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艺人与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

民族民间艺人与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

一、民族民间艺人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唐兆佳[1](2021)在《藏区乡村小学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藏族民间歌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沟通,在唱与跳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怀有对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符号的特殊依恋,有着对特殊时空的具身体验和感受。藏族民间歌舞是在空气稀薄、氧气稀缺的高原环境下人与自然交流而产生的一种人类的声音,是肢体表现和生命的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藏区学校艺术教育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对民族文化课程价值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对藏族民间歌舞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探讨需建立在实例之中。首先,本研究问题源于对藏族民间歌舞教育价值的思考,以及笔者对于藏族民间歌舞在藏区乡村小学中的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民间歌舞与藏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进行可文献梳理,并进一步总结了现有关于藏族民间歌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开发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从而为本研究的可行性与创新点。厘清了藏族民间歌舞的内涵、藏区乡村小学的概念、课程资源与课程开发等核心概念。通过对相关政策分析与理论研究进行分析,为本研究的案例阐述与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本研究通过对B乡中心小学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试图呈现一所民族乡村小学中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学理性的剖析。笔者通过深度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试图呈现一个真实的、情境性、文化性的民族歌舞在学校生活中的流动场域,并解析藏族民间歌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现实教育价值,笔者认为建立在藏区乡村小学中的藏族民间歌舞的的教育价值包括获得参与式的审美体验、切合学生发展需求、促进个体参与与社会交往、建构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最后,笔者结合案例提出了提升学校教师的文化认识观、更新教师舞蹈教育观念;培养本土民间歌舞教师、邀请民间歌舞艺人进校园;开发民间歌舞校本教材、分学段进行阶段教学等建议,并按照课程的呈现形式可将其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两大类,其中显性课程可划分为“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且可将民间歌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其次,结合隐性课程的潜在性、多样性、生活性的特征,从“歌”与“舞”两个方面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课程。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2](2020)在《“丝绸之路”语境下当代新疆美术教育研究》文中指出

李晴敏[3](2020)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题依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9年云南艺术学院挂牌成立以来,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为背景,在国家宏观历史叙事与学院微观历史讲述相叠置的视野中,立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筚路蓝缕的历程,特别是通过对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几代开创者与承继者现有文本资料与口述的有机结合,力求通过口述方法论的立场,以求回望六十年岁月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兼及专业建设的状况,通过“集体叙事”和带有个体温度的口述,“再现”几代云艺音乐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史步履,记录一个甲子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样本,以此考察作为“工作母机”的云艺音乐学科对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或许可以说,本选题的重点不在“音乐本体”的研究,而是借音乐现象打开一扇透视历史与当下的窗户,这样的工作,对于刚刚过去的云南艺术学院六十年的校庆而言,是有时代意义的。由于历史的局限,云艺音乐学科六十年学科发展中都积累了哪些值得书写的经验、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对云南、乃至对全国音乐文化建设产生了哪些值得书写的成就,这方面的文本成果所见不多,甚至许多坊间记忆与仅有的历史记录并不相符,因此,通过口述的视角或许是获得确证的另一种途径。首先,作为一种微观的研究,文本的写作以历史时间为顺序,立足学科建设要素的指向,就学科发展中许多具体的人和事进行纵时性多角度、多层面口述的访谈,将口述的内容与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展多方位的求证,特别是文献记载与口述记录相抵牾的内容,努力在“不对等”信息中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辨,在“多重对应”中以求拉近与历史真相的距离,因此,文本写作不求历史事实的唯一性、但求历史记录的参考性;其次,作为一种宏观的考察立场,文本写作更以时代空间为剖面,历时性地探讨“大历史”的社会整体变革中,作为一个社会单元的缩影,60年间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小历史”在社会变迁大潮中经历的曲折坎坷与顺势而为的成就,更记录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六十年、特别是在举国上下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如何搭乘时代快车,依托国家利好政策与本土文化优势,书写区域高等音乐办学模式、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绚丽篇章,同时,作为一种学术反思或曰“问题意识”,作为后学,由此也思考云艺音乐学科建设在六十年办学历程中积累的学科优势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对如何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与主动吸纳前沿共性化学科观念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钩沉,特别对六十年间与其发生关联众多的“人”进行的口述记录,由此获得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的许多“富有温度”的第一手资料,无论对于文本的写作抑或历史的“定格”,都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文本的写作过程,使笔者不单完成了学业的积累、更获得了对云南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轨迹进行深入认知的一把钥匙,其为个人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全文的写作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依托文本史料与口述手段,通过整理,梳理了云艺音乐学科“前世”的经历及其口述者对“今生”的感悟,即,亲历者通过对云艺音乐学科建设逻辑历史背景的回溯及其社会生态基础的回顾,书写了过去时代云艺音乐学科筚路蓝缕的坎坷历程;第二章,回溯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即学科建设、团队建制的历时性梳理及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将学科的发展置于社会变迁的轨迹中进行了考察,更对其过程中“人”的历史性作用进行了描述,考察了历史与个人并行发展的互动关系;第三章,通过口述记录,回顾了云艺音乐学科的发展依托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站在社会发展的格局中,考察了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发展拉动学术成就的取得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第四章,立足音乐学科当代办学观念变迁的大格局,讨论了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成就与不足,对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学术期待的宏观判断,指出,人才建设与特色发展是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结语,历时地进行考察,作为边疆地区的高等音乐办学机构,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的历史沿革、办学历程,始终以捕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学术发展动态为己任,努力将培养目标与云南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60年办学的历史,为云南乃至全国都输送了人才,同时,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作为“工作母机”,也助推了整个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并为全省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步伐。