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学术的辩证发展

新世纪学术的辩证发展

一、辩证发展的新世纪学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聪聪[1](2021)在《变译理论指导下校园网站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以山东大学网站新闻翻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科研水平、学术成就、校园生活的集中体现。校园网站作为一个有效的平台,可以起到传播校园文化,沟通中外交流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校园网站新闻的翻译工作便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作者对山东大学校园网站新闻的翻译实践,本论文介绍了该翻译项目的实践背景、研究意义、翻译过程,并结合案例分析论述了变译理论在校园网站新闻翻译中的适用性。变译理论的精髓在于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通的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进行翻译。在校园网络新闻的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且保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翻译过程中,作者根据校园网站新闻的结构特点和传播目的,在满足目标语读者阅读需求的前提下,采用了变译理论中的改译、缩译、选译、阐译、编译等多种翻译策略,实现了对原文本的“创造性叛逆”,达到了提高翻译质量和保证翻译效率的效果。校园网站新闻的翻译是保证校园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环节,变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更好地满足特定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该论文为变译理论在校园网站新闻翻译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希望能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刘佳帅[2](2020)在《主体的自觉与建构——21世纪《美术》杂志对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美术》杂志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艺术类刊物,至今已走过了70年。从历时性角度看,《美术》见证并引领了新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对美术理论与美术创作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从共时性角度看,《美术》培养并提升了新中国艺术受众的审美素养,对美术教育与美术鉴赏作出了重要的普及贡献。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回望与总结"、"中国美术价值导向的锚定与树立"及"中国美术发展路向的构思与建设"三大方面,《美术》继续引领和拓进中国美术事业的前进道路。

贾旭东[3](2020)在《《孔子诗论》综合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上博简一《孔子诗论》的整理性研究。论文主要分爲五部分:第一章是对《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对简文的留白简、编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第二、第三章是对《孔子诗论》字词的考释,本章几乎对简文的每一个关键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於内容较多分为两章;第四章是对《孔子诗论》诗篇的认定及诗义的阐释,本章首先分析、统计出简文所涉诗篇名的数量,然後按顺序对每一首诗的诗义及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准确的阐释;第五章是对《孔子诗论》论诗形式及诗学思想的研究,本章着重分析了简文所蕴含的以“情”论诗、“以礼节情”等诗学思想。附录部分是论着提要及索引。《孔子诗论》相关的研究论文及着作共有五百多种,要全面搜集、了解这些论着作很不容易,为此,本文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我们为每一类论着撰写了一个简短的提要,提要包括论着名称、作者、期刊名称、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学术价值等内容,并附有作者、论着名索引及关键词索引。提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简要介绍这些论着的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和检索。

张文毓[4](2020)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文中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考察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传播具有借鉴价值。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发展史角度,考察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恩格斯的着作《自然辩证法》是其自然辩证法思想最主要的文本体现,因此,本文以这一着作为主线进行考察。按照事物的发生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及其早期传播(19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在党内和先进分子中传播,传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传播范围相对狭窄。二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在我国的初步建制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初步建制化,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服务国家的优良传统。然而,由于“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阻碍,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建制化进程被迫中断。三是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全面制度化和规范化(1978年至今)。相对于上一阶段开启的建制化进程,我们把此阶段称为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再建制化。在此阶段,自然辩证法思想奠基于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之上,吸收融合了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最新研究成果,由恩格斯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为主的内容体系,逐渐扩展到以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新框架。此外,自然辩证法思想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相结合,奠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1)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我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自然辩证法思想有迫切的时代需求,为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的理论,它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自然科学上升为哲学的典范;它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品质,在内容上适合我国国情。(2)自然辩证法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是相互交织的过程。思想在传播中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传播,很难将思想传播与思想发展二者截然割裂开来。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受众群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等不断扩大,传播方式从偶然性、不确定性逐渐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3)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是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以来,我国持续的现代化进程要求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为指导。进入新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更需要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梅新林[5](2019)在《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段的重要节点上都曾出现过相关的学术回顾与反思活动,同时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二十世纪百年、新世纪近二十年的三个特定时段相交集与相衔接,然后一同孕育和催生了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丰硕成果。系统梳理古代文学学科的历史进程与趋势,深入总结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与经验,对于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程佳佳[6](2019)在《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具有复杂性特征的趋向,结合当前复杂性研究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试图以综合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角度的复杂性的理论框架为指导,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通过范式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复杂性的深入思考,从而在城市规划学科范围内的解析,以期获得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中具有代表性的复杂性现象的理论支撑与梳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问题给予澄清,提出基于复杂性的保护范式。论文首先关注了复杂性及其复杂性科学,对中外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复杂性的缘起与发展进行追溯;对当代文化遗产复杂性趋向所表现出的显性和隐形特征进行阐述;对其产生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总结了复杂性趋向的既有认识与理解后提出今天的简单性范式在应对当代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复杂性问题时表现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将城市规划学科对该问题的研究视野提升和扩展至当代科学哲学的领域,将复杂性范式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中,从基于复杂性范式中总结要点,架构出分析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问题的解释性框架并解析。随后,使用代表最能体现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以色列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作为研究对象,用基于复杂性的范式加以探讨。最终对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式进行反思,提出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后续思考和展望。本文研究从城市规划学科的视角,以公认的几个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复杂性范式入手探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中的复杂现象,从科学哲学及现象学的视角对其复杂性进行探究,以复杂性科学的范式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之路,以期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见。本文全文(含附录)共16万字,图表图纸共108张。

