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一、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婕,王燕[1](2022)在《钢结构装配式半刚性连接节点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框架装配式梁柱大多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形式,其节点刚度介于刚接与铰接之间,属半刚性连接。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了钢结构装配式半刚性连接节点的研究进展,从节点层面根据柱截面形式不同,讨论了开口截面柱与梁、闭口截面柱与梁的连接节点特性、构造特点及力学性能。从框架层面采用弹性及弹塑性分析方法,基于节点半刚性特征对框架结构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闭口截面梁柱采用单向螺栓连接节点可免去在柱壁开孔和补焊等做法,并可减轻采用对拉螺栓连接节点造成的柱壁凹屈,但目前针对单向螺栓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积累尚不够丰富,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入。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弹性及弹塑性分析均表明节点柔性改变了框架内力分布、基本周期及地震响应,因此分析时应考虑半刚性节点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陈培旭[2](2021)在《铝合金框架全机械式连接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铝合金以其比强度大、易加工、外形美观、耐腐蚀性好等优势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铝合金框架结构在住宅等建筑结构的使用也愈加广泛,可靠的节点设计对结构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铝合金框架梁柱节点,国内相关研究匮乏,机械式连接铝合金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选用牌号为6061-T6铝合金H形截面梁柱,采用不锈钢连接件,通过高强螺栓实现节点间的机械连接,对铝合金框架全机械式连接梁柱节点进行了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试验,并结合有限元对节点进一步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力学拉伸材性试验,研究了试验所用的6061-T6铝合金以及S304不锈钢的相关力学性能;(2)进行了5个铝合金框架全机械式连接梁柱节点的滞回试验,分别是柱间无加劲肋带双腹板角型件的顶底加肋角型件连接节点(2个)、柱间有加劲肋带双腹板角型件的顶底加肋角型件连接节点(2个)和梁腹板开孔削弱、柱间有加劲肋带双腹板角型件的顶底加肋角型件连接节点(1个),对各类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明确了相应节点的滞回性能和破坏模态等;(3)根据5个节点试验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基于双线性简化节点滞回模型,提出了铝合金梁柱节点适用的简化滞回模型;(4)根据节点滞回试验结果,建立了可靠的有限元模型,并对节点的受力全过程进行分析;(5)分别进行三种类型节点在考虑柱端轴压比、节点域厚度和顶底角型件厚度影响因素下的参数分析,总结了各影响因素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6)进行36个柱间未设加劲肋带双腹板角型件顶底加肋角型件铝合金梁柱节点的有限元模型算例计算分析,对半刚性节点弯矩-转角曲线三参数模型公式中的形状系数进行拟合回归,提出了该类节点适用的形状系数公式,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对节点初始刚度的影响。

韩枫[3](2021)在《T型钢自复位节点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钢结构作为绿色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钢结构最为重要的是其梁柱节点的设计,梁柱节点可通过刚度较大的焊接连接、刚度较小的螺栓连接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刚性连接。本文主要根据现有文献,将通过螺栓连接的半刚性节点进行改进,同时也是对目前现有的自复位节点的一种改进,现有自复位节点大多数是采用角钢耗能,本文将预应力筋应用于T型钢半刚性节点中,即将现有的角钢耗能自复位节点中的角钢替换为耗能性能更好的T型钢。使节点具有自复位能力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耗能性能,保证节点的延性。首先设计一标准节点,根据此标准节点改变节点参数,设置13个节点变参数模型,变参数分为四个系列分别为:CM(connect mode)系列试件、BP(bolt parameters)系列试件、TS(T steel)系列试件、PR(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系列试件。对13个不同参数模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对比模拟结果,探求不同参数对于T型钢自复位节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带有预应力筋的半刚性节点不具有自复位性能,自复位节点能够满足震后梁柱不发生塑性变形,且震后修复比传统焊接框架更为容易。螺栓等级与(一定范围内的)预应力筋的长短对自复位节点的影响较小;而螺栓个数、T型钢和预应力筋的相关参数会对自复位节点的性能带来较大影响。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中的连接单元法,建立自复位钢框架,并将节点性能代入框架中,对比自复位钢框架与焊接钢框架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并对自复位节点的不同布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复位钢框架震后具有更小的层间残余位移,且震后梁柱均处于弹性状态,能够达到自复位钢框架的设计理念。通过对自复位钢框架中自复位节点的位置布置研究,得出结论:将自复位节点只在边柱布置的钢框架自复位性能要优于只在中柱布置的钢框架。且各自复位节点均能满足“大震可修、易修”的设计初衷。

邹亚兰[4](2021)在《基于新型钢节点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竖向连续倒塌破坏发生较多,而结构在抵抗连续倒塌破坏时必须拥有足够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节点。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既能提高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又不降低其延性的钢节点研究较少。因此,为了满足钢节点对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的抗倒塌需求,本文基于腹板双角钢节点,提出了螺柱加强和钢板加强的2种新型钢节点,并通过静力推覆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文中基于新型钢节点子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腹板双角钢节点,采用Q235和Q345钢材,设计制作了螺柱加强和钢板加强的2种新型钢节点子结构试验模型,采用静力推覆试验方法,进行了3个子结构模型的静力推覆试验,研究了上述子结构节点的变形和破坏特征,分析了其刚度、承载力、延性的差异,特别是初始刚度、梁中内力变化规律以及对子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2种新型钢节点均改变了子结构的主要破坏特征,其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比腹板双角钢节点明显提高,且延性几乎不变,说明新型节点有效提高了子结构中柱失效时的抗倒塌性能。(2)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精细化分析方法,建立了上述3个子结构试验模型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新型节点螺柱及连接件的受力和变形性能,分析了钢框架梁上翼缘螺栓孔的应力分布规律,探讨了相应子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等,建立了双线性节点弯矩-节点转角力学分析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良好。(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其中Hinge单元的本构模型定义为文中提出的节点弯矩-节点转角分析模型,分别建立了新型钢节点平面钢框架和腹板双角钢节点平面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ABAQUS/Explicit模块在失效柱处施加线性增长的竖向位移进行准静态分析,得出了2个平面钢框架模型的荷载-位移曲线,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接着,采用ABAQUS/Explicit模块,分别移除框架底层中柱、内柱和边柱等,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动力非线性有限元连续倒塌分析,根据框架变形、去柱端位移、梁柱节点转角时程曲线综合评价其抗连续倒塌性能。结果表明,新型钢节点框架比腹板双角钢节点框架具有更大的刚度和承载力,移除底层中柱和内柱时,新型钢节点钢框架失效位移和梁端转角均小于腹板双角钢节点的;移除底层边柱时,新型钢节点钢框架的失效时间亦大于腹板双角钢节点的失效时间,表明其具有更好的抗连续倒塌能力。