因而,笔者认为,应既立足纵向的角度,更在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走过的办学轨迹,以开放的心态顺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尊重多元文化存在、结合跨学科的视角,实现“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音乐教育”这种观念的转换。

陈思佳[4](2020)在《大理市白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以大理市少艺校为例》文中指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以歌为史的民族。“歌唱”这项音乐艺术在白族文化中,是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最普遍的形式。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应从小培养,我们需要借助学校这个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地方民歌首先引进小学音乐课堂,将民族音乐教学变为一种特色教育。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以大理市少艺校为例就“如何将大理白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绪论:从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入手,探讨该问题提出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两方面提出论文创新点,即边疆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发展的整体系统思维和多元实践教育教学。第二章大理白族民歌概况:介绍白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从中引出白族民歌的历史渊源,并分析其音乐特征。第三章白族民歌进大理市少艺校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个人采访、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大理民歌在少艺校的现状及发展特色分别进行阐述。第四章大理白族民歌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对策与建议为本文重点章节,基于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大理市少艺校,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白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从政策引导、教学方法、教材开发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蒋锡伟[5](2020)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 ——以西安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北京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受曲谱技艺容易失传、音乐受众少、传播方式有限等内部因素以及国内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生存土壤不断恶化的窘境。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担负起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高校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彰显出地域化、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优势,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继往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方式为研究主线,选取了专业类音乐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师范类音乐院校泉州师范学院、综合类大学北京大学三所高校进行特定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个案研究,主要剖析三所高校的传承特点与不足。发现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依托研究机构、国家政策和信息技术进行传统音乐保护与理论研究,依靠学科建设、传承计划进行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借助艺术社团和特色作品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和受众培养,利用作品创新和形式创新进行文化推介。通过比较三所高校传承方式的异同,从个性中发掘共性,笔者发现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这个新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从内部发展趋势看:第一,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被日渐重视,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审美教育价值日益凸显,高校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第二,传统音乐高校传承循环系统逐步建立,高校通过构建传统音乐高校传承循环系统,实现传统音乐保护、研究、传承、创新与人才、师资培养之间的良性循环;第三,高校对传统音乐艺术作品、传播媒介的不断创新,为传统音乐带来了更多时代机遇。从外部发展趋势看:第一,传统音乐在高校中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本投入,一系列国家政策、艺术基金和社会资本的扶持成为高校开展传统音乐传承工作最坚实的后盾;第二,更好地发挥了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效应,实现了三方在传统音乐保护及传承工作中的互进共促、互利共赢;第三,高校推动了传统音乐从国内走向国际,提升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中国传统音乐融入世界音乐文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何泽苹[6](2020)在《回归·重建·塑造 ——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文中指出本研究从教育人类学的观念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法与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在现代化与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第一章,讲述了汶川县地震前后民族认同情况,说明社会、教育与民族认同三者的关系,认为社会环境的转变促使当地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第二章,描写五所学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课堂,并通过比较,分析该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缺少对他文化音乐的教育、在教师、教材、课程设计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第三章,从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两方面对多民族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进行展望。认为音乐教育观念应该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进行思考,提出了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不仅要以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为目的,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不仅是教育者拥有对音乐文化选择的权利,学生在体验多种音乐文化后也应该有权利选择他所喜欢的音乐文化;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提高多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水平。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多元文化中差异性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应该是“半开放式”的,在师资、课程与教学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根据以上观点,以汶川县的基础音乐教育为例进行多民族地区音乐教育设计。

