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二传手移动技术新探

排球二传手移动技术新探

一、排球二传移动技术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武囡[1](2016)在《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外女排进攻打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排球运动自诞生之日起,经过百年的发展,在全球有着较大的普及性和影响力。我国的女子排球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从1981年开始拿到首个世界冠军,又在82、84、85、86年夺得世界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取得“五连冠”的球队。当年的主力队员:郎平、孙晋芳、张蓉芳等队员也成为那个年代的全民偶像。“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激励了全国人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追求卓越。进入21世纪以后,竞技排球运动快速发展,世界强队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女排的成绩也起伏不定。2000年奥运会中国队止步八强,2001年陈忠和教练启用大量新人,刘亚男、周苏红、赵蕊蕊、杨昊、冯坤等也成为之后几年中国女排成功的主力队员。2003年中国队发挥出色获得了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世界杯冠军,中国女排时隔17年之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2004年一举获得了雅典奥运会女排冠军,实现“两连冠”。2008年中国女排获得北京奥运会铜牌。2009年中国女排由于老队员伤病多,新老队员交替等诸多问题,开始走入低谷,在女排亚锦标赛中输给泰国队屈居亚军,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次输给泰国队的记录。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巴西队、美国队、欧锦赛冠军塞尔维亚队、欧洲预选赛冠军土耳其队以及亚洲老对手韩国队分在一组。面对强敌中国队顽强拼搏,获得小组第二名,晋级八强,但在1/4决赛中,2:3负于日本队,无缘四强,最终名列第五。2015年,中国队在郎平的带领下,年轻队员大量崛起,在世界杯比赛中,11战10胜,时隔11年重获世界冠军。排球运动要想克敌制胜,就要靠强有力的进攻,只靠防守是不能赢得比赛胜利的。尤其在近些年,各国女子排球竞技水平都有了很大进步,欧美强队依然拥有身体素质优势,在进攻中网上实力很突出,强攻和后排进攻依然很犀利;亚洲强队仍然依靠自己的小、快、灵的特点,在进攻中依靠多变的战术和小球的串联,快速多变,让对手防不胜防。中国女排从身体素质上看,接近甚至超越欧美强队,在亚洲更是首屈一指。在最新一届的中国女排中,主要得分手朱婷、袁心玥、张常宁、闫妮等人身高都在1.90米以上,这样的身体素质不逊于欧美强队,有了身体作保证,再加上多变的进攻套路,才能让球队利于不败之地。在2015年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在进攻中展示了强大的进攻能力和巨大潜力。年轻的中国队虽然获得了世界冠军,但在进攻打法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中国女排无论是对阵欧美强队还是亚洲强队,还是要坚持多变的进攻套路,采用合适的进攻手段才能保证克敌制胜。本文通过对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7场比赛录像进行观察统计,利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女排与对手进攻打法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中国女排发球效果一般,虽然张常宁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佳发球队员,但其他队员发球缺乏攻击性;中国队强攻过于依赖朱婷,到位强攻效果弱于美国队、多米尼加队、塞尔维亚队、韩国队;中国队调整强攻得分率低,被拦死率高;中国队后排强攻运用次数少于对手,得分率高于美国、俄罗斯、塞尔维亚、古巴等队,但低于韩国、日本、多米尼加队,中国队攻击手后排突击能力较差;中国队平快球进攻效果好于对手,但快球掩护、二次球及转移进攻、立体进攻运用次数较少。最后给中国女排提出的建议如下:1.继续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2.提高发球的威胁性。3.加强强攻能力,特别是要加强调整强攻和后排强攻能力。4.加强快球进攻能力,增加快球掩护进攻次数。5.提高立体进攻能力,增加立体进攻运用次数。

冯丹丹[2](2016)在《2015年世界杯中外女排五强进攻效果对比分析》文中认为中国女排一直是一支备受国人关注、世界瞩目的队伍,她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勇夺冠军、为国争光的精神,一直教育、鼓舞着全国人民。“女排精神”从来都是顽强不屈的代名词。2015年9月6日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名古屋站拉下帷幕。这是继2003年第九届女排世界杯之后,中国女排又一次拼进决赛,并摘得金牌。直到今天,12年之后中国女排又一次获得世界杯金牌,这一成绩是对我国女排勇于拼搏、不怕困难的肯定,将对我国排球运动甚至是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荣誉光环的背后,不难发现中国女排的进攻能力与当前世界强队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战术运用方面。技战术运用主要体现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进攻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是比赛中各个队伍竞相追逐的焦点,同时进攻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因此,对本届世界杯中外女排五强的进攻效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本选题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在本届世界杯上,中国女排平均身高略占优势,平均扣球高度和平均拦网高度都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女排能更好的发展的前提是坚实的身体条件。由于队员年龄小(23.14岁),她们的同规格比赛经验少、失误率较高等一系列问题是当前中国女排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2.从发球效果的对比来看,与其他四支球队相比,中国女排发球稳定性好,但是发球破坏性、威力较小,整体发球效果不及塞尔维亚女排和美国女排,新队员在关键球的把握上发挥不稳定,失误率较高。3.总体而言,在此次世界杯中中国女排整体扣球能力比较强,扣球技术比较娴熟,攻击性比较强,整体效果略高于其他四支球队。强攻效果方面,中国队强攻效果较差,主力主攻朱婷扣球成功率很高,但替补主攻队员扣球成功率较低;快攻效果方面,中国队快攻效果较好,快攻效果优势明显。后排攻效果方面,中国队后排攻的总体效果和世界水平持平,但是和世界最高水平还有一些差距;立体进攻并未取得理想效果。4.在本届世界杯中,中国女排拥有平均拦网高度的身体条件优势,其拦网平均有效率略高于其它四个国家平均水平;拦网得分率很高,失误率较低,防守能力强,充分发挥了中国女排的身高优势,但为了备战2016年的奥运会还需要继续努力奋斗。

