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化指间关节指间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

血管化指间关节指间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

一、带血管足趾间关节行手指间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学新,陈一衡,涂龙,赵连民,池征璘[1](2021)在《改良第2足趾近侧趾骨间关节移植重建手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第2足趾近侧趾(指)骨间关节(PIPJ)移植重建手指PIPJ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13例手指PIPJ缺损的患者,均为创伤性损伤一期修复术后发生的PIPJ缺损,受伤机制为:绞轧伤5例,电锯伤4例,冲压伤2例,挤压伤2例,其中示指7例,中指3例,环指3例。手术时间为一期手术后3~7个月,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进行移植重建,取伤指同侧第2足趾10例,取对侧第2足趾3例。移植关节均携带观察皮岛,面积为1.0cm×1.5cm~1.0cm×2.0cm。足趾供区继发骨缺损均取髂骨条植骨重建,切取髂骨条长度为4.0~6.0cm,供区创面均采用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积1.1cm×1.6cm~1.1cm×2.1cm。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内容包括重建手指和供足的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结果 13例移植的关节和趾腓侧岛状皮瓣均全部成活,移植关节和供趾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其中3例关节和肌腱粘连严重,二期行松解术。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0~18个月,重建的指PIPJ未发生退行性变,主动活动度为:屈曲45°~90°,伸直0°~10°,活动度平均66.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4例,可2例。供趾外形良好,远期随访行走功能正常。髂腹股沟供区只留1条线形瘢痕,无明显不适。结论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移植重建缺损的手指PIPJ,能够恢复手指骨间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足趾供区同时行髂骨条植骨重建加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能够保留足趾的外形和大部分功能,达到供、受区平衡。

王增涛[2](2020)在《拇指及手指的全形再造》文中认为1966年,杨东岳成功地设计实施了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为拇、手指再造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Cobbett在1968年首次采用了趾移植再造拇指。在之后的20年里,陆续出现了许多采用不同形式足趾移植再造一个或多个拇指与手指的报道。2007年王增涛报道了一组"拇、手指全形再造"的病例,手术方式不是简单的足趾移植,而是基于正常拇、手指的结构与形态,设计、再造出一个新的拇、手指。再造所需的组织材料来自全身不同部位,足趾仍保留在足部,术后手与足均有近似正常的外形与功能,对此种再造理念拟名为"拇、手指全形再造"。近些年来,拇、手指全形再造的理念与系列术式在国内外逐渐推广开展起来,成为手指再造的国际新趋势。本文介绍我国拇、手指全形再造发展情况和常用的基本术式及对未来的展望。

何藻鹏,许靖,张国栋,韦春荣,廖贤万,李卫,黄文华[3](2019)在《3D打印技术辅助自体足趾关节移植精准修复手指小关节缺损》文中提出背景:现代工业手外伤类型向软组织与骨关节小型缺损转变,自体足趾关节移植仍是修复手指小关节创伤性缺损最常用的方法。目的:探讨模拟自体足趾关节移植修复手指小关节缺损手术的数字试验方法,并通过3D打印导航技术实现小关节的精准重建。方法:13例13指近侧指间关节缺损纳入研究,按计划实施同侧第2趾带血管蒂的骨关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缺损,按执行过程分为数字化设计组及现实手术组。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数字化设计组进行数字模拟手术,手术结果经虚拟X射线测量近中节指骨轴长、近侧指间关节关节面倾斜度、旋转轴心偏移等参数。现实手术组在数字设计指导下进行手术,经"相互适应"原则设定基准截骨平面,制作截骨导航模块并3D打印成型,对指、趾骨进行精准截骨,按计划进行关节移植、固定、血管吻合等。现实手术组术后CT结果经虚拟X射线测量各形态学参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与数字化设计组比较,检测数字设计与现实手术效果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1)13例13指骨皮瓣移植术后全部成活、骨愈合;(2)术后近侧指间关节关节活动度为(55.0±14.0)°,伸直受限(18.5±9.0)°,关节总体活动度优良率为84.6%;(3)t检验比较数字化设计组与现实手术组近节指骨轴长、中节指骨轴长、近侧指间关节关节面倾斜度、旋转轴心偏移,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比较重建指与术前第2趾相应关节面倾斜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4)提示数字化设计中遵循"相互适应"原则,有利于重建关节获得最佳形态与愈合机会。而通过3D打印导航的现实手术可获得与数字化设计基本一致的关节形态,从而实现手指小关节的精准重建,达到更佳的关节活动功能。

