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与水分、单株干质量及抗旱性的相关性

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与水分、单株干质量及抗旱性的相关性

一、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和含水量、单株干质量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努尤甫提·拉提非克,胡金娇,汪辉[1](2021)在《牧草抗旱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短缺加剧,干旱限制我国牧草生产的问题日渐突出。分析研究牧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对全面开展牧草资源抗逆性评价、推进优良牧草育种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牧草等栽培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干旱胁迫对牧草形态结构和相关生理的影响研究进展,着重对抗旱渗透调节、光合特征和保护酶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旱作草牧业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王琪[2](2020)在《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我国传统名花,其花期正值春末夏初少花时节。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少雨,亟需大量的耐旱植物材料,而园林绿化中,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研究,无论对芍药的育种与应用推广,还是对建设节水型园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芍药‘Karl Rosenfield’和‘大富贵’为研究对象,对二者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选取‘Karl Rosenfield’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和mi RNA测序,对其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下,芍药的表型与体内的生理生化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Karl Rosenfield’和‘大富贵’叶片的干旱损伤指数(DDI)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而增加;光合指标中Pn、Gs和Tr均呈下降趋势,Ci变化不显着;叶绿素荧光参数中,除NPQ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外,Fv/Fm、Y(II)、q P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下降;叶片与须根的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四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波动变化;内源激素中ABA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呈增加趋势,IAA含量与IAA/ABA变化不规律,ZR与GA3含量大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对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的转录组开展研究,共鉴定得到4198个差异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催化活性条目在3个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富集的基因最多。共得到各差异表达基因集的KEGG富集通路8个,其中光合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在CK与SD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多。经过筛选,将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相关基因分为四类,其中信号转导与蛋白激酶基因40个、转录因子基因167个、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基因49个、光合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蛋白基因68个。3.对转录组测序得到的芍药Plb ZIP、Pl HD-Zip两个基因进行克隆,获得了基因的c DNA序列。Plb ZIP全长1290 bp,编码429个氨基酸;Pl HD-Zip全长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对两个基因分别构建pcambia1301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的浸花法侵染拟南芥后,均获得了T3代株系。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鉴定和耐旱性分析,发现Plb ZIP、Pl HD-Zip两个基因在植株耐旱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4.对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的小RNA进行了测序,总共鉴定出58个已知的mi RNA和83个新的mi RNA。对鉴定到的mi RNA的家族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属于38个mi RNA家族,MIR396家族中的mi RNA最多。有19条mi RNA在中、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与对照的比较中均呈现差异表达。最后,根据富集分析等相关结果,列出了可能与芍药干旱胁迫相关的35个mi RNA和67个靶基因。

于浩然[3](2020)在《河套盐碱地苜蓿干草收获技术及干燥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河套地区与土默特平原的交错带包头市哈林格尔镇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植基地为试验点,以耐盐碱的苜蓿品种“中苜3号”为材料,以非盐碱、轻度、中度和重度盐碱化的种植地为切入点,采用单因素、双因素试验设计,利用SPSS、Sigmaplot和Photoshop软件,结合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综合苜蓿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茎叶比、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得出,河套地区盐碱地苜蓿最适留茬高度为4~6cm。(2)综合两茬翻晒试验得出:与翻晒0次(T0处理)相比,在非盐碱地,翻晒2次(T2处理)达目标含水量所需时间短,品质高;在轻度盐碱地,T2处理没有缩短干燥所需时间,但营养品质高;在中度盐碱地,T2处理减少了干燥所需时间,但降低了品质;在重度盐碱地,T2处理没有减少干燥所需时间,对品质无影响。(3)苜蓿超微结构图表明,与T0处理相比,T2处理茎部撕裂程度深,具体为,非盐碱地和轻度盐碱地T2处理撕裂态从髓组织延伸到木质部,中度和重度盐碱地T2处理髓组织撕裂,表皮相应脱落。(4)干燥前期(刈后第1天8:00~20:00),地表土壤温度与苜蓿水分含量具有负向线性关系(非盐碱地:r2=0.582,P<0.001;轻度盐碱地r2=0.834,P<0.001;中度盐碱地r2=0.558,P<0.001;重度盐碱地:r2=0.500,P<0.001):在非盐碱地和中度盐碱地,地表土壤湿度与苜蓿水分含量具有正向线性关系(非盐碱地:r2=0.697,P<0.001;中度盐碱地:r2=0.565,P<0.001);在轻度和重度盐碱地,晾晒草层湿度与苜蓿水分含量存在正向关系(轻度盐碱地:r2=0.860,P<0.01;重度盐碱地:r2=0.791,P<0.05)。(5)干燥前期,苜蓿水分散失与叶片水势和K+含量密切相关。植株水分随着叶片水势的增高而降低,呈负向线性关系(非盐碱地:r2=0.932,P<0.001;轻度盐碱地:r2=0.718,P<0.001;中度盐碱地:r2=0.853,P<0.001;重度盐碱地:r2=0.945,P<0.001),在夜间,叶片水势降低,吸潮能力增强,水分含量也相应增高;叶片K+含量与水分含量呈正向线性关系(非盐碱地:r2=0.844,P<0.001;轻度盐碱地:r2=0.773,P<0.001;中度盐碱地:r2=0.853,P<0.001;重度盐碱地:r2=0.858,P<0.01)。

