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对烫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大黄对烫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大黄对烫伤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1](2020)在《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通腑理肺汤(TFL)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03月-2019年09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应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分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TFL组)及非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组(NTFL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患者基线水平及入住ICU后7天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基本生命体征、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感染指标、器官功能障碍指标、肠功能损伤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危重程度及预后等,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探测肠屏障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分析都采用双测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基础研究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3.6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3.6g/kg TFL)及7.2g/kg通腑理肺汤治疗组(7.2g/kg TFL),共4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诱导建立脓毒症肠屏障损伤大鼠模型,TFL治疗组通过灌胃接受TFL煎剂,剂量为3.6或7.2g/kg体重,每天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通过灌服给予蒸馏水(10ml/kg),每天1次。实验为7天。取血及回肠组织用于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肠组织RNA中胞质附着蛋白-1(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表达,免疫组化(IHC)及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所有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进行,使用Prism 8.0(Graph Pad软件)进行统计作图。所有分析都采用双侧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显示,TFL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N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腹腔压力(IAP)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资料比较显示:TFL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NTFL组,而APACHEII评分及IAP明显低于NTFL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频率及SOFA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基线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分级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TFL组Ⅰ级、Ⅱ级所占比例更高(P<0.05)。3.以治疗后7天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为因变量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在矫正平均动脉压、体温、白细胞计数、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及PCT后,结果显示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使患者急性胃肠功能损伤分级增加Ⅰ级的可能性是未使用通腑理肺汤直肠滴入的0.30倍(OR=0.30,P=0.015)。4.TFL组与NTFL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且TFL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日中位数均明显高于NTFL组(P<0.05),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二、基础研究1.TFL组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TNF-α和IL-1β水平显着下降(P<0.05)。假手术组大鼠肠组织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对于回肠组织IL-10水平来说,模型组、3.6g/kg和7.2g/kg TFL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其他因子不同,模型组IL-10水平显着低于TFL组、3.6g/kg和7.2g/kg TFL组(P<0.05,P<0.01)。3.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下,假手术组回肠组织结构完整,肠粘膜绒毛排列整齐,周围血管结构正常,无明显出血,肌纤维排列整齐,浆膜正常。模型组肠粘膜破坏,肠黏膜上皮组织水肿、变性,绒毛严重受损,肠绒毛紊乱,在血管周围观察到粘膜肿胀和出血,上皮细胞从固有层分离,基底层破裂,出血、水肿、坏死,有大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在给药治疗后,3.6g/kg TFL治疗组和7.2g/kg TFL治疗组,在血管周围观察到中度粘膜肿胀和出血,粘膜组织水肿、出血给药后均明显减轻,粘膜上皮细胞轻度水肿,肠粘膜绒毛中度受损,绒毛顶部被破坏,基本绒毛结构完整,并观察到破裂的基底层,固有层轻度水肿,出血坏死不明显,有少量增殖的淋巴细胞,观察到中性粒细胞。4.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1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大鼠肠组织ZO-1、Claudin和Occludin m RNA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ZO-1蛋白表达(IOD:2549±786)低于假手术组(IOD:15809±1566);模型组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低于假手术组(IOD:14088±1808);模型组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3±161.8)低于假手术组(IOD:6572±704)。与模型组相比,TFL处理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ZO-1蛋白表达(IOD:3.6 g/kg TFL,5089±846;7.2 g/kg TFL,7094±1465)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7.2 g/kg TFL治疗上调了Occludin蛋白表达(IOD:1951±845至6632±704)和Claudin-1蛋白表达(IOD:616±162至4385±671)。6.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治疗后,3.6 g/kg TFL治疗组和7.2 g/kg TFL治疗组大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P<0.01)。结论通腑理肺汤能够降低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腹腔压力及肠功能损伤分级,减少患者APACHEII评分,改善患者预后,其直肠滴入是肠功能损伤的独立保护因素,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腑理肺汤能够提高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存活率,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减少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的TNF-α、IL-1β和IL-6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IL-10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能够恢复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和ZO-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且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上调Occludin、Claudin-1及ZO-1的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这有可能成为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治疗的新方法。