解维峰[4](2019)在《骨延长技术治疗手外伤后掌指骨缺损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介绍骨延长技术治疗手部创伤致掌指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17名手外伤后手指短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6指掌指骨缺损。男12例,女5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3.82岁。于手外伤致手指短缩、骨缺损行残端修复术后3个月行掌指骨延长术。以探讨骨延长技术治疗手部创伤致掌指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术后随访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关节活动范围。结果:17例患者全部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12-24个月)。26处掌指骨缺损均获得延长,延长节段完全钙化成骨,平均延长1.70±0.50cm(1.2-2.5cm),总自主活动度(TAM)评分优12例,良3例,优良率为88.24%。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骨延长技术治疗手外伤后掌指骨缺损可恢复较好的手部功能和满意的外观。

巨积辉[5](2019)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多因为脱套的皮肤缺损或毁损,很难通过吻合血管的方法进行原位再植术,根据手术的复杂、难易程度,其治疗大致分为残端修整、再植、皮瓣修复、再造四个时期。要完全恢复伤指的外形和功能又要尽量减少供区的损伤的确非常困难,目前患者对于修复后的外形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用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仍是修复效果最为理想的方法,如果不考虑对供区损伤导致的不足,其方案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修复水平,也最大程度的体现了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水平。但是由于切取甲瓣或第二趾甲皮瓣造成足趾个数的缺失,加重了供区的损伤,逐步成为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为了减少供区的损伤问题,我们将脱套伤的拇指或手指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修复,提出分区修复的概念,即将拇手指的创面分为背侧和掌侧两个区域分别进行修复。针对拇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除了达到覆盖创面的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脱套指的指腹及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针对手指皮肤脱套伤,背侧采用第二趾背侧甲皮瓣来修复,覆盖创面和重建指甲;掌侧采用同足或对侧足的趾腓侧皮瓣来修复,重点是重建指腹、恢复精细的感觉功能。我们于2012年开始临床上应用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方法,开展了多种足部瓦合皮瓣修复的术式,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应用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在保留甲瓣和第二趾甲皮瓣可以恢复伤指完美外形的基础上,避免了供区足趾个数缺失的问题,获得了精细的显微外科修复,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但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脱套伤伤情的判断及手术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要确定缺损的面积、几何形状以及术中的组织瓣的设计,单靠术者的经验或者简单的一些测量工具,不能做到精确的术前设计,有时在手术中间已经切开供区皮肤时发现血管变异,被迫改变手术方案,造成了新的损伤、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临床迫切的需要能够显示术前伤情、供区血管结构、术中可视化的设计等三维图像系统,改变传统的临床医生培训模式,为术者提供精确的术前设计、手术过程的虚拟仿真,并在实际皮瓣切取过程中进行指导,同时针对不同的脱套伤情,建立三维的伤情数字化显示,做到精准化的手术设计、达到减轻供区损伤的目的。本研究结合了临床影像学技术、计算机医学技术、解剖学、皮瓣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建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分区重建,精确测量需要的组织量及几何形状;利用3D-DSA动脉造影技术明确足部供区组织瓣的血供类型、是否存在变异等,为精确的手术设计切取提供依据;并在临床上开展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研究。本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重建:探讨利用CT扫描图像数据采集,Arigin 3D Pro,Materialise Magics软件制作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可行性;利用三维重建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采用分区修复的理念将脱套指的皮肤重建为掌侧、背侧两部分,为精准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该类损伤提供可视化的前提。选取一侧新鲜上肢标本,行CT扫描结合软件完成未损伤的手部数字化重建。制作拇指掌指关节平面,示指远指间关节平面,中指近指间关节平面,环指掌指关节平面皮肤脱套伤模型。CT扫描脱套伤模型,数据以DICOM格式储存,采用医学影像软件Arigin 3D Pro,对脱套手指及脱套皮肤三维重建,分别获得拇手指皮肤脱套伤及脱套皮肤的数字化重建,将其切割为掌侧、背侧两个部分,测量所需要的皮肤面积及形状。将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与软件制作模型的数据导入GraphPad Prims 7进行统计学分析,比照重建数据的准确性。并对三维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进行虚拟仿真手术的皮瓣设计。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 1-4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获得了清晰、立体的皮肤脱套伤结构及可视化的三维图像模型,脱套伤平面定位准确,和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能够有效地显示肌腱及指骨的解剖结构。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分割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模型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尤其是对脱套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为脱套皮肤的分区设计确定提供可视化的前提。获得脱套皮肤的实际数据及数字化设计的具体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提示软件制作模型的各项数据与实际脱套皮肤的数据具有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探讨应用3D-DSA造影技术、重建软件对足部血管进行三维重建,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足部瓦合皮瓣组合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可行性;应用重建的瓦合皮瓣血管数字化模型,结合第一部分已经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情模型,术前模拟仿真手术设计、切取,为精准切取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可视化的三维图像。