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主要因素分析——灰色关联度法

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主要因素分析——灰色关联度法

一、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主要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法(论文文献综述)

史培艺[1](2021)在《蒙古高原草原之路城镇经济带绿色发展调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震[2](2021)在《黄河流域9市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当前黄河流域空气质量长期处于较为严峻的状态,因此本文选取2015-2019年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和PM10、PM2.5等空气污染物数据,结合2015-2018年9省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基线健康资料,运用空气质量指数、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泊松回归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空气污染物造成的人群健康效应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制定环境健康政策、促进各市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9年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除西安、太原外,其他7市空气质量总体趋于改善,西安、太原2019年AQI年均值高于2015年,空气质量有所恶化。PM10、PM2.5和O3是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9市AQI季均值均表现为“冬高秋低”,11-次年2月为AQI月均值高峰期,4-9月为低峰期。9市PM2.5、PM10、CO、NO2月均值呈“U”型分布,除成都市外其他8省会城市SO2月均值呈“U”型变化,成都市SO2月均值全年维持在较低水平,9省会城市O3月均值呈倒“U”型变化。(2)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城市绿化水平均对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其中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为年末常住人口,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是影响成都、西安、郑州和济南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是西宁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人均GDP是呼和浩特空气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公园绿地面积是银川和太原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3)SO2和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死亡率增加的百分数要高于PM10、PM2.5和O3,但空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还与污染物浓度超标情况、人口基数和疾病死亡率有关,因此对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进行健康效应评价,得出PM10、PM2.5和O3造成的健康效应要高于SO2和NO2,空气污染物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要高于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总体来看,当前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SO2和NO2的浓度已接近WHO指导值,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空气因素为PM10、PM2.5和O3,应将PM10、PM2.5和O3作为空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在符合各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逐步严格标准限值。

