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一、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赫[1](2020)在《艾思奇哲学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逐渐成为能够解决“中国向何去”的时代课题的理论武器,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需要不断的加强和巩固。习主席强调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战线的忠诚战士,艾思奇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其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世情和国情,科学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敢于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在批判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哲学》等哲学大众化的着作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俗读物的先河,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表述及传播形式的大众化,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国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艾思奇哲学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艾思奇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启示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科学体系,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艾思奇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贡献启示我们:必须认清世情,回答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必须立足国情,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艾思奇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启示我们:应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研究;必须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展示大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惟其如此,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细腻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正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

夏双[2](2020)在《主体性视域下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必要环节。研究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而且以史为鉴,助推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的发展。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驱,其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程及其成果《大众哲学》,拉开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生活的历史序幕。而其《大众哲学》及哲学大众化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思想逻辑,则对主体意识空前觉醒的现时代更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重要启示。文章立足主体性的视角,对艾思奇大众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变、主体性意蕴等内容逐一梳理、深入研究,力求深刻总结、深度反思,以彰显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方法的当代意义。文章首先从主体及主体性的相关概念入手,基于东西方哲学研究中心的主体指向、“大众化”和“化大众”的主体关切以及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核心要义,说明主体性是艾思奇大众哲学在当代研究探讨的新视域。其次,从历史逻辑向度考察了艾思奇大众哲学在上海、延安、北京三个不同时期发展历程中的主体性。艾思奇大众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内涵、时代任务的主体要求以及艾思奇家庭氛围、教育背景、个体性格等因素息息相关。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总体上呈现出从上海时期的理论自主,经由延安时期的实践自觉,向北京时期的自为创造的转变。再次,从理论逻辑的向度,从思想视界、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功能效果四个方面考察艾思奇大众哲学的主体性意蕴,指出“只求具体明白”的哲学旨趣、“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建构,基于“生活世界”的大众化和基于主体差异的“化大众”,以及传播方式的大众契合、传播效果的交互性,表明艾思奇大众哲学的主体性立场。最后,既从建设的主体性和历史的主体性两重维度对艾思奇大众哲学进行批判性省思,同时也从人文关怀的理念、面向生活的内容、多样化的方式等方面分析以主体性为特征的艾思奇大众哲学给予当代理论、实践的重要启示。

董波[3](2020)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选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视角,试图以艾思奇哲学思想为切片,去观察唯物辩证法论战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时代变迁。唯物辩证法论战是同时期经历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论战(方克立先生语)。唯物辩证法论战是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结,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艾思奇早期哲学思想研究,也有利于应对新时代的反唯物辩证法的挑战。当前一股新的反唯物辩证法的浪潮袭来,公开挑战辩证法,不仅仅限于学术争鸣,而且渗透到网民大众之中。新挑战的特点是新平台、新话语、新包装。国内反对势力用互联网上的隐蔽身份作掩护,对唯物辩证法展开了新的更加恶毒的攻击,他们“戏侃马克思”、虚无辩证法、贬低辩证法、恶搞辩证法,在大众中传播唯物辩证法有害论、无用论。面对挑战,我们应当从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获取力量和智慧,以新大众化策略反击妖魔化唯物辩证法,在青年中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国内外学者对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关注和研究并不丰富,在一些基础性问题或关键性问题上还颇有争议。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以论战中的艾思奇为纵线,以相关论题为横线,以若干理论问题为暗线展开论述。本课题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方法、比较与归纳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等。唯物辩证法论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其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混乱不堪,思想界分化严重,对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的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其二,苏联的哲学论战在外部对中国唯物辩证法论战产生影响。艾思奇参与论战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哲学论战的准备阶段(1933.5-1936.1),第二阶段是通俗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6.1-1937.10),第三阶段是中国化、现实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7.10-1943.8)。本选题从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在世界观方面,艾思奇通过反对迷信、反对庸俗的唯物论、反对观念论、反对“哲学消灭论”和“心物综合论”、反对机械的唯物论、反对黑格尔的观念论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通过真理问题的辩论、与直观主义论战、对意志自由问题的探讨、反对实用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和通俗化劳动观、反对凭头脑里的空理论下判断,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方法论方面,艾思奇通过批判一面化孤立化观点、批判取消论循环论和一盘散沙论、批判叶青关于“静”的逻辑,在论战中强调了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通过论战澄清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澄清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批判折衷主义、批判只抓表面的方法,辨清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通过论战澄清对立统一律、否定之否定律和质量互变律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值得一提的是,艾思奇与叶青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形式论理学)关系的论战给我们一些启示,包括要善于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要认清叶青用形式逻辑取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辩证法唯物论。而在看待艾思奇不给形式逻辑留地盘的问题上,我们应当以“部分的错误”或小错看待之,它是可以改正的而且已经被艾思奇自己改正了;还要认识到,艾思奇将形式论理学视为形而上学和非科学,的确是论战期间的立场使然,他在不同程度还是肯定了和使用了形式逻辑的,不然,他不可能在1950年公开承认关于形式逻辑的两点错误。在历史观方面,艾思奇通过驳斥分割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批判“唯武器论”、批判“国情论”、批判“一盘散沙论”、批判生物学主义与调和论、批判汉奸投降理论调和论、反对空讲大众化、揭露叶青的汉奸嘴脸、驳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冲突的观点、批判“例证主义”等理论斗争传播了革命思想,坚定了抗战意志;通过批判“群众被利用说”和“盲目服从论”的英雄崇拜主义、运用阶级分析法批判胡适等的忍让主义、反对从理想口号出发、坚持理论宣传中的大众路线,批判了英雄史观,坚持大众路线;通过反驳张东荪的“未来不可测”论、批判马达救国论科学救国论、批判社会不变论和历史循环论、在论战中总结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批判欲望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唯心史观、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原理,理清了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使唯物史观在论战中革命化。《大众哲学》等是艾思奇在论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矛盾论》《实践论》等是毛泽东的对论战的阶段性总结,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交往积极影响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艾本”哲学教科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立的标志,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

