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震监测技术进展及最新成果

矿山地震监测技术进展及最新成果

一、矿山地震监测技术的进展及最新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0)在《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程潮铁矿的开采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矿井采场巷道的地压活动越来越频繁,对矿井的施工效率和工作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矿山地压显现的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程潮铁矿概况,建立深部采场地压显现的预警模型,结合能量支护理论,提出合理的支护方式,并对支护方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可靠性分析,验证支护方式是否满足支护工程的可靠性要求,从而达到节约支护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以及预防和控制巷道地压显现的目的。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巷道地压显现易发性的预警工作以及支护方式的可靠性分析,运用现场监测、理论模型等手段进行相关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基于程潮铁矿的现场概况,将密切值法模型应用在程潮铁矿的地下油库和5-1工作面,预测得到地下油库地压显现具有低易发的危险,5-1工作面地压显现有中易发的危险,预警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因此采用密切值法模型对采场地压显现进行预警研究是可行的,可以用来指导矿山的安全生产。第二,基于密切值法模型预测地下油库地压显现和5-1工作面地压显现的预警结果,结合程潮铁矿的实际概况,运用能量支护理论指导巷道油库和5-1工作面的支护方式。第三,针对对地下油库地压显现有低易发的风险,结合巷道顶板锚杆支护和两帮支护的三个极限状态方程,运用Rosenblueth方法分析回采巷道整体锚杆支护系统的稳定性,针对5-1工作面地压显现有中易发的风险,结合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的极限状态方程,运用Rosenblueth方法进行巷道锚喷网支护的可靠度计算。Rosenblueth方法不必掌握各类变量的概率分布,正确应用各类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得到状态函数的各阶矩,从而可求解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该方法理解简单,科学合理,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李世丽[2](2020)在《微震监测用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矿等能源开采深度增加和深埋隧道的掘进,高瓦斯压力、高地应力现象愈加明显,以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隧道冲击地压为主的动力灾害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些灾害的孕育与发生包含岩体从微尺度、小尺度、中尺度到大尺度破裂全过程,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微震活动,对微震活动的有效监测有望实现对动力灾害的预测预警。研究和实践表明,微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岩体破裂监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传统电学微震监测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前端需供电、易受电磁干扰问题,在煤矿等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有诸多限制。将干涉型光纤传感器引入到微震监测中,具有本质安全、高灵敏、宽频带、大动态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论文基于干涉型光纤传感原理,研制了膜片式、顺变柱体型两种结构的微震监测用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探索了法布里珀罗加速度传感器的动态光谱解调技术,设计并构建了8通道高灵敏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在淮南矿业集团煤业公司潘二矿12123底抽巷开展了微震监测现场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纳加工工艺制备铝-聚酰亚胺-铝复合膜,其厚度可精密控制在纳米量级,同时通过刻蚀预留中间硅基部分作为惯性质量块,形成复合膜-质量块一体化结构;将复合膜与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结合,制作了三个直径为10 mm的同参数加速度传感器,对加速度分辨率、频响特性、耐高温等综合性能进行测试,并进行应力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光纤加速度传感器小型化、批量生产提供理论指导。2、提出将动态光谱解调技术应用于法布里珀罗加速度传感系统中,研究了动态光谱与加速度频率、振幅之间关系,实现了对振动信号幅度的解调,灵敏度为17 mW/g;对动态光谱自拟合差分恢复出振动时域信号,通过MATLAB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验证了这种算法的可行性,最后分析了动态光谱解调技术的频率检测极限。3、提出阻尼可调的非对称顺变柱体光纤加速度传感器,首次分析加速度传感器封装外壳底部厚度、壁厚、高度等几何尺寸对其性能的影响,并进行ANSYS有限元模态分析和实验验证;对传感单元参数优化和预应力分析,研制8个适用于煤与瓦斯突出微震监测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为350 rad/g,频带宽度为20 Hz-1.9 kHz;重点研究了金属波纹片、弹簧、聚合物等不同材料阻尼器对系统阻尼的影响,通过阻尼机构设计可调节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与谐振频率,研制频带宽度达10 kHz的宽频响探头,为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在金属矿等硬岩环境中应用提供有效方案。4、基于空分复用技术搭建了8通道高灵敏光纤微震监测系统,系统最小可检测加速度为0.15μg/Hz1/2,动态范围116 dB,工作频带20 Hz1.9 kHz,各通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系统进行工程化应用设计,在淮南矿业集团煤业公司潘二矿12123底抽巷进行微震现场试验,对获取的敲击、爆破、微震等有效信号进行分析及初步定位,验证了光纤微震监测系统的可行性。本论文的研究为深部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隧道岩爆等动力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关键支撑,对采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段文硕[3](2020)在《深埋隧洞的岩爆特征及微震监测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正逐步向地下深部发展。岩爆作为一种地质灾害,随着建设深度的逐渐增加,对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的威胁也逐渐增大,开展对深埋地下工程岩爆问题的研究,了解岩爆成因及孕育过程对于现场安全具有意义。此次以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越岭段5#洞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岩爆的宏观表现特征,研究了微震活动和岩爆时空强分布特征的相关性,依据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中微裂纹随岩石破坏的变化特征,提取微震系统在各阶段的预警表征,建立了针对现场岩爆的预警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现场调研和岩爆实录资料分析,研究了岩爆的影响因素和和宏观表现特征。主要分析了埋深和开挖速率对岩爆的影响、岩爆的轴向和径向分布特征、岩爆的发生类型及结构面与岩爆强度之间的关系。(2)依据微震监测设备的原理,结合深埋隧洞的施工特点,在保证设备安全有效的工作的前提下建立了适合于地下工程的工作系统,实现了对现场岩爆的实时连续监测。(3)基于微震监测数据,研究了微震活动和岩爆的时空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微震活动与岩体扰动随时间的对应变化规律、微震事件的位置变化和集中程度与岩爆之间的关系、岩爆等级与能量释放大小及事件震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单位时间微震事件的能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岩爆强度经验判别方法。(4)依据微震特征与岩爆孕育过程相关性的研究,结合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各阶段中微裂纹的变化特征,分析各变化阶段中微震信息的响应特征,建立了针对现场岩爆的综合预警方法。

