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使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

沥青路面使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

一、沥青路面采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鞠鹏,王浩,丁寅南[1](2021)在《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指出热拌沥青混合料和冷拌沥青混合料是常用的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文章介绍了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热拌沥青混合料和冷拌沥青混合料的发展状况,简述了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冷补技术是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王慧茹[2](2021)在《相变材料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因沥青路面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和便于施工与维修等优点,所以在公路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材料是温度敏感性材料,在夏季炎热或冬季严寒时,极易产生高、低温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沥青道路不能正常地使用;并且由于沥青是黑色物质,夏季沥青路面极易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城市道路易引发城市的“热岛效应”。本文基于相变材料的相变储能潜热原理,将相变材料—聚乙二醇(PEG)及聚乙二醇/硅藻土(CPCM)应用于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中,从而获得能主动调温的相变改性沥青及混合料,缓解夏季沥青路面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结构破坏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结论如下:(1)以PEG-1000为改性剂,制备了相变改性沥青。分别通过短期老化(RTFOT)试验和压力老化试验(PAV)试验,测试了沥青的短期和长期抗老化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对PEG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的官能团和微观形貌(“蜜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EG的添加可以提高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EG与沥青只发生物理共混,没有发生化学反应。AFM形貌表明,PEG改性沥青表面出现较小的“蜜蜂结构”,且这些结构在老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2)制备了PEG/硅藻土复合相变材料(CPCM)。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CPCM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试,研究了CPCM对改性沥青的储热性能、形貌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CM的相变焓约为9.0332 J/g,是理论相变焓的60%。在室内试验中,CPCM(含量为6%)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温差约为9.0℃,对调节路面温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CPCM改性沥青表面存在较小的“蜜蜂结构”,且老化前后无明显变化。(3)采用复合相变材料(CPCM)调节沥青路面温度是缓解由高温引起的相关病害的一种创新方法。采用PEG/硅藻土CPCM部分替代填料,制备SMA-13沥青混合料,研究了CPCM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评价了沥青混合料的自调温性能。当CPCM的掺量在4%左右时,CPCM改性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最高温度变化约为7.3℃。CPCM会对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微结构/微结构性能产生影响。结果表明CPCM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随CPCM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水稳定性随CPC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仍满足规范要求。本研究为相变材料PEG在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何伟[3](2021)在《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Top-Down裂缝对沥青路面的整体结构产生破坏,使降水等其它外来杂质沿Top-Down裂缝进入沥青路面结构,进而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造成影响。鉴于此,本文通过统计整理得到半干旱地区自然地理概况、沥青路面病害类型与Top-Down裂缝分布特征。根据断裂力学对裂缝尖端场及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表面裂缝进行分析,并基于温度场作用进行Top-Down裂缝开裂理论分析。通过沥青混合料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原材料性质、荷载以及温度对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病害影响。依托工程实际,进行抗Top-Down裂缝开裂的试验路路用性能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调研分析河北省半干旱地区典型路段沿线地理地貌、工程地质与气象水文资料;收集整理交通量及荷载工况等数据;通过资料分析,数据提炼得出河北省高速公路Top-Down裂缝病害分布特征与初步成因。(2)通过三轴重复荷载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劈裂试验以及小梁弯曲试验,试验结果发现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较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达到5%永久变形的荷载循环次数增加17.5%、冻融劈裂强度比增加5.8%、劈裂抗拉强度增加10.6%、抗弯拉强度增加25.4%。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能、抗拉性能与低温抗裂性能更优。(3)由标准轴载胎压0.7MPa增至超载胎压1.6MPa,裂缝尖端处应力强度因子由77.4k Pa·m1/2增至143.8k Pa·m1/2增长近一倍之多。轴载控制的面层剪应力是路面Top-Down裂缝开裂与扩展的主要因素,超载是Top-Down裂缝扩展的重要原因。(4)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可知,温度由0℃降至-20℃时产生的面层最大拉应力是最大剪应力的6.5倍,初始温度越低,温度骤降产生的面层拉应力越大,路面易产生Top-Down裂缝。(5)设计生产配合比并据此拌制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对其进行水稳定性及高温性能检测。对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试验段的碾压工艺进行了调节,并进行了压实度、渗水系数、构造深度以及平整度指标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路用性能优秀。

