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ILAS用户服务联网探讨

黑龙江省ILAS用户服务联网探讨

一、关于黑龙江省ILAS用户业务联网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威[1](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柴青宇[2](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夏明慧[3](2020)在《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的国有林业局既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也肩负着产业建设的艰巨任务。在国家着力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升国有林业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迫在眉睫。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信息孤岛”和“建设分层”等诸多问题,急需新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云计算和商务智能等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研建一套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能有效解决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在软件工程学、林业企业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理论基础和云计算、商务智能应用技术、ETL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对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以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抛砖引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应用分析的主体逻辑进行阐述: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和性能需求;系统设计部分完成了商务智能平台选择、系统四层架构设计、三大主体功能设计、双层数据库模型设计以及ETL过程设计;随后利用开源商务智能平台Pentaho开发实现基于B/S架构的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最后结合案例企业实际,对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目前该商务智能系统运行在云环境中,采用Saa S云计算的形式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本文的研究表明:(1)商务智能技术能有效解决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和“建设分层”等问题,深化信息系统建设;(2)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的应用能够显着提升林口林业局的业务洞察能力、风险监控能力、综合感知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李佳雯[4](2020)在《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地区基础条件差、农业弱质性、农民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导致传统的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农民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企业面临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高、成本高、收益少的问题。依托传统金融解决农村金融“痛点”的方式效率低、时效短,农村地区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使用,互联网金融也产生并发展起来。互联网金融具有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降低信息不对称等自然属性以及其蕴含的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模式使互联网金融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也为破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填补农村传统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空白区、提高金融服务供需的匹配性、降低征信风险与成本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其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对黑龙江省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意义,依托互联网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是否可行以及如何实现成为研究黑龙江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互联网金融解决农村金融“痛点”问题进行理论辨析并得出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主要表现在:(1)化解农村金融风险;(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3)丰富金融产品供给;(4)支持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其次,对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总结,并从农户、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分析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1)农户层面包括学历水平较低与抵押物认可度低;(2)企业层面包括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与涉农贷款利率高;(3)政府层面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与监管主体不明确。最后分别从农户、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要促进金融机构互联网化:(1)发展互联网农业保险;(2)创新融资抵押方式;(3)优化操作流程,开设在线学习板块。其次要发挥政府的正向激励作用:(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2)加强培训队伍建设,组织线上培训农业技能;(3)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最后要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1)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2)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挥地域特色。图12幅,表4个,参考文献67篇

王子怡[5](2020)在《推进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革命,同时对政府的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执政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指出要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简除烦苛,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优化群众办事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随后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多部门印发《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政策方案的相继出台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根据文件要求,全国各省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对策。在此背景下,分析黑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实施的对策,对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便民利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无缝隙政府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写作理论支撑,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2015-2019年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中的数据,从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在线办理成熟度、在线服务成效度5个维度对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出黑龙江省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存在网上政务服务事项供给能力不足、全流程一体化办理深度不足、政务服务未能实现向移动端有效延伸、公众实际获得感仍需提升等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总结出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建设一站式全覆盖服务平台、提高政务信息共享程度、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启示。结合黑龙江省省情从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服务事项标准化覆盖、促进部门间“互联网+政务服务”共建共享、切实提高移动政务实用性、关注公众诉求4个方面为黑龙江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提供参考。