余金露[4](2019)在《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中研究表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到不断走向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宣传者,艾思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尤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付出了毕生精力。从上海时期到延安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通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宣传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实现了将理论联系实际并付诸实践,帮助广大群众和党的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习和研究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部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作用是巨大的。

张钰[5](2019)在《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思奇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者和传播者,在中国革命年代和建设年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以及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式方法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行之有效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对艾思奇的着作以及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梳理了艾思奇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践历程,从中总结其教育观并且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分析。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坚持全面协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坚持底线思维,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希望本文关于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研究能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应对信息多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尹佳[6](20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做的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既是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在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新挑战来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众化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把握现在,把握规律,找准问题,做好定位,探索途径,进而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本文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大众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回顾,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现代中国大众化的实践,试图探索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找出不足。第二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现实基础以及实践的必然性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实现的可能性。第三部分从现实层面辩证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客观指出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不利因素,这也为进一步找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对策提供了现实基础。第四部分在把握现实和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在当代中国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选择。正文四个部分,缺一不可,共同围绕主题而展开,保障了文章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刘珊珊[7](2018)在《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日趋复杂。面对这种局势,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强化马克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成为党内外工作的重要内容。艾思奇是哲学大众化道路上的成功典范,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追忆其实现哲学大众化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的落地生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本文从艾思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斗争与交锋的史实出发,以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文献为理论基础,以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为背景,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对艾思奇哲学大众化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全文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形成的条件。其一,从三方面分析了其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分别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社会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家庭教育。其二,从艾思奇丰富的实践经历和革命批判精神两方面归纳了其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第二,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思想及特点。首先,介绍了其哲学大众化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其次,归纳了其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方法,包括鼓励党的领导干部从事哲学研究、对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以及与错误思潮和哲学观点展开斗争与交锋。最后,总结了其思想的主要特点,即目的上体现实用性的文化心理、方法上采用常识性的生活实例、形态上展现中华民族性的哲学话语。第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国际上,受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国内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认同危机、领导干部自身理论素养匮乏、社会阶层分化及传播渠道的缺陷带来的挑战。第四,对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首先,强化马克思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其次,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再次,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推进党员干部制度和科研评价机制建设。另外,基于受众群体的差异化展开宣传普及,实现哲学话语的民族化和通俗化。最后,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依托新载体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新思维。

