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烟台国企改制的情况?

介绍一下烟台国企改制的情况?

一、烟台国企改制告诉我们?(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雯[1](2020)在《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文中指出伴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地区之间的企业竞争也愈发激烈,拥有一个积极的企业形象对企业持续向好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安徽省打造新徽商“百年品牌”的重担落在徽商集团的肩上,但是,近年来,徽商集团企业形象因受经营业态不良等因素影响大打折扣。本文尝试对安徽徽商集团的这一个案剖析,通过分析徽商集团企业形象建构和传播的现状,通过检验传播效果,找出其传播上的不足之处,落点在于思考适用于新时代的企业形象构建与传播的策略,为安徽本土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也期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安徽企业形象构建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首先,结合访谈和调研材料,观察不同时期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是如何进行的。然后,笔者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检验几个方面,对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过程进行观察,通过调查问卷的回收分析,得到安徽地区及周边省份受访者对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认知与态度,从而观察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现状,找出了徽商集团企业预期形象和实际传播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缺少明确的核心和方向。因而,最后一章中,笔者根据徽商集团企业实际,先对企业形象构建与传播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就要把握住侧重点,企业形象的构建无时无刻都在规定着企业形象的传播,企业要先树立明确的企业形象构建,再围绕其进行有效的企业形象传播。接着,根据这个思路,本研究在最后提出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的优化策略,希望徽商集团企业形象能够得以健康有序传播,更好地打造“百年品牌”。

廖舒融[2](2019)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以万华化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对股份制以及资本市场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在90年代成立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融资难问题,而股权分置的结构性缺陷曾破坏了资本市场价格发现以及资源配置这一最重要的功能。随着2005年伊始的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中国独有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二元结构情况得以终结,中国市场大步迈入全流通时代。在后股改时代,市值管理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因为在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开始趋同,“市值管理”一词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成为上市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市值管理”的理念率先被施光耀、刘国芳等一批业内人士在国内提出。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的新时代后,将市值作为资本的全新标杆,市值管理不是仅局限于小市值的公司,作为市值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它们同样也面临着不断提高自身市值管理水平的需求。随着产业整合的浪潮不断推进,中国的并购市场在最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展,企业的并购和反并购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资本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丰富着市值管理的手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值管理工具时候,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这就要求我们要审时度势的为企业的市值管理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本论文在开篇介绍了的研究背景、论文的框架以及研究的方法及目标等,之后在文献综述的部分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市值管理的相关理论,总结在了市值管理的内涵、三大环节以及常用工具,同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市值管理面临的现状和在选择市值管理策略时所遇到的问题;接下来在实证部分以万华化学作为例研究它的市值管理现状,剖析分析万华的市值管理的三大环节和市值管理的方法,对于万华化学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诸如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改善,笔者提出了设置市值管理部门等具体的建议;最后针对上述分析的总结,笔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在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去杠杆周期阶段的金融环境,国企的深化改革要求国有资本做到保值增值,笔者希望通过对万华化学市值管理行为经验的总结,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策略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谢锐勤[3](2019)在《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僵尸企业”,法院并没有按照普通民商事案件简单处置,而是专门出台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并且在立案、审理、执行等审判流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服务国企改革导向,服务党政政策导向。