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专业化与媒体消费主义的张力——从市场化媒体的“娱乐新闻”现象谈

浅析新闻专业化与媒体消费主义的张力——从市场化媒体的“娱乐新闻”现象谈

一、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之张力分析——从市场化媒体的“娱讯”现象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周子钧[2](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刘洋[3](2019)在《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建构》文中提出作为‘守门人’的主流媒体基于专业媒体的新闻选择与价值判断、伦理和社会责任,曾为公民创造了理性、共享的公共领域,逐渐形成了稳固的新闻真相传播模式与真相共识。后真相时代,网民更相信由情感和信念达成的“另类真相”,主流媒体等传统权威媒体的真实报道不再作为受众判断真相的标准,专业媒体的客观性、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这无疑是对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严重消解。后真相作为当前新闻业、社会的一种突出现象,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通过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在对近几年社会热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首先从媒介、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环境特征,再引入“场域”理论阐述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生产特征,同时利用拉斯韦尔关于传播过程的5W模式为理论基础,对后真相时代下新闻业的传播特征进行研究。其次,在基于上述特征的基础上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虚假新闻泛滥、反转新闻频发、舆论审判及媒介暴力等方面具体阐述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表现,然后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角度出发,从多元利益表达的存在,媒介技术、政治与商业逻辑、网民心理以及媒体职业素养和网民媒介素养五个方面阐明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的原因。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依然可以通过在观念、实务、制度等层面的变革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追求与价值理念,如转换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阳光型政府,提升政府与主流媒体公信力;加大主流媒体公共领域报道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解读功能,积极回应民众关切;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转变职业角色来共同形塑真相共识;以客观真实、全面的权威报道,阐发公平正义的评论观点来重新掌握真相报道与解释的话语权;以自律与他律制度的双重结合来规范媒介伦理。

蔡也[4](2017)在《中国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媒消费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融合下而产生的,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后以及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力量不容小觑。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大众传媒的渗透和侵入,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当大众深陷在传媒丰盛的讯息浪潮以及消费社会多样的景观之中而感到兴奋和充实的时候,那么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就很难引起人们的担忧。在今天,倘若人们离开了大众传媒是否还能经营好自己的社会生活,离开了大众传媒又是否会导致社会生活步调的紊乱。当前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被放大的消费的效用,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宣传渠道,对大众在消费行为、消费方式甚至消费心理的引导作用与日俱增,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大众消费观念的同时也生成了新的传媒消费文化观念。传媒业自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何推动传媒业良性发展,如何理性辨析传媒消费主义文化都需要思考,日新月异的今天,传媒消费主义在我国是否能够真正健康地发展令人担忧。本文以中国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消费文化做出合理阐述,进而分析梳理我国消费文化的历史沿革,指出我国传统消费文化与西方消费文化融合的必然性、我国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共谋的必然性,二者的共谋形成了中国传媒消费文化。继而研究中国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社会大众紧紧包裹在纷繁复杂的讯息网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强化,影响甚至干预了大众生活。具体分为四个过程,即从物质消费到符号消费、从需求消费到体验消费、从媚俗消费到意义消费、从区域性消费到融合性消费,旨在分析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最后,提出传媒消费文化嬗变带来的问题和造成的困境,警惕和抵制传媒消费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呼唤大众传媒的理性回归,坚持以先进文化导向,坚守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力量和积极作用。

陈守湖[5](2016)在《论医患关系舆情的矫正——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现代传播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的认知领域。媒介化社会在丰富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亦带来了社会共同体的认知风险。近年医患对立事件频发,认知风险即是主因之一。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彰显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科学精神,重申客观原则,强化责任伦理,是维护媒体公信、化解社会风险的必然选择。

吴飞,田野[6](2015)在《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文中研究指明新闻业旨在用新闻专业主义来建构职业的理想和职业规范性理论体系,但随着政治权力与商业权力日久弥深的介入和新技术对传统的渠道霸权的解构,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兴起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主要是基于主体中心理性或者工具理性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的,其理论缺陷在网络社会背景下,似难以通过简单的修补得到实现,因此需要新的理论资源。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就是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最可行的理论基石。

曹梦瑶[7](2015)在《浅谈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消费主义》文中认为消费主义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大众媒介文化传播方面也有着深入的影响。与传媒系统结合的传媒消费主义正在瓦解传媒公共性,进而瓦解社会的公共意识;消费主义成为一种反文明的力量存在,导致了部分国人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化。同时,媒体的消费主义也正在逐步将传媒行业自身逐渐引入尴尬的境地,追腥逐臭地过度消费新闻事件,长篇累牍的大肆跟进报道,导致学者及普通大众出现厌烦心理,使传媒机构在流失自己的受众群,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因素。对媒介而言属于自掘坟墓。