蒋华[4](2020)在《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消失,地下开采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应力水平不断增高,开采的安全性越来越差。尤其是随着重点矿区进入深部特殊构造区域开采,以冲击地压、矿震等为代表的动力灾害,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发生的规模以及危害程度都明显加剧。目前,在深部开采过程中,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孕育机制和诱发机理亟需进一步探明,尤其在地质构造影响区,动力灾害的致灾过程和致灾条件更加复杂和多变。初步研究表明,向斜轴区域煤层开采过程中,受高构造应力的影响,强矿震、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得更加频繁且破坏性更强。甘肃省砚北煤矿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冲击地压现象显着,2502采区的02工作面位于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回采过程中诱发多起强矿震和冲击地压事件。以此为工程背景,针对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高构造应力环境,围绕矿震孕育载体“围岩特征区”,通过地应力测量、地应力场反演、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理论分析及岩石力学实验等技术手段,初步研究了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获得了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的应力场特征及其采动应力演化规律。砚北煤矿250202工作面所处向斜轴区域属于高应力集中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水平方向,且具有较高应力水平,是该区域强矿震孕育和频发的根本原因。受向斜轴区域高水平构造应力影响,回采面前方围岩和沿倾向两侧围岩内最大主应力呈现越靠近向斜轴部应力增加梯度越大的变化趋势;相比之下,对竖向应力的影响较小,其主要受岩层埋深所影响。(2)获得了向斜轴区域采场特征区围岩在采动过程中的动态破裂规律及其微震事件分布特征。根据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在采动过程中的变形破裂特征,将采场围岩划分为不同特征区域。统计分析了采动过程中不同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发生频次和释放能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一次强矿震或冲击地压事件在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3)发现了向斜轴区域高水平构造应力环境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及采场围岩特征区应力分布具有变异性。通过对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工作面开采的相似模拟试验及现场回采面支架工作阻力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并分别对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在采动过程中演化规律进行理论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受向斜轴区域高水平构造应力影响,覆岩运动规律及采场围岩特征区应力分布规律均具有变异性。(4)揭示了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将微震事件按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岩体破裂机理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微震事件的能量和震源处岩体的应力特征,获得了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活动特征与其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依据G-R关系中微震参数b值及其物理意义,将微震事件按采场围岩特征区分区统计计算,获得了不同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活动特征,从而揭示了向斜轴区域不同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岩体应力状态在采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同时,以此规律对向斜轴区域工作面进行强矿震危险区划分,经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验证,表明此方法准确率较高。

庄端阳[5](2019)在《开挖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渗流通道识别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兼具大储量、高安全性、强应急能力、低造价、节约土地资源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石油(气)等能源储存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地下水封石油洞库通过在地下水位以下一定深度开挖大型洞室,采用天然地下水和人工水幕系统的水封作用将油品封存在洞室内,所以洞库围岩渗流和稳定性是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在强卸荷开挖作用下,洞库围岩易发生地下水渗漏和围岩失稳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呈级序分布的不同尺度破坏相互耦合作用,并在洞库围岩上的串级显现的结果。本文从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变形破坏的多尺度特性出发,集成洞库围岩节理数字摄影测量、RFPA(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数值试验和工程数值仿真的优势,提出一种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同时,基于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微震监测,研究开挖过程中的洞库围岩微破裂时空分布特征,圈定和识别开挖作用下洞库围岩优势渗流通道,揭示开挖作用下洞库围岩失稳机理及其前兆规律,为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渗漏和失稳灾害的分析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完成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借助数字摄影测量和节理网络模拟技术,确定锦州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节理产状的分布概型及其概率分布特征参数,建立洞库围岩三维随机节理网络。采用RFPA数值试验方法,反分析洞库围岩细观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节理网络模型,开展不同尺寸节理岩体数值试验,研究节理岩体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获取节理岩体REV及其等效力学参数。基于岩体宏一细观等效原理,考虑岩石细观非均匀和宏观节理随机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种洞库围岩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实现对洞库围岩力学响应的多尺度等效数值仿真分析。(2)依托锦州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工程,采用期望误差估计与主动触发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微震传感器空间阵列。