事实上,法院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手法并非孤例,而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涉国资国企案件一脉相承的做法。那么,法院在国企改革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导向呢?该如何评价该导向呢?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分类法,国资国企无论在定性上还是定量上,重要性都显而易见,并且得到《宪法》隆重其事的规定。对于国资国企治理的研究,立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司法保护研究相对欠缺。本文以国资国企为研究对象,以司法解释和司法案例为载体,对国资国企司法治理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以中国宪制为总基调,以司法治理为主命题,以立审执等案件审判流程为实践基础,以国资国企司法政策为理论基础,以司法治理现代化为归宿,展现“中国渐进式双轨制保护模式”。具体到司法实践,首先体现在筛选机制上。从法院受理涉国资国企案件的筛选机制可见,对于涉及部队军产案件、改制与破产案件、行政部门案件、社会稳定案件,法院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拒绝司法。对于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保障企业改制与破产、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发挥司法建议功能,法院采取综合治理的态度能动司法。在拒绝司法中,党政的策略是确保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国企的策略是追求案件一揽子解决,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创造条件寻求司法救济,法院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应对挑战。在能动司法中,党政的策略是让法院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国企的策略是通过法院确认和保护改革成果,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通过适度让利换取权益尽快变现,法院的策略是通过全面整合资源力求标本兼治解决案件。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政治形势判断。司法既要服务国家治理目标,又要完成改革任务分工,还要确定并发展自主性,力求进退应矩。正是在不断规范司法与政治的边界中,区分司法与党政的发展方式下,法院通过及时确认改革成果,推动国企改革以法治方式前进。其次体现在审理术上。在涉国资国企案件审理中,对于涉及上级公司案件、行政部门案件、国企与非公案件、金融债权案件、社会稳定案件,法院采取优先保护与案结事了的态度进行处置。实践中,通过扩大或缩小法律适用,建立统一协调机制,达到医治“生病企业”的目的。审理中,党政的策略是既通过法院提升治理效率与效益,又通过支持公正司法树立法治形象。国企的策略是既将意识形态优势转化为制度利益,又通过巧用司法解释与拖延案件进度减少损失。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确认主要收益落袋为安,又有意让程序空转减少损失。法院的策略是既配合党政政策服务大局,又通过创设法律制度自我保护。审理中,参与者都有最低限度的同意,使得司法公正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权力资源配置。司法既要落实国家治理,又要抑制地方保护主义;既要形塑独立社会功能,又要巧用调判结合方式。正是在司法自治与回应的平衡中,法官着力弥补司法制度不足,法院着力弥补公共政策不足,努力建构适合国情的多元法律秩序。再次体现在执行机制上。在涉国资国企案件执行中,对于涉及上级公司案件、行政部门案件、国企与非公案件、社会稳定案件、产权保护案件,法院一方面采取内外有别的态度倾斜保护,另一方面又服从大势所趋推动平等保护。实践中,通过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既名正言顺服务大局,又推动政策转型走向平等保护。执行中,党政的策略是既采取多道防线自我保护,又支持法院巩固经济绩效。国企的策略是既制造事件保全利益,又以大局为重适度让利。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抵抗地方保护主义,又穷尽手段增强胜算。法院的策略是既适当控制执行幅度照顾各方利益,又尽力减少执行积案以完成司法任务。执行中,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相互博弈,法院则通过选择性执行达到利益平衡,避免司法政治化。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专业化实践。司法既要提升执行治理水平,又要增强制约行政能力,还要规范执行自主建设。在党带头解决执行难的语境下,法院建立健全平等保护体系,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具体到司法解释,法院充当涉国资国企案件“立法者”的角色。从“立法”阶段来看,法院经历了 1978—1992年的萌芽期,1993—2002年的壮大期,2003-2012年的平稳期,2013年至今的成熟期。总体“立法”特点是回避政治问题、防止资产流失、维护社会稳定、迈向平等保护、夯实司法权力,法院一方面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仍努力建构平等观念与制度。在法院“立法”中,党的策略是既保障非公经济信心,又树立法治国际形象。人大的策略是既合理配置立法资源,又总结司法经验教训。国务院的策略是既与司法合力推进国企改革,又持续调适两者权力边界。国企的策略是既服从党政政策安排,又确保好处“一个都不能少”。社会行动者的策略是既希望增加法律制度供给,又希望法院坚守司法公正底线。法院的策略是既在渐进式改革中积累治理国企技术,又在参与者的阳谋下进行专业化与自主性建设。上述司法角色定位基于国家治理转型。法院既要平衡好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又要保障国企改革顺利推进;既要认真对待社会转型,又要确认公共沟通成果;既要提高司法治理绩效,又要构建自主司法体系。在司法规则要适应国情的语境下,法院推动司法公正分阶段实现,推动主体性司法道路建构,从而更好实现司法治理现代化。从涉国资国企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可见,在国家与社会的博弈中,法院采取老人老办法,逐步减弱对国资国企的倾斜保护;采取新人新办法,逐步增强对非公经济的平等保护。通过司法双轨制配合渐进式改革,达到经济与司法平稳过渡的目的,并逐步向顶层设计转型。博弈的背后是政治使命必然要求,国资国企既是经济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国家安全的政治基础,法院应服务于党的使命。国企治理也是治理绩效必然要求,既要坚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念,又要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法院应确认好改革成果。在国企治理与司法治理的分工配合中,要推动“表达”与“实践”、“意识”与“制度”、“书本”与“行动”有机结合。博弈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国企治理的合法性与现代性。