王晓波[5](2021)在《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家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钢结构对装配式建筑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焊缝连接对于装配式钢结构现场安装节点而言,存在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质量不稳定、安装效率低等诸多问题。螺栓连接是一种适宜装配式结构的连接方式,但国内外针对箱形梁-柱全螺栓节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多高层框架结构箱形截面梁-柱节点为研究对象,以全螺栓连接为目标,综合“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考虑现场安装相关要求等要求,进行了以下研究:(1)根据梁柱节点域的加强要求,进行了多高层框架结构角柱、边柱、中柱适用的带悬臂段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针对焊接箱形截面梁给出了衬盖连接板方案、轧制箱形截面给出了嵌套箱梁方案。(2)根据节点受力M、V、T及其组合情况,给出了连接板、高强度螺栓的选取及布置方法。(3)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衬盖连接板方案的“单剪”、“双剪”分别进行建模,分析了几何参数(连接板板厚、柱加劲板厚、悬臂段长度及安装孔距梁端距离、悬臂段与箱形梁拼接间距、安装孔截面高度)和结构参数(柱轴压力、钢材摩擦抗滑移系数和是否补强安装孔)对节点转动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4)通过对箱形梁端安装孔的补强,悬臂段安装孔的构造封闭,实现塑性铰发生位置的可控。(5)结合实际工程,将箱形梁代替原设计中的H形钢梁,对比净高、用钢量等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节点设计。

张寒松[6](2021)在《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H型钢梁节点受弯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闭口截面钢管柱在建筑结构中的广泛应用,其与钢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一直是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钢结构框架半刚性节点也逐渐成为工程界研究的宠儿,其不仅满足结构的正常使用要求,还能在地震时做到节点耗能而不产生脆性破坏。为了结合闭口截面钢构件与半刚性节点的优势,本文提出了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具体指方钢管柱与角钢之间通过穿芯螺栓连接,角钢与H型钢梁之间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的节点。本文提出了3种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分别为顶底无加劲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顶底加劲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和顶底加劲角钢腹板双拼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进行了研究。模型采用实体单元,考虑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和大几何变形。本文采用间接验证的方式对类似节点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对比有限元与试验结果中的应力应变发展历程、破坏模式、部件变形和转角-弯矩曲线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对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的静力抗弯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具体包括是否设置角钢加劲板、加劲板的位置、加劲板的形状、加劲板的数量、加劲角钢的材性、加劲板的厚度和是否设置腹板双拼角钢等参数。以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为基础,对顶底无加劲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顶底加劲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和顶底加劲角钢腹板双拼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进行了受力分析,结合Eurocode 3和P398中建议的屈服线理论及其模式对无加劲角钢和加劲角钢的抗拉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同时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确定了顶底无加劲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和顶底加劲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的旋转轴位置,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计算简图。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理论计算值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良好。

许贝[7](2021)在《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铸钢件连接的节点属于一种半刚性节点,其倒角可避免焊接产生的应力集中。传统的铸钢件连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导致结构发生不可恢复的破坏,为震后维修带来巨大的困难。自复位结构体系能够有效控制结构的残余变形,使结构在震后不需要或者少部分维修即可迅速恢复使用功能。本文为解决传统铸钢件连接节点存在的缺陷,基于自复位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该类节点的梁柱通过铸钢件栓接,沿着梁翼缘内侧布置预应力钢绞线。钢绞线施加预应力后使得梁柱压紧,梁柱连接处具备满足结构正常使用的抗弯刚度。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梁柱节点的受力机理、破坏模式、抗震性能及自复位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节点的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大体如下:(1)通过观察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节点的应力分布,对其受力变形情况和破坏模式进行分析。梁端荷载作用下,铸钢件屈服耗能,预应力钢绞线保证自复位性能,加载过程中梁、柱及钢绞线均保持弹性,震后仅需替换铸钢件便可将节点恢复至无损状态。节点的破坏表现为受拉铸钢件出现贯通水平肢和肋板的屈服带或者出现贯通竖肢和肋板的屈服带两种模式。(2)分析不同参数在静力荷载作用下对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节点承载性能的影响。钢绞线初始预应力对节点的承载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铸钢件竖肢的厚度,铸钢件水平肢和肋板的厚度对节点的承载性能影响相对较小。(3)从承载性能及自复位能力等方面,对具有相同参数的铸钢件连接自复位节点和传统铸钢件连接节点在低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铸钢件连接节点承载力低,卸载后残余位移大,而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节点承载力高且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4)研究不同参数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自复位能力。结果表明:各节点的滞回曲线均呈现为典型的“双旗帜型”,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性能和耗能能力。增加铸钢件竖肢、水平肢和肋板的厚度可以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而增大钢绞线初始预应力、减小钢绞线的长度或者增加钢绞线的数量可以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和自复位性能,但耗能能力减弱。(5)结合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节点设计方法。给出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建议:铸钢件竖肢和水平肢的厚度取钢梁腹板厚度的1.2~1.6倍,铸钢件肋板的厚度取钢梁腹板厚度的1~1.6倍,直径15.2mm的1×7钢绞线,其初始预应力取60~120k N,长度不宜小于2000mm。