朱玉超[8](2018)在《艾思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贡献》文中研究指明艾思奇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一生辗转多地,从上海到延安再到北京,着书立说、编辑报刊、任职文化部门、担任教员,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献给了党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正是这样的研究领域和工作岗位,使艾思奇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并有理论上的升华。本文以艾思奇生平为线索,以艾思奇着述为主要研究资料,以艾思奇在上海、延安、北京三个时期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为考察对象,对艾思奇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的贡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以期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全文包括绪论和五章正文。绪论部分主要从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之处几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章“艾思奇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章开宗明义,从总体上阐明了艾思奇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为下文分期展开研究艾思奇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之路作了铺垫。首先,从艾思奇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路的历史渊源谈起,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学传承、思想文化积淀、个人实践经历进行了相关考察。其次,从艾思奇一生主要经历的概括中,揭示出他与思想政治教育解不开的情缘: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功底、等身的专业着述、开拓性的专业贡献奠定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党报党刊编辑及文化界代表、教育战线上的马列教员及教育家,他所从事的宣传教育工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不论是作为哲学家、理论宣传家还是教育家,他首先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正是在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铸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格,成就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家的艾思奇。最后,从艾思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论述中,进一步证明他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第二章“上海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探索与贡献(1932-1937)”。本章聚焦艾思奇参加革命工作的第一个时期即上海时期。在分析当时国内形势、上海时局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面临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对艾思奇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探索和贡献进行了总结:首先,他发表时政文章揭露社会现实、宣传爱国主义以及利用进步社团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提高大众觉悟。其次,他通过哲学着述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科普文章普及科学知识,运用文艺文章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开启大众智慧。再次,他通过解答大众疑惑,服务大众日常生活:释惑现实疑难,帮助大众树立向上信念;批判错误观点,使人们拨开思想迷雾;为青年读书学习提供指导,帮助青年提高认识能力。特别是这一时期的着作《大众哲学》,奠定了他在理论界的地位,也凝结了他初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辉煌结晶。《大众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展示了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堪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第三章“延安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探索与贡献(1937-1946)”。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艾思奇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他通过与毛泽东的学术互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论述、对国民党愚民哲学的揭露与批判等一系列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次,他重点从抗战信心的培育、历史事件的启示、模范人物及其精神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开展抗战教育,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再次,他通过对理论学习重要性的阐发、对思想方法的研究和宣传,以及对整风方法的探讨,助力延安整风运动,推动党的思想统一。最后,他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推进文艺工作;探讨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他发挥自己在学术、编辑、写作、文艺等各方面的才能,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第四章“北京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探索与贡献(1949-1966)”。本章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世情国情党情的前提下,从三个方面对艾思奇在北京时期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总结:首先,他在研究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哲学着作,以及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中,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其次,他通过引导党员干部的思想改造、承担干部学员的理论教学任务、专注“秀才班”理论教学,开展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最后,他又在关注青年思想理论修养的提升、重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推动工农群众学习哲学的高潮中,致力于各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章“艾思奇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这一章是在经过前面分期研究之后的系统总结。旨在对艾思奇探索之路的思想内涵、突出特色、宝贵经验及现实启示进行总结,以便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艾思奇探索之路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都有涉及且有独到之处。而且,艾思奇时刻以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重任;以一心为民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宗旨;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人格魅力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探索之路,并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养;深入大众的实际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发挥语言魅力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社会各界齐抓共管是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研究和总结艾思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贡献,目的是为了从大师思想中获得启示,以指导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党的事业凝心聚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志成为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努力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动机制。

高萍[9](2018)在《《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艾思奇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着作《大众哲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部着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机关头的重要时刻,《大众哲学》为广大人民群众,爱国青年指引出一条革命的道路。《大众哲学》的成功与其独特的传播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艾思奇《大众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大众哲学》的传播特点,系统的分析了《大众哲学》成功的原因,力图为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做出贡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通过分析《大众哲学》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思想文化背景,系统的总结了《大众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深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蒋介石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采取不抵抗原则,面对共产党则坚持用武力消灭展开“剿共”。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国人民急需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只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才能解决中国当时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二个部分,分析了《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解读的主要内容。