杨角[3](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朱莉娜[4](2020)在《绥化市大气污染特征及重污染成因研究》文中认为绥化市作为黑龙江省特色农业城市,在哈大绥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针对绥化市大气污染特征及重污染成因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并详细阐明,是目前亟待完成的工作,这一研究对绥化市大气污染治理乃至哈大绥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都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2017~2019年黑龙江省大气污染时空特征作为背景,通过Arc GIS对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及O3)分析研究,以此表征绥化市大气污染在省内的污染程度,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大气污染主要以颗粒物污染为主,尤以哈尔滨及绥化较为突出;对绥化市大气污染特征通过Origin、R语言统计分析显示,PM2.5、PM10和SO2、CO季节浓度为春冬高于秋夏,NO2为秋冬高于春夏,而O3为春夏高于秋冬;除O3逐月及逐日变化为倒“U”型,其余主要污染物皆呈“U”型变化;O3逐时浓度呈单峰型特征,其余皆呈双峰特征;PM2.5、PM10及O3为绥化市的首要污染物,相关性分析表明AQI和PM2.5及PM10在显着水平上高度相关;同时,通过SPSS软件中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研究了气象要素与主要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PM10与风速呈较弱正相关外,其余污染物都呈负相关;O3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其余污染物则呈负相关。选取绥化市重污染时期作为研究对象,即秸秆露天焚烧期、春季沙尘期及冬季雾霾期,对三个时期内的污染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秸秆露天焚烧期及冬季雾霾期以PM2.5污染为主,春季沙尘期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并探究了不利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同时结合HYSPLIT/Meteo Info模拟,结果表明秸秆露天焚烧期潜在源区呈以绥化市为中心向西南及西北方向扩散的扇形分布,春季沙尘期潜在源区则以绥化为中心呈现东北至西南纺锤状分布,冬季雾霾期潜在源区则以绥化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秸秆露天焚烧在绥化市重污染天气的影响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春季沙尘期及冬季雾霾期污染贡献较低,因此针对绥化市秸秆露天焚烧活动加以管控,首先基于排放清单筛选污染物控制项目,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基本控制污染物项目为PM2.5和NOX,选择控制污染项目为CO、SO2及排放清单中排放量大的CO2、NMVOCs,其后进行焚烧前评估报备,评估焚烧条件为:焚烧地点不得属于烟雾敏感区,焚烧时段为上午10点及下午5点,秸秆含水率低于10%,以竖直堆垛或松散堆垛方式来堆放焚烧秸秆,气象条件为:烟雾扩散指数DI在3000~5000m2/s范围内、相对湿度小于50%、气温垂直递减率高于0.98℃/100m,且空气质量指数AQI小于100。同时辅以教育宣传手段,加强监督及执法管控,结合焚烧评价及反馈,不断修订完善管控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不仅可以指导秸秆合理焚烧,遏制空气污染,同时兼顾农业活动实际需要,可以为黑龙江省推行秸秆计划焚烧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李灵慧[5](2020)在《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提上日程的形势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需要做到协调发展,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区,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子系统构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系统,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以2000年、2005年、2010年、2017年为4个时间点来反映2000年-2017年17年间的承载力变化,明确2000年-2017年之间9个旗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横向对比,得到弱承载、低承载、中等承载、较高承载、高承载五个承载水平;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驱动机制,提取主要影响各旗县区承载力结果的指标因子,并分析提取出的指标因子成为影响因素的原因。在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CA-Markov模型对203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建立现状延续型、可持续发展型两种情景。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17年间,包头市综合承载力以中低承载为主,空间分布差异显着,高承载区集中于青山区、昆都仑区;较高承载区集中于东河区、九原区;其余五区处于中低承载区;17年来四个市辖区承载能力有所提升,石拐区、土默特右旗承载能力显着下降,农牧区基本处于低承载区。(2)从构建的三个子系统角度来看,2000年-2017年经济子系统以中低承载为主,地区间不平衡性有所缓解,56%的市辖区处于低、弱承载区,东河区、石拐区承载能力有所下降,昆都仑区、九原区、达茂旗、白云鄂博区承载能力有所上升;2000年-2017年资源子系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2/3市辖区处于中高承载状态,石拐区资源承载水平较差,达茂旗及白云鄂博区资源承载水平较好。2000年-2017年生态环境子系统以中等承载为主,并逐步增强。白云鄂博区和达茂旗处于高承载状态,九原区、固阳县处于较高承载状态,土默特右旗、青山区处于中等承载状态,其余三个区处于低、弱承载状态。(3)从灰色关联驱动机制研究来看,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其中自然因素表现为坡度、人为因素表现为地均GDP、人口密度等对承载力的结果响应较强,并呈增强趋势。地均GDP的影响表现为南多北少;垦殖指数的影响表现为农区多其他区少;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表现为阴山山脉附近,达茂草场多其他区少;土地利用类型趋向于对建设用地的增多,导致坡度因子的影响力度加大。(4)结合CA-Markov模型对2035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其结果表明,在现状延续型下,草地用地类型减少,从草地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类型转移较多;在可持续发展型下,通过人为设置保护水域、保护林地使得草地用地类型减少,从草地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转移较多。(5)结合未来研究区发展定位,以及2035年预测结果,到2035年时,现状延续型下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区如昆都仑区,承载能力有所下降。各区域间差异性减弱,五个旗县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可持续发展型下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域间差异性减弱,以中高承载为主;相比现状延续型,在可持续发展型下,东河区承载能力由中等承载提升为较高承载,青山区承载能力由较高承载提升为高承载。

