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超高计算方法

高等级公路超高计算方法

一、高等级公路超高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大天[1](2021)在《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效率评估与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现问题与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高速公路排水系统不合理会加快路基路面的破坏,缩短高速公路使用寿命,降低行车安全性,同时造成资源浪费与财产损失。因此,对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效率进行调查评估,研究其提升技术,对于保证路面使用性能,提升行车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以上目的,本文采用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对湖南省内多条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进行水毁病害调查,总结与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排水系统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并对提升排水系统效率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改善方案,如下为具体研究内容与成果。(1)通过对湖南省内多条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调查,总结概括了高速公路排水系统的存在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了提升排水效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基于对排水系统的调研与分析,提出了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建立了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有效性评价体系,并以南方多雨地区某高速公路进行实例分析。(3)通过对影响边沟水位高程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水力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沟底纵坡、排水间距与沟深砌筑材料对边沟水位影响较大,边坡高度影响则相对较小。提出了不同条件下边沟设计尺寸推荐值,并依托实体工程对边沟进行了计算复核与尺寸推荐。(4)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得到超高过渡段积水在假设条件下运动路径为一双曲线线型;建立了道路超高过渡段模型,并基于FLUENT软件对模型水膜厚度进行模拟仿真,得到了积水分布与水膜厚度云图,分析了道路横坡、纵坡、路面宽度等设计参数对超高过渡段积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道路全超高横坡对超高过渡段积水影响较大,路面宽度与纵坡则较小;通过数值模拟与经验公式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数值模拟的可参考性,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超高过渡段路面积水改善措施。本文通过对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调研与评估分析,并针对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计算分析,优化改善边沟与超高过渡段设计,对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检测评估与养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约翰(Yoan Chris Stephen BANTSIMBAS)[2](2020)在《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社会经济的主要力量。公路运输对于刚果(布)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线形一旦确定就很难做出改变,并且公路的线形还决定着汽车行驶安全以及车辆通行质量的高低。建成之后,公路的经济价值、舒适性、安全水平取决于公路在设计阶段线形设计的优劣。公路的运行质量和交通安全取决于设计过程中路线指标参数的选择以及设计方法。在设计公路时,不仅要对公路的建设条件作出充分的考虑,还要对国情、理念等众多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要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吸纳新的理念和思路,改变设计观念。在设计刚果(布)公路时要保证设计的灵活性,避免盲目和生硬的套用规范,迫切需要建立满足刚果国情,将安全作为核心,将功能作为导向的技术标准体系。论文介绍并分析了刚果(布)的国情,包括刚果(布)的自然地理条件、环境保护及土地政策、公路交通特征以及公路建设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在公路等级设计工作中可从法国方面吸取相关经验。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中法美公路的设计理念、功能、设计控制参数、平面设计指标、横断面设计指标及纵断面设计指标等方面规定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对于交通量计算和交通量等级划分的方式,可参考中国设计规范,因为中国的公路设计车辆折算方法对于刚果(布)而言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直线长度指标刚果(布)可参考中国的方法,即以设计速度为依据;圆曲线方面及缓和曲线的设计,考虑到平面线形在较大程度影响驾驶安全性的特点,建议参考中国经验。对于纵坡指标的选择,考虑到项目成本状况,以较大纵坡值为宜,其特点在于可有效减少工程量,此处可借鉴美国绿皮书;另一方面,在纵坡坡长和竖曲线选取这两个方面刚果(布)可以借鉴中国在纵坡方面的经验;在平纵配合这一方面,应从中国和法国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对于横断面和中央分隔带两部分,刚果(布)可从中法两国吸取经验;对路拱的设计,法国在此方面的经验对于刚果(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允许适当增加路拱线数量,以确保公路排水效果;对于超高的设计,建议参考中国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刚果(布)的国情分析以及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并一个简单的设计实例。

白琛琛[3](2020)在《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弯道视距是影响高等级公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视距评价也是公路项目安全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视距安全性受到人、车、路、环境在内的多个因素影响,并且这些因素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现有的视距计算方法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往往只考虑了有限因素的影响,没有全方位地把整个交通环境考虑在内,评价流程也不够规范。针对此问题,本文对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从作为安全准则的停车视距入手,在弯道制动“圆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面摩阻力与横向制动力、纵向制动力之间的关系;就普通圆曲线、设超高的圆曲线以及弯坡组合路段对车辆进行受力分析,探讨了在这三种道路上车辆横向稳定条件限制下的速度与减速度变化特性,并推导了制动距离的表达式;从而得出了弯道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适用条件。接着,分别从平面视距、纵断面视距以及空间视距三个方面对公路设计阶段的几何视距进行分析。针对平面视距,阐述了平面视距与公路横净距的关系,并且在完善设缓和曲线时最大横净距计算的基础上,针对设加宽的路段将原有计算表达式进行了修正;纵断面视距方面,提出了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路段存在的视距问题,并对其最小长度及最小半径进行了控制性分析;空间视距方面,就线形组合协调性阐述了与视距相关的原则,并列出了应当避免的一些不利组合情形。然后,针对公路运营阶段实际视距测算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以及分道线提取的新思路。在实地采集的毕威高速公路RGB图像的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灰度化以及增强处理;通过阈值分割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并且在边缘检测的基础上通过霍夫变换检测到了外侧车道线;以外侧车道线为参考,采用向下列扫描的方法提取出间断型分道线,并设计算法达到公路实际视距测算的目的。