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价降价促销的经济分析

电价降价促销的经济分析

一、电力降价促销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卢灿生[1](2020)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服装业是民生产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开放六个方面,论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纺织服装行业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的难点、方法和技术等,第二章回顾了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这是制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据之一。第三章分析了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接下来的各章是对已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果、市场状况的评价,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政策建议。除了第一、第二章和第三章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四章基于碳排放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对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以上两点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层面服装业生态环境作了分析。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与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对行业生态环境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作用相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经济增长对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影响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不甚明显。通过以上三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纺织服装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总体提升,但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和产业特征。第五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及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对纺织服装行业产业政策演化及评价进行了概述。采用邹至庄检验方法(Chow test)判断加入WTO是否显着利于我国出口和行业发展。分析表明行业内部受益于国际贸易配额制政策也存在差异。总体上粤港澳大湾区9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较为受益于贸易配置政策。第六章通过数据模型对比分析了供给侧因子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得出纺织服装行业全行业供给侧改革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不甚明显。借用DEA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参照Joshi(2010)对印度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研究,对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得出,广深莞纺织服装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分异较为明显。2000-2016年,广深莞纺织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走势;纺织服装服饰业呈现趋异走势;皮革毛皮羽毛制鞋业呈现趋异走势。本章的最后部分比较了深圳、广州和东莞的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广东省中深圳和广州在纺织服装方面的发展最为典型。第七章从纺织服装行业消费者效用分析和纺织服装消费影响因素尤其价格因素看待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状况,以此评价消费者对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认可程度。利用2007-2016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滞后原因,得出城镇居民服装消费及时尚度普遍偏低且受到诸多宏观层面因素稳健性影响这一基本结论,对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国家以服装为载体布局“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启示意义。并针对全文分析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中国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时尚的措施:第一,提高社会保障措施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第二,研判时尚发展规律布局纺织服装消费城市和网络空间。第三,强优势补短板提高纺织服装行业有效供给能力。第四,重点改进影响要素保证纺织服装消费可持续性。第八章通过对日本、美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并借鉴。得出政府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时尚教育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启示。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前面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要实现的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和完善以下各方面的政策:一、提高企业满意度;二、提高政府满意度;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一、生态文明优先;二、区域协调发展;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王小兵[2](2019)在《TF精密空调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空调研发制造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首先,中国经济30多年来高速增长不再,民用空调产品需求增长放缓。其次,因为国内综合成本过高导致部分制造业转移,工厂类的空调需求减少。而供给端,国内空调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加之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产能巨大;国外企业借助全球化机会抢占了国内很大市场份额。在需求和供给形成剪刀差,中国空调产业呈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拓展境外国家市场,深耕细分市场,成了中国企业的选择。TF公司是东莞市一家拥有自己研发和生产的空调企业。本文基于TF公司在孟加拉展开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孟加拉国家对洁净精密空调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并根据TF公司实际销售业绩和服务情况,提出了孟加拉市场的营销问题和本文的研究论点。本文根据收集的信息,运用营销管理,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等营销主要理论对TF公司的具体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采用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工具研究TF公司孟加拉市场竞争态势,进而深入研究了市场营销策略,得出了研究结论。本文指出TF公司的孟加拉市场客户是工业产品的组织市场,提出产品专业化的多元细分市场定位,分析出适用的市场营销差异化策略,包括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服务和差异化销售。本文根据孟加拉的经济背景,以及孟加拉市场和中国市场产业匹配性特点,提出并论证了TF公司在孟加拉市场采取带服务的洁净精密空调营销策略,在差异化服务层面采取技术创新,多渠道销售,灵活的定价等策略。本文在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基础上,建议企业加强品牌推广,努力打造洁净精密空调细分行业龙头品牌的企业战略。

赵尉清[3](2017)在《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是提供热力、电力等常规动力的基础,加之天然气利用具有显着的清洁、高效特性,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世界能源优化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天然气产业发展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各国能源业界的焦点和热点。另外由于天然气产业具有很强自然垄断性,且关乎国计民生,一直以来也是各国政府规制的重点领域。天然气产业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支柱,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历经了改革开放前的“政府垄断期”、改革开放之初的“寡头垄断期”以及产业大重组后的“寡头竞争期”,目前正朝着“市场化竞争期”迈进。在此之中得益于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以及社会低碳环保意识的崛起,天然气终端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需求增长突飞猛进,天然气产业得到高速的发展,市场化程度亦逐步加强,除传统的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外,地方国企、民企、外企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新兴力量开始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天然气产业变迁仍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朝着市场化方向转变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制政策不健全而导致的市场竞争偏弱、经营效率较低、运营绩效不理想等问题也在不断凸显。截至目前,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与西方先进国家同业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所以中国天然气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其间政府如何对产业施以系统而有效规制,成为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产业链视角为基础,将研究重心聚焦在中国天然气产业组织的SCP以及产业规制之上,来进行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以及规制体系构建的分析研究。全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文章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考察,主要涉及到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自然垄断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规制理论等相关知识。作为本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为本文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天然气产业链及其自然垄断性进行了研究,从天然气资源的概念和特性切入,分析了天然气产业链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衔接机制和动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天然气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划分对于各领域的自然垄断性进行了研究,进而总结出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链进行规制的出发点、目标以及所采取的主要规制方式手段。接着,对中国、美国和英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发现了中国天然气产业与西方先进国家同业目前仍在产业结构、产业立法、监管体系、价格规制、供气保障以及设施配套等方面存一定的差距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以美英两国同业发展为借鉴,从举措和效能两个维度归纳了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启示。随后,基于产业链视角,使用SCP模型对于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结构,接着对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了考察,最后分析了产业的市场绩效。同时通过建立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的指标评价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于我国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的发展沿革进行评分比较,一来可作为SCP模型分析结果的检验和佐证,二来可发现产业演进过程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和因素,为下一步提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建议来提升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而做好铺垫。