董昆鹏[8](2021)在《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受力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建筑工业化对装配式结构和震后可快速恢复功能结构的迫切需求,提出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的连接组件采用低屈服点钢材(LYP)代替传统钢材,并利用方便安装和拆卸的高强度螺栓进行各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同时发挥震后可更换、预制装配、“结构保险丝”三种功能。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相应数值模型,研究了四种不同削弱形式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结构保险丝工作机理,优选出带低屈服点钢薄板型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完成了配置此节点的三层钢框架整体结构的静力及动力分析,并检验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在实际框架中是否能够发挥结构保险丝作用;完成了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循环加载参数化分析,研讨了各个参数对节点抗震能力的影响,确保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能够充分发挥结构保险丝作用。基于参数化分析结果,提出了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的设计方法,为此类节点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精细的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有限元模型,根据国内外试验数据验证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设计了两种失效类型、四种不同削弱形式有限元模型,并研究其抗剪性能、承载性能、滞回性能、耗能性能、损伤分布以及破坏形态,探讨了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结构保险丝”作用机理及优选削弱形式。(2)将筛选出的带低屈服点钢薄板型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放入三层一榀整体框架结构中,建立了全螺栓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了具有相同承载力系数的普通钢材狗骨型焊接节点以及带低屈服点钢盖板连接组件的梁端部扩翼型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静力推覆分析及动力时程分析,对比验证了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在整体结构中的“结构保险丝”作用。(3)筛选三个关键影响因子(腹板厚度、耗能段长度、梁高),进行循环加载参数化分析,获得各影响因子对承载性能、滞回性能、耗能能力的影响,得到了基于关键组件耗能比例与承载力系数设计值的关系曲线,最终提出了基于耗能行为的临界承载力系数设计值。(4)为确保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充分发挥结构保险丝作用,提出了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的设计方法,并给出实际工程算例。

赵洋[9](2020)在《考虑组合楼板效应装配式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钢框架由框架柱、梁和组合楼板组成,属于绿色建筑范畴。梁柱节点属于受力最复杂的区域,在钢框架震害和工程事故中,破坏位置多发生在此处。在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中,节点采用全螺栓连接形式,传力路径更简明,具有较大的转动变形能力,使结构弯矩分布更趋合理,整体变形能力和延性得到提高。组合楼板一般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可以有效限制钢梁局部屈曲失稳,但同时限制了节点转动变形。现有的钢节点研究多集中在梁柱构造以及连接形式,对组合楼板的影响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考虑组合楼板效应装配式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以端板连接循环加载试验为基础,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来对考虑组合楼板效应的栓焊连接、端板连接、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分别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及楼板塑性损伤开裂分析,其中对节点重要构造如组合楼板、节点连接件、压型钢板类型开展参数化分析研究。1)按规范计算公式设计了栓焊连接、端板连接、顶底角钢连接三种类型钢节点,并计算了不同楼板厚度的弹性阶段承载力的理论值。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模模拟三种节点循环加载试验并提取了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对比节点理论值发现,组合楼板会提高节点弹性阶段的承载力;组合楼板越厚,承载力增加越大,其中顶底角钢连接最为明显。在端板连接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中,荷载较大时端板中部大面积鼓起,端板加劲肋处变形严重接近破坏;端板连接的耗能能力较好,其抗震性能较为优越。2)对三种连接形式及变连接件尺寸的梁柱节点进行有限元建模计算模拟,提取对比弯矩-转角曲线并判断节点刚度类别,通过整理对比极限承载力、初始转动刚度、耗能能力、节点域最大转角研究三种节点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栓焊连接接近于刚性连接、顶底角钢连接接近于铰接、端板连接属于半刚性连接;栓焊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最好,端板连接次之,顶底角钢连接抗震性能最小;对比节点域最大转角,顶底角钢连接最大,栓焊连接最小,端板连接介于二者之间;连接件厚度对栓焊连接与端板连接的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当连接件厚度增加,其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等均略有提升,而角钢加劲肋对顶底角钢连接与端板连接的抗震性能有较大提高。3)通过考虑组合楼板效应下钢框架节点弯矩-转角曲线,总结归纳出组合楼板效应的相关规律。对组合楼板厚度、压型钢板类型的抗震性能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且还对钢框架节点中高强螺栓和抗剪栓钉连接件应力分布,混凝土楼板的裂缝开裂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增加组合楼板后,节点的抗震性能有明显提升。组合楼板厚度增加至120mm之后对节点抗震性能方面的影响很小;开口型压型钢板的抗震性能要优于闭口型压型钢板;抗剪栓钉所受的应力是由栓钉底部沿栓钉纵向逐渐减小,抗剪栓钉所受的最大应力是随着混凝土厚度的逐渐增加而增大的;当受到竖向荷载时,组合楼板中混凝土塑性损伤的位置在梁柱相交处,混凝土楼板中部大面积开裂。