在《绪论》中艾思奇阐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中,艾思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的部分中,艾思奇解读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部分解读的最为精彩。在《方法论》中,艾思奇解读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第三个部分,分析了《大众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大众哲学》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解读哲学,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明确传播对象,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中,选择了贴近传播对象生活中的事例;语言方式浅显易懂;传播的内容紧跟时代深入实际,紧密的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大众生活与中国革命结合在一起。第四个部分,分析了《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当代价值。《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成功经验经过分析研究是值得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鉴学习的。《大众哲学》成功的经验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李帅奇[10](2015)在《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途径。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第一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艾思奇出版的《大众哲学》一书以其本身特殊的写作形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不但成功的把西方的精英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介绍给了人民群众,而且凝聚了中国力量,使广大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建设了自己的美丽家园。我们要研究和发扬艾思奇的这种大众哲学思想,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进一步升华。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本文研究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是研究艾思奇先生的本人和他的《大众哲学》。从艾思奇先生所处的特殊时代和特殊家庭来分析他的大众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了解了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后,再研究它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对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再研究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启示。最后结合现时代国情分析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实现路径。现如今要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还是要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入手,而群众实践又是理论的基础,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一经与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第一人,研究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1)艾思奇哲学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化”
        (一)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间的辩证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三)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改造世界的需要
    三、艾思奇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艾思奇
        (二)艾思奇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艾思奇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化”的贡献
    一、艾思奇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一)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命题
        (二)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俗读物的先河
        (三)开创性编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四)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推动作用
    二、艾思奇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贡献
        (一)哲学反映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
        (二)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以吸收自然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艾思奇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一)代表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
        (二)哲学研究的大众化
        (三)表述形式的大众化
第三章 艾思奇哲学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启示
    一、艾思奇哲学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艾思奇哲学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示
        (一)认清世情,回答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
        (二)立足国情,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三、艾思奇哲学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研究
        (二)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展示大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主体性视域下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及创新
第一章 主体性——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
    (一)主体性与哲学大众化
        1.主体性的涵义
        2.哲学研究中心的主体指向
        3.大众化的主体关切
    (二)主体性是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的新视域
        1.大众化:艾思奇哲学的核心要义
        2.主体性: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的时代要求
第二章 艾思奇大众哲学发展历程中的主体性
    (一)大众哲学主体性的生发之源
        1.学理渊源的主体特征
        2.时代任务的主体要求
        3.艾思奇的个体条件
    (二)大众哲学发展的主体性之变
        1.上海时期的理论自主
        2.延安时期的实践自觉
        3.北京时期的自为创造
第三章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主体性意蕴
    (一)思想内容的主体视界
        1.“只求具体明白”的哲学旨趣
        2.“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建构
    (二)表现形式的主体间性
        1.基于“生活世界”的大众化
        2.基于主体差异的“化大众”
    (三)传播方式的大众契合
        1.报刊连载
        2.书籍传播
        3.宣讲授课
        4.电化教学
    (四)功能效果的交互性
        1.艾思奇哲学与毛泽东哲学的相互影响
        2.共同主体性与个体主体性的共同进步
第四章 艾思奇大众哲学主体性视界的评价与启示
    (一)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批判性省思
        1.建设的主体性
        2.历史的主体性
    (二)艾思奇大众哲学主体性视界的启示
        1.人文关怀的理念
        2.面向生活的内容
        3.多样化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选题原因及选题意义
        1.1.1 相关概念
        1.1.2 选题原因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第2章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背景、过程与主题
    2.1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背景
        2.1.1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国内背景
        2.1.2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国外背景
    2.2 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过程及人物介绍
        2.2.1 关于论战的性质、起止和分期
        2.2.2 论战主要人物介绍
    2.3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过程
        2.3.1 哲学论战的准备阶段(1933.5-1936.1)