进一步,通过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分析以及“十三五”期间国内天然气资源供需态势的预测,提出了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S—C—P目标,并从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和提升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较为系统的总结了产业的发展举措。最后,提出了我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构建原则,并按照“量”和“质”两个范畴对我国天然气产业规制的目标体系进行了分类,同时也按照引导性工具、激励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对天然气规制体系的政策工具系统进行了归纳。在此之上,分别以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领域为划分,构建了各自相应的规制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整个产业链的规制总体系,最后对于实现该规制体系所需要的政策建议进行了阐述。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为:(1)研究角度的创新。本文基于产业链的视角,结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进行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研究,研究视角具有全局性,研究结论对于解释当前天然气产业的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普遍性;(2)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目标系统和规制体系。基于天然气产业链,按照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划分,从“量”和“质”两个角度构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目标系统,并围绕该目标系统的实现,结合当前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提炼各领域的规制要素,构建了相应的“分-总”结构的产业规制体系;(3)以SCP模型为框架,从结构、行为和绩效三个维度提炼了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的目标,并以此为指针系统性提出了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的改革举措。同时立足于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所构建的天然气产业总的规制体系有针对性的给出了实施政策建议,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曾川,孙文,索忠乐,耿建舟,张正明[4](2016)在《关于赴英国开展竞争政策培训有关情况的报告》文中认为9月11日24日,我局组团赴英国开展了竞争政策专题培训学习工作。此次培训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及龙比亚大学竞争法学教授、年利达律所反垄断律师、RBB经济咨询公司反垄断经济学分析专家对英国反垄断法及其执法实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讲解,并与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苏格兰消费者与竞争政策部、英国消费者协会、英国乐购超市就反垄断执法、市场价格行为监管、消费者价格权益保护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向为民[5](2014)在《房地产产业属性及产业关联度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业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城市化,从而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和稳定。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揭示房地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内在联系,表明房地产业为前向关联产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对后向关联产业的依赖程度以及对环向关联产业既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又对它们产生依赖,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首先描述房地产及房地产业含义、成长历程、发展概况和产业属性,提出产业关联及产业关联模型的含义,明确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研究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并选取东、中、西部的代表省市上海、湖北、重庆三个地区的房地产业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分析了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于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研究,分别对1997、2002、2007年房地产业的前向直接和完全关联产业、后向直接和完全关联产业、环向关联产业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得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第三产业,逐渐脱离对重工业的依赖,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趋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与金融业的关联关系重要程度有所下降。同时,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多为双向关联关系,说明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同时还说明社会各产业间的联系变得紧密、深入,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产业相互协调。关于房地产业关联度的地区比较,选取典型地区(东、中、西部)的房地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对比分析房地产业关联度,从而剖析地区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全国以及上海、湖北、重庆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来说明我国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也较好,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关于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选择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借助计量经济软件Eviews6.0,分别对我国1994—2012年间的城市化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地产投资,从基本线性关系和VAR模型分析与协整检验两个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房地产业和城市化水平正处于不断上升阶段。通过对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城市化率增速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的房地产增长速度和城市化增长速度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关性,且前者的增速快过后者的增速,两者之间显示出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而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与城市化率,二者保持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且相关性显着。最后用就业产值系数分析房地产业的关联产业对社会就业的吸纳能力,同时通过计算就业产值弹性系数来分析房地产业间接带动的社会就业,研究表明房地产业与全部行业都有着前后向关联关系,能通过其后向关联关系来拉动大部分产业就业,但对少数产业的就业有负面影响,且随着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引起的就业增长不大。

赵庆国[6](2013)在《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运营以来,经过40余年发展,世界高速铁路形成了以日本新干线N700系与E5系、法国TGV和德国ICE为代表的列车技术系统。我国建设高速铁路方案于1990年进入决策层视野,到90年代末付诸实施。跨入21世纪,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我国高速铁路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迅猛发展。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列车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高铁客运专线达到9356公里,超过了世界所有其它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CRH高速铁路技术谱系以崭新的面貌,汇入了世界高铁技术体系之列。高铁发展初期,人们普遍认为高铁发展只意味着铁路行业内部高等级路网的铺设、高速列车装备的使用。随着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技术路径取得重大成就,以及高速铁路网建设给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革命性影响,高速铁路成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在2010年底召开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国务院领导明确宣布:中国政府已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十二五”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之一就是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把高速铁路发展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成就之一给予充分肯定,高速铁路成为宇宙空间技术、海洋探测技术之外地面运输高新技术的代表。尽管高铁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但高速铁路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铁是否需要发展、如何发展等论争贯穿在高铁发展全过程。甬温线动车组安全事故,以及融资债务、安全运营、施工质量、管理失控和领导腐败等问题的暴露,使高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如何加强高速铁路技术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和运营管理水平,如何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速度与安全、质量与工期、效益与效率、标准和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对高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2013年初《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出台,铁路实行政企分开总体性改革。这一重大体制改革对已建高铁资产的运营管理、高铁建设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家已有产业政策保持稳定不变的情况下,高铁产业如何保持应有地位和获得更大发展、如何解决好高铁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何解决高铁建设投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高速铁路发展安全监管、如何处理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如何应对来自国际高铁技术的激烈竞争等问题,摆在了高铁产业发展面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适应,有针对性回答并解决上述不同层面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论文第一大部分,系统梳理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重点分析高铁产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贡献作用,并从管理体制、运价规制、运输资源配置及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等角度入手,剖析了影响高铁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而阐明高铁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这部分内容创新点是把高铁产业视为完整系统,以整个产业发展为立足点,研究高铁产业内各子系统、产业核心层与外部产业链系统的关系,使产业发展研究视野更开阔、针对性更强。高铁产业以高速动车组运营和服务为核心,包括技术研发、客运专线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装备制造、牵引供电及现代通信和信号技术、产品设计和服务等诸多环节的战略性产业。置于国民经济大系统中考察,高铁产业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高铁技术层。二是高铁产业核心层,可分为技术研发、机车车辆装备制造、工务工程建设、高铁运营和运输管理等四个子系统。三是高铁产业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层。