冉陈卫[4](2021)在《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交通行业而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路面修复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年实践证明,道路养护采用就地热再生技术修复后,路面能够在保证良好的路用性能基础上,还能减少资源浪费,节约大量成本。目前,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普通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而对SBR改性沥青混合料却涉及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对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就地热再生技术进行研究,探究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为日后的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所述:(1)通过对RAP材料各个性能的测定和分析,得出RAP材料的各项基本性质都能满足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规范要求。其中,RAP材料中的旧沥青老化程度不大,具备较好的再生能力;旧集料细化较为严重,就地热再生时需要入新集料来调整再生混合料的级配。(2)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了SBR改性剂的掺量对基质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旋转粘度等技术指标的改善效果,得出SBR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剪切时间、剪切温度对SBR改性沥青制备的影响规律,得出SBR改性沥青制备的最佳剪切温度和最佳剪切时间。(3)采用性能设计法,对比研究了A型再生剂(圣泉牌)、B型再生剂(双成牌)对RAP材料中的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得出了各自的最佳掺量;同时通过对比相同掺量下两种再生剂对RAP材料中旧沥青的再生效果,得出A型再生剂具有更好的再生效果,决定将其应用于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中。(4)采用马歇尔试验法进行了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普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了各自的最佳油石比;同时对两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的对比研究。研究得出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要优于普通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两者相差不大。这表明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良好,能够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邓展伟[5](2021)在《老化作用下石墨烯复合改性高粘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推进,铺筑排水沥青路面成为多维度海绵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排水沥青路面大孔隙和开级配的特点直接导致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耐久性较差的问题,其中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就是使用抗老化能力强的高性能高粘改性沥青,但目前在高粘沥青的研制上仍然缺乏对高粘沥青抗老化能力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排水沥青路面的不足,在优选材料组成的基础上,引入具有优异力学增强效果和屏蔽效应、较好经济性的工业级石墨烯进行复合改性,制备出一种抗老化能力强、与集料粘结强度大、高低温性能好的石墨烯复合改性高粘沥青,通过对比分析,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复合改性高粘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性能,并基于老化作用下深入研究了各项性能的演变规律,对于解决排水沥青路面的耐久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步骤及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将工业级石墨烯和高粘沥青组成材料相结合,通过正交试验设计,采用60℃动力粘度做主要考察指标,5℃延度、粘韧性、软化点指标做辅助指标做对比分析,研究了基质沥青、复配SBS、C5/C9树脂、相容剂、石墨烯掺量对高粘改性沥青考察指标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了各组分的具体质量配比,通过常规性能检测和荧光观察,成功制备了一种石墨烯复合高粘改性沥青:HVA-RGO,对于老化过程中的性能变化,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其次,选取不添加石墨烯的HVA、市场采购的HVA-1和HVA-2、日本TPS四种高粘沥青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五种高粘沥青进行热氧老化前后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感温性指标、老化反应速率、流动活化能、动态粘弹性、零剪切粘度、低温弯曲梁蠕变试验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HVA-RGO的针入度和软化点、感温性变化最平缓;老化前,HVA-RGO的5℃延度低于HVA,但老化后期HVA-RGO的延度优势逐渐明显。HVARGO的反应速率常数比其它高粘改性沥青低;从流动活化能的高低对老化前各个改性沥青的温度敏感性进行了排序,表明HVA-RGO的流动活化能最大。对高粘沥青进行了动态剪切试验和零剪切黏度分析,并进行了排序;进行了低温弯曲蠕变试验,老化前HVA-RGO的低温性能表现较差,但是老化后,HVA-RGO的低温性能表现最好。再次,从粘结力角度研究和评价高粘沥青与集料的粘结性能,提出拉拔强度和剪切强度两个评价指标,并基于直接性和可量化的角度测量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配套MTS810试验机自主设计了一套测试沥青-集料粘结力的加载夹具和试验方法,从石料种类、试验温度、加载速率三个方面研究高粘沥青的粘结力,分析浸水作用对粘结力的影响,研究老化作用下粘结力的演变规律,分析粘结力与沥青常规指标的相关性,针对试验中所涉及的高粘沥青种类及相应的试验条件,建议相应的粘结力控制指标。最后,对排水沥青混合料老化前后的高温、低温、水稳定性、抗松散性能进行研究,并将OGFC混合料的松散掉粒问题根据破坏原因和表现形式分为水稳定的不足和抗拧搓作用不足两种类型,采用一种新型的拧搓松散试验装置,来模拟和表征拧搓松散破坏,对比研究了肯塔堡飞散试验,并考虑浸水、老化作用对五种高粘沥青混合料的抗松散性能的影响,明确了排水沥青路面的两种松散破坏形式。

王蒙蒙[6](2021)在《色彩耐久型明色沥青流变及其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社会进程发展,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彩色沥青路面能显着缓解此类问题,但其存在色彩耐久型不足、路用性能差等不足。聚丙烯酸酯因其优良的耐候性及耐光性而被广泛应用到黏合剂及涂料中;其次,采用有机硅对胶黏剂、涂料、橡胶等进行改性,不仅保持材料自身优良特性,同时能够改善其耐磨性及抗老化性能。因此,针对上述材料优良性能及彩色路面特殊工作性质,选择有机硅-聚丙酸酯(Silane-Modified Polyacrylate,SMP)对明色沥青进行耦合改性,旨在发展一种色彩耐久型彩色沥青路面。本文采用SMP改性剂制备改性明色沥青,选取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作为对照组,通过三大指标、布氏黏度、DSR、BBR等试验对改性明色沥青的高温黏弹特性、低温蠕变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选用红外光谱分析其改性机理;对彩色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Colour Stone Mastic Asphalt,CSMA)、彩色开级配抗滑表层(Colour Open Graded Friction Course,COGFC)两种彩色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弯曲小梁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加速加载试验,研究其常规路用性能、色彩耐久性及抗滑性能。