马玲芳[4](2020)在《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柴胡(Stel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是宁夏道地药材之一,随着野生资源的匮乏,人工种植面积逐年推广,生产上种子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市场上提供的银柴胡种子种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混伪品多等严重影响银柴胡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本课题对采自不同种植区的13份银柴胡种源进行种子质量、植株抗逆性、药材产量及主要药效含量等研究,旨在筛选出药效成分含量高、种子质量好、抗逆性强的种源材料,为道地产区银柴胡规模规范化种植提供优质种源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种子生活力、千粒重有差异。13份银柴胡种源材料中85%的种子生活力在95%以上,62%的种子千粒重在1.45~1.65g,最适发芽温度为20℃~25℃。经模糊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将13份银柴胡种源材料分为4类,第Ⅰ类有10号、5号、13号、7号种源,第Ⅱ类有2号、9号、4号种源,第Ⅲ类有11号、1号、6号、3号、8号种源,第Ⅳ类有12号种源。10号、5号、13号、7号种源质量较好,12号种源质量较差。2.不同种源银柴胡不同抗逆生理指标丙二醛(MDA)含量、膜透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一年、第二年均有差异。根据聚类分析可将13份种源材料分为三类:3号、9号、12号、4号是强抗逆性种源材料,主要来源于宁夏同心、宁夏红寺堡地区;6号、7号、1号、5号、11号、10号是弱抗逆性种源材料,主要来源于宁夏同心、宁夏彭阳地区;2号、13号、8号是中抗逆性种源材料,主要来源于宁夏同心、甘肃陇西地区。3.银柴胡一年生总黄酮含量在2.27~3.17mg·g-1,两年生总黄酮含量在3.85~8.19 mg·g-1;一年生总皂苷含量在34.75~42.56 mg·g-1,两年生总皂苷含量在38.22~45.17 mg·g-1;综合药效成分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筛选出中药银柴胡药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有3号、12号、1号、4号、2号和6号种源,来自宁夏同心和红寺堡地区。两年生银柴胡产量为120~205 kg/667 m2,产量较高的9号、5号、6号、12号种源均来自宁夏同心地区,其中6号种源和12号种源药效成分含量也高;经相关性分析,银柴胡根产量与主要药效成分呈不显着负相关。4.对13份银柴胡种源材料药效成分、抗逆性、种子质量等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成分得分系数结果显示,主成分1反映了质量指标脯氨酸(Pro)、发芽率和生活力,主成分2反映了质量指标总黄酮、过氧化氢酶(CAT)和千粒重,主成分3反映了质量指标总皂苷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主成分4反映了质量指标MDA。根据各个种源成分综合得分,13份种源材料综合质量排序为:4号>1号>10号>5号>2号>7号>8号>3号>6号>11号>9号>13号>12号,排序靠前的种源综合质量较高,综合排名靠前的有4号、1号、10号、5号种源,说明这4个种源银柴胡质量较好。