曾君[6](2020)在《“一带一路”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以来,“一带一路”各省份的城市化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和投入的重点。近年来各省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些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如何更好的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IBM SPSS 22.0和office统计工具软件,借助熵值法、AHP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共同确立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指标权重,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可视化表达,然后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并进行耦合协调等级分类,接着利用Arcgis10.0和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用stata软件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城市化的高水平区从东南五省的聚集区逐渐向东部和北部地区扩散,极化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总体水平在提升,但空间分布仍形成以东南五省为较高水平区,东西部差异显着的态势。(2)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自相关,空间差异显着,局部热点向东部移动,冷点仍停留在中部及其以北地区。综合生态环境水平全局空间相关性减弱,局部热点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分,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中部以北以东地区。(3)除西藏、云南、广西和海南四个省份的耦合度在12年间稳定在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以外,其余各省份均稳定在优质耦合阶段。协调度等级从勉强耦合协调发展转为初级耦合协调发展类,整体从过渡型转为初级耦合型。除上海和内蒙古是城市化滞后性,其余省份均为生态环境滞后性,生态环境治理刻不容缓。(4)耦合度局部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显着省份有向南部转移的趋势,冷点区主要在中部以北地区。热点显着区逐渐增加并在2014年达到顶峰,冷点始终在中部及其以北地区来回波动,在2017年极差化减小,耦合度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缩小。协调度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冷点区主要是中部以南省份,冷热点的极差化进一步缩小,耦合协调水平趋于良性改善。(5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其他地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城市的经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使得该城市生态环境发生改善,这种改善带来的正面影响会带动其他城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总体影响是积极的,且较为显着。地区的社会城市化会对周围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地区对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势必会对其他城市潜移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马强[7](2019)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正处于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石家庄市产业结构,甄选出石家庄市三次产业中发展水平高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升级优化来推动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石家庄市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及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基础之上,首先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石家庄市产业结构水平、产业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石家庄市各产业进行了初步甄选,并发掘石家庄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然后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初步甄选的产业进行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依据最终得分情况确定主导产业;最后根据前文所得结论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石家庄市产业结构水平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逐年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成效显着;第一产业发展不均衡,与全省相比农业竞争力水平较低;医药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竞争力较强,但结构优势不明显;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势较好,但与全省相比竞争力水平偏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比较大;批发和零售业竞争力优势和结构优势都不错,而且评价得分也很高;金融业对经济贡献度最高,结构优势也很好,但是竞争力水平偏低,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得分也不高。甄选出来的8个主导产业分别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建筑业、纺织业、批发和零售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纺织服装、服饰业。