赵东卓[10](2020)在《钢结构半刚性连接及框架非完全相似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缩尺模型因经济性强、操作简便及试验周期短等特点在结构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结构缩尺模型一般都是非完全相似的。以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为例,足尺与缩尺模型的轧制钢构件很难保证在尺寸上满足完全相似条件,栓接节点也无法等比例缩小,因此几乎所有的钢结构缩尺模型都是非完全相似的,需要进行相似性分析与设计。然而传统相似理论只能解决相似模型设计中主要物理量的设计比例问题,不能解决不完全相似带来的相似误差问题。因此,本文以钢结构半刚性连接节点及框架为研究对象,对缩尺模型的非完全相似所引起的误差进行系统性研究,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预测缩尺模型非完全相似误差的计算方法,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相似理论及量纲和谐原理推导出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完全相似条件,引入半刚性节点刚度Ki作为一个独立参数。明确相似条件在预测相似误差时的局限性及改进的方向。基于Python编制了ABAQUS二次开发的半刚性节点自动建模及后处理程序,实现大批量非完全相似节点快速参数化分析。采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系数对典型半刚性端板连接的主要几何参数进行筛选,通过对102个非完全相似模型结果的分析,从28个因素中优选得到了4个对节点相似目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试验参数的科学选取提供前提条件。(2)建立精细化节点有限元模型,与足尺模型试验结果相对比,分析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研究了完全相似的缩尺端板连接节点模型与足尺模型应力分布的一致性。分析了端板厚度、梁截面高度、柱截面高度、螺栓规格等因素对梁柱端板连接及T型件连接节点的应力分布影响,阐述上述两种非完全相似半刚性连接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分析塑性开展程度对梁柱双腹板连接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明确以节点刚度为相似目标量时各个试验要素对端板连接、T型件端板连接、双腹板角钢连接、悬臂段螺栓连接四种半刚性连接形式的试验结果影响,获取了其中的最主要影响因素。(3)建立相似误差预测的代理模型方法,构建不完全相似的节点模型数据库,基于不同因素将相似误差预测问题区分为三个层次,包括采用最小二乘法的单因素误差分析方法、基于响应面法的双因素相关误差估计方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多因素相关误差分析方法。以外伸端板连接和T型件连接为例,采用上述方法得到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公式。(4)基于6个半刚性连接足尺模型与6个非完全相似缩尺模型的循环加载试验,考虑非完全相似对模型循环加载试验带来的影响。对比端板连接、T型件端板连接、双腹板角钢连接、悬臂段螺栓连接四种半刚性连接形式的足尺与缩尺模型试验现象。对12个节点模型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测试点应变进行归纳与分析。(5)推导得到了包含节点刚度特征的半刚性钢框架完全相似条件。将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应用到半刚性钢框架的误差预测中,开发了ANSYS与MATLAB嵌套的循环迭代算法,通过计算2950组钢框架模型得到了各因素的灵敏度分布。以蒙特卡罗法为基础建立了50000组非完全相似的钢框架模型数据库,基于代理模型法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了半刚性钢框架的相似误差。

二、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钢结构装配式半刚性连接节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装配式半刚性节点类型及特性
    1.1 开口截面柱与梁半刚性连接节点
    1.2 闭口截面柱与梁半刚性连接节点
        1.2.1 套筒式连接节点
        1.2.2 带悬臂梁段拼接节点
        1.2.3 端板式连接节点
2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2.1 弹性分析
    2.2 弹塑性分析
3 结论

(2)铝合金框架全机械式连接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铝合金结构的应用
    1.2 框架结构机械式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2.1 铝合金结构连接
        1.2.2 铝合金结构机械式连接节点
        1.2.3 钢框架螺栓连接节点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铝合金框架全机械式连接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2.1 材性试验
        2.1.1 材性试验概况
        2.1.2 材性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
    2.2 试验试件设计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验安装
        2.2.3 加载制度
        2.2.4 应变片和位移计布置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破坏形态和过程
        2.3.2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2.3.3 延性和耗能性能
        2.3.4 刚度退化
    2.4 应变分布
        2.4.1 NR-1、NR-0 试件应变片数据
        2.4.2 YR-1、YR-2 试件应变片数据
        2.4.3 YR-1H试件应变片数据
    2.5 节点简化滞回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铝合金框架全机械式连接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0 单元类型选取
        3.1.1 接触条件
        3.1.2 网格划分
        3.1.3 螺栓预紧力
        3.1.4 边界条件
        3.1.5 材料的本构关系
    3.2 有限元计算结果
        3.2.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比较
        3.2.2 骨架曲线与极限承载力对比
        3.2.3 破坏形态对比
    3.3 节点受力全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因素分析与设计建议
    4.1 参数分析
        4.1.1 轴压比
        4.1.2 节点域厚度
        4.1.3 连接件厚度
    4.2 弯矩-转角曲线简化模型
        4.2.1 三参数模型
        4.2.2 初始连接刚度
        4.2.3 极限弯矩承载力
        4.2.4 节点算例
        4.2.5 计算结果分析
        4.2.5.1 形状系数
        4.2.5.2 初始刚度
    4.3 设计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T型钢自复位节点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复位节点研究现状
        1.2.2 自复位钢框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T型钢自复位节点设计与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自复位节点内部构件设计
        2.1.1 自复位节点框架计算
        2.1.2 预应力筋的计算
        2.1.3 螺栓设计计算
        2.1.4 耗能构件设计
    2.2 自复位节点模型构造及参数
        2.2.1 自复位节点模型构造
        2.2.2 自复位节点模型参数
    2.3 自复位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
        2.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2.3.2 有限元模拟中的重点
        2.3.3 材料本构模型选择
        2.3.4 节点装配
        2.3.5 相互作用
        2.3.6 边界条件与加载
        2.3.7 网格划分
    2.4 ST试件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2.4.1 理想自复位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2.4.2 ST模型及构件应力云图
