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位移下刚性挡土墙土压力变化

不同位移下刚性挡土墙土压力变化

一、不同位移下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成[1](2021)在《EPS颗粒混合轻量土主动土压力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重力式挡土墙、衡重式挡土墙和加筋土挡土墙等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和快速的发展。主动土压力作为挡土墙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轻量土作为一种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等优点,应用于路基工程中可以有效降低路面沉降,也可以有效减小挡墙土压力,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目前对于轻量土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方法探究轻量土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等物理特性,而对于轻量土模型试验和主动土压力特性的研究仍较为少见。鉴于抗剪强度参数对主动土压力计算的重要性,开展相关直剪试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室外大比尺模型试验和室内直剪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研究普通重塑黄土和轻量土在不同加卸载条件以及不同挡墙位移时的土压力分布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理论计算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推导适用于轻量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具体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通过轻量土作为墙后填土时的模型试验,发现轻量土在养护期间的竖向土压力随着养护时间先增加后逐渐稳定,养护时间达到12d后竖向土压力近似不变;养护期间的侧向土压力随时间近似线性增大,养护时间越久,轻量土的侧向土压力越大,但是增幅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此外,还发现填土中竖向应力较侧向应力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更短,其中,填土中土压力盒在t=4h后读数稳定,而墙背处土压力盒在t=12h后读数稳定。(2)通过静止土压力模型试验,发现普通重塑黄土和轻量土的侧向土压力、竖向土压力与填土深度关系都呈近似线性分布,且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中轻量土的增加幅度较小。对比轻量土与普通重塑黄土在挡墙静止时的土压力,发现轻量土可以有效降低填土的侧向土压力和竖向土压力,其减压效果分别在挡墙中部和中下部达到最佳。(3)通过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发现普通重塑黄土较轻量土的位移模式更加复杂。普通重塑黄土在挡墙位移量为1mm和2mm时,其位移模式为平动,之后位移模式转变为绕墙底转动,墙顶最大位移量为9mm。而轻量土中挡墙位移模式总为绕墙底转动,其墙顶的最大位移量为7mm,表明轻量土可以有效降低挡土墙的侧向位移。(4)通过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发现,当挡墙产生位移时,普通重塑黄土和轻量土的侧向土压力与填土深度都呈现抛物线型分布,且随着位移增大侧向土压力先降低后趋于稳定。对于普通重塑黄土,当挡墙位移量约为4mm时达到了稳定状态;当挡墙位移量约为3mm时,轻量土达到了稳定状态。对比发现,普通重塑黄土较轻量土的主动土压力大,表明轻量土可以降低挡墙主动土压力。(5)侧向土压力系数与挡墙位移状态以及荷载大小有关。当挡墙静止时,普通重塑黄土的侧向土压力系数整体在0.2-1.0之间波动,而轻量土的侧向土压力系数整体在0.4上下浮动。当挡墙产生移动时,普通重塑黄土与轻量土的侧向土压力系数随着位移量增大都呈先降低后趋近于稳定的趋势。普通重塑黄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在0.04上下波动,轻量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在0.1上下波动,表明轻量土与普通重塑黄土的主动土压力系数沿墙高变化较为稳定。(6)在直剪试验的基础上按照朗肯理论计算不同填土的主动土压力,对比发现普通重塑黄土朗肯主动土压力与试验值较为接近,朗肯理论所得的裂缝深度也与试验所得相差不大,可见朗肯理论在普通重塑黄土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轻量土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值均为负值,远小于试验值,且朗肯理论所得的裂缝深度与试验所得也相差悬殊,表明朗肯理论在应用于轻量土领域时误差较大。(7)以模型试验为基础,对朗肯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将朗肯理论中的(?)修正为Kac/2,且与朗肯理论有着明显不同的是内摩擦角不再采用有效内摩擦角。经对比验证,发现该修正公式可以适用于轻量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相比于朗肯理论计算值更加准确,可以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张书恒[2](2021)在《灾变前深基坑主动土压力计算推演及墙土作用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基坑工程中,土体往往处于非极限状态,当挡土墙位移超过极限状态时则会导致基坑发生灾变。针对临界位移前的非极限土压力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超越临界位移到灾变前状态下土压力的相关理论却鲜有报道。据此,以灾变前的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区间,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主动土压力及墙土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进一步补充了灾变前状态下土压力的相关理论。为了给灾变前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建了灾变前时空维度下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基于土体在灾变前会向类流体状态转变的特征,以灾变前的整个过程为研究区间,将土体类比为流体,依据流体运动动量方程和土的流变模型,推导出能够准确求解灾变前时空维度下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方法,解决了灾变前土压力关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相耦合的计算问题。灾变前土压力的变化与墙土界面摩擦作用密切相关,为了探究灾变前整个过程中墙土摩擦作用的变化规律,借助理论研究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灾变前墙土摩擦作用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设计研发了墙土作用剪切试验装置,开展了灾变前墙土界面摩擦角剪切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了墙土界面摩擦作用的变化规律。从摩擦学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墙土界面摩擦作用的理论模型,结合试验结果对灾变前墙土相互作用的摩擦机理进行了揭示。从墙土相互作用的角度重新审视报警值的设定,依据墙土摩擦角变化规律制定深基坑位移的预警域,对深基坑灾变前的安全性展开有效评价。