杨宇[6](2020)在《中国移动M分公司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化发展策略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传统经济形成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人口红利消退的情况下出现增量不增收的困局,数字化经营策略是数字经济背景下运营商打开新局面、拓展新思路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中国移动M分公司作为通信企业目前的经营现状、发展瓶颈,提出M分公司执行数字化经营策略的必要性,并通过PEST和SWOT分析的系统性研究,对企业面临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为M分公司数字化转型制定目标、经营策略及相关保障措施。助力M分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网络结构优化,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拓展商业增长模式,在数字经济竞争业态下基于企业转型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张茗[7](2019)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于200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建设时间不同,产品的技术水平、运行的稳定性参差不齐,机电系统尤其是硬件设备已不能满足继续使用需求,对原有路网机电系统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包括省高速监控中心、省收费中心和省通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研究。对原有省交通监控系统软硬件进行研究,提出硬件系统更新、软件系统功能完善方案,重新设计数据、视频传输方案,完善视频监控业务,研究改建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并研究新建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系统、GPS车辆应急调度系统。对原有的省结算中心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对软硬件更新,研究改造双机热备主机系统、新建异地容灾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完善IC卡发行与管理系统、通行费拆分结算系统、内部查询与对外服务系统功能。对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保证全省高速公路各级收费业务、路网监控服务、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的保证;原有的省通信中心已不能满足新路网规划的容量需求,研究提出对干线传输系统进行提档升级方案,更换支持ASON技术的10G传输设备,并更换支持千门程控数字交换机,对网管系统、综合定时供给系统进行功能完善和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彭珍[8](2019)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公共图书馆在发展建设中面临着新的挑战。用户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单一化从多元化发展。RFID技术、i Beacon技术、VR技术、AR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技术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越来越相关,这迫使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并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和不断变化的用户习惯定制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对以前的服务内容、模式进行改变,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才能积极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公共图书馆在向智慧图书馆转变时,应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这要求公共图书馆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以技术创新带动服务创新。公共图书馆注重服务创新,才能不断迎合图书馆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新服务以及新平台。公共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作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形态,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本文采用了网络调研法、文献调研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进行了研究,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介绍了国内国外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创新点。(2)先对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及创新服务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两者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技术支撑:RFID技术、i Beacon技术、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最后说明了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采用了文献调查法以及网络调查法,选取了13个一级公共图书馆为样本,对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归纳为四个方面:个性化智慧服务、交互立体式服务、空间再造服务、虚拟体验式服务。分析了这些智慧服务模式实践的成效: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较为发达,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各具特色,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人为本以及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技术应用为主。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即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有待加强,公共图书馆重应用轻开发的现象有待改善,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需求空间改造有待完善以及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不平衡。(4)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策略:加强智慧管理,培养智慧馆员;强化科技驱动;拓展智慧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加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流动服务建设,完善读者自助服务,深层次整合文献信息资源;打造智慧空间,营造文化信息共享空间及创意空间;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国内国际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徐岸峰[9](2019)在《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内容之一。2017年,我国年人均出游次数已达3.7次,旅游总人数突破50亿人次。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我国GDP综合贡献占比达11.04%,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宏观上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薄弱,微观上游客审美需求快速转化、旅游方式高度分散及旅游信息不对称、旅游产品不规范等问题,使得旅游业供需失衡严重。