在从运动治理向司法治理转型中,法院要学会规范好政策与司法之间的距离;在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上,党与司法要致力于实现现代化与法治化;在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利用上,司法要推进自主型治理道路;作出属于法院的贡献。在推进民族复兴的目标指引下,中国司法要与中国地位相匹配,应展现出大国司法形象,应具备中国司法自信,应坚定走中国法治道路,这是改变西方“中心”与“边缘”支配格局的必然选择。从国资国企司法治理来看,法院“以中国为中心”,展现了“中国渐进式双轨制法治模式”的道路自信,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制度自信,这既是终结“终结的预言”,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与升华。法院“以中国为方法”,展现了“主体性司法”的文化自信,展现了“立法者的司法”的理论自信,这既是对改革开放的认同,也是对“中国特色”教条化的反思与升华。法院参照“经济发展阶段论”模式,展现了“渐进式司法公正”的中国智慧,展现了“增量式司法公正”的中国方案,这既是对司法公正的建构与进化,也是对党治理国家合法性转换的反思与升华。于党和国家而言,现代化一直在路上,而人民利益是永远不变的归宿,改革要和正在成为主流人口的期望值相匹配。司法将在多元主义法治观的指引下,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徐春丽[4](2018)在《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劳动激励的转型 ——以国有企业内部关系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单位制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学者所关注并展开了丰富的研究,内容涉及单位制的起源、类型、基本形态、内部机制、消解与变迁、“单位人”的命运、单位制变迁与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成果颇丰。但单位制作为一种彻底的社会重组和管理方案,毫无疑问由一系列的具体制度构成。如工资制度、奖罚制度、住房制度、激励制度、就业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通过“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联结控制机制,实行着对城市公共性构造的转换。伴随单位制的发展变迁,这些构成单位制的具体制度也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和变异,然而对每一项具体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研究却是匮乏的。不对这些在体制变革过程中,支撑起原初单位制的每一项具体制度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便很难从根本上更加完整的理解单位、单位人和单位制。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单位制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劳动激励制度,以期通过单位劳动激励的转型研究更好的理解和观察单位制的变迁,更好的认识中国社会的转型。本文以东北某大型制造业国企为个案,以国企改革和单位制变迁为背景,通过追踪国企单位职工劳动激励的变迁过程,梳理对比了传统体制时期和改革后国企单位劳动激励的变化,并从国企内部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单位劳动激励发生的转型以及这种转型的得失和衍生的问题。这对进一步完善国企劳动激励制度,更加客观的认识单位制变迁的复杂过程,以及促进职工更加和谐体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在单位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企劳动激励以情感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激励的主要机制是典型牵导、政治动员和国家规训,其潜在的逻辑是扎根集体。即单位劳动激励深深植根于集体化的关系之中,一切从国家集体利益出发,以集体性福利形成的认同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情感为纽带,以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牵引,激励人们的生产行为,提高生产效率。其所呈现的企业内部关系主要是,企业对职工有原则的父爱主义、职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与高度依赖、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团结互助,以及领导干部与职工之间的相对亲和关系,这进一步体现了职工劳动激励深深扎根于集体之中。然而当这种过于政治化的集体运作方式遭遇困境后,单位劳动激励被迫走上改革之路。尤其在90年代单位制改革后,为了释放积极性,国企职工劳动激励越来越趋向于以物质激励为主,激励的主要机制逐渐改变为量化考核、职称晋升和相对严格的制度奖惩等,其潜在的逻辑是越来越趋向于使职工个人成为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即每个职工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要尽可能的发挥个人能力和价值,才能在相对理性和竞争的单位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职业位置、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劳动者在企业内部分化中处于何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效用的大小。其所呈现的企业内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越来越趋于相对理性,职工与企业的关系趋于以利益依赖为主,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趋于竞争、层化和相对疏离,领导干部与职工间的关系走向急速分化和凸显权威。这进一步体现了国企单位劳动激励越来越趋向于个体能力和绩效并带来了相应后果。因此,从大的走向上看,国企职工劳动激励发生了重要转型,从关系的角度看,这种转型在于劳动激励越来越从扎根集体到趋向于个体化的转换。追踪这个转换过程,我们会发现,伴随单位劳动激励个体化趋向的推进,劳动激励的集体性和社会性有衰退的迹向。这大概也是单位制变迁的重要体现之一。一方面是个体获利热情和企业效益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是职工间互助联结的减少、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下降、爱国奉献等集体主义工作伦理的式微以及理想主义的家国情怀的削弱。从长远看,这既有损于国企内聚力,降低职工对工作的价值感,也不利于国家通过单位和职业群体建构国家认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对单位制的有效遗产注重创造性的转化,针对劳动者的激励逻辑不应只是重视物质经济逻辑,而必须是扎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实践逻辑。国企单位劳动激励不仅要面向个体经济利益的提升,也要面向人的集体性、社会性,面向国家。这既符合激励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也符合目前国企单位的现实需求。

