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一、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张姚[1](2020)在《基于地域文脉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地域文脉视角,以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导向,以笔者亲身参与的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景观改造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旨在探讨基于地域文脉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方法与策略。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采用基础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阶段,主要研究了地域文脉融入高校文化景观的价值与意义、构成高校文化景观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以及地域文脉如何在高校文化景观中的布局结构与空间形态上、历史文化建筑上、景观小品设施上的体现。提出了基于地域文脉设计理念下的文脉延续性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人本和共生原则。进一步归纳出了文脉传承、文化传播下的高校文化景观设计策略,基于高校人文教化与文化景观共生发展的设计策略。在设计实践项目上,运用上述理论研究中的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具体分析项目地域条件和地域文脉构成要素,结合湖南理工学院学校背景、规划现状和文化底蕴,寻找地域文脉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在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相结合的契合点。在总体改造规划与分区节点设计中,找到文化景观与地域文脉在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内在联系及外在表现形式,最终呈现出高校精神风貌与城市地域文化相得益彰,人文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文化景观改造设计作品。

李东翼[2](2020)在《CIS理论下的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受到空前的重视。随着两次高校建设热潮的到来,国内的高校数量直线攀升,解决了大量学生的入学难题。但近年来,随着“环境育人”理念的兴起,这种粗放的建设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千篇一律的校园景观不仅失去了自身特色,也忽视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的核心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优化高校人文景观的可意象性的优化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达到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提升中国高校的自身竞争力的目的。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明确中国高校人文景观的发展脉络与现存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论证可意象性的提升是解决目前中国高校文化氛围缺失、形象定位模糊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人文景观发展历程的研究,明确其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对应到《城市意象》的五类要素中,明确具体的研究内容。为达到提升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的目的,精准的形象识别是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第三章引入组织CIS理论,通过对研究对象、目标、内容在高校人文景观设计中的适用性研究,论证了CIS理论是优化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策略的系统、有效的研究方法。结合高校人文景观的自身特点,确立了从基础调研、人文景观定位、识别要素研究到提出实践原则的运行流程,创建了高校人文景观CIS的构建策略。最后根据高校人文景观的具体表现内容,结合前期形象识别成果,针对高校人文景观四点特性提出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的优化策略,最终通过传承与发扬校园文化的人文景观设计,解决中国高校人文景观的现存问题,实现“环境育人”的最终目标。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人文景观虽发展时期较短,也有许多不足,但中国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践行“环境育人”理念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因此,我们更需要利用这一优势,以提升高校人文景观的可意象性为出发点,让人们更加直观、准确地解读高校人文精神,同时提升高校校园环境,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本文引入CIS理论为研究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优化策略提出了可行且有效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各类识别系统的相互作用,为高校人文景观的优化提供精准的形象定位,构建起针对高校人文景观四项特性的优化策略,为中国高校人文景观的发展提供助力。

唐晔,董姝婷[3](2020)在《新时代高校校园人文环境营建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代,高校除了应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之外,还应丰富校园设计理念,构建特色校园人文环境。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相比,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人文环境设计理念更具有现代性、合理性、美观性及人文性等特点。该文立足于高校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人文环境设计的完善提出策略,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谢丽君[4](2019)在《浅析基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策略》文中认为医学生作为日后国家医疗人才的储备力量,具备优秀的专业医疗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医学院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目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同等重要。但是目前在很多医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中,重视专业知识培育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不仅仅不利于广大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会影响长久的医疗人才质量。所以分析基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策略非常必要。本文首先从医学生需具备的综合素质入手,分析医学生综合素养现状,找到医学生存在的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然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医学院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策略。

王琳[5](2019)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更为基础、更加广泛、更为持久的力量源泉。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理工科研究生要努力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使自己成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以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为目的,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梳理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理工科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昆明理工大学部分在校理工科研究生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为调查对象,对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人文素养培育现状及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层面比以往更重视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多样,理工科研究生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要性认知情况良好。同时,也存在人文课程比例较低、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校园人文氛围不浓、理工科导师与专业课教师对人文素养培育重视不够、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有待提升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校人文素养培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方式单一和理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要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就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修养、高尚人格、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薛立超[6](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结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的特点,从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进行研究,在理论上,能够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在实践上,能够促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环境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课题通过以下五章来开展研究:第一章:绪论。通过收集、整理、阅读、归纳、分析相关文献,陈述该课题的相关研究背景,包括选题来源、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等。第二章:人文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概念、要素、特征、原则四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人文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这一章是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中找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关论述,并对此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审视。审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成就与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的建设路径探索。在前文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理念和策略。

