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野下的孟姜女故事

伦理视野下的孟姜女故事

一、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李芙蓉[1](2013)在《孟姜女故事宝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初,顾颉刚先生开辟了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新纪元,受此影响,文学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活动。孟姜女故事宝卷是孟姜女故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宝卷研究开始引起现代学者的关注。此后,学者们从多学科、多角度不断推进宝卷研究的深入发展。作为孟姜女故事研究和宝卷研究交集的孟姜女故事宝卷的研究亦被提上日程。本论文在对南北方的孟姜女故事宝卷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南北孟姜女故事宝卷的源流变迁以及南北差异的原因。论文主体分四部分:第一章,按地域将孟姜女故事宝卷分为南北两区,梳理相关宝卷文本,做出叙录。简要分析同一地区、同一主题下宝卷中孟姜女故事的微观差异,理清年代顺序,便于下一步研究。第二章,在孟姜女故事宝卷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北方的孟姜女故事宝卷进行细致分析,阐明北方的孟姜女故事宝卷均是以宗教色彩浓厚的《销释孟姜忠烈贞节贤良宝卷》为源,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的演唱形式、民风民俗相联系,改编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孟姜女故事宝卷。这样的过程体现出孟姜女故事宝卷从教派宝卷向民间宝卷的过渡。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南方孟姜女宝卷,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南方孟姜女宝卷和江南地区流行的孟姜女故事的关系,发现南方孟姜女宝卷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深受江南地区其他民间文艺形式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对比南北方孟姜女故事宝卷,发现二者主要有这些差异:首先,故事来源不同。北方孟姜女故事宝卷源出《销释孟姜忠烈贞节贤良宝卷》,多受民间教派的影响,南方孟姜女宝卷则是受当地民间流行的孟姜女故事影响而形成。其次,两者形式不同。北方民间宝卷受教派宝卷形式的影响较为深刻,保留了较多教派宝卷的形式;南方孟姜女宝卷则受其他民间文艺形式的影响,在形式上更为开放、灵活。再次,两个地区的孟姜女宝卷在具体内容、情节和表达的感情上也有较大差异。本文希望通过孟姜女宝卷的研究使得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更为丰满、深刻;同时,也希望通过对孟姜女故事宝卷这一典型个案来细化宝卷研究。

邹启钊[2](2013)在《试论民间文学故事孟姜女的儒法文化意蕴》文中提出孟姜女故事的主题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通过不断演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动人,从宣传儒家忠节思想以对照法家的刻薄寡恩中,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表达了广大人民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陈华文,孙希如[3](2011)在《孟姜女传说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孟姜女传说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大地区内流传,有着久远的历史、丰富的口头传承和文献遗存。从20世纪20年代起,顾颉刚先生率先开始了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至今学者们已经从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流变研究,文本整理和分析,地域因素研究,民俗事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角度展开了丰富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张芳霖,吴承游[4](2011)在《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阐释》文中指出孟姜女故事以传说、戏曲、歌谣、诗文等多种形式在我国广为流传,而其流传形式也因地而异、因时而变。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这一民间戏曲与当地宗族的祭祀活动及传统仪式习俗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黏合,体现了诞生于北方的孟姜女故事以民间戏曲的形式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传说的灵验故事,透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外来的"孟戏"成为本族正统的族戏,这便是这一文化文本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张芳霖,吴承游[5](2011)在《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体现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孙颖,苏君礼,石建炜[6](2010)在《试论孟姜女传说的“三变”及其文学意蕴》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关于孟姜女的故事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哭夫、崩城的动人故事,重在表彰贞烈。唐代以来,孟姜女传说更趋于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人,情节更加丰富,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古代社会和历史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传递着百姓朴实、善良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广大人民向往和平、憧憬幸福的美好信念。

李久安[7](2009)在《略述孟姜女故事研究》文中提出毋庸置疑,孟姜女故事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的故事,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从不过数十言的杞梁妻故事直演变为万千言的孟姜女传说,故事本身经历了深刻

吴承游[8](2008)在《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地域社会 ——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考察》文中认为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其源远流长、众说纷纭,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主要以曾、刘两姓唱腔为代表。广昌“孟戏”又属于宗族戏,用于宗族的酬神祭祖,并配有一定的演出仪式和祭祀活动,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文化遗产,广昌“孟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本文正是以此为个案,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流传及意义演变入手,对曾、刘两家“孟戏”的文本进行考源,进而通过对广昌县甘竹社区的历史、宗族结构、“孟戏”的宗族祭祀活动及其传统仪式习俗、“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等诸多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探讨这一诞生于北方的孟姜女故事如何以民间戏曲的形式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并深入分析其与该区域内的民俗文化相互渗透、相互黏合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揭示全国性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附会和演化的规律。