选取3侧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采用3D-DSA造影,数据导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构建足部血管三维图像。结合前期完成的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根据构建的血管信息分别设计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趾腓侧皮瓣、趾背侧甲皮瓣瓦合足背动脉皮瓣三类方法,数字化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虚拟仿真操作,并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成功获取到足部动脉、静脉血管相关数据及3D图像,获得了清晰的立体的足部血管结构及可视化的、可以360°旋转的图像,准确的构建出本研究所需要的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趾固有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口径、形态分布等,尤其是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血管的变异情况,为临床上应用瓦合皮瓣提供了精准的术前设计依据。基于DSA造影与设备自带的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数字化设计重建的瓦合皮瓣,可以根据足部血管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自由组合设计,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模型,并可以术前模拟切取,对临床精确手术设计及切取提供便利。第三部分研究数字化设计的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临床应用:对于8例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患者,术前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脱套伤数字化设计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缺损皮肤掌侧、背侧分割,测量所需要的掌背侧皮肤覆盖面积,下肢3D-DSA造影,所得数据传入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三维重建足部动脉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设计趾背侧甲皮瓣与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瓦合来修复拇指,设计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并在数字化模型上模拟手术过程。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通过CT扫描重建了拇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应用三维软件对缺损皮肤掌侧、背侧进行分割、测量。8例均行下肢3D-DSA造影,并采用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软件重建了足部动脉的走行分布,根据血管信息分别设计了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足背皮瓣修复拇指、同足或双足第二趾背侧甲皮瓣瓦合第二趾胫侧皮瓣或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的方法,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手术模拟,术中设计切取瓦合皮瓣与术前设计完全一致。8例均得到精准的瓦合皮瓣修复,皮瓣均顺利成活,足部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1例供区行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者,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随访4~17个月,修复后的拇手指指甲生长良好,感觉恢复S2~S3+,外形逼真,按照中华医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价标准评定,均属优。足部供区植皮满意,1例轻度色素沉着,其余无色素沉着,无明显的瘢痕挛缩及破溃现象,不影响患者行走。通过以上研究,成功构建了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伤情,能够清晰、动态、立体的显示脱套伤的结构特点。利用三维测量软件可以测量、切割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所需要的掌侧及背侧皮肤的面积和形状,简单、快捷、直观的进行分区皮瓣设计,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设计,为临床上设计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提供了直观的、立体的、数字化的前提,尤其是对修复脱套伤所需要的皮肤可以进行三维条件下的测量、切割、外形的构建,使手术设计更加直观、充分。基于3D-DSA造影技术与Philips DICOM Viewer6.0图像浏览器软件相结合可准确、有效地构建足部血管的数字化设计,整个的构建过程能准确的显示出足部的血管分型、口径、形态学分布及变异情况。可以满足临床上分区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设计需要,可以使术者在术前即能轻松获取所需皮瓣的面积与形状、足部血管的信息,有助于术前规划,使手术设计更加精准化。临床上采用CT扫描重建伤情数字化设计,供区足部3D-DSA造影三维可视化重建足部血管,设计了多种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术式,可以在术前明确足部血管信息、模拟手术操作以及精准的显微外科修复,最大程度的减少供区的损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吴建龙,谢庆平,唐林峰,侯瑞兴[6](2018)在《急诊Flow-through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指复合组织损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诊Flow-through携带近趾间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指复合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对12例15指伴有近指间关节缺损的手指复合组织损伤患者,急诊应用Flow-through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修复。所切取复合组织瓣中携带皮瓣面积15 mm×10 mm~40 mm×35 mm,携带骨关节长度20-42 mm、平均28 mm,携带趾固有动脉长度26~38 mm、平均30 mm,携带趾固有神经长度22~40mm、平均28 mm。结果 15指游离复合组织全部存活,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8~30个月,移植骨关节均骨性愈合,未出现退行性变及骨不连,除2例轻度欠伸,余关节均活动良好。手指近指间关节屈曲40°~90°、平均65°,伸-10°~10°。指体血供良好,指端两点分辨觉6~12mm。患者对手指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5指,良8指,可1指,差1指。结论急诊应用Flow-through带近趾间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伴关节缺损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能够恢复较好的手指关节功能,同时重建远端指体血供及感觉,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求,是修复手指复杂损伤的较理想方法之一。