罗萍,周林[5](2015)在《风景这边独好——访烟台亨得利眼镜公司》文中研究指明相遇,在美好的时光。三月的烟台虽然还略带寒意,却挡不住万物复苏的气息,烟台的大海豪气横溢,孕育了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海滨城市。生于温州、长于内蒙古的烟台亨得利眼镜公司总经理谢公北上世纪90年代初从哈尔滨来到烟台后,便舍不得再离开。如海子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烟台打拼了快30年的谢公北是幸福的,他将本次《名店巡礼》的采访地点安排在自家270度的无敌海景房里,从

郝敬堂[6](2014)在《大海作证》文中指出序言这是笔者有生以来最长的一次海上漫步,从南海到东海,从东海到北海,用双脚丈量了18000多公里海岸线。20多天里,大多数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高高的驾驶舱里看大船破浪远航,在甲板上看海上日出,在船舱里枕着海浪入眠……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笔者认识了一群陌生的人,他们时而漂在海上,时而潜入海底,时而翱翔空中。他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大海是蓝色的,梦是蓝色的。他们从事的是"蓝色的事业",他们日夜守望着

徐剑[7](2012)在《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文中研究指明书上说,塞北皆胡地也。于是有了秦开戍边,有了万里长城,有了关里关外。其实,秦开还没有到来之前,便有了新乐文明,那是7000多年以前的事了。就近说,2700多年以前,就有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早了秦开到来400年。辽河孕育了红山文化,与长江、黄河并行,辽河也孕育了太阳鸟和青铜剑,只是不像关里人那样把历史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消解在人们的血肉里、魂魄里。于是有了东北人的旷达、豪放和诚恳,有了金戈、长风和塞北。书上还说,东北人倘能近于文而不失尚武时代留下的坦荡气魄的余韵,是很有出息的一类。题记——东北无名氏(摘自《铁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何华[8](2012)在《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文中指出看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祖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一条黄色的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人称"黄河之都"的兰州。兰州,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中国的"陆都",是西北军事重镇、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枢

陈梦旖[9](2012)在《“曲线”MBO问题研究 ——以双汇改制为例》文中认为管理层收购,英译为MBO,即Management buy-out的概念,自从西方国家引入我国以来,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相关制度的不尽完善,使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屡受阻碍,并不能真正发挥其优越性,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并一度被国资委叫停,从如火如荼到偃旗息鼓,风光不再。然而,虽然置身于铁板政策的限制之下,企业的管理层收购现象却从未真正停止,只是其形式变得更加隐蔽化,曲线化。本文以双汇集团历时多年的“曲线”MBO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其实现“曲线”MBO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来探讨本文的主题:在当代新的大政策环境下,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MBO的曲线化有什么特征,集团的“曲线”MBO对集团上市公司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结合双汇案例探讨“曲线”MBO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说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结构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重点对本文研究的中心—MBO问题的5大理论:以詹森为代表的代理成本说和现代契约理论、以怀特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理论、以詹森和墨菲为代表的激励机制理论、以马丁·魏茨曼为代表的分享经济理论和以威斯通为代表的防御剥夺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对国内关于管理层收购涉及的国有企业产权改制问题进行比较,总体做综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MBO行为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西方实施MBO的具体动机、主要实施方法、运作过程和实施MBO后的效果分析。然后再详细介绍了我国MBO的具体发展历程与演变,其中,主要在结合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演变作介绍。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用相当的篇幅,讲述直接的国企MBO被政策所限制之后,国企改制兴起了“曲线”MBO的趋势,并以较为简短的篇幅介绍了2个典型企业“新潮实业”和“中联重科”“曲线”MBO的大致过程。其次,正式进入本文的主题,先对双汇集团从2002年到2010年的“曲线”MBO全过程进行了简介,通过公开披露的数据和表格理清了其控制人结构,然后就双汇集团“曲线”MBO对上市公司双汇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数据分析,采取了资本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分析的双重办法:方法一:通过事件研究法的方式,运用双汇发展股价数据,以[-30+30]为窗口期,计算出实现“曲线”MBO前后,双汇发展累计非正常报酬率CAR值,加以分析,得出双汇“曲线”MBO对双汇发展股价变动起正面效应,同时,一定程度上利于企业发展的结论。方法二:通过对双汇发展2010年4个季度和2011年前2个季度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单项分析,得出双汇“曲线”MBO对双汇发展股价变动起正面效应的结论。在用数据分析了双汇“曲线”MBO对双汇发展的影响之后,又紧密结合此次事件,提出了“曲线”MBO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股权变动信息披露不完整,融资来源不明问题,以及转让定价问题。第五部分紧密承接第四部分,对第四部分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提出解决这3个问题的主要办法。