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王崇敏敦煌遗书(一)

整理王崇敏敦煌遗书(一)

一、整理王重民敦煌遗书手稿所得(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家[1](2021)在《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白话诗代表,敦煌藏经洞所存的王梵志诗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以往学界多从文献、文学、语言词汇、社会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王梵志诗写本文献的整理、结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不足。通过搜集整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14个写本,并从写本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全面地关照,重点分析写本的抄写者、抄写情景和应用情景,注重从写本的抄写状况归纳出其包含的社会文化活动信息。同时结合传播学和文学视角,探究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卷“上中别”版本和卷第三版本情况及其成书过程,并在整理研究王梵志诗写本文献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王梵志诗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史意义。在上述研究思路之下,第一章论述王梵志的生平及敦煌文献中存王梵志诗的不同写本,论及学界对王梵志和王梵志诗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论述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特征,首先从写本的题记、装帧形制入手探讨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抄写人、使用人及抄写和流传等问题。重点分析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的抄写及应用情况,写本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章梳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情况,通过对14个写本叙录的整理和叙录工作,结合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论证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过程,同时分析了诗集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深入探究了写本时代的诗歌传播问题。论证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及唐代结集之风对诗歌传播的推动作用。梳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不同结集的受传者及传播范围差异,结合时代特征探究其成书过程。第四章论述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结合其创作背景分析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其“生不如死好”的现世观与“有钱多造福”的转世观体现了佛教传播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最后重点探究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对后世白话诗和僧人宗教诗的继承和影响。

游自勇,邓雯玥[2](2017)在《敦煌写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书》再探》文中指出敦煌写本S.2506V、P.2810V、P.4073、P2380V属同一组文书,其中P.2810断裂成A、B两片,这五件写本,正面皆抄録《文子》,背面存唐开元九年至贞元四年间共六十八年史事。1912年,狩野直喜赴欧洲抄録了不少伦敦、巴黎、圣彼得堡所藏敦煌、黑城和

侯成成[3](2017)在《敦煌诗歌研究百年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自1900年6月莫高窟藏经洞(现编号17窟)刚爲世人所知之时,敦煌文献即开始流散海内外。正因爲如此,敦煌文献研究在开始之初,就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经过一百余年的进步与发展,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首倡的"敦煌学"现已成爲一门国际显学。敦煌文献研究也已进入需要继承与

王孟[4](2016)在《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文中研究说明佛教疑伪经是佛教研究的重要资料,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以,佛教疑伪经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佛教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由於中国古代僧人出於纯洁信仰的考虑,禁绝佛教疑伪经的流通,将它们排斥在大藏经之外,以致中国绝大多数佛教疑伪经都亡佚不存。赖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我们今天可以重睹100多种久已亡佚的佛教疑伪经。虽说敦煌遗书中保存的疑伪经为佛教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料,但因敦煌遗书散藏在世界各地,且无总目录可以导航,故研究者至今很难把握其全貌以及寻觅本人研究所需的佛教疑伪经。这一现状导致敦煌学虽已百年,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缺乏总体把握的现状并无根本改观。本论文的题目为《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依托方广錩先生主持的《敦煌遗书数据库》,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敦煌藏经洞所存佛教疑伪经做一个鸟瞰式的整理,目的有两个:一是汇总、梳理目前已经收集到的所有敦煌佛教疑伪经,公布其目录资料;一是梳理每一部敦煌佛教疑伪经至今为止的研究史,罗列其研究编年,并努力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述评。前(5学者教导我们,学术研究要靠资料讲话。资料有三类:原始资料、研究资料与动态资料。本论文力求为研究者提供至今为止与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相关的原始资料、研究资料的基本信息,力图为从事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的研究者提供一本可信的工具书。本论文的导论部分,通过梳理对佛教疑伪经的诸种判别标准及其背後反映的思想倾向,认为就对佛教疑伪经的认知与研究而言,应将疑伪经的判别标准回归到中国古代僧人确立的“翻译标准”上。论文回顾了以往诸位研究者对佛教疑伪经的各种分类法,尝试以撰作目的为标准,对敦煌佛教疑伪经进行分类。力图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解决疑伪经的分类问题。本论文的正文部分,对每一部敦煌佛教疑伪经,分别以“相关资料”、“研究编年”、“研究述评”为序进行论述。在“相关资料”部分,对该部佛教疑伪经的经录着录、现存状况、异本系统、经文内容等予以介绍,力图使读者把握该佛教疑伪经的原始资料。在“研究编年”部分,用“编年史”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对该佛教疑伪经的研究史进行梳理,使读者能够基本把握该部佛教疑伪经的研究现状。在“研究述评”部分,以问题为中心,对相关学术研究问题进行梳理,力图总结以往对该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以期通过总结,发现问题,进一步推进对该疑伪经的研究。