巨永前[3](2021)在《刚性挡墙平动模式下非极限土压力计算研究》文中认为经典的土压力理论所求结果均为极限状态下的土压力值,在实际工程中随挡土墙位移的发展其受到的土压力会逐渐变化,土压力与墙体位移有关。大量试验及工程实践均发现,在一般情况下挡墙产生的位移均较小,并未能达到主动或被动极限状态,因此,绝大部分正常工作的挡土墙所受土压力在静止土压力与极限土压力之间。在挡土墙设计时如果仍采用经典土压力理论计算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可能会引起不安全的工程事故,为了提高挡土墙工程设计的准确度,对非极限位移状态下的土压力计算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刚性挡土结构在平动模式下的非极限土压力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基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特性,通过水平层分析法,推求非饱和土非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并分析填土物理特性参数对土压力的影响规律;考虑挡墙平动位移模式和地震作用的影响,利用水平层分析法,基于拟动力方法计算模型,推导地震非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计算式,对比分析本文最危险滑动面倾角值与现有理论解的差别,并讨论分析位移对地震土压力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基于广义的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公式,综合考虑填土重度变化、墙体位移大小、土拱效应和土层间剪应力的影响,通过水平层受力分析,推导了考虑墙体平动位移下的非饱和土非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计算公式。(2)随基质吸力的增大,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呈减小的变化趋势;非极限被动土压力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大约在墙高0~0.6H的范围内,未考虑土层间剪应力影响得到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较考虑了层间剪应力的要大,而墙高为0.6H的一下部分与之相反;未考虑土层间剪应力影响较考虑得到的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分布大约在墙高0~0.8H的范围内相比小,而墙高为0.8H的一下部分相比偏大。无粘性土的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均较粘性土大,而无粘性非极限被动土压力分布均较粘性土要小。(3)基于拟动力方法的基本假定,考虑时间和相位的变化因素,利用水平层分析方法,得到求解最危险滑动面倾角更精确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地震作用下非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分布计算式。(4)随内摩擦角的增大,地震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最危险滑动面倾角呈增大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地震非极限被动土压力最危险滑动面倾角随内摩擦角的增大呈减小趋势。挡土墙位移比的变化并不会改变地震土压力分布曲线的形状,随着墙高的增加,挡土墙所受到的地震非极限主动土压力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小,土压力均呈非线性分布;随着墙高的增加,挡土墙所受到的地震非极限被动土压力逐渐减小,土压力均也呈非线性分布的变化特征。

舒特军[4](2020)在《基坑工程有限土体土压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各个行业在最近几十年都发展的热火朝天,各种建筑在中国土地上拔地而起。然而各种建筑都离不开基坑工程,基坑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最基本的课题之一,由于基坑工程制约因素多,不仅要受到工程所处的土体地质情况及水文地质影响,还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制约;基坑工程理论原理也存在不足,很多理论原理如岩土压力、岩土本构关系等还有不足;基坑工程一般都是作为临时工程,安全储备较小、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在基坑工程当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基坑问题或者隐患。我国基坑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经过许多年建筑行业的发展,基坑工程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关于有限土体边坡基坑问题研究一直很少或者研究的不够透彻。本文推导了非饱和土有限土体土压力公式、进行了室内有限土体土压力试验,数值模拟了室内有限土体土压力试验过程,将理论数据、数值模拟数据及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公式及模拟的合理性。论文获得如下结论:(1)本文推导出了有限土体非饱和土土压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包括挡土墙后有建筑物下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挡土墙后为放坡状态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以及基坑坑中坑有限土体被动土压力公式。得到了坑外放坡情况当b/h大于0.6时,可被视为无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对坑中坑放坡状态情况,当b/h大于2时,可以按无限土体被动土压力考虑。(2)进行了有限土体坡顶不同宽度下挡土墙土压力实验、坑外为无限及有限土体下坑内开挖过程下的土压力试验,得到相应的土压力变化规律。(3)采用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三种室内试验土压力,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较吻合。研究了挡土墙产生不同位移对有限土体土压力的影响,对于有限土体,挡土墙墙顶水平位移大约为挡土墙高度的0.05‰才能达到主动土压力极限平衡状态,而达到被动土压力极限平衡状态需要位移大约为挡土墙高度的1.2‰。(4)论文通过对联泰A-19-2地块工程地下室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了前排、后排桩最大水平位移、弯矩分布,并用理正软件进行了分析。从有限元和理正深基坑软件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理正深基坑软件计算位移比有限元计算结果略小,偏不安全;有限元计算前排桩弯矩比理正软件大,后排桩弯矩比理正软件计算小。(5)进一步研究了联泰A-19-2地块工程地下室基坑支护桩的前后排桩间距大小对桩顶水平位移影响,结果表明前后排桩产生的水平位移与前后排桩间距成反比线性关系。当前后排桩之间土体的宽度达到后排桩嵌固深度的2倍,前后排桩桩顶所产生的水平位移逐渐趋于稳定,说明理正计算中假定桩后土体为无限土体得到的桩顶水平位移偏小,偏不安全,而有限元考虑了前后排桩的影响及前后排桩间有限土体的作用,更符合实际情况,结论对该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党发宁,张乐,王旭,丁九龙,高俊[5](2020)在《基于弹性理论的有限位移条件下挡土墙上土压力解析》文中提出经典土压力理论都是通过研究弹性半空间体内的应力状态,根据土的极限平衡条件和楔体的静力平衡条件而得出的。因土具有蠕变及固结特性,所以产生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时机都是暂时的,从长久角度来看,因蠕变及固结现象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也都是非极限平衡条件(有限位移)下的土压力。为计算有限位移条件下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依据线弹性本构理论建立了有限位移条件下挡土墙上的土压力计算式,引入Duncan-Chang非线性弹性模型中的切线模量来反映土体模量随围压的变化,并推导出发生朗肯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主应力方向偏转、朗肯被动土压力的界限应变,依据这4个界限应变将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分为5个状态分区,即主动破坏状态区、有限位移主动土压力状态区、主应力反转前有限位移被动土压力状态区、主应力反转后有限位移被动土压力状态区和被动破坏状态区。通过将所提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挡土墙产生水平平动位移、绕墙脚的转动位移和水平平动+绕墙脚转动组合位移时,土压力分布均呈非线性分布,且不同位移下土压力随墙深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提出的有限位移条件下土压力的计算式能够很好地应用在实际工程的挡土墙设计中。