并对“曲线”MBO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预期,呼吁“曲线”MBO的阳光化。本文主要贡献在于:当政策大环境明令禁止国有大型企业进行MBO时,从新的视角切入,对隐蔽化的“曲线”MBO予以关注,并以双汇集团长达8年的“曲线”MBO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在描述其实施的全过程中,不仅贴合实际分析了其暴露的问题,还运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研究法”计算了“双汇发展”的股价变动情况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用数据证实了“曲线”MBO的积极后果,最后能够就此事件暴露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车馨玉[10](2011)在《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烟台张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无积极性、无压力、企业自身负担重等弊端,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发展缓慢的问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而管理层收购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形式,将经营管理者身份变为企业的所有者,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和管理者自身利益的一致,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激励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本文以管理层收购为研究对象,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张裕公司为案例,基于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管理层收购的理论源流和历史发展,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剖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务操作上对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在对我国所发生的管理层收购事件的经济后果及各种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及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对策,为政府部门通过管理层收购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绩效提供相关政策的参考。本文首先对管理层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论述了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中外管理层收购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国外的差异,即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在第四章中对管理层收购进行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理论分析之后,文章详细分析了张裕的改制过程,基于张裕改制中的典型事件、事实描述等,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时遇到的难点问题:股权转让的合法性问题、国有资产被收购的定价问题和资金来源规范性问题等。针对这些难点问题,本文认为解决管理层收购的难点问题,除了企业自律、行业自律之外,政策和法律规制是必须的。最后,提出了本文对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难点问题的对策:营造企业成长能力、加强对国企改制的立法规范、提升中介机构的评估质量、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加强信息披露管理和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然后阐述了研究的结论和启发。以期对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管理层收购起到指导作用,从而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发展缓慢的问题,以明晰产权、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二、烟台国企改制告诉我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台国企改制告诉我们?(论文提纲范文)

(1)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梳理
        一、关于企业形象的研究现状和述评
        二、关于徽商的研究现状和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可能的贡献和不足
第二章 企业形象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形象的含义及形象的认知
    第二节 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一、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
        二、企业形象的特点
    第三节 企业形象发展趋势
        一、现代企业形象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
        二、现代企业形象向审美化发展
        三、现代企业形象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第三章 不同时期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建立和打造措施
    第一节 “十一五”期间:打造“中国大型综合商社”的企业形象
        一、创立内刊,注册网站,打造企业形象主宣传阵地
        二、借助重大活动宣传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
        三、推出柜组明星,确立服务品牌
        四、加强跨国交流,重视国际形象
    第二节 “十二五”期间:打造“区域性流通航母”的企业形象
        一、加大对成员单位宣传的密度和力度,形成舆论氛围
        二、借助集团重大活动,扩大形象宣传效果
        三、企业徽标的系列化整合,传达企业形象内涵
    第三节 “十三五”期间:打造“现代综合服务商”的企业形象
        一、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公益传播扭转企业形象
        二、以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引领企业形象