文雯[5](2016)在《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研究》文中指出现今海外华人约已超过6000万人,遍布于世界的198个国家和地区;自古以来迁徙于海外的华人与中国有着血缘、民族、文化及经济上密不可分的关联;从20世纪末开始,华人除了回国回乡捐赠金钱、捐赠建筑、投资设厂等之外,还逐步将境外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物,或是个人及家族收藏的文物藏品捐赠回国,或于家乡盖纪念馆或在大学内设立文物馆等。文物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亦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样的特点促进海外华人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收藏或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祖国。海外华人与中华文物的结合更形成海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凝聚、辐射、行销更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和影响,亦形成一个多元学科结合的新研究领域。以往海外华人研究偏重于对“人”的研究,即通过对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方面的研究解读海外华人的历史面貌,迄今为止对于海外华人之中华文物收藏及其回归捐赠所具有的文化意义鲜有涉及,笔者冀藉此课题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新面向材料。研究内容先就海外中华文物的分布现状进行梳理;其次,分述国内1949年至2015年的海外华人文物捐赠回归的历史。分为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期以及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探讨海外华人文物捐赠回归的特点;再由调研中得知,国内官方的国家级(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省市级(上海博物馆、广东华侨历史博物馆)、高校(华侨大学四端文物馆)和民间的(单声珍藏文物馆、昆仑堂美术馆)文博单位,已超过30家的文博单位接受海外华人将中华文物回归捐赠;另海外华人捐赠者的代表如招思虹、韩槐准、杜祖贻和麦继强等为中华文物捐赠回归的典型范例。本文以海外华人捐赠给国内官方和民间的中华文物回归事例进行梳理、统计与分析,进一步探讨海外华人促进中华文物捐赠回归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意义。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不仅展现了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多样的生活面貌,亦呈现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及其海外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轨迹,藉此研究领域为海外华人相关研究提供一新的视角。

陈东辉,王佳黎[6](2014)在《王重民先生研究文献目録》文中研究表明王重民先生(1903—1975)乃现代着名学者,在版本目録学、图书馆学、敦煌学等领域成就卓着。爲了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总结历年来关於王重民研究之成绩,并给相关研究者提供资料检索的便利,特编纂本目録。本目録收録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相关研究论着,时间下限爲2013年9月。本目録包括着作,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相关部分,期刊、论文集和会议论文,网络文章五个部分。各部分分别按论着发表之时间先後爲序排

蒙曦,罗栖霞[7](2014)在《王重民巴黎往事追记(1934—1939)》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王重民(1903—1975)编写了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於1910年带回,并一直保存於法国国家图书馆写本部的三大重要中文典藏目録。笔者试图搜集一些资料,以彰显巴黎中文典藏史的这一重要时期,并公正评价王重民在此所做的杰出工作。①在法国国图写本部汉文典籍编目史上,这是第二次由中国人负责目録的编写。②爲寻找王先生在法国逗留期间

李明高[8](2013)在《敦煌本《文心雕龙》抄写时间考论》文中研究指明敦煌本《文心雕龙》,原藏敦煌藏经洞,被斯坦因掠至海外,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东方图书室,原编号为斯坦因藏卷第五四七八,基尔斯新编列为七二八三。敦煌本《文心雕龙》,因其在《文心雕龙》版本中的独特地位,早已受到文心雕龙学界的高度关注,有研究论文及专着问世。尽管有书法研究者注意到其书风独特,然而尚未见到专题书法论文发表。笔者研究《文心雕龙》多年,曾以书法学与文字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抄本进行研究,引起文心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粗涉书法,对该本的抄写时间进行了综合考察,现略述如下。

