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安排

电视新闻安排

一、电视新闻编排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绵[1](2021)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郑伟[2](2021)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发展之路》文中认为新媒体的出现给新闻采编业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本文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创新发展措施,希望能够为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兰晓霞[3](2020)在《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魂,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些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兴文化的迅速蔓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尤其是那些“藏于陋巷”的传统手工技艺,因老一辈手艺人的逐渐离去,不少技艺后继无人甚至面临失传。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的表达形式,形象的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为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受众审美诉求不断变化,创作者开始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来展现非遗之美,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技巧让传统手工艺不再单调乏味,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感染力,符合当今大众的观看意愿和审美需求,有利于传统手工艺非遗更好地传播与传承。本文以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故事化叙事的相关问题。首先,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和故事化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大量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和故事化叙事的相关概念;其次,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故事两方面入手,对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内容进行分析;再次,从情景再现、悬念设置、细节呈现、节奏控制四方面来探究手工艺非遗纪录片多元的故事化叙事技巧;然后,分析探究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语言的魅力;最后,提出在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强调视听、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

杨婷[4](2020)在《纪录片人物塑造手法探析 ——毕业作品《我穿着轮滑走在路上》创作阐述》文中指出人物塑造在纪录片的历史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一部作品人物形象展现的丰满程度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活力和生命力。人物塑造手法最早在小说中被运用,通过样貌、行为的文字描述让读者联想人物的具体形象。纪录片作为电视作品拥有着视听结合的特殊优势,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视觉观察直接获得,但随着纪录片理论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物形象的构建不应该停留在影像的简单记录之中,可以借助叙事、矛盾冲突等手法塑造人物。纪录片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已经步入多元化时期,艺术手法在纪录片中也被大量使用。目前有较多学者发表了关于纪录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理论,但是对于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结合研究案例较少。本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体育纪录片发展及现状、纪录片艺术手法、纪录片人物塑造手法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结合对轮滑纪录片的观察学习总结归纳了纪录片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结合的实践可能。第二部分以汇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作品实践,在作品中融入相关艺术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对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手法进行阐释。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实践中的难点与不足,为后续实践者提供实质建议。

吴冬娟[5](2020)在《《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研究》文中认为论说文是中国自古以来作品数量最多而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自清末王韬“报章文体”出现至后来成熟的新闻评论体裁的形成,报刊论说文之流变经历梁启超“新文体”的沿袭、“论说文”文体的成熟和运用、“时评”的进化、“杂感”的融合等阶段性变迁,才促使新闻评论这一报刊文体回归新闻本位。可以说,论说文文体在新闻评论归位的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接旧文学中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启迪报刊文体向“时评”“杂感”以至新闻评论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新闻评论形成蕴含推动作用的论说文文体具有持久弥新的研究价值,在当下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研究报刊论说文文体风格生成与流传的规律,对新闻评论的风格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与新文化运动伴随诞生的《新青年》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大的杂志,它是近代新文学的载体和出发站,处于新旧文学体裁交接的节点,担负新旧文学交接场的职能。“文”“体”不分家,文学交替的过程中文体也在演进。在新旧文学激烈冲撞中诞生的《新青年》,其报刊文体呈现的特质及其对后续报刊文体发展的影响,是值得系统研究的议题。笔者运用文本分析法以及话语分析法,对《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进行解读。主要从论说文本呈现展示、论说风格特征等总体方向进行剖析。其中,文本分析法贯穿论说文章的呈现,以“单人主编时期”、“多人主编时期”、“共产党刊物时期”等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以“阐释”、“议论”、“辩驳”三个类别进行体系风格分类的维度对论说文章进行呈现。在对风格特征归纳之际,笔者从文本特征、内容特征、文人论说特征三个方向对《新青年》论说文进行分析,在文本解读部分还会运用话语分析进行解读。两种分析方法的深入结合,就是为探究《新青年》论说文文体在新旧文学的交接节点下如何演进,具备何种风格特征,是对旧文体全盘接受还是创新式进化,对中国报刊文体走向有何影响等系列问题。论文的展开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包括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思路、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是对清末民初的论说文文体进行历史考究。将从名词释义,在华外报论说文文体的呈现,梁启超报刊文体的演进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呈现《新青年》的论说文章。包括论说文得以在《新青年》获得大发展的主要缘由,还有对本刊论说文章以发展阶段和体系差异为定点,进行分期、分类的呈现解读;第四部分是《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的流传。先对总体的风格特征从文本、内容、作者等方面进行归纳,再对论说文文体向杂文、新闻评论等报刊文体的现代化步伐进行阐述;第五部分是探讨论说文文体风格的近现代意义。内容包括对报刊文体的意义、对新兴媒介的启发、以及对其他报刊文体的变形指导等。通过系统探索和深入解读,归纳《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特点的构成:可谓选择性继承和创新式变革的综合产物。即选择性继承旧文学环境下的“报章文体”和梁启超的“新文体”之大胆论说、笔墨含情、文辞近人等特点,并自身创造选题开明、主题无论大小、运用白话文、向新闻本位靠近、作者论说思维集中、追求言辞质朴、论说针锋相对等特征。《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促进杂感杂文的诞生、加速新闻评论的出现,促进中国报刊文体的演进步伐。