        2.4.3 ST节点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型钢自复位节点变参数分析
    3.1 变参数模型设计
        3.1.1 CM系列试件
        3.1.2 BP系列试件
        3.1.3 TS系列试件
        3.1.4 PR系列试件
    3.2 变参数节点有限元建模
        3.2.1 节点装配和相互作用设置
        3.2.2 边界条件与加载
        3.2.3 网格划分
    3.3 变参数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3.3.1 CM系列试件
        3.3.2 BP系列试件
        3.3.3 TS系列试件
        3.3.4 PR系列试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复位钢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4.1 自复位框架有限元建模
        4.1.1 框架参数
        4.1.2 材料参数
        4.1.3 框架模拟中的重点
        4.1.4 框架装配
        4.1.5 相互作用
        4.1.6 边界条件与加载
        4.1.7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4.2 模态分析
    4.3 自复位与刚接框架时程分析
        4.3.1 地震波的选取
        4.3.2 各框架层间最大位移角对比
        4.3.3 各框架层间最大速度对比
        4.3.4 各框架层间最大加速度对比
        4.3.5 各框架层间最大残余位移角对比
        4.3.6 各框架底部剪力对比
    4.4 自复位节点在自复位框架中的布置
        4.4.1 框架层间最大位移角对比
        4.4.2 框架层间最大速度对比
        4.4.3 框架层间最大加速度对比
        4.4.4 框架层间最大残余位移角对比
        4.4.5 框架底部剪力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新型钢节点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抗连续倒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节点研究现状
        1.2.2 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研究现状
    1.3 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
        1.3.1 直接设计法
        1.3.2 间接设计法
        1.3.3 事件控制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双半跨单柱型梁柱子结构静力推覆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模型设计和制作
        2.2.3 材料力学性能
        2.2.4 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案
    2.3 试验测量仪器与测点布置
        2.3.1 失效柱顶抗力测量
        2.3.2 变形测量
        2.3.3 应变测量
        2.3.4 梁端转角测量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2.4.2 子结构抗力-位移曲线
        2.4.3 子结构变形形态
        2.4.4 截面应变发展情况
        2.4.5 子结构内力分析
        2.4.6 抗力机制分析
        2.4.7 子结构动态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双半跨单柱型梁柱子结构有限元连续倒塌分析
    3.1 引言
    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
    3.3 模拟方法的选择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单元类型
        3.4.2 本构模型及断裂失效准则
        3.4.3 网格划分
        3.4.4 接触定义
        3.4.5 边界条件
        3.4.6 非线性求解方法
    3.5 模型验证分析
        3.5.1 现象及破坏形态
        3.5.2 BRDWA新型钢节点构件分析
        3.5.3 子结构抗力-位移曲线
        3.5.4 梁轴力-位移曲线
        3.5.5 节点弯矩-转角力学分析模型
        3.5.6 节点弯矩-转角曲线
    3.6 本章小结
4 平面钢框架有限元连续倒塌分析
    4.1 引言
    4.2 抗连续倒塌分析方法与失效准则
        4.2.1 抗连续倒塌分析方法
        4.2.2 结构连续倒塌的失效准则
    4.3 平面钢框架模型参数与有限元模型验证
        4.3.1 平面钢框架模型参数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3 平面钢框架模型验证
    4.4 有限元模型内力分析
    4.5 动力非线性有限元连续倒塌分析
        4.5.1 分析步设置
        4.5.2 结构阻尼
        4.5.3 平面钢框架移除中柱分析
        4.5.4 平面钢框架移除内柱分析
        4.5.5 平面钢框架移除边柱分析
    4.6 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4.6.1 平面钢框架移除中柱的对比分析
        4.6.2 平面钢框架移除内柱的对比分析
        4.6.3 平面钢框架移除边柱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及科研情况
致谢

(5)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常用的梁柱连接节点形式
        1.2.1 栓焊混合连接
        1.2.2 端板连接
        1.2.3 顶底角钢连接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
    2.1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设计
        2.1.1 设计原则
        2.1.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单剪”连接构造
        2.1.3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双剪”连接构造
        2.1.4 节点的临界状态和失效准则
    2.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相关参数初选
        2.2.1 连接板板厚
        2.2.2 高强度螺栓的选取
        2.2.3 螺栓布置
        2.2.4 安装孔及盖板的位置和尺寸
    2.3 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单剪”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模形的建立
        3.1.1 单元类形的选取
        3.1.2 材料本构关系的定义
        3.1.3 网格划分
        3.1.4 边界条件、接触条件及分析步定义
    3.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单剪”全螺栓连接节点抗弯性能分析
        3.2.1 破坏模式
        3.2.2 不同参数对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
    3.3 “单剪”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抗剪性能分析
        3.3.1 破坏模式
        3.3.2 节点在弯-剪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3.4 “单剪”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抗扭性能分析
        3.4.1 破坏模式
        3.4.2 节点在弯-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3.4.3 节点在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双剪”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4.1 带悬臂段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抗弯性能分析