张琪[9](2012)在《《王梵志诗》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文中指出摘要:王梵志,我国初唐通俗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以说理为主,重视惩恶劝善的社会功能。诗歌多采用百姓的言语,口语性质尤为明显,风格浅显平易而时带诙趣,往往寓生活哲理于嘲戏谐虐之中,寄嬉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内。王梵志诗不仅为当时人民所喜爱,广为流传,还曾受到唐宋着名诗人们和释氏佛门的至高推崇,也曾在国际间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王梵志的诗歌作品无论是在我国文化思想史、敦煌学,还是在民俗学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整理和研究王梵志及其作品,一方面可以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探讨白话诗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以及白话诗歌对我国诗歌发展所创造的历史作用提供资料。本文对《工梵志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进行详尽系统的分析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勾勒出王梵志诗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基本面貌,以填补了《王梵志诗》实词研究的空白。本文分为五章展开研究讨论。第一章简介王梵志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现状,分析了《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还拟定了词类划分的标准。第二、三、四章分别就《王梵志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进行逐一研究分析。最后第五章进行总体研究状况的概括和总结。

孔祥珍[10](2010)在《铃木大拙与西方语境下的禅学研究》文中指出有关20世纪西方论说禅之语境的形成,铃木大拙无疑是最为关键性的人物。他不仅使禅摆脱耶稣会传教士和东方学者“替罪羔羊”式的表述,还使禅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正式进入西方视野,造成一股禅学热;因此可以说,铃木标帜着西方禅史上的一次划时代转变,当属无疑。有学者将此现象称为“铃木效应”或“铃木时代”,就足以看出这位“世界禅者”对西方语境下的禅学研究,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与驱动。本文即是循此思路而渐次展开的,整体结构与内容概括如下:引言:论文首先以四个问题阐述本文的动机与目的:即“铃木先生何许人也”、“铃木效应驱动了西方什么”、“在西方语境下,禅是如何被认识和被诠释”、“禅与西方文化的会通,是否出现状况”。根据这些动机与目的,本文逐步展开所要研究的主题与范围:即从铃木的禅学思想出发,依次探讨禅分别在心理、哲学、历史和经验四个向度中,所接收到的来自西方学界和大众的关注、分析与研究。这个过程,表面象征着西方对禅的吸收与应用,但骨子里却潜藏有一种东方学的意识形态在内。然不管如何,铃木都是20世纪西方论说禅的中心,都将为西方的禅学研究带来无法比拟的驱动力!第一章:有关20世纪西方“禅语境”的形成,必须追溯到16至19世纪西方有关禅的表述,因此,论文开端先对此语境做了深入探讨。禅从耶稣会士眼中的“目击对象”到东方学者笔中的“文本对象”,都摆脱不了无神论、神秘主义或寂静主义色彩,直到1893年芝加哥万国宗教会议,东方禅者亲临西方展现禅的本来面貌,这才使禅在西方语境中第一次获得自我表述权。日本临济禅僧宗演和铃木对此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铃木,掌握禅在西方语境的话语权,把禅传入西方。第二章:主要论述铃木的人生经历、学术生涯、宗派传承与参禅体验。这是将铃木置身于整个社会时代背景之下,以便具体探究其人及其思想的成长环境。我们赫然发现:铃木的一生不仅止于他个人事迹,更为要者,它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学术成就及思想趋势。因而有人赞誉他为“人类知识的伟大成就”、“极具说服力的宣传者”;但也有人抨击他是“西方禅的剪裁者”、“精神殖民主义者”。这样功过参半的一生,正突显出我们对铃木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三章:主要论述铃木之禅学思想对中国禅宗的承继与发挥。从道生、僧肇、惠能与华严思想,就可以明显看到其与铃木禅学间的密切联系。又西田之“纯粹经验”中主、客未分的直接经验,也进一步充实铃木禅的现代性诠释。然而,在这些学理依据与表述方式中,如果缺乏践行基础,仍旧不能圆满对铃木思想渊源的探究,因而有必要将“临济禅法”与“禅定分途”加以论述。此二者为铃木禅学注入实践性与生活性,是铃木禅所以吸引人之处,因此,格外重要。第四章:铃木早期思想特色,主要把禅呈现为一种具有心理学化倾向的特质,如他以“自我”、“意识”和“无意识”等诠释禅悟体验,从而促使禅与西方心理学有进一步联结。如Erich Fromm认为禅对人性的洞察、对自然能力的释放,与精神分析所渴求的目标一致;Carl Jung则认为禅的无意识比Freud等人理解的压抑性之无意识要更深远。而尽管禅与心理学进行了诸多联结,但二者间的相异性却多于相似处;比如心理学使“无意识进入意识中”,而禅却要“寓有意识于无意识中”,这里明显产生同词异义的混淆与误解。此外,西方心理学多把禅看成一种精神疗法,突出禅对心灵疾病的治疗,但禅所强调的不仅只是对常态的复归,它更要人活在身心整体的生活中。因此,尽管西方语境中禅的心理向度明显而突出,但与作为分析科学的心理学相较,它却又另类而特殊!第五章:“经验论”是铃木禅学的核心思想,具有“个体性”、“直觉性”与“不可言说性”之特征。无独有偶,基督教之与神合一的神秘经验也具有此种类似本质,因而促进禅与基督教间的进一步对话。