罗寒燕[2](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和肠肝轴相关性的决明子“清肝”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对宿主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中药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与肠道菌群发生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中药成分的代谢和吸收,中药成分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及代谢,因而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不同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或是肠道菌群代谢异常等情况。因此,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中药治疗疾病的相关机制之一。中药决明子(Cassiae Semen)是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L.或小决明Cassia toraL.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传统功效。决明子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用药历史,作为药食两用品种,主要用于保肝、缓解便秘、降脂等。目前对于决明子传统功效润肠通便的研究较多,作用机制也相对清楚;且许多药理研究证明,决明子具有较好的“清肝”、保肝作用,但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为了更好的了解决明子传统功效“清肝”、保肝作用的机制,本文在决明子的保肝作用研究基础上,从肠道菌群介导决明子保肝作用机制角度进行研究,为决明子治疗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文献综述。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se等常用文献数据库,并查阅相关书籍,对决明子保肝作用研究现状以及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决明子提取物或活性成分保肝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①降低血脂,调节脂质代谢;②改善脂质过氧化;③缓解炎症反应;④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壁屏障,基于肠肝轴发挥作用;⑤免疫调节;⑥可能与通便作用相关。除关于决明子的降脂及抗氧化作用的机制研究相对清楚外,其余四种可能的保肝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充分,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补充。关于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方面,本论文对肠道菌群的基本情况(包括分类和生理功能,常见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代谢、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中药基于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目前已经鉴定出来的人肠道菌群主要是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这两个优势菌门为主的共9个菌门组成的,根据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可以分为生理性细菌、条件致病菌和过路菌(多为病原菌)。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包括胆汁酸、短链脂肪酸、三甲胺及其氧化物以及脂多糖等,它们在肠道中对维持宿主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此外,肠道菌群含有丰富的酶系,可以对中药中含有的成分进行脱糖基代谢等,以“水解为主,氧化还原为辅”的途径对中药成分进行代谢。中药中含有的各种成分也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生长条件或营养条件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并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部分阐释中药治疗许多疾病的机制。许多疾病都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或代谢产物的改变,如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肠应激综合征等)、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等)等,中药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常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代谢缓解疾病的症状。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中药调节疾病相关肠道菌群的层面,机体的调节机制、参与调节的相关靶点通路、肠道菌群发挥的具体作用研究较少。二、决明子的保肝作用研究。通过高脂饲料喂养(High Fat Diet-fed,HFD-fed)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小鼠模型,分别给予决明子醇提物(theextractof Cassiae Semen,JMZ)、决明子总苷元提取物(theextractoftotal aglyconeof Cassiae Semen,TA),决明子中主要的 2 个活性单体成分——红镰霉素-6-β-龙胆糖苷(rubrofusarin-6-β-gentiobioside,RG)及橙黄决明素(aurantio-obtusin,AO),观察其对NAFLD小鼠脂质积累、肝损伤及肝脏炎症、肠道菌群失调、肠壁屏障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①JMZ和TA均可以降低模型小鼠的肝重指数、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游离脂肪酸(freefatty acids,FF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RG 和 AO 可以降低 TC 和 LDL-c,对TG和FFA改变不明显;②JMZ和TA都能降低NAFLD小鼠血清的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但两个单体成分只能降低血清ALT,对AST作用不明显;③四种药物均可以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肝匀浆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升高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④相对于空白组,模型组的菌群多样性下降,给药后增加了模型组小鼠的菌群多样性,升高了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⑤模型组小鼠分别给予JMZ,TA,RG,AO后,小鼠回肠组织中Occludin、ZO-1 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情况给药后稍有上升,但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决明子提取物或单体成分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NAFLD小鼠的脂质代谢紊乱、肝损伤、肝脏炎症、肠道菌群失调、肠壁屏障损伤。三、粪便微生物移植对决明子保肝作用的转移。为了验证决明子的保肝作用是通过肠道菌群发挥作用,我们设计了粪便微生物移植实验,具体是分别提取空白组、模型组、JMZ给药组、RG给药组小鼠的粪便微生物,及时移植到HFD-fed小鼠体内,观察被移植后的各组小鼠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接受了空白组、JMZ组、RG组小鼠粪便移植的HFD-fed小鼠的脂质积累、肝损伤及肝脏炎症、菌群紊乱、肠壁屏障损伤状况都有一定的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空白组的正常菌群结构,及经给药后改善的给药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通过粪便微生物移植,改变了受体HFD-fed小鼠的菌群结构并因此发挥了作用,但实验暂时无法排除粪便中可能含有的药物原型成分或(和)其在粪便中的代谢产物是否发挥了作用。综上,实验可以初步证明JMZ和RG对NAFLD小鼠的治疗作用会随着粪菌移植而转移,其保肝作用部分依赖于肠道菌群。四、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对决明子保肝作用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决明子的保肝作用是依赖于肠道菌群的,我们设计了给予抗生素诱导HFD-fed小鼠菌群紊乱后再给药的实验,观察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对JMZ的药效作用的影响。首先,HFD-fed小鼠在给药前先口服使用不同的抗生素致菌群紊乱,给药的同时自由饮用含抗生素的灭菌饮用水维持菌群紊乱状态。实验结果发现经过抗生素处理后HFD-fed小鼠的脂质积累、肝损伤及肝脏炎症、菌群紊乱、肠壁屏障损伤状况没有改善,有些指标反而还加重了。结果证明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可以削弱甚至消除决明子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对于决明子的保肝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才得以发挥的假设。五、决明子改变的关键菌群及其潜在功能预测。为了明确在JMZ治疗NAFLD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关键菌群,我们采用Metastats分析来确定HFD喂养和给予决明子后显着改变的菌群系统类型,并用PICRUSt算法探索了微生物群的潜在功能。结果显示,在模型组中富集的菌属主要是Proteobacteria下的10个菌属,分别为 Alcaligenaceae 科的 Sutterella,Oxalobacteraceae 科的 Jathinobacterium 以及 Enterobacteriaceae 科下的 8 个菌属,分别为Enterobacter,Erwinia,Echerichia,Klebsiella,Morganella,Salmonella,Serratia 和 Trabulsiella;这些菌属的丰度均在给药后被逆转,其中JMZ显着降低了Erwinia,Klebsiella,Morganella,Trabulsiella的丰度。在模型组中丰度降低的菌属Dehalobacterium,Adlercreutzia,Odoribacter,Rikenella,Mucispirillum,Clostridium,Dorea,Lachnobacterium,Oscillospira和Ruminococcus,经过给药处理后丰度升高,特别是JMZ处理后的Dehalobacterium、Oscillospira和Ruminococcus。在模型组中富集的菌群与大多与疾病相关指标呈正相关(Occludin,ZO-1除外),而给药后富集的菌群正好相反。在模型中丰度升高的菌属具有增加LPS、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等与内毒血症、炎症反应、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物的潜在功能,给药组富集的菌属与模型组的这些菌属的作用相拮抗。另一方面,在给药组中丰度升高的菌属对脂质代谢,胆汁酸生成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而在模型组中丰度升高的菌属对此起相反作用,并且给药后抑制了这些菌属的作用。总体来说,这些结果表明,决明子及其组分可以调节具有特定代谢功能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和组成,诱导产生有益于NAFLD的代谢物,减少有害的代谢物,从而改善NAFLD小鼠内毒素血症和脂质积累,从而减少脂质毒性、细菌易位等因素引起的肠屏障损伤、肝损伤和炎症反应。