刘涛[6](2020)在《基于简化主应力迹线的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挡土墙土压力是挡墙墙背与土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结果,其计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始于18世纪,迄今,最经典且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是朗金土压力理论与库仑土压力理论。然而,两大经典土压力理论均不能考虑墙土接触面摩擦角的发挥引起墙后土体中主应力方向偏转时对土压力产生的影响,大多学者普遍采用的水平层分析方法需对水平薄层单元界面受力分布情况进行各种假设,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开展对于既能考虑墙土接触面摩擦程度的影响,又能合理划分土体薄层单元并合理分析薄层单元受力情况的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墙后填土的破坏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概述了土拱效应的产生机理。结合填土中主应力的传递特点,选用圆弧形式的主应力迹线来描述滑动土楔中主应力的传递规律。依据墙土接触面及填土中滑裂面处主应力迹线的偏转情况,采用三种不同的简化处理方式将圆弧迹线近似为直线形式,并推导出倾斜直线形土拱主应力偏转角的理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将滑裂土楔沿所得简化倾斜直线主应力迹线方向进行分层,提出了墙后填土的倾斜直线分层方法,用以优化水平层分析方法。然后,将由倾斜直线分层方法得到的倾斜直线薄层单元作为受力分析的研究对象,并考虑到墙后土体应力分布满足重力场特点,假定斜直薄层单元表面主应力的数值大小随深度呈线性变化规律,给出了分层界面上的主应力分布假定。基于斜直薄层单元的受力极限平衡条件及边界条件,提出了考虑墙土摩擦和墙背倾斜影响的平移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分析新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挡土墙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的合理与可行性,且对于不同高度挡土墙的适用性,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了具有工程参考价值的挡土墙土压力变化规律。接着,在极限状态土压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填土内摩擦角和墙土接触摩擦角与挡墙平动位移之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土拱效应影响的挡土墙非极限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分析方法。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在挡墙侧移量由零而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本文非极限主动、被动土压力强度分布曲线与实测结果变化规律一致,证实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最后,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基于拟静力法将地震力视为静力作用在滑楔体上,依据斜直薄层单元的平衡条件及边界条件,提出了考虑土拱效应和地震影响的挡土墙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分析方法。将水平向地震效应和竖向地震效应对挡墙土压力分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总结了相关规律,为挡墙抗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尤涵锐[7](2020)在《基于旋轮线滑裂面的柔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挡土墙土压力的计算是岩土工程中的古老课题,柔性挡土墙作为一种常见的基坑支护结构,其所受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对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土压力理论都是基于刚性挡土墙且墙侧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来求解土压力,其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实际工程中土压力的大小及分布,特别是对于支护结构刚度较小且受到土压力作用后会产生复杂变形的柔性挡土墙,其计算理论存在缺陷。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以经典模型实验和实际基坑工程为背景,对非极限状态下柔性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总结经典土压力理论及柔性挡土墙土压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挡土墙后土体的应力状态和滑裂面,发现经典土压力理论存在局限性。(2)以砂土基坑柔性挡土墙为研究对象,用一元三次函数拟合得到柔性挡土墙任意位移曲线方程,考虑非极限状态下墙后土体内摩擦角和墙土接触面上外摩擦角发挥值与位移的关系,假设墙后土体的潜在滑裂面为旋轮线,应用水平层分析法,考虑土拱效应,推导出考虑位移的柔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强度、土压力合力和合力作用点的计算式。(3)以模型试验作为基本算例,与经典土压力理论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旋轮线滑裂面理论计算的潜在滑裂面范围小于经典土压力理论的滑裂面,理论方法与试验得到主动土压力大致呈R形分布,被动土压力大致呈V形分布土压力分布,合力作用点位置高于1/3墙高,与经典土压力理论结果明显不同。最后,利用旋轮线滑裂面理论研究了外摩擦角?对土压力影响。(4)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际基坑工程项目中,利用ABAQUS建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二维基坑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发现理论值与分析值虽有一定差异,但整体分布趋势相同,反映了理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夏攀[8](2020)在《填土表面条形荷载作用下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变分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挡土墙墙背土压力问题是经典而极为重要的土力学问题之一。经典土压力理论建立于较为理想的假定基础上,实际应用时常存在局限。尤其对于工程中常遇到的倾斜墙背后侧的一般黏性填土表面作用有局部条形荷载的情况,包括库伦土压力理论在内的经典方法难以合理求解。因此,本文针对刚性挡土墙,考虑这种一般情况且包含地震作用,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墙后主动与被动土压力的求解方法,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基于水平与竖向地震力作用分析的拟静力法,从墙后潜在滑动破裂体的极限平衡条件出发,以滑裂面及滑面上正应力为基本函数,推导了挡墙主动和被动土压力的满足欧拉方程的泛函表达式。可用于计算墙背粗糙、倾斜且填土为黏性土和坡面倾斜等一般情况。