论文着重以高铁产业核心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体制和政企分开体制下高铁产业发展比较,分析了高铁技术引进研发和创新、技术链向产业链转化、产业内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和制约协调推进的关系,以及高铁产业系统对其它国民经济产业系统、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效应,明确了高铁产业的发展定位,揭示了高铁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论文第二大部分,主要围绕政策制定过程、政策重点内容及政策实施手段,分别在高铁产业发展的管制体制、运价及安全规制、技术发展、投融资改革以及高速铁路区域布局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管制体制方面,我国高铁产业管制目标是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规制能更迅速灵活地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从管制机构和管制主体来说,当前重点抓好两大任务:一是统一管制机构,坚持一体化管理,铁路产业、高铁产业须由一个隶属人大或国务院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步调一致、独立运作的统一管制机构来完成,对路网建设规划、高铁价格、安全监控、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市场准入退出等领域实施监管。二是依法合理管制,坚持立法先行原则。管制标准、内涵、手段、方法和实施细则必须有明确具体的立法规范,并在切实保障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实施合理管制。从管制对象即高铁产业企业来说,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在高铁产业发展的四个子系统中,其它三个子系统市场化水平较高,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唯独作为高铁产业经营管理子系统的铁路企业,尚未完全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营还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高铁产业发展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通过高速铁路营运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确立运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高铁产业现有速度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和服务优势得到更充分展示。铁路企业市场化改革,除《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经确定的基本方向主要措施外,需要从两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一是现有客运专线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模式下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建立铁路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为高铁产业发展提供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在产业规制政策方面,高铁产业规制内容丰富,包括价格规制政策、市场准入规制、市场退出规制、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制、安全规制等。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铁产业规制着重强化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加快运价机制改革,确立灵活机动、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的经营机制。高铁产业要建立符合市场体制需要的价格形成、价格结构和价格变动制度,在遵守社会公共利益和普遍服务原则下,根据特定的管制标准、程序和方式,赋予铁路运输企业在价格上下限之间灵活浮动的权利,应该成为未来高铁运价确定的一个方向。二是应借鉴国家高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经验,成立独立、权威的高铁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机构,专门负责工程项目的开工和交付使用,铁路运营设备投入使用的审批,机车车辆的建造、购置许可,事故调查、分析及事故责任、赔偿数额和责任者的处罚,以及路网准入和互联互通的审查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包括计划、实施及资金预算)等,从制度上确定高速铁路的安全生产和运营。在技术创新政策方面,论文提出,推动高铁产业技术发展,仍然是高铁产业发展必须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铁技术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重大发展和突破,与我国政府在高铁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组织、强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国高铁技术虽然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但许多技术是否已经成为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尚需时间考验,而且在高铁产业国际化进程中,世界各国技术竞争愈演愈烈。在继续发挥政府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中的战略规划和组织引导作用同时,要持续推进高速铁路技术的技术创新,防止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建立符合我国铁路实际和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趋势的技术标准体系;重视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为高铁产业国际化方向打好基础;加强高铁产业技术应用人员培养和培训。在区域布局规划方面,高铁区域布局要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城市群分布格局、与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密度、与特定政治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的发挥等相适应、相匹配。论文在总体分析了高铁产业布局的技术结构、路网结构、时间序列结构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地位之后,针对高铁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两条对策建议。一是充分发挥高速铁路网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担纲作用,确保高铁既能高效汇聚其他运输方式客流,又能将客流高效分流到公路、民航及城市公交、轨道交通方式中去,强化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协同效应。二是高铁布局应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路线、枢纽选择和选址对区域经济的开发作用,即关注高速铁路或高速公路等运输方式配比对区域经济的开发性和先导性。在投融资政策方面,论文提出,以原铁道部为主导的负债融资的发展模式已经步入制度收益递减阶段,当前必须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与高铁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注重完善高铁交易规则;采取以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为主的多种融资方式时,要注意政策设计与高铁公司成长周期的匹配;建立公益性线路与公益性运输补贴制度;加快建立铁路发展基金。由于高铁建设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报期长特点,无论采取何种刺激措施,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资高铁建设的规模和数量都会有很大局限,因此高铁投资主要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最为直接手段是争取国家财政加大对铁路建设支持力度。目前一个紧迫措施是加快建立铁路发展基金,既为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创造条件,又扩大铁路建设资金来源。鉴于区域性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地方公共产品特征,地方政府作为区域铁路外部性主要和直接受益者,理应承担高铁建设投资主体责任。高铁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应用性很强。产业经济一般规律与我国铁路产业发展要求之间并不全是简单对应关系。理论推导与现实抉择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对高铁这种自然垄断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社会性和赢利性集于一身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其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划分存在一定难度,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弹性。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铁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由于国情、文化传统差异,没有统一模式可循,每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特点。论文在运用经济学一般规律同时,从我国高铁产业发展所处特定历史、人文和制度环境的内在要求出发,力争把阶段性产业政策与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把局部性政策手段与全局性综合举措结合起来,努力使研究做得更理性和更有针对性。因此在对体制改革、产业规制、技术创新、区域布局、投融资等具体政策进行分门别类分析基础上,为保证不同领域的政策主张能够形成综合效应,论文结合我国国情、路情,提出了若干整体性的战略策略。一是要把高铁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之一,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重视高铁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技术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加强对相关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三是要提高政府产业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和效能水平;四是要加强立法建设,为促进高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五是要积极培育高铁文化品牌,打造高铁文化产业链。高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尚处于成长壮大中,其综合经济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因此论文针对我国高铁产业发展进行的对策研究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和发展。

张学军[7](2013)在《中国财产保险行业自律价格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体制改革迈进的过程中,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行业协会维护的是本行业的特殊普遍利益,当限制竞争能给本行业的企业带来超额垄断利润时,行业协会就会采取各种限制市场竞争行为。在行业协会的诸多限制竞争行为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便是行业协会价格卡特尔。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研究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对中国目前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财产保险业为研究对象,根据财产保险市场的特征,主要运用博弈论对中国财产保险行业自律形成的价格卡特尔联盟,从形成动机、联盟垄断利益分配、联盟成员策略选择、联盟维持与解体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为中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行业协会以自律名义组成的价格卡特尔联盟进行规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在第三章笔者对当前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市场势力分布从供给主体数量、市场份额分布和市场势力在区域间的分布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供给主体数量不断增加反映了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而财产保险市场份额仍然集中在少数大型的财产保险公司手里。目前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上高进入高退出壁垒的特点十分明显,结合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国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行政力量干预的结果。各财产保险公司业务趋同,品种单一,产品差异性小是引发财产保险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的原因之一。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需求受到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微观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受到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约束。由市场上所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的保险行业协会为成员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在第四章中笔者重点分析了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价格联盟成因。现阶段中国财产保险市场正处于转型期,过度竞争是转型期的最大特征,财产保险市场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危险。为了从价格战的“囚徒困境”中脱离出来,财产保险市场中的所有大小保险公司联合起来通过限制供给量,操纵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形成价格联盟。通过对财产保险市场价格战原因的博弈分析发现:在这个价格战“囚徒博弈”中,无论是在默契合谋或不合谋情况下,也不论对手选择什么策略,每个保险公司的最优战略都是降价。