李国臣[3](2020)在《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依托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旨在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从PI3K/Akt/HO-1信号通路探讨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住院治疗的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半夏泻心汤,日一剂,早晚分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2h和治疗7天三个时间节点腹腔压、肠鸣音和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ICU住院天数、28天病死率,评价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2)运用盲肠结扎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探究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LP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治疗组,每组各18只。假手术组只进行开关腹处理,其余四组采用CLP法制备实验用脓毒症大鼠模型。半夏泻心汤低、中、高治疗组造模后按3.05g/kg·d-1、6.1g/kg·d-1、12.2g/kg·d-1药物剂量灌胃,正常组、CLP组以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24h后,每组各取8只大鼠,收集大鼠血清、小肠组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72h生存率;ELISA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内毒素和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ɑ)的水平;HE染色法观察各组脓毒症大鼠小肠组织病理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ɑ)表达。(3)通过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调控PI3K/Akt/HO-1机制: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半夏泻心汤组(BXXX组)、LY294002组(LY组)、LY+半夏泻心汤组(LY+BXXX组),每组各10只。假手术只行开关腹处理,其余四组复制实验一脓毒症大鼠模型,LY294002组和LY+半夏泻心汤组于造模前腹腔注射LY294002。造模后半夏泻心汤组和LY+半夏泻心汤组按12.2 g/kg药物剂量灌胃,正常组、CLP组和LY组均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24h后,收集大鼠血清、小肠组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ELISA检测血清DAO、D-乳酸、内毒素和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HE染色后观察小肠组织病理结构改变;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小肠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及PI3K、P-Akt、HO-1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腹内压和肠鸣音均有改善,血清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均下降,但半夏泻心汤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下降,但半夏泻心汤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3)相较于西医单纯治疗,半夏泻心汤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1);(4)半夏泻心汤治疗并未明显降低患者28天死亡率和缩短ICU住院天数(P>0.05),但半夏泻心汤治疗后,均呈一定下降趋势。(2)实验研究一:(1)盲肠结扎法造模后大鼠出现运动迟缓、蜷缩、颤抖、拒捕反应减弱,毛发粗糙、凌乱、变黄,眼球充血等一系列症状,半夏泻心汤各治疗组上述症状较CLP组均有所改善;(2)半夏泻心汤各治疗组大鼠生存率明显高于CLP组,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生存率最高,大鼠存活时间较长,优于其它两组;(3)半夏泻心汤各治疗组大鼠小肠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病理评分低于CLP组,且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肠组织损伤最轻;(4)半夏泻心汤治疗可明显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内毒素水平,高剂量组优于其它两组;(5)半夏泻心汤治疗能降低血清和小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且有剂量依赖性。实验研究二:与Sham组比较,CLP后各组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I3K、P-Akt、HO-1表达增高,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升高,肠损伤严重。与CLP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干预后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下降,PI3K、P-Akt、HO-1表达增高,肠损伤减轻;LY294002处理后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I3K、P-Akt、HO-1表达下降,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升高,肠组织损伤加重。与半夏泻心汤组比较,LY+半夏泻心汤组大鼠血清和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I3K、P-Akt、HO-1表达降低,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升高,肠组织损伤加重。本研究说明,半夏泻心汤抑制脓毒症时小肠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肠道组织损伤,或许与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有关。结论:(1)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疗效确切,能明显减轻患者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下利等临床症状,且能有效降低腹腔压和恢复肠鸣音,降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患者28天病死率和ICU住院天数虽无明显改变,但呈下降趋势。(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抑制脓毒症时失控的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大鼠的肠道损伤,并提高大鼠生存率,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这一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实现的。

李树志[4](2020)在《毒消肝清丸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造模法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研究院内制剂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通过观察其对大鼠内毒素含量变化、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变化、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NF-κB、RIPI、TRAF6阳性细胞数量,明确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6只,造模组6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造模组给40%CCL4橄榄油溶液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首次剂量按0.5ml/100g剂量,之后每次按0.3ml/100g剂量,每周两次。同时用89.5%玉米面,0.5%胆固醇,10%猪油混合饲料喂养,并以10%酒精作为其唯一饮料,造模周期为8周。造模过程中模型组有17只死亡,造模结束取3只大鼠检测内毒素含量以及观察肝脏结构变化,明确造模成功。并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组、乳果糖组(2.1g/kg)、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223.4mg/kg、111.7mg/kg、58.9mg/kg),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乳果糖组按上述剂量给予乳果糖溶液每天一次,毒消肝清丸组按上述剂量每天给药1次,持续给药8周。取肝脏及回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肝脏及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鲎试剂显色基质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RT-PCR法检测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MyD88、NF-κB;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NF-κB的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NF-κB、RIPI、TRAF6表达情况。结果:1.毒消肝清丸对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毒素含量升高,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内毒素含量显着性降低(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中剂量组内毒素含量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血浆内毒素降低尤为显着(P<0.01)。2.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以及TNF-α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及高、中和低剂量组毒消肝清丸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血浆内毒素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及高、中和低剂量组毒消肝清丸血清IL-6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存在差异(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和中剂量血清IL-6含量具有差异(P<0.05)。3.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 RNA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毒消肝清丸低剂量比较,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尤其明显(P<0.05),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组间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 mRNA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4.