3.3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特点
        5.3.4 软交换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实验
    5.4 总结与展望
    5.5 本章参考文献
结束语
附录 随机过程及排队论基础知识
    Ⅰ. 随机过程基本知识
        A. 几种常用随机变量
        B. 随机过程基本知识
        C. 常用的随机过程
    Ⅱ. 自相似
        A. 自相似的定义
        B. 自相似基本类型
    Ⅲ. 短相关(SRD)和长相关(LRD)
        A. 短相关的定义
        B. 长相关的定义
    Ⅳ. 自相似过程的性质
    Ⅴ. 典型的自相似过程
        A. 分形布朗运动(FBM)
        B. 分形高斯噪声
        C. 分形布朗业务过程
    Ⅵ. 排队论基本知识
        A. 排队系统特征和组成
        B. 常用排队模型
    Ⅶ. 附录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详细摘要

四、提供实时语音业务的下一代网络资源配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IP语音数据包的队列调度算法优化研究[D]. 管米利.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面向移动物联网的切片模型及方法研究[D]. 顾瑞春.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基于LTE-R的铁路关键任务视频的研究[D]. 王晴晴.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徐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5]基于NGB机顶盒的视频通讯方案设计与实现[D]. 邓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6]黑龙江电信NGN试验网设计方案研究[D]. 庞爱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7]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 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11(05)
  • [8]异构/融合网络中端到端服务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D]. 刘露.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 [9]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关键技术与组网研究[D]. 范永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10]下一代网络中铁路专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D]. 韩熠.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6(03)

标签:;  ;  ;  ;  ;  

下一代实时语音服务网络资源分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