马莉[7](2020)在《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的路径分析 ——基于芮城民间艺术传承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发展一定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是建设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当今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民间艺术的传承必然会受到影响,目前,研究者们提出了三种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模式,分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然而,有关社区教育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实践正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从社区教育的角度探讨民间艺术传承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的路径,以山西芮城民间艺术在社区教育中的传承为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基于社区教育中的不同教育空间,结合场域理论深入探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的传承路径,为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实践提供策略和建议。结合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民间艺术在社区教育中的传承可见于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空间,分别是民间艺人的传习所、现代的社区学习中心以及传统的社区文化空间。本研究在素描案例地区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场域的基础上,对社区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构成要素进行深描,主要从行动者及其传承意图,以及传承的空间、时间、内容三种范域下的传承策略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案例地区目前有关民间艺术传承的现实问题并进行追因。基于研究发现,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思考了社区教育场域中有关民间艺术传承行动中的主体、影响传承行动的因素以及传承的策略原则等构成因素,归纳总结有关社区教育民间艺术传承的现代化路径,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次仁卓玛[8](2020)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初中舞蹈“第二课堂”为例》文中认为舞蹈作为人体文化与身体教育的重要支脉,她是“人体生命的最美表现,精神世界的最佳象征”;她是“民族精神和族群情感最生动的载体”;她是“一切艺术之母”,“一切语言之母”;她更是人体运动规律和义理精蕴的综合载体。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手段,可以称之为是开启美善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育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人格完善品性的最佳时期。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甘南藏族自治州初中阶段舞蹈“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客观反映当前甘南州初中阶段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甘南州舞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反思,进而对甘南州舞蹈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可实施的策略及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主要以甘南州初中阶段舞蹈“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师资队伍、舞蹈设施设备及图书视频资料、对舞蹈教育的态度这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整理出以下较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外部环境的制约,校方重视程度不够,舞蹈专业教师紧缺,舞蹈教学资源利用不合理,初中阶段舞蹈教育的定位不明确等。第三章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甘南州舞蹈教育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重视舞蹈教育发展、舞蹈师资队伍的配备、合理利用舞蹈教育设施及图书影像资料、完善舞蹈“第二课堂”四个方面。第四章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王泓鉴[9](2019)在《教育均衡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均衡既是全球教育发展的焦点,也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教育均衡及教育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学校音乐教育更是其发展的薄弱环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域性、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实现教育公平。

罗琪[10](2019)在《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趋同倾向》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唱法应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国人原创并世代传承的“本土”唱法,这种唱法未借鉴外国技法的训练和塑造,例如中国传统音乐中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方法;一是指以我国专业民族声乐艺术为代表,在继承和发扬民歌、曲艺、戏曲等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再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趋同是当今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国内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文化的观点。本文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调查了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师资、教材选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趋同的原因和影响,对“趋同”的影响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概述了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创新点、研究的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绪论之后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第二部分:基于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第三部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趋同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关于声乐教学中“趋同倾向”的影响及思考。

二、民族民间艺人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民间艺人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藏区乡村小学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亟待重视的藏族民间歌舞的艺术教育价值
        1.1.2 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1.1.3 藏族民间歌舞的教育价值重构
