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理论与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成矿理论与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亮[1](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研究说明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杨府梅[2](2021)在《浅谈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加强了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研究,这给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找矿预测研究水平与成矿理论研究力度。本文就对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两者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

夏冬[3](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张川[4](2020)在《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文中研究指明蚀变是热液型矿床重要的找矿要素,长期以来,针对深部蚀变信息的精细探测和反演仍缺少有效的新技术支撑。成像光谱技术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在蚀变矿物填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将其引入深部钻孔岩心蚀变信息识别和探测方面,以我国最大的火山热液型铀矿田——江西相山铀矿田西部的河元背、邹家山两个重要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心成像光谱扫描、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了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提取、编录和三维建模等一整套技术方法,实现了深部高光谱蚀变信息半定量二维、三维可视化。在此基础上,综合成矿动力学、成因矿物学及X衍射分析等手段,探讨了相山深部热液蚀变过程及其与铀成矿的联系,为深部蚀变信息精细探测提供了新的应用示范,也为铀矿勘探提供了参考。本次研究主要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HySpex地面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方法、光谱相似性匹配方法、蚀变信息相对含量统计方法,建立了“图谱合一”高分辨率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蚀变信息半定量编录技术,能够弥补传统地质编录在精细化和定量化程度方面的不足,提高了深部蚀变信息分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地质矿产勘探钻孔岩心编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2)结合地质统计学理论,以连续型随机变量描述深部蚀变发育,以序贯高斯随机模拟为手段,建立了基于岩心成像光谱编录的深部蚀变信息三维建模技术,构建了相山西部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5类高光谱蚀变信息三维模型,实现了深部蚀变信息三维精细反演和可视化,为深部蚀变空间特征和成矿环境综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3)钻孔岩心成像光谱蚀变信息的三维建模反映了河元背矿床和邹家山矿床具有不同的蚀变规模和蚀变类型,河元背矿床可能处于相山西部的另一个火山通道附近。与铀矿密切相关的伊利石化具有Al-OH吸收峰波长偏短波和偏长波的两种亚型,短波伊利石与高岭石-地开石空间相关,空间上具有上-短波伊利石、下-长波伊利石的分带特征。与水云母-萤石型铀矿化相关的伊利石主要是短波伊利石。(4)结合相山火山盆地晚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成因矿物学理论、XRD分析和碱交代成矿机制,分析和预测了火盆结构形成之后的相山深部一系列蚀变矿物形成环境和演化进程,建立了钠交代期→钾交代期→酸交代期3阶段铀成矿蚀变演化模式。相山深部碱交代作用具有先钠后钾、先碱后酸、下碱上酸的演化特征。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5](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王俊虎,张金带,李子颖,秦明宽,范洪海,李林强,李晓翠[6](2019)在《以中国铀成矿理论集成和创新为导向的地质科技管理方式创新与实践》文中提出"十一五"以来,铀矿找矿难度不断加大与铀资源量需求持续上升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抓住铀成矿理论研究这一天然铀产业链的源头,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开展了以中国铀成矿理论集成和创新为导向的地质科技管理方式创新与实践,依托铀资源勘查技术与地质工艺创新科技平台,组建了以总指挥和总地质师——"两总"为主控,以资深老专家为核心,中青年骨干和辅助人员为外围的环形科研团队;通过创新地质科技管理方式,实施组织管控扁平化,赋予了科研团队更多的创新自主权;通过实施环境赋能、激励赋能和文化赋能,强化目标任务考核,建立"物质—薪酬,精神—知识传承"的双重激励机制,营造了百花齐放、鼓励创新、容许失败的学术氛围,激发了科研人员开展原始理论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成果宣传、出版专着,实现了成果沉淀和经典流传。经多年勘查实践,为我国铀矿大基地和重点勘查区铀资源扩大突破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实施背景、主要做法、实施效果三方面论述了该项管理创新成果,旨在为同行开展科技管理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刘林,芮会超[7](2016)在《成矿预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在对成矿预测学起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的成矿预测理论、常用的成矿预测方法和矿体定位预测研究,并从四方面论述了成矿预测学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成矿预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俎波[8](2016)在《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文中指出西天山“亚洲金腰带”以中天山及其南北缘为核心发育了众多大型-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和优越的找矿前景。本文在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超大型金矿床、中国新疆泥牙子铁克协和阿腊斯托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成矿规律,探讨矿成矿机制和勘查准则,并针对新疆那拉提金矿集区开展金矿资源定量预测。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金矿床形成于晚石炭-早二叠世(316293 Ma)由俯冲向碰撞造山转换或碰撞造山作用时期;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沿着大规模深切地壳的脆韧性断裂系统发生底侵,形成钛铁矿型Andagul钙碱性花岗闪长岩。来自花岗闪长岩岩浆的流体和成矿物质,在北东向断裂构造带的控制下,形成一系列席状石英脉及其两侧蚀变矿化;(2)中国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泥牙子铁克协和阿腊斯托金矿床分别形成于志留纪-早泥盆世(429404 Ma)和石炭纪(353335 Ma)南天山洋向中天山下俯冲背景下;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来自混合岩浆的成矿流体和多种来源的成矿物质在那拉提北缘断裂带次级断裂的控制下形成透镜状、条带状矿体;(3)“亚洲金腰带”内造山型金矿床在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洋-陆俯冲增生和晚石炭-早二叠世碰撞造山背景下形成,以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中温热液蚀变组合和黄铁矿、毒砂、自然金/银金矿为主的金属矿物组成为特征,硫主要来自于岩体而金属元素则具有多源性。古老地壳中金的预富集,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变形变质活化和伴随造山活动壳幔混源岩浆热液流体叠加三个过程可能是形成“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床的关键控制;(4)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是“亚洲金腰带”向中国西天山延伸的构造位置。本文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矿床地质特征,建立造山型金矿预测模型,并利用地物化遥矿等综合信息,圈定了13个预测区,定量预测总资源量779394千克,其中查明资源量91323千克,预测资源量688071千克。