高亚敏[5](2019)在《AM菌根真菌、PGPR促生菌与根瘤菌的互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植物根际促生菌(G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和根瘤菌在植物根际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通过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从祁连山高寒退化草地委陵菜根际筛选AMF,经过形态学和18s rRNA测序法鉴定,并用盆栽法扩繁。以燕麦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分别设12个处理:CK(接灭活菌种)、VAF1(AMF1 Rhizophagus intraradices)、VAF2(AMF2,本研究筛选)、R(燕麦盆栽试验为生防菌Phyllobacterium ifriqiyense,苜蓿盆栽实验为根瘤菌Ensifer fredii)、PGPR(Azotobacter sp.、Pseudomonas sp.、Bacillus mycoides混合菌系)、VAF1+PGPR、VAF2+PGPR、VAF1+R、VAF2+R、PGPR+R、VAF1+PGPR+R、VAF2+PGPR+R。在燕麦、苜蓿苗期60 d时测定其农艺性状、根系形态、根系生理生化、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和聚类分析分类结合来初步定义AMF—PGPR或AMF—PGPR—根瘤菌在燕麦、苜蓿根际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分离筛选出一株含量最多的丛枝菌根真菌(AMF2),经形态学和基因测序鉴定AMF2为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GenBank序列号MK311327。(2)燕麦盆栽试验发现,单、混合接种AMF和PGPR后,对燕麦苗期生长影响各异。接种AMF2、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后与与其余11处理相比对燕麦生长促进作用最优;与对照CK相比使燕麦株高增加了16.05%,但降低植物干物质积累;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别降低2.29%、25.66%和15.99%;同时,对根系生理生化影响显着,使根活力、淀粉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可溶性蛋白和糖分别提高了2.19、2.61、0.86、0.15、4.5和0.85倍,使超氧化物歧化酶、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和纤维素含量显着降低37.37%、58.58%、64.06%、27.71%;AMF2、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是促进燕麦生长的最佳菌株组合。(3)苜蓿盆栽试验发现,单、混合接种AMF、PGPR菌系和根瘤菌后对苜蓿苗期生长有不同程度抑制;其中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后与对照相比,使苜蓿苗期株高和茎粗分别降低26.07%、12.40%,但促进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同时还降低苜蓿根系生理生化指标,使根活力、转化酶、丙二醛、纤维素、可溶性蛋白和糖分别降低了36.68%、58.97%、3.15%、3.86%、1.33%、16.00%。与其余处理相比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后对苜蓿苗期生长抑制作用最弱。(4)(单、混合)接种AMF、PGPR对燕麦和(单、混合)接种AMF、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际土壤影响各异,但整体表现出促进土壤改良的趋势。其中燕麦试验发现: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与对照CK相比效果最显着,使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增加,其中速效N、P、K和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9.81%、59.31%、26.36%、3.59%、112.79%、24.33%。苜蓿试验发现: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与对照CK相比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优,增加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酶活性,使全K、N和速效P、K分别增加3.59%、20.33%、16.39%、8.41%,还使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分别增加38.69%、60.49%和32.96%。(5)燕麦试验36个测定指标经PCA分析发现5个处理的综合得分高于对照,且接种AMF2、PGPR菌系和生防菌处理得分最高,与对照相比提高29.21%,表明在燕麦根际AMF2、PGPR菌系和生防菌能够相互作用,促进燕麦生长。经聚类分析发现对照处理和接种AMF1、AMF2、PGPR、AMF1+PGPR处理在同一级上,表明AMF1和PGPR混合菌系在燕麦根系上互作关系弱;其余处理发现AMF2和PGPR混合菌系、生防菌在燕麦根际存在相互抑制作用。(6)苜蓿试验35个指标经PCA分析发现混合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或单独接种AMF处理的得分均高于对照得分,分别提高9.20%、33.05%和64.63%;其中混合接种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得分最高为34.72。经聚类分析发现AMF1+PGPR+根瘤菌处理在第一级,单独接种AMF在第二级,其余处理在第三级,表明AMF2与PGPR混合菌系、根瘤菌在苜蓿根际存在一定相互抑制作用。综上所述,菌根真菌(R.intraradices)和促生菌(Azotobacter sp.、Pseudomonas sp.、Bacillus mycoides混合菌系)在燕麦根际相互作用促进燕麦生长,AMF2、PGPR混合菌系和生防菌是促进燕麦生长的最佳菌株组合;AMF2、促生菌系和根瘤菌(Ensifer fredii)在燕麦根际存在抑制作用,其中AMF1、PGPR混合菌系和根瘤菌是促进苜蓿生长的最佳组合。

曹允馨,于芳芳,白梅,常智慧[6](2018)在《污泥和吲哚丁酸对草地早熟禾的生长和耐旱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泥中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经无害化处理后可以作为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和植物肥料。试验旨在研究并对比污泥和外源吲哚丁酸(IBA)对草地早熟禾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污泥取自北京市酒仙桥污水处理厂。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充分浇水和干旱处理,副处理包括污泥处理、外源IBA(2μmol·L-1)处理和对照。草地早熟禾播种生长3个月后干旱处理组不再浇水,至土壤水分含量降到25%田间持水量时复水,一个月后再次不浇水干至25%田间持水量,再复水一个月。在每次干旱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草地早熟禾坪观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脯氨酸、脱落酸、吲哚乙酸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在充分浇水条件下,污泥和IBA能改善草地早熟禾的坪观质量,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IAA含量(P<0.05),且污泥的作用比IBA更持久;干旱胁迫下,污泥和外源IBA处理均能显着提高草地早熟禾的坪观质量,降低萎蔫度,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P<0.05)。2次干旱处理结束后,对照、污泥和IBA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433,385和254μg·g-1,脱落酸含量分别为1.74,0.68和0.70μg·g-1,丙二醛含量分别为62.39,40.08和25.38nmol·g-1,污泥和IBA处理的草地早熟禾叶片中脯氨酸、脱落酸和丙二醛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P<0.05)。试验结果说明污泥和外源IBA能促进草地早熟禾的生长,污泥能提高草地早熟禾的抗旱性,IBA能提高其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马甜[7](2014)在《羊草抗旱品系筛选及LcWRKY5转录因子新功能验证》文中研究指明在宁夏大面积引种中科系列羊草基础上,为筛选出适应干旱立地条件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抗旱的羊草品系。采用抗旱生理、生化特性与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花盆+大田(模拟干旱+自然控水)试验手段,进行多地点、多角度系统评价中科系列羊草(8个不同品系)的抗旱性及对宁夏立地条件的适应性。筛选鉴定出一个目标材料—羊草QF10高抗旱品系。同时在对前期羊草454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及部分WRKY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克隆的基础上,对所克隆的WRKY家族基因进行表达谱分析,选择被干旱明显诱导的LcWRKY5转录因子作为目标基因,进一步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其目的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较为系统地探讨羊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使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中科系列羊草Y1、Y3、B、BG-2、SZ-3、SF4-2、XQ1、QF10共8个品系为研究对象。以5%-35%PEG-6000浓度模拟干旱胁迫结合大田控水,研究不同羊草品系萌发抗旱性、叶绿素SPAD值、稳定同位素δ13C值、POD酶活性值、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电导率)等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羊草营养品质与SPAD值之间非线性回归关系及引种到宁夏干旱地区的适应性等。首次提出利用野外测试牧草叶片SPAD值,就可快速、简便鉴别出牧草营养品质的新方法。试验结果显示,羊草种子萌发的抗旱隶属函数平均值QF10>XQ1>SF4-2>SZ-3,QF10品系(0.983)最大,说明QF10品系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较差,从中可以提取羊草QF10品系的抗干旱基因;研究不同羊草品系的δ13C值(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是:Y1品系>Y3品系>BG-2品系>B品系。引种到宁夏的8个羊草品系能在宁夏安全越冬,顺利完成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等生活史过程,未发生任何病虫害,其中,中科系列羊草Y1、Y3品系生产性能最高、抗旱性较强、稳定同位素δ13C值、SPAD值、干物质、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比例、能量等均高于其它品系,粗纤维含量却相对较低,适宜在宁夏及类似干旱地区种植,是干旱地区值得大力推广种植的羊草优良品系。研究还认为,干旱胁迫使羊草脯氨酸、可溶性糖、POD含量、膜质透性等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曲线高峰值/对照值、高峰值出现的时间节点、变化曲线下降的阈值范围等指标,均可反应逆境下羊草自身渗透调节能力,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生理生化代谢功能的强弱,这是羊草植株适应干旱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同时,以高抗旱羊草QF10品系作为研究材料,分析目标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谱,结果显示,Lc WRKY5转录因子受干旱明显诱导,在根和叶中有显着表达,其它组织器官中没有明显表达。将已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302-W5P-Lc WRKY5通过农杆菌蘸花法转化拟南芥,对其T3代纯合体株系和野生型拟南芥进行表型分析。结果显示,正常条件下,转基因植株和正常生长的植株没有显着差异,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过表达LcWRKY5转录因子的拟南芥萌发率(绿色子叶数)和抗旱能力(存活率),较野生型拟南芥显着增高;通过对过表达Lc WRKY5基因拟南芥植株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5CS)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P5CS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而P5CS2基因的表达在转基因植株中低于野生型植株。对胁迫相关的标记基因DREB1A,DREB2A、RAB18和RD29A进行表达分析,发现DREB2A和RD29A基因在干旱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量高于野生型。而DREB1A和RAB18的表达是转基因植株中低于野生型。可推测转LcWRKY5基因提高拟南芥抗旱性,主要是通过提高胁迫条件下植物的脯氨酸合成酶P5CS1基因及胁迫相关DREB2A和RD29A基因的表达量,从而提高转基因植株的抗旱能力。