唐林峰[7](2018)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离足趾移植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其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成活率越来越高,临床中逐渐被广大患者接受。目前患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的再造指,还要求有一个外形美观,甚至是外形逼真的再造指。由于解剖学上第二趾的外形及功能较拇手指相差较大,这些差异导致游离足趾再造手指术后再造指与正常手指相比存在一些外形上的“畸形”,这些畸形中以指腹膨大畸形及中节狭窄畸形最为明显,众多学者探索各种方法来改善再造指外形。近年来,我们在再造指整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主要的整形理念是在指腹膨大处设计皮瓣,将此皮瓣转移至中节狭窄处,这样可以一次手术同时改善指腹膨大与中节狭窄畸形。在切取该皮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趾动脉弓(两侧趾足底固有动脉在足趾远端交通后形成)及其分支动脉的存在,查阅相关资料,关于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均未见文献报道。因缺乏对其解剖学的认识,临床上行趾动脉岛状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时通常凭借术者的经验切取皮瓣,这样就容易损伤趾动脉分支,损伤严重时可引起术后皮瓣血管危象,最终导致皮瓣坏死。足趾与手指同源,足部组织与手部组织在质地、外形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临床上常用足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手指再造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用第二足趾等足部组织修复手部缺损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指指固有动脉的解剖被我们所熟知,我们设想足趾是否与手指一样也存在趾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已经被我们前期实验所证实),而分支动脉发出的位置正好位于趾腹膨大处,我们就可以以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为蒂来设计皮瓣转移至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来改善再造指外形。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选取新鲜成人足标本8只,分别经足背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对足第二趾趾足底固有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趾端动脉弓的出现概率,出现位置及血管口径,趾端动脉弓发出的分支动脉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分支数目及血管口径情况。结果显示,8只成人足部第二趾标本中均出现趾端动脉弓,趾端动脉弓上发出5支恒定的分支,即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我们将其命名为第15支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由胫侧至腓侧),其中第1支及第5支在趾端动脉弓上发出后主要向远端背侧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足趾末节背侧及甲床的血供。第2支及第4支自趾端动脉弓胫侧1/3段及腓侧1/3段附近发出后向趾端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支配趾腹及趾端的血供。第3支于趾端动脉弓中1/3段发出,其发出部位可位于趾端动脉弓中点或偏胫侧及腓侧,其同样发出分支支配趾端及趾腹的血供。第二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解剖。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8例,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以第二趾两侧侧中线为两侧界,以趾端甲皱襞为远侧界,以远侧趾骨间关节为近侧界,观测趾端动脉弓分支血管蒂的长度、走形方向、血供支配范围及吻合情况,掌握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结果显示,分支血管的走形方向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向趾侧方走形,第二种为向趾端走形,第三种为向趾腹走形。三种类型的分支血管均相互吻合,形成链式血管网,该血管网的形成是皮瓣血供的重要保证。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弧均可确定。第三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选取经红色乳胶灌注后的足部新鲜标本,自跖趾关节处离断第二趾。根据已掌握的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在第二趾实验标本上标记出趾端动脉弓分支动脉的轴线,结合第二趾趾腹膨大的位置,确定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设计部位。