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组间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 mRNA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5.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毒消肝清丸低剂量比较,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尤其明显(P<0.05),毒消肝清丸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组间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肝脏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6.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回肠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TLR4、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回肠TLR4、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中大鼠回肠TLR4、MyD8蛋白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药物组间比较,高、中组大鼠回肠TLR4、MyD88蛋白表达量较低剂量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高、中和低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中剂量NF-κB回肠蛋白相对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表达量无差异(P>0.05),中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蛋白表达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7.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TLR4、NF-κB、RIPI、TRAF6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明显下降(P<0.01);与毒消肝清丸低剂量比较,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下降尤其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RIPI、TRAF6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高、中剂量组肝脏阳性细胞数无显着差异(P>0.05)。8.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回肠TLR4、NF-κB、RIPI、TRAF6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NF-κB、RIP1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中和低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毒消肝清丸高、中组阳性细胞数无差异(P>0.05)。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和中剂量组回肠阳性细胞数有差异(P<0.05)。药物组间比较,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回肠NF-κB、RIP1阳性细胞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回肠TLR4、TRAF6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明显下降(P<0.01);与低剂量比较,毒消肝清丸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下降尤其明显(P<0.01),与乳果糖组相比,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回肠阳性细胞数无差异(P>0.05)。结论:1.毒消肝清丸有效降低肝硬化内毒素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2.毒消肝清丸有效降低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3、毒消肝清丸有效降低肝脏组织和回肠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4、毒消肝清丸保护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从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贾艳萍[5](2020)在《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将生大黄应用于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通过监测新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肠组织病理评分、损伤肠组织中胃动素(motilin,MTL)和胃泌素(gastric,GAS)含量,评价生大黄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为该疗法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选用新生3日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各12只:空白对照组(A组),仅接受人工喂养,不予特殊处理;剩余的60只新生鼠分为:模型组(B组)、西咪替丁组(C组)、高剂量生大黄组(D组)、中剂量生大黄组(E组)、低剂量生大黄组(F组),采用人工喂养+缺氧90s、复氧10min、4℃冷刺激+注射脂多糖(LPS)法建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造模同时,模型组(B组)给予0.9%NaCl注射液治疗,西咪替丁组(C组)给予西咪替丁混悬液0.01mg/kg·次,高剂量组(D组)、中剂量组(E组)、低剂量组(F组)分别给予生大黄1.32mg/kg·次、0.66mg/kg·次、0.33mg/kg·次,均0.1ml/次,3次/日,连续3天。分别在每日同一时间窗评估新生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各实验组动物在末次喂养后禁食12h,于第4天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取损伤肠组织行HE染色,肠组织病理评分,通过检测肠组织MTL和GAS含量水平的变化,观察生大黄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B、C、D、E、F组造模后出现活动减少,喂养困难;缺氧后出现烦躁、抽搐、呼吸急促、紫绀。复氧后D、E、F组恢复自主活动需几十秒至1分钟,B、C组约需3min;冷刺激后D、E、F组肤色恢复不足1分钟,B、C组需2-3分钟。治疗后各组间体重增长情况比较:A>E>D>F>C>B(P<0.05)。2.HE染色:A组肠组织结构完整,腺体排列规则,黏膜层、黏膜下层无明显充血水肿;B组、C组肠组织损伤严重,肠绒毛变性、水肿,腺体排列紊乱,黏膜下层和固有层重度分离,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D组、E组、F组肠组织结构相对整齐,肠绒毛轻度充血水肿,黏膜下层和固有层轻度分离,偶见炎性细胞浸润。3.肠组织病理评分:与A组相比,B组NEC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B组相比,D、E、F组评分明显下降(P<0.05),B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相比,D、E、F组评分降低(P<0.05);D、E、F组间比较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4.新生鼠MTL及GAS含量变化:与模型组比较,生大黄(大、中、小剂量)治疗组MTL升高、GA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咪替丁组比较,生大黄治疗组中MTL表达高于西咪替丁组,GAS表达低于西咪替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大黄各剂量组之间比较,MTL、GAS表达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大黄可通过促进MTL表达、抑制GAS表达,降低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程度。

罗锦花[6](2019)在《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2.了解烫伤后肠道16SrDNA菌群多样性的变化,阐述高通量检测的对菌群分析的优势;并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肠道菌群多样性效果。3.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烫伤后mTOR通路上差异蛋白,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这些差异蛋白的影响。方法1.选取9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具体分组情况如下所示:正常对照组:自由饮食、饮水;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烫伤模型组):建立烫伤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0.2g/ml):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0.2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5.0 g/ml,10 ml/次,3次/天;分别于灌胃后1天、3天、7天处死动物,取部分回肠组织行HE染色检测各组肠粘膜病理结构变化,行ELSIA检测各组TNF-α、IL-10和IL-1β水平。2.根据上述结果,选取治疗效果最佳的浓度和时间组,即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组(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连续灌胃7天。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兔于灌胃后7天取肠道内容物利用高通量技术检测各组肠道内容物中的16S rDNA,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多样性;各组于伤后7天,取回肠粘膜组织,利用对蛋白组学技术比较和筛选各组mTOR通路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挑选其中6个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行进一步验证。结果烫伤前兔皮肤正常,烫伤后即刻未见大小水泡,表皮苍白,与周边分界清晰,烫伤1天后皮肤有损伤松弛,烫伤3天和7天后可见皮肤基底苍白,无水泡,黑色焦痂状,稍凹陷质硬呈皮革样。