周秀华,武术杰[8](2013)在《镜面草的耐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确定植物耐失水极限对养护管理、节约用水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以镜面草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失水条件下脯氨酸含量和植物相对含水量两项指标变化。脯氨酸含量测定使用751分光光度计。结果表明,当控水天数达20天时,脯氨酸含量变化与控水17天时脯氨酸含量变化以不大,且植株形态表现出萎蔫严重。当浇水后植株又恢复生命状态。由此确定镜面草植株耐失水极限为20天。

韩博[9](2013)在《紫花苜蓿MsDUF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旱和盐碱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问题,也是抑制作物和牧草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显得尤为严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是世界上利用最早、栽培最广的一种优良的豆科牧草,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紫花苜蓿属于中等耐盐植物,但并不适合在盐碱地上长期种植。因此,培育具有较强耐盐性又有较强抗旱性的紫花苜蓿品种是当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实现高产的根本出路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来提高苜蓿的抗寒、抗旱、耐盐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RACE法克隆了紫花苜蓿抗旱相关基因MsDUF,构建了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MsDUF,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到烟草和紫花苜蓿中,得到了转基因烟草和紫花苜蓿植株。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干旱(20%PEG)和NaCl (200mmol/L)胁迫处理,测定相关生理指标,验证MsDUF基因的耐逆性,以期获得耐逆性更强的烟草和苜蓿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ACE法,从紫花苜蓿中扩增MsDUF基因的全长cDNA。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714bp,开放阅读框全长633bp,编码210个氨基酸,GeneBank登录号为JX183734。2.实时定量PCR分析MsDUF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结果表明,MsDUF基因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还受干旱和盐胁迫的诱导。3.构建了PBI221-GFP瞬时表达载体,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将质粒用基因枪法转入洋葱表皮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MsDUF基因产物定位于细胞质中。4.构建了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MsDUF,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入到烟草和紫花苜蓿中,经抗生素筛选,分别均获得10株转基因烟草和紫花苜蓿,经过PCR,RT-PCR检测,分别得到8株和7株阳性烟草苗和苜蓿苗,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进烟草和苜蓿基因组中。5.对转MsDUF基因的烟草和紫花苜蓿进行干旱(20%PEG)和NaCl(200mmol/L)胁迫处理后,测量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的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低;而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升高。表明紫花苜蓿MsDUF基因的导入提高了烟草和紫花苜蓿的抗逆性。

包爱科,杜宝强,王锁民[10](2011)在《紫花苜蓿耐盐、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综述和讨论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紫花苜蓿适应盐和干旱环境的生理机制及其耐盐性和抗旱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旨在为紫花苜蓿耐盐性和抗旱性的改良提供参考。