        4.1.1 带悬臂段箱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破坏模式
        4.1.2 不同参数对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
        4.1.3 节点“塑性铰”形成规律
    4.2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连接节点抗剪性能分析
        4.2.1 破坏模式
        4.2.2 节点在弯-剪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4.3 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连接节点抗扭性能分析
        4.3.1 破坏模式
        4.3.2 节点在弯-扭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4.3.3 节点在弯-剪-扭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算例及应用
    5.1 某多层阶梯教室钢框架角柱应用
    5.2 某多层阶梯教室钢框架边柱应用
    5.3 某多层阶梯教室钢框架中柱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H型钢梁节点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单边螺栓的研究现状
        1.2.2 半刚性连接梁柱节点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及试验验证
    2.1 有限元模型
        2.1.1 节点几何尺寸及部件模型
        2.1.2 材料本构
        2.1.3 单元类型及网格尺寸
        2.1.4 相互作用
        2.1.5 边界条件及荷载类型
        2.1.6 分析步设置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参数
        2.2.2 材性
        2.2.3 加载装置及制度
    2.3 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对比
        2.3.1 破坏模式
        2.3.2 节点变形
        2.3.3 转角弯矩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顶底加劲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受弯性能
    3.1 试件设计
        3.1.1 角钢加劲位置参数
        3.1.2 角钢加劲板形状参数
        3.1.3 角钢加劲板数量参数
        3.1.4 加劲角钢材性参数
        3.1.5 角钢加劲板厚度参数
        3.1.6 双拼腹板角钢参数
    3.2 角钢加劲位置对节点受弯性能的影响
        3.2.1 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及破坏模式
        3.2.2 节点变形
        3.2.3 转角-弯矩曲线
    3.3 角钢加劲板形状对节点受弯性能的影响
        3.3.1 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及破坏模式
        3.3.2 节点变形
        3.3.3 转角-弯矩曲线
    3.4 角钢加劲板数量对节点受弯性能的影响
        3.4.1 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及破坏模式
        3.4.2 节点变形
        3.4.3 转角-弯矩曲线
    3.5 加劲角钢材性对节点受弯性能的影响
        3.5.1 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及破坏模式
        3.5.2 节点变形
        3.5.3 转角-弯矩曲线
    3.6 角钢加劲板厚度对节点受弯性能的影响
        3.6.1 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及破坏模式
        3.6.2 节点变形
        3.6.3 转角-弯矩曲线
    3.7 双拼腹板角钢对节点受弯性能的影响
        3.7.1 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及破坏模式
        3.7.2 节点变形
        3.7.3 转角-弯矩曲线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柱-H型钢梁节点静力荷载下承载力计算
    4.1 顶底角钢无加劲节点
        4.1.1 未加劲角钢抗拉承载力
        4.1.2 顶底角钢无加劲节点承载力
        4.1.3 承载力对比
    4.2 顶底角钢加劲节点
        4.2.1 加劲角钢抗拉承载力
        4.2.2 顶底角钢加劲节点承载力
        4.2.3 承载力对比
    4.3 顶底角钢加劲双拼腹板角钢节点
        4.3.1 腹板双拼角钢抗拉承载力
        4.3.2 顶底角钢加劲双拼腹板角钢节点承载力
        4.3.3 承载力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框架梁柱的连接形式
        1.2.1 常见的半刚性连接形式
        1.2.2 常见的自复位节点连接形式
    1.3 铸钢连接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自复位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与验证
    2.1 有限元基本原理
    2.2 节点几何参数的确定
    2.3 节点抗震承载力验算
    2.4 有限元模型建立
        2.4.1 材料的本构关系
        2.4.2 部件装配
        2.4.3 单元网格划分
        2.4.4 相互作用与边界条件
        2.4.5 加载方式
    2.5 有限元模型验证
        2.5.1 相关试验介绍
        2.5.2 分析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梁柱节点静力性能分析
    3.1 有限元试件概述
    3.2 加载制度
    3.3 应力分析
        3.3.1 节点应力发展
        3.3.2 受拉铸钢件应力发展
        3.3.3 受压铸钢件应力发展
        3.3.4 高强螺栓应力发展
        3.3.5 锚固板应力发展
        3.3.6 钢绞线应力发展
    3.4 受力机理与破坏模式
    3.5 节点承载性能分析
        3.5.1 TVL系列试件
        3.5.2 THL系列试件
        3.5.3 TRS系列试件
        3.5.4 Load系列试件
    3.6 本章小结
4 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梁柱节点滞回性能分析
    4.1 有限元试件概述
    4.2 加载制度
    4.3 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发展
    4.4 与传统铸钢件连接节点对比分析
        4.4.1 滞回曲线对比
        4.4.2 骨架曲线对比
        4.4.3 刚度退化对比
        4.4.4 耗能能力对比
        4.4.5 自复位性能对比
        4.4.6 钢绞线最大拉力
    4.5 各参数对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节点性能的影响
        4.5.1 TVL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2 THL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3 TRS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4 Load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5 Number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6 Length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7 PFB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8 CF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梁柱节点设计方法
    5.1 节点的抗震设计目标
    5.2 节点受力理论分析
    5.3 节点设计方法
        5.3.1 钢绞线设计
        5.3.2 高强螺栓设计
