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区果农间作模式研究

平原农区果农间作模式研究

一、平原农区果农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泉鑫[1](2021)在《不同间作模式对扁桃生长和结果的影响》文中提出

刘洋[2](2020)在《风沙地苹果和红薯间作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辽西北风沙地苹果和红薯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苹果或红薯单作系统为对照,研究果农间作生态系统生长指标变化特征,揭示果农间作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效应,为该区域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与苹果单作相比,苹果与红薯间作系统中苹果树体的株高、茎粗、新枝生长量和产量均降低,其影响程度依次为株高>茎粗>新枝生长量>产量;与红薯单作相比,苹果与红薯间作系统中红薯的株高、茎粗和产量均降低,其影响程度依次为产量>株高>茎粗;距离苹果越远,间作系统对红薯的影响越小;间作系统中苹果对红薯的影响主要分布在2.0m范围内;间作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苹果与红薯间作系统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减小,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异性表现为中等变异性或强变异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土壤养分指标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各土壤养分指标的水平分布特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表现为0~100 cm水平距离内偏低,部分指标在0~25 cm水平距离内竞争激烈;各个月份苹果与红薯间作系统相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含量存在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表现为负效应,全氮和速效钾表现为正效应。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钾含量对苹果与红薯间作系统产量影响显着;土壤养分按照土层深度和水平距离均可以划分为3类;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养分指标均有显着差异,不同时段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均有显着差异;时段和土层深度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指标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该文论有图17幅,表19个,参考文献138篇。

于吉[3](2019)在《北方沙地条件下苹果树与花生间作的种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辽西章古台风沙所地区典型果农间作复合生态系统——苹果×花生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花生和苹果单作模式为对照,以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和地下养分的分布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从空间上分析了影响果树与农作物的因子以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果农间作系统中生长指标研究显示,果树和农作物间隔小于1.0 m时,对于果树和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均会造成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较低的产量、新枝生长量的减少、较矮的株高以及较细的茎粗。果树和农作物间隔大于3.0 m时,虽然对果树和农作物的生长没有造成负面影响,但这种模式下土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上的产出小。当苹果树和花生的间距在3.0 m时,苹果树和花生的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均能较好,能满足在有限空间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光合指标研究显示,间作农作物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净光合速率的降低的程度与距果树行的距离有关,离果树行越近,农作物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叶片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呈现“单峰”形状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13:00左右,其中,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最低值出现在9:00左右,胞间CO2浓度的最低值出现在17:00左右,胞间CO2浓度的变化与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在果农间作系统的结构优化中,应注意果树与农作物之间行间距的选择,要适当的增大农作物与果树行的距离。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果农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垂直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大部分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不同养分种类在不同土层的含量差异变化较大。对于果农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水平变化,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随着间距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递减,而后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随着间距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随着间距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递增的变化趋势。该文论有图26幅,表5个,参考文献114篇。

陈慧碧[4](2019)在《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调查及典型林农经营效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农复合经营可充分利用林下空地,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农业高效稳定发展。杨树作为黄泛平原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种植面积广阔,充裕的林地资源为发展杨树复合经营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本文以山东省郓城县、梁山县、冠县、莘县、阳谷县、嘉祥县,河南省清丰县、尉氏县、中牟县,及河北省邱县、曲周县、临漳县等12个县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调研及室内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的主要模式类型,并将各类型分别取典型的具体经营模式,调查林木生长状况、分析其土壤速效养分及经济效益差异,得出以下结论: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主要包括杨树-农作物、杨树-食用菌、杨树-家禽、杨树-中药材、杨树-蔬菜、杨树-苗(花)等6个大类近30种复合经营模式。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可有效促进林木生长,与相对照的单作杨树林地相比林木高生长、胸径生长都有一定的提高,其中,2年生杨树-大豆复合经营下,林木生长胸径与单作林相比显着提高了 25%;杨树-蚯蚓复合经营下林木高生长与单作林相比显着提高了 12.9%。杨树林农复合各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较对照的单作杨树林地均有所提高,不同的模式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杨树-花生复合经营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显着提高,速效N、P、K含量分别提高了 21.7%、64.7%、50.1%;杨树-鸭复合经营速效N、P、K含量显着提高,分别比单作提高了 61.4%、36.4%、85.2%。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各模式与对照单作杨树林地相比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解决了杨树种植所获经济效益显现较慢的问题。其中,收益最高的杨树-鸭复合经营年经济效益达103097.2元/亩。