肖俊玲,刘兴荣,杨文姣[8](2019)在《中国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中提出[背景]经济发展中持续的能源消耗上升以及环境恶化加剧会制约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质量下降。201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京津冀等74个城市开展实时空气质量监测并发布空气质量报告。[目的 ]了解2014—2017年中国7个典型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并分析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空气质量等级、空气质量指数(AQI)、主要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后称"浓度")描述空气质量,并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各城市AQI代表环境空气质量和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经济发展状况,建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来分析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各城市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代表其产业结构,以AQI代表其空气质量,两者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七大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深圳市,2014—2017年AQI年均值最小,为54.59。同期,深圳市空气质量处于优良状态的比例最高,为95.8%;处于污染状态的比例最低,为4.2%。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以PM2.5和PM10浓度超标最为严重,7个城市均存在超标,其中PM2.5浓度超标天数最多的是天津市,超过二级标准天数达500 d;PM10浓度超标天数最多的是西安市,454 d超过二级标准。7个城市中,西安、深圳、南京、天津、重庆、兰州的EKC呈"N型",武汉EKC呈"倒N型"。AQI与人均GDP和三大产业增加值均有较高关联度,且与环境空气质量关联度最大的均为其年人均GDP。[结论 ]七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环境空气质量仍有待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状况的EKC呈"N型"或"倒N型",并且年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环境空气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冯琰玮[9](2019)在《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用地扩展是城市化最为直接的表现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迅速增加,必然导致大量耕地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被建设用地所占用,扰乱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自然界能量物质循环与转换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这种危机具体表现为耕地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等在内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范围不仅是城市市区,也使得城市周遭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严重制约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各学科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区为研究区,在对其城市用地扩展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演变评价模型及生态脆弱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评价,明确城市用地扩展与生态安全演变的互动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城市用地扩展的外部约束与内生机制,通过UEER模型与CA-Markov模型耦合阻力与驱动力对城市用地扩展模拟的结果,划定2025年研究区城市增长边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城市用地扩展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6年间,研究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用地扩展速率不断加快,扩展强度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用地主要以外延式扩展为主。城市外部形态愈发不紧凑,稳定性较差,城市扩展表现为一种不合理的状态。以2001年、2010年为界进行阶段性分析,四个时段内城市用地扩展强度与方向存在各向异性。城市重心整体向东偏南迁移1819米,偏移角度为20.12°。(2)基于城市用地扩展角度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9902016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从较好水平下降到一般水平。就各要素层而言,因子、暴露、影响要素层安全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响应要素层安全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对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城市景观斑块的完整、聚集程度、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以及人类响应的重视程度都是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3)从生态脆弱空间演变趋势可知,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整体提高,其空间分布呈自西部向南部、东南部逐步增强的态势。生态脆弱空间变化的主要特征为重度、极度脆弱区的不断扩展以及微度、轻度脆弱区的空间萎缩,生态脆弱值“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格局特征显着。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关系来看,若土地利用类型保持不变,其生态脆弱性变化不显着;若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生态脆弱性变化显着。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水体会减轻生态负担,其他用地类型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则会加剧生态负担。(4)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从城市扩展的外部约束及内生机制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对用地扩展的刚性增长边界进行划定,结果显示刚性边界内建设用地总面积587.1km2,可增长面积为129.87km2。城市扩展的内生机制主要考虑人口、经济、交通等驱动因子,对2025年城市用地扩展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生态经济方案的生态安全指数最高,城市用地扩展最合理。(5)结合研究区未来发展定位、城市扩展刚性增长边界、生态经济型扩展方案,划定研究区2025年城市增长边界。结果显示,2025年研究区城市增长边界内面积共计556.41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72%。边界内已有建设面积457.23km2,剩余可建设用地面积99.18km2,比生态安全格局下所预测的建设用地可增长面积方案少30.69km2,可为城市用地扩展提供一定的用地保障。

边俊仙[10](2019)在《基于因子分析的股票技术指标评价》文中认为选取15个常用的技术分析指标对中国股票市场中能源行业公司的股票进行综合排名,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股票综合排名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因子分析法在股票分析中的科学有效性,为投资者在技术分析上提供理论方法支撑,以便投资者对股市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主要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主要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法(论文提纲范文)