郜书锴,陈曦[8](2015)在《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发现与实践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从其诞生、发展到完善,始终都在消解与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前行。理论上的批判、实践中的挑战、学界的坚守共同构成了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新新闻主义和公民新闻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两次新闻运动。国际传播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也十分明显,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之间消解与融合的过程也从未停止过。对于国内来说,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本土化"路径一直是当前建设新闻专业主义的重中之重。新媒体时代,各种自媒体终端得到广泛普及的趋势无疑是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最大的因素。毫无疑问,新闻专业主义也将在危机与动荡中面临巨变。与之前所经历的数次变化不同,如今新闻专业主义所面临的巨变将会是颠覆性的。

倪晓婕[9](2014)在《论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以《羊城晚报》为例》文中认为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传媒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许多报纸等媒体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操作,在新闻专业主义和商业利益面前,许多媒体选择了后者,这一现象和问题也受到了外界的一致质疑。媒体作为向公众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媒体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和规范,负责将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降低。本文就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展开分析和论述,并且以《羊城晚报》为例展开具体研究,指出其中的主要问题,并总结相关发展意见。

白皛[10](2011)在《传媒经济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电视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电视新闻在内容与形式上日益接近娱乐和综艺节目,而与严肃、客观渐行渐远。台湾作为全球电视新闻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其激烈的市场竞争塑造了如今以收视率为导向的、日益娱乐化的台湾电视新闻现状。本文以台湾电视新闻为研究对象,通过笔者在台湾进行媒体实习期间所观察与掌握的实际材料,对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这一现象进行概括与描述。并通过对台湾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从传媒经济视角出发,运用受众商品论、收视率商品论、新闻商品论等传媒经济学原理,结合传播学理论,剖析了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与负面影响,并对台湾电视新闻行业改革与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来源、主要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及意义、以及理论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归纳了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成因;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第五部分介绍了台湾地区现行的对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改革措施;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台湾电视新闻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台湾电视新闻所呈现出的娱乐化现象,分析其成因及不良影响,为大陆新闻媒体今后所面临的资本与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之张力分析——从市场化媒体的“娱讯”现象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之张力分析——从市场化媒体的“娱讯”现象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 论文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一) 框架
        (二) 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重要概念阐释及分析
        1.5.1 后真相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1.5.2 主流媒体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1.5.3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及核心理念
第二章 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特征
    2.1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环境特征
        2.1.1 社会环境
        2.1.2 媒介环境
    2.2 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新闻生产特征
        2.2.1 组织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
        2.2.2 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异变
        2.2.3 受众向用户身份的转变导致新闻生产场域的重组
    2.3 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新闻传播特征
        2.3.1 新闻从业者与普通网民的共同参与
        2.3.2 情绪化偏见化的观点性“事实”
        2.3.3 社交媒体下的社群传播为主
        2.3.4 共同利益兴趣组成的社交“朋友圈”
        2.3.5 衡量新闻事实真相的标准发生异变
第三章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表现
    3.1 虚假新闻泛滥主流媒体专业话语权式微
        3.1.1 社交媒体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温床
        3.1.2 失实报道与“标题党”损害媒体公信力
    3.2 反转新闻频发挑战主流媒体专业权威
        3.2.1 反转时间更短与情绪化观点泛滥加大真相甄别难度
        3.2.2 事件话题敏感性强易触发大众情绪导致价值判断替代事实判断
        3.2.3 “标签化”现象明显限定受众理解新闻事件的框架和路径
    3.3 舆论审判现象突出加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难度
        3.3.1 非理性的“公众同情”加剧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
        3.3.2 社交媒体盲目迎合受众心理发布一边倒式的报道与评论
    3.4 媒介暴力违背新闻伦理湮没主流媒体理性声音
        3.4.1 媒介暴力与网络舆论暴力交互引发群体极化
        3.4.2 道德绑架与“网络追杀”造成网络秩序混乱
        3.4.3 围观效应下的网络围攻触犯道德底线
第四章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成因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多元利益表达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4.1.1 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各群体利益诉求被割裂
        4.1.2 公众通过建构自我意义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4.2 媒介技术的发展是主流媒体专业主义消解的助推力
        4.2.1 社交媒体下的“公共领域私人化”导致价值理性的缺失
        4.2.2 大数据与算法推荐强化“过滤气泡”与“信息茧房”
    4.3 政治权力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逻辑控制新闻舆论走向
        4.3.1 以实现政治诉求来制造“真相”与控制舆论
        4.3.2 以满足营利需求来歪曲事实与操纵舆论
    4.4 网民心理机制驱动下的认知性偏差导致真相错位
        4.4.1 个体“选择性接触”与群体“心理暗示”强化“刻板成见”
        4.4.2 怀疑心理与投射心理及哄客心理等导致理性丧失
        4.4.3 “首因效应”与“逆火效应”加速舆论混乱
    4.5 媒体职业素养与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引发舆论场的无序
第五章 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建构路径
    5.1 提升政府形象重塑主流媒体公信力
        5.1.1 转换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5.1.2 推进政务公开规避“塔西佗陷阱”
    5.2 维护公共利益加大主流媒体公共领域报道力度
        5.2.1 关注公共需求强化公共服务解读功能
        5.2.2 扮好公共角色搭建公共话语平台
    5.3 打破传统观念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
        5.3.1 新老媒体联动共塑事实与真相共识
        5.3.2 主流媒体从专业生产者向专业主持人转变
    5.4 重塑专业权威掌握真相报道与解释的话语权
        5.4.1 早发声先发声发正确全面的声音
        5.4.2 转变官方话语建立对话机制
        5.4.3 洞悉用户需求创新报道思路
        5.4.4 加强舆论导向疏导民众情绪
        5.4.5 强化事实核查完善官方辟谣机制
    5.5 自律与他律制度的双重结合
        5.5.1 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伦理道德
        5.5.2 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及新闻监督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中国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评述
    (三)研究思路
一、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
    (一)消费文化
    (二)中国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
二、中国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
    (一)从物质消费到符号消费
    (二)从需求消费到体验消费
    (三)从媚俗消费到意义消费
    (四)从区域性消费到融合性消费
三、中国传媒消费文化嬗变的思考
    (一)中国大众传媒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传媒消费文化的重构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5)论医患关系舆情的矫正——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精神的构建
二、客观立场的重申
三、责任伦理的强化