        2.3.2 通俗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6.1-1937.10)
        2.3.3 中国化、现实化运动中的哲学论战(1937.10-1943.8)
    2.4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相关主题
        2.4.1 论战的焦点内容
        2.4.2 论战的主题演进
第3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1 在论战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
        3.1.1 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
        3.1.2 反对庸俗的唯物论
        3.1.3 反对观念论,坚持唯物论
        3.1.4 反对“哲学消灭论”和“心物综合论”,主张哲学独立
        3.1.5 反对机械的唯物论,坚持辩证唯物论
        3.1.6 反对黑格尔的观念论,坚持真正唯物论的“颠倒”
    3.2 在论战中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
        3.2.1 关于真理问题的辩论
        3.2.2 与直观主义论战
        3.2.3 反对实用主义,重视中国化的实践
        3.2.4 关于意志自由问题
        3.2.5 反对经验主义,把科学理论和“做”打成一片
        3.2.6 用通俗化的劳动观阐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3.2.7 反对凭头脑里的空理论下判断,主张从具体事实出发
    本章小结
第4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辨清和运用唯物辩证法
    4.1 在论战中强调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
        4.1.1 批判一面化孤立化观点,强调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4.1.2 批判取消论、循环论和一盘散沙论,强调发展的观点
        4.1.3 批判叶青关于“静”的逻辑,澄清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
    4.2 在论战中辨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
        4.2.1 通过论战澄清外因/内因的辩证关系
        4.2.2 批判折衷主义,强调决定性因子
        4.2.3 通过论战澄清形式/内容的辩证关系
        4.2.4 批判只抓表面的方法,强调抓住“主要事实”和问题的本质
    4.3 在论战中弄清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3.1 通过论战弄清对立统一律
        4.3.2 通过论战弄清否定之否定律
        4.3.3 通过论战弄清质量互变律
    4.4 关于唯物辩证法与形式论理学论战的几点启示
        4.4.1 要善于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4.4.2 要认清叶青用形式逻辑取消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4.4.3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辩证法唯物论
        4.4.4 如何看待艾思奇不给形式逻辑留地盘?
    本章小结
第5章 艾思奇在论战中使唯物史观革命化
    5.1 通过理论斗争传播革命思想、坚定抗战意志
        5.1.1 驳斥分割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5.1.2 批判无政府主义和空讲文化大众化理论
        5.1.3 批判抓不住关键的唯武器论和例证主义
        5.1.4 批判“国情论”,扞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1.5 批判“一盘散沙论”和“人心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1.6 批判汉奸投降理论和调和论,坚持抗争到底
        5.1.7 驳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相冲突的观点
    5.2 批判英雄史观,坚持大众路线
        5.2.1 批判“群众被利用说”和“盲目服从论”的英雄崇拜主义
        5.2.2 运用阶级分析法批判胡适等的忍让主义,坚持民众利益的立场
        5.2.3 反对从理想口号出发,主张接近群众,关心群众实际利益
        5.2.4 坚持理论宣传中的大众路线,推进哲学大众化
    5.3 批判唯心史观,理清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
        5.3.1 批判中国特殊论,指出中国社会是一般发展法则的特殊表现
        5.3.2 批判马达救国论、科学救国论
        5.3.3 理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原理
        5.3.4 批判社会不变论和历史循环论,揭示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
        5.3.5 在论战中总结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5.3.6 批判欲望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成果及影响
    6.1 艾思奇的论战成果:以《大众哲学》为代表
        6.1.1 从精英哲学到《大众哲学》:艾思奇的转变
        6.1.2 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6.1.3 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6.1.4 艾思奇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
    6.2 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
        6.2.1 艾思奇的哲学论战受到毛泽东的支持
        6.2.2 毛泽东关注并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
        6.2.3 艾思奇哲学思想给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启迪
    6.3 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建设的贡献: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代表
        6.3.1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
        6.3.2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6.3.3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使用方法
        6.3.4 “艾本”哲学教科书的历史贡献
余论:论战时期艾思奇的理论贡献、理论特色及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和本文作者的见解
        1.2.1 国内研究状况概要
        1.2.1.1 关于艾思奇本人及其贡献的研究
        1.2.1.2 关于艾思奇不同时期哲学思想的研究
        1.2.1.3 关于《大众哲学》的文本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要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比较法
        1.3.2.2 比较分析法
        1.3.2.3 历史分析法
        1.3.3 创新与不足
2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条件
    2.1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社会条件
        2.1.1 政治、经济的变化
        2.1.2 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
        2.1.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2.2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条件
3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索时期
    3.1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3.1.1 辩证法与生活相结合
        3.1.2 唯物史观与生活相结合
    3.2 扞卫马克思主义哲学
    3.3 开展新启蒙运动
4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化时期
    4.1 提出哲学“中国化”
        4.1.1 内涵界定
        4.1.2 必要性和可能性
        4.1.3 实现路径
    4.2 进行新哲学宣传工作
        4.2.1 对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4.2.1.1 与叶青的再次论战
        4.2.1.2 对其他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
    4.3 积极投身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
5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一步发展时期
    5.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与教学
        5.1.1 宣传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
        5.1.2 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5.1.3 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5.2 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活动
        5.2.1 对梁漱溟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
        5.2.2 对胡适“实用主义”的批判
6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意义及价值
    6.1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
        6.1.1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6.1.1.1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6.1.1.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付诸实践