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实例建立了公路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视距安全评价的流程,并总结了改善视距的相关工程措施。与现有视距计算和安全评价方法相比,本文考虑了交通环境中各方因素的综合影响,为公路视距计算的可靠性和评价流程的规范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樊寅,刘伟超[4](2020)在《改扩建公路超高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超高设计是道路曲线路段的重要设计内容,也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高等级公路改扩建应用中尤为重要。基于S226省道温岭岙环至玉环龙溪段拓宽改造项目,结合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道路超高设计的相关规定,针对改扩建公路中分离式路基超高线形设计方法、S型曲线超高设置、曲线内构造物超高验算以及老路路拱过渡等特殊超高问题,提出新老路间的差异平稳过渡方案,借以探讨改扩建公路超高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王欢[5](2019)在《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水对路面、路基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山区公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水毁现象,造成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公路防排水技术和设施加以重视,提升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能力。本文以河北省平山至赞皇高速公路为依托,对项目概况、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气象条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对降雨入渗规律及影响入渗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和破坏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了强降雨对道路的破坏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山区公路防排水体系主要对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针对性设计,研究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径流量和泄水能力的相关水文水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布置方案图,并且对平赞高速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分析介绍。针对山区公路特殊地段,从深挖方路段的边坡排水和半填半挖路基排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以边坡排水孔和急流槽作为研究重点,目的是为了对山区公路特殊路段路基路面发生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设计方法和优化措施,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保证道路畅通。为了使山区公路排水设施的研究更加完善,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对地表和地下某处排水设施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今后对公路防排水系统的合理性评价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最后对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进行研究,提出了风险评估的调查方法、评估体系的构成、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商朋朋[6](2019)在《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的混凝土连续弯梁桥横向受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横向爬移是混凝土弯梁桥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行车安全,研究混凝土弯梁桥横向受力是分析横向爬移的关键。目前考虑汽车荷载作用下横向力的计算已经成为研究横向爬移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计算汽车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横向力必须考虑车桥耦合作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竖向车桥耦合效应对弯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而很少考虑横向车桥耦合作用。本文在竖向车桥耦合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横向车桥耦合效应对混凝土弯梁桥横向受力的影响,以期得到混凝土弯梁桥横向受力的精确解,为防治混凝土弯梁桥的横向爬移病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意义。为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总结出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的分析方法和影响混凝土弯梁桥横向受力的因素,引入路面不平整度作为车桥耦合振动的初始激励。(2)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板式橡胶支座精细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全桥模型和车辆模型,通过两者之间力的平衡条件和几何协调条件模拟横竖向车桥耦合作用,同时得到混凝土弯梁桥的各类响应。(3)从是否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和不同车重两方面进行仿真分析,探讨控制截面处的混凝土连续弯梁桥横竖向动力响应,并对支座摩阻力和抗滑性进行分析来探究爬移产生的机理和规律。结果表明:对混凝土弯梁进行受力分析时有必要计入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随着车重增加,结构位移、内力值均会增加,因此可以通过限载限重防止弯梁桥的横向爬移的产生和支座滑移、剪切破坏。(4)通过改变车速和超高两个关键参数,分析不同速度和超高下汽车离心力对弯梁桥横向受力的影响,得出减小车速或者增加超高都对减小主梁的横向力、横向位移和支座产生的横向反力有利,但通过改变车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汽车在弯梁上的行驶速度做出限定。(5)采用改变车辆行驶位置和路面不平整度两种影响因素对弯梁桥受力进行深入研究,绘制相关时程曲线,对比弯梁桥控制截面和支座动力响应峰值,探讨其对弯梁桥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车靠近弯梁外侧行驶对弯梁桥横向受力极为不利,在设计上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外侧桥墩横向承载力,以保证结构在最不利受力工况下的安全性。路面不平整度会对弯梁桥横竖向动力响应产生一定的放大效应,桥面铺装时应优先考虑选用等级较高的路面。

夏云舒[7](2019)在《中法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关键指标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交通组成、经济和社会影响具有多样性,公路设计的政策和规范在世界各地也是多样的。刚果(布)和其他一些非洲国家还没有自己的公路设计规范,通常采用是欧美标准或法国标准。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有些公路工程还会用到中国标准。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是针对中法两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关于路线设计中涉及的主要控制因素,以及主线设计中涉及的几何指标、设计理念和方法,从平纵横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地对比分析。基于此,可以更清晰的认识中法两国的路线设计规范及个中差异,并在非洲或刚果公路设计中合理借鉴中法规范。论文首先对比分析了中法公路现行公路的分类和等级以及设计几何要素的控制条件;然后对道路线形设计的平面设计技术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其次对道路线形设计的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包括纵坡、竖曲线、平纵组合问题等;最后对道路线形设计中横断面线形设计技术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包括横断面组成及类型、路拱横坡度、超高值、行车视距等。通过对比中法规范的指标的制定依据、参数计算方法、适用条件,结合非洲情况,分析了中法规范的特点,提出了在非洲综合应用中法规范的建议。