    1.2 文献综述
        1.2.1 学校教育视野下的民族民间歌舞研究
        1.2.2 藏族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
        1.2.3 藏族民间歌舞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1.2.4 已有研究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藏族民间歌舞
        1.3.2 藏区乡村小学
        1.3.3 课程开发
        1.3.4 课程资源
    1.4 研究方法
        1.4.1 深度访谈法
        1.4.2 参与式观察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及政策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1.2 后现代课程观
        2.1.3 集体记忆
    2.2 政策分析
3 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
    3.1 案例学校情况介绍
    3.2 访谈资料编码
    3.3 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利用现状
        3.3.1 民间歌舞课程以“乡村少年宫”为依托
        3.3.2 以藏族民间歌舞为主要课程内容
    3.4 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3.4.1 “民族文化是个好东西”
        3.4.2 “歌舞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3.4.3 “领导要重视才行”
        3.4.4 “为了去内地读书”
        3.4.5 “因为我是藏族人”
    3.5 藏族民间歌舞的教育价值探析
        3.5.1 获得参与式的审美体验
        3.5.2 契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3.5.3 促进个体参与与社会交往
        3.5.4 建构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
4 学校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4.1 提升教师文化认识,更新舞蹈教育观念
    4.2 培养本土歌舞教师,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
    4.3 开发歌舞校本教材,分学段进行阶段教学
5 藏族民间歌舞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设想
    5.1 综合课程
    5.2 活动课程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期刊类
    3.学位论文
    4.其他类
致谢

(3)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与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第一章 云艺音乐学科的“前世”口述与“今生”感悟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与口述记录
        一、概念的呈现
        二、听前辈讲那过去的故事
        三、历史逻辑的顺应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生态基础
        一、多民族的文化构成
        二、潜在的办学基础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的坎坷经历
        一、社会前行步伐的产物
        二、社会转折的投射
第二章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音乐学科建设的历时梳理
        一、“前麻园”时代的口述史(1959 年~1962 年)
        二、“后麻园”时代的口述史(改革开放后至2011 年)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口述表达与笔者的亲历感受
    第二节 音乐学科团队建设的历时梳理
        一、“前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二、“麻园”时代的团队构成
        三、呈贡办学时代的团队构成
    第三节 标志性学科建设项目
        一、省级重点学科“音乐学”的建设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建设
        三、特色专业“音乐学”(民族音乐理论)的建设
        四、省级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
第三章 云艺音乐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云艺音乐学科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国家政策的扶持及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
        二、学科建设的价值定位
        三、加强团队打造与规划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云艺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的口述记忆
        一、地方文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二、特色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
        三、研究生培养对学科建设的推动
    第三节 云艺音乐学科学术成果举要
        一、学术研究的肇始期
        二、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三、存在的短板与差距
第四章 云艺音乐学科60年的宿命与超越
    第一节 嬗变历程的文化审思
        一、转折期——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模式化
        二、稳步前行——学科建设特色化方向的逐渐明确
    第二节 学科建构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人才建设是发展的关键
        一、以人为核心的团队打造
        二、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拓展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的价值定位
        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素养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4)大理市白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以大理市少艺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支撑
        (一)民歌和音乐教育的概念
        (二)理论支撑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章 大理白族民歌概况
    一、大理白族音乐的历史文化
    二、白族音乐的类型及特点
    三、大理白族民歌
        (一)大理白族民歌的渊源
        (二)大理白族民歌类型及特点
第三章 白族民歌进大理市少艺校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大理白族民歌在少艺校的教学现状
        (一)大理市少年艺术学校概况
        (二)白族民歌在少艺校的教学情况
    二、教学现状的前期调查与采访情况分析
        (一)调查问卷
        (二)个人采访
    三、大理白族民歌进大理市少艺校的特点分析
        (一)相关政策的执行引导
        (二)师资队伍的保障措施
        (三)专项音乐师资队伍的培养
        (四)白族民歌发展观念的转变
第四章 大理白族民歌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问题建立保障机制
        (一)加强政策引导
        (二)健全制度保障
        (三)推进队伍建设
    二、针对校情开展多元实践教育教学
        (一)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传承
        (二)打造特色合唱团、延伸白剧舞台展演
    三、针对教情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与教学歌曲创作
        (一)奥尔夫教学法与白族民歌教学的结合
        (二)适合儿童演唱的白族民歌的创作
    四、针对学情优化教材安排
        (一)小学阶段学情分析与课程内容安排
        (二)教材的选编、校本教材的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白族民歌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采访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 ——以西安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民间传承的方式与困境