结果表明:SMP改性剂提高明色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和蠕变回复性能,随SMP掺量升高明色沥青抗剪切能力越强,当改性剂掺量超过3%时,改性明色沥青的拌合温度为200℃左右;SMP对明色沥青的低温性能有负面影响,相比于SBS改性沥青,SMP改性明色沥青在低温状态下性能下降较快。结合SMP改性明色沥青高低温性能及其拌合温度,推荐3%SMP改剂掺量进行混合料试验。常规路用性能试验表明CSMA、COGFC两种级配混合料均满足路用性能要求;加速加载试验结果表明,SMP改性剂可有效增强CSMA、COGFC两种级配混合料的抗磨耗能力,使路面呈现出更“真实”的路面颜色;对比彩色路面不同三维参数与摩擦系数的关联度大小,同时分析路面三维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优选路面三维参数进行构建摩擦系数,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芦川[7](2021)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问题严重突出,采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来控制反射裂缝的发生是现在国内外主流的处理方式。它可以吸收并减弱沥青路面中的应力集中,达到保护路面结构,延长道路寿命的作用。但是,由于粒料基层具有松散的特性,故在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层间结构中呈现出“点—线—面”的复杂接触形式,从而导致路面结构出现脱粘,滑移和损坏等破坏形式。并且凸出粒料基层表面的碎石也会影响层间的接触状态。所以必须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层间稳定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保其路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本文提出了描述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复合结构的新模型,并考虑了骨料嵌入率对其层间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新模型分析了三个主要因素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新的试件及其试验方法对新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的成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粘弹性模型-内聚力模型-随机骨料模型”的复合结构模型来模拟由“沥青混凝土层—透层—粒料基层”所组成的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通过有限元的方法描述了该路面层间的复杂接触方式。同时,为了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考虑了层间被碎石骨料嵌入时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层间骨料嵌入率的定义,分析了不同骨料嵌入率下的层间剪切强度,介绍了骨料嵌入层间的三种工况及层间在不同工况下的破坏状态。(2)使用考虑了层间骨料嵌入率下的复合结构模型,研究了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和沥青洒布量对层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择最佳层间骨料嵌入率(5%)的复合结构模型下,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层间剪切强度也随之增大,水平剪切速度也与层间剪切强度也呈正相关。此外,随着沥青洒布量的增加层间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沥青洒布量为0.8L/m2时,可达到最大的剪切强度。(3)设计了“不脱模”双层复合车辙板试件及其剪切试验方法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复合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和沥青洒布量对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影响规律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大多数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可以证明,新的试件和试验方法可以很好地验证复合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根据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数值模拟数据和剪切试验数据,通过数据拟合,分别提出了竖向荷载、水平剪切速度、沥青洒布量、骨料嵌入率与层间剪切强度之间的预估公式。发现能够很好地评价粒料基层沥青路面的剪切强度,可为其层间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依据。图[51]表[10]参[78]

刘合锋[8](2021)在《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补强技术及补强剂降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现状及目前我国国情与政策为研究背景,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阐述了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四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等,认为就地热再生技术具备独特的优越性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然后,本文从沥青路面老化现象出发,认为沥青老化是沥青路面路用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沥青老化机理分析了老化沥青再生机理及再生方法,并分析了再生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同时,分析并总结了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的工作特性,包括再生设备、再生工艺、施工流程及关键质量控制点等,从中指出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的局限性。针对就地热再生技术的不足与局限性,分析了再生沥青路面补强技术的必要性。接着,本文以路用性能及施工工艺的适用性为依据,对比了目前三种常用的沥青混合料补强改性技术,认为补强剂更适宜用于就地热再生,并通过试验确定了补强剂的合理掺量及使用方法。为了使补强剂更好地应用于就地热再生技术,本文采用具备降黏作用的外加剂来改善补强剂的热性能,并以熔点、维卡软化点、熔融指数为指标,通过试验评价了外加剂的种类、剂量对低密度聚乙烯(补强剂的主体材料)热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制备了四种新型补强剂,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方案3、方案4及方案5的降黏效果较优。最后,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沥青砂浆、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首先,将补强剂掺入基质沥青中通过高速剪切作用制成改性沥青,通过测定三大指标、黏度及流变性能指评价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黏外加剂使改性沥青的软化点降低、黏度降低、动态剪切模量减小、针入度增大,并通过微观试验分析了补强剂的作用机理。然后,将沥青砂浆制成棱柱体小梁试件进行频率扫描试验,分析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砂浆黏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方案1与方案4的动态剪切模量值较高,而相位角较低,表现出更高的高温性能。最后,分析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低温抗裂性能、水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方案1相比,方案4在不显着影响沥青混合料常规路用性能的前提下,有着更低的使用温度,更适用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