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国内首套地下水封石油洞库施工微震监测系统,所构建的微震系统平均定位精度达到7.5 m,实现了对强卸荷开挖作用下的洞库围岩微破裂信息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揭示了开挖过程中洞库围岩微破裂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围岩微震活动性与开挖施工之间的响应关系,确定了锦州某地下水封洞库储油洞室爆破开挖影响区范围达到120m,与经验公式法确定的爆破影响区范围基本一致。(3)突破传统以水位、水量等表观信息为依据进行洞库地下水渗漏分析的思路,着眼于围岩微破裂的连通特性及其扩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优势渗流通道三维实时识别方法。采用新生破裂面矩张量分析方法,获取开挖作用下围岩新生微破裂产状,基于图论模型和图的优先遍历方法,根据洞库渗流场数值模拟得到的围岩孔隙水压力的高低设置优势渗流通道的搜索优先级,查明开挖作用下围岩新生微破裂的空间连通性,圈定和识别了研究区域内的5条优势渗流通道,并通过水幕孔供水数据及现场踏勘验证了优势渗流通道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岩石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原理,讨论了开挖卸荷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围岩能量转化形式及其演化规律,揭示了开挖卸荷作用下洞库围岩的能量积聚、释放和转移现象(3E现象),论证了采用微震能量分析洞库围岩能量演化及其稳定性的可行性。根据微震能量密度的演化特征,追踪开挖过程中围岩的3E现象,圈定洞库围岩的危险区域,并结合基于多尺度等效力学方法的围岩应力和变形分析,探究了洞库围岩的开挖稳定性,指出了累积视体积快速增长且微震能量密度显着增加的现象是洞室围岩失稳的前兆特征,为建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稳定性的监测预警体系奠定基础。

曹京龙[6](2019)在《矿山地震对地表损伤及沉降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山地震(矿震)是采矿诱发的局域性地震,它具有震级较小、震源较浅、对地表影响较大等特点,矿山地震对地表损伤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探讨矿山地震对地表损伤的影响效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矿震对地表损伤变形的影响规律,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在回采过程中由于上覆坚硬顶板破断及震动效应,会产生顶板突然破断后岩层的下沉,同时震动会改变破碎岩土介质的密实度,当有矿震参与时将影响地表下沉。基于影响函数法的地表损伤变形预计方法,引入矿震影响因子Ks,建立了矿震扰动下地表变形损伤参数计算模型,得出矿震扰动后地表下沉为:(?)水平移动为:(?)水平变形为:(?)即在有矿震扰动情况下,地表的下沉、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与无矿震扰动相比均会存在差异。(2)利用UDEC数值模拟了震源正上方岩土层的质点震动速度、加速度峰值和沉降位移规律。结果表明,在震源深度一定的情况下,矿震能级越高,对地表的损伤越大;在同能级的矿震应力波扰动下,震源正上方的地表质点震动速度、加速度峰值和沉降位移量随震源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震源距离地表越近,质点峰值速度和加速度越高,地表位移越大;岩层强度越高,矿震波衰减越慢,震源正上方的质点震动速度、加速度峰值和沉降位移量越大。震源深度250 m的矿震,当矿震能级从102 J到107 J时,震动速度峰值从0.38m/s变为1.01 m/s,增幅165.8%,震动加速度峰值从19.5 m/s2变为37.5 m/s2,增幅92.3%,影响半径由450 m增至550 m。当发生104107次能量级别的矿震时,速度峰值大于0.5 m/s,达到了地表民用建筑物破坏标准。能级为106107 J的矿震,在震源深度为250 m时,地表竖向速度、加速度峰值和沉降位移峰值急剧增大,速度和加速度峰值分别为为1.01 m/s和37.5 m/s2,与无矿震影响相比,竖向位移增量0.509 m,增加比例达到了163.7%,影响半径550 m;当震源距离地表小于300 m时,地表竖向速度峰值将大于0.5 m/s,达到了地表民用建筑物的破坏标准。在能级为106107 J的矿震扰动作用下,坚硬岩层(定义岩层系数1)地表质点的沉降位移峰值为0.643 m,远大于软弱岩层(岩层系数0.2)时的沉降位移峰值0.245 m。模拟结果表明,矿震对地表的损伤影响程度与矿震能级、震源深度和覆岩属性有关,由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3)统计分析了东滩矿某区域工作面开采期间的矿震事件发生规律。该矿开采诱发的震动以102103 J、103104 J之间的较小能量释放矿震事件为主,105 J以上的较强矿震事件相对较少。矿震多发于地质构造、基本顶的周期断裂以及上覆高位巨厚“红层”砂岩中,震源深度在200660 m之间。根据分析东滩矿的矿震震源深度及能量级别,得出该矿的104 J以上的较高能级矿震会对地表的损伤及沉降造成一定的影响。(4)东滩矿某工作面实际开采过程中,地面监测台站监测到2次大能量矿震,分别为9.0×106 J和1.45×107 J,震源深度约为500 m和400 m。根据矿井实际地质及开采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在无矿震情况下,工作面开采地表的沉降数值,预计最大下沉值分别为0.436 m和0.453 m。通过对地表沉降的实测结果表明,2次矿震发生后,最大下沉值分别为0.653 m和0.878 m,比无矿震时的预计值增加了0.217 m和0.425 m,表明开采过程中的矿震会增加地表的损伤及沉降。

张永刚[7](2018)在《鹤岗地区矿山地震监测与瓦斯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鹤岗地区的矿山动力灾害的成因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究煤岩震动与覆岩运动、采动及构造应力场等之间的关系,揭示鹤岗矿区及矿井具体工作面内天然地震和强矿震及瓦斯溢出的诱发机理及活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矿区及矿井具体工作面冲击矿震等动力灾害的危险性预警准则及技术。鹤岗煤矿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史,开采深度近千米,属高瓦斯、强矿震频发的矿山。鹤岗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其应力场的受大背景的板块构造运动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矿山开采等局部应力应变的影响,该区域存在中强地震的孕育背景。在鹤岗地区已经建立的矿震监测台网也开始发挥效能,近年鹤岗矿山开采业投入了高精度的微震监测系统和高采样的瓦斯检测系统,结合以上观测事实,对鹤岗矿山地震产生机理的研究,找出其与相关构造区天然地震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矿震与矿井的瓦斯溢出等方面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用贝叶斯定律,在观测实例中找出其内在关联。在近场及相互关联构造区域内的天然地震对矿震有显着的诱发或者触发作用,在天然地震后的一周尺度内,矿震活动频次及震级都会有明显的增高趋势。这表明天然地震加剧了矿区的应力积累,在采空区及应力临界区域会有明显的释放。在矿震发生之后,局部矿井内瓦斯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先低后高特征,但距离较远的矿井,即使发生震级较大的矿震,也未必会伴随瓦斯溢出,这需要进一步做区域网格化研究。研究表明,以大尺度的矿山地震监测台网,结合高精度的微震监测数据为依据,在影响场发生地震后对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预警是可行的。建立完整的矿井动力灾害的矿(微)震监测、预警系统,以便为鹤岗矿区制定防御、减轻和控制冲击矿震等动力灾害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张华,姚宏,陈鑫,黄树生,牟剑英[8](2014)在《矿震识别及成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矿震主要受开采活动、矿山所处构造环境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矿震的识别研究进展,然后从矿震震源机制、矿震与构造关系、矿震与瓦斯溢出、矿震与开采进程关系、矿震成因力学机制理论与实验研究等角度对矿震的成因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矿震识别及成因研究的进一步建议。矿震成因研究深化了对天然地震的认识。在研究矿震发生机理时,必须针对具体条件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应更多采用有关数学和力学手段,结合具体的生产地质条件和科学实验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可利用层析成像技术详细了解矿震演变过程,深化对地壳介质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或位错过程的认识,进而对矿震发震成因进行深入研究。