        6.1.1.3 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6.1.2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6.1.2.1 时代性
        6.1.2.2 大众化
        6.1.2.3 批判性
    6.2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6.2.1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
        6.2.1.1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6.2.1.2 扞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6.2.1.3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增砖添瓦
        6.2.2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形成过程
    2.1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准备阶段:两次留学日本时期(1927—1932)
    2.2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形成阶段:上海时期(1932—1937)
        2.2.1 上海期间的工作历程
        2.2.2 上海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发展
    2.3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成熟阶段:延安时期(1937—1946)
        2.3.1 延安期间的工作历程
        2.3.2 延安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发展
    2.4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深化阶段:北京时期(1946—1966)
        2.4.1 北京时期的工作历程
        2.4.2 北京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发展
第3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3.1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3.1.1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观的内涵
        3.1.2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观的应用
    3.2 坚持问题导向,满足人民需求
        3.2.1 坚持问题导向,满足人民需求教育观的社会背景
        3.2.2 坚持问题导向,满足人民需求教育观的应用
    3.3 坚持全面协调,创新教育方法
        3.3.1 关注教育环境,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3.3.2 创新教育方法,多种方式共同合作
        3.3.3 通俗教育语言,从细微处感化学生
    3.4 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批判错误
        3.4.1 坚定理论信仰,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3.4.2 辨析错误观念,在批判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4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4.1 坚持实事求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用性
        4.1.1 坚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4.1.2 实事求是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4.2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针对性
        4.2.1 坚持问题导向的必要性
        4.2.2 以问题导向为原则的当代价值
    4.3 坚持全面协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
        4.3.1 创设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跃度
        4.3.2 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灵活度
        4.3.3 重构教育语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
    4.4 坚持底线思维,坚定马克思主义远大信仰
        4.4.1 坚持底线思维的必要性
        4.4.2 坚持底线思维的当代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现代中国大众化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早期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初到中国
        (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四)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
        二、艾思奇《大众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大众哲学》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二)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特点
        三、“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效形式
        (一)广泛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
        (二)延安整风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法
        (三)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结晶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开展全国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
        (一)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
        (二)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和《毛泽东选集》
        二、开展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运动
        (一)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运动展开的方式
        (三)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
        (一)文本传播
        (二)媒体传播
        (三)教育引导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一)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理论上拨乱反正
        (二)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南方谈话”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
        二、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经验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内在合理性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社会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发展的需要
        (一)实践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二)开放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以人为本的特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需要
        三、党在新时期执政的现实性合理性需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现实基础
        一、受众人数的增加
        二、主体素质的提高
        三、传播结构优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实践必然性
        一、政治的推动
        二、学术的推动
        三、传媒的推动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面临的机遇
        一、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传播的前沿阵地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传播的深入发展
        二、文化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文化全球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环境
        (二)文化全球化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全新思维
        (三)文化全球化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崭新视野
        三、“互联网+”思维模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跨界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二)创新驱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重塑结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一、精神诉求的挑战:理想化与世俗化之间的矛盾
        二、传媒整合的挑战:碎片化与统一化之间的矛盾
        三、话语转换的挑战:外来化和本土化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审视
        一、传播过程中话语方式忽略了受众的接受能力
        二、文化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的信仰
        三、文化欠缺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影响