崔金静[9](2008)在《性别视角下孟姜女故事的展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传千年之久的孟姜女故事演绎着追寻的神话,沉浸着人类情感转变的轨迹,沿着时代的纵线,我们以彼时的社会文化为背景,抽取典型文本,剥离故事的外层面,探讨故事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并进一步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探析社会文化对孟姜女这一传说人物的建构,分析女性视角的几近缺失是女性在社会中被压抑、被困迫的文化映照。我们客观呈现男女两性关系的不平等,目的是为两性和谐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要旨正在于阐释孟姜女故事传承中孟姜女女性形象变迁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寻求两性和谐的正确之途。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四章,依据时代和文本,将故事分为不同的主题,探讨不同主题下孟姜女形象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即第五章,从故事背后的创造者来探讨文本的社会意义,并提出了两性和谐的期待。第一章梳理杞梁妻传说的流变。许多学者赞同顾颉刚先生“杞梁妻就是孟姜女原型”的观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明晰杞梁妻传说的起因与流传。从最初《左传》“知礼守礼”的记载,到汉代“崩城投水”的传述,再保持基本稳定直至魏晋南北朝,故事的主题、本质——知礼守礼、贞顺,基本一致。这就是从史传文学走入文人儒士的杞梁妻传说。第二章着力探讨隋唐五代时期孟姜女故事的形成与流传。第一节首先引出两则不同选本中的孟姜女故事,从时代背景、文化风俗、神质有别三方面阐述,孟姜女故事和杞梁妻传说不是展演与继承的关系,但孟姜女故事的确从杞梁妻传说中吸取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因素,才形成了具有丰富曲折故事情节的民间故事。然而孟姜女故事在历史的演进中却经历了不同类型、身份的作家的改编,接下来继续探讨在隋唐时代背景下,文人和佛家眼中的孟姜女故事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一是闺怨之女的典型代表,一是佛家普度众生、丧祭之道在于慎终追远观念的反映。民间故事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不停地生长着,孳繁着……第三章研究宋元明清时期孟姜女故事的发展与成熟。宋元明清时期的孟姜女故事对后世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故事影响重大而深远。笔者从民众、官方、佛家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当时流传的孟姜女故事分为三个不同的主题:弱女无畏抗暴君,贞节烈妇立牌坊,比翼双飞大团圆。可见,同一文学题材的作品在不同作家笔下完全具有了不同的社会意义。此章还探析了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尴尬,从历史的长河中勾勒出的一个个甘愿牺牲自己蓬勃生命的女性,而彼时女性却浑然不晓的事实令当今女性扼腕叹息。第四章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扭曲与创新。民间故事的浮动性决定孟姜女故事不会禁锢在、凝结在书面文本中不变动。而是随着历史的辗转前行,以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性改编故事来承载时代主题。历经十年浩劫,孟姜女故事也经受了“颠倒黑白”的炮轰和诋毁,四人帮的追随者捕捉个别词句,以恶毒尖刻的笔锋指斥孟姜女故事是反法尊儒的大毒草。但时间总会澄清一切,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孟姜女故事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开始展现人类美好的情感,主题也随之转变为“千古绝唱之爱情”。然而人类的精神道德并不能与物质财富成正比,所以就有了苏童的《碧奴》来显现经济高度发展而精神彷徨失落矛盾中的普遍人性。第五章,也就是文章的第二大部分,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进行了理论提升。运用视角理论阐释故事具有不同主题的原因,并从男女视角使用的云泥之别来看女性被沉埋于地表之下的历史状况,从而为两性和谐的提出奠定了历史依据。我们借助“作为分析范畴的性别视角切入文本时,能把社会文化性别本身所携带的社会、文化、阶级、民族的内涵都聚集在研究视线之内”,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社会文化对动态地变化发展的民间故事具有强大的建构之功,这也是采用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意义所在。