杨露[9](2020)在《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伊犁地处我国西北部,自治区居民居住地分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较长。公路作为新疆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障公路的使用功能极为重要。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是一条重要的省级干线公路,由于路线经过的地区特殊土较多,路基路面病害较多,严重影响该段公路的正常使用功能。本文在分析省道219线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对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及处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处治措施对保障省道219线的使用功能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促进伊犁地区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分析了省道219线沿线的自然地理情况、区域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分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基础上,发现该路段不良特殊性土较多,对公路路基稳定和路面结构的影响较大,为分析该路段特殊土路基和路面病害原因提供了基础。通过调查省道219线原有路基基本情况和路基损坏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常见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杂填土等特殊土路基病害特征。结合勘察结果,系统提出了省道219线不同类型的特殊土路基处置措施和方法,为省道219公路特殊土路基病害的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详细调查了省道S219线路面结构和路面病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路面病害路段的特殊土分布情况和路基病害状况,分析了省道219线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路面状况技术评价和路面结构强度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省道219的路面损坏情况比较严重,主要病害是裂缝和车辙。最后,在对沥青路面各类病害处置措施进行分类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省道219线的路基和路面病害调查资料,分析发现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主要是由特殊土路基病害引发。提出了在处理路面病害前必须先行处理路基病害,再根据交通资料,重新设计道路结构层的处理方法。对于基层压实度尚可,稳定性较好的路段,总结提出了沥青路面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和其他类型的路面病害的处理措施。

龚睿[10](2020)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规划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公共设施,为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1988年沈大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等我国大陆首批高速公路通车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里程数不断增加,201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9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沥青路面是高速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占比超过了95%,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依然存在着养护决策粗放、投入产出不协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养护的质量、成本和效益。借助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引入中长期养护规划,有计划的进行养护维修,对提高高速公路路面的服务水平、延长使用寿命、节省养护资金、提高资源利用率、指导养护资金的筹措安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养护规划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对设计养护规划的核心理论、方法及模型展开了研究,然后以南沙港快速路为依托,重点对路面检测评价、交通量数据分析、养护技术措施和工程规划进行了研究,分路段分阶段的对南沙港快速路进行了10年期的养护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采用10年、5年、1年三个时间跨度分别分析了交通量的变化,在充分考虑了路网变化、区域交通量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未来10年的交通量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OD交通量数据、三种基本类型的断面当量轴载数据和本文提出的自然轮次数据。(2)从PQI及其分项指标、路面结构强度及模量、结构完整性、路面典型病害、路面混合料性能、回收沥青性能等方面,全面调查和分析了既有路面技术状况。(3)对自通车以来在南沙港快速路应用的养护工艺进行了分析,并调研了周边地区和行业内的相关工艺,再结合南沙港快速路的特点,筛选了适合南沙港快速路规划期内的工艺技术,最终建立了南沙港快速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措施库。(4)采用多模型预测路面性能,其中,采用弯沉数据验算基层疲劳开裂,并以此确定各基本单元的大修时间,采用修正S型曲线模型和技术状况数据预测十年后路面性能,用于确定中修时间,采用自然轮次数据和再修正S型曲线模型用于确定预防性养护罩面时机,此外,还辅助养护历史分析法和经验法对各种类型的养护进行修正。(5)根据预测结果,将规划期分为“3+4+3”三个阶段,即近期、中期、远期,分别制定了各个阶段的养护策略,再结合养护工艺技术措施库完成了规划期内沥青路面的养护工程规划和养护费用计算。

二、沥青路面采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路面采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热拌型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
    2.1 传统热拌型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
    2.2 热拌再生型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
3 冷拌型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
    3.1 溶剂型冷补料
    3.2 反应型冷补料
    3.3 乳化型沥青冷补料
4 结语

(2)相变材料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储热材料概述
        1.2.1 相变储热材料概念及分类
        1.2.2 沥青用相变储热材料优选
        1.2.3 复合相变材料
        1.2.4 相变材料封装技术
        1.2.5 相变储热原理
    1.3 相变改性沥青
        1.3.1 改性沥青
        1.3.2 相变改性沥青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的制备与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的制备
        2.2.2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性能测试
        2.2.3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微观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2.3.2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抗老化性能分析