周宣[5](2019)在《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节水调控效应研究 ——以苹果X大豆间作为例》文中提出为探求适于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的节水调控措施,于2017—2018年,在该地区选取了典型的幼龄苹果X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覆盖与调亏灌溉两种节水措施,分析了不同节水调控措施对苹果和大豆生理生长特性、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等指标的影响。试验设置灌溉上限三水平:田间持水量的55%(W1,低水),70%(W2,中水)和85%(W3,高水),及两种覆盖材料:秸秆覆盖(M1)和地膜覆盖(M2)。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土壤含水量最大均出现在秸秆覆盖中,与CK0处理相比,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提高了 6.55%。覆盖、灌水和交互作用对土壤含水量均有显着影响,其中覆盖的影响程度最大。各处理土壤含水量随距树行距离的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0—30 cm 土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而30—60 cm 土层则相对稳定。秸秆覆盖的保水效果优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中M1W1和M1W3保水效果较好,而地膜覆盖中为M2W2处理。从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来看,M2W2处理的耗水量可较W3组减少约 30—50 mm。(2)节水调控措施增加了苹果和大豆总根长密度,扩大了苹果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根长分布。苹果根长密度与距树行距离呈负相关,而大豆则呈正相关,且均与垂直深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大豆鼓粒期土壤水分随距树行距离的增加先减后增,最小值为距树行1.5—2.0 m范围。聚类分析表明节水调控下苹果和大豆主要水分竞争区域为距树行0.5—1.5 m、垂直方向0—40 cm 土层范围内。M2W2处理苹果细根集中分布在20—40 cm 土层,大豆细根主要在0—20 cm 土层,根系错位分布缓解了种间水分竞争。(3)节水调控措施对植物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程度较弱,苹果和大豆叶绿素含量最大均出现在地膜覆盖处理。节水调控提高了苹果和大豆的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LWUE),最大值均为M2W2处理,该处理下苹果和大豆的Pn、LWUE可较其余调控措施提高12.42%—22.51%、2.13%—35.13%。大豆Pn和LWUE均随距树行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大豆SPAD含量与距树行距离之间无显着关系。地膜覆盖下W2、W3灌水组促进了苹果和大豆的生长。(4)M2W2处理具有最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综合2个生长季得出,该处理较 W1、W3 组增产 19.38%—72.91%,WUE 提高 17.63%—86.48%,较 CK1、CK2 处理增产 55.79%、28.76%,WUE 分别提高 41.38%、14.69%,与 CKO处理相比可增产52.93%,WUE可提高38.79%。净收益最大为M2W2处理,较W3组减少总投入30—650元.hm-2,净收益却可增加845.7—3890.0元.hm-2。秸秆覆盖的生产模式不利于提高净收益,M1W3处理的净收益达到最小甚至出现了亏本。本研究表明,覆膜结合中水灌溉的调控措施有效促进了苹果和大豆的生理生长,提高了间作系统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了节水、增产、高效和间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得出,最适于本研究区苹果×大豆间作的节水调控措施为:全生育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同时在分枝期和鼓粒期采用田间持水量的70%为灌水上限的灌溉制度,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提高水分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段志平[6](2018)在《枣麦(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分析研究枣麦(棉)间作条件下间作农作物的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间作系统中的农田小气候变化,选取两行一年生枣树间种植4行棉花(Int-4)与种植2行棉花(Int-2)的两种枣棉间作模式,两行一年生枣树间种植10行小麦,距离枣树不同间距90cm(D1)、110cm(D2)、130cm(D3)的枣麦间作模式。分别测定间作麦棉与单作麦棉全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产量与产量构成。同时测定枣麦间作与枣棉间作系统中农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的变化。通过研究枣麦(棉)间作系统中间作农作物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揭示枣麦(棉)间作系统中地上部光合特性的竞争机制,为合理布局间作模式、提高间作系统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枣棉间作系统1.枣棉间作模式中,间作棉花的叶绿素含量与单作棉花相比差异不显着,在棉花生育期前期,间作棉花的Pn、Gs、Tr及Ci与单作棉花相比无显着差异。随着生育时期的后移,在棉花花铃期,间作条件显着降低了棉花的光合作用,单作棉花的Pn、Gs及Tr显着高于间作棉花,Ci显着低于单作棉花,在棉花吐絮期,间作条件对棉花的光合特性影响并不显着。而在不同的枣棉间作模式中,间作棉花的光合特性变化差异不显着。2.在棉花生育期前期,间作条件对棉株株高、LAI和干物质积累基本没有影响,而随着生育时期的后移,间作条件下棉株株高、LAI、干物质积累明显降低。不同的间作模式下棉株株高、LAI和干物质积累表现出一定的差异,Int-2的棉株株高、LAI、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Int-4。3.间作显着降低了棉花的产量,与单作相比,Int-4与Int-2的产量分别降低41.98%和48.72%,但复合模式中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Int-4间作模式中土地当量比为1.12,Int-2间作模式中土地当量比为1.045。另间作棉田中收获株数及成铃数下降,而单株结铃数及单铃重影响并无明显变化。4.与单作棉田相比,Int-4和Int-2系统内的平均气温分别降低1.285℃、0.815℃。而间作模式可产生增湿效应,Int-4和Int-2枣棉间作系统内的平均相对湿度为50.65%和49.50%,分别比对照(46.18%)高4.47和3.32个百分点。防风效应分析表明,Int-4与Int-2枣棉间作系统的防风效能分别达到27.53%和24.51%。枣麦间作系统1.在小麦生育期前期,间作对小麦的叶绿素含量无影响,在小麦生育期后期,间作显着降低了小麦的叶绿素含量,而距离枣树不同间距的小麦,其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差异。间作系统与单作小麦相比,拔节期和抽穗期的Pn、Gs、Tr和Ci无显着性变化;在开花期、灌浆期间作D1处理与单作D0处理间的光合特性差异显着。