烫伤后皮肤病理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出现,全层皮肤损伤破坏严重,毛囊结构紊乱。正常对照组的回肠粘膜没有异常现象,烫伤模型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回肠粘膜炎症越来越严重,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加味四君子汤给药组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治疗效果越明显,以1.0g/ml浓度给药7天治疗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中肠粘膜内TNF-α和IL-1β各时间点明显升高,IL-10明显下降。在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和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g/ml)中,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和IL-1β浓度逐渐降低,且在7天最低;随着时间延长IL-10浓度逐渐升高且在7天最高,浓度1.0g/ml组效果更明显。在随后的高通量检测中,通过剔除疑问序列后测序三组样品共获得299309条序列,正常对照组共获得96023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获得107365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获得95921条。随着分类水平的细化,三组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组成差异逐渐明显。三组样品的菌群组成比较均匀,但不同物种中细菌的百分比不同,提示肠道菌群出现紊乱。进而对三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组对象的Simpson、Chao1、Shannon指数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05),PCo A分析显示,基于三组样本分布距离相对集中,三组的菌群组成Beta多样性无差异,说明三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别。为进一步明确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小肠的蛋白质组学实验。本次实验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中mTOR通路中差异表达蛋白为12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上调的基因为4个,下调的基因为8个。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上调的基因为8个,下调的基因为4个。各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能明显的将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和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区分开,说明我们筛选的m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能够代表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烫伤模型组中小肠组织PEBP1和EIF4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的EIF4G1和PEB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一致。结论1.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组织损伤明显、炎症反应重,并随着时间越长损伤明显,加味四君子汤能促进严重烧伤兔回肠粘膜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其治疗效果最佳浓度为1.0g/ml,作用时间为第7天。2.相较于传统的菌群分析法,高通量测序法更能够精准地反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本研究发现各组样本中菌群组成无明显差异,但在纲、目、科和属的百分比上存在差异,说明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烧伤后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利用TMT标记联合LC-MS/MS技术筛选到mTOR通路上相关的蛋白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差异蛋白12个,从而寻求到加味四君子汤的作用靶点。

刘绍泽[7](2010)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提出如下假说:严重创伤打击下,肠道微生态环境及屏障遭受破坏,在此基础上发生外来菌定植及细菌易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量杀灭肠道敏感菌群,逐步选择出条件致病菌及耐药菌株,耐药基因可进一步传递给肠道原籍菌,使其在停用抗生素及肠道菌群恢复后成为肠道耐药基因播散潜在和持久的危害;大黄能保护危重病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弱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减少肠道细菌易位,为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探索新的途径;第一部分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目的:建立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的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创伤打击及大黄对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大黄组于内毒素打击同时即予大黄灌胃。分别于建模后24h取大鼠结肠肠内容物行细菌、真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及取大鼠心脏血、肝右叶、左下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1)烫伤导致大鼠肠道乳酸杆菌数量显着减少,真菌数量明显增加,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较烫伤组分别增加103和102数量级,差异有显着性(P均<0.01);真菌及乳酸杆菌数量与烫伤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2)正常对照组大鼠结肠内容物肠杆菌选择培养均为大肠杆菌,肠球菌以粪肠球菌占绝对优势,头地霉为肠道内优势真菌;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内兼性需氧杆菌、肠球菌、真菌的优势菌种未见变化,仍分别为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及头地霉;但打击后大鼠肠道兼性需氧杆菌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分别出现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3)正常对照组肠道细菌的基础易位率为12.5%,易位仅发生在肠系膜淋巴结,烫伤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率未见增加。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细菌易位率显着增加(同烫伤组比较,个体易位率P<0.05;脏器总体易位率P<0.01),肠道细菌广泛易位至血液及肝脏、肺等远隔脏器。4)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后粘膜菌群中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给予大黄治疗后乳酸杆菌的数量有所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即大黄减弱了烫伤和内毒素打击对乳酸杆菌的作用;大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脓毒症大鼠肠外脏器总体细菌易位率,特别是其减少了肠道细菌引起的远隔脏器易位及条件致病菌易位。结论: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益生菌数量减少,肠道内条件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及真菌)失去其定植抗力而大量增殖;脓毒症状态下,肠道屏障功能严重受抑,肠道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广泛易位至血流、肝脏和肺,引发肠源性感染;大黄使脓毒症大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有所恢复,从而部分维持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了对肠道内条件致病菌的定植抗力,通过保护粘膜屏障,减少了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等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所致的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第二部分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细菌易位的影响目的:观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大黄组于内毒素打击同时即予大黄灌胃。烫伤组、脓毒症组、大黄组分别细分为头孢曲松治疗组及亚胺培南治疗组,各组于建模24h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分别于抗生素治疗0d、3d、9d取大鼠结肠肠内容物行细菌、真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及取大鼠心脏血、肝右叶、左下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1)广谱抗生素对肠道杆菌数量的影响:烫伤大鼠肠道杆菌数量约为105数量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杆菌数量锐减至103数量级(P<0.01);而应用亚胺培南后,肠杆菌数量则在烫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治疗9天后明显高于烫伤未治疗组(P<0.05)。脓毒症大鼠肠道杆菌数量约为108—109数量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杆菌数量减少至104数量级(P<0.01);亚胺培南治疗后,脓毒症大鼠肠道杆菌数量减少至107数量级(P<0.01);亚胺培南治疗组肠道杆菌数量明显高于相同模型、相同治疗时限的头孢曲松治疗组(P<0.01)。