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完成了从小众市场到大众市场、从景点到区域的结构性转变,而旅游市场也日益呈现出需求个性化、消费移动化、目的地IP化、产品细分化等显着特征。在共享经济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携程网、去哪儿网等为主的各大在线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cy,OTA)以及马蜂窝、猫途鹰、穷游网等主打自由行的旅游服务平台发展迅猛,实现了对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的连接与分享,促进了旅游服务资源整合及与相关产业全要素协同服务。在中国旅游业3.0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亟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创新驱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提高旅游业运行效率,增强其整体效能。可见,智慧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对于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要素配套不到位”等旅游业发展核心问题,持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实现旅游企业和游客价值共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界定智慧旅游与智慧旅游服务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智慧旅游服务的特征、参与主体和服务要素及环境,构建智慧旅游服务流程模型和交互模型;研究智慧旅游网络平台的内涵、特征、功能与结构,明确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发展阶段,构建其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演化的动力与过程,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智慧旅游服务演化博弈模型,揭示智慧旅游服务演化机理。运用综合优势理论思想,提出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设计思路与原则,依据游客需求层次、网络平台发展阶段、服务资源集聚整合度三个维度,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总体架构,包括:信息交互服务模式、要素协同服务模式和价值共创服务模式。分别提出三种基本服务模式内涵、特征和构建思路,设计各服务模式的架构、内容和适用条件,并给出其运行机制和管理策略。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哈尔滨旅游产业规模、旅游资源条件、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及冰雪智慧旅游服务现状,设计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和要素协同服务模式,构建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建立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要素协同服务模式运行机制,通过其运行效果评价,明确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网络平台管理要点,提出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块开发策略,从制度、组织、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出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实施保障策略。本研究构建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有利于丰富智慧旅游服务管理理论体系,更为关键的是,明确指出网络平台是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技术手段,为我国旅游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加强旅游业服务管理以及制定国家或地方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方法支持和决策参考。同时,智慧旅游服务创新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对于促进实现旅游业“信息智能对称和要素协同配套”,推动旅游业创新驱动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式研究,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有效示范,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仇爽悦[10](2019)在《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式的社会变革为政府开展公共治理,为公民提供政务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工作效率、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的提升和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切入,研究如何提升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问题,能够提高黑龙江省政务服务的效率,减轻行政负担,提升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在促进良好政府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基于以上背景,以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府服务”和用户满意度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阐述政务服务的概念与其特点,研判“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趋势,简述用户满意度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主要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与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归纳和分析相关现状,得出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当前面临着的主要问题,包括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情况较低、便民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般、在政民互动方面的主动性水平的不均衡等;借鉴了韩国、新加坡、美国和上海、青岛、深圳市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务服务成功经验,可概括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努力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政务服务并达成用户满意为发展目标,建立服务集成型的政府网站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在此基础上,就黑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黑龙江省各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并完善相关服务端的加密机制,进·步统·“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架构标准等,以期在促进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提升的同时,也为省内各级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二、关于黑龙江省ILAS用户业务联网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黑龙江省ILAS用户业务联网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1.2.4 评述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库
        2.1.2 智慧服务
        2.1.3 智慧数据服务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管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灰色系统理论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3.1.3 结果分析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4.2.1 图情机构主体
        4.2.2 智慧数据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4.3.1 数据多源性
        4.3.2 技术智能性
        4.3.3 服务场景化
    4.4 案例分析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5.2.2 智库需求感知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5.2.4 智能化推荐