余凡[7](2019)在《别现代理论:“后焦虑时期”本土话语再造的新维度》文中研究说明以本土性话语替代现代性话语是新世纪学术范式的新变。本土话语再造是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大特征,是中国学者抗拒全球文艺同质化、西方化的自觉悖反,标志着中国学者的理论原创实践趋于自觉。别现代理论是本土话语再造取得的丰厚实绩,其产生的学术坐标是"转型中国"的"始源性问题"。就学术史而言,从社会问题和文艺症候出发进行话语原创是新世纪中国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别现代理论的建构既有利于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又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文化、文学、美学与哲学研究话语、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对别现代理论的评价宗旨是:应建立在对价值立场及其具体形态清晰识别的基础上,而扞卫永恒的价值立场是本土话语再造的应有之义。

马九艳[8](2019)在《当代我国文化自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创造了所谓中国式的奇迹,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精神文明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紧迫,文化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价值观解体带来了传统道德伦理的动摇和各种价值取向的争锋;全球化时代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新崛起的中国如何与周边国家相处、如何与世界对话、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等新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挑战,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还应该包括一种文化导向与建设的问题,只有与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上述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关于“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本文以此为时代背景研究当代我国的文化自信。首先对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文化自信内在构成维度、探寻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以期对文化自信理论有基础性的把握;其次,分别从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这三个方面阐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及从文化自信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应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有力武器四个方面来阐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再次,把握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现状、从文化自负、文化自卑、文化虚无主义这三种不良文化心态表现我国文化自信的缺失,并从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制约、文化传承断层的影响、全球化时代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期文化发展的困境等方面分析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最后,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文化先导力和积极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影响力等四个方面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此来更好地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

孙亦平[9](2018)在《论卿希泰先生对道教研究的卓越贡献——兼论当代道教研究的方向和动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展示了卿希泰先生作为中国道教研究的先行者和建设者,通过呕心沥血、努力创业,为中国本土宗教学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推动中国道教学术研究从星星之火到呈燎原之势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阎宇番[10](2018)在《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的文化哲学蕴含着主体的自我意识、人的现实本质、人类历史存在方式的批评与反思的思想,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为主题的文化哲学,是一种现实的、活生生的、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化哲学理论。基于对马克思语境下的文化概念界定,本文对文化哲学以及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的定位。论文前期铺垫部分首先分析了马克思文化哲学产生的现实背景;其次对马克思文化哲学阐述的理论渊源进行了阐述。把维柯对历史文化哲学理论的开创、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人类学笔记的思考作为其文化哲学理论的主要来源;最后,论文提出了马克思文化哲学展开的主要逻辑,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实践为内核、以现代性的批评与反思为主题的展开逻辑,为进一步解读经典文本中的文化哲学思想提供逻辑支撑。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中文化哲学思想的研究与解读,可以发现其产生、发展到成熟的逻辑线索与主题旨归。《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文化哲学中人的自我意识、现实本质、异化劳动、价值追求等方面作了详尽的阐释,是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萌芽与形成阶段;《共产党宣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进行了公正客观的辩证评价,对“世界文学”的思考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作了系统阐释,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纲领文件;《资本论》主要从人的关注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文化有机体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批判和反思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对工人生存状态,标志着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成熟;马克思晚年关于《人类学笔记》的研究与摘录,阐明了社会文化发展过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规律的进一步探索。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文化价值。它超越了近现代的文化哲学理论研究,具有独一无二的创新性,开启了文化哲学研究的新纪元,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文化思想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培育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辩证发展的新世纪学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辩证发展的新世纪学术(论文提纲范文)