赵周能[9](2014)在《基于微震信息的深埋隧洞岩爆孕育成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矿产资源、水电能源和交通运输需求因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加,地下空间开发不断走向深部,高应力环境下开挖卸荷所诱发的岩爆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出。岩爆作为一种工程地质灾害,不仅破坏工程建设,影响施工进度,而且还损坏施工设备,威胁人身安全,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因此,开展岩爆成因研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轻或避免岩爆危害,已成为国内外采矿、水电、交通等深部地下工程安全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锦屏II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强岩爆段为工程背景,以微震监测技术为手段,探讨了深埋隧洞微震活动与岩爆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深入研究了即时型岩爆和时滞型岩爆的孕育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分析了深埋隧洞微震活动与岩爆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在时间上,探讨了钻爆法和TBM开挖条件下的微震事件、岩爆及开挖活动之间的相关性,阐述了岩爆孕育过程累积视体积、能量指数、Schmidt数和微震事件频次随时间演化规律,揭示了岩爆前兆(微震)信息的时间演化特性。在空间上,系统研究了隧洞掘进过程微震事件与岩爆沿洞轴方向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微震、岩爆与开挖活动的空间关系;深入分析了岩爆孕育过程微震信息空间演化规律,阐述了岩爆孕育区形成机理;从整个工程区大范围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微震事件与岩爆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关联性,发现两者具有显着的空间集结分布特征,并着重探讨了控制空间集结分布的主导性因素。(2)从开挖施工因素和地质结构面两方面开展了即时型岩爆孕育成因研究。深入探讨了开挖速率和喷锚支护对即时型岩爆孕育过程微震活动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不同开挖方式下的微震特性和岩爆风险,认为具有强岩爆倾向性深埋隧洞宜采用钻爆法施工;着重研究和探讨了地质结构面对即时型岩爆宏观破坏形态、空间分布、强度等级、发生频次和孕育规律的控制作用;同时,还分析了结构面对即时型岩爆孕育机制的影响,认为随着结构面条/组数的增加,岩爆孕育机制变得越发复杂。(3)系统分析了时滞型岩爆孕育过程微震信息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时滞型岩爆孕育成因,认为爆破扰动是其极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并深入阐述了爆破扰动诱发时滞型岩爆的机理。着重研究了爆破扰动下时滞型岩爆发生规律,并探讨了爆破扰动对时滞型岩爆孕育机制的影响。(4)提出了基于深埋隧洞上台阶施工发生的微震信息来辨识和圈定二次开挖时潜在高岩爆风险区的方法,深入研究和探讨了二次开挖扰动下即时型和时滞型岩爆成因及其机理。(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施工阶段防治即时型和时滞型岩爆的总体思路,并针对不同等级的两类岩爆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贾宝新[10](2013)在《矿震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震是采矿诱发的矿井地震,是矿井自然灾害之一。如何降低和减少矿震所导致的事故和灾难,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对矿震进行实时连续监测。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矿震监测的理论与应用进行研究。(1)探讨矿震的发生机理,建立了矿震波在均匀与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模型。根据矿震的物理特征、矿震的能量特征、参与矿震的岩体类别、矿震力源和矿震发生失稳机理等对矿震进行分类;详细论述与总结了断层错动型矿震、煤体压缩型矿震、顶板断裂型矿震的发生机理。建立了均匀介质中矿震波的三维显式波动方程,以及分层介质中的三维显示波动方程。通过在矿震监测系统的应用表明,所建模型有效提高了震级计算和定位计算的精度。(2)建立矿震波初至自动识别方法。通过分析矿震信号的特征及其干扰因素,对各种震相自动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评价了各种识别方法的优缺点,并基于分形理论对矿震震相初至的自动识别进行了的研究,采用Hausdorff分形维数方法中使用超立方体对振动波形进行覆盖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其他同类方法对矿山地震进行平面简化问题,到时读取的精度有了一定提高。通过对实际矿山地震进行定位,垂直误差均值为4.5m,水平方向误差为0.4m,满足煤矿安全生产要求。(3)建立了矿震定位方法,并对SW-GBM定位方法进行修正。在地震定位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适合于矿震特点的定位方法。采用用走时和震源距离之间的关系式推导出了矿震发震时刻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基于发震时刻计算公式单台站定位方法,并在木城涧矿震监测定位系统中的应用,定位结果小于系统规定的误差上限;研究了适合于两台站和三台站定位的直线方程法;对SW-GBM法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矿震定位质量的评估方法。并结合矿震波传播规律对SW-GBM定位方法进行了修正,计算结果表明,能够有效的提高矿震定位精度。(4)建立震级计算公式,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矿震预测公式。根据矿震不同于地震的特点,采用李学政的近场起算函数,计算近震震级;利用加速度测定矩震级;采用曲线拟合的方式拟合木城涧矿区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并对近震震级和持续时间震级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最大熵理论建立信息熵预测矿震的统一预测模型,现场实例验证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是一种可行的矿震预测方法。(5)建立矿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准则。台站的空间分布在煤矿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给定速度模型后,台站的几何分布将直接影响监测精度。运用维数优化原理建立矿震监测台站优化方法,实践表明优化的监测台站空间布置能够大大减小震中定位误差,为其他煤矿微震台站选址和布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讨论了台网数量对矿震预测的影响,增加台网密度,提高监测频率是今后矿震监测的主要方向之一。(6)修正并完善原有矿震监测系统,开发矿震监测管理和预警系统。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原有矿震监测系统进行完善。开发了矿震监测管理和预警系统,确定应力异常区矿山微震敏感指标,并从现场矿山微震规律中,抽取相关特征参量,确定了煤矿高应力异常区域矿山微震确定方法和危险性动态趋势预测方法,给出了相关指标的预警临界值。

二、矿山地震监测技术的进展及最新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山地震监测技术的进展及最新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采场地压显现预警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现场监测
        1.2.2 理论模型
        1.2.3 其他研究手段