        5.3.3 铸钢件设计
        5.3.4 加劲肋尺寸设计
        5.3.5 H型钢梁柱验算
        5.3.6 节点抗剪承载力验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受力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建筑工业化对绿色装配式钢结构的迫切需求
        1.1.2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对震后可快速恢复功能结构的需求
        1.1.3 带低屈服点钢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满足上述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结构保险丝”作用机理研究
    2.1 有限元模型和试验验证
        2.1.1 有限元模型
        2.1.2 文献[54]中的试验验证
        2.1.3 文献[55]中的试验验证
    2.2 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结构保险丝”作用机理研究
        2.2.1 节点设计
        2.2.2 整体滞回性能和塑性损伤性能对比分析
        2.2.3 组件滞回性能和耗能性能对比分析
        2.2.4 抗剪性能对比分析
        2.2.5 连接组件采用不同材料的节点性能对比分析
        2.2.6 不同节点的抗震性能及“结构保险丝”作用效果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低屈服点钢连接组件在整体框架中“结构保险丝”作用效果研究
    3.1 三层钢框架结构节点设计
        3.1.1 模型尺寸
        3.1.2 有限元参数设计
    3.2 三种钢框架结构静力分析
        3.2.1 滞回性能及塑性损伤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3.2.2 最大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3.2.3 耗能比例对比分析
    3.3 三种钢框架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3.3.1 地震波的选取
        3.3.2 最大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3.3.3 耗能比例对比分析
        3.3.4 塑性损伤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基于耗能行为的工作性能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说明
        4.1.1 参数说明
        4.1.2 材料本构与加载制度
    4.2 整体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4.3 局部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4.4 损伤分布及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4.5 耗能性能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设计方法
    5.1 临界承载力系数设计值
    5.2 节点设计流程
    5.3 节点设计算例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B1、B3、B4 系列整体滞回曲线
附录B B1、B3、B4 系列组件滞回曲线
附录C B1、B3、B4 系列耗能比例曲线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考虑组合楼板效应装配式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装配式钢框架节点设计与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节点的尺寸设计
        2.2.1 试验概况
        2.2.2 栓焊连接节点设计
        2.2.3 端板连接节点设计
        2.2.4 顶底角钢连接节点设计
        2.2.5 节点理论值的计算
        2.2.6 试验节点的选取
    2.3 试件的加工与制作
    2.4 试验方案
        2.4.1 试验装置与加载制度
        2.4.2 应变片的布置
        2.4.3 位移计与倾角仪的布置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试验现象
        2.5.2 试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1 ABAQUS软件介绍
        3.1.2 本构关系模型
        3.1.3 有限元建模过程
        3.1.4 单元类型和网格划分
        3.1.5 接触及约束的设定
        3.1.6 螺栓预紧力与边界条件
        3.1.7 分析步与加载制度的设置
    3.2 有限元模型的案例验证
        3.2.1 栓焊连接模型的案例验证
        3.2.2 端板连接模型的案例验证
        3.2.3 顶底角钢模型的案例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端板连接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4.3 钢框架节点单调加载下的弯矩-转角分析
    4.4 钢框架节点循环加载下的弯矩-转角分析
    4.5 节点连接件性能研究
        4.5.1 栓焊连接板厚度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2 端板连接中改变端板尺寸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5.3 顶底角钢连接中改变角钢尺寸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组合楼板效应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考虑组合楼板效应节点弯矩-转角曲线分析
    5.3 组合楼板厚度对装配式钢框架节点的影响
        5.3.1 组合楼板厚度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5.3.2 理论值与数值模拟值对比分析
        5.3.3 组合楼板厚度对抗剪栓钉连接件的影响
    5.4 考虑组合楼板作用下节点连接件力学性能分析
        5.4.1 栓焊连接板力学性能分析
        5.4.2 端板连接件力学性能分析
        5.4.3 角钢连接件力学性能分析
        5.4.4 高强螺栓力学性能分析
    5.5 组合楼板混凝土塑性损伤开裂研究
        5.5.1 栓焊连接组合楼板混凝土塑性损伤开裂研究
        5.5.2 端板连接组合楼板混凝土塑性损伤开裂研究
        5.5.3 顶底角钢连接组合楼板混凝土塑性损伤开裂研究
    5.6 组合楼板中压型钢板的研究
        5.6.1 压型钢板类型的基本情况
        5.6.2 压型钢板类型对栓焊连接的影响
        5.6.3 压型钢板类型对端板连接的影响
        5.6.4 压型钢板类型对顶底角钢连接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钢结构半刚性连接及框架非完全相似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结构模型试验历史及现状
        1.1.1 模型试验的分类
        1.1.2 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
    1.2 相似理论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现状
        1.2.1 结构静力荷载试验研究
        1.2.2 结构动力荷载试验研究
    1.3 半刚性钢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半刚性钢结构节点
        1.3.2 半刚性钢结构框架
    1.4 灵敏度分析的研究现状
        1.4.1 响应面法
        1.4.2 人工神经网络映射
    1.5 相似误差的研究现状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1.6.1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半刚性钢结构基本相似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结构的相似理论
        2.2.1 完全相似结构的相似判据
        2.2.2 结构相似定理
        2.2.3 相似判据的计算方法