曹瑞雪[3](2015)在《2014年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外女排进攻效果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三大球项目中,中国女排是唯一一支获得过世界冠军的队伍,并且曾以快速多变、全面灵活的战术风格在1981年到1986年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辉煌成绩的球队。然而,自1986年之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女排连连失利,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强队之后,甚至一度跌入谷底。2014年10月13日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于米兰落下帷幕。这是继1998年第十三届女排世锦赛之后,中国女排再次拼进决赛,并摘得银牌。时至今日,16年之后中国女排再次获得世锦赛银牌,这一成绩是对我国女排奋勇拼搏、锐意进取的肯定,将对我国排球运动甚至是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荣誉光环的背后,不难发现中国女排的进攻能力与当前世界强队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战术运用方面。技战术运用主要体现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进攻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是比赛中各个队伍竞相追逐的焦点,同时进攻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因此,对本届世锦赛中国女排的进攻效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是排球三大赛事之一,每四年一届,由世界排球联合会主办,其参赛队伍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价当前世界女子排球技战术发展方向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4年第十七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中国女排和意大利、美国、巴西女排进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努力把握世界现代排球进攻战术的发展方向,找出中国女排队伍进攻的优势和差距,以期为我国女排在进攻技战术训练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的地位,同时为我国其他排球赛事技战术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参考并指明方向。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在身高、年龄、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的对比中虽然占有优势,但是由于队员年龄小(24.29岁),她们的同规格比赛经验少、失误率高等一系列问题是当前中国女排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二、在本届世锦赛中,中国女排发球平均净得分率是-0.10,低于巴西女排的0.01和意大利女排的-0.02,与美国女排发球净得分率相等;中国女排平均发球破攻次数是33次,低于其他三国女排平均发球破攻次数40次。总体而言,与其他三支球队相比,中国女排发球稳定好,但是发球破坏性、威力较小,整体发球效果不及巴西女排和美国女排,新队员在关键球的把握上发挥不稳定,失误率较高。三、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扣球平均得分率是37.13%,平均失误率是15.6%,其得分率明显低于巴西女排的52.17%,且失分率均高于其他三支球队。总体而言,在此次世锦赛中中国女排扣球整体效果不及其他三支球队。四、在本届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强攻、快攻、立体攻和吊球得分比例分别为46%、41%、71%和59%,失分比例分别为26%、11%、11%和14%。从得分比例来说,中国女排的强攻、立体攻和吊球进攻的得分比例高于四国得分比例;从失分比例来说,中国女排的强攻和吊球进攻失分比例高于四国失分比例,立体攻失分比例低于四国失分比例,以较高的得分率和较低的失分率,在比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进攻时中国女排快速灵活多变的优势已逐渐丧失,快攻不快、成功率低、失误率高成为中国女排的主要短板。五、在本届世锦赛中,中国女排拥有平均拦网高度的身体条件优势,其拦网平均有效率是24%,虽然高于意大利女排的12%,但是其拦网有效率远不及巴西女排拦网有效率43%,拦网效果与巴西女排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在观看比赛时发现,中国女排队员拦网意识和积极性不强、网口争夺实力不强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陈亮[4](2013)在《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抗性项群的竞技过程存在直接的“攻防关系”,为获得比赛胜利,双方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又要最大限度的抑制对手。在自身、对手和竞赛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双方的竞技势能通常不会保持稳定,对比关系的变化会形成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把握各对抗性项群不同阶段“涨落”现象的表现特征、成像致因及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参赛认知水平,指导高水平竞技参赛,而且对于丰富竞技参赛理论具有积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是参赛方的竞技势能在竞赛环境中发挥出的水平。其中,竞技势能是在比赛过程中,项目团队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和状态,由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比赛中应对不同状况时的主观力量水平,以及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与发挥组成。2、从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征出发,提出了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该现象是指,在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某一阶段双方竞技表现差距的大小,超过特定“阈值”的现象。3、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观测指标与竞赛规则有关,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为单位时间内的得失分或有代表性的技战术指标;隔网对抗性项群为每局(盘)内得失分(局)结构;格斗对抗性项群为制胜时段或全场比赛得失分结构。4、对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的考察包括普遍性特征、频数特征、时长特征、强度特征和时段特征。对抗性项群的“涨落”特征具有以下基本规律:同场对抗性项群“涨落”发生率为100%,高于其他项群;“涨落”绝对频数、相对频数、绝对时长、相对时长与比赛总时长相关;多分值计分项目的“涨落”强度高于单分值计分项目。在“涨落”时段方面,除无单次进攻时限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涨落”与进球关系密切外,其余项群和项目获胜方的“潮涨”在每节(半场、每局)比赛前、中段出现,且早于“潮落”,同时末节(场末、局末)主要表现为“潮平”或“潮涨”。5、以≥70%范围内的“涨落”绝对时长,和特定“阈强度值”为基础数据,可制定“涨落”现象的直观判断标准。本研究构建的判断标准,可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和把控比赛进程提供参考。6、产生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赛双方竞技表现对比关系的变化引发双方竞技势能差值超过“均势阈值”。7、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各阶段的主导因素具有相似性,每节或每局比赛开始的“潮涨”,主要是一方赛前技战术安排适当或主动变化,另一方应对不足、心理紧张、热身损耗等因素导致;由“潮平”转入“潮涨”主要是一方技术变化或过程变化,另一方技术受制导致。