(2)黄河流域9市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研究
        1.2.2 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1.2.3 空气污染物暴露与人群健康效应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流域城市简介
    1.6 技术路线
2.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相关概念
        2.1.4 评价因子优化
        2.1.5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环境空气质量年度变化
        2.2.2 环境空气质量季度变化
        2.2.3 环境空气质量月度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3.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1.3 评价因子优化
        3.1.4 质量控制
    3.2 结果
        3.2.1 西宁市
        3.2.2 成都市
        3.2.3 兰州市
        3.2.4 银川市
        3.2.5 呼和浩特市
        3.2.6 西安市
        3.2.7 太原市
        3.2.8 郑州市
        3.2.9 济南市
    3.3 讨论
    3.4 小结
4.各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泊松回归模型
        4.1.2 Meta分析
        4.1.3 基线资料和参考浓度获取
        4.1.4 质量控制
    4.2 评价参数获取
    4.3 结果
        4.3.1 西宁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2 成都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3 兰州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4 银川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5 呼和浩特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6 西安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7 太原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8 郑州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9 济南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4 讨论
    4.5 小结
5.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绥化市大气污染特征及重污染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研究
        1.3.2 大气污染物聚类及潜在源研究
        1.3.3 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1.3.4 秸秆焚烧综合管控方案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绥化市环境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绥化市基本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土地资源概况
        2.1.3 气象概况
        2.1.4 经济发展与污染的关系
    2.2 数据来源
        2.2.1 大气污染物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秸秆露天焚烧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HYPSLIT/Traj Stat模式
        2.3.2 统计分析方法
        2.3.3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第3章 绥化市大气常规污染物污染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黑龙江省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3.2.1 颗粒物时空分布
        3.2.2 气态污染物时空分布
    3.3 绥化市大气污染特征分析
        3.3.1 大气污染物季节变化特征
        3.3.2 逐月变化特征
        3.3.3 逐日变化特征
        3.3.4 逐时变化特征
        3.3.5 基于AQI对绥化市空气质量级别的评价
    3.4 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3.4.1 风速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3.4.2 风向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扩散的影响
        3.4.3 相对湿度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3.4.4 气温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污染期污染过程及潜在源区分析
    4.1 引言
    4.2 秸秆露天焚烧期重污染分析
        4.2.1 各污染物浓度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4.2.2 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分析
        4.2.3 秸秆露天焚烧过程PM_(2.5)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4.3 春季沙尘期重污染分析
        4.3.1 污染特征分析
        4.3.2 气象因素及高空天气形势分析
        4.3.3 沙尘过程PM_(10)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4.4 冬季雾霾期重污染分析
        4.4.1 污染概况及形成机制分析
        4.4.2 雾霾过程PM_(2.5)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绥化市秸秆露天焚烧综合管控方案探究
    5.1 引言
    5.2 基于排放清单的污染物控制项目
        5.2.1 排放源分类
        5.2.2 活动水平系数
        5.2.3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系数
        5.2.4 秸秆露天焚烧量
        5.2.5 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
        5.2.6 各类秸秆焚烧对同类污染物的贡献分析
        5.2.7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5.2.8 秸秆露天焚烧控制污染物项目的选择
    5.3 焚烧前评估报备及授权许可
        5.3.1 秸秆露天焚烧前置准备
        5.3.2 秸秆露天焚烧气象条件
        5.3.3 秸秆露天焚烧授权管理
    5.4 宣贯管控及效果反馈
        5.4.1 公众教育与宣传
        5.4.2 秸秆露天焚烧监督与执法
        5.4.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
        2.1.1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
        2.1.2 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界定
    2.2 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界定
        2.2.1 资源稀缺理论
        2.2.2 增长极限理论
        2.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2.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3 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3.1 包头市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经济社会
    3.2 经济社会发达度评价
        3.2.1 地均GDP
        3.2.2 第三产业产值占比
        3.2.3 人口密度
        3.2.4 城市化率
        3.2.5 社会经济承载力
    3.3 自然资源因子评价
        3.3.1 坡度
        3.3.2 水网密度
        3.3.3 植被覆盖度指数
        3.3.4 垦殖指数
        3.3.5 自然资源因子承载力
    3.4 生态环境因子评价
        3.4.1 景观多样性指数
        3.4.2 景观优势度指数
        3.4.3 景观干扰度指数
        3.4.4 生物丰度指数
        3.4.5 人为干扰度指数
        3.4.6 生态环境因子承载力
    3.5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3.6 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3.6.1 时空分异特征
        3.6.2 基于灰色关联的驱动机制研究
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多情景模拟
    4.1 数据格式的转换
    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生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4.4 土地利用适宜性图集生成
    4.5 CA-Markov模拟预测
        4.5.1 Kappa指数检验
        4.5.2 模型模拟
    4.6 对策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一带一路”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现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基本概念
        2.1.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3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
    3.2 我国城市化现状
    3.3 “一带一路”国内段省份城市化现状
        3.3.1 人口现状
        3.3.2 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3.3.3 社会生活现状
    3.4 “一带一路”国内段省份生态环境现状
        3.4.1 生态环境状况
        3.4.2 环境治理现状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评价指标和模型的确定
    4.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说明
        4.2.2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说明
    4.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和耦合协调分类标准
        4.3.1 层次分析法(AHP)指标计算结果
        4.3.2 熵值法指标计算结果
        4.3.3 主成分分析法指标计算结果
        4.3.4 耦合协调类型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时空测度分析
    5.1 城市化水平测度时空分析
        5.1.1 人口城市化时空分析
        5.1.2 空间城市化时空分析
        5.1.3 经济城市化时空分析
        5.1.4 社会城市化时空分析
        5.1.5 综合城市化时空分析
    5.2 生态环境水平测度时空分析
        5.2.1 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分析
        5.2.2 生态环境压力时空分析
        5.2.3 生态环境响应时空分析
        5.2.4 综合生态环境水平时空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演变研究
    6.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变化
    6.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实证分析
        6.2.1 综合城市化水平时空演变实证分析
        6.2.2 综合生态环境水平时空演变实证分析
        6.2.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时空演变实证分析
        6.2.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实证分析
    6.3 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6.3.1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分析
        6.3.2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主导产业
        2.1.2 产业结构优化
        2.1.3 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产业结构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第三章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石家庄市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2 石家庄市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2.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2.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3.3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层次分析
第四章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分析与主导产业甄选
    4.1 研究方法概述
    4.2 石家庄市三大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4.2.1 第一产业各行业偏离-份额分析
        4.2.2 第二产业各行业偏离-份额分析
        4.2.3 第三产业各行业偏离-份额分析
        4.2.4 三大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4.3 石家庄市主导产业初步甄选
第五章 石家庄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
    5.1 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评价指标的解释
    5.2 石家庄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
        5.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2.3 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
第六章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6.1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优化总体思路
    6.2 石家庄市各产业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方法
    1.3 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方法
        1.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1.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2 结果
    2.1 空气质量现状
        2.1.1 空气质量总体情况
        2.1.2 主要大气污染物
    2.2 基本经济状况
    2.3 EKC评价
    2.4 灰色关联度分析
3 讨论

