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梦想之旅在路上

2003 梦想之旅在路上

一、2003上路的寻梦之旅(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认为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刘章宇[2](2020)在《表象与意义 ——论曹文轩小说的意象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曹文轩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家之一,他潜心文学创作几十载,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意象书写是曹文轩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在作品中选取与建构了一系列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反映了作家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彰显出曹文轩的独特审美追求和艺术趣味,可以成为我们解读曹文轩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基于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对“意象”的概念界定,本文以曹文轩小说中的“意象”为切入点,分析曹文轩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叙事功能、精神指向和生成原因,来把握曹文轩小说的创作特点。本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曹文轩小说整体研究现状,综述意象研究现状,对“意象”概念进行界定,并讨论目前学术界对曹文轩小说意象研究尚未拓展的学术研究空间,进而阐明本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探讨曹文轩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从苦难与成长、欲望与诱惑、温情与爱、家园情怀与精神居所、艺术和谐与人性和谐几个方面,来把握作家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的象征内涵。第三章,从意象叙事的功能角度,探讨曹文轩小说意象呼应人物情感、构建留白艺术、营造诗画意境方面的叙事功能。第四章,探析曹文轩小说意象书写的精神指向,包括对乡土理想家园的描摹、对纯洁美好人性的坚守、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观照。第五章,分析曹文轩小说意象的生成原因,从苏北平原风情的浸染、童年生活经验的投射、古典主义的审美追求、童书作家身份的自我认同四个方面阐释意象的生成原因。

李佩瑜[3](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黄金龙[4](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王晓雪[5](2020)在《张文虎年谱》文中研究指明张文虎,字孟彪、啸山,笔名天目山樵,华谷里民,江苏南汇周浦镇(今属上海市)人。精於版本校勘、名物训诂、音韵乐律、中西算术,一生不求闻达,轻贱科举。坐馆金山钱氏前後达三十年,专事校勘。同治二年(1863)应曾国藩之聘,助曾国荃校刊《王船山遗书》。同治三年(1864)至金陵,留金陵书局校刻十三经、正史,而於《史记》三家注考索尤深,撰《札记》五卷。同治十二年(1873),以老请辞,归居复园。晚年纂修光绪《南汇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以及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三部县志,并对《儒林外史》详加评点。光绪十一年(1885),张文虎卒於松江府城东门外钱氏复园,年七十八。论文旨在通过对张文虎生平着作的蒐集、研读、考订,并参考大量传记、地方志及清人别集、日记手稿、书信手札、报刊等文献,以文献学、谱牒学、传记学等爲指导,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化检索平台,对谱主生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形成一部内容翔实有据的年谱。论文由年谱和附録两部分组成,年谱部分分爲年少求学、坐馆金山、入幕校书、归居复园四部分;附録包括张文虎着述知见録、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杨绍军[6](2019)在《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文中指出西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的高等学府,在鸡鸣不已、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坚持刚毅坚卓的校训,为国家保存了民族文化的血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奇迹。自1937年8月国民政府设置长沙临大到1946年7月组成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复校,中国作家对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或发生地(长沙、衡山、昆明、蒙自等)的创作,以及以西南联大历史为题材的写作,形成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和历史图景。在80多年的时间里,西南联大被不断的叙述、想象建构,在不同时代的作家和作品中得以反复呈现,其间经历了萌发期、勃发期和兴盛期。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西南联大文学书写中,威廉·燕卜荪、穆旦、杜运燮、冯至、郑敏、周定一等诗人对战争年代的流亡体验和流亡生活进行了表现,也对师生情谊、家国情怀和战争与死亡等进行了描绘,推动了 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朱自清、沈从文、罗常培、曾昭抡、费孝通等作家、学者不仅描写了战乱时期的离乱生活和云南的自然风物,还对边地形象进行了想象建构,写出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王力和钱锺书的作品将知识与典故集合起来,对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现实作了思考,成为战时学者散文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的《未央歌》和《长夜》,由于作者叙事动机不同,前者以情调风格见长,再现了“青春未央”的西南联大,而后者则用象征隐喻,描述了西南联大的“漫漫长夜”。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由于知识分子内迁或者说南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时空的转换,这种流亡体验既扩大了他们的生活视野,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素材,集中对遍地烽火、离乱迁徙、战争记忆、弦歌不辍等进行了呈现。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西南联大书写中,汪曾祺、宗璞、冯至、冯友兰、金岳霖、钱穆等作家、学者对战争时期跑警报、泡茶馆和战乱中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进行了描绘,其间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和体验、反思,成为他们写得最好、写得最精彩的作品;郑敏、杜运燮、赵瑞蕻、唐湜等诗人的作品对西南联大进行了礼赞,缅怀和追忆了西南联大的师友,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和风采进行了表达;宗璞《南渡记》以家族关系来结构小说模式,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描述。