        2.3.3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低温性能测试
        2.3.4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调温性能测试
        2.3.5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FT-IR分析
        2.3.6 聚乙二醇改性沥青AFM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相变材料PEG/硅藻土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的制备
        3.2.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性能测试
        3.2.3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微观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3.3.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高温流变性能分析
        3.3.3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调温性能测试
        3.3.4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AFM分析
        3.3.5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SEM分析
        3.3.6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FTIR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相变材料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制备
        4.2.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测试
        4.3.2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4.3.3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4.3.4 PEG/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调温性能研究
        4.3.5 PEG/硅藻土DSC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3)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半干旱地区路面病害类型与Top-Down裂缝分布特征
    2.1 半干旱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2 半干旱地区典型高速公路交通量及轴载分析
        2.2.1 交通量分析
        2.2.2 轴载分析
    2.3 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结构特征及病害类型
        2.3.1 路面结构特征
        2.3.2 路面病害类型
    2.4 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病害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开裂诱发机理分析
    3.1 基于断裂力学Top-Down裂缝在荷载作用下的扩展分析
        3.1.1 裂缝尖端场理论
        3.1.2 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中的表面裂缝分析
    3.2 温度场作用下Top-Down裂缝开裂理论研究
        3.2.1 周期性变温条件下的路面温度场边界形式
        3.2.2 温度应力随路面深度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4.1 原材料性质对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
        4.1.1 原材料试验
        4.1.2 级配设计
        4.1.3 沥青混合料试验
    4.2 荷载工况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分析
        4.2.1 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4.2.2 不同轮压作用下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4.3 温度工况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分析
        4.3.1 车辙试验
        4.3.2 温度骤降对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Top-Down裂缝开裂的试验路路用性能分析
    5.1 工程背景
    5.2 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
        5.2.1 生产配合比设计
        5.2.2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5.3 试验路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
        5.3.1 混合料拌合温度控制
        5.3.2 摊铺与碾压工艺
        5.3.3 路用性能检测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就地热再生材料性能评价与施工工艺介绍
    2.1 RAP技术性能指标
    2.2 RAP含水率分析
    2.3 RAP沥青含量分析
        2.3.1 旧沥青的抽提
        2.3.2 旧沥青含量分析
    2.4 旧沥青性能分析
    2.5 旧集料性能评价
        2.5.1 旧集料级配
        2.5.2 旧集料物理力学性能
    2.6 新集料性能评价
    2.7 就地热再生技术工艺介绍
        2.7.1 整形再生法
        2.7.2 重铺再生法
        2.7.3 复拌再生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BR改性沥青的制备和旧沥青的再生
    3.1 SBR改性沥青的制备
        3.1.1 基质沥青
        3.1.2 SBR改性材料
        3.1.3 SBR改性沥青制备
        3.1.4 SBR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3.1.5 剪切时间与剪切温度对SBR性能影响分析
    3.2 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分析
        3.2.1 沥青老化机理
        3.2.2 再生机理
    3.3 旧沥青再生
        3.3.1 再生剂选择
        3.3.2 再生剂用量设计方法
        3.3.3 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 沥青混合料结构强度形成原理
    4.2 配合比设计方法选择
    4.3 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3.1 再生混合料矿料级配设计
        4.3.2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4.4 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肯塔堡飞散试验
    4.5 普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高温稳定性
    5.2 低温抗裂性
    5.3 水稳定性
    5.4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老化作用下石墨烯复合改性高粘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排水沥青路面的研究
        1.2.2 关于高粘改性沥青的研究