其间,对于局部条形荷载考虑其全部作用于滑体、被滑裂面截断和对滑体无作用共3种情况。(2)将极限平衡方程、可动点横截条件与滑面边界条件联立得到非线性方程组,在给定土压力作用点高度条件下,运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得到滑裂面的形状为对数螺旋面,而非经典理论假定的平面模式,且其形状只与填土内摩擦角有关。(3)土压力大小与作用点位置有关,作用点并非在墙背任意位置都有精确解,其存在上、下边界值。作用点越靠下,土压力越小,主动情况下滑面越平直而被动情况下滑面越弯曲。(4)填土性质、墙高与墙背倾角、外摩擦角、条形荷载、地震系数是影响土压力的主要因素。在地震工况下,土压力有所增大。随着地震系数的增加,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基本呈线性增长,在主动情况下临界滑移面逐渐向填土方向发展,而被动情况则相反。(5)对于填土表面作用竖向条形荷载工况,本文方法与包括中国规范法在内的既有方法计算结果相近。实例分析表明,对于主动土压力,本文算法结果比数值模拟方法偏小,相对误差为16%,而被动土压力本文解则偏大,相对误差为15%。本文所得的静力与地震工况下倾斜墙背、一般黏性填土、表面作用有局部条形荷载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可合理求解较为复杂条件下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樊黎明[9](2020)在《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因其造价低廉、施工方便,在我国西北地区土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其优异的加固效果和抗震性能也引起了大量学者对这种支护结构的关注。但目前对于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土压力研究较少,一些文献将锚杆的抗拔力看作是一种减小土压力的因素进行考虑且忽略了预应力对土压力的影响,这造成计算结果与一些实验观测结果有所差异。本文基于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加固机理,在考虑预应力的基础上分别对框架锚杆加固结构在静力状态和地震作用下的土压力进行了如下的研究:(1)基于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构造特点和工作机制,分析了预应力和锚固体对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会影响土压力而锚固体则不会影响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在此基础上,采用水平层法求解了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在静力作用下的主动土压力。通过理论对比和有限元软件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预应力对土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预应力会增大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且采用水平层分析法可以更好的体现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的特征。(2)基于对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工作机制的分析,结合拟动力法,在考虑预应力的情况下确定了发生谐波地震时框架锚杆加固边坡的潜在滑裂面,并结合水平层分析法求解了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在简谐地震作用下的主动土压力。最后结合一个工程案例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烈度和不同预应力作用下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在简谐地震作用下的土压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较高的预应力可以抑制地震土压力的变化幅度。(3)借助Plaxis3D有限元软件分析研究了预应力、锚固体与土体的粘结强度、土体强度参数、锚杆间距以及地震等因素对作用在框架锚杆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地震与否,调整锚固体参数并不改变土压力的大小与分布,预应力才是影响土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土体强度参数可以有效的减小边坡作用在坡面支护结构上的地震土压力;调整锚杆间距与调整预应力对土压力的影响效果基本一致;竖向地震作用会增大地震土压力,但提高竖向地震加速度系数对地震土压力的增长影响有限。

王浩宇[10](2020)在《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土压力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在以多层到高层建筑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础得到大量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升级和撤村并城,城市高层建筑的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日趋加快增多,建筑密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基坑工程特别是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础的基坑工程越来越多。我国现有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关于基坑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尚未完整准确地对此进行规定。本文针对该问题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手段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设置刚性挡墙分别模拟三种位移模式(静止、转动和平动),建立室内模型试验,得到邻近天然地基和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条件下的基坑侧壁的静止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分布特征;通过试验的对比分析,得到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条件下挡墙土压力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另外,采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相同尺寸和加载制度工况的数值分析模型,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通过变参数分析探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桩身模量、桩间距以及复合地基与挡墙的间距对挡墙土压力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支护挡墙与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距离为0.1H(H为挡墙高度),水泥土桩桩长为0.6 H时,挡墙上附加土压力沿深度呈现“驼峰形状”,上部附加荷载主要影响范围为0.1H~0.4H和0.6H~0.9H;挡墙向外转动(平动)位移条件下,挡墙0.6 H以上的附加土压力随转(平)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稳定值,挡墙0.6 H以下的附加土压力随转(平)动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并趋于一个稳定值。(2)桩端位于基坑底面以上,复合地基桩间土应力与天然地基地表应力相等时,在水泥土桩加固处理深度范围内,由于水泥土桩对土体存在遮拦作用,复合地基产生的附加挡墙土压力小于天然地基产生的附加土压力;而在水泥土桩加固处理深度以下部分,由于桩端阻力的影响,复合地基产生的附加挡墙土压力大于天然地基产生的附加土压力。(3)桩端高于基坑底部时,采用规范(DBJ 41/139-2014)[1]计算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坑静止土压力,桩端以上范围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而桩端以下范围的计算结果偏于不安全。建议计算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土压力时,应考虑桩端阻力对基坑深部土压力的影响。(4)通过ABAQUS数值模拟,研究了桩体材料弹性模量、桩间距和复合地基与挡墙间距离对挡墙土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体材料弹性模量越大,挡墙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度范围内的土压力越小,而在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深度以下部分挡墙土压力越大;桩间距越大,挡墙各点土压力越大;复合地基与挡墙间距离越大,复合地基的附加荷载对挡墙各点的土压力影响越小。

