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S-Function实现仿真的动态效果

使用S-Function实现仿真的动态效果

一、利用S函数实现仿真的动态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单继超[1](2021)在《基于FPGA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自适应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永磁同步电机以其效率高,性能稳定,强鲁棒性等优势受到关注,在电动滑板车、平衡车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使用越来越广泛,电机能够可靠平稳地运行离不开一个好的控制算法,因此对高性能的控制算法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十分重要。对于电机控制,可选的芯片种类丰富,DSP、MCU和FPGA等都在电机控制中有着很多的应用,FPGA以其运行速度高,开发成本低,可重复编程等优势在电机控制领域发展越来越迅速。本文着眼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速度控制算法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两个方面。首先速度控制算法方面,面对传统的速度控制器如PI控制器等存在过冲、参数调节复杂、对外界干扰敏感等问题,滑模控制算法以其抗干扰能力强、响应迅速等优势受到青睐,本文基于滑模控制算法,改进了一种自适应的滑模速度控制器,该控制器通过引入RBF神经网络,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滑模算法产生的抖振问题,并且在Simulink平台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次设计的滑模速度控制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之后,本文讨论了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为了解决电机控制系统中位置传感器导致的成本较高、无法在恶劣环境使用等问题,众多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应运而生,本文重点探究了其中的滑模观测器法,通过引入RBF神经网络对传统滑模观测器进行改进,并在Simulink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滑模观测器在估算精度和观测效果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最后,在FPGA平台上,对电机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针对电机控制中的矢量控制策略,对坐标变换模块(Clark变换、Park变换),SVPWM模块,PID控制模块和滑模控制模块采用Verilog HDL语言进行编程实现,并且进行了Modelsim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次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薛玉洁[2](2021)在《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及容错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得以实现。多相电机由于其相冗余特性,适用于电动汽车、舰船推进等大功率和高可靠性的场合。多相电机发生缺相故障后,需采用合适的容错策略改善其缺相运行性能。通常在发生缺相后,可断开与之对称的正常相绕组,获得平稳的转矩,但输出转矩和功率衰减较大;或者采用缺相后仍基于矢量控制和电流闭环的容错电流策略。对于风机、水泵等对动态响应要求不高的场合,常采用恒压频比(V/F)控制,无电流闭环。本文针对此类应用场合对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时的电压补偿容错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建立多相感应电机在自然坐标系、静止坐标系以及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多相电机缺相运行时的数学模型。其次,基于不降阶建模方式提出了一种多相感应电机缺相故障仿真模型,故障后,不改变电机正常运行时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故障相反电势作为该相输入电压,以满足电机故障相电流为0的条件,从而模拟电机缺相故障。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模,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oft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缺相模型的有效性。然后,以九相感应电机为研究对象,基于V/F控制方式提出了改变部分剩余相的容错电压策略和减小磁动势畸变的容错电压策略。第一种容错策略基于感应电机定子电压方程,对部分剩余相电压进行漏阻抗压降补偿;第二种容错策略从减小磁动势形状畸变的角度出发,利用高通滤波器提取缺相后dq轴电流波动量,转换成电压对电机剩余相电压进行补偿。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分析研究了所提出两种容错策略。最后设计九相感应电机系统的实验平台,对所提出的两种容错电压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相感应电机容错电压控制策略,理论上能够减小50%~70%的电机转矩脉动,有效地改善了电机的缺相运行性能,且控制方法简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宁正高[3](2020)在《单液流锌镍电池充电电流的ADHDP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单液流锌镍电池(Single-Flow Zinc-Nickel Battery)是一种新型的液流储能装置,它具有造价成本低、储能容量大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对单液流锌镍电池的充电电流进行优化控制,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减少充电电流的跟踪误差以至于减少能量损耗,提高充电效率,本文采用一种执行依赖启发式动态规划(Action-Dependent Heuristic Dynamic Programming,ADHDP)的优化算法对单液流锌镍电池的充电电流进行闭环控制,对储能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在MATLAB/Simulink的S函数模块中编写了ADHDP控制算法,并设计了ADHDP电流控制器和PI电流控制器。其次,使用新威BTS-3000电池测试系统获取了单液流锌镍电池充放电脉冲电流和端电压数据,并搭建了单液流锌镍电池2-RC等效电路模型和BUCK变换器模型,以便采用参数辨识估计工具对单液流锌镍电池模型的等效参数进行参数辨识。接着,将完成了参数辨识的单液流锌镍电池模型作为BUCK变换器模型的输出负载,并采用ADHDP电流控制器和PI电流控制器分别控制单流锌镍电池模型的充电电流,分析比较了ADHDP电流控制器和PI电流控制器的控制性能。