不同离树间距小麦的光合特性相比,距离枣树越近的小麦受到枣树的遮荫影响越大,灌浆期间作小麦D1与D3处理之间的Pn、Gs、Tr和Ci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枣麦间作模式中,小麦的株高、LAI及干物质积累受到间作枣树的影响,尤其在抽穗期之后,间作条件明显降低了小麦株高、LAI及干物质积累,距离枣树越近,小麦株高、LAI和干物质积累越低。3.枣树显着降低小麦的产量,与单作相比,离树不同行距的小麦产量均有所降低,且距离枣树越近,小麦产量越低。单作小麦D0的产量比不同离树间作小麦D1、D2、D3分别高47.00%、35.17%、23.23%,但枣麦间作系统中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值为1.395,其土地利用率显着高于单作小麦。同时间作枣树影响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距离枣树越近,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越低。4.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系统内的平均气温降低1.085℃,其平均相对湿度为49.21%,比对照(39.78%)高9.43个百分点。而防风效应分析表明,间作枣麦系统的防风效能为32.49%。结论:枣农间作条件下农作物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受到枣树的遮荫影响,但枣麦间作更有利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此外由于北疆地区枣树平均树高较矮,因此可适当增加农作物种植密度,进而可获得更高的产量。另枣农间作具有良好的农田小气候效应,相比而言,枣麦间作模式中的农田小气候变化更为明显。

王丹[7](2017)在《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水分竞争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而果农间作系统作为生态农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可提高当地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经济收入,被当地农民广泛应用。果农间作系统中果树和农作物共享资源,必然会引起竞争,随着间作年限的增加,果树和农作物之间对水、肥、光等的竞争也会日益突出。为了协调果树和农作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本文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间作年限(3年、5年和7年)的苹果花生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称重法对苹果树行(行距为5m)距苹果树不同距离处0-1OOcm 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监测,解析间作系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土壤水分效应、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以及对果树和花生生长特征、生物量、产量的影响,旨在提高该地区果农间作系统降水生产力、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为果农间作系统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与花生单作系统和苹果单作系统相比,3种间作年限的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分皆显示为负效应。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随着间作年限的增加,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当间作年限为3时,在花生的苗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是19.54%、16.09%、13.57%和14.27%。与花生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降低了 18.36%、15.86%、19.92%和18.51%;与苹果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土壤平均含水量降低了8.62%、5.97%、12.87%和10.14%。间作年限为5时,在花生的4个典型物候期,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平均含水量比花生单作系统分别降低了 41.97%、42.42%、49.25%和42.72%,比苹果单作系统降低了 23.43%、31.76%、36.52%和29.04%。间作年限为7时,与对应的单作系统相比土壤含水量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不同间作年限的间作系统各物候期土壤水分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增加。在水平方向上,以树行中间即距树2.5m处为分界线,随着距树距离越远,土壤含水量先降低后升高,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状。(2)间作年限为3时,无法定量判定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和竞争宽度。当间作年限为5年和7年时,可以有效地判定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和竞争宽度。综合考虑花生的4个物候期,间作年限为5时,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的主要竞争区域是距行树南侧0.7m-1.9m和距树行北侧0.5m-1.7m,竞争宽度均为1.2m。间作年限为7时,主要竞争区域为距树行南侧0.5m-1.9m和距树行北侧0.7m-1.9m,竞争宽度分别为1.4m和1.2m。(3)当间作年限为3、5、7时,苹果花生间作系统果树的树高分别是2.14m、2.67m和3.04m,比单作系统的降低了 4.04%、4.30%和4.10%。在花生的4个物候期,花生的平均株高表现为花生单作系统(20.62cm)>间作年限为3(19.09cm)>间作年限为5(12.55cm)>间作年限为7(9.43cm)。不同间作年限,果树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没有显着差异。随着苹果花生间作系统间作年限的增长,花生叶片叶绿素的相对含量的平均值逐渐降低,最低值出现在花生苗期,为17.92mg·m2。随着间作年限的增加,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单株花生的根干质量、茎干质量、叶干质量和总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间作年限越大降低程度越明显。随着间作年限的增长,苹果花生间作系统花生的产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4)建议随着苹果花生间作系统果树间作年限的增长,在不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对果树采取修枝、拉枝等相应措施,或者适当增大间作距离甚至停止间作。在花生的苗期和开花期,对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进行薄膜覆盖或者植物秸秆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根据地势建设雨水集蓄工程,对降雨进行富集,引导雨水到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从而提高降雨生产力,增大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经济效益。