比赛后段由“潮落”转入“潮涨”主要是一方战术变化或发球变化,另一方技、战术受制导致,心理方面或情绪急躁或主观消极或注意分散,同时体能消耗等因素导致。8、对抗性项群比赛中赛场应对的核心是“变化”,具体包括审时启变、察因应变、举优引变、出奇制变四项基本应对策略。9、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的赛场应对,应以实现“潮涨”、避免“潮落”、打破“潮平”为基本策略,但有时也需从全局考虑做出阶段性调整。其中,同场对抗性项群上、下半时开局“潮涨”主要依靠技战术布置,其余主要表现为前段调整技术,后段调整战术;隔网对抗性项群基本局和赛点局A的调整应以减少主动失误,迫使对方失误为主,赛点局B和决胜局的关键时刻需要主动调整技战术控制场上局势;格斗对抗性项群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应以增加反攻和防守反击为主,只有在临近比赛结束且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才采用主动进攻。10、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包括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和运动员的自我调控。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应针对运动员的技战术使用、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体能状态,通过合理的语言方式,适时地采用暂停、换人和场外指导。运动员自我调控应在综合考量比赛进程和态势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突变技战术使用、破坏对方节奏等方式给予对方不适应,另一方面采用自我心理调整、加强队友交流、固定行为程序等方式提升本方的竞技势能。

莫明亮[5](2012)在《跳传技术在排球比赛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通过资料收集、临场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分析了排球跳传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认为排球跳传技术在当前还得不到普遍运用,因此呼吁有关专家、教练和运动员应把重视发展和运用该项技术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陈迁[6](2012)在《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二传非到位球组织进攻特点的分析》文中提出论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比赛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采用自编统计表格,对16届亚运会中国男子排球二传在一传不到时的组织进攻特点进行了统计。分别对一传不到位时的扣球进攻效果、二传组织区域、战术打法、拦网情况、传球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战术系统中和一攻中,四号位和二号位的得失分率都不存在差异性。防反中,四号位和二号位在得分率不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失分率存在差异性。2.在整个系统中,二传组织进攻打法的运用率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且,在得分率方面调整强攻和短平快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失分率方面,调整强攻和短平快,平拉开和短平快都存在差异性。一攻中,在失分率方面,调整强攻和短平快,平拉丌和短平快都存在差异性。防反中,各种战术打法的得失率不存在差异性。3.在整个战术系统中,二传组织各种进攻打法的拦网情况是有差异性的。并且A类拦网情况和B类拦网情况存在差异性。4.整个战术系统中,在扣死率方面跳传和原地传球都和其他传球方式存在差异性,在扣过不能攻方而,跳传和原地传球都和其他传球方式存在差异性,在扣过能攻和拦回方面,原地传球和其他方式传球不存在差:异性,但都与跳传存在差异性。一攻中,在扣过能攻和拦回方面,只有跳传和原地传球存在差异性。防反中,在扣死率方面,只有原地传球和其他方式传球有差异性。在扣过不能攻方面,跳传和其他方式传球以及原地传球和其他方式传球有差异性。在扣过能攻和拦回方面,只有跳传和其他方式传球有差异性。

吴学文[7](2011)在《第29届奥运会男子排球优秀二传手跳传技术运用比较分析》文中认为论文运用访谈法、录像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采用自编统计表格,运用金牌教练软件对第29届奥运会男子前八名排球队的二传手进行跳传技术运用的统计,分析跳传在男子高水平比赛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跳传的进攻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跳传和原地传球的进攻效果。希望能为跳传技术的训练和应用提供客观量化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战术系统和一传到位情况下跳传运用率都明显高于原地传球方式。在一攻战术系统和一传不到位时,跳传组织进攻效果优于原地传球;在防反以及一传到位和半到位时,跳传和原地传球的组织进攻效果差异不明显。(2)跳传在一攻中的运用率和进攻效果明显高于防反。一传到位情况差,跳传的运用率较低,得分率低,失分率高。(3)整个跳传组织进攻系统以及不同战术系统下,4、3、1号位是跳传组织进攻的主要进攻区域。3号位的进攻效果最好,1号位、4号位的进攻效果较差。6号位和2号位区域进攻效果好。在一传到位时,3、4、1号位是二传跳传组织进攻最多的主要进攻区域。3号位进攻效果最好,1号位理想,4号位最差。在一传半到位时,4、3、2号位是二传跳传组织进攻最多的主要进攻区域。3号、2号位进攻效果理想,4号位不理想。一传不到位时,4号位和2号位是跳传组织进攻最主要的传球区域,两者进攻效果差,差异不明显。(4)平拉开、后排1号位、近体快球、背溜、短平快、后三立体攻是一攻战术系统和整个进攻系统中跳传组织进攻最主要的进攻打法。防反中平拉开、后排1号位、背溜、4号位调整进攻、近体快、后三立体攻是跳传组织进攻最主要进攻打法。跳传组织两边进攻的进攻效果比组织中间进攻的进攻效果差。防反中后三立体攻的进攻效果最理想。一传到位时平拉开、近体快、后排1号、短平快、后三立体,是跳传组织进攻的主要进攻打法。一传半到位时,平拉开、后排1号位、背溜、近体快、短平快是跳传组织进攻的主要进攻打法。跳传组织前排中间进攻效果优于两边,后三立体攻得分效果好但不稳定。在一传不到位时,跳传组织4号位调整进攻、2号位调整进攻和后排1号位进攻是跳传组织的主要进攻打法,三者进攻效果都不理想。

孟国正[8](2011)在《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运动决策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是人类重要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它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学学者采用行为、眼动、脑电和脑成像等多种方法对该功能进行了研究。由于前人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目前并不清楚哪些确切的脑区会参与运动决策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同时,目前尚未有研究能从系统的角度考察运动决策信息加工神经机制的可塑性。而对于该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运动决策的神经机制,还可以为探讨大脑可塑性的规律以及不同项目运动员运动决策的训练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上述考虑,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行为测试和MRI两种手段,试图以系统的方式对运动决策的神经机制及可塑性进行探讨。