最后,在d SPACE半实物仿真平台中开发了ADHDP和PI控制系统,且在Control Desk软件上设计了充电数据监控界面,分别对单液流锌镍电池的充电电流进行了实际控制检验,并对实际控制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动态规划的ADHDP算法对单液流锌镍电池的充电电流进行自适应控制研究,并在MATLAB/Simulink仿真和d SPACE硬件控制实验中都验证了ADHDP电流控制器相比PI电流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万祝娟[4](2020)在《延迟链ADC校准算法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基于电压域的ADC的面积和功耗较大,为了降低功耗,从电压域转到时间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时间域的量化精度随工艺进步而提高,目前已经超过电压域量化精度。延迟链ADC(Delay-Line-Based ADC)是时间域ADC的典型代表,而在超高速采样的场合也可以使用时间交织技术(Time-Interleaved)以提高采样率。然而,延迟链ADC本身的失配误差以及时间交织ADC的通道间失配误差,都极大限制了时间域ADC的动态范围,需要引入相应的校准算法以改善其性能。本文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时间交织延迟链ADC的误差来源并对其进行仿真建模。延迟链ADC的压控延迟单元本身存在延时偏离,各延迟单元之间还存在失配的问题;时间交织ADC的通道之间也存在通道失配问题。接下来,本文拓展了流水线ADC中的谐波校正算法(Harmonic Distortion Cacellation,HDC),将其应用在延迟链ADC中以实现延迟失配的校准。这里改进了算法结构,通过增加一路额外的延迟链ADC作为参考通道,注入用于校准的伪随机序列,从而帮助快速提取误差,减少校准时间。最后,采用基于斩波调制的方法,同时校准通道间的带宽失配和采样时间失配。针对该方法存在的校准方向有时会随着输入信号频带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出错的问题,设计了校准方向的修正算法,扩展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4位、200MS/S、两通道的时间交织延迟链ADC模型,以验证时间交织延迟链ADC的结构和功能。并且搭建了一个8位、100MS/s的延迟链ADC,进行单通道内部误差校准算法验证,对于单通道谐波失真校准算法,当谐波失真的三阶误差系数为0.05时,经校准算法校准后,ENOB由5.5位提升到7.64位。此外,搭建了一个四通道、12位、1GS/s的TIADC,以验证通道间的时间失配误差校准算法,当第二、三、四通道采样时间失配误差为3%、1.5%、-0.4%时,经过改进斩波调制校准算法校准后,ENOB由6.61提升到11.89位。此外,在第一到第八子奈奎斯特频带范围内,验证了校准方向修正算法的正确性。文中还对校准算法进行RTL设计,利用Verilog HDL描述校准算法,利用Modelsim完成了校准算法的功能验证,并进一步在FPGA开发板上完成了部分算法的性能验证。

白群[5](2020)在《电气化铁路谐波补偿装置的仿真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电气化铁路发展进程中,高速化、重载化成为铁路在新时代下的运行常态。随着路网规模的扩大和高速动车组列车大量投入使用,机车负荷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的改变使得负荷电流质量变差,造成谐波污染、电压波动、功率因数降低等电能质量问题,影响牵引供电系统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对上述电能质量问题采取治理或补偿手段。本文采用级联H桥式拓扑的有源滤波器(CHB-APF)作为谐波补偿方案,并对方案中所涉及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从根本上了解牵引供电系统的谐波来源及其电气特性,首先对牵引供电系统及其典型交直型、交直交型电力机车进行仿真模型搭建,分析牵引工况下两种典型列车的谐波特性,指出了牵引网电能质量治理的迫切性。随后对CHB结构的调制策略和谐波检测方法进行选择,采用适合于多电平变流器的单极倍频载波移相SPWM的调制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多函数变步长LMS自适应滤波算法,有效改善了传统自适应检测算法稳态精度与响应速度矛盾的问题。本文对CHB-APF的有源补偿方案进行介绍,交代了并网工作原理、主电路器件参数设计过程。为使CHB-APF达到最佳工作效果,对控制系统的电压电流控制策略展开分析。为保障直流侧电容电压稳定,分别采用了上层平稳电压控制和下层均衡电压控制对各子模块电压进行调节,保证了直流侧电压稳定性。电流综合控制方面,在目前较为先进的无差拍控制基础上叠加重复控制,采用复合控制的手段对谐波电流进行预测,实现对谐波电流的快速、精确跟踪。最后借助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含有补偿装置的电气化铁路车网联合系统,探究列车在牵引工况下不同位置、不同数量运行的谐波分布特性。并对所设计的CHB-APF相关技术及控制策略进行参数调试和仿真验证,证明整体策略的先进性。随后将补偿装置并网运行,查看补偿装置的补偿效果,验证所提出补偿结构的对电气化铁路谐波治理的实用性。

袁文长[6](2020)在《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动车辆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传统内燃机车辆造成的环境污染压力,以及车辆保有量剧增带来的交通压力,研究智能电动车辆是汽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轮毂电机智能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其目的是为智能车辆行驶提供路径信息,并且替代驾驶员控制车辆在不同路面跟踪轨迹行驶。文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从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轨迹规划和跟踪控制角度进行车辆系统建模。首先,针对轮毂电机智能车辆在轨迹规划中的运动学约束和跟踪控制时的低速行驶工况,建立了简化车辆运动学模型;然后,针对轮毂电机智能车辆高速行驶工况的跟踪控制,建立了结合轮胎模型的动力学模型,并考虑跟踪控制算法的实时性问题,对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小侧偏角度假设;最后分析了轮毂电机智能车辆的转向差速特性。(2)基于建立的车辆运动学模型,设计了基于改进RRT算法的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轨迹规划方法。首先,利用了扩展目标偏向原理,令随机树的搜索不是完全随机,以一定概率向目标点扩散;接着,基于车辆运动学约束对随机扩散的区域进行了限制,保证轨迹可行性;然后,考虑车辆几何尺寸,基于分离轴定理对车辆和障碍物进行了碰撞检测,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最后对基本RRT算法和本文改进RRT算法进行了不同路况下的仿真,并进行了改进RRT算法的实车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RRT算法规划出的路径比基本RRT算法随机点采样少、搜索效率高、路径平滑;实车验证结果表明,改进RRT算法规划轨迹的平滑性和规划轨迹的长度优于智能车辆常用的A*规划算法。(3)本文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设计了两种轨迹跟踪控制器。