        一、“中国传统音乐”概念界定
        二、中国传统音乐民间传承的方式
        三、中国传统音乐民间传承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方式与优势
        一、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方式
        二、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优势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现状个案分析
    第一节 西安鼓乐在西安音乐学院的传承
        一、西安鼓乐与西安音乐学院
        二、以专业教学为支撑的西安鼓乐传承
        三、以研究机构为导向的西安鼓乐传承
        四、以国家政策为引领的西安鼓乐传承
        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西安鼓乐传承
        六、以艺术社团为推手的西安鼓乐传承
        七、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鼓乐传承特点及不足
    第二节 南音在泉州师范学院的传承
        一、南音与泉州师范学院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南音传承
        三、以教研基地为阵地的南音传承
        四、以文化创新为推介的南音传承
        五、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传承特点及不足
    第三节 昆曲在北京大学的传承
        一、昆曲与北京大学
        二、以传承计划为纲领的昆曲传承
        三、以特色作品为品牌的昆曲传承
        四、北京大学昆曲传承特点及不足
    第四节 高校传承个案异同比照
第三章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发展趋势探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内部发展趋势
        一、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被日渐重视
        二、传统音乐高校传承循环系统逐步建立
        三、高校对传统音乐艺术作品、传播媒介不断创新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外部发展趋势
        一、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本投入
        二、更好地发挥了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效应
        三、推动了传统音乐从国内走向国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回归·重建·塑造 ——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理论
        (一)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与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四)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个案地区简介
        (一)地理环境与交通
        (二)行政区域总体概况
        (三)汶川县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成因
        (四)语言
        (五)文化表征:音乐与舞蹈
第一章 地震前后的社会、教育与民族认同
    第一节 现代化与认同的消散
        一、现代化进程对社会的影响
        二、民族音乐的学校教学状况
    第二节 地震与重建:羌族认同的再建构
        一、劫后余生的社会转变
        (一)基础设施的重建
        (二)民族民间艺术的重拾
        二、音乐教育中的转变
        (一)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态度的转变
        (二)教育者对本民族音乐文化态度的转变
        (三)学校课程设置的转变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基础音乐教育案例研究
    第一节 三所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一、汶川县第二幼儿园
        (一)基本情况
        (二)音乐课程现状
        二、红原县的两所幼儿园
        (一)邛溪镇幼儿园
        (三)色地镇幼儿园
        三、课程实录
        四、三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两所小学的个案研究
        一、龙溪乡小学
        (一)基本情况
        (二)音乐课程现状
        (三)课程实录
        二、凤仪镇小学
        (一)基本情况
        (二)音乐课程现状
        (三)课程实录
        三、两所小学音乐教育的横向比较
    第三节 小结
        一、教学观念中的问题
        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
        (二)语言文化障碍问题
        (三)师资、课程研究与教学
第三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展望
    第一节 从教育观念出发: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一、从多元文化教育到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观的基础音乐教育
        (一)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选择的权利与机会
        (三)消除文化的歧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节 从教育实践出发:培养音乐能力
        一、从强调音乐学习结果到强调音乐能力培养
        二、以培养音乐能力为目标的音乐教育实践
        (一)师资
        (二)课程与教学法
    第三节 以汶川县为例的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设计
        一、半开放式的音乐教育
        二、音乐文化内容的选择
        三、音乐能力内容的编排
结语:回归·重建·塑造
附录:新编藏羌锅庄歌词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的路径分析 ——基于芮城民间艺术传承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民间艺术
        二、文化传承
        三、社区教育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第五节 理论观照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路线与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第二章 芮城民间艺术传承的文化地理背景
    第一节 芮城民间艺术的概貌
        一、民间工艺美术
        二、民间戏剧
        三、民间歌舞
    第二节 芮城民间艺术的生态与文化境遇
        一、生态境遇
        二、文化氛围
    第三节 芮城民间艺术传承的意义
第三章 社区教育传承芮城民间艺术的场域素描
    第一节 圣天布艺研制所里的布扎传承
        一、场域介绍
        二、研制所中的传承人
        三、传承的现实图景
    第二节 文化馆中的民艺传承
        一、场域介绍
        二、传承的现实图景
    第三节 城南社区空地上的歌舞传承
        一、场域介绍
        二、社区空地上的传承人
        三、传承的现实图景
第四章 传承的构成因素分析:基于田野调查的深描
    第一节 行动者及其传承意图
        一、执着坚守的民间艺人
        二、“接地气”的官方文化负责人
        三、热情参与的社区居民
    第二节 传承的策略
        一、空间范域
        二、时间范域
        三、内容范域
第五章 社区教育传承芮城民间艺术的问题与追因
    第一节 问题表现
        一、主体间的意识冲突
        二、民间艺人的无能为力
        三、官方人员的一知半解
        四、社区居民的疲于生计
    第二节 现实追因
        一、文化认同的差异
        二、经济效益的衡量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的要素分析
        一、传承的行动主体
        二、影响传承行动的因素
        三、传承的策略原则
    第二节 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的现代化路径
        一、扎根场域,开展传承活动之基
        二、形成合力,维持传承平衡之力
        三、回归传统,增进文化认同之本
        四、立足创新,适应时代潮流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甘南藏族自治州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初中舞蹈“第二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舞蹈教育