王刚[8](2019)在《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其层间处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因设计承载能力的要求,通常基层的厚度都大于施工规范要求的最大碾压厚度,不得不分层施工。为了节省工期,提高基层的整体性,特别是近年来大功率摊铺和碾压设备的发展,业主和承包商都希望加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摊铺碾压厚度。然而,一些高速公路项目的大厚度(一次性摊铺碾压成型厚度超过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大功率压实机具导致大厚度基层顶面及上部过度碾压,压实度超过102%,粗集料大量压碎,骨架遭到破坏,这种一味满足基层整体压实度,却导致大厚度基层整体力学性能存在缺陷。另一方面,2015年出版的《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摊铺碾压、层间处治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原材料要求方面:4.75mm以上粗集料含量、集料压碎值、针片状含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断级配骨架结构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然而,骨架类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试验规程及评价标准基本都是延用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作为沥青路面基层使用,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并不应该格外强调密实,即不需要过度的碾压,在水泥胶浆的固结下,主要依靠混合料优良的骨架结构就可以实现大厚度基层的承载作用,应以骨架结构是否优良作为该混合料级配评价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兼顾其空隙率与密实性即可。如何设计具有优良骨架结构并且无需大吨位及大功率机具超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是其面向于大厚度一次性摊铺碾压施工的前提。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什么样级配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具有优良的骨架结构;没有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没有一种专门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更没有合适的室内试验评价标准。另外,基层作为下部承载的非表面层,施工质量及表面现状历来不被工程施工人员重视,在上部沥青面层的覆盖下,大厚度基层的质量问题被忽略,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基-面层之间的过渡存在薄弱,甚至基-面层之间出现破碎夹层,严重影响大厚度基层的路用性能和道路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基-面层层间处治也需专门研究。为解决以上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用存在的难题,首先,本文从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材料设计的角度出发,突破以往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设计仅依靠室内试验的短板,采用离散元建模,根据分级掺配的级配设计方法,从混合料内部结构的骨架+结点+空隙三个细观层次来评价及设计具有优良骨架稳定结构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同时依托室内试验,提出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及室内振动成型参数,并且根据力学性能试验提出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室内试验评价标准,最终完成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设计;其次,采用离散元建模模拟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振动压实施工,提出具体参数指导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实际工程应用。最后,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基-面层层间工作环境,对基-面层之间的层间力学响应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并对层间工作状态进行分级,研发高性能的渗固型透层,提出“特殊路段特殊处理”的原则,对基-面层层间结合进行处治,提出不同分级状态下层间处治措施。论文的主要研究创新成果如下:(1)根据分级掺配的级配设计方法,采用离散元建模从骨架+接触点+空隙三方面详细的研究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细观结构,并提出了一系列骨架稳定结构评价及控制指标,如:应力传递消减比、悬浮粗集料含量、“非悬浮”粗集料平均配位数、应力集中接触点的数量、应力集中接触点平均增量、平均空隙率减量、空隙率平均变异系数。并且采用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指标设计出三种具有优良骨架稳定特性的级配(G4、G7、G11)面向于大厚度基层应用。(2)采用细观结构评价指标定义了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以筛孔通过率累计差作为混合料级配衰变的评价指标确定了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成型方式为振动压实法,确定其振动成型参数:振动频率为30HZ、振幅为1.5mm、静面压力小于100KPa、激振力为50007000N、偏心角为60o、振动时间为120s。引入加州承载比(CBR)作为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的骨架稳定性室内试验评价指标;结合强度评价指标,提出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评价标准为:骨架稳定性CBR值不低于450%、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5MPa、28天弯拉强度不低于1.2MPa。(3)骨架稳定型(级配G4、G7、G11)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大厚度施工振动压实时间不应低于120s,也不应超过180s,作为大厚度基层施工时其一次性摊铺碾压成型后厚度不宜超过35cm;振动压实120s后,骨架稳定型(G4、G7、G11)水泥稳定碎石上层和下层离析程度平均约为5%,中层离析约2%,离析程度显着小于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选择骨架稳定型级配的水泥稳定碎石应用于大厚度施工可以有效的减小施工离析。动水冲刷后,骨架稳定型(G4、G7、G11)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抗冲刷性能明显优于悬浮密实型。(4)以“特殊路段特殊处理”为基本理念,基于单因素对基-面层层间工作状态划分为:“1”、“2”、“特殊”,三个等级;研发渗固型透层,并对基层顶面进行糙化处治,提出质量控制指标,提出不同分级路段层间透层与糙化处治的措施:“1”级处治措施为:乳化沥青透层+基层顶面构造深度≥1.2mm;“2”级处治措施为:高渗透乳化沥青透层+基层顶面构造深度≥1.2mm;“特殊”级处治措施为:渗固透层+基层顶面构造深度≥1.2mm。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设计适用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完成其目标配合比设计,提出适用于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室内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模拟振动压实施工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解决基-面层层间粘结的难题,为逐渐增加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厚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东亮[9](2018)在《城市群运输通道内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线形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城市群内部主要城市之间形成了交通运输通道。在主要的运输通道内,道路交通与轨道交通多条线路平行布设屡见不鲜。将同一运输通道内不同的交通线路统一规划,并行或者共线布设,成为提高交通走廊容量、节约占地、优化路网结构的重要措施。论文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城市群运输通道的特征和客运需求。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并行与共线的概念,分析了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设置的必要性和适用条件。根据城市群运输通道的交通特点和出行需求,选定了本文研究的交通类型和设计速度。对道路与轨道交通两种交通方式的设计标准体系和设计理念进行研究,分析了两种线形设计的异同点。研究了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的横断面布置形式及每种形式的优缺点。分析了共线设置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共线线位布置原则。研究高等级道路和轨道交通线形设计指标的计算原理结合共线的需求,通过计算,得到了满足共线设计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平面设计指标,以及纵坡、坡长、竖曲线等纵断面设计指标。提出了满足共线设置的平纵组合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对北京新机场高速和北京地铁新机场线、京雄城际铁路和地方团河路的共线段的设计分析,检验本文的研究成果。