智超,张玉成,陈玉峰,陆顺富,廖昆[9](2014)在《深部找矿研究进展综述》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宗矿产、稀缺有色矿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攻深找盲"扩大资源潜力,是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的重大举措。地质科技的日新月异使深部找矿已成为可能,在地下5001 000 m的"第二找矿空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近年来,深部找矿效果显着,展示了巨大的找矿潜力。研究资料表明,成矿理论、概念、模式已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其次,勘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高分辨率航卫遥感技术、三维地震、大深度电磁探测、航空物探、深穿透地球化学、深部钻探、三维可视化和数据模拟等各类技术方法和装备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有所突破。

陈喜峰[10](2011)在《关于深部找矿问题的思考》文中认为深部矿已成为我国矿产勘查的主攻方向之一。研究表明,我国矿山深部具较大的找矿潜力。在分析了深部矿床的定义、我国深部找矿的潜力、技术路线与关键、面临的挑战、成矿系统、第二富集带、综合基础地质研究等深部矿成矿理论的研究现状、新物探与新化探等深探测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找矿思路、加强深部找矿成矿理论研究、研发新的勘查技术方法的建议。

二、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浅谈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分析
    1.1 成矿模式应用受到制约
    1.2 板块构造遇登陆难题
    1.3 研究地壳演化运动特征
    1.4 沿着有利成矿区带找矿
2 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
    2.1 扩大成矿理论研究范畴
    2.2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3 采用测绘遥感技术
    2.4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3 结语