首先,详细推导了模型预测控制的过程,包括非线性车辆系统的线性离散化、预测方程建立、目标函数设计和求解、反馈调节等;然后,利用建立的运动学模型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针对车辆低速行驶环境设计了基于车辆运动学的MPC轨迹跟踪控制器,编写了对应S函数程序;最后,利用小轮胎侧偏角度假设下的动力学模型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针对车辆高速行驶环境,在前轮主动转向的背景下设计了基于车辆动力学的MPC轨迹跟踪控制器,编写了对应S函数程序。(4)建立了联合仿真平台,验证了跟踪控制器的性能。首先,搭建了轮毂电机模型,联合Car Sim/Simulink建立轮毂电机车辆整车仿真模型;然后,结合第四章在Simulink中搭建的两种跟踪控制器,建立了轮毂电机车辆轨迹跟踪控制Car 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最后,分别对两种跟踪控制器设计不同的仿真工况,仿真验证了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跟踪控制效果。仿真结果显示:在低速工况下,本文设计的基于车辆运动学模型MPC控制器能够快速稳定的跟踪期望轨迹;在高速工况下,本文设计的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MPC控制器能够在不同的速度下较好跟踪期望轨迹,并且能够适应不同道路环境下的轨迹跟踪控制。

吴宇[7](2020)在《恒温恒湿试验箱制冷系统的仿真模拟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单级压缩制冷不能满足低温情况下的恒温恒湿箱中的复合环境要求,本文在节能减排的原则下,确定了 R507A/R23复叠制冷循环为研究对象。制冷循环各部件的结构尺寸和换热效果影响整个系统的空间布置,运行状态和经济效益,因此计算机仿真结合正向设计以及局部结构模拟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手段。计算机仿真提供产品性能给正向选型设计,正向选型设计为建立仿真试验台进行铺垫,局部结构模拟有利于仿真中复杂结构参数的获取。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研究该复叠制冷系统特性和搭建试验台提供基础,利用正向常规设计和MATLAB GUI,完成对总体的快速设计,即确定了低温环境可达-50℃的minicool恒温恒湿箱的结构参数和型号。通过GUI进行COP分析,吻合度较高,能满足快速设计的需要。(2)采用分布参数法建立了适用于环境的蒸发器、冷凝器模型等,对微元进行分析,给出了其控制方程以及迭代方法的具体算法流程等。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压缩机模型,给出了输气系数等。利用MATLAB中的S函数建立了 R23等制冷剂模型,使物性参数的调用更加准确和迅速。利用MATLAB中的level 2 M S函数建立了蒸发器,冷凝器,蒸发冷凝器等的可视化模块,便于研究单相区,两相区的换热流动。由仿真结果可知,制冷剂侧换热系数在单相区较低,在两相区总体呈下降趋势,空气侧换热系数较为平稳。基于顺序模块法,通过Simulink建立系统整体仿真,在试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改变箱内基本环境条件,将试验测得数据与仿真结果相比较。对比分析可知,设定温度越低,整体性能降低,仿真误差越大。试验验证模型精确度后,改变模型中的结构参数,观察其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外管直径增大,整体换热量都会增大,翅片间距增大,总换热量增大,但换热系数减小。翅片厚度增大,换热总量缓慢增大。对具体冷凝器分布参数模型而言,观察每微元,发现制冷剂侧换热系数整体随流程增大减少,空气侧换热系数变化微弱,热流密度在过热区、两相区增大,过冷区减少。(3)采用Ansys,Fluent软件对水泡冷凝器壳程冷凝相变流动进行模拟,采用Lee模型,得出的结果表明:流体呈“Z”字型,经折流板后流速增加,折流板后死区存在较多凝液。图[70]表[23]参[85]

张文龙[8](2020)在《星载SAR-GMTI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既能够获取目标观测区域的高分辨率图像,又可以进行地面动目标检测(Grou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GMTI)。相比于机载SAR-GMTI系统,星载SAR-GMTI系统不受各国空域管制,能够获取更大的观测范围,在军事和民用上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星载SAR-GMTI系统回波数据不易获取,工作环境更为复杂,设备更加昂贵,为了能够方便验证星载SAR-GMTI系统的工作过程,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星载SAR-GMTI系统进行建模以及性能仿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实验效率。本文针对星载SAR-GMTI进行了研究,开发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星载SAR-GMTI仿真软件,该软件具有易于操作的输入输出界面,能够对星载SAR静止场景成像与GMTI过程进行全面呈现,同时还能够对星载SAR的成像质量做出评估。首先,本文对软件整体进行设计,提出了基于Simulink+Matlab图形用户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的软件设计方案:软件由系统仿真、参数设置和显示控制三部分组成。系统仿真是软件的核心,完成系统的各个功能,该部分基于Simulink实现了仿真系统的模块化;参数设置和显示控制则通过Matlab GUI实现了系统的可视化。其次,本文对系统各个模块进行了建模、仿真和分析,建立了卫星轨道模块、回波生成模块、波束形成模块、成像算法模块、图像质量评估模块和GMTI模块共6个一级模块。其中卫星轨道模块按照设定的卫星轨道参数建立了卫星的运动模型,计算卫星的位置坐标、星下点坐标和瞄准点坐标;回波生成模块按照不同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不同的SAR回波模型,并且能够分别模拟点阵回波和场景回波;波束形成模块按照阵列天线构型进行波束形成;成像算法模块可对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回波数据选择不同的成像算法进行处理;图像质量模块实现了对点目标和面目标的成像质量做出评估;GMTI模块建立了双通道的回波模型,在静止场景下使用偏置相位中心天线(Displaced Phase Center Antenna,DPCA)技术或沿航迹干涉(Along-Track Interferometry,ATI)技术实现了对地面动目标的检测。最后,使用Matlab GUI实现了系统的参数设置和显示控制,对软件的参数输入界面和结果输出界面进行了设计,并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本仿真软件的系统仿真部分以Simulink为基础,实现了仿真系统的组件化和模块化。同时使用Matlab GUI实现了软件的参数设置和显示控制功能,提供了易于操作的输入输出界面来方便用户使用。仿真软件实现了包括条带、聚束和GMTI多种工作模式下的系统仿真,可以调用多种成像算法进行成像处理,并能够对成像质量做出评估,对于仿真研究星载SAR-GMTI系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郝鑫[9](2020)在《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的动力学模拟及控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作为一门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机器人的技术与发展,影响着社会与生活,机械手臂操作精确,而轮式机器人则反应迅速、运动速度快。