本文包括三个联系紧密、相互递进的研究:研究一通过运动情境中的决策行为测试,检验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的有效性,探讨不同运动水平被试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专家级决策正确率最高、反应速度最快;中问级居中;初级决策正确率最低、反应速度最慢,说明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是一个效度较高的测试软件。研究二采用MRI对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和普通人的大脑进行结构像扫描,探讨多年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运动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大脑结构产生的可塑性变化。研究显示,排球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结构在右半球负责视觉信息加工的枕叶外侧上脑区的灰质体积和大脑皮层厚度呈现显着性差异。研究三采用fMRI研究运动决策任务中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大脑的激活脑区。研究发现,在“触球时”和“触球后”两个条件下,行为结果与脑成像结果基本一致。行为数据中,排球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决策正确率高、反应速度快,与研究一的结果基本相同。在脑成像数据中,排球运动员激活的脑区与普通人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普通人比运动员多激活了负责视觉加工的枕极和枕叶梭状回脑区。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发现:1)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可以检验不同运动水平的决策行为,具有较高的效度。不同运动水平被试的运动决策行为具有显着性差异,运动水平高的运动员,运动决策正确率高和反应速度快。2)高水平排球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右半球负责视觉信息加工的枕叶外侧上脑区灰质体积和大脑皮层厚度具有显着性差异。3)运动决策任务时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脑区激活程度与普通人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普通人比运动员多激活了负责视觉加工的枕极和枕叶梭状回脑区。

胡云菲[9](2011)在《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与四强球队进攻效果对比研究》文中指出2010年,中国男排仅以第5名的成绩结束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的排球比赛。中国男排成绩的下滑与伊朗男排和泰国男排的快速发展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球队的进攻效果上,中国男排已经失去了绝对的优势。研究运用文献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男排与亚运会四强球队在进攻效果进行研究,认为排球进攻技术包括:发球技术、扣球技术和拦网技术。然后,分析了各个进攻技术的运用效果,找出了中国男排在进攻效果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发球技术的运用方面,中国队与四强球队都只采用了大力跳发球和跳发飘球这2种技术。中国队、伊朗队和泰国队更加注重发球的稳定性,而日本队和韩国队则更加注重发球的攻击性。中国男排大力跳发球的得分率和失误率与日本队、韩国队和伊朗队有明显差距,与泰国队的差距不明显。跳发飘球的运用效果在四强球队中依然保持较好的优势。扣球进攻技术的运用方面,运用比例最高的扣球进攻方式为强攻,最高为66.7%;其次为快攻,最高为43.0%;第3为后排进攻,最高为14.5%。中国男排扣球进攻效果与伊朗队、日本队和韩国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强攻的进攻效果,进攻的得分效果和进攻稳定性相对较弱。在快攻和后排进攻的运用上保持了较好的优势。拦网技术的运用方面,双人拦网依然是球队拦网的主要方式,拦网比例在7场比赛中最低为55.6%,最高达到73.7%。中国队在拦网效果上要落后于伊朗队、日本队和韩国队,而优于泰国队。在单人拦网的得分效果上中国队要好于四强球队,但失误率较高。双人拦网方面与日本队和伊朗队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而略优于泰国队。在三人拦网方面与四强球队之间不存在明显差距。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3点建议:(1)发球技术方面,中国男排应积极加强队员大力跳发球的攻击力,提高队员的发球力量与速度,继续发展跳发飘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提高跳发飘球的准确性;(2)扣球技术方面,中国男排应加强球队强攻的整体实力,尤其是调整强攻等被动进攻条件下的得分能力。保持快攻的高得分率,提高快攻的有效性,结合球队进攻的整体战术合理使用后排进攻;(3)拦网技术方面,中国男排应加强队员拦网的整体技术,安排具有不同作用的拦网训练,提高拦网的针对性和攻击性,注重拦网队员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副攻队员的判断与移动能力。

闫亮[10](2008)在《1995-2005我国室内排球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排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是排球运动普及与提高的更笨保证。研究把握我国排球运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以及排球科研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深而长远的意义。本文以1995-2005年发表在我国18种体育类刊物上的1200篇有关我国排球运动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相结合的排球运动科学研究、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排球运动技战术科学研究为三大研究领域,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各领域排球运动科研论文的时间分布、各期刊载文情况、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热点等问题。通过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掌握我国排球运动三大领域的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室内排球的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二、排球二传移动技术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球二传移动技术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外女排进攻打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现状
        1.1.1 关于发球效果的研究
        1.1.2 关于进攻打法的研究
    1.2 国外相关文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外女排基本情况分析
        3.1.1 年龄
        3.1.2 身高
        3.1.3 扣球高度
    3.2 中外女排发球效果对比分析