如铃木盛赞Eckhart的思维之道与大乘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相近;而Thomas Merton则认为禅包含许多西方宗教的实践内容,有助于唤起基督徒的宗教意识。这类思潮在西方曾经炽盛一时,以至多将禅视为一种神秘主义。为正视听,铃木从禅的“纯粹主观性”与“生活性”上突显禅的经验特质,使其得与神秘主义区别开来。此外,西方近来热衷坐禅,禅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设立,有学者认为这是西方对铃木禅学的降温,但事实上,尽管实践禅的方式有所不同,趣向心灵觉醒的终极目标则始终与铃木禅相符。第六章:尽管铃木宣称:不应把禅与任何哲学体系相混,但铃木对禅所作的哲学式陈述,都再再体现出禅佛教中的哲学元素,这就使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禅中找到共鸣,特别是有关“非逻辑”、“实际经验”和“绝对自由”的观点。如Van Meter Ames认为铃木与Dewey都是传统逻辑的批判者,都企图对“二分法”进行消解;又铃木与Heidegger都从存在和经验上去把握作为主体的“人”。这种外在形式上的相互比附,是西方对禅进行研究的惯性作法,但事实上,在某些关键点,禅与这些哲学概念却迥然相异。如Heidegger为人设定生存的“平均状态”,但这对禅来说却恰是对个体的规范与限制,违反人的根本精神。我们认为:禅的哲学从感觉经验出发,而西方哲学则以逻辑分析和概念知识为基础,因此,禅终究不能与任何哲学体系相混。第七章:20世纪80年代,西方对禅的理解转为历史考证批判性的研究,一场铃木与胡适相互的批驳之战彷佛在西方重演;他们期望把铃木非历史性的禅拉回到历史文化场景进行重新认识,铃木禅学也因之受到强烈批判。不仅如此,西方还以一整套系统化的学术理论和叙述策略对铃木本人的意识形态进行剖析,于是,种种诸如宗派意识、民族意识和反向东方主义的名目加之于其上,这就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禅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然西方的这种强烈批判的意图,这种要把禅进行解构和重构的举动,实际上也透露出一种Edward W. Said所谓东方学的意识形态,即铃木对禅的诠释不算什么,西方才是禅真正的表述者。第八章:在西方文化史上,“铃木大拙”绝对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名字,他不仅是西方禅学研究的先驱,更是这个领域承先起后的驱动者。就如Luis O. Gomez所言:“站在铃木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确实,1950年的禅学热,西方因着铃木见到了自身的文化潜能;1980年后的学术转向,西方又藉着铃木找回自身的文化认同。这两次跃进,不仅意味着“铃木效应”对西方的影响,更意味着西方传统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之显发。然而,当我们仔细检查禅与西方文化的会通时,明显察觉:西方未能“入乎其中”对禅进行理性理解,仅是急于“出乎其外”把禅纳入西方语境以便重新表述;尽管禅因此获得一种崭新的知识形式,但却尽失禅的本质与风味。然就如铃木所言:禅并不具有时代性,只要人是在人的限度内,禅就会被邀请;换言之,随着人的不同需要,禅就在不同环境中被应用,是以禅在西方语境中可以同时具有心理、哲学、历史、经验等向度;而不管在哪一向度,禅都还是禅,因为禅无法被概念化、定型化,所以,禅能如千江有水千江月,“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二、整理王重民敦煌遗书手稿所得(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理王重民敦煌遗书手稿所得(一)(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梵志与王梵志诗
    第一节 王梵志其人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王梵志诗写本
    第三节 王梵志诗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特征
    第一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的题记与装帧
    第二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抄写与应用分析
    第三节 两组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的缀合与研究
第三章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之结集研究
    第一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叙录
    第二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与传播
    第三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诗歌编选的矛盾处
第四章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思想内容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自觉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
    第二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现世观与转世观
    第三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文学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获奖情况
    三、参与的科研工作