(9)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2.2 城市增长边界(UGB)划定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条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2.1.4 生态环境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遥感影像处理
        2.2.3 各时期建成区范围提取
        2.2.4 土地利用类型获取
3 城市用地扩展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3.1 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评价
        3.1.1 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评价方法
        3.1.2 城市用地扩展的时序特征
        3.1.3 城市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
    3.2 城市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
        3.2.1 自然环境因素
        3.2.2 人文社会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城市用地扩展的生态安全演变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基于城市用地扩展的生态安全演变评价研究
        4.1.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 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1.4 生态安全演变评价
        4.1.5 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子的确定
    4.2 城市生态脆弱性演变评价研究
        4.2.1 城市生态脆弱性研究方法
        4.2.2 城市生态脆弱性评价
        4.2.3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
    5.1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
        5.1.1 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
        5.1.2 CA-Markov模型
        5.1.3 Kappa检验指数
        5.1.4 耦合模型
    5.2 生态安全格局下城市刚性增长边界的划定
        5.2.1 城市扩展“源”的分类
        5.2.2 城市生态基面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5.2.3 城市扩展刚性增长边界的划定
    5.3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城市用地扩展多情景模拟
        5.3.1 城市用地扩展驱动因子的选取
        5.3.2 城市用地扩展多情景模拟
        5.3.3 城市用地扩展多情景模拟方案的选定
    5.4 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基于因子分析的股票技术指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理论模型
二、实证分析
    (一) 样本的选择
    (二) 基于因子分析的股票技术分析评价
    (三) 数据分
三、结论与建议

四、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主要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高原草原之路城镇经济带绿色发展调查评价研究[D]. 史培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黄河流域9市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效应研究[D]. 刘震. 兰州大学, 2021(09)
  • [3]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4]绥化市大气污染特征及重污染成因研究[D]. 朱莉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包头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李灵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一带一路”国内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变化研究[D]. 曾君. 新疆大学, 2020(07)
  • [7]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 马强. 河北大学, 2019(04)
  • [8]中国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肖俊玲,刘兴荣,杨文姣.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9(06)
  • [9]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D]. 冯琰玮.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10]基于因子分析的股票技术指标评价[J]. 边俊仙. 经济研究导刊, 2019(14)

标签:;  ;  ;  ;  ;  

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主要因素分析——灰色关联度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