(1)变译理论指导下校园网站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以山东大学网站新闻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Website News
        1.3.1 Functions of Campus Website News
        1.3.2 Target Readers of Campus Website News
        1.3.3 Reporters of Campus Website News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2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to Websites New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Adaptation
    4.2 Subtraction
    4.3 AbridgedTranslation
        4.3.1 Abridged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3.2 Abridged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3.3 Abridged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4.4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4.4.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4.4.2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5 Trans-edit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Editing Text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主体的自觉与建构——21世纪《美术》杂志对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反思: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回望与总结
    1. 百年中国画回顾
    2.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美术60年、70年专题研讨
二、正本清源:中国美术价值导向的锚定与树立
    1.“前卫艺术”合法性与“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讨论
    2. 围绕“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的探讨
    3. 关于“主题性美术的当代性”的研讨
三、理路建构:中国美术发展路向的构思与建设
    1. 对“中国油画何处去”的学理思考
    2. 中国美术现代性的话语建构
    3.“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及“中国美术的自觉与主体精神”的理论探析
结语

(3)《孔子诗论》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概述
    二、《孔子诗论》研究综述
        (一)竹简的形制与编连问题
        (二)文本考释
        (三)诗篇认定与诗义阐释
        (四)诗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孔子诗论》形制、编联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形制问题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形制问题
        (二)《孔子诗论》竹简现状分析
    二、《孔子诗论》“留白”问题研究
        (一)1号简的处位
        (二)留白简与竹简的编联原则
        (三)留白简的“留白”原因讨论
    三、《孔子诗论》的编联与缀合
        (一)各家编联意见汇总
        (二)本文编联方案
        (三)本文分章及释文
第二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上)
    一、关雎组
    二、葛覃组
    三、木瓜组
    四、柏舟组
    五、东方未明组
    六、墙有茨组
第三章 《孔子诗论》文本考释(下)
    七、十月组
    八、宛丘组
    九、皇矣组
    十、总论组
第四章 《孔子诗论》诗篇认定及诗义阐释
    一、《孔子诗论》篇名的认定
        (一)原本未释或误释的诗篇名
        (二)归属有分歧的诗篇名
        (三)简文所涉诗篇名汇总
    二、《孔子诗论》诗义阐释
        (一)《国风》类
        (二)《小雅》类
        (三)《大雅》类
        (四)《周颂》类
第五章 《孔子诗论》论诗特点及诗学思想研究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和特点
        (一)《孔子诗论》的论诗形式
        (二)《孔子诗论》的论诗特点
    二、《孔子诗论》诗学思想研究
        (一)简文以“情”、“性”论诗
        (二)简文“以礼节情”的论诗思想
        (三)简文“情”与“志”的关系论述
附录一 《孔子诗论》论着提要
    凡例
    一、编联、形制类
        (一)编联类
        (二)形制类
    二、字词考释类
    三、文本思想类
        (一)诗篇认定、诗义阐释类
        (二)诗学研究类
    四、其他类
        (一)简文作者类
        (二)综述类
附录二 论着提要索引
    一、作者、论着名索引
    二、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及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及理论品质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我国及其早期传播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条件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入和《自然辩证法》着作译介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一)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与社会主义初步结合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的初步建制化
    (三)自然辩证法思想在曲折中传播和发展
四、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规范化
    (一)现代科技促进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和发展的再建制化
    (三)在自然辩证法思想传播中促进社会和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重要节点的学术总结与反思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拓展
三、20世纪百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扩容
四、新世纪近二十年学术总结与反思的深化
五、七十年学术史与“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6)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复杂性(Complexity)
        1.2.2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1.2.3 范式(Paradigm)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复杂性的综述
        1.3.2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综述
        1.3.3 哲学对城市规划思考的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的创新点
        1.6.1 方法创新
        1.6.2 理论创新
        1.6.3 案例创新
    1.7 研究的方法
        1.7.1 学科交叉法
        1.7.2 文献研究法
        1.7.3 系统分析法
        1.7.4 比较研究方法