(2)敦煌写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书》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失名史书》所见史事补考
    1. 开元十六年五月二日造兴庆宫花萼楼
    2. 开元廿三年五月四日刘志成 (诚) 反
    3. 开元廿八年七月十八日出慈敏和尚随州
    4. 大历二年羌贼南山谷高玉爲主
    5. 大历十一年十二月勑改天下斗秤
    6. 贞元二年四月七日 (丙寅) 中毒, (李希烈) 被陈仙期斩头, 送至城南吊, 发布号令
    7. 贞元三年十月李软奴反
二、《失名史书》的编撰年代及作者
三、结论

(4)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佛教“疑伪经”及其判别标准
        (一)佛教“疑伪经”
        (二)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
    二、佛教疑伪经的分类概说
    三、佛教疑伪经研究史及其评价
        (一)佛教疑伪经研究史
        (二)佛教疑伪经研究评价
    四、敦煌佛教疑伪经
    参考文献
说明
一、反映、指导和规范佛教僧俗生活
    《般泥洹後诸比丘经》
    《宝车经》
    《出家功德经(出贤愚经)》
    《慈教经》
    《大乘莲华马头罗刹经》
    《华严十恶经》
    《大威仪请问经》
    《犯戒罪报轻重经》
    《金刚经纂》
    《敬福经》
    《决定罪福经》
    《善恶因果经》
    《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
    《五辛经》
    《像法决疑经》
    《遗教法律三昧经》
    《讃僧功德经》
    《斋法清净经》
二、宣扬特定的佛教教义、实践和信仰
    (一)三阶教典籍
        《大乘无尽藏法》
        《佛性观修善法》
        《七阶佛名经》
        《人集录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
        《人集录依诸大乘经中略发愿法》
        《人集录於十二部经修多罗内验出对根起行法》
        《三阶佛法》
        《三阶佛法密记》
        《瑜伽法镜经》
        《要行舍身经》
    (二)具有揭帖性质的谶记类疑伪经
        《大慈如来告疏》
        《定光佛菩萨救诸衆生》(拟)
        《佛图澄所化经》
        《救诸众生苦难经》
        《劝善经》
        《太平年志公谶记伪经》(拟)
        《新菩萨经》
    (三)禅系疑伪经
        《禅门经》
        《大辩邪正经》
        《法句经》(伪经)
        《法句经疏》
        《法王经》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金刚三昧经》
    (四)与菩萨信仰有关
        《地藏菩萨经》
        《地藏菩萨十斋日》
        《佛为善男子说地狱报应经》(拟)
        《救苦观世音经》
        《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
        《僧伽和尚欲入涅盘说六度经》
        《水月观音经》
        《四门经》
        《天公经》
        《证香火本因经》
    (五)与禅定有关
        《阿弥陀佛觉诸大众观身经》
        《观经》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十想经》
        《相好经》
        《最妙胜定经》
    (六)与佛名忏法有关
        《观世音佛名》
    (七)反映中国人对佛教宇宙论的理解
        《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
        《二十八天并四天下地狱已上下经》
        《楼炭经略》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
    (八)反映中国人对佛教思想和历史的理解
        《佛性海藏经》
        《究竟大悲经》
        《如来成道经》
        《太子成道经》
        《五百梵志经》
        《照明菩萨经》
三、调和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
    《佛母经》
    《净土盂兰盆经》
    《须弥四域经》
四、以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解决人们现实苦难为目的
    《安宅神咒经》
    《佛顶心陀罗尼经》
    《解百生怨家陀罗尼经》
    《护身命经》
    《救疾经》
    《龙种上尊王佛印法经》
    《摩利支天经》
    《七千佛神符经》
    《三厨经》
    《消灾除横灌顶延命真言经》
    《续命经》
    《延寿经》
    《呪魅经》
五、其他
    (一)伪经不伪
        《小法灭尽经》
        《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现报当受经》
    (二)情况不详
        《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
        《说五佛八菩萨坛经(拟)》
        《四谛法门经》
        《天皇梵摩经》
索引
    经名首字笔画检字并索引
    经名音序首字检字并索引
    经名索引(附卷号)
    卷号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後记