万琳[6](2020)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新媒体时代来临,数字化信息高度发展,融入广播、电视、报纸共同点的融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媒体的主流趋势。数字电视以及各种新型的媒体终端、平台在传媒行业中受到广泛的关注。相比传统媒体,其优势明显,快捷、便利、高效。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许多媒体都调整、优化内部配置,进行了新旧媒体模式的融合。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给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压力。新闻编辑对电视新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实现电视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电视新闻编辑必须与时俱进,要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就此,本文作了浅探。

高泽贤[7](2018)在《党报的仪式传播 ——以2013年至2017年的《人民日报》的头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对《人民日报》近五年(2013年至2017年)的头版进行分析,从而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的仪式传播。《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肩负着构架国家话语、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宣传重责,其头版的版面符号实质构成了一个极富政治含义的符号体系,而这个符号体系背后蕴含着党和政府的意志及其认可的权力结构和政治秩序。本文将《人民日报》头版看作为由新闻标题、新闻文本、新闻选题、新闻图片和版面编辑五个部分构成的政治化的符号体系,并对每个部分进行逐一分析,从而探究其头版的仪式化符号的政治含义;然后本文将对这份党报的仪式传播效果进行正反两面的论述;最后针对这些传播效果对《人民日报》今后的发展做出一些期许。

张西轩[8](2017)在《大数据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创新的多样形式》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全面来临,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行业而言,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立足实际,加强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信息、科技要素,从而全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下电视新闻报道创新形式进行了全面论述,结合电视新闻的实际特点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举措,以供参考。

李名珺[9](2019)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频道创新发展研究 ——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媒介融合即多种媒介的集合,多种媒介的综合使用、充分融合,为信息流通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介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越来越趋同。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的传统媒体开始探索与其他媒体的融合之路。随着技术、经济、市场的日益成熟,媒介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播形式的单一化不再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如何更好地做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是当下传媒行业势必要解决的难题。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针对电视新闻频道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传统电视媒体即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频道发展方面,而割裂了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联系。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用以传播呈现不同样态的媒介形态构成的媒介融合环境,是传统媒体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必然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媒介形态的转变带来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需要电视新闻频道从根本上做到创新发展,深入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背景及现状。需要明确的是,“媒介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媒介的传播特性。就目前来看,有关“电视新闻频道”的研究侧重于报道内容的改进方面,就节目内容本身去探讨改进,而忽略了以媒介融合思想为基础的“大融合”,即忽略了媒介融合理念在现代媒体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引领作用,对融合过程中各要素如技术、终端、模式等的研究较为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总体来讲,央视新闻频道在整个新闻媒体行业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深入挖掘出央视新闻频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继而为省市级电视新闻频道的融合发展做出示范。

