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抗癌药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第二代抗癌药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一、第二代抗癌药物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景然[1](2018)在《Pt(Ⅳ)抗癌前药和抗结核前药活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前体药物简称为前药,能够提供克服药物制剂各种障碍的可能性,在全世界批准的药物中,前药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本文围绕前药活化,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从动力学角度分别对Pt(Ⅳ)抗癌前药和抗结核前药的活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在第一部分对Pt(Ⅳ)抗癌前药活化过程的研究中,首先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四价铂抗癌前药,奥玛铂([Pt(dach)Cl4])和顺铂前药cis-[Pt(NH3)2Cl4]及cis,cis,trans-[Pt(NH3)2Cl2Br2],研究了它们被人体血浆中重要的还原性生物小分子还原的反应,其中还原剂包括:抗坏血酸(Asc)、L-谷胱甘肽(GSH)、L-半胱氨酸(Cys)、DL-高半胱氨酸(Hcy)和二肽甘氨酸-半胱氨酸(Gly-Cys)。得到了生理条件下[Pt(dach)Cl4]和[Pt(NH3)2Cl4]被上述还原剂还原的反应活性趋势:Asc<Hcy<Cys-Gly<GSH<Cys,根据实验得到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四价铂抗癌前药在人体血浆中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暂(小于1分钟),很难在被还原前进入到细胞中,且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在还原过程中可能不起主导作用,同时在对抗坏血酸还原[Pt(dach)Cl4]和[Pt(NH3)2Cl4]反应的研究中推翻了之前文献报道的等动力学关系,表明只有得到有明确意义的活化参数才是建立等动力学关系的先决条件。于是我们又进一步对谷胱甘肽还原奥玛铂的反应在很宽的pH范围内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提出了包含所有质子化形态的谷胱甘肽平行还原奥玛铂的反应作为速率控制步骤的反应机理,首次得到了所有速率控制步骤的速率常数,并使用速率常数建立了所有质子化形态的谷胱甘肽还原奥玛铂的反应活性随pH变化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五种质子化形态的谷胱甘肽中只有一种形态在参与奥玛铂的活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四价铂抗癌前药的活化不仅仅会受到人体中还原性生物分子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处于生理条件下的还原性化合物存在形态的反应活性。继而,我们对一系列不同结构、不同空间位阻、不同巯基解离常数(p KRSH)的硫醇化合物还原奥玛铂的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每种硫醇所有质子化形态的速率控制步骤速率常数,发现了在logkRS-和p KRSH之间存在的显着的相关关系:logkRS-=(0.50±0.02)p KRSH+(0.68±0.13)。这一相关关系能够预测一个已知p KRSH值的硫醇在与ormaplatin发生还原反应的反应活性。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四价铂抗癌前药的活化过程,设计合成新的四价铂抗癌前药提供了动力学及活性方面的基础,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本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抗结核前药的活化,建立了生物氧化还原系统模型,对抗结核前体药物异烟肼(INH)及其类似物烟酸酰肼(NH)被[Ir Cl6]2-在0-8.5的pH范围内氧化的反应进行了研究。所有的反应都遵循总包二级反应动力学的规律,并且测定了表观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与pH的依赖关系。根据速率方程、反应过程的时间分辨谱图、化学计量关系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机理。在速率控制步骤中,[Ir Cl6]2-平行的攻击异烟肼和烟酸酰肼的四种不同的质子化形态,并提出了在速率控制步骤中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酰肼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在三个快速连续的过程中进一步反应,生成最终的氧化产物。由非线性拟合得出了INH和NH所有质子化形态I–Ⅳ的速率控制步骤速率常数。通过这些速率常数计算得出了反应活性与pH的依赖关系图。这些关系图表明,对于这两个体系,在生理pH 7.4的条件下,质子化形态Ⅳ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反应活性比在该条件下的主要存在形态III的反应活性高约5个数量级。因此,虽然形态Ⅳ在该生理条件下的存在百分比非常低,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被忽略掉,但是在该氧化还原过程中,形态Ⅳ是主要的反应形态。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pH的变化可能是生物系统中INH活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该系统中的这一过程很有可能比之前假设的更为复杂。