(5)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海外华人研究梳理
        1.2.2 海外中华文物现状研究梳理
    1.3 概念限定
        1.3.1 华侨、华人、华裔和海外华人
        1.3.2 文物的定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理论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4.4 不足之处
第2章 海外中华文物的分布及回归途径
    2.1 海外中华文物的分布
        2.1.1 美国
        2.1.2 英国
        2.1.3 法国
        2.1.4 日本
    2.2 海外中华文物的回归途径
        2.2.1 追索
        2.2.2 市场收购
        2.2.3 捐赠
    2.3 本章小结
    2.4 本章附图
第3章 新中国以来海外华人文物捐赠概述(1949年~2015年)
    3.1 兴起与停滞(1949~1976年)
        3.1.1 建国后十七年
        3.1.2“文革”十年
    3.2 复苏与发展(1976~2000年)
        3.2.1“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2年)
        3.2.2 全面现代化建设时期(1983~2000年)
    3.3 繁荣与挑战(2000~2015年)
        3.3.1 新世纪
        3.3.2 未来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外华人文物捐赠典型范例
    4.1 海外文物捐赠方
        4.1.1 个人捐赠
        4.1.2 团体捐赠
    4.2 捐赠回归受赠方
        4.2.1 国家级博物馆
        4.2.2 省市级博物馆
        4.2.3 高校博物馆
        4.2.4 民间博物馆
    4.3 本章小结
    4.4 本章附图
第5章 海外华人促进文物捐赠回归的文化意义
    5.1 海外华人捐赠文物回归的原因
        5.1.1 中华文化的传承
        5.1.2 中华文化的需求
        5.1.3 中华文化的认同
    5.2 海外华人文物回归捐赠的意义
        5.2.1 从海外华人角度
        5.2.2 从文物角度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附录二:关于印发华侨大学接受捐赠管理办法的通知
    附录三:文物、博物馆单位接受国外及港澳台同胞捐赠管理暂行规定
    附录四:海外捐赠新闻报章整理
    附录五:杜祖贻捐赠华侨大学文物简表
    附录六:麦继强教授捐赠华侨大学文物一览
    附录七:美籍华人招思虹与团队无偿捐赠回国文物简表
    附录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
    附录九:麦继强先生手稿
致谢

(9)《王梵志诗》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王梵志与其着作(《王梵志诗》的重要地位)
    §2 《王梵志诗》的研究现状
    §3 《王梵志诗》的语料价值
    §4 本文的研究意义
    §5 词类划分的标准
        §5.1 词类划分的标准
        §5.2 实词与虚词的划分标准
第二章 名词
    §1 名词概述
    §2 名词的分类
        §2.1 普通名词
        §2.2 抽象名词
        §2.3 专有名词
        §2.4 方位名词
        §2.5 时间名词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词
    §1 动词概述
    §2 动词的分类
        §2.1 不及物动词
        §2.2 及物动词
        §2.3 判断动词“是”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容词
    §1 形容词概述
    §2 形容词的分类
        §2.1 性质形容词
        §2.2 状态形容词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近代以来王梵志诗研究论着目录
致谢