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的书写者将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战争记忆与老年叙事融合在一切,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事进行了书写,提供了考察20世纪知识分子生命历程的重要文本。在新世纪以来的西南联大书写中,许渊冲、赵瑞蕻的散文和浦薛凤、何兆武、任继愈、陈岱孙、陈达等的回忆录或自传,对西南联大师友和昆明的生活进行了追忆,也对西南联大的精神进行了揭示,还对西南联大的人物进行了评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宗璞《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实现了对西南联大的史诗性建构,对偏安昆明的世情和浪漫、滇西大反攻的悲壮与豪情、青年一代的选择和爱情等进行了描写和呈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董易《流星群》写到了西南联大青年和地下党员的生活和斗争,突破了传统革命文学的叙事,重现了西南联大青年的“青春之歌”;海男《穿越西南联大挽歌》和《梦书:西南联大》以西南联大师生作为描述对象,完整地书写了西南联大的历史,用诗化的语言建构了文学中的西南联大。这一时期西南联大的书写者不再限于西南联大师生,他们对西南联大的书写内容更为宏大、语言形式探索不断创新,使得作为镜像的西南联大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可以说,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融合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互动,其中有笳吹弦诵、弦歌不辍的描写,也有家国情怀、书生报国的展示,更有战争记忆、边地形象的建构,也有浪漫性、传奇性和民间性、现代性的关联。在不同的时代,中国作家对西南联大的书写,使得西南联大的想象建构不断被发现或重复,作家再现了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以生命践行的内地流亡,重构了他们体验自由/独立、高贵/卑微、牺牲/苟全的生命历程,书写了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现实图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学者也对中国现代教育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回顾、反思。因此,西南联大虽然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但需要坚持西南联大的精神和理想,西南联大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民族精神、高尚思想和人格风范应该被传承下来。可以说,对西南联大的书写,还会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延续发展和不断重现,成为常说常新、层出不穷的历史话题。

张默茉[7](2019)在《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理论对电影制作的影响》文中指出约瑟夫·坎贝尔是美国的一位着名的神话学家,当我们重新审视约瑟夫·坎贝尔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论题以及他个人在众多领域中的影响时,我们不禁地意识到国内学界应当给予这位伟大的神话学家以高度的重视。坎贝尔的神话学着作可以称为好莱坞世界的神话学编码。从众多具有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例如从《星球大战》和《黑客帝国》以及《阿凡达》等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约瑟夫·坎贝尔式的叙述结构”:除了科幻电影外,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一些动画和励志电影中也心照不宣地运用了坎贝尔英雄探险模式这一叙事结构,比如《寻梦环游记》、《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坎贝尔神话理论不仅在二十世纪后期的《星球大战1》、《异形2》、《终结者2》等影片的制作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如今的电影制作例如2016年、201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7》《星球大战8》中,坎贝尔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来自美国好莱坞、迪斯尼等影片带来的巨大冲击,尤其是约瑟夫·坎贝尔所影响的科幻、动画类型影片,已成为票房号召力的标志。尽管我们生活在约瑟夫·坎贝尔所影响下的文化场景中,我们却忽视了他的存在。约瑟夫·坎贝尔作为新时代运动先知的神话学家,他的着作对以乔治·卢卡斯为代表的导演们和以沃格勒为代表的剧本理论家们的影视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思索这样几个问题:作为一名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为何能够在当代影视领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这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叙事传统?除了为好莱坞等影视制作创立新的叙事结构外,他的背后是否有着其他不为人所知的“美丽”?本文将从叙事结构、信仰表达、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理论对电影制作的影响。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探寻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理论与电影制作间的渊源关系,并对当前学者对于约瑟夫·坎贝尔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期待可以站在前人研究的高度上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坎贝尔的神话理论与电影制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部分也是正文的第一章,阐释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在叙事结构方面对当代电影制作的影响。这一部分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言说:第一节主要对坎贝尔关于神话的总观点以及对英雄神话进行了明晰;第二节对坎贝尔英雄神话的叙事模式即:一段旅程、两个世界、三幕剧进行详细阐述,在研究其理论的同时,将其与当代电影制作的具体案例结合起来,探讨其神话理论对影视制作在叙事结构方面的影响。众所周知,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坎贝尔的神话理论也是如此。