        四、宣传普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受众的关注度不够
        (二)宣传工作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宣传形式和手段单一
        五、不良学风的干扰和专题研究薄弱
        (一)不良学风的干扰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专题研究薄弱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有机契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实践观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历史观
        (一)唯物史观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二)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群众观
        (一)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坚持群众路线
    第二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方法论原则
        一、理论抽象与“三贴近”相结合
        (一)贴近实际
        (二)贴近生活
        (三)贴近群众
        二、学术研究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学生群体需要加强学术研究
        (二)加强对大众媒体传播技术和特点的把握
        (三)加强学术研究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三、国民教育与政治宣教相结合
        (一)国民教育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众化的普及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政治宣教的作用
        (三)国民教育和政治宣教要落到实处
    第三节 完善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策略
        一、准确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及技术
        (一)重构媒体和受众的关系
        (二)传播主客体实践性增强
        (三)技术突破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二、建设高素质新媒体传播队伍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增强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三)加强传播者自身的哲学素养
        三、健全规范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监评机制
        (一)健全规范管理机制
        (二)完善监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1.3 课题的研究路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形成的条件
    2.1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2.1.1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需要新的思想武器
        2.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1.3 艾思奇受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家庭教育
    2.2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2.2.1 持久而丰富的革命实践经历
        2.2.2 破中有立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三章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及特点
    3.1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3.1.1 解释和宣传了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
        3.1.2 解释和宣传了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3.1.3 解释和宣传了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3.2 艾思奇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方法
        3.2.1 鼓励党的领导干部从事哲学研究
        3.2.2 对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3.2.3 与错误思潮和哲学观点展开斗争与交锋
    3.3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特点
        3.3.1 目的上体现实用性的文化心理
        3.3.2 方法上采用常识性的生活实例
        3.3.3 形态上展现中华民族性的哲学话语
第四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
    4.1 国际局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冲击
        4.1.1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4.1.2 政治多极化的冲击
        4.1.3 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4.2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4.2.1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认同危机
        4.2.2 领导干部自身理论素养匮乏
        4.2.3 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挑战
        4.2.4 传播渠道的缺陷及挑战
第五章 对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5.1 强化马克思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
        5.1.2 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文化的关系
    5.2 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理论与现实的关系
        5.2.1 保持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相对独立性
        5.2.2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时代化相结合
    5.3 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5.3.1 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
        5.3.2 加强党员干部制度和科研评价机制建设
    5.4 基于受众群体的差异化展开宣传普及
        5.4.1 关注民众心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性差异
        5.4.2 语言表达方式要实现民族化和通俗化
    5.5 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
        5.5.1 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阵地建设
        5.5.2 依托新载体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新思维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艾思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艾思奇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艾思奇走上革命之路的历史渊源
        一、时代环境的铸就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思想文化的熏陶
        四、个人实践的积淀
    第二节 艾思奇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一、研究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二、从事职业:宣传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终身事业:革命实践中铸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品格
    第三节 艾思奇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思想的作用在于“认识现实看清前途”
        二、政治学习和思想锻炼“一分钟都不能放松”
        三、教育可以“使三万双睡眼睁开”
第二章 上海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探索与贡献(1932-1937)
    第一节 探索背景
        一、国内形势
        二、上海时局
        三、党的任务
    第二节 传播革命思想提高大众觉悟
        一、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现实
        二、宣传爱国主义,追求民族解放
        三、参加进步社团,开展政治宣传
    第三节 宣传科学真理开启大众智慧
        一、撰写哲学文章及着作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科普类文章普及日常科学知识
        三、运用文艺类文章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 解答大众疑惑服务大众生活
        一、释惑现实疑难,树立向上信念
        二、批判错误观点,拨开思想迷雾
        三、指导读书学习,提高认识能力
    第五节 《大众哲学》:初步探索的辉煌结晶
        一、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展示了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发挥了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第三章 延安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探索与贡献(1937-1946)
    第一节 探索背景
        一、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下的社会形势