二、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和含水量、单株干质量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和含水量、单株干质量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牧草抗旱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牧草形态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 牧草生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2.1 干旱胁迫对牧草渗透调节的影响
    2.2 干旱胁迫对牧草光合生理的影响
    2.3 干旱胁迫对牧草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 牧草耐旱相关功能基因研究
    3.1 耐旱相关蛋白类基因
    3.2 内源激素调控基因
4 展望

(2)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1.1 干旱胁迫下的信号转导与蛋白激酶基因
        1.1.2 干旱胁迫下的转录因子基因
        1.1.3 干旱胁迫下的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基因
        1.1.4 干旱胁迫下的光合作用与其他功能性蛋白基因
    1.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2.1 干旱胁迫与转录组测序
        1.2.2 干旱胁迫与小RNA测序
    1.3 芍药属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3.1 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3.2 牡丹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2 芍药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旱胁迫下芍药表型性状的变化
        2.2.2 干旱胁迫下芍药光合指标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2.2.3 干旱胁迫下芍药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2.2.4 干旱胁迫下芍药丙二醛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2.2.5 干旱胁迫下芍药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2.6 干旱胁迫下芍药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2.3 讨论
3 干旱胁迫下芍药的转录组测序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转录组测序样品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3.1.3 cDNA文库的构建与转录组的测序及分析
        3.1.4 差异表达分析
        3.1.5 qRT-PCR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3.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及其组装结果与分析
        3.2.3 基因结构与基因表达量分析
        3.2.4 Unigene的功能注释与分类
        3.2.5 样品间相关性评估
        3.2.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分析
        3.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2.8 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3.3 讨论
4 耐旱转录因子Plb ZIP基因的功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Plb ZIP基因的选择及qRT-PCR分析
        4.1.3 目的片段扩增
        4.1.4 目的片段胶回收
        4.1.5 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
        4.1.6 质粒提取
        4.1.7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4.1.8 侵染拟南芥
        4.1.9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4.1.10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分析
        4.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绘图软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lb ZIP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
        4.2.2 Plb ZI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功能鉴定
    4.3 讨论
5 耐旱转录因子PlHD-Zip基因的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PlHD-Zip基因的选择及qRT-PCR分析
        5.1.3 目的片段扩增
        5.1.4 目的片段胶回收、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质粒提取
        5.1.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5.1.6 侵染拟南芥及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5.1.7 转基因拟南芥的耐旱性分析
        5.1.8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绘图软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PlHD-Zip基因的qRT-PCR表达分析
        5.2.2 PlHD-Zip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5.2.3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得及功能鉴定
    5.3 讨论
6 干旱胁迫下芍药的小RNA测序及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小RNA的测序及分析
        6.1.3 qRT-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小RNA测序数据的统计
        6.2.2 小RNA的分类注释
        6.2.3 miRNA的鉴定
        6.2.4 miRNA家族分析
        6.2.5 miRNA的表达量分析
        6.2.6 样品间相关性评估
        6.2.7 差异表达miRNA筛选
        6.2.8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6.2.9 芍药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与转录组中数据的联合分析
        6.2.10 芍药mi RNA及相应靶基因的qRT-PCR验证
    6.3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河套盐碱地苜蓿干草收获技术及干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苜蓿干草产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苜蓿干草产业发展现状
    1.3 土壤盐碱化对苜蓿的影响
    1.4 苜蓿适时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1.5 苜蓿干草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1.6 苜蓿水分散失机理
        1.6.1 水分散失规律
        1.6.2 影响水分散失的外界因素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论文整体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图
        1.8.1 主体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河套地区盐碱地苜蓿最适留茬高度研究
        2.3.2 河套地区盐碱地苜蓿干燥过程中翻晒技术研究
        2.3.3 干燥前期苜蓿水分散失规律及影响水分散失的因素研究
        2.3.4 干燥前期苜蓿叶片水势和K~+的变化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水分含量测定
        2.4.2 干燥速率
        2.4.3 生产性能及常规营养指标
        2.4.4 茎部超微结构的制备与观察
        2.4.5 环境因子的测定
        2.4.6 植物水势的测定
        2.4.7 苜蓿叶片K~+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留茬高度和土壤盐碱化程度对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3.1.1 留茬高度和土壤盐碱化程度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3.1.2 留茬高度和土壤盐碱化程度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 干燥过程中翻晒次数对苜蓿水分散失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3.2.1 干燥过程中翻晒次数对苜蓿含水量的影响
        3.2.2 干燥过程中翻晒次数对苜蓿干燥速率的影响
        3.2.3 干燥过程中翻晒次数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1 非盐碱地翻晒次数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2 轻度盐碱地翻晒次数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3 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翻晒次数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4 干燥过程中翻晒次数对苜蓿茎部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盐碱地苜蓿干燥前期水分散失规律
    3.4 盐碱地苜蓿干燥前期水分散失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4.1 水分散失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3.4.2 水分散失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3.4.3 水分散失与土壤电导率的关系
        3.4.4 水分散失与晾晒草层湿度的关系
        3.4.5 水分散失与晾晒草层温度的关系
    3.5 盐碱地苜蓿干燥前期叶片水势和K+的变化
        3.5.1 苜蓿叶片水势变化
        3.5.2 苜蓿叶片水势与水分含量的关系
        3.5.3 苜蓿叶片K~+变化
        3.5.4 苜蓿叶片K~+与水分含量的关系
        3.5.5 叶片水势与K~+的关系
4 讨论
    4.1 留茬高度和土壤盐碱化程度对苜蓿生产性能及干草品质的影响
    4.2 翻晒对苜蓿水分含量变化及干草品质的影响
    4.3 干燥前期苜蓿水分散失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苜蓿刈后叶片水势和K~+的变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银柴胡本草考证
        1.2.2 银柴胡的原植物形态研究
        1.2.3 银柴胡生境及其资源分布研究
        1.2.4 银柴胡人工栽培研究
        1.2.5 银柴胡抗旱性研究
        1.2.6 银柴胡药材活性成分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质量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1.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千粒重结果分析
        2.2.2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生活力分析
        2.2.3 不同种源银柴胡在不同温度下种子发芽分析
        2.2.4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银柴胡种子千粒重
        2.3.2 银柴胡种子生活力
        2.3.3 银柴胡种子发芽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源银柴胡抗旱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1.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银柴胡膜脂过氧化分析
        3.2.2 不同种源银柴胡抗氧化酶分析
        3.2.3 不同种源银柴胡渗透调节物质比较
        3.2.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3.2.5 银柴胡两年抗旱生理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银柴胡膜脂过氧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3.3.2 银柴胡抗氧化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3.3 银柴胡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源银柴胡产量、主要药效成分及综合评价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标准曲线绘制
        4.2.2 不同种源银柴胡总黄酮含量比较
        4.2.3 不同种源银柴胡总皂苷含量比较
        4.2.4 不同种源银柴胡产量分析