        1.7.5 实例研究法
    1.8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8.1 技术路线
        1.8.2 研究框架
第2章 复杂性的兴起和现状
    2.1 国外复杂性的发展现状
        2.1.1 复杂性的兴起
        2.1.2 科学界复杂性的主要学派
    2.2 国内复杂性的发展现状
        2.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研究成果
        2.2.2 钱学森及其团队的复杂性研究成果
        2.2.3 其他学者的复杂性研究成果
    2.3 复杂性兴起的语境
        2.3.1 复杂性科学兴起的哲学背景
        2.3.2 复杂性兴起的技术背景
    2.4 复杂性科学兴起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2.4.1 视角整体化的意义
        2.4.2 思维复杂化的意义
    2.5 小结
第3章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及其范式的现状
    3.1 显性的复杂性——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缘起和现状
        3.1.1 破坏和发掘的破和立(15 世纪到18 世纪)
        3.1.2 理论和实践的形而上(19 世纪到20 世纪末期)
        3.1.3 理论和技术的复杂化(20 世纪至今)
    3.2 隐性的复杂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历史语境
        3.2.1 唯匠者鄙论的工匠观
        3.2.2 唯实用论的科学观
        3.2.3 唯意境论的审美观
        3.2.4 唯感知论的传承观
    3.3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趋向的隐形表现——话语权
        3.3.1 话语权和AHD
        3.3.2 话语权复杂化的发展
        3.3.3 话语权的复杂化趋向
    3.4 小结
第4章 复杂性范式介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4.1 文化遗产保护简单性范式的困境
        4.1.1 文化遗产保护简单化范式的表征
        4.1.2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复杂性趋向
    4.2 库恩范式的引介
        4.2.1 库恩范式的背景
        4.2.2 库恩范式的内涵
    4.3 莫兰复杂性的引介
        4.3.1 莫兰范式的背景
        4.3.2 莫兰范式的内涵
    4.4 复杂性范式之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4.4.1 历史性和价值性
        4.4.2 原真性和更替性
        4.4.3 客观性和主观性
        4.4.4 人的决定性
    4.5 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范式的不足
        4.5.1 复杂性的理论基点
        4.5.2 复杂性范式的缺陷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复杂性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解析
    5.1 基于复杂性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方法论原则
        5.1.1 还原方法和整体方法相结合
        5.1.2 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
        5.1.3 定性判断与定量描述相结合
        5.1.4 理论理解与实践感知相结合
        5.1.5 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
    5.2 由复杂性析出的范式解析框架
        5.2.1 由复杂性析出范式解析框架的可能性
        5.2.2 解析框架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能性
    5.3 有序和无序互动——对文化遗产保护秩序至上的反思
        5.3.1 有序和无序的互动
        5.3.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序和无序
        5.3.3 对文化遗产保护秩序至上论的反思
        5.3.4 案例分析——耶路撒冷旧城的有序和无序的互动
    5.4 统一和多样共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权威决定的反思
        5.4.1 统一和多样的共生
        5.4.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统一和多样
        5.4.3 对文化遗产保护权威决定论的反思
        5.4.4 案例分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的统一和多样共生
    5.5 构成和生成兼顾——对文化遗产保护物质优先的反思
        5.5.1 构成性和生成性的并重
        5.5.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构成和生成
        5.5.3 对文化遗产保护物质载体优先的反思
        5.5.4 案例分析——耶路撒冷旧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构成和生成
    5.6 原真和更替并重——对文化遗产保护二元对立的反思
        5.6.1 原真性和更替性的并重
        5.6.2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和更替性
        5.6.3 对文化遗产保护二元对立的反思
        5.6.4 案例——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原真性和更替性
    5.7 小结
第6章 基于复杂性的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研究框架
    6.1 研究有序和无序边界的范式
        6.1.1 理论核心——混沌的边缘地带
        6.1.2 生成的过程——无序中的有序
    6.2 研究统一与多样过渡的范式
        6.2.1 理论的核心——过渡的中间地带
        6.2.2 生成的过程——多样性中的统一
    6.3 研究动态自组织的范式
        6.3.1 理论核心——动态的自组织
        6.3.2 生成的过程——自组织中的回环
    6.4 研究科学发展的范式
        6.4.1 理论的核心——转向的范式
        6.4.2 生成的过程——转向中的交替
    6.5 案例研究——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
        6.5.1 案例选取标准
        6.5.2 世遗项目——耶路撒冷旧城及城墙概述
        6.5.3 耶路撒冷旧城城市规划及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现状
        6.5.4 基于复杂性的耶路撒冷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范式
    6.6 案例实践
        6.6.1 现状概述和分析
        6.6.2 规划目标和策略
        6.6.3 保护范式和反思
    6.7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对结论的批判性再思考
        7.2.1 理论和实践的落差
        7.2.2 科学和社会的风险
    7.3 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思考
    7.4 本研究的展望
        7.4.1 研究的不足
        7.4.2 后续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别现代理论:“后焦虑时期”本土话语再造的新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别现代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后焦虑时期”的到来
二、别现代理论与新世纪中国学术范式的转型
三、本土话语再造实绩评价的价值立场标准及误区
结语