对将轮式机器人与机械手臂结合的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系统进行研究对于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最完美的人机结合,实现对于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使机器人能更方便的为人类所利用,完成更多高精度、高要求的工作,更好的适应目前发展的要求,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非完整轮式机械臂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最优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与最优的机械臂轨迹控制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传统的Routh方程对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通过Matlab模拟仿真,分析出运用Routh方程在对非完整轮式机械臂模拟时存在不足,约束方程出现违约现象。(2)采用基于高斯最小拘束原理的准坐标方法对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与分析,运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并与运用Routh方程的模拟仿真结果对比,两种方法都可以模拟出模型的运动,准坐标方法没有出现违约,而运用Routh方程约束方程存在误差,随着仿真时间增加,基于Routh方程的机械臂轨迹与实际情况对比会出现偏差,得出基于高斯原理的准坐标形式的非完整系统动力学方程是更适合非完整动力学分析的方法。(3)基于高斯原理,将理想系统动力学问题的广义约束力和广义加速度解耦,从而得到针对非完整系统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控制方法的伺服控制方法,根据该方法,将控制目标作为约束条件来处理,从而可通过解耦的约束力来确定可控力。(4)采用基于高斯原理的非完整系统伺服控制方法对非完整轮式机械臂进行伺服控制,实现了对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的目标轨迹控制,并与传统的基于S函数的PD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得出基于高斯原理的非完整系统伺服控制方法是更加准确迅速的机械臂轨迹控制方法。

卞加柱[10](2020)在《参照AUTOSAR架构的柴油车后处理集成电控系统软件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排放法规的日趋严厉,对柴油机碳烟颗粒和NOX排放要求十分严格,单一的后处理系统已无法满足法规,必须集成多种后处理技术。此外,针对电控产品的开发,系统硬件开发水平相对比较成熟,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软件,成熟的控制软件是实现控制功能和提高车辆性能的关键因素。由于国内外各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给商使用的汽车电控软件开发平台差异较大,为了促进电控软件代码移植和复用以便节约成本,联合建议采用统一的汽车软件系统架构。柴油机后处理控制系统开发的关键也在于其软件,需要对后处理系统及其集成电控技术做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满足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法规的DOC+DPF+SCR集成后处理系统,参考AUTOSAR架构进行了面向国Ⅵ的重型柴油机后处理集成电控系统软件设计与研究。完成的主要任务如下:1、后处理集成控制系统搭建及硬件设计:对国内外后处理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对本文所需后处理系统进行了选型;基于本课题组自主设计的AdBlue计量泵,搭建了满足国六法规的后处理集成控制系统,整合柴油机DPF燃油喷射电控系统功能和SCR尿素喷射电控系统功能。在对后处理集成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硬件电路模块化设计,最后根据硬件需求制定了后处理集成电控系统软件开发需求。2、定制控制器底层驱动模块:针对目标MCU进行自动代码生成系统目标环境设计,借助Simulink对后处理控制系统软件底层驱动模块进行设计。先通过编写模块的S函数;再针对驱动函数的功能创建各驱动模块的TLC(Target Language Compiler)文件来定制代码生成的过程,将用户的配置信息作用于底层驱动寄存器。完成对底层驱动模块的定制化设计以及自动调用编译器,最后对底层驱动模块进行测试。3、策略研究以及应用层模块软件设计:参照AUTOSAR架构基于分层次、模块化设计思想将控制系统软件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和软件层次。利用MATLAB/Simulink/Stateflow详细设计软件应用层及其功能模块,并利用代码生成工具进行了应用层软件自动生成。应用层软件为上层策略算法的具体实现,该后处理集成控制系统软件应用层主要包括SCR控制算法以及DPF控制算法;其中SCR算法包括系统状态协调控制、尿素需求量计算以及OBD故障诊断;DPF控制算法主要包括碳载量估算以及再生过程控制。针对传统软件开发所面临的弊端,本课题在对系统理论模型算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基于V模式软件开发方法,对策略的设计、模型的搭建与验证到最后自动代码程序生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4、系统功能测试与台架试验验证:将在上述试验中生成的应用层代码和底层代码在CodeWarrior IDE中集成,并且将集成后的代码下载到开发板中进行了后续的相关试验与验证。基于课题组所搭建的实验系统平台,将所开发的集成电控软件应用于半实物系统功能实验和台架试验,进行了相关实验的验证。半实物系统功能实验表明所开发的系统控制策略可行,满足功能需求;发动机台架试验表明,所开发的系统可使某款柴油机排放达到欧六或者国六排放要求。

二、利用S函数实现仿真的动态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S函数实现仿真的动态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自适应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速度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2.2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2.3 滑模算法的研究现状
        1.2.4 FPGA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理论依据
    2.1 永磁同步电机及矢量控制原理
        2.1.1 电机介绍及数学模型
        2.1.2 电机控制策略
    2.2 滑模算法原理
    2.3 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2.4 本章小结
3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3.1 速度控制器设计
        3.1.1 原理分析
        3.1.2 仿真实验
    3.2 滑模观测器设计
        3.2.1 原理分析
        3.2.2 仿真实验
    3.3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的FPGA设计与实现
    4.1 坐标变换模块
        4.1.1 Clark变换