2)广谱抗生素对肠道杆菌种类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后其肠道内大肠杆菌被大量杀灭,数量剧减甚至消失,逐渐选择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取代了大肠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群;亚胺培南治疗后大肠杆菌虽然丧失了其优势菌地位,但其数量仍维持在基本水平,同时表现出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的高选择性,伴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其它杆菌的存在,并以这些条件致病菌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3)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球菌数量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和亚安培南治疗后,肠球菌数量均在原打击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达到109数量级(P<0.01),此现象与抗生素治疗时限无关。4)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球菌种类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中致病力较弱的粪肠球菌占绝对优势,头孢曲松和亚安培南治疗后,屎肠球菌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屎肠球菌在数量上超过粪肠球菌成为优势菌群。5)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真菌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真菌数量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此情况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天数的增加而有所加重;白杰尔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及毛霉菌等临床上常见的IFI病原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6)广谱抗生素对肠道乳酸杆菌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乳酸杆菌在原有基础上未见明显的数量变化。7)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细菌易位率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并持续存在血液及远隔脏器细菌易位,易位菌种也由治疗前的肠道杆菌转变为肠球菌,并且屎肠球菌易位比例高于粪肠球菌。8)大黄对广谱抗生素压力下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大黄治疗并未减轻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中后期也不能有效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结论: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程度进一步加重,广谱抗生素大量杀灭了肠道内敏感菌群,给肠道内对抗生素不敏感的常居菌(如念珠菌等)和耐药菌留下大量增殖的空间,成为优势菌群,导致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者出现胃肠功能衰竭,加剧危重病病理生理过程;广谱抗生素使烫伤、脓毒症大鼠细菌易位显着增加,易位波及血液及肝脏、肺等远隔脏器;肠球菌特别是耐药性及致病性更高的屎肠球菌成为易位主要菌种,更进一步加重了肠源性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削弱了大黄对胃肠道微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及肠道细菌易位的抑制作用。第三部分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内耐药基因的传播目的:建立肺炎克雷伯标准耐药菌株(ATCC700603)在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肠道定植模型,连续性观察头孢曲松对肠道定植菌及肠道原籍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及其耐药性征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各组均在在建模后2h给予肺炎克雷伯杆菌标准菌株菌液Iml(1×108cfu/ml)灌胃,菌液灌胃24h后给予头孢曲松或生理盐水治疗,疗程9天。分别于建模前、菌液灌胃24h后(头孢曲松或生理盐水使用前)、治疗1天、治疗3天、治疗6天、治疗9天、停药2天、停药1周、停药2周、停药3周、停药4周无菌条件下收集各组大鼠新鲜粪粒,选择性培养定植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肠道原籍大肠杆菌及计数,并对纯化菌落行菌株ESBLs表型确证、耐药基因检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的定植,全部烫伤和脓毒症大鼠发生了外来菌的肠道定植,烫伤组大鼠定植菌量为105/g数量级,脓毒症组大鼠肠道定植菌量达到108/g数量级,与烫伤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2)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定植的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在定植后1-3天其数量逐渐减少并最终被清除;头孢曲松治疗后,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内定植菌持续存在于肠道中,停药后清除缓慢;脓毒症组大鼠治疗过程中查见了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对头孢曲松耐药性变化。3)未应用头孢曲松(生理盐水治疗组)的烫伤及脓毒症外源菌定植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均未见有耐药性改变;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菌液灌胃24h后给予头孢曲松治疗1天其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即急剧减少,常规平板培养结果阴性(低于102/g数量级),直至治疗9天及停用头孢曲松1周后,烫伤及脓毒症组大鼠肠道原籍大肠杆菌基本恢复。脓毒症头孢曲松治疗组5只大鼠(共8只)分别于治疗9天(4只)和停药2周(1只)时粪便中检测到的大肠杆菌获得了定植菌的SHV-18耐药基因,转变为产ESBLs菌株,其对头孢曲松也由敏感转变为中敏;结论:在烫伤及脓毒症情况下,外来耐药菌株可发生肠道内定植及增殖;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肠道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定植耐药菌失去肠道原籍菌的定植抗力,同时发生了抗生素的诱导耐药而存在于肠道中,不易被机体清除,并进而将耐药基因传递给肠道原籍菌,耐药基因得以伴随肠道原籍菌而存在于肠道中,形成持久的潜在危害。因此,慎用抑酸剂,保护肠道化学屏障,严格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时限,保护肠道微生态环境是避免肠道耐药菌株定植及耐药基因传播的有效及必要手段。

闫美娟,隋峰,林娜[8](2010)在《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胃肠道是大黄对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器官,该文在对近年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有关大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重点加强的方向和领域,为大黄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正确合理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蔡长茂,李威[9](2010)在《大黄防治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都与胃肠黏膜屏障损伤有关,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细菌、内毒素易位入血,形成肠源性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SIRS),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肠道黏膜屏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肠道黏膜的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中药大黄具有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用,发挥着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大黄对胃肠黏膜屏障各层结构均有明显保护作用,本文现将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发生机制和大黄防治机理作一综述。

刘郁[10](2008)在《iNOS和ET-1在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小肠粘膜中的表达及大黄对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素(ET-1)在小肠粘膜的表达及大黄对它们的影响。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不进行休克处理;模型组,再灌注前胃管注入生理盐水l0ml/kg,大黄组,再灌注前胃管注入大黄液,大黄20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按10ml/kg注入。复制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动物模型,大黄于术前胃管注入,造模完成后各组分别取小肠组织观察各组动物小肠粘膜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粘膜组织诱导型iNOS和ET-1表达,并用HPIAS-1000型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测定iNOS和ET-1的平均光密度值(optical density,OD值)。结果:大黄组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小肠粘膜的病理损害(P<0.05);模型组肠粘膜损伤最重,对照组最轻;Chiu’s评分模型组最大,大黄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1)。各组肠粘膜均可见到iNOS和ET-1表达。模型组iNOS表达明显增强,表达的OD值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大黄组比对照组有增高趋势,但两组间表达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大黄组ET-1表达OD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组肠粘膜ET-1表达OD值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能抑制低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小肠粘膜组织iNOS的表达而起到保护肠粘膜的作用。

二、大黄对烫伤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对烫伤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脓毒症与炎症反应