(6)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专业主义与工具理性
二、新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
三、新闻专业主义2.0:交往理性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重构

(7)浅谈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消费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介消费主义的含义界定
二、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消费主义的表现
    2、另一种情况就是对新闻事件娱乐化的解读。
    3、还有一种倾向同样令人担忧:
三、对新闻事件的消费主义对媒介及社会的影响

(8)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发现与实践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样本概要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 一) 作为契约的新闻专业主义
    ( 二) 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考古
    ( 三)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三、新闻专业主义遭遇新新闻主义
    ( 一) 客观性遭遇学界批判
    ( 二) 新新闻主义的盛衰与影响
四、新闻专业主义再遇公民新闻的挑战
    ( 一) 公民新闻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 二) 学界对公民新闻的普遍态度
五、新闻专业主义在多重压力下的命运
    ( 一) 民族主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破坏
    ( 二) 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融合
    ( 三) 新闻专业主义的 “本土化”实践
六、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前景
    ( 一) 新闻专业本身的发展前景
    ( 二) 杜威与李普曼的世纪激辩
    ( 三) 对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趋势的推测
七、结论

(9)论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以《羊城晚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念
二、新闻专业主义与商业利益的取舍
    (一) 回归新闻服务路线
    (二) 查证网络信息, 提升媒体真实性
总结:

(10)传媒经济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来源
    0.2 主要研究问题
    0.3 研究目的、创新与意义
    0.4 论综述
        0.4.1 传媒经济理论
        0.4.2 新闻商品论
        0.4.3 新闻娱乐化
    0.5 研究方法
        0.5.1 参与观察法
        0.5.2 深度访谈法
        0.5.3 访谈大纲
1 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1.1 政治新闻的娱乐视角
    1.2 由网络到电视的社会新闻议题选择
    1.3 记者采访与编辑新闻的浅显易懂原则
    1.4 灾害电视新闻报道的感官刺激
2 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2.1 传媒经济合成谬误:收视率导向
    2.2 市场供求关系作用:受众诉求
    2.3 电视新闻产品特质:电视媒介特性
3 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3.1 台湾电视新闻频道的社会影响力受损
        3.1.1 台湾电视新闻频道的影响力经济受损
        3.1.2 台湾电视新闻频道痛失高端广告商
        3.1.3 台湾电视新闻频道的其他社会功能缺失
    3.2 台湾电视新闻产品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
        3.2.1 台湾电视新闻产品消费者的知情权受损
        3.2.2 过度娱乐的媒介环境影响消费者的社会认知
4 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改革措施
    4.1 市场经济下的调控与监理
        4.1.1 台湾电视新闻管理者的监理制度
        4.1.2 台湾电视新闻消费者的监督机制
        4.1.3 调控与监理的影响
    4.2 台湾电视新闻市场的自我调节
        4.2.1 台湾电视新闻频道经营者的调控合作
        4.2.2 台湾电视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之张力分析——从市场化媒体的“娱讯”现象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3]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专业主义的消解与建构[D]. 刘洋. 湖南大学, 2019(07)
  • [4]中国传媒消费文化的嬗变[D]. 蔡也.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5]论医患关系舆情的矫正——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的分析[J]. 陈守湖.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05)
  • [6]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J]. 吴飞,田野. 国际新闻界, 2015(07)
  • [7]浅谈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消费主义[J]. 曹梦瑶. 商, 2015(23)
  • [8]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发现与实践挑战[J]. 郜书锴,陈曦.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01)
  • [9]论新闻专业主义遭遇商业利益——以《羊城晚报》为例[J]. 倪晓婕. 新闻传播, 2014(06)
  • [10]传媒经济视角下的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研究[D]. 白皛. 辽宁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浅析新闻专业化与媒体消费主义的张力——从市场化媒体的“娱乐新闻”现象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