        三、培养青年员工主人翁意识,提升员工形象
第四章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的形成与效果
    第一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主体
    第二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对象
    第三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媒介
        一、组织内传播媒介分析
        二、组织外传播媒介分析
    第四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传播效果检验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参与者人群特征统计
        二、受访者对徽商集团企业形象传播的认知与态度统计
第五章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徽商”形象尚未深入人心
    第二节 企业形象传播缺乏战略布局
    第三节 企业形象传播体系不完善
    第四节 企业形象传播手段匮乏
第六章 关于提升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思考
    第一节 关于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与传播关系的思考
        一、企业形象构建规定企业形象传播
        二、企业形象传播推动企业形象构建
    第二节 徽商集团企业形象构建策略优化
        一、明确企业形象构建核心,确定传播方向
        二、突出文化特点,拓展传播形式
        三、编织媒体网络,掌握传播主动权
        四、回应员工需求,提升企业内部形象
        五、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形象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2)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以万华化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本文的贡献点
第二章 市值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市值管理在国外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市值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第三节 市值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对比
第三章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现状
    第一节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现状剖析
    第二节 当前市值管理方法选择的问题
第四章 万华化学市值管理现状研究
    第一节 公司基本概况
    第二节 万华化学的市值管理内容
    第三节 万华化学市值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万华化学的市值管理方法研究
    第一节 资本运作类的市值管理
    第二节 投资者关系管理类的市值管理
    第三节 市值管理结果的定量分析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和相关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认真对待国资国企司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对象
        二、特殊在哪里
        三、宪法规定与司法实践
        四、研究语境
        五、问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立法层面
        二、行政层面
        三、司法层面
        四、为什么以司法治理为进路
    第三节 理论脉络和内容结构
        一、以中国宪制为总基调
        二、从案件审判流程来论述
        三、以司法治理现代化为归宿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公法与私法的交叉学科研究
        二、策略博弈分析法
        三、法律实证研究
    第五节 可能的贡献
    第六节 可能的不足
第一章 法院受理涉国资国企案件的筛选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一、材料1: 不予受理企业改制案件
        二、材料2:能动司法受理涉外案件
        三、材料3:能动司法服务国企改革
    第二节 受理还是不受理
        一、司法规定
        二、司法实践
    第三节 能动还是克制
        一、司法规定
        二、司法实践
    第四节 为什么拒绝司法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实事求是?
    第五节 为什么能动司法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利益均沾?
    第六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政治形势判断
        一、司法服从国家治理需要
        二、司法完成改革任务分工
        三、司法确定并发展自主性
        四、小结与反思:进退应矩?
    第七节 反思与展望:走向自主型司法
        一、司法与政治:调整权力边界
        二、司法与党政:区分发展方式
        三、司法与改革:确证成果合法
第二章 涉国资国企案件审理术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一、材料4:不良债权系列案件
        二、材料5: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第二节 司法规定
        一、涉及上级公司案件
        二、涉及行政部门案件
        三、涉及国企与非公案件
        四、涉及金融债权案件
        五、涉及社会稳定案件
        六、小结与反思:保护理念
    第三节 司法实践
        一、专项资金支持
        二、减免缓诉讼费
        三、开通绿色通道
        四、组建专业团队
        五、出台指导意见
        六、统一协调机制
        七、效果导向:“生病企业”的医院
        八、小结与反思:戴着镣铐跳舞?
    第四节 为什么如此审理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螺旋式上升?
    第五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权力资源配置
        一、司法治理落实国家治理
        二、司法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三、司法形塑独立社会功能
        四、司法巧用调判结合方式
        五、小结与反思:过渡性策略?