杨英[7](2018)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大数据时代下,学校建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对学校师生和管理人员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的整体设计,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希望我国学校在进行校园管理时,能够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加方便地对学校师生进行管理,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新型方式,促进学校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

徐振剑[8](2017)在《关于高校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人文环境建设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还能稳定师资队伍。高等学校应该从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和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三个层面入手,优化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杨英[9](2017)在《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使用的安全性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不断创新完善,为校园人文环境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前景,但是也有多方面的风险隐患存在。论文构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使用的风险分析框架,在全面系统的分析该移动终端校园人文环境平台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来源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风险预防、风险缓解和风险应对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措施。

蒋满华[10](2017)在《东莞民办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民办高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进行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时需跟进其自身特点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既要体现校园文化内涵,也要有其突出的个性特点,融合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以提升民办高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域文脉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建设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释义
        (一)文脉主义
        (二)地域文脉
        (三)文化景观
第二章 地域文脉与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概述
    一、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
    二、高校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一)自然环境要素
        (二)人文环境要素
    三、地域文脉融入高校文化景观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承地域文脉
        (二)体现高校文化
    四、地域文脉在高校文化景观中的具体体现
        (一)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
        (二)历史文化建筑
        (三)景观小品设施
第三章 基于地域文脉的高校文化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
    一、地域文脉在高校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一)文脉延续性原则
        (二)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三)人本原则
        (四)共生原则
    二、文脉传承、文化传播下的高校文化景观设计策略
        (一)尊重历史文脉及城市文化
        (二)融入地域特色,彰显高校个性与风貌
        (三)场所精神延续,体现高校文化内涵
        (四)促进高校意识形态传承、人文精神传播
        (五)延续空间形态,保留、改造历史建筑场所
    三、高校人文教化与文化景观共生发展的设计策略
        (一)体现学科特色,提升教育教学氛围
        (二)塑造理念人格,加强道德教育传承
        (三)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师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构建自然、人文相互作用的生态校园
第四章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改造设计实践——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
    一、地域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项目区位条件
    二、地域文脉构成要素
        (一)自然环境
        (二)建筑环境
        (三)地域文化
    三、湖南理工学院概况
        (一)学校背景
        (二)规划现状
    四、校园文化底蕴梳理
        (一)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三)历史环境
    五、设计核心内容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
        (二)存在问题
    六、总体规划改造设计
        (一)改造规划目标、定位
        (二)规划结构
        (三)总平面图
    七、功能空间分区改造设计
        (一)“一心”木鱼山“至善”校园文化中心
        (二)“一带”沿南湖“融合”公共交往带
        (三)“求索”主题文化区
        (四)“忧乐”主题文化区
        (五)“升腾”主题文化区
        (六)“春和”主题文化区
        (七)“景明”主题文化区
    八、小品景观雕塑设计
        (一)“八园”特色主题园
        (二)文化雕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来源
附录二 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征集校园雕塑设计方案的通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CIS理论下的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育人”思想的发展
        1.1.2 中国高校的扩张与兼并热潮
        1.1.3 对于高校人文环境的追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大学校园
        1.3.2 人文景观
        1.3.3 人文景观的可意象性
        1.3.4 CIS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高校人文景观研究
        1.4.2 国内高校人文景观研究
        1.4.3 国内外景观CIS理论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研究
    2.1 高校人文景观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高校人文景观发展历程
        2.1.2 国内高校人文景观发展历程
    2.2 中国高校人文景观发展历程综述与现存问题
        2.2.1 中国高校人文景观的发展历程综述
        2.2.2 中国高校人文景观的现存问题
    2.3 高校人文景观的构成与特性
        2.3.1 高校人文景观的构成
        2.3.2 高校人文景观的特性
        2.3.3 发展趋势
    2.4 高校人文景观的可意象性研究
        2.4.1 概念解析
        2.4.2 研究内容
        2.4.3 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要素研究框架
        2.4.4 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的内涵
        2.4.5 可意象性优化的重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CIS理论在高校人文景观中的应用
    3.1 CIS理论概述
        3.1.1 CIS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目标
        3.1.4 识别要素与构建流程
        3.1.5 构建优势
    3.2 组织CIS与高校人文景观CIS的特性对比
        3.2.1 CIS理论在高校人文景观CIS中的适应性
        3.2.2 组织CIS与高校人文景观CIS的区别
        3.2.3 特性对比总结
    3.3 高校人文景观CIS的构建原则
        3.3.1 满足多样的使用功能
        3.3.2 关注高校的地域属性
        3.3.3 注重高校人文景观的历史延续
        3.3.4 尊重高校生态多样性
    3.4 中国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要素调研
        3.4.1 大连理工大学
        3.4.2 同济大学
        3.4.3 调研结果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人文景观CIS构建策略
    4.1 高校人文景观CIS构建框架
        4.1.1 构建高校人文景观CIS的必要性
        4.1.2 高校人文景观CIS的构建对象
        4.1.3 高校人文景观CIS的构建目标
        4.1.4 高校人文景观CIS的构建优势
        4.1.5 高校人文景观CIS的影响因素
    4.2 高校人文景观CIS的识别要素
        4.2.1 理念识别(MI)
        4.2.2 行为识别(BI)
        4.2.3 视觉识别(VI)
        4.2.4 氛围识别(AI)
    4.3 高校人文景观CIS构建流程
        4.3.1 高校人文景观CIS构建流程解析
        4.3.2 高校人文景观CIS运行示意图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优化策略
    5.1 功能性优化策略
        5.1.1 以轴线为核心实现功能延展
        5.1.2 串联各区域构建功能分区体系
        5.1.3 结合识别成果强化功能属性
    5.2 地域性优化策略
        5.2.1 结合地域优势提升校园特色
        5.2.2 建设双开放人文景观
    5.3 历史性优化策略
        5.3.1 以校园轴线为核心搭建展示平台
        5.3.2 物质元素的精神延续
    5.4 生态性优化策略
        5.4.1 整合自然资源的宏观设计
        5.4.2 多层次搭配建设活力景观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表格来源
附录B 中国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调研访谈大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新时代高校校园人文环境营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园人文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校园规划不合理
    2.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 校园建筑物设计不合理
二、现代高校校园人文环境设计的完善
    1. 校园人文环境的现代化
    2. 校园人文环境的育人功能
    3. 校园人文环境的风格化
结语