所有公司都选择降价是这一囚徒博弈的纳什均衡。价格战无法避免,而持续的价格战又导致价格逼近边际成本的利润为零甚至为负的灾难性后果。为了维持本行业的利润水平和避免激烈的竞争,财产保险公司自然选择了价格联盟。根据财产保险市场存在行业协会这一特征,利用通信博弈理论剖析价格联盟形成机制,运用边际成本分配法和合作博弈理论对财产保险价格联盟的利益分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为了从价格战的“囚徒困境”中脱离出来,财产保险市场中的所有大小保险公司通过行业协会这个沟通渠道,联合起来通过操纵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形成价格联盟。利用加权夏普利值进行联盟利益分配,可以实现联盟分配的公平和效率。财产保险价格联盟在就市场价格达成统一的垄断价格后,各家保险公司凭借其自身的竞争力,在约定的联盟价格下,进行竞争,由市场检验它们真实的竞争力,并得到它们应得的市场份额和销量。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利用博弈模型研究了定价机制及其市场需求变动对一般性卡特尔的稳定性的影响效应,数理分析的结果表明一般性卡特尔天生就具有不稳定性,结合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的特征,采用“智猪博弈”模型的分析方法发现,财产保险行业自律价格联盟形成后,当保险公司都以争取市场份额为主要经营目标时,大、小保险公司在联盟博弈时都采取背叛策略,价格联盟将很快瓦解。当以利润或利润兼顾市场份额为经营目标时,小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依旧是背叛,但大保险公司的占优策略却是在联盟定价为垄断低价处进行合作。由于大保险公司占据了主导地位,控制了价格联盟的定价权,为了其自身利益,它们将价格联盟的垄断价格定在大保险公司限制销量,而小保险公司不限制销量,按其最大供给能力进行销售时的垄断低价,这样,既维护了大保险公司的利益,同时,也维持了价格联盟的稳定。这个研究结果对大卡特尔联盟成员在小联盟成员背叛时,应维持高价的原有研究结论进行了完善。为了保证价格联盟的持续稳定,价格联盟在建立之前或者建立的初期就设定了保障联盟稳定性的机制,包括促发策略、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但是,市场需求变动对一般性卡特尔的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财产保险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时,市场总需求低于市场上所有保险公司对市场总销量的最低限度要求时,价格联盟的稳定机制都将失效,各家公司都会采取降价策略来促进销售,价格联盟瓦解。只有各家公司都降低销售预期才有可能使行业自律价格联盟重新建立。当财产保险市场的需求增长达到较高水平时,即使小保险公司全部都采取背叛策略,降价促销,达到它们最大销量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但是大保险公司依旧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得到与其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相对应并且大于其销量下限的销量,因此大保险公司就不会启动冷酷策略,价格联盟保持相对稳定。最后,笔者根据前文的计量分析和博弈结果,在保险业行政监管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应加强对保险行业及相关行业协会的监管,维护公共利益;第二,应对以行业自律公约为名的价格联盟进行严格管制,不应给予反垄断豁免;第三,保险监管部门应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利用市场准入审批阀门,调节好需求与供给平衡;第四,应该放松对条款和费率的管制,让市场进行充分竞争;第四,充分利用偿付能力充足率这个杠杆,调节市场供给能力和保险公司经营目标。

刘盾[8](2013)在《论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 ——理论综合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事劳资分配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文章完成了三项理论任务:其一,详细地梳理、比较、评判新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劳资分配思想,重点是全面批判新古典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分析马克思和后凯恩斯主义的互补性和内在联系;其二,在综合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建立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亦即劳资分配比例的系统化决定因素,以及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方式,其间提出若干理论命题与推论;其三,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及相关现象展开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分析部分提出的命题与推论,得到若干启示与政策建议。在理论回顾与批评部分,笔者沿着经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依次回顾、评判了现代三大经济学理论体系——新古典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文章指出,新古典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乃至整个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在立论基础、理论建构和方法论方面都存在不容回避的缺陷,“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不足以解释现实中的劳资分配问题,更不能用来指导收入分配实践。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从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共同的学术传统,二者在本质上兼容,在侧重点上互补。通过对二者不同“支流”的比较研究,笔者归纳出了两条理论脉络:“马克思(高登)-斯拉法-卡莱斯基”(MSK)体系和“马克思(古德温)-卡尔多-罗宾逊”(MKR)体系。MSK体系研究先于价格体系存在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劳资分配的决定作用,它对应劳动收入份额的潜在均衡水平;MKR体系研究社会经济因素既定,劳动收入份额在利润预期和有效需求的作用下围绕潜在均衡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劳资分配是经济学的理论本体及其潜在意识形态和阶级属性的核心。选择什么样的劳资分配理论指导实践,关乎政治立场和经济方针。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乃至经济体制改革要摆正方向,就必须改变新古典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重塑基于马克思和后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综合和应用部分,笔者分别基于MSK和MKR理论体系,分析建立劳动收入份额的静态决定机制和动态决定机制。静态决定机制不考虑预期和有效需求的影响。文章指出,宏观劳资分配服从剩余价值规律,工资份额与剩余价值率成反比。剩余价值率取决于特定“积累的社会结构”(SSA)下的劳资力量对比,其中SSA以微观生产方式为核心特征,它是决定劳资关系进而剩余价值率的本质因素,其他制度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工会力量和政府干预等,通过作用于生产方式,或者直接影响劳资关系,影响剩余价值率。各行业的价格加成率、技术构成和工资率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额在行业间的再分配,进而决定了行业工资份额。特定行业的价格加成率、技术构成和工资率对各自平均水平的偏离,决定了行业工资份额对平均工资份额的偏离。通过上下游行业的价格传导效应,低工资份额的行业实际上得到了高工资份额行业的剩余价值让渡或补贴。动态决定机制假设社会经济因素既定,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在预期和有效需求的作用下,沿“历史时间”的变动趋势。文章表明,短期内劳动收入份额与投资率成反比。在预期利润率、投资支出、有效需求、就业率、产能利用率、工资率和价格水平等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的连锁反应下,劳动收入份额呈反周期波动。长期内,劳资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根据投资支出对利润份额和产能利用率的相对反应敏感程度,经济增长表现出“工资拉动”(wage-led)和“利润拉动”(profit-led)两种模式。在工资拉动模式下,劳动收入份额提高会导致经济增长率提高,公平与效率的目标相容;在利润拉动模式下,劳动收入份额提高会导致经济增长率降低,公平与效率需要权衡。在实证研究和启示部分,笔者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理论综合与应用部分提出的命题与推论,同时解释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和相关问题,主要结论包括:(1)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化经济部门的扩大以及资本化经济部门内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薪金份额相比工资份额持续提高,薪金收入与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3)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差距分解为价格加成率、技术构成和工资率的差距,其中价格加成率与国有垄断势力、产业集中度和人均固定资本存量正相关,与技术构成负相关;工资率与国有企业的就业比重和技术构成正相关。国有垄断行业的高加成率和高工资率造成对下游行业的工资份额和利润率的双重挤压。(4)劳资分配失衡和产能过剩问题密切相关,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5)当前我国经济已处于工资拉动增长的阶段,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劳资双方的利益共赢,公平与效率的目标相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得到如下启示:(1)无论从实证的角度还是规范的角度,都有必要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想不可取。(2)需要辩证看待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该鼓励一般国有企业扩大就业覆盖率,让按劳分配受惠更多人群;但对于垄断性的中央企业,应逐步引入竞争,同时提高利润上缴比例。(3)不是产业结构决定收入分配,而是收入分配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是否适合既有的分配与需求结构之别。应走出“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善的结果,将是消费品制造业和普通消费服务业的比重扩大。(4)当前我国最需要的是一大批稳定、富足、团结的产业工人队伍,而不是更多的白领精英。为此需要消除就业身份歧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强工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改革税制,营造优先就业、民生和劳动权益的制度环境。

王建府[9](2012)在《我国零售业寡头市场结构雏型的博弈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零售企业规模逐年扩大,零售百强销售规模所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稳步提高,说明我国零售企业的影响力在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在稳步提升,推动零售业持续演进。零售业体制演进究竟导致我国零售市场集中度提高到了何种程度,及其对市场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本文研究这个选题,用理论分析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二方面结合,来论证我国零售寡头市场结构是否已经形成,并揭示其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证实零售业体制演进,导致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形成。这里把市场集中度指标达到或接近寡头垄断,市场中达到最佳规模(平均成本达到和维持最低点)的零售商数量少,同时有众多中小零售商并存的市场结构状态,定义为寡头市场结构雏型。目前此种市场结构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但同时也降低了竞争性,导致寡头零售商控制的渠道,权力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与供应商渠道冲突,也发生了店大欺客等不良现象。这些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综合影响,将对我国零售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内容包括四大部分(共7章):绪论(第1章)、市场结构演进及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形成(第2、3章)、寡头市场结构形雏型市场关系的影响及治理(第4、5、6章)及结论和政策建议(第7章)。各章内容简述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第2章,分析了我国零售发展的供给动力和需求动力。第3章,分析了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和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形成。改革开放为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持续注入了动力,零售业受自身成本特征影响朝向寡头趋势发展,在我国零售寡头通过不同的成长路径,实现规模扩张,目前我国零售业已经形成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当前我国零售业具有规制宽松、寡头零售企业渠道权力超强,对供应商形成采购权垄断、寡头零售商对商圈内消费者形成销售权垄断、零售行业协会自律性差、供应商组织化程度低和消费者维权力量弱等阶段性特征。第4章,分析了我国零售业寡头市场结构雏型下,零售寡头因竞争对手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从而形成相应的相互竞争关系。当前我国寡头零售企业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内资寡头和外资寡头,他们之间形成了比较错综复杂的竞争关系,既有阵营与阵营之间的竞争,也包括阵营内部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内资寡头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内资寡头和外资寡头的竞争和外资寡头之间的竞争。