    第六节 反思与展望:法律多元主义
        一、法官弥补司法制度不足
        二、司法弥补公共政策不足
        三、建设多元一体法治国家
第三章 涉国资国企案件的执行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问题
        一、材料6:债权执行系列案
        二、材料7:基本解决执行难
    第二节 司法规定
        一、涉及上级公司案件
        二、涉及行政部门案件
        三、涉及国企与非公案件
        四、涉及社会稳定案件
        五、涉及产权保护案件
        六、小结与反思:平等保护势在必行?
    第三节 司法实践
        一、区别对待执行
        二、案件报告制度
        三、地方保护主义
        四、执行联动机制
        五、执行和解机制
        六、业务指导机制
        七、小结与反思:政策转型导致制度变迁?
    第四节 为什么如此执行
        一、党政的策略
        二、国企的策略
        三、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四、法院的策略
        五、小结与反思:司法政治化?
    第五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专业化实践
        一、司法提升执行治理水平
        二、司法增强制约行政能力
        三、司法规范执行自主建设
        四、小结与反思:执行的春天到了?
    第六节 反思与展望:迈向平等保护
        一、司法理念:平等保护
        二、司法行动:平等制裁
        三、路径安排:党与司法
第四章 作为涉国资国企案件“立法者”的法院
    第一节 “立法”情况
        一、总体概况
        二、具体情况
    第二节 “立法”特点
        一、回避政治问题
        二、防止资产流失
        三、维护社会稳定
        四、迈向平等保护
        五、夯实司法权力
    第三节 为什么是法院“立法”
        一、党的策略
        二、人大的策略
        三、国务院的策略
        四、国企的策略
        五、社会行动者的策略
        六、法院的策略
        七、小结与反思:司法法治国?
    第四节 司法角色定位:基于国家治理转型
        一、司法与政治之间的平衡
        二、司法确认公共沟通成果
        三、司法治理推进国企治理
        四、小结与反思:合二为一?
    第五节 反思与展望:司法治理现代化
        一、服务:“不换思想就换人”
        二、维护:“司法公正阶段论”
        三、建构:“主体性司法道路”
第五章 司法治理与法治道路
    第一节 司法双轨制
        一、社会的胜利
        二、国家的胜利
    第二节 为什么博弈
        一、国企治理是政治使命必然要求
        二、国企治理是治理绩效必然要求
        三、国企治理与司法治理分工配合
    第三节 目的:提升合法性与现代性
        一、运动治理与司法治理
        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三、法律移植与实践资源
        四、小结与反思:什么是法院的贡献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司法自信与法治道路
        一、外部视角:“以中国为中心”
        二、内部视角:“以中国为方法”
        三、司法治理:“阶段论”
        四、展望未来:“变化态”
    第五节 反思与检讨:解释限度
结语
附件: 论文相关司法解释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感恩奋斗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劳动激励的转型 ——以国有企业内部关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缘起:构成单位制的具体制度需要研究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单位制变迁的研究综述
        1.2.2 有关国企激励的研究考察
        1.2.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证个案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个案呈现:作为典型样本的K厂
第2章 劳动激励的转型:透视单位制变迁的一种途径
    2.1 劳动激励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1 劳动激励的内涵
        2.1.2 劳动激励的相关理论
    2.2 单位劳动激励的历史回溯
        2.2.1 单位劳动激励的起源
        2.2.2 建国后国有企业劳动激励制度体系的建立
    2.3 单位劳动激励的转型
    2.4 本文的研究视角:以企业内部关系为中心
第3章 传统体制时期国企单位劳动激励的集体化
    3.1 传统体制时期劳动激励的手段:情感和精神激励为主
        3.1.1 工资和奖金:在矛盾中波动前行、走向平均的物质激励
        3.1.2 包下来的福利:基于对身份地位认同的情感激励
        3.1.3 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劳动观的精神激励
    3.2 激励的主要策略:典型牵导、政治动员与国家规训
        3.2.1 典型牵导
        3.2.2 政治动员
        3.2.3 国家规训
    3.3 激励的潜在逻辑:扎根集体
    3.4 劳动激励功能的内卷化
第4章 改革后国企单位劳动激励的个体化趋向
    4.1 80年代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4.2 从计划到市场:劳动激励的过渡
        4.2.1 劳动激励手段的调整
        4.2.2 劳动激励面临的困境
    4.3 改制后劳动激励的变化:物质激励为主
    4.4 激励的主要策略:量化考核、职称晋级、制度奖惩
    4.5 潜在的逻辑:突出个体能力与绩效
第5章 单位劳动激励的转型及其呈现的企业内部关系
    5.1 劳动激励的转型:从扎根集体到个体化趋向
    5.2 传统体制时期劳动激励呈现的企业内部关系
        5.2.1 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有原则的父爱主义
        5.2.2 职工与企业的关系:认同与依赖
        5.2.3 职工间的关系:互助与压力并存
        5.2.4 领导干部与职工间的关系:相对亲和
    5.3 改革后劳动激励呈现的企业内部关系