    3.3 中外女排强攻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3.3.1 中外女排到位强攻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3.3.2 中外女排调整强攻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3.3.3 中外女排后排强攻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3.4 中外女排快攻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3.4.1 中外女排平快球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3.4.2 中外女排快球掩护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3.5 中外女排两次球及转移进攻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3.6 中外女排立体进攻运用效果对比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2015年世界杯中外女排五强进攻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从攻防体系方面进行的研究
        2.1.2 从进攻体系方面进行的比较研究
        2.1.3 从技战术运用效果方面进行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基本概念的界定
        2.3.1 排球技术
        2.3.2 排球进攻效果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外女排基本人员配备情况
        4.1.1 年龄
        4.1.2 身高
        4.1.3 扣球高度
        4.1.4 拦网高度
    4.2 中外女排发球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4.2.1 不同发球方式运用次数的比较分析
        4.2.2 不同发球方式发球效果对比分析
    4.3 中外女排扣球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4.3.1 中外女排总体扣球效果对比分析
        4.3.2 中外女排强攻扣球效果对比分析
        4.3.3 中外女排快攻扣球效果对比分析
        4.3.4 中外女排后排攻效果对比分析
    4.4 中外女排拦网效果对比分析
        4.4.1 中外女排总体拦网效果对比
        4.4.2 中外女排进攻时拦网人数对比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基本条件
        5.1.2 发球效果
        5.1.3 扣球效果
        5.1.4 拦网效果
    5.2 建议与备战2016年巴西奥运会的策略
        5.2.1 加强身体训练
        5.2.2 采用多变的发球技术
        5.2.3 加强扣球的攻击性和多变性
        5.2.4 提高对拦网时机判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3)2014年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外女排进攻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意义和目标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初步成立和发展时期
        二 腾飞时期
        三 下滑阶段
        四 重新崛起时期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专家访谈法
        三 录像观察法
        四 数理统计法
        五 逻辑分析法
    第五节 本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 排球技术
        二 排球进攻技术
        三 排球进攻效果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队员基本情况
        一 年龄
        二 身高
        三 扣球高度
        四 拦网高度
    第二节 中外发球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一 发球净得分率比较
        (一) 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
        (二) 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
        (三)中国女排VS意大利女排
        二 发球过网和发球破攻效果比较
    第三节 中外扣球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一 扣球效果比较
        (一) 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
        (二) 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
        (三) 中国女排VS意大利女排
        二 进攻打法比较
        (一) 进攻打法使用频率比较
        (二) 进攻打法使用效果比较
        (三) 中国女排进攻打法使用效果比较
    第四节 中外拦网效果对比分析
        一 中国女排VS巴西女排
        二 中国女排VS美国女排
        三 中国女排VS意大利女排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4)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对抗性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
        1.2.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征研究
        1.2.3 影响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变化的成因研究
        1.2.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应对研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的任务
    1.4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解析法
        2.2.3 数据分析法
        2.2.4 个案分析法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释义
    3.1 几个相关概念的诠释
        3.1.1 竞技能力及相关概念
        3.1.2 竞技势能的构成
        3.1.3 竞赛环境的构成
        3.1.4 竞技表现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方式
    3.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特点
        3.2.1 作用因素的复杂性与外在表现的可测量性
        3.2.2 整体的波动性与阶段的稳定性
        3.2.3 作用方式的多样性与调控手段的多重性
    3.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释义
    3.4 小结
第4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涨落”现象的观测指标及判别方法
    4.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的获胜判别与计分方式
        4.1.1 对抗性项群的获胜判别方式
        4.1.2 对抗性项群的计分方式
        4.1.2.1 限时计分与限数计分
        4.1.2.2 分局计分与连续计分
        4.1.2.3 得分计分与罚分计分
        4.1.2.4 单分值计分与多分值计分
    4.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观测指标
    4.3 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特征类型及判定方法