        二、党在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
    第二节 以哲学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在与毛泽东的学术互动中深化哲学研究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及推动
        三、对国民党愚民哲学的揭露与批判
    第三节 以抗战教育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抗战信心的培育
        二、历史事件的启示
        三、模范人物及其精神的影响
    第四节 以延安整风推动党的思想统一
        一、学习理论的阐发推动党的学风建设
        二、思想方法的研究和宣传助力党员思想进步
        三、整风方法的探讨助力整风运动的开展
    第五节 以文艺工作促进大众思想进步
        一、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推进文艺工作
        二、探讨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
第四章 北京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探索与贡献(1949-1966)
    第一节 探索背景
        一、建国及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主题下的社会形势
        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
    第二节 深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神圣园地
        一、研究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二、研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哲学着作
        三、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节 投身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
        一、引导党员干部的思想改造
        二、承担干部学员的理论教学任务
        三、专注“秀才班”理论教学
    第四节 致力各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注青年思想理论修养的提升
        二、重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三、推动工农群众学习哲学的高潮
第五章 艾思奇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艾思奇探索之路的内涵与特色
        一、思想内涵
        二、突出特色
    第二节 艾思奇探索之路的经验总结
        一、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二、深入大众的实际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足点
        三、语言魅力的发挥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各界齐抓共管是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第三节 艾思奇探索之路的现实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党的事业凝心聚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志成为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
        三、努力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动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9)《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一、《大众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大众哲学》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二) 《大众哲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三) 《大众哲学》产生时中国共产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二、《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解读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三、《大众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一)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解读哲学
    (二) 以人民群众为传播对象
    (三) 话语方式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四) 传播内容紧跟时代深入实际
四、《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当代价值
    (一)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
    (二)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三) 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提出
    2.1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2.2 艾思奇与哲学思想
        2.2.1 艾思奇与中国哲学思想
        2.2.2 艾思奇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渊源
    2.3《大众哲学》的出版
        2.3.1 艾思奇经典着作《大众哲学》的出版
        2.3.2《大众哲学》的具体内容和写作特色
        2.3.3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与《大众哲学》的关系
第3章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
    3.1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突出贡献
        3.1.1 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与大众哲学思想
        3.1.2 实事求是思想与大众哲学思想
    3.2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突出贡献
        3.2.1 近代中国的特殊时代背景
        3.2.2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贡献
    3.3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贡献
        3.3.1 艾思奇积极从事哲学理论研究工作
        3.3.2 艾思奇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工作
第4章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的现实理论意义
        4.1.1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
        4.1.2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4.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4.2 基于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视野下的“中国梦”
        4.2.1 中国梦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梦
        4.2.2 中国梦的实现是为了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利益
    4.3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对“中国梦“的实践意义
        4.3.1 学习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弘扬中国精神
        4.3.2 传播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凝聚中国力量
        4.3.3 做最美中国人助力中国梦
    4.4 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与中国道路
        4.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
        4.4.2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4.4.3 实干兴国永远要有遇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思奇哲学思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启示研究[D]. 张赫. 大理大学, 2020(05)
  • [2]主体性视域下艾思奇大众哲学研究[D]. 夏双. 鲁东大学, 2020(01)
  • [3]唯物辩证法论战中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D]. 董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论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 余金露.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9(12)
  • [5]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的当代价值研究[D]. 张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研究[D]. 尹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研究[D]. 刘珊珊.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8]艾思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贡献[D]. 朱玉超.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高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10]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当代价值研究[D]. 李帅奇. 沈阳理工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