王超[10](2018)在《基于线形的高速公路限速提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速公路限速提高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发达国家逐步实行高速公路限速提高的管理措施,高速公路限速提高成为当前交通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实地调查资料、理论分析、数理统计和模型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京港澳高速河北某段限速提高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限速与设计速度、运行速度、期望速度等速度关系的研究,指出设计速度是当前高速公路限速的重要因素,并对限速提高后的速度与安全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控制速度差保证影响行车安全,根据限速原则和国外限速经验确定了当前基于安全性与高效性的限速目标。深入分析我国高速公路设计规范体系,对不同设计速度和线形指标关系进行研究,提出高速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相应线形指标的实际意义与计算方法,进一步提出高速公路更高设计速度对应的具体线形指标。对当前德国高速公路设计体系进行介绍,分析德国高速公路设计与我国设计体系的差异,指出德国规范对平面控制性指标圆曲线半径和纵断面控制性指标最大纵坡与竖曲线半径的要求较我国规范更加宽松,提出中德高速公路设计体系对更高设计速度的线形指标要求。根据我国规范体系提出的更高设计速度线形指标与德国规范体系线形要求,分析京港澳高速河北某段当前设计条件的线形要素,提出京港澳高速河北段在我国规范体系下基本满足更高设计速度的线形指标要求,具有限速提高可能性,而该路段不满足德国规范线形要求。通过对运行速度计算方法研究,提出大型车与小型车在更高设计速度下的理论运行速度计算方法。指出京港高高速河北某段小型车运行速度协调性良好,而大型车运行速度协调性较差,以此确定该路段在限速提高后的限速控制方法。通过分析驾驶员对标志识别的视觉特性与反映过程,提出标志设计的汉字高度计算模型和标志前置距离模型,对京港澳高速河北某段提出更高限速条件的标志汉字高速设计取值范围和双向八车道路侧标志前置距离最小值。以京港澳高速河北某段交通特性为依据,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该路段进行不同限速条件的通行能力仿真。以输入交通量与平均速度、密度和交通量关系为评价指标,提出京港澳高速在更高限速条件的基本通行能力,并对仿真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

二、高等级公路超高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级公路超高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效率评估与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病害分析与评价研究现状
        1.2.2 高速公路排水设施尺寸设计与优化研究现状
        1.2.3 超高过渡段路面积水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调查与水毁病害分析
    2.1 概述
    2.2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调查
        2.2.1 排水设施调查
        2.2.2 排水设施主要存在问题
    2.3 排水系统存在问题与病害原因分析
    2.4 排水系统效率提高尚需解决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评价指标
        3.2.1 排水系统完善性
        3.2.2 排水设施稳定性
        3.2.3 路面行车安全性
    3.3 评价方法
        3.3.1 建立因素集
        3.3.2 建立评价集
        3.3.3 确定隶属函数
        3.3.4 权重及权向量A={a_1,a_2,……,a_n}确定
        3.3.5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3.4 实例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综合评价
        3.4.3 调研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高速公路边沟优化设计
    4.1 概述
    4.2 设计径流量计算与参数确定
        4.2.1 设计径流量
        4.2.2 设计降雨重现期与设计频率
        4.2.3 径流系数
        4.2.4 降雨强度
        4.2.5 降雨历时
    4.3 水力计算
        4.3.1 水力半径
        4.3.2 沟渠内的平均流速
        4.3.3 泄水能力
        4.3.4 流量设计准则与冲淤条件
    4.4 边沟设计尺寸影响因素分析
        4.4.1 相关参数的确定
        4.4.2 边沟尺寸随设计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4.4.3 边沟尺寸优化推荐值
    4.5 依托工程边沟尺寸验算
    4.6 本章小结
5 超高过渡段积水特性分析
    5.1 概述
    5.2 超高过渡段几何模型计算与分析
        5.2.1 超高过渡段几何特征
        5.2.2 超高过渡段水流路径模型
    5.3 超高过渡段水膜厚度模型分析
        5.3.2 基于FLUENT的超高过渡段水膜厚度模型
        5.3.3 超高过渡段最大积水深度影响指标分析
        5.3.4 数值模拟对照经验公式
    5.4 超高过渡段积水改善措施
        5.4.1 增设路面刻槽
        5.4.2 铺设连续震荡减速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表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研究的现状
        1.2.2 法国研究的现状
        1.2.3 美国研究的现状
        1.2.4 刚果(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刚果(布)国情分析
    2.1 刚果(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地质构造
        2.1.5 刚果(布)资源开发情况
    2.2 刚果(布)道路建设项目投融资政策
        2.2.1 投资主管部门及相关法规
        2.2.2 投资行业规定
        2.2.3 投资融资政策
        2.2.4 刚果(布)公路项目投融资
    2.3 刚果(布)环境保护政策及土地政策
        2.3.1 刚果(布)环境保护政策
        2.3.2 刚果(布)土地政策
    2.4 刚果(布)道路交通特征
        2.4.1 刚果(布)交通发展现状
        2.4.2 公路网现状
        2.4.3 车辆交通特性
        2.4.4 交通量
    2.5 刚果(布)道路交通安全特征
        2.5.1 非洲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2.5.2 刚果(布)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2.5.3 公路交通事故的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法美公路基本规定对比研究
    3.1 中法美公路分类和等级
        3.1.1 中国公路分类和等级
        3.1.2 法国公路类型与等级
        3.1.3 美国公路类型与等级
        3.1.4 中法美指标对比分析
    3.2 设计车辆
        3.2.1 中国设计车辆
        3.2.2 法国设计车辆
        3.2.3 美国设计车辆
        3.2.4 中法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3 交通量
        3.3.1 中国交通量计算
        3.3.2 法国交通量计算
        3.3.3 美国交通量计算
        3.3.4 中法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4 设计速度
        3.4.1 中国公路设计速度