        4.3.1 普遍性特征
        4.3.2 时间特征
        4.3.2.1 频数特征
        4.3.2.2 时段特征
        4.3.2.3 时长特征
        4.3.3 空间特征(强度特征)
    4.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方法
    4.5 小结
第5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1.1 有单次进攻时限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1.1.1 篮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1.1.2 手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1.2 无单次进攻时限的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1.2.1 无单次进攻时限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观测指标的选取
        5.1.2.2 足球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2 格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2.1 隔网对抗性项群不同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
        5.2.2 隔网对抗性项群各单项间“涨落”特征的差异检验
        5.2.2.1 隔网对抗性项目不同单项的差异性检验
        5.2.2.2 隔网对抗性项群各项目的“涨落”特征比较
        5.2.2.3 隔网对抗性项目不同局次的“涨落”特征
    5.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的竞技表现的“涨落”特征
        5.3.1 击打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3.1.1 击打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划分
        5.3.1.2 击打类子项群不同单项比赛中的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特征
        5.3.2 扭摔类子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特征
    5.4 小结
第6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致因分析
    6.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影响因素
    6.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竞技能力的变化
        6.2.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的竞技能力因素结构
        6.2.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6.2.2.1 技战术能力对于不同对抗性项目比赛中的作用等级
        6.2.2.2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6.2.2.3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6.2.2.4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技战术的变化
        6.2.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双方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6.2.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6.2.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6.2.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心理变化
        6.2.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不同“涨落”阶段运动员的体能变化
        6.2.4.1 同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
        6.2.4.2 隔网对抗性项目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
        6.2.4.3 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比赛中的体能特点
    6.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6.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6.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6.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涨落”现象的主导因素
    6.4 小结
第7章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
    7.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基本因对策略
        7.1.1 审时起变
        7.1.2 察因应变
        7.1.3 择优引变
        7.1.4 出奇制变
    7.2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7.2.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7.2.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7.2.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结构性应对策略
    7.3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7.3.1 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7.3.2 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7.3.3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技战术应对
    7.4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赛场应对方式
        7.4.1 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途径
        7.4.1.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7.4.1.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7.4.2 集体球类项目比赛中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
        7.4.2.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7.4.2.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7.4.3 格网对抗性项群(除排球)比赛中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