王建科[10](2003)在《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文中提出元明时代是叙事文学兴盛的时代,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叙事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家庭家族在中国文化乃至古今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变迁象征着整个社会的变迁、人性内容的变迁。家庭家族叙事文学中人物的精神追求和生命体验则映照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宋元戏文、元杂剧中的主要作品多以家庭家族问题为主题,涉及许多分母题;明代小说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则与家庭婚恋问题相关联,许多作品家国一体,形成以一家及天下的叙事模式。因此,从家庭家族这一社会基本结构去分析研究元明叙事文学的基本母题和叙事模式,对于认识中国民众的人生理想和幸福观念,对于认识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深层结构,均是恰切而独到的切入点。本论文从叙事学、家庭学和主题学的角度,以专题的形式系统研究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的内容及其艺术方式。 论文分绪论、元代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和明代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三大板块,后两大板块则为重点。论文所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即研究元明时代有关家庭家族的戏曲小说。研究的时间范围从元初(1297年)迄于明末(1644年),但一些作品成书情况较为复杂,一些作家有跨代现象,因此所论范围略有逸出;文中对学界研究状况多有回顾,并指出其存在的盲点和不足。在“绪论”中,论述了家庭家族与中国政治伦理文化的关系,探讨家庭家族与文学母题之联系,并对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进行了界说。在上编“元代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中分三章论述了占全部现存元杂剧三分之二强的家庭剧,从主题学、历史文化批评的角度对元代家庭家族剧所涉及的分母题进行了研究,分“情爱与家庭”、“子女教育、家业传承与家庭”、“母慈子孝、兄弟相亲与家庭伦理”、“财产继承与家庭纠纷”、“青楼女性与元代家庭戏”、“发迹变泰与书生家庭困境”等节;借鉴西方叙事学和中国古代叙事理论,论述了元代家庭剧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在下编“明代家庭叙事文学研究”中,分三章主要论述了家庭家族小说应别立一派的意义;从“血缘亲情与万里寻亲”、“科举与明代家庭叙事作品”、“商品经济与明代家庭叙事作品”、“市井细民的婚恋思想”、“青楼女性与家庭叙事作品”、“士子的情爱理想与家庭理想”、“家庭伦理与明代叙事作品”及“赵氏家族复仇的文化意蕴”等方面,对明代家庭家族叙事从主题学、历史文化批评的角度进行了文化阐释;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了家庭家族与明代小说戏曲叙事艺术之关系,揭示了叙事作品与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清代和现当代家庭家族叙事作品是对元明此类作品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l、血缘关系是人们最重要的和主要的社会关系,人的初级本质是家庭婚姻关系。中国是血缘伦理型文化,家庭家族在古代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个人生活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人的人道观念源于家族观念,家庭家族的繁衍与繁荣,是中国人最为基本、最为持久的生活欲望。 2、家庭家族具有众多的文化指涉和文学母题,如情欲、爱情、婚变、礼教、发迹变泰、子女教育、来世与今生、血统传承、家族延续、科举与功名、家族复仇等等。论文一方面对元明家庭类戏曲小说中的分母题进行细致研究,探讨各种分母题的意义及其价值,另一方面侧重于对家庭家族叙事文学中各种基本母题主题进行历史的纵向研究,着眼于家庭家族主题以及相关的题材、母题、意象、人物在元明时代的不断重复和流变,系统地发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变情况,不同作家对同一母题或题材的接受心态和处理方式。 3、现存元杂剧中的家庭剧占全部现存剧作的三分之二强,家庭母题和家庭叙事在元代正式形成。关注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世俗生活是元杂剧的一大特色,具有近世性的倾向。 4、从主题学、历史文化批评的角度对元代家庭家族剧所涉及的母题进行了研究。元代家庭剧的婚恋意识已有近世性爱的因素,追求以爱为基础的婚姻;《陈母教子》、《东堂老》等剧作反映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功名意识和家业传承问题;“发迹变泰” 是元代家庭剧的常见母题,而《渔樵记》等剧作则形象地展示了书生家庭困境;元杂剧中青楼女性与家庭之关系为破家和立家,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剧作把家庭离合与社会悲剧相联系,社会问题则采取了家庭化的叙事谋略。 5、元代家庭剧形成特有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结构,以家庭成员为中心,家庭场景与社会场景相联系,家庭成员成为时空转换的自然联系点;元代家庭剧采取代言性的内视角和与观众相互交流的外视角,形成代言性叙事干预;“从元代家庭剧看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则以家庭剧为例,认为代言性、叙事性、抒情性是元杂剧以至中国戏曲的文体特征。 2 6、明代家庭家族小说应别立一派,“世情小说”这一概念具有模糊性。“家庭家族小说”这一概念更能准确地界定这类小说的内容对象,描述这类小说的叙事中心;便于清楚地认识元明清文学中家庭戏与家庭