第5章,分析了寡头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关系调整:强制收费的成因及治理。由于我国零售业中政府规制缺失,加之寡头零售企业占有渠道资源,对供应商拥有采购权垄断,引发寡头零售企业对供应商强制收费问题。强制收费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应当加强治理。第6章,分析了寡头零售企业与顾客关系调整:由让利促销向渠道收益共享转变。实践表明,在营销渠道中,顾客、供应商和寡头零售商,分别以购买行为、供货行为和营销行为参加了渠道价值创造,渠道收益是他们的共同成果,理应按各自贡献大小归他们分享。在我国寡头市场结构雏型下,只有寡头零售商树立起三方共赢的理念,并且实行渠道收益共享,三方共赢机制才能建立起来,供应商、寡头零售商和顾客之间才能构建稳固的战略同盟。第7章,概括全文相关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洪永裕[10](2012)在《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技术进步之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经济衰退、工业污染、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粮食危机、环境保护等问题,促成生物科技萌芽;农业发展迟滞、少子化、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盛行、医疗支出增加、化学合成新药瑞减、处方药缺少植物药等问题,与低碳经济、消费行为、全民健保、预防医学、人类基本需求、饮食习惯等演化趋势,促成中草药生物科技蓬勃;另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亦推动传统暨替代医学,而且台湾的库兹涅茨曲线亦已进入关键拐点,在盘整中有上升趋势,而加快中医药产业链技术进步亦是有效缩小分配不均的方法之一;尤其传统农业结合中医与现代生物科技成为知识农业,是小农国家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因此农业生技策略性产业之一的中草药生技产业突出。然而台湾最高行政部门财经咨询小组于2009年12月第18次会议中,却指出行政部门近三十年策略性推动生技产业,但中草药需求及产业发展仍然迟滞。基于一般产业技术进步之经济分析均着重市场面及供给技术面之配合探讨,而农作物加工产业是中医药产业链的关键产业,其原料及产品变动可反映上游农业供给及下游医药市场需求趋势,故为厘清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供需、关键子产业及要素、具发展前景的产品及技术等问题,我们首先就市场需求面,探讨消费者、产品及要素价格、投资等趋势。其次根据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均衡,以及人们行为法则中的供给(需求)法则之物品供给量(需求量)与其价格间,成同向(反向)变动关系,而且总体经济学或个体经济学均强调技术进步主控经济成长,故再建立平减二次方程式之利润函数模型,估算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要素需求链及四大子产业之要素产出贡献及效益、供给价格弹性、要素需求价格弹性、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等,并透过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要素结构、技术效率、市场价格等变动,来了解供需失衡及生产要素之变化,探讨整体中草药生技产业及关键要素之发展方向及策略。经实证分析后,本研究主要发现有三点:第一点、实证分析之回归模型调整拟合优度Adjusted R Square达0.909~0.984时,可提高解释度,确保结论一致性及不偏差。第二点、经由产业之供给及要素需求函数估计结果中最大相关估计系数的组合,可得出产业之要素需求链,揭露各要素相互关连性并凸显产品结构及影响产出的因果。第三点、经由产业之供给及要素需求函数估计结果中净利贡献、供给贡献、需求变动趋势等估计值的比对,可得出产业之主要素投入及产出变动状态,揭露主要素投入效率并凸显营销、研发、生产等营运缺失。总结实证分析结论后,具体发展建议如下:就市场而言,根据消费、投资、产品需求、要素需求等趋势推估,中草药生技产品应朝具价格低廉优势及保健功能的植物药材食品发展。就供给及技术而言,根据要素需求链之推估,中草药生技产业整体获利之影响主因是益生菌保健食品供给过多,故保健食品产业应多用植物药材,少用葡萄糖。另外根据净利及供给之产出贡献及效益、供给及要素需求价格弹性、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等推估,为避免四大子产业沦为微利代工业,短期需引用外来技术,长期则提升研发效率及投入,开发自主技术,四大子产业之具体发展建议如下:一、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关键子产业一保健食品产业首先应发挥生产投入的替代用途多、生产成本变动之敏感性低、要素边际生产力高、要素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低、要素配置效率高、产品开发期短等优势,多用植物药材并提升投入效率,少用葡萄糖,而且推动自动化、教育训练等提升药品人工投入技术之策略,其次,营销策略应针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产品,采取涨价策略增加获利,最后转型生产植物药材保健食品,并进一步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纪录,寻求增进全民健康的疗程规划,调整产品配方,突出疗效,藉以改善其近似净利规模贡献位居次小值、供给变动趋势位居次小值、技术变动趋势位居次小值、植物药材之净利产出贡献位居最小值等劣势。二、传统食品产业应多用营销及植物药材少用食品人工,尤其营销,需针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产品,采取降价策略增加需求。三、生技新药产业应推动自动化、教育训练等提升药品人工投入技术之策略,少用葡萄糖及化工原料。意即与既有具后段商业量产经济规模的国际大药厂策略联盟,转型为仅从事前段生技新药研发的专业群体。四、传统制药产业具规模经济,应多用植物药材,少用药品人工、化工原料、葡萄糖等,尤其占成本大宗的药品人工颇具改善空间。如今面对全球发展中草药生技产业着重研发投入及技术进步、美国大药厂的资本优势、FDA垄断单方药市场等环境,考虑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研发落后、技术进步迟滞等条件。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整体发展策略之建议如下:一、短期先以保健食品产业结合农业及中医理论,寻求增进全民健康的疗程规划,多样少量生产复方中药食品,发挥范畴经济优势,培植成熟之市场需求。二、长期则委由传统食品产业大批量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造就与西方主流医学并行的传统中医药,并培植由上游植物药材的生技农业、中游加工量产的保健食品及传统食品产业、下游医疗体系等具传统中医特色的中医药生技产业链。本文仅针对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进行技术效率及产业经济分析,期望藉由下游加工产业的植物药材需求,促使上游农业结合生物科技,转型种植医疗用途之高经济作物-植物药材,推动高新农业发展。更希望配合两岸搭桥项目,推动农业及中草药生技产业成长,促进人民健康,并使两岸企业合作,布局全球。

二、电力降价促销的经济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降价促销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含义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三、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一、对经典经济发展理论的解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问题研究进展
        一、纺织服装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三、服装品牌、企业管理和网络因素研究
        四、能源、碳排放、水足迹研究
        五、纺织服装行业改革的研究
        六、贸易战略和政策研究
        七、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八、纺织服装行业价值链的研究
        九、科技进步与纺织服装
        十、纺织服装与回收利用
        十一、纺织服装行业其他方面研究
第三章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二、从加工制造转变为自主制造和智能制造
        三、从依靠传统市场转变为传统市场与新型市场并举
        四、产量与质量持续增长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的经济社会贡献
        一、市场绩效
        二、经济贡献
        三、社会贡献
        四、环境贡献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风险
        一、纺织服装企业规模
        二、纺织服装企业盈利能力
        三、纺织服装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纺织服装企业投资回报能力分析
第四章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相关
    第一节 全国层面纺织服装的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层面纺织服装业生态环境分析
        一、基于碳排放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二、基于水耗的生态环境效率分析
    第三节 行业生态环境效率比较分析
        一、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比较
        二、行业能耗及碳排放对经济影响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政策评价:政府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政策演化及评价
        一、纺织服装行业政策历史脉络分析
        二、纺织服装行业政策评价
    第二节 加入WTO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国外政策对纺织服装业影响评价
        一、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六章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企业相关
    第一节 引言及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假设
        二、模型构建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四节 纺织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效果评价
        一、行业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
        二、行业效率测度及分解分析
        三、供给侧因子对行业效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纺织服装供给侧改革结论与建议
第七章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消费者相关
    第一节 纺织服装行业产品消费者效用评价分析
    第二节 纺织服装行业消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境外的经验启示及我国的战略与原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经验
        二、发达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一、提高企业满意度
        二、提高政府满意度
        三、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
        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第三节 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生态文明优先
        二、区域协调发展
        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五、创意设计人才战略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2)TF精密空调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文献
        1.2.1 相关的市场营销基础理论概述
        1.2.2 相关的国内和跨国市场营销研究参考文献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TF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2.1 TF公司概况
    2.2 TF公司孟加拉市场洁净精密空调营销策略简述
    2.3 TF公司孟加拉市场洁净精密空调营销现状
    2.4 TF公司孟加拉市场洁净精密空调营销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F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需求及环境分析
    3.1 孟加拉洁净精密空调市场需求分析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文化及人口分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TF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3.3.2 TF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核心竞争力分析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优势和劣势分析检查表
        3.4.4 机会分析
        3.4.5 威胁分析
        3.4.6 SWOT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F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策略改进
    4.1 TF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策略改进目标
    4.2 孟加拉市场定位和策略
        4.2.1 组织市场分析
        4.2.2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
        4.2.3 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策略
    4.3 进入方式改进和竞争态势调整分析
    4.4 增加差异化服务内容
        4.4.1 支持服务的产品
        4.4.2 差异化技术设计服务