    2.3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节点相似关系
        2.3.1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节点的宏观相似关系推导
        2.3.2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节点的宏观相似关系的意义及缺陷
    2.4 基于端板连接的非完全相似节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4.1 自动化批量建立参数化分析有限元模型
        2.4.2 端板连接边柱节点有限元计算基本参数
        2.4.3 节点刚度的计算方法
        2.4.4 灵敏度分析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完全相似半刚性连接的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半刚性钢结构梁柱连接的有限元模型
        3.2.1 几何模型
        3.2.2 材料模型
        3.2.3 边界条件与计算假定
        3.2.4 加载方式与测量内容
    3.3 半刚性钢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校核
        3.3.1 力-位移曲线对比
        3.3.2 关键部位变形对比
    3.4 完全相似节点的应力分布对比
    3.5 非完全相似梁柱端板连接应力分布
        3.5.1 端板厚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5.2 梁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5.3 柱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5.4 螺栓规格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 非完全相似梁柱T型件连接的应力分布
        3.6.1 T型端板厚度非完全相似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2 梁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3 柱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6.4 螺栓规格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7 塑性开展程度的影响
        3.7.1 腹板连接件厚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7.2 柱截面高度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7.3 螺栓规格非完全相似对节点应力分布的影响
    3.8 以节点转动刚度为目标量的相似性分析
        3.8.1 弯矩转角曲线
        3.8.2 节点转动刚度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
    4.1 引言
    4.2 相似误差的定义
    4.3 相似误差预测的代理模型方法
        4.3.1 参数取值范围
        4.3.2 节点模型库的精确解集构建
        4.3.3 基于样本点关键参数与精确解集构建代理模型
        4.3.4 相似代理模型的精度校核
    4.4 单一因素变化时的误差预测方法
        4.4.1 梁柱端板连接的误差预测公式
        4.4.2 梁柱T型件连接的误差预测公式
    4.5 考虑双因素相关性时的误差预测方法
        4.5.1 Ch与Eb相关的响应面相似误差预测公式
        4.5.2 Bh与Eb相关的响应面相似误差预测公式
    4.6 考虑多因素相关性时的误差预测方法
        4.6.1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DL)
        4.6.2 相似误差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实现步骤
    4.7 算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刚性连接节点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引言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
        5.2.1 试件设计
        5.2.2 材性试验
        5.2.3 加载制度与测点布置
    5.3 缩尺试件的不完全相似特点
    5.4 试验现象
        5.4.1 试件FC-EP-M(足尺)与SC-EP-M(缩尺)的对比
        5.4.2 试件FC-EP-S(足尺)与SC-EP-S(缩尺)的对比
        5.4.3 试件FC-TP-M(足尺)与SC-TP-M(缩尺)的对比
        5.4.4 试件FC-TP-S(足尺)与SC-TP-S(缩尺)的对比
        5.4.5 试件FC-WP-M(足尺)与SC-WP-M(缩尺)的对比
        5.4.6 试件FC-XP-M(足尺)与SC-XP-M(缩尺)的对比
    5.5 试验结果分析
        5.5.1 滞回曲线
        5.5.2 骨架曲线
        5.5.3 耗能能力
        5.5.4 测试点应变
    5.6 相似误差的预测及修正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刚性钢框架的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
    6.1 引言
    6.2 半刚性钢框架相似关系
        6.2.1 半刚性钢框架的宏观相似关系推导
        6.2.2 半刚性钢框架结构的宏观相似关系的意义及缺陷
    6.3 半刚性钢框架相似误差预测算例
    6.4 各因素对模型整体相似度的贡献
        6.4.1 梁柱构件规格模数的影响
        6.4.2 梁柱节点刚度的影响
        6.4.3 柱脚节点刚度的影响
        6.4.4 小结
    6.5 神经网络模拟
    6.6 相似误差的预测效果
    6.7 结论
第七章 结构非完全相似误差预测方法提炼与归纳
结论与展望
    论文的主要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论文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Python 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结构装配式半刚性连接节点研究进展[J]. 梁晓婕,王燕.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2(01)
  • [2]铝合金框架全机械式连接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陈培旭.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3]T型钢自复位节点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 韩枫.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4]基于新型钢节点的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D]. 邹亚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带悬臂段的箱形截面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 王晓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组合螺栓角钢连接方钢管-H型钢梁节点受弯性能研究[D]. 张寒松. 山东大学, 2021(12)
  • [7]铸钢件连接的自复位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许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带低屈服点钢T型连接组件的震后功能可恢复节点受力行为研究[D]. 董昆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9]考虑组合楼板效应装配式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赵洋.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10]钢结构半刚性连接及框架非完全相似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D]. 赵东卓.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角钢连接半刚性梁柱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