        3.4.2 法国公路设计速度
        3.4.3 美国公路设计速度
        3.4.4 中法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法美线形几何技术指标对比研究
    4.1 中法美平面设计指标
        4.1.1 线形要素之一直线
        4.1.2 圆曲线
        4.1.3 缓和曲线
    4.2 中法美纵断面设计指标
        4.2.1 纵断面几何特性
        4.2.2 纵坡
        4.2.3 竖曲线
        4.2.4 平纵组合
    4.3 中法美横断面设计指标
        4.3.1 横断面组成及类型
        4.3.2 路拱横坡
    4.4 中法美超高指标对比
        4.4.1 中国规范中关于超高的规定
        4.4.2 法国规范关于超高的算法和规定
        4.4.3 美国相关指标
        4.4.4 中法公路超高规范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立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
    5.1 刚果(布)公路类型与等级
        5.1.1 公路类型的选择
        5.1.2 公路等级的选择
    5.2 刚果(布)公路的基本规定
        5.2.1 设计车辆
        5.2.2 交通量的计算
        5.2.3 设计速度的选择
    5.3 刚果(布)公路总体设计与选线
        5.3.1 总体设计
        5.3.2 选线
    5.4 刚果(布)公路线形几何技术指标
        5.4.1 平面线形指标
        5.4.2 纵断面设计指标
        5.4.3 横断面设计指标
        5.4.4 超高设计指标
    5.5 刚果(布)公路设计的其他因素
        5.5.1 线形与排水的配合
        5.5.2 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5.5.3 线形与环境,资源的协调
        5.5.4 路线交叉
    5.6 设计实例
        5.6.1 公路基本特性
        5.6.2 平面设计
        5.6.3 纵断面设计
        5.6.4 横断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及理论意义
        1.1.1 高等级公路行车安全现状分析
        1.1.2 公路视距与安全性的关系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停车视距制动模型研究现状
        1.2.2 公路几何视距研究现状
        1.2.3 公路实际视距测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弯道停车视距模型的建立
    2.1 车辆转弯制动受力分析
        2.1.1 车辆在平曲线上制动受力分析
        2.1.2 考虑道路超高以及纵坡时的受力分析
    2.2 横向稳定条件限制下的制动过程
        2.2.1 车辆纵向速度与减速度变化特性分析
        2.2.2 制动距离求解
    2.3 弯道停车视距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几何视距分析
    3.1 公路平面视距
        3.1.1 平面视距与横净距
        3.1.2 未设置缓和曲线时最大横净距的计算
        3.1.3 设置缓和曲线时最大横净距的计算
        3.1.4 最大横净距计算在圆曲线加宽路段上的修正
    3.2 公路纵断面视距
        3.2.1 凸形竖曲线视距
        3.2.2 凹形竖曲线视距
    3.3 公路空间视距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实际视距测算方法
    4.1 机器视觉检测道路视距的可行性
        4.1.1 当前主流车载测距方法
        4.1.2 机器视觉测距概述
        4.1.3 利用分道线提取进行测距的新思路
    4.2 道路图像预处理
        4.2.1 图像的灰度化
        4.2.2 灰度变换与图像增强
    4.3 图像二值化
        4.3.1 图像阈值分割
        4.3.2 图像边缘检测
    4.4 分道线特征提取及视距测算
        4.4.1 基于霍夫变换的外侧车道线提取
        4.4.2 分道线提取及视距测算
        4.4.3 实际视距测算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安全性评价方法
    5.1 公路设计阶段视距安全评价
        5.1.1 基本曲线路段
        5.1.2 跨线桥路段
        5.1.3 互通式立体交叉路段
    5.2 公路运营阶段视距安全评价
        5.2.1 视距安全评价要求
        5.2.2 视距安全评价流程
    5.3 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5.3.1 清除障碍物
        5.3.2 限制或引导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改扩建公路超高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分离式路基超高线形设计方法
3 S型曲线超高设计
4 曲线内构造物超高验算
    4.1 超高曲线最小半径验算
    4.2 横向力系数验算
5 路拱设计
    5.1 路拱值确定
    5.2 单侧拓宽的路拱设计
    5.3 老桥路拱与路基横坡过渡设计
6 结束语

(5)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排水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防排水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公路水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区公路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毁调查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水文气象条件
    2.2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路基影响分析
        2.2.1 降雨入渗模式
        2.2.2 降雨入渗影响因素
        2.2.3 地表水对路基的影响
        2.2.4 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
        2.2.5 水对深挖方路段边坡的影响
        2.2.6 水流对沿河路基的影响
    2.3 山区公路排水设施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2.3.1 边沟
        2.3.2 截水沟
        2.3.3 急流槽
        2.3.4 排水沟
        2.3.5 涵洞
    2.4 2016年强降雨对山区公路的影响调查分析
        2.4.1 石家庄地区公路破坏情况调查
        2.4.2 公路水毁破坏特征及成因
        2.4.3 公路水毁灾情启示
        2.4.4 既有公路改造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与计算
    3.1 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概述
        3.1.1 防排水的目的
        3.1.2 防排水的形式
        3.1.3 排水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3.2 山区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设计
        3.2.1 横坡
        3.2.2 路堤坡面漫流
        3.2.3 边沟
        3.2.4 截水沟
        3.2.5 急流槽
        3.2.6 排水沟
        3.2.7 出水口和集水井
        3.2.8 跌水
    3.3 地表防排水设施的水文水力计算
        3.3.1 确定设计径流量的计算方法
        3.3.2 沟渠的结构形式与尺寸
        3.3.3 沟渠的纵坡和流速
        3.3.4 水力计算
        3.3.5 沟渠的验算和加固
        3.3.6 平赞高速地表防排水工程计算实例
        3.3.7 平赞高速部分地表排水设计方案
    3.4 小结
第四章 山区公路特殊路段防排水研究
    4.1 深挖方路段边坡排水技术
        4.1.1 深挖路段边坡水毁现象
        4.1.2 边坡坡面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3 平赞高速深挖方路段路基边坡防排水技术应用
        4.1.4 边坡地下排水措施
    4.2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技术
        4.2.1 半填半挖路基水的形式
        4.2.2 水对半填半挖路基的不利影响
        4.2.3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措施