二、不同位移下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位移下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EPS颗粒混合轻量土主动土压力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轻量土研究现状
        1.2.2 挡土墙土压力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EPS颗粒混合轻量土的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土压力盒系数标定
    2.4 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
        2.4.1 挡土墙模型试验
        2.4.2 直剪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S颗粒混合轻量土中挡土墙静止土压力特性研究
    3.1 挡土墙静止时竖向土压力随填土深度的变化规律
    3.2 挡土墙静止时侧向土压力随填土深度的变化规律
    3.3 挡土墙静止时侧向土压力系数随填土深度的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PS颗粒混合轻量土中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特性研究
    4.1 挡土墙位移模式随位移量的变化规律
    4.2 挡土墙移动时侧向土压力随填土深度的变化规律
    4.3 挡土墙移动时竖向土压力随填土深度的变化规律
    4.4 挡土墙移动时侧向土压力系数随填土深度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PS颗粒混合轻量土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研究
    5.1 抗剪强度特性分析
    5.2 传统主动土压力理论分析
    5.3 轻量土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修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灾变前深基坑主动土压力计算推演及墙土作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变前状态土压力研究
        1.2.2 灾变前墙土摩擦角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灾变前状态下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推演
    2.1 引言
    2.2 计算模型和基本理论
        2.2.1 计算模型
        2.2.2 三元件模型
        2.2.3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2.3 灾变前主动土压力计算模型
        2.3.1 修正后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2.3.2 灾变前时空维度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程
    2.4 模型计算及验证
        2.4.1 模型计算
        2.4.2 实例验证
    2.5 计算模型参数分析
        2.5.1 土的瞬时弹性模量E_0的影响
        2.5.2 土的粘弹性模量E_1的影响
        2.5.3 土的粘滞系数η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灾变前状态下墙土作用剪切试验
    3.1 引言
    3.2 墙土作用剪切装置的研制
        3.2.1 试验装置主体结构及试验原理
        3.2.2 剪切盒装置
        3.2.3 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和荷载加载系统
    3.3 试验材料、方案及过程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案及过程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剪切试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3.4.2 不同界面粗糙度剪切试验数据分析
        3.4.3 灾变前状态不同转动模式剪切试验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灾变前墙土界面摩擦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灾变前状态墙土界面摩擦角理论模型
        4.2.1 二体、三体混合摩擦模型
        4.2.2 二体摩擦分量
        4.2.3 三体摩擦分量
        4.2.4 墙土界面摩擦力及摩擦系数
    4.3 灾变前状态墙土摩擦角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灾变前主动状态墙土摩擦角
        4.3.2 .灾变前被动状态墙土摩擦角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刚性挡墙平动模式下非极限土压力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拱效应研究现状
        1.2.2 非极限土压力研究现状
        1.2.3 非饱和土土压力研究现状
        1.2.4 地震土压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挡土墙平动模式下非极限土压力的计算理论
    2.1 前言
    2.2 平动模式下土体渐进破坏机理
        2.2.1 粘性土渐进破坏机理
        2.2.2 无粘性土渐进破坏机理
    2.3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
    2.4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计算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平动模式下非饱和土非极限土压力
    3.1 前言
    3.2 非饱和土的重度及抗剪强度
        3.2.1 非饱和土的重度
        3.2.2 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
    3.3 平动模式下非饱和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理论解
    3.4 平动模式下非饱和土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的理论解
    3.5 本文理论与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关系分析
        3.5.1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理论与库仑主动土压力理论的关系
        3.5.2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理论与库仑被动土压力理论的关系
    3.6 本文理论验证分析