    1.3 国内外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3.1 可靠性概述
        1.3.2 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可靠性理论在矿山巷道支护结构中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程潮铁矿地质概况及地压显现现状调查
    2.1 矿山概况
    2.2 矿山工程地质特征
    2.3 矿区构造概况
        2.3.1 断层
        2.3.2 破碎带
        2.3.3 节理构造
    2.4 程潮铁矿巷道地压显现现状调查
        2.4.1 程潮铁矿巷道地压显现特征
        2.4.2 程潮铁矿各水平区的地压显现概况
        2.4.3 巷道破坏现象及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
    3.1 深部采场地压显现概述
    3.2 预警方法的选择
    3.3 权重的确定
        3.3.1 指标规范化处理
        3.3.2 求解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和权重
    3.4 密切值法理论
        3.4.1 建立评价单元初始指标矩阵
        3.4.2 初始指标矩阵规范化
        3.4.3 计算最优解和最劣解
        3.4.4 利用欧式距离法确定各评价单元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
        3.4.5 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密切值
        3.4.6 根据D_i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排序
    3.5 密切值法的采场地压显现预警模型
        3.5.1 选取评价指标
        3.5.2 评价指标的量化
        3.5.3 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指标评价标准
        3.5.4 地压显现预警的判断依据
    3.6 预警模型的应用
        3.6.1 程潮铁矿概况
        3.6.2 构造初始指标矩阵
        3.6.3 初始指标矩阵的量化
        3.6.4 最优解和最劣解的确定
        3.6.5 求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3.6.6 确定各评价单元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
        3.6.7 密切值计算结果及排序
        3.6.8 结果分析
        3.6.9 密切值法模型的优越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能量支护理论的巷道支护方式设计分析
    4.1 能量支护理论的概述
    4.2 确定巷道地压显现的震级
    4.3 巷道支护方法的概述
    4.4 求解巷道地压显现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5 巷道支护方式设计实例分析
        4.5.1 地下油库
        4.5.2 5-1工作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巷道工程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5.1 巷道工程支护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概述
    5.2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5.2.1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变量
        5.2.2 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5.3 计算可靠度的常用方法
        5.3.1 一次二阶矩法
        5.3.2 蒙特卡罗法
    5.4 计算可靠度的新方法
        5.4.1 选取新方法的依据及内容简介
        5.4.2 选定取值点
        5.4.3 求解状态方程的均值
        5.4.4 求解状态函数Z的各阶矩
        5.4.5 求解可靠度P
    5.5 常见可靠度模型
        5.5.1 串联可靠度模型
        5.5.2 并联可靠度模型
        5.5.3 n中之r模型
        5.5.4 相关单元系统的可靠度模型
        5.5.5 等相关单元系统的可靠度模型
        5.5.6 条件概率的可靠度模型
    5.6 基于Rosenblueth方法的巷道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6.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6.2 巷道两帮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6.3 锚杆支护回采巷道整体的可靠度
    5.7 基于Rosenblueth方法的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7.1 锚喷网支护结构力学分析
        5.7.2 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应用
    6.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6.1.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6.1.2 相关参数对顶板锚杆支护结构可靠度的影响
    6.2 巷道两帮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6.3 锚杆支护回采巷道整体的可靠度计算
    6.4 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6.5 巷道支护效果的评定
        6.5.1 数显收敛仪的特点
        6.5.2 数显收敛仪的结构
        6.5.3 数显收敛仪的使用方法
        6.5.4 监测记录与数据处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微震监测用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微震监测研究综述
    1.3 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1.3.1 膜片式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1.3.2 顺变柱体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1.3.3 悬臂梁型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1.4 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解调技术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膜片式法布里珀罗加速度传感器
    2.1 膜片式FOFPA传感器理论
        2.1.1 F-P干涉理论
        2.1.2 FOFPA传感器的力学模型
    2.2 基于PE膜的FOFPA传感器
        2.2.1 模态分析
        2.2.2 实验验证
    2.3 基于MEMS复合膜的FOFPA传感器
        2.3.1 MEMS工艺
        2.3.2 MEMS复合膜的制备
        2.3.3 灵敏度的应力修正
        2.3.4 传感器设计与实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光谱解调技术
    3.1 光纤F-P传感器解调技术
        3.1.1 强度解调
        3.1.2 相位解调
        3.1.3 波长解调
    3.2 基于空间频谱分析的振幅解调
        3.2.1 检测原理
        3.2.2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3.3 基于自拟合差分法的时域信号解调
        3.3.1 检测原理与模拟仿真
        3.3.2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3.3.3 检测频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对称顺变柱体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4.1 非对称高灵敏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4.1.1 模型分析