        (二)普及型舞蹈教育
        (三)“第二课堂”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状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
        (一)学生样本
        (二)教师样本
    二、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
        (一)舞蹈“第二课堂”课程开设情况
        (二)舞蹈“第二课堂”课程教学形式
        (三)舞蹈“第二课堂”课程评价方式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师资队伍
        (一)舞蹈教师的数量
        (二)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舞蹈教师的职业定位
        (四)舞蹈教师的薪资待遇
        (五)舞蹈教师的教学压力
        (六)舞蹈教师的培训
        (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舞蹈教学基础设施及图书影像资料
        (一)教学基础设施
        (二)图书及影像资料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对舞蹈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一)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教师对舞蹈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三)学生对舞蹈教育的态度和认识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加强舞蹈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舞蹈教育发展
        (一)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舞蹈教育的定位
        (二)转变传统舞蹈教育观念
        (三)舞蹈教育经费的落实
    二、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师资培训
        (二)师资引进
    三、合理利用设施设备及图书视频资料
        (一)舞蹈教室
        (二)图书视频资料
    四、完善舞蹈教育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
        (二)课程评测机制的完善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图表情况说明
附录二 甘南州中学舞蹈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三 甘南州中学舞蹈教育现状调查(舞蹈教师问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教育均衡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 教育功能视角
    2. 教育均衡发展视角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 国家政策支持
    2. 教育发展需要
    3. 地域资源丰富
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1. 开展音乐教育师资精准培训
    2. 丰富学校音乐教师资源
    3. 建设地方特色音乐课程
    4. 转变音乐教育发展方式
    5. 构建音乐教育发展共同体

(10)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趋同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的创新点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1.1 中国民族声乐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展回顾
        1.1.1 中国民族声乐的溯源及发展
        1.1.2 美声唱法的传入及发展
    1.2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我国的现状
        1.2.1 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逐步融合
        1.2.2 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的边缘化
    1.3 本章小结
2 基于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2.1.1 调查的内容
        2.1.2 调查的方法
        2.1.3 调查的对象
    2.2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2.2.1 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2.2.2 问卷的检测
    2.3 正式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2.4 正式问卷的结论
3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趋同的原因分析
    3.1 大环境下民族性的缺失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3.1.1 教学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
        3.1.2 传统的民族唱法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3.2 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影响
        3.2.1 课程设置缺乏民族特色
        3.2.2 民族声乐师资的缺乏
        3.2.3 传统民族声乐教材的稀缺
        3.2.4 声乐教学模式的单一
4 关于声乐教学中“趋同倾向”的影响及思考
    4.1 声乐教学中“趋同”对民族声乐的发展的影响
        4.1.1 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
        4.1.2 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4.2 对民族声乐的几点思考
        4.2.1 演唱民族作品要抓住声韵精髓
        4.2.2 “走到民间”去探索学习
        4.2.3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4.2.4 聘请优秀的民间艺人做兼职教员
        4.2.5 将民间歌曲纳入教学体系,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民族民间艺人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区乡村小学民间歌舞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研究[D]. 唐兆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丝绸之路”语境下当代新疆美术教育研究[D].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3]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建设60年口述研究[D]. 李晴敏.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4]大理市白族民歌融入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以大理市少艺校为例[D]. 陈思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 ——以西安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北京大学为例[D]. 蒋锡伟.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回归·重建·塑造 ——以汶川县为例探究多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D]. 何泽苹.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社区教育中民间艺术传承的路径分析 ——基于芮城民间艺术传承的田野考察[D]. 马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甘南藏族自治州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初中舞蹈“第二课堂”为例[D]. 次仁卓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教育均衡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J]. 王泓鉴. 中国音乐, 2019(05)
  • [10]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趋同倾向[D]. 罗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民族民间艺人与民族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