        1.2.3 关于沥青及混合料的热氧老化研究
        1.2.4 关于纳米材料改性沥青的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粘改性沥青的应用分析
    2.1 排水沥青路面的不足
    2.2 高粘改性沥青的增粘机理和高粘特性
        2.2.1 增粘机理的简介
        2.2.2 高粘沥青的高粘特性
    2.3 现行市场高粘沥青的技术特性及改进方案
        2.3.1 市场高粘沥青的技术特性
        2.3.2 改进方案
    2.4 高粘沥青的关键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复合改性高粘沥青的制备
    3.1 原材料选择及性能检测
        3.1.1 原材料选择原则
        3.1.2 原材料性能检测
    3.2 石墨烯复合改性高粘沥青组分的最优配方
        3.2.1 高粘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
        3.2.2 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
    3.3 石墨烯复合高粘改性沥青配方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化作用下高粘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案与性能测试
        4.1.1 高粘改性沥青的制备
        4.1.2 沥青老化试验方法
    4.2 基于延时热老化的高粘沥青性能影响规律
        4.2.1 三大指标短期老化结果分析
        4.2.2 感温性指标短期老化结果分析
        4.2.3 黏度指标短期老化结果分析
    4.3 基于长期热老化的高粘沥青性能影响规律
        4.3.1 三大指标长期老化结果分析
        4.3.2 感温性指标长期老化结果分析
    4.4 高粘改性沥青其他性能分析
        4.4.1 动态粘弹性分析
        4.4.2 零剪切黏度
        4.4.3 低温弯曲梁蠕变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粘改性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及老化特性研究
    5.1 粘结力试验设计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与试验夹具
        5.1.3 粘结力试件制作
        5.1.4 试验考虑因素
    5.2 高粘改性沥青粘结力的分析
        5.2.1 拉拔强度分析
        5.2.2 剪切强度分析
    5.3 浸水条件下对粘结力的影响
    5.4 老化作用下粘结力的演变规律
        5.4.1 基于延时老化的粘结力演变规律
        5.4.2 基于长期老化的粘结力演变规律
    5.5 高粘沥青常规指标与粘结力的相关性分析
        5.5.1 相关性分析
        5.5.2 针对高粘沥青粘结力指标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化作用下高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6.1 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6.1.1 原材料性能
        6.1.2 配合比设计
    6.2 老化作用下高粘沥青混合料常规路用性能研究
        6.2.1 混合料老化试验方法
        6.2.2 高温稳定性
        6.2.3 低温抗裂性
        6.2.4 水稳定性
    6.3 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抗松散性能研究
        6.3.1 排水沥青路面松散破坏类型
        6.3.2 排水沥青路面松散破坏评价方法
        6.3.3 不同温度下的松散破坏试验结果对比
        6.3.4 排水沥青混合料抗松散性能与水稳定性的相关性
        6.3.5 浸水条件下的排水沥青混合料拧搓松散试验
        6.3.6 老化条件下的混合料松散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2、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色彩耐久型明色沥青流变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彩色路面发展背景及研究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SMP改性明色沥青的制备
        2.2.2 SMP改性明色沥青基础指标确定
        2.2.3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2.2.4 弯曲梁流变试验
        2.2.5 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常规性能试验
        2.2.6 彩色沥青混合料小型加速加载试验(MMSL3)
        2.2.7 彩色沥青混合料色彩耐久性试验
        2.2.8 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摆式摩擦仪
第三章 沥青基础指标试验分析
    3.1 三大指标
        3.1.1 针入度
        3.1.2 软化点
        3.1.3 延度
    3.2 布氏黏度
    3.3 红外光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色沥青流变性能研究
    4.1 试验条件及线黏弹性范围的确定
        4.1.1 平行板尺寸与间距
        4.1.2 线黏特性范围确定
    4.2 频率扫描试验研究
        4.2.1 时温等效主曲线的构建
        4.2.2 相态结构特性研究
    4.3 温度扫描试验研究
        4.3.1 高温性能分析
        4.3.2 抗疲劳性能分析
        4.3.3 温度敏感性研究
    4.4 多应力重复蠕变特性研究
        4.4.1 蠕变恢复率
        4.4.2 不可恢复蠕变柔量
    4.5 改性明色沥青低温蠕变性能研究
        4.5.1 蠕变劲度与蠕变速率
        4.5.2 基于Burges模型的蠕变特性分析
        4.5.3 复合柔量J指标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验证
    5.1 改性明色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
        5.1.1 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2 CSMA-13 彩色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5.1.3 COGFC-13 彩色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5.2 改性明色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5.3 改性明色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
    5.4 改性明色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色彩耐久性与抗滑性能研究
    6.1 路面色彩耐久性分析
        6.1.1 色彩修正方法
        6.1.2 优选彩色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
        6.1.3 路面色彩分析
    6.2 抗滑稳定性分析
        6.2.1 三维参数
        6.2.2 摩擦系数
        6.2.3 抗滑模型构建
    6.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论文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粒料基层的研究现状
        1.2.2 层间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材料模型的选用
    2.1 材料模型的选用思路
    2.2 沥青混凝土面层粘弹性模型
        2.2.1 沥青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2.2.2 粘弹性材料的本构模型
        2.2.3 粘弹性模型参数选择