        4.1.2 CORDIC算法与Park变换
    4.2 PID控制模块
    4.3 滑模控制器模块
    4.4 SVPWM模块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及容错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相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多相电机缺相运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相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
    2.1 多相感应电机正常运行时的数学模型
        2.1.1 多相感应电机在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1.2 多相感应电机的空间解耦变换
        2.1.3 多相感应电机在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1.4 多相感应电机在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 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时的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相感应电机缺相故障建模与仿真
    3.1 基于不降阶模型的多相感应电机缺相故障建模
    3.2 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Matlab仿真建模
        3.2.1 多相感应电机的S函数建模
        3.2.2 多相感应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3.3 多相感应电机缺相故障建模仿真与验证
        3.3.1 电机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3.3.2 正常运行和缺相运行时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3.3 不同故障相缺相运行时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容错控制策略
    4.1 对称缺相运行容错控制策略
    4.2 多相感应电机的容错电压控制策略
        4.2.1 改变部分剩余正常相电压的控制策略
        4.2.2 减小磁动势形状畸变的容错电压控制策略
    4.3 电机一相缺相时的容错电压策略仿真
        4.3.1 改变部分剩余正常相电压策略的仿真
        4.3.2 减小磁动势形状畸变的容错电压策略仿真
    4.4 电机两相缺相时的容错电压策略仿真
        4.4.1 改变部分剩余正常相电压策略的仿真
        4.4.2 减小磁动势形状畸变的容错电压策略仿真
    4.5 两种容错电压控制策略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容错控制实验
    5.1 硬件设计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
        5.2.2 中断子程序
    5.3 多相感应电机容错运行实验
        5.3.1 系统硬件实验平台介绍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实验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单液流锌镍电池充电电流的ADHDP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液流电池研究现状
    1.3 自适应动态规划应用研究现状
    1.4 储能电池建模与充电控制研究现状
        1.4.1 储能电池建模
        1.4.2 储能电池充电控制
    1.5 dSPACE的半实物仿真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自适应动态规划算法原理
    2.1 自适应动态规划算法
    2.2 启发式动态规划
        2.2.1 模型网络
        2.2.2 评价网络
        2.2.3 执行网络
    2.3 执行依赖启发式动态规划
        2.3.1 评价网络
        2.3.2 执行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液流锌镍电池电流控制器设计
    3.1 ADHDP电流控制器的设计
        3.1.1 ADHDP电流控制器结构
        3.1.2 ADHDP电流控制器算法
    3.2 PID电流控制器的设计
        3.2.1 传统PID电流控制器结构
        3.2.2 PI电流控制器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液流锌镍电池与BUCK电路模型设计
    4.1 单液流锌镍电池基础原理
    4.2 单液流锌镍电池仿真模型设计
        4.2.1 单液流锌镍电池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4.2.2 2-RC等效电路模型参数辨识
    4.3 BUCK电路仿真模型设计
        4.3.1 BUCK电路模型及其工作原理
        4.3.2 BUCK电路的建模与仿真
    4.4 离线仿真与分析
        4.4.1 纯电阻负载的电流控制
        4.4.2 充电电流参考值突变响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液流锌镍电池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与实验验证
    5.1 单液流锌镍电池的半实物仿真系统
        5.1.1 dSPACE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
        5.1.2 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5.1.3 实物平台搭建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延迟链ADC校准算法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时间域ADC的校准算法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延迟链ADC的工作原理及行为级建模
    2.1 延迟链ADC的工作原理
        2.1.1 时间域ADC的两种类型
        2.1.2 基于延迟的信号量化
    2.2 时间交织ADC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2.1 时间交织ADC
        2.2.2 时间交织延迟链ADC
    2.3 延迟链ADC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压控延迟模块的设计
        2.3.2 延迟链ADC的模型建立
        2.3.3 改进的延迟链ADC模型
    2.4 时间交织延迟链ADC的建模
        2.4.1 时间交织的时序设计
        2.4.2 时间交织延迟链ADC的建模
第三章 时间交织延迟链ADC的误差理论分析
    3.1 单通道延迟链ADC的误差理论分析
        3.1.1 压控延迟单元的误差
        3.1.2 压控延迟单元之间的失配误差
    3.2 时间交织的通道间误差理论分析
        3.2.1 带宽失配误差