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众多编剧理论家在继承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的叙事模式的同时也不断地将其发展完善,在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和丹·哈蒙的精心改良下,坎贝尔“英雄之旅”的叙事结构成为好莱坞世界公共的语言。第三节主要阐释了现代电影与英雄神话之间的关系,经研究发现,英雄神话对电影的的影响体现为:一、神话元素直接或间接地被引入影片文本。二、奇幻浪漫般神话经历的赋予。三、观影机制与造梦机制的模范。英雄之旅除了是一段外在的旅程外,他也经历着内心成长这一历程。所以论文第三部分主要探究了坎贝尔神话理论对当代电影制作中内心信仰的表达方面的影响,分别从内心之旅的历程、内心信仰的表达以及对个人神话书写方面进行了探究。论文第四部分则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探讨了坎贝尔神话理论对当代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影响,第一节主要梳理了神话人物原型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第二节主要探究了坎贝尔“英雄之旅”中的原型人物对当代影视制作中异形人物构建的影响;第三节主要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谈论坎贝尔神话理论中二元人物关系的设定对当代影视制作中人物关系设定的影响。通过本论文的书写,企图从理论的高度去深入地了解影视冲击人们眼球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神话学根源。

马晓华[8](2019)在《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文学是对儿童精神的探索与激发,是对童年生活的关注与回忆。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表达的是他对儿童生活的关注与儿童精神的发现,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与对儿童生活的追溯。经过对作品的细读,本文从曹文轩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出发,主要探讨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论文主体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论文的绪论部分对曹文轩儿童文学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概述,阐明论文选题缘由和研究内容。第一章论述了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中意蕴深厚的内涵。曹文轩在创作中关注人性和伦理,同时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展开了讨论,也从哲学层面对人类的生存态度进行了反思。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探索。分别从古典诗意美的建构、浪漫主义情调的营造、独特的叙事方式三方面探讨了其儿童文学创作中艺术特色方面的探索。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的价值和局限。在肯定曹文轩儿童文学观和价值的同时对其作品中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探讨。结语部分对全篇论文进行了归纳总结。

孔丽萍[9](2019)在《论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文中研究说明叶辛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小说闻名的知名作家。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创作至今,已有一百多部文学作品。叶辛小说题材多样,主要有知青题材、农村题材以及都市题材,无论什么题材的小说,叶辛都在小说中刻画了知青形象。本文立足于叶辛的小说,以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叶辛笔下知青形象的整体性研究,寻找叶辛小说中知青形象的特点。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叶辛小说中知青形象总览。这部分主要目的是总结出叶辛小说中知青形象的类型。在充分阅读叶辛小说的基础上,发现叶辛笔下的知青形象可以分为坚定执着的拯救者形象、自私自利的害人者形象、自卑软弱的受害者形象,由此可以归纳总结出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具有类型多样的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叶辛小说中知青形象性格的二重性。以小说文本为基础,运用刘再复的“性格二重组合理论”来分析叶辛笔下知青形象性格的善与恶、崇高与怯弱、软弱与反抗、冷漠与热心。第四部分探讨叶辛小说中知青形象的理想化色彩。结合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时代背景、叶辛的知青经历与小说文本,从人物命运的理想化、人物关系的理想化以及促使人物理想化的情节设置三方面来论证叶辛对小说中的知青形象所赋予的理想化色彩。第五部分是结语,主要论证叶辛实现了他的创作目的,书写知青这一代人的命运。另简略分析叶辛为何能塑造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知青形象,并从作家本人与知青文学两个维度来说明叶辛创作的意义。通过以上研究,文章认为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具有类型多样、性格二重性、理想化色彩的三大特点。叶辛实现了他的创作目的,书写知青这一代人的命运。叶辛通过书写知青的命运还原了“上山下乡”运动的部分真实情况;叶辛小说中塑造的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知青形象丰富了知青文学的人物画廊。

黄思颖[10](2018)在《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张承志文学抒写的整体精神建构中,把“清洁”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虽然是在其后的散文《清洁的精神》中才鲜明亮出“旗帜”的,但是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却是笃定不移地贯穿在他的全部文学实践中。“清洁”的基本词意具有“清白”、“洁净无尘”、“廉洁”的意思,然而,在张承志的文学话语里,“清洁”指向的是“以洁为美”的濯净审美世界的筑造、是“因洁而勇”的价值理想追求,是“视洁如命”的忠贞信念。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尝试从“诗意清洁”、“价值清洁”、“信仰清洁”三个向度,审视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风格。九十年代以来,人文精神普遍失落,而张承志作为一个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坚定地站出来,呼唤价值信仰,提倡“清洁的精神”,却遭到了学术界不少的误解。批评的眼光主要是将“清洁”与宗教教义以及当代政治运动结合起来,以为张承志要借此发动一场“圣战”甚至再进行一场文革,将“清洁”理解为“清除一切思想”。可是阅读其小说文本结合“清洁”的本身意思,却能从中发现他的“清洁”的具体内涵与意义,可以说,他的小说原本就体现出一种“清洁”的叙述风格。在审美意义上,“清洁”体现为小说叙事风格的诗化散文化;在价值意义上,“清洁”体现为作品主人公不顾一切地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信仰意义上;“清洁”体现为小说中时刻笼罩的执着去信的气氛。因此,不论是审美风格上还是信仰价值上,“清洁”都已经成为他的叙事策略,所以论文主要从其小说文本出发,结合“清洁”本身的意思,深度阐发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的内涵,对“清洁”进行深入的意义分析,并通过这种语义的解释,意在从美学风格、价值追寻以及忠贞信仰等方面研究张承志为“清洁”赋予的新的含义,通过这种阐述建立文本、作品深层结构、感知世界的的关系。