        4.1.2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4.2 传感器优化设计
        4.2.1 封装设计
        4.2.2 预应力分析
    4.3 基于阻尼设计的宽频响探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震监测系统设计与现场试验
    5.1 光纤阵列复用技术
    5.2 系统工程化设计与性能测试
        5.2.1 系统工程化设计
        5.2.2 系统性能测试
    5.3 微震监测现场试验
        5.3.1 试验环境介绍
        5.3.2 传感网络与探头布设
        5.3.3 敲击测试
    5.4 微震监测数据分析
        5.4.1 敲击信号分析与识别
        5.4.2 爆破信号分析与识别
        5.4.3 微震信号分析与识别
        5.4.4 干扰信号分析与识别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深埋隧洞的岩爆特征及微震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岩爆研究现状
        1.2.2 微震监测技术发展及岩爆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岩爆特征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岩爆影响因素研究
        2.2.1 埋深与岩爆的关系
        2.2.2 开挖扰动与岩爆的关系
    2.3 岩爆空间分布特征
        2.3.1 岩爆轴向分布特征
        2.3.2 岩爆径向分布特征
    2.4 岩爆类型
        2.4.1 岩爆与掌子面时空关系
        2.4.2 应变型岩爆
        2.4.3 结构面型岩爆
    2.5 本章小结
3.微震监测系统的建立
    3.1 微震监测原理
        3.1.1 微震信号产生原理
        3.1.2 微震信号定位原理
    3.2 震源定量分析参数
    3.3 微震监测系统的建立
        3.3.1 微震监测系统铺设
        3.3.2 微震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微震监测预警研究
    4.1 微震信息的时间演化特征
        4.1.1 微震活动与岩爆的时间分布规律
        4.1.2 微震事件全天分布规律
        4.1.3 微震信息随时间演化规律
    4.2 微震活动与岩爆的空间分布规律
        4.2.1 微震事件密度云图
        4.2.2 微震事件及其能量与岩爆的轴向分布关系
        4.2.3 岩爆孕育过程中微震活动空间演化规律
    4.3 微震能释放特性与岩爆的关系研究
        4.3.1 微震事件释放特性与岩爆等级之间的关系
        4.3.2 基于微震监测结果的岩爆能量判别
    4.4 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综合岩爆预警方法
        4.4.1 岩爆综合预警方法
        4.4.2 岩爆综合预警方法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2.2.1 褶皱构造区应力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2 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2.3 矿山压力与覆岩运动研究现状
        2.3.1 矿山压力理论研究现状
        2.3.2 采动覆岩空间结构与应力场动态关系
        2.3.3 采动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2.4 国内外矿震及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2.4.1 国内外矿震的研究现状
        2.4.2 微震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2.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5.1 研究内容
        2.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采动过程演化规律
    3.1 矿区地应力测量及其分布特征
        3.1.1 地应力测量原理
        3.1.2 地应力测量方案
        3.1.3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分布特征
    3.2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场多尺度逐级反演分析
        3.2.1 地应力场反演方法
        3.2.2 地应力场反演结果
    3.3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3.3.1 原始应力场分布特征
        3.3.2 采动应力场沿工作面走向演化规律
        3.3.3 采动应力场沿工作面倾向演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时空分布规律
    4.1 褶皱构造的地质成因及力学特征
    4.2 矿区微震监测系统布置方案
    4.3 向斜轴区域采场特征区围岩破裂规律
        4.3.1 采场围岩特征区划分
        4.3.2 采场围岩破裂整体分布规律
        4.3.3 采场顶、底板围岩破裂分布规律
        4.3.4 采场特征区围岩破裂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应力分布特征及变异性分析
    5.1 向斜轴区域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模拟研究
        5.1.1 试验工作面概况
        5.1.2 试验模型及方案
        5.1.3 工作面覆岩变形及运动特征
        5.1.4 工作面覆岩应力分布规律
    5.2 采场煤壁支承区围岩应力特征
        5.2.1 工作面走向煤壁支承区围岩应力特征
        5.2.2 工作面倾向煤壁支承区围岩应力特征
    5.3 采场底板压缩区围岩应力特征
    5.4 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变异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向斜轴区域采场特征区围岩破裂机理实验研究
    6.1 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案
        6.1.1 实验条件
        6.1.2 实验方案
    6.2 煤岩冲击性能参数实验结果分析
    6.3 特征区围岩单向应力状态下破裂机理研究
    6.4 特征区围岩三向应力状态下破裂机理研究
        6.4.1 不同围压下特征区围岩宏观破裂特征
        6.4.2 不同围压下特征区围岩应力应变特征
        6.4.3 不同围压下特征区围岩破裂释能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围岩特征区内微震特征及其与应力状态相关性研究
    7.1 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微震特征分析
        7.1.1 不同破裂机理的微震分类
        7.1.2 不同围岩特征区微震事件的能量特征
        7.1.3 不同围岩特征区微震震源处应力特征
    7.2 微震参数的选择及其物理意义
        7.2.1 微震参数的物理意义
        7.2.2 微震参数分区计算的意义
    7.3 采场围岩特征区微震参数变化规律及危险区识别
        7.3.1 微震参数计算方法的选择
        7.3.2 采场围岩特征区微震参数变化规律
        7.3.3 向斜轴区域强矿震及冲击危险区识别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开挖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渗流通道识别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岩体多尺度力学研究
        1.2.2 地下水封洞库围岩渗流特性与稳定性研究
        1.2.3 地下洞室微震监测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2 洞库围岩节理测量、统计与模拟
    2.1 引言
    2.2 工程背景