        4.4.3 差异化的供货和培训维修服务
    4.5 完善基于服务和灵活定价的销售策略
        4.5.1 基于服务的销售
        4.5.2 灵活的定价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加强营销和服务管理
    5.2 完善服务流程
        5.2.1 售前服务的完善
        5.2.2 安装和调试服务的完善
        5.2.3 售后服务的完善
    5.3 采用全方位营销理念管理公司
        5.3.1 坚持全方位的营销
        5.3.2 坚持营销和各管理职能相结合
        5.3.3 注重跨国文化和道德伦理差异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产业链理论综述
        二、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理论研究
        三、天然气产业发展和规制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自然垄断理论
        一、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
        二、自然垄断理论形成的起点
        三、自然垄断理论的完善和成熟
        四、自然垄断理论的新发展
        五、自然垄断边界变化研究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一、产业定义、分类及范围界定
        二、产业链定义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三、产业政策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组织S—C—P理论范式
        一、市场结构理论S
        二、市场行为理论C
        三、市场绩效理论P
    第四节 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理论
        一、政府规制理论基本概念
        二、政府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的必要性
        三、政府规制实施的判断标准
        四、对于自然垄断产业进行政府规制的理论演进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气产业链自然垄断分析
    第一节 天然气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一、天然气的基本概念
        二、天然气的特性
    第二节 天然气产业链特性研究
        一、基本概念
        二、结构特征
        三、衔接机制
        四、动力结构
    第三节 天然气产业链自然垄断研究
        一、产业链上游——天然气资源生产环节自然垄断研究
        二、产业链中游——天然气资源储运环节自然垄断研究
        三、产业链下游——天然气资源配售环节自然垄断研究
    第四节 天然气产业链的政府规制需求
        一、规制的出发点
        二、天然气产业政府规制的主要目标和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天然气产业研究
    第一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研究
        一、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历程研究
        二、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主要成果
    第二节 典型国家天然气产业发展改革研究
        一、改革前国际天然气产业概况
        二、美国天然气产业改革研究
        三、英国天然气产业改革研究
    第三节 国内国际天然气产业改革比较结果
        一、产业监管结构不完善
        二、天然气产业规制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三、天然气产业各环节价改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四、供气保障能力偏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发展不协调
        五、垄断势力依旧强大,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
    第四节 典型国家天然气产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天然气产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一、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中国天然气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三、中国天然气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第二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一、中国天然气企业的定价策略
        二、中国天然气企业的产品策略
        三、中国天然气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策略
        四、中国天然气企业组织调整策略
    第三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一、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国天然气产业技术进步情况
    第四节 我国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实证检验
        一、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二、天然气产业市场绩效研究方法
        三、天然气产业绩效研究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四、实证分析过程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研究
    第一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微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供需态势预测
        一、需求侧分析
        二、供给侧分析
        三、供需平衡分析
    第三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深化发展的S—C—P目标
        一、市场结构目标
        二、市场行为目标
        三、市场绩效目标
    第四节 基于S—C—P目标的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一、优化S(市场结构)的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二、规范C(市场行为)的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三、提升P(市场绩效)的产业发展改革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构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原则、目标和工具
        一、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主要原则
        二、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目标系统
        三、构建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政策工具系统
    第二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的构建
        一、上游规制体系的构建
        二、中游规制体系的构建
        三、下游规制体系的构建
        四、天然气产业规制总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中国天然气产业规制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4)关于赴英国开展竞争政策培训有关情况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国竞争法律制度与竞争政策
    (一)英国竞争法概况
        1. 立法情况
        2. 英国竞争机构组织架构、职责
    (二)垄断行为规制
        1. 对垄断协议的规制
        (1)横向协议
        (2)纵向协议
        2. 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
        (1)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2)滥用行为的认定
        (3)主要表现形式
    (三)执法程序
    (四)英国竞争政策
二、英国市场价格行为监管
    (一)英国法律对经营者价格行为的规制
    (二)政府部门对经营者价格行为的监管
    (三)消费者价格权益的保护
三、几点启示
    (一)更加注重研究和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
    (二)更加注重科学、规范、透明的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的构建
    (三)更加注重以创新机制带动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

(5)房地产产业属性及产业关联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产业经济与产业政策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关联度的研究
        1.2.3 关于房地产产业定位及产业关联度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关联理论概述
    2.1 房地产业的发展概况
        2.1.1 房地产业的规模
        2.1.2 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2.2 产业关联概述
        2.2.1 产业关联的涵义
        2.2.2 产业关联方式
        2.2.3 投入产出的涵义
    2.3 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
        2.3.1 投入产出模型简介
        2.3.2 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2.3.3 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2.4 房地产业的关联特性
        2.4.1 房地产业的前向关联
        2.4.2 房地产业的后向关联
        2.4.3 房地产业的环向关联
        2.4.4 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房地产的产业属性
    3.1 房地产属性及房地产业划分
        3.1.1 房地产的属性
        3.1.2 房地产业的划分
    3.2 房地产业成长的阶段性
        3.2.1 房地产业是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
        3.2.2 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3.3 房地产业的产业属性
        3.3.1 房地产业发展的周期性
        3.3.2 房地产业的产业关联性
        3.3.3 房地产业的地域性
    3.4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产业关联度研究
    4.1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
        4.1.1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直接关联度
        4.1.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完全关联度
    4.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4.2.1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直接关联度
        4.2.2 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完全关联度
    4.3 房地产业的环向关联度
        4.3.1 房地产业的环向直接关联度
        4.3.2 房地产业的环向完全关联度
    4.4 房地产业产业关联度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产业关联度的地区比较
    5.1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发展概况及经济水平
    5.2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
    5.3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5.4 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环向关联度
    5.5 本章小结
6 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
    6.1 房地产业促进城市化进程
        6.1.1 房地产业与城市化的度量及关系
        6.1.2 房地产投资与城市化
        6.1.3 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带动
    6.2 房地产业带动社会就业
        6.2.1 房地产业就业现状
        6.2.2 房地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社会就业的带动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政策建议与论文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论文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6)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1.2.2 关于交通运输产业政策的研究
        1.2.3 基于自然垄断特性的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2. 高速铁路发展定位及其产业属性
    2.1 高速铁路是世界铁路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引擎