(10)铃木大拙与西方语境下的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的主题与范围
第一章 二十世纪西方"禅语境"的形成
    第一节 传教士的记述
        一、无神论
        二、道德败坏
    第二节 东方学者的诠释
        一、寂静主义
        二、神秘主义
        三、印度教支派
    第三节 万国宗教会议的开展
        一、释宗演
        二、Paul Carus
第二章 铃木大拙的生平记述
    第一节 人生阅历
        一、家世背景
        二、社会经历
        三、学术生涯(西方)
        四、学术生涯(日本)
    第二节 宗教经历
        一、宗派背景
        二、参禅悟道
    第三节 一生总评
        一、人类知识的伟大成就
        二、西方禅的剪裁者
        三、世界禅者
第三章 铃木大拙的禅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道生之说
        二、僧肇之学
        三、惠能之"见性"
        四、华严之"法界圆融"
        五、西田几多郎之"纯粹经验"
    第二节 践行基础
        一、临济禅法
        二、定慧一体
第四章 西方语境中禅的"心理向度"
    第一节 禅的心理特质
        一、洞察人性
        二、发现无意识
        三、情意体验
    第二节 禅和心理分析的相应与分歧
        一、禅与心理防御机制
        二、禅与移情作用
        三、禅与个体化历程
    第三节 "意识"与"无意识"的纠缠
        一、铃木大拙的"宇宙无意识"
        二、心理分析学的"意识与无意识"
    第四节 问题审思
        一、禅是"现代心理疗法"吗
        二、对"无意识"同词异义的误解
第五章 西方语境中禅的"经验向度"
    第一节 禅的经验属性
        一、个体经验
        二、非理性直觉
        三、说似一物即不中
    第二节 禅与基督教神秘主义者的交流
        一、铃木大拙与神秘主义
        二、Meister Eckhart与禅
        三、Thomas Merton与禅
    第三节 神秘的宗教经验
        一、禅修体验
        二、基督禅
    第四节 问题审思
        一、禅是"神秘主义"吗
        二、禅的"纯粹主观性"
        三、禅可以在西方扎根吗
第六章 西方语境中禅的"哲学向度"
    第一节 禅的哲学元素
        一、非逻辑性
        二、实际经验
        三、绝对自由
    第二节 禅与当代哲学的跨文化沟通
        一、对"二元论"的消解
        二、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三、对"理性"的反思
        四、对"反主体性"的赞同
    第三节 问题审思
        一、禅是"哲学"吗
        二、经验与知识的辩证关系
第七章 西方语境中禅的"历史向度"
    第一节 禅的历史事件
        一、菩提达摩
        二、南顿北渐
        三、临济曹洞
    第二节 禅的历史意识
        一、宗派意识
        二、民族意识
        三、反向的东方主义
    第三节 问题审思
        一、禅的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二、对"东方学意识形态"的审思
第八章 综合论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整理王重民敦煌遗书手稿所得(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研究[D]. 李思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敦煌写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书》再探[J]. 游自勇,邓雯玥.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7(01)
  • [3]敦煌诗歌研究百年综述[J]. 侯成成.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7(00)
  • [4]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D]. 王孟.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海外华人捐赠中华文物回归研究[D]. 文雯. 华侨大学, 2016(02)
  • [6]王重民先生研究文献目録[J]. 陈东辉,王佳黎.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4(00)
  • [7]王重民巴黎往事追记(1934—1939)[J]. 蒙曦,罗栖霞. 版本目录学研究, 2014(00)
  • [8]敦煌本《文心雕龙》抄写时间考论[A]. 李明高. 文心雕龙研究第十一辑, 2013
  • [9]《王梵志诗》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 张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2)
  • [10]铃木大拙与西方语境下的禅学研究[D]. 孔祥珍. 武汉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整理王崇敏敦煌遗书(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