        2.2.1 锦州某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3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洞库围岩节理信息统计
        2.3.1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
        2.3.2 洞库围岩节理测量和分组
        2.3.3 洞库围岩节理参数概率分布规律
    2.4 洞库围岩节理网络模拟
        2.4.1 统计均质区划分及模拟区域
        2.4.2 节理网络模拟参数
        2.4.3 节理网络生成
        2.4.4 节理网络模拟效果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洞库围岩表征单元体及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围岩细观力学参数反分析
        3.2.1 RFPA基本原理
        3.2.2 细观力学参数
    3.3 洞库围岩尺寸效应及表征单元体
        3.3.1 数值分析模型
        3.3.2 尺寸效应分析
        3.3.3 REV及其等效力学参数
        3.3.4 等效力学参数的验证
    3.4 洞库围岩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
        3.4.1 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方法
        3.4.2 案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开挖过程微震活动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洞库施工概况
    4.3 洞库微震监测系统构建与测试
        4.3.1 微震监测原理
        4.3.2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4.3.3 定位精度测试与波速优化
        4.3.4 波形识别和噪声滤除
    4.4 储油洞室开挖过程微震活动特征
        4.4.1 定量微震学理论
        4.4.2 微震时空分布规律
        4.4.3 微震活动特征与开挖施工的响应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开挖过程中的围岩优势渗流通道识别研究
    5.1 引言
    5.2 洞库施工期的围岩渗流规律
        5.2.1 RFPA~(2D)-flow基本原理
        5.2.2 典型洞库结构渗流规律分析
        5.2.3 岩脉影响区渗流规律分析
    5.3 新生微破裂的矩张量分析方法
        5.3.1 矩张量理论
        5.3.2 矩张量分析方法
        5.3.3 计算案例
    5.4 洞库围岩优势渗流通道识别
        5.4.1 洞库围岩新生微破裂的空间分布
        5.4.2 洞库围岩新生微破裂的连通性
        5.4.3 围岩优势渗流通道识别
    5.5 本章小结
6 开挖卸荷作用下洞库围岩能量演化规律与稳定性研究
    6.1 引言
    6.2 开挖卸荷作用下的洞库围岩能量演化规律
        6.2.1 开挖卸荷作用下岩体能量种类
        6.2.2 开挖卸荷作用下的岩体能量转化和3E现象
        6.2.3 开挖过程中洞库围岩能量演化特征
    6.3 基于多尺度等效力学分析的围岩稳定性
    6.4 洞库围岩失稳的微震前兆
        6.4.1 围岩失稳前兆分析方法
        6.4.2 围岩失稳的微震前兆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2章中K-S单样本检验量临界值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矿山地震对地表损伤及沉降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案
2 矿震对地表损伤变形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
    2.3 基于影响函数法的地表损伤变形预计
    2.4 小结
3 矿震扰动下地表的损伤破坏演化规律
    3.1 引言
    3.2 不同能级矿震对地表损伤变形的规律分析
    3.3 不同震源深度下矿震对地表损伤变形的规律分析
    3.4 不同覆岩属性矿震对地表损伤变形规律分析
    3.5 东滩煤矿工作面开采矿震规律分析
    3.6 小结
4 地表沉降数据统计及分析
    4.1 63_上05 工作面概况
    4.2 63_上05 工作面地表沉降变形实测及分析
    4.3 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鹤岗地区矿山地震监测与瓦斯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矿震、瓦斯突出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鹤岗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性
    2.1 鹤岗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2.2 鹤岗地区近几年的地震性分析
    2.3 鹤岗地区矿震活动的情况
第3章 建立综合立体的监测系统
    3.1 矿震监测台网的优化
    3.2 鹤矿SOS微震监测系统
    3.3 鹤岗矿山的瓦斯检测
    3.4 鹤岗矿山综合立体的观测系统建立
第4章 矿震监测与瓦斯预警的关联性研究
    4.1 天然地震与矿震之间的关系
    4.2 矿震与瓦斯溢出之间的关系
    4.3 贝叶斯定律在矿震概率预测中的运用
    4.4 天然地震与矿震及瓦斯溢出的机理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矿震监测与瓦斯预警的思路
    5.1 鹤岗矿区的网格化管理
    5.2 矿震台网的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
    5.3 预警的机制建立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目前存在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8)矿震识别及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矿震识别研究进展
2 矿震成因研究进展
    2.1 矿震震源机制
    2.2 矿震与构造关系
    2.3 矿震与瓦斯溢出
    2.4 矿震与开采进程关系
    2.5 矿震成因力学机制理论与实验研究
3 研究展望

(9)基于微震信息的深埋隧洞岩爆孕育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分类研究
        1.2.2 岩爆微震监测研究
        1.2.3 岩爆成因研究
        1.2.4 岩爆防治措施研究
    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本文总体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深埋隧洞微震活动与岩爆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
    2.1 工程背景及微震监测概况
        2.1.1 工程背景
        2.1.2 微震监测概况
    2.2 微震活动与岩爆的时间分布规律
        2.2.1 开挖过程微震活动与岩爆随时间演化规律
        2.2.2 岩爆孕育过程微震信息随时间演化规律
    2.3 微震活动与岩爆的空间分布规律
        2.3.1 开挖过程微震活动与岩爆的空间分布规律
        2.3.2 岩爆孕育过程微震活动空间演化规律
        2.3.3 微震活动与岩爆区域性集结分布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埋隧洞即时型岩爆孕育成因研究
    3.1 开挖速率对即时型岩爆的影响
        3.1.1 开挖速率与微震活动的关系
        3.1.2 开挖速率对即时型岩爆孕育过程的影响
    3.2 开挖方式对即时型岩爆的影响
        3.2.1 不同开挖方式下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3.2.2 不同开挖方式下的岩爆响应时间特征
        3.2.3 不同开挖方式下的微震特性对比分析
        3.2.4 不同开挖方式下的岩爆风险对比分析
    3.3 隧洞支护对即时型岩爆的影响
        3.3.1 不同支护类型下的岩爆分布规律
        3.3.2 喷锚支护对即时型岩爆孕育的影响
    3.4 结构面对即时型岩爆的控制作用分析
        3.4.1 结构面对岩爆宏观破坏形态的控制作用
        3.4.2 结构面对岩爆空间分布及强度的控制作用
        3.4.3 结构面对岩爆频次的控制作用