(4)浅析基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医学院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硬件设施中人文元素的缺失
    (二) 校风、班风中人文知识学习风气的不足
    (三) 校园人文活动举办次数少且质量低
二、有效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策略
    (一) 在校园建筑和景观中加入人文元素
    (二) 加强校园制度与文化建设中加大人文教育比重
    (三) 多举办高质量的校园人文活动
三、结论

(5)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2.1.1 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1.2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
    2.2 高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
        2.2.1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2.2.2 有利于培养国际型人才
    2.3 理工科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3.1 有利于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健全的人格
        2.3.2 有利于实现理工科研究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章 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调查
    3.1 调查内容和对象
        3.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3.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成效及问题
        3.2.1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成效
        3.2.2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3.3 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人文素养培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3.3.2 人文素养培育师资力量薄弱
        3.3.3 人文素养培育授课方式单一
        3.3.4 理工科研究生参与人文素养培育活动积极性不高
第四章 加强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建议
    4.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4.1.1 以习近平青年观为思想引领
        4.1.2 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4.1.3 坚持“文化育人”教育理念
    4.2 完善人文素养培育内容
        4.2.1 传授人文知识
        4.2.2 启迪人文思想
        4.2.3 培育人文精神
        4.2.4 塑造健全人格
    4.3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4.3.1 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4.3.2 改进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4.1 壮大人文教师队伍
        4.4.2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水平
    4.5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4.5.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4.5.2 深入挖掘学校人文精神
        4.5.3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文献调研报告