二、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孟姜女故事宝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孟姜女故事宝卷概述
    1.1 北方孟姜女宝卷概述
        1.1.1 《销释孟姜忠烈贞节贤良宝卷》
        1.1.2 《长城宝卷》
        1.1.3 河西地区的孟姜女宝卷
    1.2 南方孟姜女宝卷概述
        1.2.1 《孟姜女卷》
        1.2.2 《南瓜宝卷》
        1.2.3 《许孟姜宝卷》
        1.2.4 《孟姜女寻夫宝卷》
        1.2.5 《孟姜仙女宝卷》
第二章 北方孟姜女宝卷的演变
    2.1 形式上的变化
        2.1.1 道情形式的宝卷
        2.1.2 形式的简化
    2.2 思想内容回归民间
        2.2.1 历史上的孟姜女故事
        2.2.2 教派宝卷中的孟姜女故事
        2.2.3 民间宝卷中的孟姜女故事
第三章 南方孟姜女宝卷的内容与形式
    3.1 南方孟姜女宝卷与南方孟姜女故事
        3.1.1 瓜中生女
        3.1.2 裸浴而婚
        3.1.3 死后变鱼
    3.2 南方孟姜女宝卷与当地各种民间文艺形式
        3.2.1 《孟姜女卷》与弹词
        3.2.2 《孟姜女寻夫宝卷》与唱本
        3.2.3 南方孟姜女宝卷与民间小调
第四章 南北孟姜女宝卷的对比
    4.1 南北孟姜女宝卷故事来源之比较
    4.2 南北孟姜女宝卷形式之比较
        4.2.1 南北孟姜女宝卷受其他民间形式影响之比较
        4.2.2 南北孟姜女宝卷形式艺术化程度之比较
    4.3 南北孟姜女宝卷其他方面的比较
        4.3.1 审美习惯不同
        4.3.2 地域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八种孟姜女宝卷故事梗概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试论民间文学故事孟姜女的儒法文化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事的原型:儒家思想的宣传
二、故事的演进:对暴政的控的控诉与对自由幸福的渴望

(3)孟姜女传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开创之功
二、顾氏范式影响下的四个孟姜女传说研究角度
    (一) 孟姜女故事起源与流变的研究
    (二) 对孟姜女 (或杞良) 其人的研究
    (三) 孟姜女传说的地域研究
    (四) 从方法论的角度回顾和反思孟姜女传说研究的“顾氏范式”
三、针对孟姜女传说文本本身的研究
    (一) 对文本异文的搜集整理
    (二) 对孟姜女故事的再创造
    (三) 孟姜女故事的文本比较和分析
    (四) 孟姜女传说的母题分析
四、民俗学角度的研究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相关的研究
六、结论

(4)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曾、刘两家“孟戏”的源起与传说
二、曾、刘两家“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
三、曾、刘两家“孟戏”的历史真实与文化阐释
    (一) 关于曾家“孟戏”源起传说中的“兵变之乱”
    (二) 关于曾家“孟戏”源起传说中的“曾紫华”
    (三) 关于曾家“孟戏”源起传说中的“拾捡戏箱”
    (四) 关于曾、刘“孟戏”剧情内容结局不同
    (五) 关于刘家“孟戏”源起传说中的“刘金铎”及戏班创建
    (六) 关于曾、刘两家“孟戏”的酬神祭祖

(5)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区概况与宗族由来
二曾、刘两家“孟戏”的源起传说与传承沿革
三曾、刘两家“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
四曾、刘两家“孟戏”与地域习俗的融合
五结语

(6)试论孟姜女传说的“三变”及其文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人物的演变:从“杞梁妻”到“孟姜女”
二 情节的剧变:从“悲歌哀哭”到“哭夫崩城”
三 主题的嬗变:从爱情绝唱到反抗暴政
四 结语