        7.4.3.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7.4.3.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7.4.4 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中阶段性“涨落”现象的应对方式
        7.4.4.1 教练员的临场指挥
        7.4.4.2 运动员的自我调控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
致谢

(5)跳传技术在排球比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跳传的技术特点
        2.1.1 隐蔽性
        2.1.2 增加进攻的网上高度
        2.1.3 增加进攻的网上宽度
        2.1.4 加快进攻的节奏
        2.1.5 突然性和变化多
3 跳传在组织进攻中的作用
    3.1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跳传的效果
    3.2 二传手跳传的特点
        3.2.1 跳传具有掩护作用
        3.2.2 跳传可弥补一传的不足
        3.2.3 增加进攻手横向进攻的幅度
4 结论与建议

(6)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二传非到位球组织进攻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二传研究现状
        2.1.1 二传手传球特点的研究
        2.1.2 二传手组织进攻战术打法的研究
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专家访谈法
        3.2.2 比赛统计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4.1.1 一传不到位概念的界定
        4.1.2 不同战术系统的界定
    4.2 一传不到位的情况分析
        4.2.1 一传不到位率的整体分析
        4.2.2 不同战术系统中不同一传情况的比较分析
        4.2.3 小结
    4.3 不同一传情况下二传组织进攻扣球效果的比较
        4.3.1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4.3.2 一攻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4.3.3 防反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4.3.4 小结
    4.4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区域与效果的分析
        4.4.1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区域与进攻效果的整体分析
        4.4.2 一攻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区域与进攻效果的分析
        4.4.3 防反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区域与进攻效果分析
        4.4.4 小结
    4.5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打法与效果的分析
        4.5.1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打法与效果的分析
        4.5.2 一攻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打法类型与进攻效果的分析
        4.5.3 防反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打法类型与进攻效果的分析
        4.5.4 小结
    4.6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对方拦网情况与效果的分析
        4.6.1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对方拦网情况与进攻效果的整体分析
        4.6.2 一攻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对方拦网情况与进攻效果的分析
        4.6.3 防反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对方拦网情况与进攻效果的分析
        4.6.4 小结
    4.7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传球方式与效果的分析
        4.7.1 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传球方式与效果分析
        4.7.2 一攻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传球方式与效果分析
        4.7.3 防反中一传不到位时二传组织进攻时传球方式与效果分析
        4.7.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5.1.2
        5.1.3
        5.1.4
    5.2 建议
        5.2.1
        5.2.2
        5.2.3
    5.3 研究局限
        5.3.1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第29届奥运会男子排球优秀二传手跳传技术运用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在排球运动需要二传手掌握跳传技术
        1.1.2 目前实际比赛中跳传技术的运用存在局限
        1.1.3 跳传技术的理论研究存在局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跳传的概念
    2.2 跳传出现的背景环境
    2.3 跳传的优势
    2.4 跳传技术的研究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5.1 传球方式的界定
        2.5.2 不同一传到位情况的界定
        2.5.3 不同战术系统的界定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专家访谈法
        3.2.2 比赛统计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传球方式运用情况分析
        4.1.1 不同传球方式整体运用率分析
        4.1.2 不同战术系统下不同传球方式的运用比较分析
        4.1.3 不同一传情况下不同传球方式的运用比较分析
        4.1.4 小结
    4.2 不同传球形式组织进攻扣球效果的比较
        4.2.1 整个战术系统下,三种不同传球方式进攻效果的比较分析
        4.2.2 不同战术系统下不同传球方式进攻效果的比较
        4.2.3 不同一传到位情况下不同传球方式的进攻效果分析
        4.2.4 小结
    4.3 跳传运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4.3.1 不同战术系统下跳传运用率和进攻效果的分析
        4.3.2 不同一传情况下跳传运用率和进攻效果的分析
    4.4 跳传组织进攻区域与效果分析
        4.4.1 跳传组织进攻区域与进攻效果的整体分析
        4.4.2 不同战术系统下跳传组织进攻区域与进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4.4.3 不同一传到位情况下跳传组织进攻区域与进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4.5 跳传组织进攻打法与效果分析
        4.5.1 跳传组织进攻打法类型与进攻效果分析
        4.5.2 不同战术系统下跳传组织进攻打法类型与进攻效果分析
        4.5.3 不同一传到位情况下跳传组织进攻打法类型与进攻效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运动决策研究综述