        5.2.5 案例分析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3.1 智库活动层
        5.3.2 嵌入层
        5.3.3 融合层
        5.3.4 服务层
        5.3.5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6.1.1 智库特征识别
        6.1.2 智库需求确定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6.3 多源数据融合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1 场景化服务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7.5.3 评价指标优化
        7.5.4 评价指标赋权
    7.6 实证研究
        7.6.1 研究方法
        7.6.2 数据分析
        7.6.3 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林业信息化
        1.2.2 商务智能
        1.2.3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
    2.1 理论基础
        2.1.1 软件工程学
        2.1.2 林业企业管理
        2.1.3 森林可持续经营
    2.2 关键技术
        2.2.1 云计算
        2.2.2 商务智能应用技术
        2.2.3 ETL技术
    2.3 小结
3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需求分析
    3.1 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信息化建设现状
    3.2 业务需求
        3.2.1 森林经营类指标
        3.2.2 财务管理类指标
    3.3 系统需求
        3.3.1 功能需求
        3.3.2 数据需求
        3.3.3 性能需求
4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设计
    4.1 商务智能平台选择
        4.1.1 开源产品与商业产品
        4.1.2 主流开源商务智能产品
        4.1.3 Pentaho BI简介
    4.2 架构设计
        4.2.1 数据获取层
        4.2.2 数据集成层
        4.2.3 数据处理层
        4.2.4 数据应用层
    4.3 功能设计
        4.3.1 报表展示功能
        4.3.2 指标展示功能
        4.3.3 数据多维分析功能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模型设计
        4.4.2 逻辑模型设计
        4.4.3 物理模型设计
    4.5 ETL设计
        4.5.1 过程一
        4.5.2 过程二
        4.5.3 过程三
5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实现
    5.1 开发环境
    5.2 ETL实现
        5.2.1 过程一:Excel数据到My SQL数据
        5.2.2 过程二:建立数据集市
        5.2.3 过程三:构建数据立方体
    5.3 功能实现
        5.3.1 报表展示
        5.3.2 指标展示
        5.3.3 数据多维分析
6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应用分析
    6.1 提升林业企业业务洞察能力
    6.2 提升林业企业风险监控能力
    6.3 提升林业企业综合感知能力
    6.4 增强林业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农村金融
        1.1.2 互联网金融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的研究
        1.3.2 关于农村金融抑制的研究
        1.3.3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1.3.4 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1.3.5 研究综述评述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2 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金融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经济学理论
        2.1.2 金融理论
        2.1.3 互联网金融理论
        2.1.4 农村金融理论
    2.2 互联网金融概述
        2.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特征
        2.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
        2.2.3 互联网金融的业态模式
        2.2.4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发展前景
        2.2.5 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
    2.3 互联网金融有效破解农村金融痛点的理论解析
        2.3.1 农村金融的痛点
        2.3.2 互联网金融破解农村金融痛点的理论分析
3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的能力水平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基本情况
        3.1.2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
    3.2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能力水平
        3.2.1 黑龙江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
        3.2.2 农村地区网络建设与使用
        3.2.3 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与应用
    3.3 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3.2 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不足
        3.3.3 金融产品针对性差
        3.3.4 缺乏监管
    3.4 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农户层面
        3.4.2 企业层面
        3.4.3 政府层面
4 我国互联网金融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案例与启示
    4.1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一般业务模式
        4.1.1 “大北农”三农服务商模式
        4.1.2 “云农场”电商平台模式
        4.1.3 “宜农贷”P2P模式
        4.1.4 邮储银行创新业务模式
    4.2 对黑龙江省的借鉴和启示
5 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企业层面:促进金融机构互联网化
        5.1.1 发展互联网农业保险
        5.1.2 创新融资抵押方式
        5.1.3 优化操作流程,开设在线学习板块
    5.2 政府层面:发挥政府的正向激励作用
        5.2.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5.2.2 加强培训队伍建设,组织线上培训农业技能
        5.2.3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5.3 农户层面: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
        5.3.1 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5.3.2 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发挥地域特色
6 结论
参考文献

(5)推进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创新点
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理论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的概念界定
        2.1.2 政务服务的概念界定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界定
    2.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论依据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
        3.1.1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情况
        3.1.2 服务方式完备度
        3.1.3 服务事项覆盖度
        3.1.4 办事指南准确度