二、2003上路的寻梦之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上路的寻梦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特别说明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第二节 文学家族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三 悼亡与追思
    小结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一 探寻流放之路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四 训诫与期望
    小结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致谢

(2)表象与意义 ——论曹文轩小说的意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曹文轩小说研究现状
    1.2 “意象”概念界定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曹文轩小说意象的象征意蕴
    2.1 芦苇荡、水、山谷:苦难与成长
    2.2 红珍珠、天堂草:欲望与坚守
    2.3 金鲤鱼、牛、狗:温情与爱
    2.4 油麻地、房子:家园情怀与精神居所
    2.5 青铜葵花:艺术和谐与人性和谐
第三章 曹文轩小说意象的叙事功能
    3.1 呼应人物情感
    3.2 构建留白艺术
    3.3 营造诗画意境
第四章 曹文轩小说意象的精神指向
    4.1 乡土理想家园的描摹
    4.2 纯洁美好的人性书写
    4.3 “古典”中的现代观照
第五章 曹文轩小说意象的生成原因
    5.1 苏北平原风情的浸染
    5.2 童年生活经验的投射
    5.3 古典主义的审美追求
    5.4 童书作家身份的自我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5)张文虎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关於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谱前
卷一 年少求学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1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2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3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4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5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6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7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8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9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10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11岁
    嘉庆二十四年乙卯(1819)12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13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14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15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16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17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18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19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20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21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22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23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24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25岁
卷二 坐馆钱氏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26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27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28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29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30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31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32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33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34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35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36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37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38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39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40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41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42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43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44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45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46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47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48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49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50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51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52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53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54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55岁