        4.2.4 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设计
        4.2.5 急流槽的水力计算
        4.2.6 急流槽常见问题及处置对策
    4.3 小结
第五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的模糊综合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5.1.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5.2 权重的确定方法
        5.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5.2.4 层次总排序
        5.2.5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5.3 评价指标的研究
        5.3.1 指标的选取原则
        5.3.2 地表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5.3.3 地下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5.4 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5.4.1 建立因素集U
        5.4.2 建立评价集V
        5.4.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5 工程实例计算
        5.5.1 地表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5.5.2 地下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区公路排水系统抗水灾风险评估体系初探
    6.1 评估体系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6.1.1 灾害
        6.1.2 危险性
        6.1.3 易损性
        6.1.4 风险
        6.1.5 减灾效益
        6.1.6 损失
    6.2 评估体系的原则及调查方法
        6.2.1 建立评估体系的原则
        6.2.2 调查方法
    6.3 水灾评估体系的结构
    6.4 指标体系的建立
        6.4.1 危险性指标体系
        6.4.2 易损性指标体系
    6.5 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方法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的混凝土连续弯梁桥横向受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现状
        1.2.2 横向爬移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连续弯梁桥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混凝土连续弯梁桥计算分析理论
    2.2 车桥耦合效应的分析方法
        2.2.1 早期试验与分析理论
        2.2.2 数值计算方法
    2.3 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的分析方法
    2.4 汽车荷载作用下弯梁桥横向力影响因素分析
        2.4.1 不同速度和超高作用下的离心力
        2.4.2 路面不平整度
        2.4.3 车辆行驶位置
        2.4.4 横向力的计算方法
    2.5 车桥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连续弯梁桥爬移现象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连续弯梁桥车桥耦合模型的建立
    3.1 连续弯梁桥模型的建立
        3.1.1 有限元法
        3.1.2 连续弯梁桥振动微分方程
        3.1.3 板式橡胶支座模型的研究
        3.1.4 弯梁桥模型的建立
    3.2 耦合振动整车模型的建立
        3.2.1 车辆系统构成
        3.2.2 基本假定
        3.2.3 运动方程的建立
        3.2.4 车辆参数
    3.3 车桥耦合系统力学模型建立
        3.3.1 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3.3.2 动力特性分析
    3.4 不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的分析
        3.4.1 弯梁桥横向力分析
        3.4.2 弯梁桥横向位移分析
        3.4.3 支座反力分析
    3.5 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的分析
        3.5.1 弯梁桥横向力分析
        3.5.2 弯梁桥横向位移分析
        3.5.3 支座反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连续弯梁桥横向受力影响因素研究
    4.1 不同速度作用下的离心力影响分析
        4.1.1 不同速度对弯梁桥横向力的影响
        4.1.2 不同速度对弯梁桥横向位移的影响
        4.1.3 不同速度对支座横向反力的影响
    4.2 不同超高作用下的离心力影响分析
        4.2.1 不同超高对弯梁桥横向力的影响
        4.2.2 不同超高对弯梁桥横向位移的影响
        4.2.3 不同超高对支座横向反力的影响
    4.3 车辆行驶位置对弯梁桥动力响应分析
        4.3.1 不同行驶位置对弯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4.3.2 不同行驶位置对支座反力的影响
    4.4 路面不平整度对弯梁桥动力响应分析
        4.4.1 不同路面等级对弯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
        4.4.2 不同路面等级对支座反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相关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法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关键指标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历史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法公路路线总体设计研究
    2.1 中法公路分类和等级
        2.1.1 中国公路分类和等级
        2.1.2 法国公路分类和等级
        2.1.3 中法对比分析
    2.2 设计速度
        2.2.1 中国公路设计速度
        2.2.2 法国公路设计速度
        2.2.3 中法设计速度比较分析
    2.3 设计几何要素的控制条件
        2.3.1 设计车辆
        2.3.2 交通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法公路平面设计指标对比研究
    3.1 概述
    3.2 直线
        3.2.1 中国公路直线规定
        3.2.2 法国公路直线规定
        3.2.3 中法公路直线指标比较分析
    3.3 圆曲线
        3.3.1 中国公路圆曲线规定
        3.3.2 法国公路圆曲线规定
        3.3.3 中法公路圆曲线指标比较分析
    3.4 缓和曲线
        3.4.1 中国公路缓和曲线规定
        3.4.2 法国公路缓和曲线规定
        3.4.3 中法公路缓和曲线指标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法公路纵断面设计指标对比研究
    4.1 概述
    4.2 纵坡
        4.2.1 中国公路纵坡规定
        4.2.2 法国公路纵坡规定
        4.2.3 中法公路纵坡规定的比较
    4.3 竖曲线
        4.3.1 中国公路竖曲线规定
        4.3.2 法国对于竖曲线规定
        4.3.3 中法公路竖曲线规定的比较
    4.4 爬坡车道
    4.5 法国爬坡车道
    4.6 平纵组合
        4.6.1 中国公路平纵组合规定
        4.6.2 法国公路平纵组合规定
        4.6.3 中法公路平纵组合规定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法公路横断面设计指标对比研究
    5.1 横断面组成及类型
        5.1.1 中国公路横断面类型规范
        5.1.2 法国公路横断面类型规范
        5.1.3 中法公路横断面类型规范的对比
    5.2 路拱横坡
        5.2.1 中国路拱横坡规范
        5.2.2 法国路拱横坡规范
        5.2.3 中法路拱横坡规范的对比
    5.3 超高
        5.3.1 中国公路超高规范
        5.3.2 法国公路超高规范
        5.3.3 中法公路超高规范的对比
    5.4 行车视距
        5.4.1 中国行车视距规范
        5.4.2 法国行车视距规范