        3.1.5 在线办理成熟度
        3.1.6 在线服务成效度
    3.2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取得的成效
        3.2.1 集约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3.2.2 试点城市头雁效应初步体现
        3.2.3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
    3.3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网上政务服务事项供给能力不足
        3.3.2 全流程一体化办理深度不足
        3.3.3 政务服务未能实现向移动端有效延伸
        3.3.4 公众实际获得感仍需提升
    3.4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3.4.1 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认识不足
        3.4.2 政务数据信息未能实现充分共享
        3.4.3 盲目开发移动政务缺乏运营保障
        3.4.4 忽略公众切身诉求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经验借鉴
        4.1.1 美国政务服务以用户为中心
        4.1.2 新加坡“一站式线上服务”
        4.1.3 英国“政府即平台”
    4.2 国内经验借鉴
        4.2.1 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经验
        4.2.2 贵州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经验
        4.2.3 广东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经验
    4.3 国内外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经验借鉴
        4.3.1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4.3.2 建设一站式全覆盖服务平台
        4.3.3 提高政务信息共享程度
        4.3.4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服务事项标准化覆盖
        5.1.1 统筹规划网上政务服务事项
        5.1.2 提高网上服务事项覆盖程度
        5.1.3 精细化梳理网上政务服务事项
    5.2 促进部门间“互联网+政务服务”共建共享
        5.2.1 提高政务信息共享意识
        5.2.2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平台
        5.2.3 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配套制度
    5.3 切实提高移动政务实用性
        5.3.1 提高移动端线上服务质量
        5.3.2 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
        5.3.3 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5.4 关注公众诉求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成效
        5.4.1 深入剖析群众诉求
        5.4.2 设立基层代办中心提高宣传力度
        5.4.3 完善基层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
致谢
附录

(6)中国移动M分公司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字化策略相关理论
    第一节 数字化的基本理论
        一、数字化的含义
        二、数字化策略理论
        三、通信行业数字化发展历程
        四、通信行业目前情况
    第二节 策略分析工具介绍
        一、PEST模型分析
        二、SWOT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分公司经营历史及现状
    第一节 M分公司概况
    第二节 M分公司经营现状
        一、经营情况
        二、财务情况
    第三节 M分公司数字化发展策略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问题
        二、网络配置成本高
        三、产品服务单一
        四、员工素质和结构不匹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分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PEST分析
        —、政治(Political)
        二、经济(Economic)
        三、社会(Social)
        四、技术(Technological)
    第二节 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四、威胁分析(Threats)
        五、SWOT分析矩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分公司数字化经营策略制定
    第一节 M分公司的数字化经营策略目标
        一、短期目标
        二、中期目标
        三、长期目标
    第二节 M分公司数字化转型策略选择
        一、差异化经营规划
        二、5G网络建设规划
        三、数据支撑体系规划
        四、属地化产品规划
        五、智能业务拓展规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分公司实施数字化经营策略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人才保障
        一、引进新型人才
        二、做好人才开发培养
        三、建立人才标签体系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一、加强融资储备
        二、降低生产成本
        三、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节 优化网络质量与环境
        一、提高网络质量
        二、增强网络安全
        三、保护客户信息安全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3.1 目的
        1.3.2 意义
        1.3.3 必要性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2.1 路网监控系统现状研究
        2.1.1 监控系统硬件情况研究
        2.1.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情况研究
    2.2 路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目标
    2.3 路网监控数据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2.3.1 数据传输方案研究
        2.3.2 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2.4 路网监控系统总体构成方案研究
        2.4.1 视频监控业务子系统
        2.4.2 大屏幕拼接显示子系统
        2.4.3 交通地理信息子系统
        2.4.4 GPS车辆调度子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费结算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3.1 收费结算系统现状研究
    3.2 收费结算系统改造方案研究原则
    3.3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硬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3.3.1 省收费结算中心性能要求研究
        3.3.2 省收费结算中心硬件系统构成研究
    3.4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软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3.4.1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平台软件方案研究
        3.4.2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应用软件方案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骨干网系统升级改造研究
    4.1 通信骨干网系统现状研究
        4.1.1 通信骨干网系统发展研究
        4.1.2 通信骨干网系统硬件研究
    4.2 通信骨干网的管理体制与网络架构
        4.2.1 通信系统管理体制分解
        4.2.2 通信系统网络框架
        4.2.3 通信系统的业务分类及需求
    4.3 通信传输技术的选择及特点研究分析
        4.3.1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
        4.3.2 IP over光纤技术
        4.3.3 ATM技术
        4.3.4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