        1.2.1 运动决策的定义
        1.2.2 运动决策的研究方法
        1.2.3 运动决策的相关研究
        1.2.4 运动决策的研究内容
        1.2.5 运动决策研究的特点
    1.3 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
        1.3.1 大脑区域的研究
        1.3.2 电生理的研究
        1.3.3 磁共振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1.6.1 研究设计
        1.6.2 研究假设
    1.7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访问法
        2.2.3 实验研究法
        2.2.4 软件制作法
        2.2.5 软件测试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一 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决策行为的研究
    3.1 排球运动决策测试系统软件的设计
        3.1.1 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3.1.2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3 测试系统的信度效度检验
        3.1.4 小结
    3.2 实验一 拦网决策行为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小结
    3.3 实验二 防守决策行为研究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小结
    3.4 实验三 接发球决策行为研究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4.4 小结
    3.5 讨论
        3.5.1 运动水平因素与运动决策行为
        3.5.2 运动水平因素与运动决策策略
4 研究二 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结构差异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MRI扫描
        4.2.3 结构像数据分析
        4.2.4 皮层厚度数据分析
        4.2.5 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组间大脑皮层厚度的比较
        4.3.2 组间大脑灰质体积的比较
    4.4 讨论
        4.4.1 运动员与普通人大脑结构差异
        4.4.2 动作技能学习和运动训练对运动员大脑结构产生的影响
5 研究三 运动决策过程中运动员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软件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设计
        5.2.5 数据采集
        5.2.6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行为结果
        5.3.2 脑成像结果
    5.4 讨论
        5.4.1 两种条件下拦网决策任务时的脑功能活动
        5.4.2 拦网决策任务时运动员与普通人的脑功能活动
6 综合讨论
    6.1 运动员运动决策行为特征
    6.2 运动员运动决策信息加工过程
    6.3 运动员神经机制的可塑性
    6.4 运动员运动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
    6.5 本研究的局限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与四强球队进攻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1.3.2 研究的主要成果
        1.3.3 研究展望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排球比赛进攻效果的基本内涵
        3.1.1 排球比赛进攻技术的界定
        3.1.2 排球比赛进攻效果的分类
    3.2 发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3.2.1 发球技术的运用情况
        3.2.2 大力跳发球的运用效果
        3.2.3 跳发飘球的运用效果
    3.3 扣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3.3.1 扣球进攻技术的运用情况
        3.3.2 强攻效果
        3.3.3 快攻效果
        3.3.4 后排进攻效果
    3.4 拦网效果的对比分析
        3.4.1 拦网技术的运用情况
        3.4.2 单人拦网效果
        3.4.3 双人拦网效果
        3.4.4 三人拦网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1995-2005我国室内排球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讨论与分析
    3.1 多学科相结合的排球运动科学研究
        3.1.1 排球运动与心理学相结合研究
        3.1.2 排球运动国内外比较研究
        3.1.3 排球运动医学研究
    3.2 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科学研究
    3.3 排球运动技术与战术科学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I
已发表的与本论文有关的论文
致谢

四、排球二传移动技术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外女排进攻打法的比较研究[D]. 武囡.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5)
  • [2]2015年世界杯中外女排五强进攻效果对比分析[D]. 冯丹丹. 扬州大学, 2016(02)
  • [3]2014年第十七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外女排进攻效果对比分析[D]. 曹瑞雪. 郑州大学, 2015(01)
  • [4]对抗性项群比赛中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D]. 陈亮. 苏州大学, 2013(10)
  • [5]跳传技术在排球比赛中的作用[J]. 莫明亮. 科技资讯, 2012(15)
  • [6]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二传非到位球组织进攻特点的分析[D]. 陈迁.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7]第29届奥运会男子排球优秀二传手跳传技术运用比较分析[D]. 吴学文.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8]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情境中决策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研究[D]. 孟国正.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9]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与四强球队进攻效果对比研究[D]. 胡云菲. 河南大学, 2011(08)
  • [10]1995-2005我国室内排球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与研究[D]. 闫亮.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排球二传手移动技术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