        5.4.3 中法行车视距规范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其层间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应用
        1.2.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1.2.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及数值模拟
        1.2.4 基层与面层层间处治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PFC2D建模
    2.1 大厚度的定义
    2.2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多尺度评价研究方法的选择
    2.3 PFC2D建模主要细观参数的确定
    2.4 PFC2D建模主要宏观参数及其定义
    2.5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PFC2D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多尺度评价
    3.1 基于骨架结构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
        3.1.1 目前对骨架结构的认识
        3.1.2 水泥稳定碎石骨架的定义和构成
        3.1.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力传递规律
        3.1.4 应力传递消减比
        3.1.5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骨架结构应力传递图解析
        3.1.6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骨架结构的稳定性评价
    3.2 基于接触点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
        3.2.1 细观结构接触点的定量描述
        3.2.2 采用应力集中接触点及平均增量评价水泥稳定碎石细观骨架结构
    3.3 基于空隙率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
        3.3.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空隙的描述
        3.3.2 空隙率的统计分析方法
        3.3.3 基于空隙率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离散元方法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4.1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4.1.1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级掺配设计方法
        4.1.2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目标级配
    4.2 骨架稳定型最佳级配的选择
        4.2.1 基于骨架结构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比选
        4.2.2 基于结点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比选
        4.2.3 基于空隙率的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比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及评价标准研究
    5.1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认知及定位
        5.1.1 多种碎石混合料细观结构变形机理对比分析
        5.1.2 骨架稳定型水稳混合料的认知及定位
    5.2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成型方法研究
        5.2.1 总体试验方案
        5.2.2 原材料技术指标
        5.2.3 成型过程
        5.2.4 不同成型方式下不同级配的衰变规律
        5.2.5 不同级配不同成型方式下的干密度与含水量曲线
    5.3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振动成型参数研究
        5.3.1 成型设备及试验方案
        5.3.2 振动频率的确定
        5.3.3 振幅的确定
        5.3.4 静面压力的确定
        5.3.5 激振力的确定
        5.3.6 偏心角的确定
        5.3.7 振动时间的确定
    5.4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5.4.1 试验方案
        5.4.2 成型过程
        5.4.3 各级配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确定
    5.5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5.5.1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抗压强度试验及评价分析
        5.5.2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弯拉强度强度试验及评价分析
    5.6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5.6.1 收缩试验方法
        5.6.2 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5.6.3 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5.7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改善方法试验研究
        5.7.1 添加乳化沥青的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5.7.2 添加乳化沥青的各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温缩试验结果分析
    5.8 面向于大厚度施工的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评价标准研究
        5.8.1 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室内试验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
        5.8.2 骨架稳定性室内试验评价标准
        5.8.3 室内试验综合评价标准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离散元建模的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施工模拟
    6.1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施工的PFC2D建模
        6.1.1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卸料的PFC2D模拟
        6.1.2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模型的参数设置
    6.2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过程力学响应
    6.3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过程位移响应
    6.4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施工离析模拟
    6.5 骨架稳定型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压实成型后抗冲刷性能评价
        6.5.1 基于DEM-CFD流固耦合的大厚度骨架稳定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动水冲刷模拟
        6.5.2 基于DEM-CFD流固耦合的动水冲刷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面层层间工作状态及分级研究
    7.1 层间有限元建模分析
        7.1.1 层间结构有限元模型的确定
        7.1.2 路面结构有限元计算参数的确定
        7.1.3 沥青路面结构层间力学响应
    7.2 基面层层间工作状况分级
        7.2.1 基面层层间工作状态综合分析
        7.2.2 工作状况分级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大厚度基层与沥青面层层间处治技术研究
    8.1 渗固透层材料室内试验研究与性能评价
        8.1.1 渗固透层的研发
        8.1.2 渗固透层路用性能评价研究
    8.2 不同层间状况分级的基面层层间处治
        8.2.1 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处治及质量控制指表研究