蔡智才[8](2017)在《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Malspumila)+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是晋西黄土区主要的农林复合配置模式,但常常因为间作系统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间作系统内作物生长和产量受到影响。为了定量解析果农间作系统对小气候,进而对其间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优化当地果农间作系统结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以晋西黄土区7年生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及花生单作系统(对照)为对象,研究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间作花生的影响。首先在果树与作物界面间布设根障,以消除果树地下部分对作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距果树树行不同距离处作物行的小气候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及作物生长数据,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计算各小气候因子对作物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对小气候的影响。果树树冠遮阴对间作作物冠层的PAR起到了负面影响,间作系统的PAR相对指数(相对指数为间作系统内某一指标相对于单作系统该指标的百分比)为49.39%-88.07%,表现为距树行距离越近PAR强度越小;间作系统的大气温度相对指数为92.74%-97.32%,距树行越近作物行的大气温度日均值和日较差均越低;间作系统能起到增湿作用,其空气相对湿度相对指数达112.36%-123.72%,且距树行距离越近作物行的空气相对湿度越大;间作系统风速相对指数为70.58%~74.22%,显着小于单作系统(P<0.01)。(2)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对间作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花生光响应曲线拟合效果良好(R2≥ 0.99),可将光响应曲线划分为净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强呈线性增加、以递减的增速增加和变化微小这3个不同阶段。间作系统中花生的净光合速率相对指数为58.99%~90.97%,表现为距树行距离越近的作物行越低;树行南侧距树行较近作物行(R1、R2)和树行北侧距树行较近作物行(R2、、R1,)花生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而树行中间作物行(R3、R3,)出现了光合“午休”,表现为“双峰型”。光合有效辐射的减弱会促进花生增加自身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具体表现为距树行越近作物行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越高。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对花生净光合速率的贡献率分别为62.84%、20.71%、16.45%。(3)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对间作花生生长、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相较于单作系统,间作系统花生株高分别降低了 2.26cm~7.02cm(花期),2.53cm-8.03cm(结荚期),4.09cm~9.03cm(成熟期),3个物候期均表现为距树行越远株高越高。花生根、茎、叶干质量在3个物候期相比于花生单作系统分别降低了 1.06g-1.71g、3.70g-5.48g、4.71g~8.03g;均表现为距树行越近干质量越小,且地上部分差距要大于地下部分。间作系统小气候对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表现为负效应,间作系统花生产量和单作系统相比下降了 39.44%,且距树行越近的作物行减产越严重。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对花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3.48%、30.07%、16.45%。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结合果树和作物生长的物候期,对果树树冠冠层进行合理的修枝;并适当调整作物与果树的间作距离。

王来[9](2016)在《渭北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力及其土根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林复合经营是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林果或灌木有机的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他林副产品等多种产出的优势。鉴于此,农林复合经营在渭北黄土区被广泛应用。然而,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系统在本地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是亟需探讨的议题。土壤生态是植被系统可持续性的关键,特别是在水资源缺乏的黄土区更是如此。对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生态的研究,有助于理清其可持续性机制;同时也可以为经营可持续性强,产出稳定性高的农林复合系统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间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两者的单作系统为对照,讨论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水分入渗、土壤水分、浅层土壤温度、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活动等土壤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各土壤生态因子与系统可持续性和产出的关系。目的是阐明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和根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为农林复合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年耗水量比两单作系统均高。但是核桃-小麦间作可以通过降低地表径流量,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在水分充裕月份年份使土壤水分亏缺得到迅速补充,从而防止土壤水分持续亏缺的发生,实现系统的可持续。核桃-小麦间作与两单作系统相比,可以有效降低夏季日内5、10和25 cm地温的峰值及高温时段的土壤温度。在整个生长季节(310月)复合系统5、10和25 cm月平均地温,均低于两单作系统且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5 cm地温与两单作系统的差异最大。这有利于降低核桃-小麦间作系统内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均为核桃-小麦间作﹥小麦单作﹥核桃单作。与两单作系统相比核桃-小麦间作在种植的第9年后就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但其有效的影响深度约为40 cm。生长季内核桃-小麦间作的入渗速率均在7、8、9月达到高峰,与本地区降雨量的时间分布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入渗速率的提高及其时间分布与降雨时间分布的耦合,可以让土壤在雨季留住更多的雨水,为农林复合系统的稳定和产出提供水分保证。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主要在040 cm土层。核桃-小麦间作表层土壤(020 cm)可以避免因人畜踩踏和缺乏耕作等,造成的土壤容重迅速升高,同时在2040 cm土层对犁底层也有显着的改善作用。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田间持水量均表现出持续的改善作用,除在2040 cm土层略低于核桃单作外,其他从第5年开始均高于两单作系统。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土壤孔隙度均存在持续的改善作用,与两单作系统相比在020和2040cm土层,存在显着差异。土壤孔隙度的改善是水分入渗性能得以提高的基础。核桃-小麦间作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从第7年开始与两单作系统均存在显着差异。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核桃-小麦间作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积累速度均呈现倒u形曲线趋势,在第7年左右达到最大值。核桃-小麦间作是通过向深层土壤积累更多的碳来实现1m深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增加,而核桃单作则是向浅土层积累更多的碳来实现这一过程。