吕新[10](2017)在《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要点及创新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同时对新闻信息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新闻的编辑策划。为加强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笔者在系统归纳电视新闻编辑策划要点的基础上,简要提出几项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创新策略。

二、电视新闻编排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新闻编排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2)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的特点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采编的创新措施
    1. 创新电视新闻的采访形式
    2. 创新电视新闻的采编流程
    3. 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需要提升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 采编内容创新
    5. 语言创新
    6. 新闻结构编排的创新
三、结语

(3)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与故事化叙事
    1.1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1.2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1.3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概述
第2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内容
    2.1 “有故事”的题材选择
    2.2 凝聚情感与价值的故事主题
    2.3 蕴含“期待”与“陌生”的故事情节
第3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技巧
    3.1 情景再现,重拾“非遗”记忆
    3.2 营造悬念,增强故事吸引力
    3.3 抓取细节,彰显故事表现力
    3.4 控制节奏,调动叙事感染力
第4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语言
    4.1 巧用解说诉说非遗故事
    4.2 音乐音响渲染故事气氛
    4.3 画面语言散发非遗魅力
第5章 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反思
    5.1 过度强调视听效果影响主题表达
    5.2 创作手法相似,内容同质化
    5.3 “受众至上”造成故事“泛娱乐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纪录片人物塑造手法探析 ——毕业作品《我穿着轮滑走在路上》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创作背景
    1.2 创作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体育纪录片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2.2 纪录片艺术手法的相关研究
    2.3 纪录片人物塑造手法研究
    2.4 轮滑纪录片现状分析
        2.4.1 《轮舞青春》案例分析
        2.4.2 《非常少年:轮滑国手冯辉》案例分析
3 影片创作阐述
    3.1 创作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案例分析法
        3.1.3 实践研究法
    3.2 创作理论基础——表意论
    3.3 作品创作过程
        3.3.1 选题策划
        3.3.2 拍摄构思准备
        3.3.3 拍摄实践安排
        3.3.4 拍摄素材分析
        3.3.5 作品架构的确立
4 创作结果与分析
    4.1 作品呈现
        4.1.1 作品结构设置及阐述
        4.1.2 解说词文案及用意阐述
    4.2 人物塑造手法阐释
        4.2.1 诉说式旁白刻画人物
        4.2.2 声音烘托人物心理
        4.2.3 隐喻蒙太奇丰富人物形象
5 结论与建议
    5.1 创作的结论与收获
    5.2 创作中的困难与不足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5)《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新青年》研究现状
        1.2.2 “论说文”研究现状
        1.2.3 《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思路
第二章 清末民初论说文文体雏形
    2.1 “论说文”与文体风格释义
        2.1.1 “论说文”词源追溯
        2.1.2 文体风格
    2.2 文体萌芽:在华中文外报论说文体
    2.3 文体吸纳:梁启超报刊文体
        2.3.1 在华中文外报对梁启超报刊文体的影响
        2.3.2 梁启超报刊文体自成一格
        2.3.3 梁启超新文体对报界的影响
第三章 《新青年》“论说文”呈现
    3.1 《新青年》“论说文”的发展
        3.1.1 “成报”——报刊问世
        3.1.2 “立栏”——论说栏目固定化
    3.2 “论说文”风格呈现
        3.2.1 以发展阶段呈现
        3.2.2 以体系风格呈现
第四章 《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
    4.1 《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特点
        4.1.1 文本特点
        4.1.2 内容特点
        4.1.3 作者论说特点
    4.2 “论说文”文体风格的现代化
        4.2.1 “论说文”过渡到杂文
        4.2.2 “论说文”向新闻评论的方向演进
第五章 《新青年》论说文风格的现代意义
    5.1 调节报刊文体的现代节奏
        5.1.1 文体新闻性的重申
        5.1.2 文体变革的指引
    5.2 指引论说文文体的现代化
        5.2.1 创新下坚守,秉持文体本质
        5.2.2 坚守下创新,启发新式承载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党报的仪式传播 ——以2013年至2017年的《人民日报》的头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民日报》头版的仪式符号构成
    第一节 新闻标题
    第二节 新闻文本
    第三节 新闻选材
    第四节 新闻图片
    第五节 版面编排
第二章 《人民日报》头版仪式化的符号含义
    第一节 政治本位
    第二节 垂直化和集中制的政治现实
    第三节 意识形态导向性
第三章 《人民日报》仪式传播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人民日报》的仪式传播
    第二节 《人民日报》的仪式传播的传播效果
第四章 对《人民日报》日后发展的期盼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大数据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创新的多样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电视新闻报道现状
2 大数据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创新的多样形式研究
    2.1 树立大格局理念, 克服区域和地方电视新闻报道的局限性
    2.2 多角度选题, 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内涵
    2.3 充分运用多种技术进行融合, 打造多样化新闻形式
3 结论