        4.2.5 不同种源银柴胡药效成分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4.2.6 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分析评价
    4.3 讨论
        4.3.1 不同种源银柴胡药效成分比较研究
        4.3.2 不同种源银柴胡产量与药效成分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AM菌根真菌、PGPR促生菌与根瘤菌的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菌根概述
        1.1 丛枝菌根真菌种类
        1.2 丛枝菌根真菌的筛选、鉴定与扩繁
        1.2.1 筛选
        1.2.2 鉴定
        1.2.3 扩繁
        1.3 丛枝菌根真菌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3.1 增产方面
        1.3.2 改善品质方面
        1.3.3 增强作物抗性方面
        1.3.4 改善土壤质量方面
    2 菌株互作研究进展
        2.1 丛枝菌根真菌与PGPR互作
        2.2 PGPR与根瘤菌互作
        2.3 AM真菌和PGPR互作的应用前景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AM菌根菌的筛选及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采样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
    2 测定方法
        2.1 AMF侵染检测
        2.1.1 根系制片
        2.1.2 AMF侵染率
        2.2 AMF分离扩繁
        2.2.1 AMF分离
        2.2.2 AMF扩繁
        2.3 AMF鉴定
        2.3.1 形态学鉴定
        2.3.2 18 s RNA测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MF侵染观察
        3.2 孢子扩繁结果
        3.3 AM真菌的鉴定
        3.3.1 形态学鉴定
        3.3.2 18 s RNA测序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三章 AM菌和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宿主植物
        1.3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案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 生长指标
        2.2.2 根系指标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M菌和PGPR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AM菌和PGPR对燕麦株高的影响
        3.1.2 AM菌和PGPR对燕麦茎粗的影响
        3.2 AM菌和PGPR对燕麦生物量的影响
        3.2.1 AM菌和PGPR对燕麦地上地下鲜重的影响
        3.2.2 AM菌和PGPR对燕麦地上地下干重的影响
        3.3 AM菌和PGPR对燕麦光合色素的影响
        3.3.1 AM菌和PGPR对燕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AM菌和PGPR对燕麦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4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形态的影响
        3.4.1 AM菌和PGPR对燕麦总根系形态的影响
        3.4.2 AM菌和PGPR对不同根直径下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影响
        3.5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3.5.1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3.5.2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酶活力的影响
        3.5.3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4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5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6 AM菌和PGPR对燕麦根系糖含量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1.1 AM菌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2 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3 AM菌和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小结
        4.2.1 AM菌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2 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3 AM菌和PGPR对燕麦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四章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宿主植物
        1.3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案与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株高的影响
        3.1.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茎粗的影响
        3.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2.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地上地下生物量鲜重的影响
        3.2.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地上地下生物量干重的影响
        3.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光合色素的影响
        3.3.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3.4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形态的影响
        3.4.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总根系形态的影响
        3.4.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不同根直径下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影响
        3.5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3.5.1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活力的影响
        3.5.2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酶活力的影响
        3.5.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4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5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6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根系糖含量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1.1 AM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2 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 小结
        4.2.1 AM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2 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4.2.3 AM菌、PGPR和根瘤菌对苜蓿苗期生长和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五章 AM菌和PGPR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1 试验材料
    2 测定方法
        2.1 pH值(pH仪)和电导率(电导率仪)
        2.2 土壤全量养分
        2.2.1 全氮(凯氏定氮法)
        2.2.2 全钾(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
        2.3 土壤速效养分
        2.3.1 碱解氮(碱解扩散法)
        2.3.2 有效磷(NaHCO_3~-钼锑抗显色法)
        2.3.3 速效钾(NH_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
        2.4 土壤酶活性
        2.4.1 碱性磷酸酶(氯代二溴对苯醌亚胺比色法)
        2.4.2 脲酶(苯酚-次氯酸钠比色法)
        2.4.3 蔗糖酶(DNS比色法)
        2.4.4 过氧化氢酶(高锰酸钾滴定法)
        2.5 土壤球囊霉素(考马斯亮蓝G-250 比色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 pH 值和电导率的影响
        3.1.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 pH 值的影响
        3.1.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3.2.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2.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3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1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3.2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3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 AM 菌根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2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3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4.4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
        3.5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3.5.1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总球囊霉素的影响
        3.5.2 AM 菌和 PGPR 对燕麦苜蓿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的影响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1.1 AM菌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1.2 PGPR对苜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1.3 AM菌和PGPR对苜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2 小结
        4.2.1 AM菌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2.2 PGPR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4.2.3 AM菌和PGPR对燕麦、苜蓿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第六章 AM菌 PGPR和根瘤菌的互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M真菌和PGPR在燕麦根际的互作
        2.1.1 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
        2.1.2 主成分提取、特征向量及主成分得分计算
        2.1.3 聚类分析及等级划分
        2.2 AM真菌PGPR和根瘤菌在苜蓿根际的互作
        2.2.1 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
        2.2.2 主成分提取、特征向量及主成分得分计算
        2.2.3 聚类分析及等级划分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1.1 AM真菌和PGPR在燕麦根际的互作
        3.1.2 AM真菌PGPR和根瘤菌在苜蓿根际的互作
        3.2 小结
        3.2.1 AM真菌和PGPR在燕麦根际的互作
        3.2.2 AM真菌PGPR和根瘤菌在苜蓿根际的互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污泥和吲哚丁酸对草地早熟禾的生长和耐旱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污泥
    1.2 污泥中草地早熟禾可利用氮的测定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坪观质量和叶片萎蔫度
    2.2 叶片相对含水量
    2.3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2.4 脯氨酸含量
    2.5 脱落酸 (ABA) 含量
    2.6 吲哚乙酸 (IAA) 含量
    2.7 丙二醛 (MDA) 含量
3 讨论
    3.1 污泥和IBA对草地早熟禾生长的影响
    3.2 污泥和IBA对草地早熟禾耐旱性的影响
4 结论