核桃-小麦间作有很大固碳潜力,且最大优势是将碳积累在较深土层,这对增加土壤碳汇具有重要意义。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和小麦根系均在上半年有一个大的生长高峰(5和4月),在下半年有一个小的生长高峰(9和11月);二者在大生长高峰期时间上重叠较多,根系竞争主要发生在上半年大生长高峰期。核桃-小麦间作和核桃单作的核桃细根根长密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各土层各年份,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细根根长密度均低于核桃单作,且在第7年后存在显着的差异。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均有显着的影响,在浅层土壤(020cm)从第7年就可以显着增加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而在20cm以下土层从第7年开始则会降低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核桃-小麦间作和核桃单作中,核桃细根的垂直分布中心深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均呈越来越深的趋势,在11年的观察期内从20cm分别增大到38.85和35.26cm。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的垂直分布中心深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越来越浅趋势,在11年的观察期内从27.15cm减小到16.75cm。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是通过根系在短期内的快速生长迅速占据土壤空间获得竞争优势,而核桃树是通过根系的逐年积累占据土壤空间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在间作系统中020cm土层由于土地翻耕干扰,让核桃根系无法完成逐年积累,这就为小麦根系竞争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两物种才得以共存。农林复合系统中人工干扰下的竞争平衡(竞争-干扰-再平衡管理策略)也是系统可持续和实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核桃-小麦间作提高了核桃树的生产力而降低了小麦的生产力,对核桃树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来自土壤生态因子。从第5年开始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的产量显着高于核桃单作,到第11年时比核桃单作增产了15.47%。从第5年开始核桃-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的产量显着低于小麦单作,但在第7年后间作系统中小麦的产量比小麦单作的减产基本稳定在30%左右。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的经济收益从第3年开始就显着高于两单作系统,且与核桃单作相比没有经济收益降低的过程。在第11年时,核桃-小麦间作系统经济效益的水分利用效率(bwue)为111.50(元·ha–1·mm–1),分别是同年小麦单作和核桃单作的3.78和1.24倍。但籽粒总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kg·ha-1·mm-1)则为小麦单作>核桃-小麦间作>核桃单作。在评价有多种农产品输出功能的农林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更适合用BWUE,因其可以将产量和价值统一起来。总之,第一,农林复合系统的根系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土壤的水分入渗性能,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最终实现系统生产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第二,农林复合系统根系竞争让物种间根系生态位分离,实现对资源在时空上的多层次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农林复合系统的生产力。第三,对农林复合系统中种间竞争进行人为干扰的“竞争-干扰-再平衡”管理策略,也是系统可持续和实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朱光辉[10](2014)在《泽普县枣粮间作经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具有发展特色林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治区坚持把建设特色林果基地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在新疆各个地区得到了普遍推广,特别是在南疆地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尤其是近些年来,新疆林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力得到显着提升。随着新疆林果业的快速发展,红枣产业已逐渐成为南疆地区的优势果树和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本文基于泽普县红枣和小麦间作和单作的实地调查数据,对不同的种植模式和枣树不同生长期(幼树期、产果期)各投入和产出要素进行相关系统分析。首先,对泽普县红枣与小麦间作的株行距进行分析,确定较为合适的间作株行距;其次,在对每种种植模式的要素投入情况及相应的产出情况,涉及到总产值、物质投入、人工投入、总投入以及纯收入等指标进行较为全面的统计分析;接着,对影响泽普县枣-麦间作经济效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提高泽普县枣粮间作效益的建议。

二、平原农区果农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原农区果农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风沙地苹果和红薯间作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间作系统植物生长特征及土地利用效率
    3.1 间作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3.2 间作对红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3 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间作系统土康养分分布季节动态特征及养分效应
    4.1 土壤有机质含量
    4.2 土壤全氧含量
    4.3 土壤全磷含量
    4.4 土壤全钾含量
    4.5 土壤碱解氮含量
    4.6 土壤有效磷含量
    4.7 土壤速效钾含量
    4.8 土壤养分效应分析
    4.9 讨论
    4.10 小结
5 苹果与红薯间作系统影响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
    5.1 产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5.2 双因素方差分析
    5.3 聚类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北方沙地条件下苹果树与花生间作的种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概述
    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试验区概况
    2.2 气候水文
    2.3 植被土壤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
4 果农间作系统对农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果农间作对苹果树株高、茎粗、新枝生长量以及产量的影响
    4.2 果农间作对花生株高、茎粗以及产量的影响
    4.3 单作与不同间作模式中经济价值的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5 果农间作系统对光合指标的影响
    5.1 光照强度变化特征
    5.2 光合指标变化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6 果农间作系统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6.1 果农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土壤养分分析比较