(3)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区域地层
        1.1.2 区域构造
        1.1.3 区域岩浆岩
        1.1.4 数据应用情况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1.3.2 石炭纪(299~359Ma)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1.4 小结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2.1.1 铜矿
        2.1.2 金矿
        2.1.3 铜镍矿
        2.1.4 铁矿
        2.1.5 钼钨矿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2.1.7 成矿规律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3.7 小结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4.2 矿区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围岩蚀变
        4.2.5 矽卡岩
        4.2.6 地球物理特征
        4.2.7 地球化学特征
    4.3 矿体地质特征
        4.3.1 矿体特征
        4.3.2 矿石特征
        4.3.3 成矿阶段划分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5.3 成矿流体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硫同位素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5.4.2 锆石U-Pb同位素
    5.5 矿化富集规律
    5.6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6.1.2 矽卡岩型矿床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6.2.1 成矿模式
        6.2.2 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补充材料
附录 -作者简介
    一.个人简介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五.获奖情况

(4)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岩心高光谱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山铀矿田勘查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创新点与新认识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
    2.3 区域构造
        2.3.1 基底构造
        2.3.2 盖层构造
        2.3.3 火山构造
    2.4 区域地层
    2.5 次火山岩及脉岩
    2.6 铀矿化蚀变特征
3 岩心成像光谱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钻孔岩心成像光谱扫描
        3.1.1 数据源介绍
        3.1.2 数据采集
    3.2 HySpex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校正
        3.2.2 反射光谱重建
        3.2.3 噪声滤除
        3.2.4 岩心图像裁切
    3.3 岩矿光谱学机理
    3.4 岩心蚀变信息提取
        3.4.1 蚀变类型
        3.4.2 光谱分析
        3.4.3 信息提取方法
        3.4.4 岩心蚀变矿物填图
    3.5 小结
4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与应用
    4.1 岩心成像光谱编录技术
        4.1.1 技术思路
        4.1.2 实现过程
    4.2 深部钻探编录应用
        4.2.1 ZKS1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2.2 ZKS2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3 河元背矿床编录应用
        4.3.1 河元背矿床概况
        4.3.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4 邹家山矿床编录应用
        4.4.1 邹家山矿床概况
        4.4.2 成像光谱编录特征
    4.5 小结
5 岩心蚀变信息三维建模
    5.1 三维地质建模简介
    5.2 蚀变三维建模技术
        5.2.1 技术思路
        5.2.2 数据库构建
        5.2.3 空间插值
    5.3 河元背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5.3.1 构造建模
        5.3.2 蚀变建模
        5.3.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5.4 邹家山矿床蚀变三维建模
        5.4.1 构造建模
        5.4.2 蚀变建模
        5.4.3 三维模型特征分析
    5.5 小结
6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与演化模式
    6.1 相山矿田成矿动力学
        6.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6.1.2 火山岩浆活动
    6.2 相山西部蚀变成因探讨
        6.2.1 成因矿物学
        6.2.2 伊利石化XRD分析
        6.2.3 河元背和邹家山蚀变成因对比分析
    6.3 相山西部蚀变-成矿演化模式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6)以中国铀成矿理论集成和创新为导向的地质科技管理方式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背景
    1.1 我国核能产业快速发展对铀资源保障提出了重大长远需求
    1.2 规划我国中长期铀矿勘查战略格局, 指明铀矿找矿方向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1.3 创新科技管理方式, 实现核地研院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的内在需求
2 主要做法
    2.1 梳理我国铀成矿基础理论发展现状, 确定中国铀成矿理论集成和创新的研究目标
        2.1.1 梳理我国铀成矿基础理论发展现状
        2.1.2 确定中国铀成矿理论的集成和创新目标
        2.1.3 加强立项申报, 从多渠道争取千万级项目经费支持
    2.2 与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对标, 明确需重点攻克的关键技术、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2.2.1 跟踪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现状
        2.2.2 确定需重点攻克的关键技术
        2.2.3 制定铀成矿理论集成创新的总体思路
    2.3 组建了“三环一控”科技攻关团队, 构建了即聚焦又碰撞的横向团队运作模式和纵向组织管理架构
        2.3.1 依托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平台, 组建了“三环一控”科技攻关团队
        2.3.2 构建了既聚焦又碰撞的横向团队运作模式和纵向组织管理架构, 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2.4 针对项目团队成员“三大特征”, 创新科技管理方式, 实现组织管控扁平化
    2.5 创建舒适宽松、科研便利的工作环境, 以“环境赋能”焕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2.6 构建以“四紧一松”为考核原则, “物质—薪酬, 精神—知识传承”双重激励并重的绩效管理体系, 以“激励赋能”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2.6.1 制定“四紧一松”的绩效考核原则
        2.6.2 实行“物质—薪酬、精神—知识传承”并重的双重激励机制
    2.7 建设“年龄有代沟、学术无代沟;科研有风险, 创新容失败”的团队主流文化, 以“文化赋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2.7.1 构建“年龄有代沟、学术无代沟”的团队交流文化, 建立横纵贯通、畅所欲言的沟通交流机制, 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2.7.2 创建“科研有风险, 创新容失败”的团队创新文化, 提升项目成员的创新自信心
    2.8 及时开展成果宣传, 出版中国铀成矿理论专着
        2.8.1 加强铀成矿基础理论创新成果宣传, 及时撰写发表学术论文, 组织省部级成果鉴定
        2.8.2 编制出版四大类型及其他类型铀成矿理论研究专着, 确保成果沉淀、经典流传
3 实施效果
    3.1 中国铀成矿理论集成与创新研究成果, 荣获多项荣誉和奖项
    3.2 支撑落实了一批新的铀矿勘查基地, 有效保障了核电发展需求
    3.3 指导了我国铀矿勘查规划编制和工作部署, 指明了铀矿找矿方向
    3.4 双创并进, 显着提升了核地研院学术地位和综合影响力
    3.5 沉淀专着, 肩负了经典流传的传承重任
4 结论