卷三 入幕校书
    同治二年癸亥(1863)56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57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58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59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60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61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62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63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64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65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66岁
卷四 归居复园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67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68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69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70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71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72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73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74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75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76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77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78岁
谱後
结语:张文虎小传
参考文献
    (一)张文虎着述
    (二)其他人物着述及谱传
    (三)地方文献及档案史料
    (四)现代研究论着
    (五)论文
    (六)目録及工具书
附録一: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
附録二:张文虎着述知见録
附録三: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後记

(6)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内涵及其缘起
    第二节 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互动
    第三节 西南联大文学书写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1930年代到1970年代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战乱年代的体验和反思
    第二节 离乱弦歌的写意和抒怀
    第三节 青春如斯美好校园世界
第二章 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异乡人”的温情和守望
    第二节 黄金岁月的礼赞和缅怀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历史性境遇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的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灵地缅想与心路的叙写
    第二节 史诗性建构与历史反思
    第三节 诗性传奇的历史“复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理论对电影制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约瑟夫·坎贝尔与其神话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坎贝尔研究现状
        二、国内坎贝尔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英雄的外在旅程与电影制作
    第一节 神话起源与英雄神话
        一、神话之界定
        二、何为英雄
        三、英雄神话的诉说
    第二节 英雄神话的叙事模式
        一、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叙事
        二、沃格勒与他的《作家之旅》
        三、丹·哈蒙与“故事圈理论”
    第三节 现代电影与英雄神话
        一、神话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
        二、奇幻浪漫般神话经历的赋予
        三、观影机制与造梦机制的模范
第二章 英雄的内在旅程与电影制作
    第一节 内心冒险之旅
        一、内心之旅——“蜕变”
        二、内心之旅——“起舞”
        三、内心之旅——“超越”
    第二节 内心信仰的表达
        一、认识信仰与信仰观念在电影中的表达
        二、信仰的追寻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第三节 个人神话的书写
        一、叙事治疗与英雄的内在旅程
        二、“宇宙意象”与《星球大战》
        三、“遵循内心直觉的喜悦”
第三章 英雄的形象塑造与电影制作
    第一节 人物原型与影视角色的设置
    第二节 异形形象的构建
    第三节 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
        一、二元人物对立关系——导师与孤儿
        二、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超级英雄与超级反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论文中所涉及的影片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对人性和伦理的表现