结果显示,足第二趾新鲜标本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切取及转移均顺利完成,足第二趾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可改善第二趾再造术后外形至接近正常手指。第四部分研究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改善再造指外形的临床效果。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选取游离足第二趾再造术后指腹膨大及中节狭窄畸形患者13例15指,设计应用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改善再造指外形。结果显示,再造指及嵌入再造指中节狭窄处皮瓣均存活,供、受区伤口均I期愈合。再造手指外形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接近正常手指外形,再造指伸屈活动良好。指腹感觉恢复良好,感觉恢复S2S3+。患者对整形后手指外形较满意。通过以上研究,掌握了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并设计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确定了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可行性,最终将该皮瓣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黄耀鹏,王胜伟,王科杰,潘佳栋,王欣[8](2016)在《保留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治疗创伤性指间关节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保留供区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治疗创伤性指间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4月收治19例创伤性指间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27.3岁。示指10例,中指7例,环指2例,均为继发于创伤而导致的手指近侧指间关节炎。采用带皮岛的保留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进行治疗,同时采用自体髂骨植骨移植修复二趾骨缺损,创面直接缝合(6例)或行足背岛状皮瓣转移进行修复(13例)。术后观察游离组织及足背岛状皮瓣的成活情况、手指和足趾骨折愈合情况、手指及足趾外形、手指近侧指间关节伸屈活动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观察术后供区愈合情况和行走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19例游离组织全部成活,13例足部岛状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手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5个月,手指外观良好。手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3 c80°,平均74°,伸直为20°-10°,平均-14°。手指功能:优11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1例出现足背血肿,给予拆线引流后切口愈合。足趾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6个月,仅1例发生足趾骨折畸形愈合且有轻度外斜,其余患者足趾外观良好,不影响行走及跑步。髂部只形成一条线性瘢痕,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结论保留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治疗手指创伤性指间关节炎,同时应用自体髂骨植骨联合足背岛状皮瓣修复足二趾供区,不但能恢复指间关节的正常结构,使关节具有良好的功能,而且能保留供区足趾长度,减少供区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张龙,王剑利[9](2015)在《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手部复合组织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利用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先天性或创伤所导致的手组织缺损、外形残缺、功能不良的显微外科方法。方法利用皮瓣与带血管髂骨瓣复合成骨皮瓣,或与带血管跖趾关节复合成关节皮瓣,一期或分期修复再造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缺损的软组织利用局部或游离皮瓣或串联皮瓣重建,关节囊、肌腱的缺损可一同修复。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除1例因感染原因发生坏死,其余全部成活。1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8个月2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运动功能优3例,良4例。感觉功能:优(S5)7例,良(S4)2例。外观评价:优5例,良4例。结论利用复合组织瓣重建手部复合组织缺损是改善手部复合组织缺损外观及功能、降低残缺率的有效显微外科方法 。