        3.6.1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3.6.2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
    3.7 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3.7.1 非饱和土非极限主动土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7.2 非饱和土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8 小结
4 基于拟动力法平动挡墙地震非极限土压力
    4.1 前言
    4.2 拟动力法计算模型
        4.2.1 拟动力法基本假定
        4.2.2 地震惯性力
    4.3 地震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4.3.1 水平单元层的受力分析
        4.3.2 地震非极限主动土压力计算
    4.4 地震非极限被动土压力
        4.4.1 水平单元层的受力分析
        4.4.2 地震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计算
    4.5 本文理论与现有理论方法的对比验证
        4.5.1 地震主动土压力的验证
        4.5.2 地震被动土压力的验证
    4.6 滑动面倾角的对比分析
        4.6.1 地震主动土压力滑动面倾角
        4.6.2 地震被动土压力滑动面倾角
    4.7 墙体位移对地震土压力分布的影响
        4.7.1 墙体位移对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的影响
        4.7.2 墙体位移对地震被动土压力分布的影响
    4.8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坑工程有限土体土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分析研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有限土体土压力计算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基坑邻近建筑物情况下主动土压力
        2.2.1 理论推导
        2.2.2 参数分析
    2.3 坑外放坡下的主动土压力
        2.3.1 理论推导
        2.3.2 参数分析
    2.4 坑中坑放坡状态下的被动土压力
        2.4.1 理论推导
        2.4.2 参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土体土压力室内试验
    3.1 概述
    3.2 不同放坡宽度下被动土压力试验
        3.2.1 实验模型箱设计
        3.2.2 实验方案及结果
    3.3 无限土体的不同基坑深度下主动土压力试验
        3.3.1 实验工况
    3.4 有限土体的不同基坑深度下主动土压力试验
        3.4.1 实验工况
        3.4.2 实验步骤
    3.5 实验对比
        3.5.1 无限土体边坡基坑与有限土体边坡基坑开挖实验对比
    3.6 小节
第4章 有限土体土压力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PLAXIS3D软件介绍
    4.3 数值分析
        4.3.1 几何模型及参数
        4.3.2 分析工况
    4.4 无限土体边坡基坑开挖数值模拟
    4.5 有限土体边坡基坑开挖数值模拟
    4.6 不同挡土墙位移对有限土体土压力影响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概述
        5.1.1 联泰A-19-2地块工程概况
        5.1.2 基坑工程概况
    5.2 计算分析
        5.2.1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5.2.2 基坑工程支护
    5.3 计算模型
        5.3.1 有限土体情况简介
        5.3.2 计算参数及工况
        5.3.3 双排桩不同排距对排桩位移影响
    5.4 理正计算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简化主应力迹线的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压力研究现状
        1.2.1 土拱效应研究现状
        1.2.2 水平层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3 非极限土压力研究现状
        1.2.4 地震土压力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挡土墙后填土破坏模式
        2.2.1 挡土墙位移模式
        2.2.2 填土中滑裂面形式
        2.2.3 滑裂面破坏角计算
    2.3 挡土墙后土体应力传递规律
        2.3.1 土拱效应概况
        2.3.2 土体应力分析
    2.4 土压力分析研究方法
        2.4.1 主应力迹线的简化方法
        2.4.2 不同形式土拱的对比
        2.4.3 影响拱形的参数分析
        2.4.4 墙后土体的倾斜分层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
    3.1 概述
    3.2 极限状态主动土压力计算
        3.2.1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3.2.2 计算过程推导
        3.2.3 实例分析
        3.2.4 参数分析
    3.3 非极限状态主动土压力计算
        3.3.1 土体非极限内摩擦角及墙土摩擦角的确定
        3.3.2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3.3.3 计算过程推导
        3.3.4 实例分析
        3.3.5 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挡土墙被动土压力计算
    4.1 概述
    4.2 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计算
        4.2.1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4.2.2 计算过程推导
        4.2.3 实例分析
        4.2.4 参数分析
    4.3 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计算
        4.3.1 土体非极限内摩擦角及墙土摩擦角的确定
        4.3.2 基本假定与受力分析模型
        4.3.3 计算过程推导
        4.3.4 实例分析
        4.3.5 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地震作用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
    5.1 概述
    5.2 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分析方法
        5.2.1 拟静力分析法
        5.2.2 拟动力分析法
    5.3 地震作用下主动土压力计算
        5.3.1 地震作用下滑裂面破坏角计算
        5.3.2 基本方程的建立
        5.3.3 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
        5.3.4 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与作用点高度
    5.4 算例验证
    5.5 参数分析
        5.5.1 各参数对滑裂面破坏角α的影响
        5.5.2 各参数对侧土压力系数K_a的影响
        5.5.3 各参数对法向土压力强度σ_a的影响
        5.5.4 各参数对主动土压力系数K_(a1)的影响
        5.5.5 各参数对总主动土压力合力E_(aw)的影响