        2.1.1 当今世界铁路最先进的客运技术
        2.1.2 面向未来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
        2.1.3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2.2 高速铁路产业属性及其发展定位
        2.2.1 高铁产业经济属性
        2.2.2 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2.3 优化铁路运输结构和技术升级的必由之路
    2.3 高铁产业在曲折中发展
        2.3.1 有关热点争论及其后果
        2.3.2 负重前行仍面临产业发展机会
3.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评价
    3.1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
        3.1.1 建设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分析
        3.1.2 建设投资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分析
    3.2 发展高速铁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3.2.1 对我国制造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影响
        3.2.2 对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影响
        3.2.3 对公路民航业发展的影响
        3.2.4 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3.3 高速铁路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3.4 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4.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分析
    4.1 政府在基础性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1.1 政府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主要工具
        4.1.2 对国民经济相关基础性产业发展政策效果评估
    4.2 我国铁路与公路民航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4.2.1 公路民航快速发展根本原因
        4.2.2 铁路需要更加宽松的产业政策
    4.3 我国高铁产业发展政策需求
        4.3.1 巩固和深化对高铁发展的产业政策
        4.3.2 利用政府对基础性产业政策支持高铁发展
5. 构建适应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5.1 传统条件下高铁产业管理体制利弊分析
    5.2 促进高铁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创设
        5.2.1 重构与高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制体系
        5.2.2 以国家立法保护高铁产业发展
        5.2.3 按现代企业制度确立高铁产业组织政策
    5.3 构建对高铁产业战略管理新体制
6.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规制政策
    6.1 影响铁路发展的主要规制政策
        6.1.1 价格规制
        6.1.2 市场准入规制
        6.1.3 市场退出规制
    6.2 高铁发展规制现状及制约因素
        6.2.1 国内外铁路产业规制政策变迁
        6.2.2 高铁产业发展规制政策现状
        6.2.3 利益冲突对规制政策的制约作用
    6.3 高铁产业发展规制政策建议
        6.3.1 放松固定运价管制
        6.3.2 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6.3.3 加强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6.3.4 推动“走出去”国际化战略
7.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7.1 我国高铁产业技术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7.1.1 不同阶段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变化发展
        7.1.2 国家高铁产业发展技术政策的确定
    7.2 我国高铁产业发展技术政策特点及效果
        7.2.1 “三步走”技术引进创新反超战略
        7.2.2 政府主导下技术需求与供给一体化管理
        7.2.3 依托产学研用联盟的技术创新机制
    7.3 深化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7.3.1 推进重点领域自主技术创新
        7.3.2 继续完善产学研用联盟体系
        7.3.3 强化高铁技术标准化建设及推广运用
8.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政策
    8.1 制定高铁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依据
        8.1.1 影响高铁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
        8.1.2 高铁发展区域布局的结构特点
    8.2 高铁区域布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8.3 高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3.1 高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
        8.3.2 完善高铁产业区域布局的政策建议
9.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9.1 铁路投融资体制及政策发展
    9.2 铁路投融资体制政策不能适应高铁发展要求
        9.2.1 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9.2.2 体制不适应造成的投融资困难
    9.3 推进高铁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9.3.1 创设政府对高铁产业的投资责任和方式
        9.3.2 完善高速铁路项目规划审批制度
        9.3.3 优化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
        9.3.4 完善高铁运营市场交易规则
        9.3.5 超前谋划资本运营和多渠道融资
10.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财产保险行业自律价格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价格卡特尔的相关概念与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节 行业协会价格卡特尔联盟
        一、行业协会
        二、卡特尔联盟与价格卡特尔
        三、行业协会价格卡特尔
    第二节 博弈理论及其求解过程
        一、博弈论的概念
        二、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卡特尔联盟与合作博弈模型
        一、n人合作博弈模型
        二、卡特尔联盟的博弈论模型
        三、财产保险卡特尔联盟的干涉问题
第三章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及行业监管特征
    第一节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结构特征
        一、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势力特征
        二、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产品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需求特征
        一、国民经济增长与保费增长
        二、车辆产销量增长与保费增长
        三、车辆保有量增长与保费增长
        四、法律法规与保费增长
        五、车辆保险需求弹性
    第三节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盈利方式及其供给能力
        一、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经营者目标
        二、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能力特征
    第四节 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监管特征
        一、财产保险行业市场准入与退出管制
        二、偿付能力监管
    第五节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行业协会及价格卡特尔特征
        一、中国财产保险市场行业协会特征分析
        二、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协会价格卡特尔的产生及发展
        三、我国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的效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产保险行业自律价格卡特尔联盟的形成及利益分配
    第一节 财产保险行业联盟形成前的价格战
        一、保险业价格竞争与政府管制
        二、保险市场价格战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财产保险业自律价格联盟前价格战的博弈分析
        一、联盟前古诺模型分析
        二、伯川德模型分析
        三、财产保险公司之间的囚徒困境
    第三节 财产保险行业自律价格联盟的形成机制
        一、重复博弈解困
        二、通信博弈解困
        三、财产保险业价格联盟的形成
        四、财产保险业价格联盟形成的其他有利条件
    第四节 财产保险行业价格卡特尔联盟利益分配
        一、基于边际成本的联盟成员利益分配
        二、基于协商合作的联盟成员利益分配
        三、财产保险价格联盟利益分配与效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产保险行业自律价格联盟的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 价格联盟内在不稳定分析
        一、卡特尔联盟内在不稳定性的图形分析
        二、卡特尔联盟内在不稳定性的数理分析
    第二节 价格联盟定价对联盟稳定的影响
        一、一般性价格联盟价格的确定
        二、财产保险价格联盟定价策略分析
        三、联盟定价策略的博弈分析
        四、价格联盟定价对联盟稳定的影响
    第三节 价格联盟的稳定机制
        一、触发策略
        二、监督机制
        三、惩罚机制
    第四节 需求变动对价格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一、需求变动对一般性价格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二、需求变动对财产保险价格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完善财产保险市场政府管制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8)论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 ——理论综合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文章结构
2 理论回顾与批评
    2.1 古典之源
    2.2 新古典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
        2.2.1 源于庸俗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
        2.2.2 新古典学派的劳资分配思想
        2.2.3 对新古典主义理论的集中批判
    2.3 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
        2.3.1 马克思的经典论述
        2.3.2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展
        2.3.3 马克思主义劳资分配理论的进步性及适用性
    2.4 后凯恩斯主义的劳资分配理论
        2.4.1 凯恩斯革命及后续
        2.4.2 斯拉法学派的劳资分配理论
        2.4.3 卡莱斯基学派的劳资分配理论
        2.4.4 新剑桥学派的劳资分配理论
    2.5 总结性评述
3 理论综合与应用
    3.1 劳动收入份额的静态决定机制
        3.1.1 微观层面:卡莱基的视角
        3.1.2 从微观到宏观:一个两部门再生产模型
        3.1.3 宏观层面的再认识:从卡莱基到马克思
        3.1.4 进一步讨论:利益矛盾与社会关系
    3.2 劳动收入份额的动态决定机制
        3.2.1 两部类再生产模型中的利润实现问题
        3.2.2 短期:产量调整与价格调整下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
        3.2.3 中期:劳动收入份额的周期性波动
        3.2.4 长期: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
4 实证研究与启示
    4.1 重要描述性统计
        4.1.1 劳动收入份额的总体趋势
        4.1.2 区分一般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
        4.1.3 行业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
        4.1.4 区分薪金份额与工资份额
    4.2 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静态决定机制的实证检验
        4.2.1 宏观层面:宏观劳资分配与剩余价值规律
        4.2.2 微观层面: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差距分解与影响因素
    4.3 对动态决定机制的实证检验
        4.3.1 短期:劳动收入份额与投资率的反比关系