(7)羊草抗旱品系筛选及LcWRKY5转录因子新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植物抗旱性概念
        1.1.3 抗旱性研究热点
        1.1.4 植物抗旱机理
        1.1.5 禾本科牧草抗旱性
        1.1.6 羊草抗旱生理特性
        1.1.7 羊草抗旱生化特性
        1.1.8 羊草抗旱光合生理特性
        1.1.9 羊草抗旱解剖构造
        1.1.10 羊草分子生物学研究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总结及展望
        1.6.1 总结
        1.6.2 展望
第二章 模拟干旱胁迫下4个中科系列羊草品系萌发期抗旱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渗透胁迫对羊草种子萌发抗旱指数GDRI的影响
        2.2.2 渗透胁迫对羊草种子活力抗旱指数VI的影响
        2.2.3 渗透胁迫对羊草相对发芽率RGR、相对发芽势RGV的影响
        2.2.4 渗透胁迫对羊草相对胚芽(根)长的影响
        2.2.5 羊草萌发性状的方差、非线性回归关系及隶属函数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羊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研究
    3.1 试验地自然概况
    3.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羊草避旱性研究
        3.3.2 羊草耐旱性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羊草抗旱生产力的研究
    4.1 测定方法
        4.1.1 叶绿素含量测定
        4.1.2 稳定同位素值δ ~(13)C测定
    4.2 干旱胁迫对羊草叶片SPAD值的影响
    4.3 干旱胁迫对羊草品系δ ~(13)C值的影响
        4.3.1 控水条件对羊草稳定同位素δ~(13)C值的影响
        4.3.2 不同PEG-6000胁迫对羊草Y3品系δ~(13)C值的影响
        4.3.3 不同土壤因素与羊草δ~(13)C的相关性分析
        4.3.4 小结
    4.4 干旱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4.4.1 羊草净光合作用(Pn)日变化
        4.4.2 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
        4.4.3 光合速率与生态因子日变化的相关分析
        4.4.4 主要生理指标日变化
        4.4.5 光合速率与生理因子日变化的相关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羊草生长、生产性能的研究
    5.1 羊草生长性状的研究
        5.1.1 羊草地上生长性状均值比较
        5.1.2 羊草地下根系繁殖特性比较
        5.1.3 羊草Y1品系地上生长性状与根系克隆构型相关性分析
    5.2 羊草生产性能研究
        5.2.1 不同羊草品系生产性能比较
        5.2.2 不同羊草品系生产性能与土壤含水量回归分析
    5.3 宁夏与北京种植羊草比较
        5.3.1 宁夏与北京种植羊草生长规律的比较
        5.3.2 宁夏与北京种植羊草品系结实性状比较
        5.3.3 宁夏与北京种植不同羊草品系营养成分比较
    5.4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羊草品系的营养品质与SPAD值
    6.1 控水条件下羊草主要营养成分比较
    6.2 控水条件下羊草氨基酸组成分析
    6.3 羊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与SPAD值回归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羊草LcWRKY5转录因子新功能验证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基因克隆和基因转化植物材料
        7.1.2 羊草RNA提取与cDNA合成
        7.1.3 羊草EST (Expressed Sequence Tags)分析
        7.1.4 羊草WRKY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7.1.5 羊草基因表达分析
        7.1.6 羊草LcWRKY5基因的克隆
        7.1.7 农杆菌介导拟南芥基因转化
        7.1.8 拟南芥基因转化植株的培育
        7.1.9 拟南芥基因转化阳性植株的筛选与鉴定
    7.2 结果与分析
        7.2.1 LcWRKY5基因的时空组织表达特异性
        7.2.2 逆境胁迫诱导表达
        7.2.3 胁迫对LcWRKY5过表达植株种子萌发的影响
        7.2.4 LcWRKY5基因提高拟南芥幼苗抗旱性
        7.2.5 逆境胁迫基因表达
    7.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镜面草的耐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相对含水量测定
        1.2.2 脯氨酸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相对含水量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2.2 试验材料脯氨酸含量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2.2.1 脯氨酸标准曲线
        2.2.2 试验材料脯氨酸含量的结果与分析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4 结论