        5.3.1 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相对趋于理性
        5.3.2 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利益依赖为主
        5.3.3 职工间的关系:趋于竞争、层化和相对疏离
        5.3.4 领导干部与职工间的关系:凸显权威
    5.4 小结与思考
第6章 集体主义的式微:单位劳动激励转型的反思
    6.1 劳动激励转型中集体主义式微的体现
        6.1.1 集体主义工作伦理的弱化
        6.1.2 集体主义情感的消解
        6.1.3 集体认同的下降
    6.2 劳动激励转型中个体化趋向衍生的问题
        6.2.1 单位公共性遭到削弱
        6.2.2 激励效能遭遇“有限性”
        6.2.3 意义共同体遭遇挑战
    6.3 单位制的遗产:集体主义的创造性转化
    6.4 面向国家、集体、个人的单位劳动激励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后记

(9)“曲线”MBO问题研究 ——以双汇改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1.3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1.1 基于代理成本和现代契约理论的研究
        2.1.2 基于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
        2.1.3 基于激励机制理论的研究
        2.1.4 基于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
        2.1.5 基于防御剥夺理论的研究
    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3. MBO发展历程分析
    3.1 国外MBO的发展历程
        3.1.1 MBO的动机分析
        3.1.2 MBO的方法探讨
        3.1.3 MBO的运作过程
        3.1.4 MBO的效果分析
    3.2 我国MBO的发展历程
        3.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3.2.2 我国MBO的发展
4. 我国“曲线”MBO案例分析
    4.1 新时代下MBO在我国的曲线化趋势
        4.1.1 曲线化前提:政策的变化使MBO进入了寒冬时代
        4.1.2 曲线化趋势:企业管理层积极实施间接MBO
        4.1.3 案例概述
    4.2 典型案例分析:以双汇历经多年的改制事件看中国式“曲线”MBO
        4.2.1 双汇“曲线”MBO事件简介
        4.2.2 双汇集团”曲线”MBO对双汇发展的影响
        4.2.3 从双汇改制引申出“曲线”MBO暴露的问题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5.2.2 加强对企业“曲线”MBO融资来源的掌控
        5.2.3 完善定价机制
    5.3 本文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10)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烟台张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 管理层收购的内涵
    (二) 国外学者关于管理层收购的研究综述
    (三) 国内学者关于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三、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
    (二) 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差异
    (三)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四、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
    (一) 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理论
    (二) 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治理
    (三)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五、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案例分析
    (一) 张裕集团简介
    (二) 张裕管理层收购的操作过程
    (三) 张裕集团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实证分析
    (四) 张裕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烟台国企改制告诉我们?(论文参考文献)

  • [1]徽商集团企业形象的构建与传播[D]. 吴小雯. 安徽大学, 2020(07)
  • [2]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 ——以万华化学为例[D]. 廖舒融. 厦门大学, 2019(12)
  • [3]国资国企司法治理实证研究[D]. 谢锐勤.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4]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劳动激励的转型 ——以国有企业内部关系为中心[D]. 徐春丽. 吉林大学, 2018(12)
  • [5]风景这边独好——访烟台亨得利眼镜公司[J]. 罗萍,周林.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5(09)
  • [6]大海作证[J]. 郝敬堂. 中国作家, 2014(02)
  • [7]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J]. 徐剑. 中国作家, 2012(20)
  • [8]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J]. 何华. 中国作家, 2012(10)
  • [9]“曲线”MBO问题研究 ——以双汇改制为例[D]. 陈梦旖.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2)
  • [10]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烟台张裕为例[D]. 车馨玉. 山东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介绍一下烟台国企改制的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