        3.4.4 结构面对岩爆孕育规律的影响
        3.4.5 结构面对岩爆孕育机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埋隧洞时滞型岩爆孕育成因研究
    4.1 时滞型岩爆特征分析
        4.1.1 时滞型岩爆定义及其判别准则
        4.1.2 时滞型岩爆发生洞段支护特征
        4.1.3 时滞型岩爆孕育过程微震信息时空分布特征
    4.2 时滞型岩爆孕育成因及其机理
        4.2.1 爆破扰动诱发时间滞后型岩爆案例分析
        4.2.2 爆破扰动诱发时空滞后型岩爆案例分析
        4.2.3 爆破扰动诱发时滞型岩爆的机理
    4.3 爆破扰动作用下时滞型岩爆发生规律
        4.3.1 爆破扰动作用下时滞型岩爆空间分布规律
        4.3.2 爆破扰动作用下时滞型岩爆时间响应规律
        4.3.3 爆破扰动强度对时滞型岩爆的影响
    4.4 爆破扰动对时滞型岩爆孕育机制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埋隧洞二次开挖扰动下岩爆成因研究
    5.1 二次开挖扰动下潜在岩爆风险区辨识
        5.1.1 辨识原理
        5.1.2 潜在岩爆风险区辨识
    5.2 二次开挖扰动下岩爆成因分析
        5.2.1 即时型岩爆
        5.2.2 时滞型岩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埋隧洞岩爆防治措施研究
    6.1 即时型岩爆防治措施
    6.2 时滞型岩爆防治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10)矿震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矿震监测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现状
        1.2.2 震相识别研究现状
        1.2.3 震级计算研究现状
        1.2.4 矿山地震定位研究现状
        1.2.5 传播模型研究现状
        1.2.6 矿震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矿震发生机理、分类及矿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
    2.1 矿震的发生条件
    2.2 矿震的分类
    2.3 矿震形成机理
    2.4 矿震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规律
        2.4.1 矿震三维激振模型的建立
        2.4.2 激振模型在震相识别中的应用
    2.5 矿震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2.5.1 分层介质中波阵面方程
        2.5.2 矿震波的波阵面
        2.5.3 三维波阵面方程
        2.5.4 矿震震波经介质变化面后任意点的波动方程
        2.5.5 波阵面在介质变化面上的传播速度
    2.6 本章小结
3 矿震信号识别方法研究
    3.1 矿震信号
        3.1.1 矿震波的组成和特征
        3.1.2 矿震信号的干扰因素
        3.1.3 矿震信号的筛选
    3.2 矿震信号的识别方法
        3.2.1 时域分析法
        3.2.2 频域分析法
        3.2.3 时频分析法
        3.2.4 模式识别的方法
        3.2.5 综合分析法
    3.3 基于分形理论的矿震波初至识别方法
        3.3.1 分形维数应用的可行性
        3.3.2 矿震信号的分形维数计算
        3.3.3 模型应用矿震定位实例
    3.4 本章小结
4 矿震定位方法的研究
    4.1 矿震的发震时刻
        4.1.1 地震发震时刻的测定方法
        4.1.2 矿震发震时刻的测定方法
    4.2 矿震的定位方法
        4.2.1 地震定位方法
        4.2.2 矿震定位方法
    4.3 修正的 SW-GBM 定位公式
    4.4 本章小结
5 矿震震级及预测的研究
    5.1 地震震级概述
    5.2 矿震震级的测定
        5.2.1 近震震级M_L
        5.2.2 矩震级M_W
        5.2.3 续时间震级M_D
        5.2.4 级标度在矿震震级测定中的应用
    5.3 矿震预测
        5.3.1 东滩煤矿试验区概况
        5.3.2 最大熵原理建立震级概率分布统一预测模型
        5.3.3 最大信息熵统一预测模型建立
        5.3.4 矿震预测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矿震监测台站的空间分布研究
    6.1 概述
    6.2 监测台站分布准则
        6.2.1 P 波到时计算
        6.2.2 监测台站空间结构的选择
        6.2.3 监测台站台址选择
    6.3 木城涧煤矿应用实例
        6.3.1 木城涧煤矿台址选择
        6.3.2 矿震定位计算方法
        6.3.3 监测台站位置的确定
    6.4 兖州东滩煤矿应用实例
        6.4.1 监测台站台址选择
        6.4.2 台站的优化
    6.5 矿震监测台站数量对矿震预测的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研究
    7.1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构成
    7.2 矿震监测定位终端系统的布设与组成
        7.2.1 台站的选址
        7.2.2 台站的组成
        7.2.3 矿山微震监测系统的总体布置
    7.3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软件的构成与功能介绍
        7.3.1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软件结构
        7.3.2 矿震监测定位系统的软件功能
    7.4 矿震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7.4.1 矿震监测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7.4.2 矿微震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施
        7.4.3 矿震监测管理系统软件的主要构成及功能
        7.4.4 微震监测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结构及主要功能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查新结论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矿山地震监测技术的进展及最新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D]. 杨洋.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微震监测用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 李世丽. 安徽大学, 2020(07)
  • [3]深埋隧洞的岩爆特征及微震监测预警研究[D]. 段文硕.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4]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D]. 蒋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开挖作用下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的渗流通道识别与稳定性研究[D]. 庄端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6]矿山地震对地表损伤及沉降的影响效应研究[D]. 曹京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鹤岗地区矿山地震监测与瓦斯预警研究[D]. 张永刚. 吉林大学, 2018(01)
  • [8]矿震识别及成因研究进展[J]. 张华,姚宏,陈鑫,黄树生,牟剑英. 国际地震动态, 2014(03)
  • [9]基于微震信息的深埋隧洞岩爆孕育成因研究[D]. 赵周能. 东北大学, 2014(03)
  • [10]矿震监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贾宝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矿山地震监测技术进展及最新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