    6.2 果农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调查及典型林农经营效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1.1.1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概念
        1.1.2 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林农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1.2.2 林农复合经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3 杨树林农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2 调研目的及内容
    2.1 调研目的
    2.2 调研内容
        2.2.1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种类调查研究
        2.2.2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2.2.3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4 杨树林农复合模式对农户获得短期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技术路线
3 调研方法
    3.1 调研地概况
    3.2 调研方法
        3.2.1 文献资料收集
        3.2.2 林农复合模式数据测定方法
        3.2.3 入户调查
        3.2.4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主要复合经营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4.1.1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模式现状
        4.1.2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黄泛平原地区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典型模式调查分析
        4.2.1 杨树-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
        4.2.2 杨树-家禽复合经营模式
        4.2.3 杨树-中药材复合经营模式
        4.2.4 杨树-食用菌类复合经营模式
5 讨论
    5.1 杨树全周期林农复合经营模式
    5.2 杨树林农复合经营各模式存在的问题。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5)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节水调控效应研究 ——以苹果X大豆间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林复合系统节水调控研究
        1.2.2 农林复合系统耗水规律研究
        1.2.3 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研究
        1.2.3.1 地上部分种间关系
        1.2.3.2 地下部分种间关系
    1.3 研究内容
        1.3.1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土壤水分和耗水量的影响
        1.3.2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苹果和大豆细根分布的影响
        1.3.3 节水调控对苹果和大豆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1.3.4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覆盖与灌水量设定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水分的测定
        2.3.2 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1 贮水量计算
        2.4.2 土壤水分亏缺度
        2.4.3 耗水参数的计算
        2.4.4 水分利用的计算
        2.4.5 生产成本与经济收入计算方法
        2.4.6 多指标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法
        2.4.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3.1 研究区域气象因子分析
    3.2 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3.3 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布特征
    3.4 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特征
    3.5 土壤贮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3.6 土壤水分亏缺度
    3.7 耗水参数的变化特征
    3.8 小结与讨论
        3.8.1 小结
        3.8.2 讨论
4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苹果和大豆细根分布的影响
    4.1 节水调控对苹果细根分布的影响
    4.2 节水调控对大豆细根分布的影响
    4.3 根长密度与距树行距离和土层深度的相关性
    4.4 苹果X大豆间作系统土壤水分主要竞争区域
    4.5 节水调控对大豆鼓粒期土壤水分的影响
    4.6 小结与讨论
        4.6.1 小结
        4.6.2 讨论
5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植物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
    5.1 节水调控对苹果和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 节水调控对苹果和大豆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3 节水调控对苹果和大豆蒸腾速率的影响
    5.4 节水调控对苹果和大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5 大豆生理指标与距树行距离的相关性
    5.6 节水调控对苹果和大豆生长指标的影响
    5.7 小结与讨论
        5.7.1 小结
        5.7.2 讨论
6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节水调控对间作系统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6.2 间作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6.3 不同处理的综合评价值
    6.4 小结与讨论
        6.4.1 小结
        6.4.2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6)枣麦(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测试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
第三章 枣麦(棉)间作模式中农作物的光合特性变化
    3.1 间作与单作棉花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
    3.2 枣棉间作模式中棉花的光合特性动态变化
    3.3 小结
    3.4 间作与单作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
    3.5 枣麦间作模式中小麦的光合特性动态变化
    3.6 小结
第四章 枣麦(棉)间作模式中农作物的农艺性状变化
    4.1 枣棉间作系统农艺性状动态变化
    4.2 枣麦间作系统农艺性状动态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枣麦(棉)间作模式农田小气候变化
    5.1 枣棉间作模式田间小气候变化
    5.2 枣麦间作模式田间小气候变化
    5.3 小结
第六章 枣麦(棉)间作模式产量及产量构成与土地当量比