        3.2.2 采样时间失配误差
第四章 校准算法的设计与验证
    4.1 单通道延迟链ADC校准算法的设计与验证
        4.1.1 谐波消除算法的原理
        4.1.2 谐波消除算法的改进
        4.1.3 校准算法的仿真验证
    4.2 通道间误差校准算法的设计与验证
        4.2.1 基于调制的算法的原理
        4.2.2 校准方向修正
        4.2.3 校准算法的仿真验证
第五章 校准算法的实现与验证
    5.1 Modelsim仿真
    5.2 FPGA验证
    5.3 部分源程序代码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电气化铁路谐波补偿装置的仿真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谐波治理手段发展概况
        1.2.1 改善牵引供电系统
        1.2.2 改善电力机车或加装车载补偿装置
        1.2.3 加装牵引网侧补偿装置
    1.3 多电平APF拓扑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现有多电平拓扑结构
        1.3.2 现有PWM调制技术
        1.3.3 现有谐波电流检测技术
        1.3.4 现有直流侧电压控制技术
        1.3.5 现有电流控制技术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气化铁路车网匹配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2.1 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构成
        2.1.1 牵引供电方式
        2.1.2 牵引变压器
        2.1.3 电力机车
    2.2 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
        2.2.1 牵引变电所模型
        2.2.2 牵引网模型
        2.2.3 电力机车模型
    2.3 两种典型列车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HB-APF的调制策略与谐波电流检测
    3.1 CPS-SPWM技术分析
        3.1.1 单极倍频SPWM理论
        3.1.2 单极倍频CPS-SPWM理论
    3.2 单极倍频CPS-SPWM实验验证
        3.2.1 单个H桥模块工作机理
        3.2.2 拓展到N个H桥模块工作机理
    3.3 基于自适应原理的谐波检测
        3.3.1 基于ANCT的谐波电流检测模型
        3.3.2 传统自适应谐波检测算法
        3.3.3 现有变步长自适应谐波检测算法
        3.3.4 多函数变步长自适应谐波检测算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HB-APF基本原理及控制方法
    4.1 CHB-APF的基本原理
        4.1.1 并联型CHB-APF的工作原理
        4.1.2 CHB-APF主电路参数设计
    4.2 直流侧分层电压控制
        4.2.1 上层平稳电压控制
        4.2.2 下层均衡电压控制
    4.3 无差拍电流控制设计
        4.3.1 无差拍控制数学模型
        4.3.2 现有预测算法
        4.3.3 基于复合控制的无差拍预测算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网联合系统及CHB-APF仿真分析
    5.1 系统仿真参数设定与计算
        5.1.1 牵引供电系统参数设定
        5.1.2 补偿系统参数设定
    5.2 牵引供电系统谐波仿真分析
        5.2.1 两种典型机车挂网运行
        5.2.2 不同机车位置条件下谐波特性
        5.2.3 不同负荷数量条件下谐波特性
    5.3 CHB-APF仿真实验
        5.3.1 多函数变步长自适应谐波检测仿真实验
        5.3.2 直流侧电压分层控制仿真实验
        5.3.3 基于复合无差拍控制的电流仿真实验
    5.4 搭载补偿装置的电气化铁路车网系统联合仿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车辆研究现状
        1.2.2 智能车辆轨迹规划研究现状
        1.2.3 智能车辆跟踪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2.1 车辆运动学模型
    2.2 车辆动力学模型
    2.3 小角度假设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
    2.4 转向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轨迹规划方法
    3.1 算法概述
    3.2 基于改进RRT算法的轨迹规划
        3.2.1 扩展目标偏向
        3.2.2 随机点扩展优化
        3.2.3 几何碰撞检测
    3.3 轨迹规划方法验证与分析
        3.3.1 仿真验证
        3.3.2 实车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4.1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4.2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
        4.2.1 问题描述
        4.2.2 非线性模型线性化与离散化
        4.2.3 预测方程
        4.2.4 目标函数优化求解
        4.2.5 系统反馈调节
    4.3 基于车辆运动学的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4.3.1 预测模型建立
        4.3.2 约束条件设计
        4.3.3 目标函数优化求解
        4.3.4 Matlab程序编写
    4.4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4.4.1 预测模型建立
        4.4.2 动力学约束条件设计
        4.4.3 目标函数优化求解
        4.4.4 Matlab程序编写
    4.5 本章小结
5 联合仿真平台验证
    5.1 平台简介
    5.2 联合仿真平台搭建
        5.2.1 轮毂电机车辆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5.2.2 仿真工况设定
        5.2.3 联合仿真配置
    5.3 基于车辆运动学的模型预测控制仿真结果
    5.4 基于车辆动力学的模型预测控制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恒温恒湿试验箱制冷系统的仿真模拟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环境试验箱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试验箱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试验箱的研究现状
    1.3 制冷系统仿真技术的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R507A/R23复叠制冷机组的设计
    2.1 R507A/R23复叠制冷机组