(7)成矿预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预测学研究进展
    1.1 成矿预测理论研究
    1.2 成矿预测方法研究
        1.2.1 成矿预测方法分类
        1.2.2 成矿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1 地质异常“三段式”成矿预测理论方法
        1.2.2. 2 综合信息预测方法技术
        1.2.2. 3“三步式”矿产资源评价方法
        1.2.2. 4 成矿系列缺位预测方法
    1.3 矿体定位预测研究
2 成矿预测学的发展趋势
    2.1 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应进一步统一认识
    2.2 预测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2.3 预测结果向可视化发展
    2.4 物化探异常的计算机模拟将是成矿预测学研究的热点

(8)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金矿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2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3 西天山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4 Unkurtash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5 泥牙子铁克协金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6 阿腊斯托金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2章 “亚洲金腰带”成矿地质背景
    2.1 基本构造格架
        2.1.1 北天山
        2.1.2 中天山
        2.1.3 南天山
    2.2 区域构造演化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
        2.2.3 古生代末期碰撞造山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2.3 ―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床
第3章 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金矿床
    3.1 Kassan区域地质背景
    3.2 Unkurtash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岩体侵入体地质特征和岩相学
        3.2.2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3.2.3 金赋存状态
    3.3 成矿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3.3.1 Andagul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3.3.2 Andagul岩体锆石稀土与Hf同位素组成
        3.3.3 主微量元素组成
        3.3.4 Sr-Nd-Pb同位素组成
    3.4 成矿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
        3.4.1 载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
        3.4.2 辉钼矿Re-Os同位素
        3.4.3 S同位素组成
        3.4.4 Pb同位素组成
    3.5 Unkurtash金矿床金成矿作用
        3.5.1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代
        3.5.2 岩浆岩氧逸度特征
        3.5.3 岩浆来源及岩石成因
        3.5.4 S-Pb-Os同位素示踪
        3.5.5 Unkurtash金矿床成矿过程
第4章 新疆泥牙子铁克协金矿床
    4.1 区域地质特征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岩浆岩
        4.2.3 断裂
        4.2.4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4.2.5 金属矿物组成与金赋存状态
    4.3 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4.3.1 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时代
        4.3.2 二长花岗岩锆石稀土元素
        4.3.3 二长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4.3.4 二长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组成
    4.4 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
        4.4.1 黄铁矿Re-Os测年
        4.4.2 S同位素组成
        4.4.3 Pb同位素组成
    4.5 泥牙子铁克协金成矿作用
        4.5.1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代
        4.5.2 二长花岗岩氧逸度
        4.5.3 二长花岗岩岩浆成因
        4.5.4 S-Pb同位素示踪
        4.5.5 成岩成矿过程
第5章 新疆阿腊斯托金矿床
    5.1 区域地质特征
        5.1.1 区域地层
        5.1.2 区域岩浆岩
        5.1.3 区域构造
    5.2 矿床地质特征
        5.2.1 矿区侵入体及岩相学特征
        5.2.2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5.2.3 金赋存状态