    4.4 通信骨干网的组网方案比选分析
        4.4.1 方案一及其组网特点
        4.4.2 方案二及其组网特点
    4.5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及升级改造方案
        4.5.1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
        4.5.2 干线传输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4.5.3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4.5.4 网管中心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4.5.5 综合定时供给系统(BITS)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4.5.6 数据、视频传输通路方案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概述
    2.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
        2.1.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2.1.2 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内涵
    2.2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技术支撑
        2.2.1 RFID技术
        2.2.2 iBeacon技术
        2.2.3 VR技术
        2.2.4 人工智能技术
        2.2.5 大数据技术
        2.2.6 云计算技术
    2.3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
        2.3.2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可行性
第3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现状
        3.1.1 个性化智慧服务的实践状况
        3.1.2 立体互联式服务的实践状况
        3.1.3 空间再造服务的实践状况
        3.1.4 虚拟体验式服务的实践状况
    3.2 成效分析
        3.2.1 东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较为发达
        3.2.2 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各具特色
        3.2.3 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人为本
        3.2.4 各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以技术应用为主
    3.3 问题分析
        3.3.1 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有待加强
        3.3.2 公共图书馆重应用轻开发的现象有待改善
        3.3.3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
        3.3.4 公共图书馆的功能需求空间改造有待完善
        3.3.5 不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不平衡
第4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智慧管理
    4.2 强化科技驱动
    4.3 拓展智慧服务内容
    4.4 打造智慧空间
    4.5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智慧旅游相关研究
        1.3.2 网络平台相关研究
        1.3.3 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1.3.4 旅游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演化机理及模式框架
    2.1 智慧旅游与智慧旅游服务
        2.1.1 智慧旅游界定
        2.1.2 智慧旅游服务内涵与特征
        2.1.3 智慧旅游服务参与主体
        2.1.4 智慧旅游服务要素及环境
        2.1.5 智慧旅游服务模型
    2.2 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功能与结构
        2.2.1 智慧旅游网络平台特征
        2.2.2 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功能
        2.2.3 智慧旅游网络平台架构
        2.2.4 智慧旅游网络平台发展阶段
    2.3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演化机理
        2.3.1 智慧旅游服务演化动力
        2.3.2 智慧旅游服务演化过程
        2.3.3 智慧旅游服务演化博弈模型
        2.3.4 智慧旅游服务演化规律
    2.4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框架设计
        2.4.1 智慧旅游服务模式界定
        2.4.2 智慧旅游服务模式设计思想
        2.4.3 智慧旅游服务模式总体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
    3.1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的内涵特征与设计思想
        3.1.1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的内涵特征
        3.1.2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设计思想
    3.2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设计
        3.2.1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架构
        3.2.2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的内容
        3.2.3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的适用条件
    3.3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的信息技术支持方案
        3.3.1 面向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的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结构
        3.3.2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的信息推送方法
    3.4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运行机制
        3.4.1 智慧旅游需求信息集成
        3.4.2 智慧旅游供给信息汇集
        3.4.3 智慧旅游信息对接服务
    3.5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管理策略
        3.5.1 智慧旅游信息动态调整
        3.5.2 平台参与主体信息化协同升级
        3.5.3 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质量监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要素协同服务模式
    4.1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要素协同服务模式内涵与特征
        4.1.1 要素协同服务模式内涵
        4.1.2 要素协同服务模式的特征
    4.2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要素协同服务模式设计
        4.2.1 要素协同服务模式设计架构与思路
        4.2.2 面向共性现实需求的高效协同服务
        4.2.3 面向个性现实需求的精准协同服务
        4.2.4 面向潜在需求的智能协同服务
        4.2.5 要素协同服务模式适用条件
    4.3 基于网络平台的要素协同服务模式运行机制
        4.3.1 需求识别及挖掘机制
        4.3.2 要素集聚及优化机制
        4.3.3 供需匹配及追踪机制
        4.3.4 服务反馈及创新机制
    4.4 基于网络平台的要素协同服务管理策略
        4.4.1 要素协同服务模式下网络平台管理要点
        4.4.2 要素协同服务模式运行效果评价
        4.4.3 要素协同服务形式的动态转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
    5.1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内涵与特征
        5.1.1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内涵
        5.1.2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特征
    5.2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架构