        一、对善与美的赞扬
        二、对丑与恶的理解
        三、珍视情感的力量
    第二节 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一、对生命尊严的扞卫
        二、对生命困境的抗争
        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第三节 对人类生存态度的反思
        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二、挣脱生存的虚无
        三、对弱者生存价值的肯定
第二章 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探索
    第一节 古典诗意美的建构
        一、优美的风景描写
        二、诗意的语言
        三、含蓄与节制之美
    第二节 浪漫主义情调的营造
        一、瑰丽的想象
        二、感伤忧郁的情调
    第三节 独特的叙事手法
        一、主观化叙事
        二、儿童视角的运用
第三章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的价值和局限
    第一节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
        一、追求儿童文学的功用性
        二、追求儿童文学的文学性
    第二节 曹文轩儿童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带有中国审美特色
        二、引领了成长小说的发展
        三、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意义
    第三节 曹文轩作品的局限性
        一、陈旧的性别观
        二、成人化倾向
        三、创作的模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论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创新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 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总览
    1.1 坚定执着的拯救者
    1.2 自私自利的害人者
        1.2.1 “物质型”知青和“流氓无赖式”知青
        1.2.2 欠债者形象
        1.2.3 忏悔者形象
    1.3 深陷困境的受害者
        1.3.1 获得新生的奋斗者形象
        1.3.2 走向毁灭的悲剧者
2 叶辛小说中知青形象的性格二重性
    2.1 善恶的对照与二重组合
        2.1.1 善与恶的对照
        2.1.2 善与恶的二重组合
    2.2 崇高与怯弱的二重组合
    2.3 软弱与反抗的二重组合
    2.4 冷漠与热心的二重组合
3 叶辛知青形象的理想化色彩
    3.1 人物命运的理想化
        3.1.1 历史:人物的悲剧性
        3.1.2 作品:人物命运的理想化
    3.2 人物间关系的理想化
        3.2.1 知青与知青
        3.2.2 知青与农民
    3.3 促使人物理想化的情节
        3.3.1 “雨”的情节
        3.3.2 “死亡”情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清洁”内涵及张承志小说“清洁”叙事研究综述
    第一节 张承志小说“清洁叙事”的来源与意义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清洁”的来源及生成
    第二节 张承志小说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二、有关“清洁”的论争
    第三节 “清洁”:闪烁的汉语及新鲜的含义
    第四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目标
第一章 诗意清洁——“以洁为美”的濯净审美世界
    第一节 “自然”民间的诗意栖息地
        一、与广袤的心灵草地相依相随
        二、与深邃的天山腹地相濡以沫
        三、与神秘的西海固高原坦诚相守
    第二节 诗性言说与主体灵犀的融通
        一、诗人气质与诗化小说
        二、主体情绪的渲染与象征化叙述
        三、“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式的朦胧美
    第三节 唯我独尊的孤独审美行者
        一、“倾诉”与“规避”:关于艺术的两个观点
        二、“真”与“善”:关于美的两个表现
第二章 价值清洁——“因洁而勇”的倔强理想追求
    第一节 在矢志不渝的坚守中作“人民之子”
        一、底层人民的心灵史
        二、作人民的儿子
    第二节 在“行走”的悲壮中体味“过程”价值
        一、在路上:梦在远方的追逐
        二、幻灭却不绝望地“行走”
        三、逐梦过后是生命的升华
    第三节 在“侠义”的执着中寻找生命的高贵
        一、舍生取义与生命冲动:“侠义”精神的文本表达
        二、母族血性与人格建筑:“侠义”形象的深层意蕴
        三、高贵理想与执着追寻:呼唤失落的“侠义”价值
第三章 信仰清洁——“视洁为命”的忠贞信念
    第一节 “革命”理想信仰:青春激情的自我追忆与确证
        一、异样的“革命”书写与红卫兵的承当
        二、反抗精神与英雄主义情怀
    第二节 自我主体信仰:寻找健动不息的生之意志
        一、“信”与“勇”:自我主体的人格自足
        二、“向死而生”:充盈而完满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宗教精神信仰:在神示的光照中承负现世的苦难
        一、神性书写与“奇迹”的降临
        二、苦难转化与生命的救赎
        三、信仰者的“无限弃绝”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2003上路的寻梦之旅(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表象与意义 ——论曹文轩小说的意象书写[D]. 刘章宇. 济南大学, 2020(01)
  • [3]《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5]张文虎年谱[D]. 王晓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6]西南联大的文学书写研究[D]. 杨绍军. 云南大学, 2019(09)
  • [7]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理论对电影制作的影响[D]. 张默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研究[D]. 马晓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论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D]. 孔丽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张承志小说的“清洁”叙事研究[D]. 黄思颖. 华侨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2003 梦想之旅在路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