    2.3 层间内聚力模型
        2.3.1 层间沥青材料的力学性能
        2.3.2 内聚力准则
        2.3.3 内聚力模型的参数选择
    2.4 粒料基层随机骨料模型
        2.4.1 粒料基层的力学性能
        2.4.2 随机骨料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结构模型建立及层间骨料嵌入率影响分析
    3.1 Abaqus软件介绍
    3.2 复合结构模型建立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2.2 材料参数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网格的划分
    3.3 骨料嵌入率的定义
    3.4 引入层间骨料嵌入率的必要性
    3.5 层间骨料嵌入的破坏状态
    3.6 平均嵌入深度的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择
    4.2 竖向荷载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4.3 水平剪切速度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4.4 沥青洒布量对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研究
    5.1 “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设计
        5.1.1 试件材料选择
        5.1.2 “不脱模”试件模具的设计
        5.1.3 “不脱模”试件的制作
    5.2 “不脱模”层间剪切试验过程
    5.3 基于试验的层间结构失效行为分析
    5.4 试验结果分析
    5.5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预估
    6.1 基于理论的剪切性能预估
    6.2 基于试验的剪切性能预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补强技术及补强剂降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1.2.2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
        1.2.3 沥青混合料改性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原理与工作特性分析
    2.1 沥青路面老化行为与再生机理分析
        2.1.1 沥青路面老化行为分析
        2.1.2 老化沥青再生机理分析
        2.1.3 老化沥青性能评价指标
        2.1.4 老化沥青再生技术分析
    2.2 就地热再生工作特性分析
        2.2.1 就地热再生技术原理
        2.2.2 就热热再生设备分析
        2.2.3 常见的就地热再生设备
        2.2.4 就地热再生工艺分析
        2.2.5 就地热再生施工流程
        2.2.6 就地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
    2.3 对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补强技术研究
    3.1 沥青混合料补强改性技术的确定
        3.1.1 改性技术选择的依据
        3.1.2 路用性能试验方案
        3.1.3 不同改性技术路用性能比较
        3.1.4 不同改性技术施工工艺比较
    3.2 补强剂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3.2.1 补强剂的性质
        3.2.2 补强剂的作用机理
        3.2.3 补强剂的使用方法
    3.3 沥青混合料补强剂掺量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补强剂的降黏技术研究
    4.1 补强剂组成成分分析
        4.1.1 聚乙烯性质简介
        4.1.2 聚乙烯热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4.1.3 试验主体材料的选择
    4.2 LDPE的降黏技术研究
        4.2.1 降黏外加剂的选择
        4.2.2 外加剂拌和工艺分析
        4.2.3 降黏改性工艺的选择
        4.2.4 熔点测定方法的研究
        4.2.5 LDPE降黏技术方案及结果讨论
    4.3 补强剂降黏改性方案的确定
        4.3.1 降黏改性试验温度的确定
        4.3.2 补强剂降黏改性试验方案
    4.4 补强剂降黏改性结果分析
        4.4.1 熔点试验结果分析
        4.4.2 维卡软化点试验结果分析
        4.4.3 熔融指数试验结果分析
        4.4.4 密度试验结果分析
        4.4.5 试验结果总结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技术性质的影响分析
        5.1.1 补强剂改性沥青的制备
        5.1.2 不同补强剂对沥青三大指标的影响
        5.1.3 不同补强剂对沥青黏度的影响
        5.1.4 沥青的黏弹性能分析理论
        5.1.5 沥青的流变学性能指标
        5.1.6 沥青温度扫描试验
        5.1.7 沥青频率扫描试验
        5.1.8 补强剂对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
    5.2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砂浆性能的影响分析
        5.2.1 沥青砂浆级配组成及油石比的确定
        5.2.2 沥青砂浆试件的制备
        5.2.3 沥青砂浆频率扫描试验
    5.3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分析
        5.3.1 车辙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5.3.2 不同车辙试验温度对动稳定度的影响研究
        5.3.3 不同拌和温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
    5.4 不同降黏方案补强剂对沥青混合料其它性能的影响分析
        5.4.1 低温弯曲试验
        5.4.2 浸水马歇尔试验与冻融劈裂裂试验
    5.5 不同降黏方案试验结果总结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本文主要结论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公路病害系统的集合性
        1.3.2 公路病害系统的层次性
        1.3.3 公路病害系统的相互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的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2.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自然环境情况
        2.1.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条件
    2.2 区域地质构造、地震
        2.2.1 区域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新构造运动
    2.3 工程地质分区
        2.3.1 Ⅰ类区
        2.3.2 Ⅱ类区
    2.4 特殊性岩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路基情况、病害分析及处置措施
    3.1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原有路基状况调查
    3.2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基损坏状况分析总结
        3.2.1 路肩边沟不洁
        3.2.2 水毁冲沟(路基边坡)
        3.2.3 土路肩损坏
        3.2.4 路缘石缺损
    3.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情况分析
        3.3.1 盐渍土
        3.3.2 湿陷性黄土
        3.3.3 软弱土
        3.3.4 杂填土