    6.1 枣棉间作模式中棉花的产量与产量构成
    6.2 枣棉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
    6.3 枣麦间作模式中小麦的产量与产量构成
    6.4 枣麦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
    6.5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表

(7)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水分竞争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林复合系统概述
    1.3 农林复合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果农间作系统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类型
        2.1.4 气候条件
        2.1.5 植被概况
    2.2 社会经济条件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试验对象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区布设
        3.3.2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
        3.3.3 果树、花生生长特征、生物量和产量的测定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3.4.1 土壤水分效应
        3.4.2 移动窗口法
    3.5 技术路线图
4 不同间作年限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1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1.1 间作年限为3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1.2 间作年限为5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1.3 间作年限为7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3 不同间作年限土壤含水量比较
    4.4 土壤水分效应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间作年限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
    5.1 间作年限为3时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
    5.2 间作年限为5时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
    5.3 间作年限为7时土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
    5.4 不同间作年限壤水分的主要竞争区域比较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不同间作年限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对果树、花生的影响
    6.1 间作年限为3时对果树、花生的影响
        6.1.1 间作年限为3时对果树的影响
        6.1.2 间作年限为3时对花生的影响
    6.2 间作年限为5时对果树、花生的影响
        6.2.1 间作年限为5时对果树的影响
        6.2.2 间作年限为5时对花生的影响
    6.3 间作年限为7时对果树、花生的影响
        6.3.1 间作年限为7时对果树的影响
        6.3.2 间作年限为7时对花生的影响
    6.4 不同间作年限对果树、花生影响的比较
        6.4.1 不同间作年限对果树的影响的比较
        6.4.2 不同间作年限对花生的影响的比较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林复合系统概述
        1.2.1 农林复合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1.2.2 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2.1 国外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
        1.2.2.2 国内农林复合系统的发展
        1.2.3 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效益
        1.2.3.1 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
        1.2.3.2 农林复合系统的功能及效益
    1.3 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林复合系统小气候状况
        1.3.1.1 光研究
        1.3.1.2 空气温湿度研究
        1.3.1.3 防风效应研究
        1.3.2 小气候效应对作物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资源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样区设计
        3.3.2 小气候因子监测
        3.3.3 花生光响应曲线测定
        3.3.4 花生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3.3.5 花生生物量和产量测定
        3.3.6 技术路线
4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对小气候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光合有效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4.1.2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大气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4.1.3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空气相对湿度时空分布特征
        4.1.4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风速时空分布特征
    4.2 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对间作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作物净光合速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5.1.2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不同作物行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分析
        5.1.3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花生净光合速率与小气候因子的数量关系
    5.2 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对间作花生生长、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不同作物行作物的株高分析
        6.1.2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不同作物行作物的生物量分析
        6.1.3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不同作物行作物的产量分析
        6.1.4 苹果+花生间作系统花生产量与各小气候因子的数量关系
    6.2 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渭北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力及其土根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概况
        1.2.1 概念
        1.2.2 结构与功能
        1.2.2.1 结构
        1.2.2.2 功能和意义
        1.2.3 局限性