(9)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频道创新发展研究 ——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应用分析
    2.1 “媒介融合”及电视媒介功能的阐述
        2.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2.1.2 电视媒介的功能和作用
        2.1.3 电视媒介的融合发展
    2.2 电视新闻频道媒介环境分析——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
        2.2.1 央视新闻频道所处的资源环境
        2.2.2 央视新闻频道所处的技术环境
        2.2.3 央视新闻频道所处的竞争环境
第3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频道的发展特点分析——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
    3.1 传播内容多样化
        3.1.1 节目类型
        3.1.2 新闻节目编排
    3.2 传播媒介一体化
        3.2.1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3.2.2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3.2.3 “央视新闻客户端”
        3.2.4 “央视新闻”的短视频平台
    3.3 社会功能具体化
        3.3.1 信息传播
        3.3.2 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3.3.3 教育功能
    3.4 广告投放精准化
        3.4.1 商业广告
        3.4.2 公益广告
第4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频道存在的问题
    4.1 传播模式层面:互动、反馈环节有待完善
    4.2 传播内容层面:内容融合有待深入
    4.3 传播技术层面:技术融合有待提升
第5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频道创新发展策略
    5.1 电视新闻频道未来的发展策略
        5.1.1 动态新闻要做到统一连贯性——以央视新闻客户端为例
        5.1.2 加强互动与反馈——以央视新闻微博为例
        5.1.3 以情动人,扩大群体传播优势——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为例
        5.1.4 着重凸显特色板块——以央视网为例
    5.2 媒介融合理念对省市级电视台新闻频道发展的促进作用
        5.2.1 加强技术设备应用
        5.2.2 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5.2.3 优化报道内容
        5.2.4 构建上传下达机制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要点及创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要点
    1.1 新闻编排要合理
    1.2 新闻内容要充实
2 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创新策略
    2.1 紧跟时代步伐
    2.2 融合时代背景,创新编辑策划手法
3 结语

四、电视新闻编排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研究[D]. 吴雅绵. 集美大学, 2021
  • [2]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发展之路[J]. 郑伟. 记者摇篮, 2021(06)
  • [3]传统手工艺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D]. 兰晓霞. 南昌大学, 2020(01)
  • [4]纪录片人物塑造手法探析 ——毕业作品《我穿着轮滑走在路上》创作阐述[D]. 杨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新青年》论说文文体风格研究[D]. 吴冬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6]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J]. 万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6)
  • [7]党报的仪式传播 ——以2013年至2017年的《人民日报》的头版为例[D]. 高泽贤.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8]大数据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创新的多样形式[J]. 张西轩. 科技传播, 2017(15)
  • [9]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频道创新发展研究 ——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D]. 李名珺. 长春工业大学, 2019(12)
  • [10]电视新闻编辑策划的要点及创新策略[J]. 吕新. 西部广播电视, 2017(02)

标签:;  ;  ;  ;  ;  

电视新闻安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