        5.2.1 价值共创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5.2.2 价值共创服务模式架构
    5.3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内容与适用条件
        5.3.1 价值共创的主体互动层面
        5.3.2 价值共创的逻辑
        5.3.3 价值共创依托的平台载体
        5.3.4 共创价值的维度
        5.3.5 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的适用条件
    5.4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模式运行机制
        5.4.1 价值主张一致化与价值共创链条构造
        5.4.2 网络平台资源集聚方式
        5.4.3 网络平台服务定价
        5.4.4 参与主体协同
        5.4.5 游客体验场景构建
    5.5 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价值共创服务管理策略
        5.5.1 旅游联盟协同管理
        5.5.2 游客体验场景的动态拓展
        5.5.3 游客体验价值与旅游服务价值的匹配
        5.5.4 建立旅游产品库以提高服务响应能力
    5.6 价值共创与信息交互和要素协同的组合运用策略
        5.6.1 旅游环节需求类型不同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设计策略
        5.6.2 基于混合型旅游需求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设计策略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网络平台的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式研究
    6.1 哈尔滨旅游产业与智慧旅游服务现状
        6.1.1 旅游产业规模
        6.1.2 旅游资源条件
        6.1.3 信息基础设施条件
        6.1.4 冰雪智慧旅游服务现状
    6.2 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信息交互服务模式
        6.2.1 哈尔滨冰雪旅游网络平台构建
        6.2.2 哈尔滨冰雪旅游信息交互服务内容
    6.3 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要素协同服务模式
        6.3.1 哈尔滨冰雪旅游要素协同服务内容
        6.3.2 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要素协同服务模式运行机制
        6.3.3 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要素协同模式运行效果评价
    6.4 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实施策略
        6.4.1 哈尔滨冰雪旅游网络平台管理要点
        6.4.2 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块开发策略
        6.4.3 哈尔滨冰雪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实施保障策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理论
    2.1 政务服务的内涵
        2.1.1 政务服务概念的界定
        2.1.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趋势
    2.2 用户满意度的内涵
        2.2.1 用户满意度概念的界定
        2.2.2 用户满意度的构成要素
    2.3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理论依据
        2.3.1 技术接受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协同演化理论
        2.3.4 服务型政府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3.1.1 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3.1.2 便民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
        3.1.3 在政民互动方面的主动性
    3.2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中存在的问题
        3.2.1 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程度低
        3.2.2 便民信息获取不便
        3.2.3 政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
    3.3 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中问题的成因
        3.3.1 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3.3.2 政府资源共享与体系建构不完善
        3.3.3 人员专业性缺乏保障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经验
        4.1.1 韩国电子政务改革和创新经验
        4.1.2 新加坡电子公民服务覆盖了公众所有需求
        4.1.3 美国以业务为驱动构建电子政务体系
    4.2 国内相关省市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的经验
        4.2.1 上海市整合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
        4.2.2 青岛市的规范化电子政务服务
        4.2.3 深圳市已建成全市统一标准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3 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几点启示
        4.3.1 基本政务服务质量是公众安全感的保障
        4.3.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规划
        4.3.3 重视信息化政务服务人才培养
    4.4 本章小结
5 提升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5.1 从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角度提升用户满意度
        5.1.1 完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5.1.2 更新并完善相关服务端的加密机制
        5.1.3 有机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与网络安全保障
    5.2 改善便民信息获取不便满足用户需求
        5.2.1 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架构标准
        5.2.2 加快不同机构间数据资源共享的步伐
        5.2.3 完善便民政务信息的定向推送
    5.3 以改善服务质量的途径提高用户满意度
        5.3.1 完善政民沟通渠道
        5.3.2 为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运营策略的培训
        5.3.3 逐步增加“互联网+政务服务”绩效评估的深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黑龙江省ILAS用户业务联网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D]. 夏明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互联网金融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李佳雯.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2020(12)
  • [5]推进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对策研究[D]. 王子怡.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6]中国移动M分公司数字化发展策略研究[D]. 杨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 张茗. 长安大学, 2019(07)
  • [8]我国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D]. 彭珍. 湘潭大学, 2019(02)
  • [9]基于网络平台的智慧旅游服务模式研究[D]. 徐岸峰.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1)
  • [10]黑龙江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满意度研究[D]. 仇爽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黑龙江省ILAS用户服务联网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