(6)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1.1 现实诉求
        1.1.2 理论诉求
    1.2 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人文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基本内涵
        2.1.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概念
        2.1.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要素
        2.1.3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特征
        2.1.4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原则
    2.2 人文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2.2.1 人文环境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基础
        2.2.2 人文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基本依据
        2.2.3 人文环境是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2.3 人文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3.1 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
        2.3.2 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性教育的作用
        2.3.3 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构建的作用
        2.3.4 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约束规范的作用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相关论述
        3.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3.1.2 列宁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
    3.2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相关论述
        3.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3.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3.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3.2.4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3.2.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第4章 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审视
    4.1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总结
        4.1.1 文化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引导
        4.1.2 制度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
        4.1.3 主体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动力支撑
        4.1.4 心理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力支援
        4.1.5 人际关系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和谐氛围
    4.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所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4.2.1 文化环境建设不足以应对冲击
        4.2.2 制度环境建设不够科学
        4.2.3 主体环境建设有待完善
        4.2.4 心理环境建设较为脆弱
        4.2.5 人际关系环境建设欠缺和谐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的建设路径探索
    5.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理念
        5.1.1 创新理念—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活力
        5.1.2 协调理念—调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平衡
        5.1.3 绿色理念—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效率
        5.1.4 开放理念—拓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视野
        5.1.5 共享理念—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和谐
    5.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的策略
        5.2.1 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建设
        5.2.2 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为导向引领制度环境建设
        5.2.3 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导向引领主体环境建设
        5.2.4 以建立和谐的社会交往为导向引领人际关系环境建设
        5.2.5 以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导向引领心理环境建设
        5.2.6 探索“多位一体”的建设机制,形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合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个人简历
    2.研究成果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
二、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 校园人文环境平台建设能够促进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 促进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建设的目标
四、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模型
    (一) 总体业务流程
    (二) Android客户端部分
    (三) 后台管理软件部分
五、结语

(8)关于高校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文环境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二、多角度入手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文环境
    (一) 加强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为师资队伍提供物质文化保障
    (二) 加强精神文化环境建设, 为师资队伍提供精神支持
        1. 营造良好的师资队伍文化氛围
        2. 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3. 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
        4. 加强教师队伍人际环境建设
        5. 加强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软环境建设
    (三) 加强管理文化环境建设, 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1. 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以人文本的管理文化环境
        2. 构建优良的制度环境
三、推动人文环境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发展

(9)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使用的安全性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现状
3 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使用的风险分析
    3.1 校园人文环境平台分析
    3.2 风险来源分析
    3.3 风险评估分析
4 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使用的安全保障性分析
    4.1 风险预防层面
    4.2 风险缓解和应对层面
5 结语

(10)东莞民办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人文本”意识的崛起
二、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内涵
    (一) 什么是人文环境
    (二) 高校人文环境的构成
    (三) 人文环境对高校的作用
三、民办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特点
    (一) 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
    (二)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价值取向偏于务实
    (四) 学生素质偏低, 教育和管理难度加大
四、东莞民办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现状
    (一) 彰显特色, 以特色办学带动整体发展
    (二) 重实践, 轻理论, 后劲发展不足
    (三) 重视物质环境规划建设, 忽视人文环境规划建设
    (四) 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职工流失率高
五、东莞民办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对策
    (一) 紧紧抓住鲜明的区域特色, 形成独有的办学理念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注重人性化管理
    (三)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实行依法治校
    (四) 稳扎稳打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 彰显校园特色, 建设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四、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域文脉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 张姚.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2]CIS理论下的高校人文景观可意象性优化策略研究[D]. 李东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新时代高校校园人文环境营建初探[J]. 唐晔,董姝婷.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2)
  • [4]浅析基于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策略[J]. 谢丽君. 智库时代, 2019(29)
  • [5]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王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研究[D]. 薛立超.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7]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 杨英.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4)
  • [8]关于高校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建设的思考[J]. 徐振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9)
  • [9]基于移动终端的校园人文环境平台使用的安全性保障研究[J]. 杨英.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10]东莞民办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研究[J]. 蒋满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11)

标签:;  ;  ;  ;  ;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