        1.2.4 农林复合研究发展简史
        1.2.5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
    1.3 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生态研究进展
        1.3.1 土壤水分
        1.3.2 地温
        1.3.3 土壤理化性质
        1.3.3.1 物理性质
        1.3.3.2 化学特性
        1.3.3.3 土壤有机碳
        1.3.4 细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及种植安排
        2.2.2 采样设计、测定及计算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土壤水分活动的分层
    3.2 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动态
    3.3 年际间土壤含水量动态
    3.4 土壤水分的收支平衡和蒸散量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浅层地温的影响
    4.1 夏季日内地温的变化特征
        4.1.1 夏季日内 5 cm地温
        4.1.2 夏季日内 10 cm地温
        4.1.3 夏季日内 25 cm地温
    4.2 生长季月平均地温变化特征
        4.2.1 月平均 5 cm地温
        4.2.2 月平均 10 cm地温
        4.2.3 月平均 25 cm地温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核桃-小麦间作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特征
    5.1 生长季入渗速率的变化特征
    5.2 年际间入渗速率的变化特征
    5.3 不同土层深度入渗率的特征
    5.4 入渗曲线
    5.5 不同降雨强度下湿润锋的运移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1 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6.2 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特征
    6.3 土壤孔隙性
        6.3.1 土壤总孔隙度
        6.3.2 土壤毛管孔隙度
        6.3.3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
        6.3.4 土壤非毛管与毛管孔隙比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7.1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
    7.2 土壤有机碳的积累速度
        7.2.1 土壤有机碳积累速度的动态变化
        7.2.2 土壤有机碳平均积累速度
    7.3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动态变化
    7.4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积累速度
        7.4.1 土壤有机碳密度积累速度的动态变化
        7.4.2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积累速度
    7.5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1m土层)
    7.6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积累速度(1m土层)
    7.7 讨论
    7.8 小结
第八章 核桃-小麦间作细根生长动态特征
    8.1 细根生长的季节动态
        8.1.1 核桃细根生长的季节动态
        8.1.2 小麦根系生长的季节动态
    8.2 核桃根幅半径
    8.3 细根根长密度的年际变化
        8.3.1 核桃细根
        8.3.2 小麦根系
    8.4 细根平均直径的年际变化
    8.5 细根比根长的年际变化
    8.6 细根垂直分布中心的变化
    8.7 讨论
    8.8 小结
第九章 生物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
    9.1 产量的变化
    9.2 生物量的变化
    9.3 经济效益
    9.4 水分利用效率
    9.5 讨论
    9.6 小结
第十章 讨论与结论
    10.1 根系生态位在时空上的分离
        10.1.1 在时间上
        10.1.2 在空间上
    10.2 根系的竞争策略
    10.3 土壤的理化性质
        10.3.1 土壤物理性质
        10.3.2 土壤有机碳
    10.4 土壤水分
        10.4.1 土壤水分入渗
        10.4.2 土壤温度
    10.5 结论
    10.6 建议
    10.7 创新点
    10.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泽普县枣粮间作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泽普县经济发展及红枣生产种植状况
    2.1 泽普县基本概况
    2.2 泽普县经济发展状况
    2.3 泽普县农业生产状况调查
第3章 枣粮间作模式
    3.1 枣粮间作模式
    3.2 枣粮间作模式的优势
    3.3 不同间作密度红枣生长状况
    3.4 小结
第4章 泽普县枣粮间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的涵义特征
    4.2 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体系
    4.3 数据来源
    4.4 三种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4.5 三种种植模式的产投比
第5章 影响枣粮间作收益的相关因素分析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5.2 泽普县红枣种植生产成本要素构成
    5.3 红枣种植各要素投入—收益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平原农区果农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间作模式对扁桃生长和结果的影响[D]. 刘泉鑫.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风沙地苹果和红薯间作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D]. 刘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3]北方沙地条件下苹果树与花生间作的种间关系研究[D]. 于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4]黄泛平原地区杨树复合经营模式调查及典型林农经营效益的研究[D]. 陈慧碧.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节水调控效应研究 ——以苹果X大豆间作为例[D]. 周宣.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枣麦(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机理研究[D]. 段志平.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水分竞争关系研究[D]. 王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8]晋西黄土区苹果花生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研究[D]. 蔡智才.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渭北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力及其土根响应[D]. 王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10]泽普县枣粮间作经济效益研究[D]. 朱光辉.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平原农区果农间作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