(8)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地域社会 ——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学术史回顾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孟戏文本的源流
    2.1 隋唐以前的孟姜女故事
    2.2 隋唐以后的孟姜女故事
    2.3 孟戏文本的流变
第3章 广昌甘竹曾、刘两家“孟戏”
    3.1 社区的历史与宗族结构
    3.2 曾、刘两家“孟戏”的源起与传说、沿革与传承
    3.3 曾、刘两家“孟戏”的演出习俗、仪式及其它禁忌
    3.4 曾、刘两家“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
第4章 关于广昌甘竹曾、刘两家“孟戏”的几点文化解读
    4.1 传说与历史真实
    4.2 曾、刘两家“孟戏”的酬神祭祖
    4.3 曾、刘两家“孟戏”的文化承载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性别视角下孟姜女故事的展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杞梁妻传说的流变(先秦到六朝时期)
    1.1 恪守礼教杞梁妻
    1.2 崩城投水贞顺妻
    1.3 哭夫崩城典故传
第2章 孟姜女故事的形成(隋唐五代时期)
    2.1 姜女故事的形成
        2.1.1 时代背景
        2.1.2 社会习俗
        2.1.3 神、质有别
    2.2 闺怨典型孟姜女
    2.3 负骨归葬全夫魂
第3章 孟姜女故事的发展与成熟(宋元明清时期)
    3.1 弱女无畏抗暴君
    3.2 贞节烈妇立牌坊
    3.3 比翼双飞大团圆
第4章 孟姜女故事的扭曲与创新(现当代时期)
    4.1 反法尊儒大毒草
    4.2 千古绝唱之爱情
    4.3 人性凸显之“碧奴”
第5章 视角创造故事
    5.1 故事创造者的关照
    5.2 视角中的性别倾向
    5.3 两性和谐的期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家庭家族与元明叙事文学
    一 家庭家族与中国政治伦理文化
    二 家庭家族与文学母题
    三 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界说
    四 元前文学中的家庭家族
上编 元代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
    第一章 元杂剧概况及其分类
        第一节 元杂剧存目和现存作品概况
        第二节 元杂剧的古今分类
        第三节 元杂剧中的家庭剧及其分类意义
    第二章 元代家庭家族剧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情爱与家庭剧
        第二节 子女教育家业传承与家庭
        第三节 母慈子孝、兄弟相亲与家庭伦理
        第四节 财产继承与家庭纠纷
        第五节 青楼女性与家庭
        第六节 发迹变泰与书生家庭困境
    第三章 元代家庭剧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
        第一节 元代家庭剧的叙事模式与叙事结构
        第二节 元代家庭剧的叙事角度与代言体叙事干预
        第三节 元代家庭剧的时空艺术
        第四节 从元代家庭剧看元杂剧的文体特征
下编 明代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
    第四章 明代家庭家族叙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家庭家族小说应别立一派
        第二节 血缘亲情与万里寻亲
        第三节 科举与明代家庭叙事作品
        第四节 商品经济与明代家庭叙事作品
        第五节 市井细民的婚恋思想
        第六节 青楼女性与家庭叙事作品
        第七节 士子的情爱理想与家庭理想
        第八节 家庭伦理与明代叙事作品
        第九节 赵氏家族复仇的文化意蕴
    第五章 家庭家族与明代小说戏曲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家庭家族在小说戏曲中叙事功能
        第二节 《金瓶梅》中西门家族的交际圈与叙事张力
        第三节 明代家庭戏时空结构的基本模式与功能
        第四节 李渔的家庭叙事的喜剧性叙事体制及其科诨艺术
    第六章 元明以降的家庭家族叙事作品述略
        第一节 清代家庭家族小说的历史流变
        第二节 家族叙事的典范之作--《红楼梦》
        第三节 现当代小说的家庭家族叙事模式
        第四节 现当代作家对明清家庭小说的认知与体悟
        第五节 《穆斯林的葬礼》的家族叙事特色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伦理学视界中的孟姜女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孟姜女故事宝卷研究[D]. 李芙蓉. 山西大学, 2013(02)
  • [2]试论民间文学故事孟姜女的儒法文化意蕴[J]. 邹启钊. 语文建设, 2013(08)
  • [3]孟姜女传说研究综述[J]. 陈华文,孙希如. 吕梁学院学报, 2011(06)
  • [4]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阐释[J]. 张芳霖,吴承游. 江西社会科学, 2011(11)
  • [5]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J]. 张芳霖,吴承游.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 [6]试论孟姜女传说的“三变”及其文学意蕴[J]. 孙颖,苏君礼,石建炜. 作家, 2010(20)
  • [7]略述孟姜女故事研究[A]. 李久安. 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8]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地域社会 ——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考察[D]. 吴承游. 南昌大学, 2008(04)
  • [9]性别视角下孟姜女故事的展演研究[D]. 崔金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10]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 王建科. 陕西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伦理视野下的孟姜女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