        5.5.6 各参数对倾覆弯矩M的影响
        5.5.7 各参数对合力作用点高度h的影响
    5.6 小结
第6章 考虑地震作用的挡土墙被动土压力计算
    6.1 概述
    6.2 地震被动土压力拟静力分析法
    6.3 地震作用下被动土压力计算
        6.3.1 地震作用下滑裂面破坏角计算
        6.3.2 基本方程的建立
        6.3.3 地震被动土压力分布
        6.3.4 地震被动土压力合力与作用点高度
    6.4 算例验证
    6.5 参数分析
        6.5.1 各参数对滑裂面破坏角α的影响
        6.5.2 各参数对侧土压力系数K_a的影响
        6.5.3 各参数对法向土压力强度σ_b的影响
        6.5.4 各参数对被动土压力系数K_(b1)的影响
        6.5.5 各参数对总被动土压力合力E_(bw)的影响
        6.5.6 各参数对倾覆弯矩M的影响
        6.5.7 各参数对合力作用点高度h的影响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一、已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二、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7)基于旋轮线滑裂面的柔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型试验
        1.2.2 数值模拟
        1.2.3 理论方法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支护结构土压力理论概述
    2.1 支护结构的类型
    2.2 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
    2.3 影响支护结构土压力的因素
        2.3.1 土力学参数
        2.3.2 支护设计
        2.3.3 施工因素
    2.4 土压力计算理论概述
        2.4.1 极限平衡理论
        2.4.2 经典土压力理论存在的问题
        2.4.3 非极限土压力理论概述
    2.5 墙后滑裂土体分析
        2.5.1 应力状态分析
        2.5.2 滑裂面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旋轮线滑裂面的柔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计算
    3.1 摩擦角与位移的关系
        3.1.1 非极限状态内摩擦角发挥值
        3.1.2 非极限状态外摩擦角发挥值
    3.2 柔性挡土墙位移模式
    3.3 有效位移面积比
    3.4 柔性挡土墙后土体滑裂面的假定
    3.5 非极限状态土压力公式的推导
        3.5.1 分析模型
        3.5.2 准主动土压力
        3.5.3 准被动土压力
        3.5.4 基本方程求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试验分析
    4.1 模型试验简介
    4.2 试验数据对比与结果分析
        4.2.1 位移对比
        4.2.2 滑裂面对比
        4.2.3 土压力分布对比
        4.2.4 土压力合力及合力作用点对比
    4.3 外摩擦角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5.3 基坑支护设计概况
    5.4 基坑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1 模型假定
        5.4.2 模型介绍
    5.5 计算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填土表面条形荷载作用下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变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刚性挡墙失稳破坏模式
        1.2.2 静力土压力确定方法
        1.2.3 地震土压力计算的拟静力法
        1.2.4 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土压力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变分原理的挡墙主动土压力计算
    2.1 概述
    2.2 变分极限平衡原理
    2.3 分析模型与计算方法
        2.3.1 分析模型
        2.3.2 计算方法
    2.4 考虑地震作用的拟静力法
        2.4.1 挡墙模型
        2.4.2 变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变分原理的挡墙被动土压力计算
    3.1 概述
    3.2 分析模型与计算方法
        3.2.1 分析模型
        3.2.2 计算方法
    3.3 考虑地震作用的拟静力法
        3.3.1 挡墙模型
        3.3.2 变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分析与验证
    4.1 概述
    4.2 主动土压力
    4.3 被动土压力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主动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概述
    5.2 填土性质
        5.2.1 填土重度
        5.2.2 黏聚力
        5.2.3 内摩擦角
    5.3 墙背外摩擦角
    5.4 挡墙高度
    5.5 墙背倾角
    5.6 墙顶地面坡角
    5.7 条形荷载
        5.7.1 荷载大小
        5.7.2 荷载位置
    5.8 地震系数
    5.9 综合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被动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概述
    6.2 填土性质
        6.2.1 填土重度
        6.2.2 黏聚力
        6.2.3 内摩擦角
    6.3 墙背外摩擦角
    6.4 挡墙高度
    6.5 墙背倾角
    6.6 墙顶地面坡角
    6.7 条形荷载
        6.7.1 荷载大小
        6.7.2 荷载位置
    6.8 地震系数
    6.9 综合分析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挡墙土压力研究现状
        1.2.1 挡墙静土压力研究
        1.2.2 挡墙地震土压力研究
    1.3 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研究现状
        1.3.1 锚杆支护结构静土压力研究
        1.3.2 锚杆支护结构地震土压力研究
        1.3.3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研究
    1.4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静土压力分析
    2.1 引言
    2.2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原理
        2.2.1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的构成
        2.2.2 预应力锚杆的工作机理
    2.3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静主动土压力计算
    2.4 工程算例及有限元验证
        2.4.1 工程概况
        2.4.2 设计参数
        2.4.3 理论计算结果
        2.4.4 有限元对比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地震土压力分析
    3.1 引言
    3.2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地震主动土压力推导
        3.2.1 边坡地震加速度求解