    第二节 脓毒症与肠功能损伤
        一、脓毒症肠损伤动物模型研究
        二、脓毒症肠黏膜屏障功能研究
        三、肠黏膜屏障与紧密连接研究
        四、肠道通透性与肠屏障损伤病理研究
        五、脓毒症肠功能损伤防治现状
    第三节 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中医药研究现状
        一、中医对脓毒症病因病机的辨证认识
        二、脓毒症及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中医治法
第二章 通腑理肺汤对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二节 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基础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基于肠道菌群和肠肝轴相关性的决明子“清肝”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决明子保肝作用研究现状及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决明子保肝作用研究现状
        1 调节脂质代谢
        2 改善脂质过氧化
        3 缓解炎症反应
        4 与肠肝轴相关的作用
        5 其他作用
        6 小结
    第二节 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 肠道菌群的分类和生理功能
        2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
        3 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代谢
        4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5 中药基于肠道菌群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
第二章 决明子的保肝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粪便微生物移植对决明子保肝作用的转移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抗生素诱导的菌群紊乱对决明子保肝作用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与决明子保肝作用有关的关键菌群及其潜在功能预测
    1 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附录

(3)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认识
        1.2 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1.3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西医治疗
    2.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脓毒症病因病机的探讨
        2.2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病因病机探讨
        2.3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治法探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药物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3.统计分析
    4.结果
        4.1 病人的一般资料
        4.2 胃肠指标
        4.3 实验室指标
        4.4 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及疗效评价
        4.5 预后评价指标
        4.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 讨论
        5.1 气机逆乱是脓毒症MODS根本病机
        5.2 调畅气机治疗脓毒症MODS之本
        5.3 中焦脾胃贯穿脓毒症MODS的始终
        5.4 半夏泻心汤选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5.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脓毒症大鼠模型建立
        2.2 动物分组
        2.3 给药方法
        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5 观测指标
        3.统计分析
        4.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生存率
        4.2 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水平
        4.3 小肠组织病理学比较及评分
        4.4 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
        4.5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炎症因子表达
        5.讨论
        5.1 脓毒症模型建立
        5.2 全身炎症反应与脓毒症肠损伤相关性
        5.3 全身炎症反应的中医认识
        5.4 实验结果分析
        6.小结
    实验二 基于PI3K/Akt/HO-1 信号通路半夏泻心汤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脓毒症大鼠肠损伤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设备
        2.实验方法
        2.1 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
        2.2 动物分组
        2.3 给药方法
        2.4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2.5 观测指标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 各组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水平
        4.2 各组大鼠肠组织病理损伤及评分
        4.3 半夏泻心汤对脓毒症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4.4 各组大鼠肠组织炎症因子蛋白水平表达
        4.5 各组大鼠肠组织炎症因子m RNA水平表达
        4.6 各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PI3K、P-Akt和 HO-1 蛋白表达水平
        4.7 各组脓毒症大鼠肠组织PI3K、P-Akt和 HO-1m RNA水平表达
        5.讨论
        6.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毒消肝清丸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硬化动物模型制备研究概述
        1 单因素肝硬化造模
        2 复合因素肝硬化造模的主要方法
        3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造模
    综述二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
        1 肝硬化内毒血症的产生机制
        2 内毒素导致肝损伤机制
        3 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
        4 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主要机制
    综述三 中医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
        1.中医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辨证论治
        3.外用方法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4.单味中药对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5.大黄与“下法”
实验一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脏及回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采集及检测
    4.实验结果
    5.讨论
    6.小结
实验二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功及各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采集及检测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三 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脏及回肠组织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采集及检测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本文创新点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NEC的中医概况
        1.1 NEC的中医病名
        1.2 NEC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学对NEC的治疗
    2 西医对NEC的探索与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NEC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2.3 NEC诊断
        2.4 治疗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主要试剂及用品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NEC动物模型建立
        2.3 主要药品配制
        2.4 药物治疗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
        4.2 新生鼠肠组织HE染色病理学改变
        4.3 肠组织病理学评分
        4.4 新生鼠肠组织匀浆中MTL、GAS含量比较
    5 讨论
        5.1 关于NEC模型的建立
        5.2 关于实验指标的选择
        5.3 关于生大黄对NEC治疗作用的讨论
        5.4 关于西咪替丁对NEC治疗作用的讨论
        5.5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概述
    2.16 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
    3.中医药加味四君子汤研究的意义
    4.蛋白组学技术应用的意义