(8)当代我国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自信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自信
        三、文化自信
    第二节 文化自信的内在构成
        一、文化精神的自信
        二、文化能力的自信
        三、文化道路的自信
    第三节 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
        一、经济发展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物质基础
        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生成的观念前提
        三、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四、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意义
    第一节 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一、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化建设理论
        三、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第二节 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
第三章 当代我国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当代我国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当前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
        二、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第二节 当代我国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制约
        二、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三、全球化时代下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
        四、社会转型期文化发展的困境
第四章 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力
        一、科学认知、准确定位
        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文化先导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
        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实践
    第四节 积极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影响力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二、阐释好中国理念,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三、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底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二、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内涵及产生背景
    (一)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1、马克思“文化”概念的界定
        2、文化哲学的内涵界定
        3、马克思文化哲学的内涵界定
    (二)马克思文化哲学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矛盾的激化
三、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展开逻辑
    (一)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论来源
        1、维柯历史哲学思想
        2、浪漫主义思潮
        3、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思想
    (二)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1、马克思文化哲学的逻辑起点——人与自然的关系
        2、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思想内核——实践
    (三)马克思文化哲学的主题旨归——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四、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文化哲学思想解读
    (一)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萌芽——《博士论文》
        1、“必然性”本体论的颠覆——“偶然性”
        2、人的生命存在——“抽象的可能性”与“偶性的偶性”
        3、“必然性”的挣脱——“偏离直线运动”
        4、“自我意识”的现实指向
    (二)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人的类特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2、文化创造的历史性特征——“异化劳动”
        3、人的本质的复归——“共产主义”
    (三)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发展——《共产党宣言》
        1、世界历史境遇下全球化趋势预见
        2、资产阶级文化的历史作用的辩证分析
        3、文化哲学发展的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资本论》
        1、《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文化哲学品格
        2、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社会有机体理论
        3、人存在的多阶段性——社会形态理论
        4、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五)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晚年探索——《人类学笔记》
        1、马克思对文化发展多样的新认识
        2、马克思对文化发展统一性与规律性的新认识
        3、马克思对史前文化现象的新认识
五、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论价值与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论创新点
        1、研究主体的超越
        2、研究范式的转变
        3、研究的历史性视域
    (二)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1、为培养高度文化自觉提供哲学基础
        2、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理论基础
        3、为实现文化自强提供行动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辩证发展的新世纪学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变译理论指导下校园网站新闻汉英翻译实践报告 ——以山东大学网站新闻翻译为例[D]. 李聪聪. 山东大学, 2021
  • [2]主体的自觉与建构——21世纪《美术》杂志对中国当代美术理论的探索[J]. 刘佳帅. 美术, 2020(11)
  • [3]《孔子诗论》综合研究[D]. 贾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 张文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新中国七十年古代文学研究学术反思的重要节点与成果[J]. 梅新林.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9)
  • [6]基于复杂性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式[D]. 程佳佳. 东南大学, 2019(05)
  • [7]别现代理论:“后焦虑时期”本土话语再造的新维度[J]. 余凡.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9(01)
  • [8]当代我国文化自信研究[D]. 马九艳. 东南大学, 2019(03)
  • [9]论卿希泰先生对道教研究的卓越贡献——兼论当代道教研究的方向和动力[J]. 孙亦平. 宗教学研究, 2018(02)
  • [10]马克思经典着作中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 阎宇番.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新世纪学术的辩证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