(9)紫花苜蓿MsDUF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紫花苜蓿抗旱和耐盐性研究概述
        1.1.1 紫花苜蓿抗旱生理研究
        1.1.2 紫花苜蓿耐盐生理研究
    1.2 植物基因的克隆方法
        1.2.1 同源克隆法
        1.2.2 电子克隆
        1.2.3 图位克隆法
        1.2.4 mRNA差别显示技术
        1.2.5 抑制性差减杂交
    1.3 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
        1.3.1 紫花苜蓿转基因方法
        1.3.2 紫花苜蓿转基因研究现状
        1.3.3 苜蓿转基因应用前景
    1.4 试验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紫花苜蓿MsDUF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NA的提取及cDNA合成
        2.2.2 RACE法克隆得到紫花苜蓿MsDUF全长
        2.2.3 MsDUF全长的菌落PCR鉴定
        2.2.4 MsDUF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2.5 MsDUF的亲疏水性分析
        2.2.6 MsDUF的二级结构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MsDUF基因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3.1.2 引物设计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MsDUF基因
    3.2 结果与分析
        3.2.1 MsDUF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3.2.2 不同时间PEG胁迫下MsDUF基因的变化
        3.2.3 不同时间NaCl胁迫下MsDUF基因的变化
        3.2.4 不同时间ABA诱导下MsDUF基因的变化
        3.2.5 不同时间GA3诱导下MsDUF基因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MsDUF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烟草的遗传转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sDUF基因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4.2.2 MsDUF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4.2.3 MsDUF基因超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4.2.4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4.2.5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4.2.6 转基因烟草的RT-PCR检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MsDUF转基因烟草的抗逆性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指标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基因烟草抗旱性检测
        5.2.2 转基因烟草耐盐性检测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农杆菌介导的MsDUF基因对紫花苜蓿的转化及分子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6.2.2 转基因苜蓿的PCR检测
        6.2.3 转基因苜蓿的RT-PCR检测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MsDUF转基因苜蓿的抗逆性检测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植物材料
        7.1.2 方法
        7.1.3 指标测定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转基因苜蓿抗旱性检测
        7.2.2 转基因苜蓿耐盐性检测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紫花苜蓿耐盐、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花苜蓿的耐盐生理研究
    1.1 有机渗透调节与苜蓿的耐盐性
    1.2 拒Na+能力与苜蓿的耐盐性
    1.3 抗氧化能力与苜蓿的耐盐性
    1.4 苜蓿的耐盐性与光合作用
2 紫花苜蓿的抗旱生理研究
    2.1 渗透调节与苜蓿的抗旱性
    2.2 抗氧化能力与苜蓿的抗旱性
    2.3 苜蓿的抗旱性与光合作用
    2.4 内源激素与苜蓿的抗旱性
3 紫花苜蓿耐盐性和抗旱性评价
4 结语

四、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和含水量、单株干质量与抗旱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牧草抗旱性研究进展[J]. 努尤甫提·拉提非克,胡金娇,汪辉. 草学, 2021(05)
  • [2]芍药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及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D]. 王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河套盐碱地苜蓿干草收获技术及干燥机制研究[D]. 于浩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 马玲芳. 宁夏大学, 2020
  • [5]AM菌根真菌、PGPR促生菌与根瘤菌的互作研究[D]. 高亚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6]污泥和吲哚丁酸对草地早熟禾的生长和耐旱性的影响研究[J]. 曹允馨,于芳芳,白梅,常智慧. 草业学报, 2018(05)
  • [7]羊草抗旱品系筛选及LcWRKY5转录因子新功能验证[D]. 马甜. 宁夏大学, 2014(05)
  • [8]镜面草的耐旱性研究[J]. 周秀华,武术杰. 长春大学学报, 2013(10)
  • [9]紫花苜蓿MsDUF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 韩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10]紫花苜蓿耐盐、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 包爱科,杜宝强,王锁民. 草业科学, 2011(09)

标签:;  ;  ;  ;  ;  

紫花苜蓿脯氨酸含量与水分、单株干质量及抗旱性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