    3.4 不同类型特殊土路基病害防治方法和要点
        3.4.1 盐渍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2 黄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3 软弱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4.4 杂填土路基病害防治要点
    3.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研究
        3.5.1 盐渍土段路基处理
        3.5.2 湿陷性黄土段路基处理
        3.5.3 软弱土段路基处理
        3.5.4 杂填土段路基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4.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及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4.1.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
        4.1.2 沥青裂缝类病害
        4.1.3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
        4.1.4 沥青变形类路面病害
        4.1.5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
    4.2 伊犁省道219线路面结构调查
        4.2.1 原路段具体情况
        4.2.2 病害调查结果
    4.3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4.3.1 横向裂缝
        4.3.2 纵向裂缝
        4.3.3 块状裂缝
        4.3.4 路面车辙
    4.4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状况技术评价
    4.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路面结构强度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5.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处置
        5.1.1 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修复材料
        5.1.2 沥青裂缝维修措施
        5.1.3 裂缝修补办法
    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措施
        5.2.1 沥青路面坑槽处治措施
        5.2.2 沥青路面麻面、松散处治措施
    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治方法
        5.3.1 沥青路面车辙处治方法
        5.3.2 沥青路面雍包处治方法
        5.3.3 沥青路面沉陷处治方法
    5.4 沥青路面其他病害处置措施
        5.4.1 沥青路面冻胀翻浆处治措施
        5.4.2 沥青路面泛油处治措施
    5.5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病害处置方案研究
        5.5.1 沥青路面裂缝病害处置
        5.5.2 沥青路面松散类病害处置
        5.5.3 沥青路面变形类病害处置和其他病害处置
    5.6 伊犁地区省道219线沥青路面结构(补强+新建)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规划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养护规划的研究现状
        1.3.2 行业内应用情况
        1.3.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养护规划的核心方法及理论研究
    2.1 交通量的分析及预测研究
        2.1.1 当量作用次数
        2.1.2 交通量预测研究
    2.2 道路技术状况检测及评价研究
    2.3 路面性能预测研究
        2.3.1 路面性能预测的基本思路
        2.3.2 通过各结构层面模型计算累计当量轴次
        2.3.3 修正S曲线模型预测路面指标
        2.3.4 表面功能层寿命预测
        2.3.5 以路面病害发生率(养护维修)推断路面性能
        2.3.6 路面经验性综合判断
    2.4 养护工艺技术研究
    2.5 分阶段的养护策略研究
第三章 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3.1 交通量现状调查
        3.1.1 近十年交通量分析
        3.1.2 近五年交通量分出口、分月、分类型统计分析
        3.1.3 近一年交通量分OD、分断面统计分析
        3.1.4 断面当量轴载
        3.1.5 车辆自然轮次
    3.2 交通量预测
        3.2.1 路网变化及区域经济的影响
        3.2.2 交通量及轴载次数预测
第四章 技术状况检测及评价
    4.1 道路性能指标分析及评价
    4.2 运营期间的道路典型病害
        4.2.1 横向裂缝
        4.2.2 纵向裂缝
        4.2.3 路面龟裂、沉陷、唧浆
        4.2.4 松散、材料老化
        4.2.5 路基沉降及平整度不良
    4.3 路面结构调查及评价
        4.3.1 路面结构强度及模量计算
        4.3.2 结构完整性及结构性病害分析
    4.4 路面材料检测及评价
        4.4.1 路面材料力学性能
        4.4.2 回收沥青指标性能
第五章 养护规划方案
    5.1 南沙港快速路主要特点
    5.2 道路的分段、分类
    5.3 分段、分类路面性能预测
    5.4 养护措施库的建立
        5.4.1 适用的基本工艺类型
        5.4.2 组合化的养护措施库
    5.5 养护规划方案
        5.5.1 养护工程规划策略
        5.5.2 规划期时间段细分
        5.5.3 养护规划及费用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沥青路面采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材料研究现状分析[J]. 鞠鹏,王浩,丁寅南.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21(05)
  • [2]相变材料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D]. 王慧茹. 山东交通学院, 2021(02)
  • [3]半干旱地区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何伟. 河北大学, 2021(09)
  • [4]就地热再生SBR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冉陈卫.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老化作用下石墨烯复合改性高粘沥青及混合料的性能研究[D]. 邓展伟. 长安大学, 2021
  • [6]色彩耐久型明色沥青流变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 王蒙蒙. 长安大学, 2021
  • [7]粒料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D]. 芦川.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8]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补强技术及补强剂降黏技术研究[D]. 刘合锋. 长安大学, 2021
  • [9]伊犁地区省道219线特殊土路基及沥青路面病害处治措施应用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1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规划应用研究[D]. 龚睿.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沥青路面使用改性沥青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