        2.1.1 复叠制冷机组的特点及运行模式
        2.1.2 复叠制冷机组的理论分析
    2.2 R507A/R23复叠制冷机组的设备选型
        2.2.1 压缩机选型
        2.2.2 蒸发器设计
        2.2.3 蒸发冷凝器设计
        2.2.4 冷凝器设计
        2.2.5 辅助设备的选型设计
    2.3 基于Matlab GUI的快速选型
    2.4 本章小结
3 制冷循环建模分析与仿真
    3.1 系统仿真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3.2 压缩机模型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算法设计
        3.2.3 可视化模块
        3.2.4 模型的验证
    3.3 冷凝器模型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算法设计
        3.3.3 可视化模块
        3.3.4 模型验证
    3.4 蒸发器模型
        3.4.1 模型的建立
        3.4.2 算法设计
        3.4.3 可视化模块
        3.4.4 模型验证
    3.5 膨胀阀模型
        3.5.1 模型的建立
        3.5.2 可视化模块
    3.6 蒸发冷凝器模型
        3.6.1 模型的建立
        3.6.2 算法设计
        3.6.3 可视化模块
    3.7 恒温恒湿箱热负荷模型
        3.7.1 模型的建立
        3.7.2 可视化模块
    3.8 制冷剂热物性参数模型
        3.8.1 制冷剂状态方程
        3.8.2 算法设计
        3.8.3 制冷剂参数分析及对比
    3.9 制冷系统模块的建立
    3.10 试验平台的搭建
        3.10.1 试验系统的介绍
        3.10.2 试验系统的调试
        3.10.3 测试系统的构建
        3.10.4 结果分析
    3.11 本章小结
4 基于cfd的水泡冷凝器壳程相变模拟
    4.1 数学计算模型的建立
    4.2 建立模型与求解参数
        4.2.1 建立模型
        4.2.2 前处理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与求解设置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水泡冷凝器的流场模拟分析
        4.3.2 壳侧凝液体积分布模拟分析
        4.3.3 壳侧温度场模拟分析
    4.4 本章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星载SAR-GMTI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星载SAR-GMTI系统研究现状
        1.2.2 星载SAR-GMTI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星载SAR-GMTI仿真软件设计方案
    2.1 星载SAR-GMTI仿真需求
    2.2 星载SAR-GMTI仿真软件整体方案
        2.2.1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2.2.2 软件架构和主界面设计
        2.2.3 参数设置
        2.2.4 系统仿真
        2.2.5 显示控制
    2.3 基于Simulink的SAR-GMTI系统模块化实现方法
        2.3.1 Simulink平台简介
        2.3.2 模块的建立和封装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各模块建模与仿真
    3.1 卫星轨道模块
        3.1.1 地球模型
        3.1.2 卫星轨道模型
        3.1.3 坐标系及坐标系转换
        3.1.4 卫星相关位置计算
    3.2 回波生成模块
        3.2.1 回波生成算法
        3.2.2 点阵目标仿真
        3.2.3 场景目标仿真
    3.3 波束形成模块
        3.3.1 阵列基本概念和参数
        3.3.2 二维阵列天线方向图
    3.4 成像算法模块
        3.4.1 距离多普勒算法
        3.4.2 线频调变标算法
        3.4.3 距离徙动算法
    3.5 图像质量评估模块
        3.5.1 点目标质量评估
        3.5.2 面目标质量评估
    3.6 地面动目标检测模块
        3.6.1 双通道SAR对地观测模型
        3.6.2 目标运动对聚焦影响分析
        3.6.3 基于DPCA的动目标检测方法
        3.6.4 基于ATI的动目标检测方法
        3.6.5 实验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载SAR-GMTI仿真软件实现
    4.1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
    4.2 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4.2.1 系统输入参数
        4.2.2 系统输出
    4.3 仿真软件整体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的动力学模拟及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2.1 非完整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非完整轮式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
        1.2.3 非完整移动机器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完整多体系统简介
    2.1 引言
    2.2 非完整约束与非完整系统
        2.2.1 位形与约束
        2.2.2 广义坐标与自由度
        2.2.3 状态变量与非完整约束
        2.2.4 非完整约束的条件、特征以及判别
        2.2.5 非完整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2.2.6 非完整约束示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1 引言
    3.2 用于非完整多体系统动力学典型的动力学模型简介
        3.2.1 Routh方程
        3.2.2 阿佩尔方程
    3.3 基于Routh方程的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的动力学模拟
        3.3.1 非完整轮式机械臂构造与基本特征
        3.3.2 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系统的运动模型
        3.3.3 基于Routh方程的非完整轮式机械臂动力学建模
        3.3.4 仿真图像分析
    3.4 基于准坐标形式的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的动力学模拟
        3.4.1 高斯最小拘束原理
        3.4.2 基于高斯原理的准坐标形式动力学方程
        3.4.3 基于准坐标的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