    5.3 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5.3.1 锆石U-Pb年代学
        5.3.2 锆石稀土元素与Hf同位素组成
        5.3.3 主微量元素组成
        5.3.4 Sr-Nd-Pb同位素组成
    5.4 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
        5.4.1 黄铁矿Re-Os测年
        5.4.2 S同位素组成
        5.4.3 Pb同位素组成
    5.5 矿床成因类型
        5.5.1 成岩成矿时代
        5.5.2 闪长玢岩岩石成因
        5.5.3 S-Pb-Os同位素示踪
        5.5.4 金成矿作用分析
第6章 “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
    6.1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成矿规律
    6.2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成矿机制
    6.3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勘查准则
    6.4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找矿前景
第7章 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成矿潜力预测
    7.1 卡特巴阿苏大型Au矿床主要特征
        7.1.1 矿床地质特征
        7.1.2 矿体特征
        7.1.3 成矿时代及流体、物质来源
        7.1.4 金成矿关键控制
    7.2 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区域预测模型建立
    7.3 预测区圈定
        7.3.1 综合地质体单元法圈定预测区
        7.3.2 综合地质信息模式类比法圈定预测区
    7.4 预测要素变量的购置与选择
        7.4.1 预测要素及要素组合的数字化、定量化
        7.4.2 变量优选研究
    7.5 预测区优选
        7.5.1 特征分析法在靶区优选中应用
        7.5.2 特征分析法定量预测
    7.6 资源量定量估算
    7.7 预测成果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介

(9)深部找矿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成矿理论、模式研究进展
2 深部找矿的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2.1 深部找矿中的深穿透化探新方法研究进展
        2.1.1 微细粒分离及测量技术
        2.1.2 电化学测量技术
        2.1.3 选择性化学提取技术应用最有潜力的方法
        2.1.4 气体和地气测量技术
        2.1.5 水化学测量技术
        2.1.6 生物测量技术
        2.1.7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
    2.2 国内外深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2.3 三维立体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2.4 国内外钻探技术的进步
3 结论

(10)关于深部找矿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深部矿床的定义
2 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3 深部找矿的技术路线与关键
4 深部找矿面临的挑战
5 深部找矿成矿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5.1 深部找矿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5.2 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1) 新物探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2) 新化探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6 结语

四、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浅谈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J]. 杨府梅.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6)
  • [3]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岩心成像光谱技术与江西相山铀矿蚀变三维建模[D]. 张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6]以中国铀成矿理论集成和创新为导向的地质科技管理方式创新与实践[J]. 王俊虎,张金带,李子颖,秦明宽,范洪海,李林强,李晓翠. 地质论评, 2019(03)
  • [7]成矿预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刘林,芮会超.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2)
  • [8]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D]. 俎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9]深部找矿研究进展综述[J]. 智超,张玉成,陈玉峰,陆顺富,廖昆. 地质学刊, 2014(04)
  • [10]关于深部找矿问题的思考[J]. 陈喜峰. 中国矿业, 2011(06)

标签:;  ;  ;  ;  ;  

成矿理论与勘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