    5.mTOR信号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6.本研究的简要方案
    7.加味四君子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功能的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
第一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2.2 加味四君子汤制备
        2.3 实验分组
        2.4 烫伤皮肤组织标本HE染色
        2.5 回肠粘膜组织标本HE染色
        2.6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2.6.1 回肠粘膜样本制备
        2.6.2 酶联免疫(ELISA)检测回肠粘膜组织中TNF-α的水平
        2.7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2.8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介素1β (IL-1β)的水平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兔烫伤模型建立
        3.2 各组兔回肠粘膜组织病理情况变化
        3.3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TNF-α水平的影响
        3.4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IL-1β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16Sr DNA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2.2 实验分组
        2.3 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2.4 PCR扩增
        2.5 文库构建
        2.6 高通量测序
        2.7 疑问序列的剔除及序列数统计
        2.8 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
        2.9 Alpha多样性分析
        2.10 Beta多样性分析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测序信息
        3.2 菌群结构比较
        3.3 Alpha多样性分析
        3.4 Beta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小肠黏膜蛋白组学的分析及其对mTOR通路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2.2 实验分组
        2.3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蛋白组学分析
        2.4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m RNA表达检测
        2.5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蛋白表达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3.2 小肠黏膜组织中烫伤模型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3.3 小肠黏膜组织中加味四君子汤干预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3.4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3.5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通路
        3.6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3.7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蛋白验证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7)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 结果
        (一)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二)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易位的影响
    三 讨论
        (一)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二)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易位的影响
        (三) 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细菌易位的作用
    四 结论
第二部分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细菌易位的影响 #3l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 结果
        (一)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三) 大黄对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三 讨论
        (一)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三) 大黄对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四 结论
第三部分 :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内耐药基因的传播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 结果
        (一) 不同程度打击下肠道耐药菌株定植的比较
        (二)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定植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影响
        (三)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原籍大肠杆菌的影响
    三 讨论
        (一) 不同程度打击下肠道耐药菌株定植的比较
        (二)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定植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影响
        (三)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原籍大肠杆菌的影响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
2 大黄对胃肠道的调节作用
    2.1 泻下作用
    2.2 保护胃肠黏膜屏蔽
    2.3 防止肠道细菌易位
    2.4 促进上消化道止血
3 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
    3.1 泻下与止泻作用
    3.2 调节胃肠激素
    3.3 保护胃肠黏膜屏蔽
        3.3.1 降低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3.3.2 促进肠黏膜上皮分泌多种免疫物质
        3.3.3 降低通透性,清除自由基
        3.3.4 影响肠道细胞的生长
    3.4 对细菌易位影响
4 小结

(9)大黄防治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黄的药理作用
    1.1 中医观点
    1.2 西医观点
2 大黄抗胃肠黏膜屏障损伤
    2.1 对胃肠道机械屏障的保护作用
    2.2 对胃肠道化学屏障的保护作用
    2.3 对胃肠道生物屏障的保护作用
    2.4 对胃肠道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
3 展望

(10)iNOS和ET-1在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小肠粘膜中的表达及大黄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及设备
    3.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4. 标本采集及处理
    5. 检测指标及方法
        5.1 病理学方法
        5.2 iNOS 和 ET-1 免疫组化测定及分析方法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2.小肠组织 iNOS 的表达
    3.小肠组织 ET-1 的表达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粘膜屏障损伤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大黄对烫伤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腑理肺汤对脓毒症肠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基于肠道菌群和肠肝轴相关性的决明子“清肝”作用机制研究[D]. 罗寒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半夏泻心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调控PI3K/Akt/HO-1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国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毒消肝清丸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 李树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生大黄对新生SD大鼠NEC模型肠组织中MTL及GAS含量的影响[D]. 贾艳萍.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D]. 罗锦花. 南昌大学, 2019(08)
  • [7]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D]. 刘绍泽.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8]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闫美娟,隋峰,林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04)
  • [9]大黄防治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研究进展[J]. 蔡长茂,李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02)
  • [10]iNOS和ET-1在低血容量性休克大鼠小肠粘膜中的表达及大黄对其的影响[D]. 刘郁.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大黄对烫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