朱英,李志斌,张敏,闫伟强[10](2014)在《创伤性自体小关节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我院成功进行创伤自体小关节移植手术,拟文探讨手(足)小关节组织缺损情况下的创伤性自体小关节移植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04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4例急性手外伤多指损伤合并关节损伤缺损患者行创伤自体小关节移植手术,方法:常规手外伤清创后,采取开放性手术治疗,移植修补缺损关节面,采用克氏针固定法对小关节移植区进行固定。回顾性总结分析2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结果:24例患者病例跟踪调查6个月以上,其中采用创伤性自体小关节移植患者(观察组)治愈10例,明显好转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8%,术后观察无死亡或并发症。并且与传统带血管蒂游离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对比,在存活率、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恢复优良率较高且简单易行。结论:创伤自体小关节移植手术应用于急性手外伤多指损伤合并关节损伤缺损患者能够在足部供区的组织代价也相对较轻的情况下,取得满意的手部小关节修复,因此可以为患者所接受[13]。

二、带血管足趾间关节行手指间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血管足趾间关节行手指间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3D打印技术辅助自体足趾关节移植精准修复手指小关节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4.1 金属植入物
        1.4.2 试验设备
    1.5 方法
        1.5.1 骨关节缺损修复的数字化设计与3D打印导航模块的制作
        1.5.2 数字模拟手术结果的测量
        1.5.3 3D打印辅助手术操作方法
        1.5.4 术后处理及康复治疗
    1.6 主要观察指标
        1.6.1 关节活动功能评价
        1.6.2 关节形态学指标评价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2.3 关节活动功能评价
    2.4关节形态学指标评价
    2.5 植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3 讨论Discussion
    3.1
    3.2 数字设计的“相互适应”原则
    3.3 3D打印导航在虚拟与现实手术间的“桥接”作用
    3.4 展望

(4)骨延长技术治疗手外伤后掌指骨缺损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疗效评价及随访方法
实验结果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一、手指再造治疗的进展
    二、骨延长技术的进展
        1.机理
        2.关键技术
        3.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拇手指皮肤脱套伤伤情的数字化重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数字化设计的临床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五、今后进一步研究思路
结论
综述一:手部皮肤脱套伤分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3D可视化设计在穿支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着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缩略词表
附录
    发表论文一
    发表论文二
    发表论文三
    发表论文四
    发表论文五
    发表论文六
致谢

(7)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趾端动脉弓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的基础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足第二趾的可行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结论
综述一:再造指整形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一
    发表论文二
    发表论文三
    发表论文四
    发表论文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手部复合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体会
    3.2 重建方法
    3.3 手术注意事项
    3.4 有待解决的问题

(10)创伤性自体小关节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1.2.2术中措施。
        1.2.3术后功能锻炼。
    1.3统计学方法[9]
2结果
3讨论

四、带血管足趾间关节行手指间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第2足趾近侧趾骨间关节移植重建手指近侧指骨间关节[J]. 曹学新,陈一衡,涂龙,赵连民,池征璘.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4)
  • [2]拇指及手指的全形再造[J]. 王增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5)
  • [3]3D打印技术辅助自体足趾关节移植精准修复手指小关节缺损[J]. 何藻鹏,许靖,张国栋,韦春荣,廖贤万,李卫,黄文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1)
  • [4]骨延长技术治疗手外伤后掌指骨缺损的疗效评估[D]. 解维峰. 青岛大学, 2019(03)
  • [5]足部瓦合皮瓣修复拇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数字化设计与临床应用[D]. 巨积辉. 苏州大学, 2019(04)
  • [6]急诊Flow-through带关节的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手指复合组织损伤[J]. 吴建龙,谢庆平,唐林峰,侯瑞兴.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8(05)
  • [7]趾端动脉弓分支皮瓣塑形再造指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唐林峰. 苏州大学, 2018(01)
  • [8]保留足趾的游离足二趾近侧趾间关节移植治疗创伤性指间关节炎[J]. 黄耀鹏,王胜伟,王科杰,潘佳栋,王欣. 中华创伤杂志, 2016(10)
  • [9]复合组织瓣修复重建手部复合组织缺损[J]. 张龙,王剑利.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5(03)
  • [10]创伤性自体小关节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J]. 朱英,李志斌,张敏,闫伟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03)

标签:;  

血管化指间关节指间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