        8.2.2 层间工作状况分级汇总及处治
    8.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城市群运输通道内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线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设置概念及必要性研究
    2.1 城市群及客运通道交通的特征及共线概念
        2.1.1 城市群的特征
        2.1.2 城市群客运通道的特征
        2.1.3 城市群客运通道内共线布置概念
    2.2 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的必要性
        2.2.1 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破坏
        2.2.2 高效利用宝贵的运输走廊
        2.2.3 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开挖,节约建设成本
        2.2.4 不同交通方式功能相互补充、方便组织协调和换乘
        2.2.5 减少交通网络对地块的分割
    2.3 共线的适用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设计基础研究
    3.1 共线设计速度
        3.1.1 高等级道路共线设计速度选择
        3.1.2 轨道交通共线类型及设计速度选择
    3.2 轨道交通与高等级道路线形设计标准与理念分析
        3.2.1 设计标准体系
        3.2.2 设计线位置拟定
        3.2.3 线形设计理念对比
    3.3 共线的横断面布置形式分析
        3.3.1 共线的横断面布置一般形式分析
        3.3.2 共线的横断面布置特殊形式分析
    3.4 共线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设置的基本原则
        3.4.1 共线设置可能存在的问题
        3.4.2 共线设置线位布置基本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面指标及线形匹配研究
    4.1 直线
    4.2 圆曲线
        4.2.1 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原理
        4.2.2 圆曲线最小半径匹配分析
        4.2.3 圆曲线最大半径原理及匹配分析
    4.3 缓和曲线
        4.3.1 缓和曲线线型及匹配分析
        4.3.2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及匹配分析
    4.4 平面线形要素匹配度研究
        4.4.1 对称基本型曲线
        4.4.2 S型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纵断面指标及线形匹配研究
    5.1 纵坡
        5.1.1 最大纵坡
        5.1.2 最大纵坡匹配度分析
        5.1.3 最小纵坡理论及匹配度分析
    5.2 坡长
        5.2.1 最大坡长及匹配度分析
        5.2.2 最小坡长及匹配度分析
    5.3 竖曲线
        5.3.1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5.3.2 竖曲线匹配度分析
    5.4 纵断面线形要素匹配度研究
        5.4.1 纵断面严格拟合的匹配度分析
        5.4.2 纵断面近似拟合的匹配度分析
    5.5 共线平、纵组合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分析
    6.1 北京新机场外部综合交通规划概况
        6.1.1 北京新机场及附近交通项目概况
        6.1.2 北京新机场交通走廊共线段项目概况
    6.2 共线设置方案分析
        6.2.1 共走廊横断面方案比选
        6.2.2 共线平纵线形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线形的高速公路限速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限速基础理论
    2.1 速度相关概念与限速关系
        2.1.1 设计速度与限速
        2.1.2 运行速度与限速
        2.1.3 期望速度与限速
        2.1.4 限速提高的速度依据
    2.2 速度与速度差理论
        2.2.1 速度与安全的关系
        2.2.2 速度差与安全的关系
    2.3 高速公路限速目的和原则
    2.4 当前各国限速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与线形指标研究
    3.1 平面线形要求
        3.1.1 直线
        3.1.2 圆曲线
        3.1.3 缓和曲线
        3.1.4 平曲线
        3.1.5 视距
    3.2 纵断面线形要求
        3.2.1 纵坡
        3.2.2 坡长
        3.2.3 竖曲线半径与长度
    3.3 横断面要求
        3.3.1 行车道
        3.3.2 路肩
        3.3.3 中央分隔带
        3.3.4 路缘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德高速公路几何设计技术要点研究
    4.1 德国标准设计等级与基本特征
    4.2 平面设计研究
        4.2.1 直线
        4.2.2 圆曲线
        4.2.3 回旋线
        4.2.4 小结
    4.3 纵断面设计研究
        4.3.1 纵坡
        4.3.2 竖曲线半径与长度
        4.3.3 小结
    4.4 横断面设计研究
        4.4.1 行车道
        4.4.2 中央分隔带
        4.4.3 路缘带
        4.4.4 路肩
        4.4.5 小结
    4.5 京港澳高速限速提高与线形分析
        4.5.1 京港澳高速河北某段项目简介
        4.5.2 基于我国标准体系的线形分析
        4.5.3 基于德国标准体系的线形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限速提高下的运行速度与限速措施
    5.1 运行速度与限速提高分析
        5.1.1 运行速度及相关概念
        5.1.2 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
        5.1.3 运行速度的预测方法
        5.1.4 运行速度的结果分析
    5.2 限速提高与限速措施
        5.2.1 常见的限速方法
        5.2.2 京港澳高速限速提高的限速方法
    5.3 限速提高下的交通标志研究
        5.3.1 限速提高下标志字体高度研究
        5.3.2 限速提高下标志前置距离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VISSIM的限速提高模拟与分析
    6.1 VISSIM仿真模型
        6.1.1 跟车模型
        6.1.2 车道变换模型
    6.2 模拟方案设计
    6.3 模拟结果汇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高等级公路超高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排水系统效率评估与提升技术研究[D]. 罗大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D]. 约翰(Yoan Chris Stephen BANTSIMBAS). 长安大学, 2020(06)
  • [3]高等级公路弯道视距测算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白琛琛. 长安大学, 2020(06)
  • [4]改扩建公路超高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樊寅,刘伟超. 公路交通技术, 2020(01)
  • [5]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D]. 王欢.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6]考虑横竖向车桥耦合效应的混凝土连续弯梁桥横向受力研究[D]. 商朋朋. 长安大学, 2019(01)
  • [7]中法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关键指标对比分析研究[D]. 夏云舒. 长安大学, 2019(01)
  • [8]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及其层间处治技术研究[D]. 王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城市群运输通道内高等级道路与轨道交通共线线形设计研究[D]. 王东亮. 长安大学, 2018(01)
  • [10]基于线形的高速公路限速提高研究[D]. 王超.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高等级公路超高计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