    3.5 基于Routh方程与准坐标方法模型力学仿真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高斯原理的非完整系统伺服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被动约束及主动约束单独作用下的非自由约束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4.2.1 基于高斯原理的非自由约束系统动力学
        4.2.2 主动伺服控制问题
    4.3 混合约束下的非完整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系统伺服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传统控制方法的机械臂控制研究
        5.2.1 传统控制方法简介
        5.2.2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5.2.3 基于S函数的Simulink仿真
        5.2.4 基于PD控制方法的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系统模型Simulink仿真
    5.3 基于高斯原理的非完整轮式机械臂控制模拟仿真
    5.4 基于高斯原理伺服控制方法与传统PD控制方法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内容成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总结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参照AUTOSAR架构的柴油车后处理集成电控系统软件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柴油机排气后处理各系统研究综述
        1.2.1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及其原理
        1.2.2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及其再生控制
        1.2.3 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
    1.3 国内外重型柴油车后处理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外重型柴油车后处理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重型柴油车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汽车电控系统开发方式研究现状
        1.4.1 汽车电控系统软件开发流程
        1.4.2 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在汽车电控系统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后处理集成控制系统搭建及硬件设计
    2.1 后处理系统搭建
        2.1.1 集成控制系统整车布置方案
    2.2 集成后处理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总体硬件方案设计
        2.2.3 硬件模块化设计
    2.3 后处理集成电控系统软件开发需求
        2.3.1 应用层软件需求分析
        2.3.2 底层软件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Simulink开发控制器底层驱动模块
    3.1 底层驱动开发整体过程
    3.2 自定义系统目标环境设计
        3.2.1 系统目标文件配置
        3.2.2 编写Hook文件定制代码生成过程
        3.2.3 自动调用编译器编译代码文件
    3.3 底层驱动模块开发
        3.3.1 利用S-Function编写底层驱动模块
        3.3.2 编写TLC文件来控制自动代码生成过程
        3.3.3 底层驱动模块库开发举例及其Simulink封装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imulink的系统策略研究以及应用层软件开发
    4.1 系统应用层软件架构分析
    4.2 DPF系统再生控制策略研究及其Simulink实现
        4.2.1 再生触发控制和再生过程控制
        4.2.2 碳载量估算模块设计
        4.2.3 碳载量综合协调判断模块
    4.3 SCR系统策略研究
        4.3.1 SCR系统策略分析
        4.3.2 SCR系统状态协调控制模块
        4.3.3 SCR系统尿素喷射量计算模块
    4.4 OBD故障诊断检测模块
        4.4.1 OBD故障诊断检测模块
        4.4.2 故障确认模块
        4.4.3 故障诊断策略模型搭建与仿真
    4.5 自动代码生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试验验证
    5.1 系统功能实验验证
    5.2 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
        5.2.1 台架试验平台搭建
        5.2.2 排放测试循环
        5.2.3 排放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四、利用S函数实现仿真的动态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自适应控制研究[D]. 单继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多相感应电机缺相运行及容错控制研究[D]. 薛玉洁.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3]单液流锌镍电池充电电流的ADHDP控制研究[D]. 宁正高. 广西大学, 2020(07)
  • [4]延迟链ADC校准算法的研究与设计[D]. 万祝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电气化铁路谐波补偿装置的仿真与设计[D]. 白群.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5)
  • [6]轮毂电机智能车辆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D]. 袁文长.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7]恒温恒湿试验箱制冷系统的仿真模拟及试验研究[D]. 吴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8]星载SAR-GMTI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D]. 张文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非完整轮式机械臂的动力学模拟及控制问题研究[D]. 郝鑫.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10]参照AUTOSAR架构的柴油车后处理集成电控系统软件设计与研究[D]. 卞加柱. 江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使用S-Function实现仿真的动态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