        3.2.2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结构地震主动土压力分布求解
        3.2.3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结构地震主动土压力求解
        3.2.4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加固边坡地震滑裂角求解
    3.3 算例分析
        3.3.1 工程概况
        3.3.2 理论计算结果
        3.3.3 有限元对比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1 有限元静力计算参数选取
        4.3.2 有限元动力计算参数选取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4.1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4.4.2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分析
        4.4.3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变形分析
    4.5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有限元参数分析
        4.5.1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静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4.5.2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地震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10)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土压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现存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限土体土压力的研究现状
        1.2.2 邻近既有建筑基坑土压力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2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概述
        2.2.1 室内试验设计思路
        2.2.2 模型试验内容
    2.3 模型试验所用材料的选用和设计
        2.3.1 模型试验系统的选用
        2.3.2 模型桩的选用和设计
        2.3.3 模型试验用土的选用和力学性质
        2.3.4 褥垫层
    2.4 模型试验量测元件布设方案
        2.4.1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取
        2.4.2 土压力盒的选用与布置
        2.4.3 位移计的选用与布置
    2.5 加载和挡墙移动方案
        2.5.1 加载方案
        2.5.2 刚性挡墙移动方案
    2.6 试验步骤
        2.6.1 邻近天然地基条件下挡墙位移模式试验
        2.6.2 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条件下挡墙位移模式试验
    2.7 本章小结
3 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土压力室内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挡墙静止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2.1 天然地基受力性状分析
        3.2.2 天然地基土压力分布规律
        3.2.3 复合地基受力性状分析
        3.2.4 复合地基土压力分布特征
        3.2.5 天然地基与复合地基附加土压力对比分析
    3.3 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挡墙转动试验结果分析
        3.3.1 天然地基土压力随挡墙转动的变化规律
        3.3.2 复合地基土压力随挡墙转动的变化规律
        3.3.3 两者土压力随转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
    3.4 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挡墙平动试验结果分析
        3.4.1 天然地基土压力随挡墙平动的变化规律
        3.4.2 复合地基土压力随挡墙平动的变化规律
        3.4.3 两者土压力随平动量的变化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土压力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尺寸
        4.2.2 各试验材料的本构模型和参数选取
        4.2.3 各试验部件的接触设置和边界条件
        4.2.4 荷载分析步的设置和有限元计算网格的划分
    4.3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静止土压力及两者对比分析
        4.3.2 复合地基土压力随平动量和转动量的变化规律
    4.4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1 天然地基土压力对比分析
        4.4.2 复合地基土压力对比分析
    4.5 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挡墙土压力变参数分析
        4.5.1 桩体弹性模量对挡墙土压力的影响
        4.5.2 复合地基与挡墙的间距对挡墙土压力的影响
        4.5.3 桩间距对挡墙土压力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不同位移下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EPS颗粒混合轻量土主动土压力特性试验研究[D]. 张建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灾变前深基坑主动土压力计算推演及墙土作用试验研究[D]. 张书恒. 燕山大学, 2021(01)
  • [3]刚性挡墙平动模式下非极限土压力计算研究[D]. 巨永前.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坑工程有限土体土压力研究[D]. 舒特军. 南昌大学, 2020(02)
  • [5]基于弹性理论的有限位移条件下挡土墙上土压力解析[J]. 党发宁,张乐,王旭,丁九龙,高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10)
  • [6]基于简化主应力迹线的挡土墙土压力分析方法研究[D]. 刘涛. 湖南大学, 2020(09)
  • [7]基于旋轮线滑裂面的柔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理论研究[D]. 尤涵锐.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8]填土表面条形荷载作用下刚性挡土墙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变分法研究[D]. 夏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考虑预应力的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土压力分析[D]. 樊黎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10]邻近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土压力试验研究[D]. 王浩宇.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不同位移下刚性挡土墙土压力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