        4.3.2 中期: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周期
        4.3.3 长期:工资拉动经济增长
    4.4 实证研究结果总结
    4.5 启示与相关政策建议
5 结论
    5.1 主要论点
        5.1.1 关于劳资分配的基础理论
        5.1.2 关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
        5.1.3 关于实证研究结果和启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主要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零售业寡头市场结构雏型的博弈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1.4 论文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1.5 创新点和不足
    1.2 文献综述
        1.2.1 市场结构研究文献综述
        1.2.2 渠道及渠道冲突研究文献综述
        1.2.3 供应商、寡头零售商和顾客三赢价值链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2.1 改革开放为零售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2.2 零售快速发展成效分析
3. 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和寡头市场雏型形成
    3.1 零售业市场结构的演进趋势判断
        3.1.1 平均成本与需求因素决定市场结构
        3.1.2 规模经济推动零售业向寡头市场结构演进
    3.2 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的基本路径
        3.2.1 寡头企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3.2.2 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趋势
        3.2.3 兼并联合使资源向寡头企业集聚
    3.3 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模型
        3.3.1 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动力模型
        3.3.2 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过程模型
        3.3.3 零售业市场结构演进机理
    3.4 零售业寡头市场结构雏型形成
        3.4.1 市场集中度指标
        3.4.2 利用传统方法计算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不足
        3.4.3 零售市场集中度的计量
    3.5 寡头市场雏型的阶段性特征
        3.5.1 规制宽松
        3.5.2 寡头零售企业渠道权力超强,对供应商形成采购权垄断
        3.5.3 寡头零售商对商圈内消费者形成销售权垄断
        3.5.4 零售行业协会自律性差
        3.5.5 供应商组织化程度低
        3.5.6 消费者维权力量弱
4. 寡头零售企业间的竞争策略
    4.1 寡头竞争理论及其在零售业的应用
        4.1.1 古诺模型及其在零售寡头竞争的应用
        4.1.2 伯川德模型及其在零售寡头竞争的应用
        4.1.3 斯塔博格模型及其在零售寡头竞争的应用
        4.1.4 豪特林模型及其在零售寡头竞争的应用
    4.2 寡头零售企业间的竞争
        4.2.1 内资寡头零售企业间的竞争
        4.2.2 内外资寡头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
        4.2.3 外资寡头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
5. 寡头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关系调整:强制收费问题成因及治理
    5.1 强制收费的双边市场理论解释
        5.1.1 寡头零售商、供应商和顾客组合的双边市场特征
        5.1.2 强制收费的双边市场理论分析
    5.2 强制收费的现实原因
        5.2.1 规制理论和政府规制缺失
        5.2.2 渠道权力结构理论与寡头企业拥有采购权垄断
        5.2.3 强制收费的发生机理
    5.3 强制收费的危害性及治理
        5.3.1 强制收费的危害性
        5.3.2 强制收费的治理
6. 寡头零售企业与顾客关系调整:由让利促销转变为渠道收益共享
    6.1 相关营销理论与厂商营销实践
        6.1.1 国外学者关于价值创造相关观点
        6.1.2 我国学者关于价值创造相关观点
        6.1.3 厂商营销实践
    6.2 让利促销营销策略的局限性及弊端
        6.2.1 让利促销的理论基础
        6.2.2 让利促销的局限性及弊端
    6.3 渠道收益共享的理论基础和博弈证明
        6.3.1 理论依据:顾客参加渠道价值创造
        6.3.2 顾客参加渠道价值创造的动态博弈证明
    6.4 承认顾客参加渠道价值创造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几点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技术进步之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一、 市场需求面向
        二、 供给面向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架构与研究限制
        一、 研究样本数方面的限制
        二、 研究设计及取样的限制
    第四节 名词定义
        一、 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二、 生产要素
        三、 生物科技的定义
        四、 中草药的定义
        五、 中草药生物科技产业的定义
        六、 保健食品的定义
    第五节 中草药生技产业背景分析
        一、 全球生物科技的兴起
        二、 全球中草药生物科技的兴起
        三、 全球中草药保健食品盛行
        四、 全球中草药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现况
    第六节 台湾农业兴衰与库兹涅茨曲线验证
    第七节 台湾中草药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现况
第二章 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技术变动分析之文献探讨
    第二节 科技产业经济分析之文献探讨
    第三节 经济预测法
    第四节 技术变动估计法
    第五节 估计模型推导
    第六节 数据范围与种类
    第七节 数据源与处理
第三章 台湾制药产业之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草药产品与要素之市场需求
    第二节 台湾生技新药产业实证分析
        一、 回归检定
        二、 估计结果
        三、 生产要素需求链
        四、 产出贡献
        五、 供需价格弹性
        六、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第三节 台湾传统制药产业实证分析
        一、 回归检定
        二、 估计结果
        三、 生产要素需求关连
        四、 产出贡献
        五、 供给与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六、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第四章 台湾食品产业之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台湾保健食品产业实证分析
        一、 回归检定
        二、 估计结果
        三、 生产要素需求链
        四、 产出贡献
        五、 供给与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六、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第二节 台湾传统食品产业实证分析
        一、 回归检定
        二、 估计结果
        三、 生产要素需求链
        四、 产出贡献
        五、 供给与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六、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第三节 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实证分析
        一、 回归检定
        二、 估计结果
        三、 生产要素需求链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生技新药产业实证分析之结论
        一、 生产要素需求链
        二、 投入效益
        三、 供给与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四、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五、 结论
        一、 供给面向
        二、 要素需求面向
        三、 技术面向
    第二节 传统制药产业实证分析之结论
        一、 生产要素需求链
        二、 投入效益
        三、 供给与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四、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五、 结论
        一、 供给面向
        二、 要素需求面向
        三、 技术面向
    第三节 保健食品产业实证分析之结论
        一、 生产要素需求链
        二、 投入效益
        三、 供给与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四、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五、 结论
        一、 供给面向
        二、 要素需求面向
        三、 技术面向
    第四节 传统食品产业实证分析之结论
        一、 生产要素需求链
        二、 投入效益
        三、 供给与要素需求价格弹性
        四、 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
        五、 结论
        一、 供给面向
        二、 要素需求面向
        三、 技术面向
    第五节 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实证分析之结论
    第六节 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关键子产业
        一、 供给面向:详表5-9供给结论汇总
        二、 要素需求面向:详表5-10要素需求结论汇总
        三、 技术面向:详表5-11技术结论汇总
        四、 优点
        五、 劣点
        六、 优点
        七、 劣点
    第七节 建议
        一、 市场面
        二、 供给技术面
    第八节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重点文献
        经济分析文献
        其他文献
    二、 论文集
        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农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
        生物科技研讨会论文集
        其他研讨会论文集
    三、 产业研究
        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计划
        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
        其他产业研究
    四、 网站
        国际行政部门或研究组织
        台湾行政部门或研究组织
        专利组织
        民间组织
        私人企业及其它
    五、 英文文献
附录
    一、 全球中草药生技产业背景相关图表
    二、 台湾农业政策演进
    三、 近期台湾农业政策及目标
    四、 台湾中草药生物科技产业推动历程
    五、 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重点政策
    六、 台湾中草药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现况相关图表
    七、 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之供需价格弹性及技术效率之进步倾向估计值

四、电力降价促销的经济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D]. 卢灿生. 深圳大学, 2020(11)
  • [2]TF精密空调公司孟加拉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小兵.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规制研究[D]. 赵尉清. 武汉大学, 2017(07)
  • [4]关于赴英国开展竞争政策培训有关情况的报告[J]. 曾川,孙文,索忠乐,耿建舟,张正明.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 2016(11)
  • [5]房地产产业属性及产业关联度研究[D]. 向为民. 重庆大学, 2014(12)
  • [6]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赵庆国.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0)
  • [7]中国财产保险行业自律价格联盟研究[D]. 张学军. 武汉大学, 2013(07)
  • [8]论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机制 ——理论综合与实证研究[D]. 刘盾.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9]我国零售业寡头市场结构雏型的博弈分析与实证研究[D]. 王建府.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1)
  • [10]台湾中草药生技产业技术进步之经济分析[D]. 洪永裕.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电价降价促销的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