赵烨[2](2012)在《人类DNA聚合酶η结构与催化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太阳光的持续照射,生物体中的DNA很容易被紫外交联而形成嘧啶二聚体(CPDs)。这种嘧啶二聚体对于大多数DNA聚合酶的复制过程来说是一个拦路石,但人类DNA聚合酶η却能够特异性的复制通过该类型的损伤位点。人类DNA聚合酶η属于Y家族DNA聚合酶,该基因的缺陷或者突变将会产生一种被称为着色型干皮症变异型的疾病(XPV).XPV患者对于紫外照射异常敏感且较常人来说极易获得皮肤癌。在迄今为止发现的总共15种人类DNA聚合酶中,只有该基因的缺失直接与癌症相关联。与其他Y家族DNA聚合酶例如Revl,聚合酶(?)以及K等相比,人类DNA聚合酶η对于CPD交联的DNA具有极强的结合及跨损伤合成能力,其效率甚至要高于非损伤DNA。从结构上来看,顺铂交联的DNA产物Pt-GG与CPD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交联相邻的两个碱基而形成二聚体。在已知许多的DNA聚合酶中,人类DNA聚合酶η被认为是跨Pt-GG损伤合成效率最高的一种DNA聚合酶。其在体内表达量的提高将会使细胞对于顺铂类药物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因此也被认为是拮抗剂的一种。同时,该DNA聚合酶也被认为直接参与了B细胞中体细胞超突变过程,其在WA位点上具有极高的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错误插入能力。为了更好的了解该聚合酶参与这三项重要的生理活动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结构生物学方法成功解析了人类DNA聚合酶η-DNA-dNTP三元复合物的分子结构。结合酶动力学实验,具体阐述了该聚合酶的工作机制,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对其如何直接起始D-loop的复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具体结果如下:1.成功的表达,纯化,共结晶了DNA聚合酶η-DNA-dNTP的三元复合物。2.晶体衍射至1.7A并使用分子置换法及MAD成功的进行了结构解析。3.分子结构显示人类DNA聚合酶η以“分子夹板”的形式稳定损伤DNA,从而使其保持垂直的B型DNA构象。其具有一个较大的能够完美容纳CPD分子的活性中心,为聚合酶双金属催化化学反应提供了完美的几何学支持。两个保守的残基Q38以及R61能够稳定CPD分子,同时帮助催化聚合酶反应。从结构上解释了该蛋白8个突变位点造成XPV疾病的分子机制。4.晶体结构及生化实验解释了人类DNA聚合酶η对于Pt-GG合成后延伸具有非常低的效率的原因,这也意味着另外一个DNA聚合酶将会接手并完成最终的跨损伤合成过程。新发现的抑制剂结合疏水口袋给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5.对于体细胞超突变来说,酶动力学实验表明WA基序确实是一个突变热点且具有与遗传学实验一致的序列偏好性。人类DNA聚合酶η能够通过氢键网络在活性中心稳定T-G的碱基错误配对。

马国林[3](2012)在《铂类配合物的抗肿瘤与抑制Aβ肽聚集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自从顺铂(cisplatin)被批准作为抗肿瘤药物以来,新型铂药物的设计和药用机理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克服铂类药物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虽然DNA是铂药物公认的作用靶点,但是药物从细胞摄入到细胞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些过程包括药物的细胞摄取、药物胞内的分布、解毒蛋白的竞争反应以及排出细胞,最终仅有少量的药物与DNA结合。顺铂对各种DNA并没有选择性,因而蛋白质在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细胞耐药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铜蛋白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蛋白,并且顺铂的许多细胞过程与铜的平衡紧密联系。另外,铂配合物除了作为抗癌药物外,最近发现邻菲罗琳铂配合物能够抑制Aβ蛋白的聚集并降低Ap的毒性,被认为具有潜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铂配合物在抗肿瘤作用和抑制Aβ蛋白聚集两个方面,研究了铂配合物与生物分子(蛋白质和DNA)的相互作用。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研究了含硫生物分子(蛋氨酸、多肽和蛋白质)对单功能铂配合物与DNA反应的影响。发现含硫配体的结合可以使得单功能铂的配位构型在与DNA反应时转化为反式配位结构;(2)研究了铜离子转运蛋白(CTR1)第二个跨膜域(TM2)与顺铂和奥沙利铂的反应,并查看了二者在CTR1-N端区域和TM2之间的传递反应。发现CTR1转运顺铂和奥沙利铂的机理可能有所不同。同时也研究了CTR1从血清蛋白等摄取铜的反应;(3)研究了邻菲罗琳铂配合物抑制Aβ肽聚集的机理。PtCl2(phen)和Aβ作用主要以两种方式,非共价相互作用和配位作用。详细内容归纳如下:第一章主要是对铂类药物抗肿瘤机理的综述,包括铂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铂药物的摄取、运输、与靶点DNA的作用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抗药性。同时也综述了铜离子转运蛋白与铂药物的作用。第二章应用NMR、HPLC和ESI-MS等手段研究了单功能铂配合物cis-[Pt(NH3)2(py)Cl]Cl (cDPCP)在蛋氨酸、含硫多肽和蛋白质等含硫分子存在的.情况下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cDPCP与Met生成的主要产物为cis-[Pt(NH3)2(py)(Met)]Cl2和trans-[Pt(NH3)(py)(Met)Cl]Cl,二者可继续与DNA结合生成相同的三元复合物trans-[Pt(NH3)(py)(Met)(DNA)],该三元复合物同时也是反式铂配合物trans-[PtCl2(NH3)(py)]与蛋氨酸和DNA反应的最终产物。说明在此过程中蛋氨酸调控单功能铂配合物转化为反式铂构型。类似的反应也在含硫多肽(CTR1-N8, H7)和蛋白质(Albumin, Histone1)上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单功能铂配合物在运输过程中很可能作为反式铂配合物的前体,二者在抗癌机理方面很可能有相似之处。第三章研究了抗癌药物顺铂和奥沙利铂(oxaliplatin)与CTR1N端八肽(N8)和第二个跨膜域(TM2)的反应。ESI-MS检测发现顺铂与TM2生成的主要产物为[Pt+TM2]C12,但也可以观测到[Pt(NH3)2+TM2]Cl2。奥沙利铂与TM2形成[Pt(DACH)+TM2]Cl2。在传递反应中,cDDP/N8的复合物[PtCl+N8]Cl能够继续与TM2反应生成[N8+Pt+TM2]Cl2和[Pt+TM2]Cl2,而oxaliplatin/N8的复合物[Pt(DACH)+N8]Cl2不与TM2反应。说明CTR1转运cDDP和oxaliplatin可能存在不同的机理。第四章主要应用质谱和电子顺磁共振等手段研究了Cu2+/Cu+与CTR1-N端区域(CTR11-6, CTR11-55)的反应。Cu2+多比例结合在CTR1-N端NH2-MDH和富含His的区域,其结合常数比HSA-Cu2+的低一个数量级。对于Cu+而言,铜与CTR1-N端也有较高的结合能力,其更倾向于结合富含Met的区域。另外,EPR数据显示CTR1N端可以从HSA-Cu2+和[Cu(His)2]2+复合物中夺取Cu2+,说明血液中的血清蛋白和组氨酸可能作为铜的转运因子。第五章研究了PtCl2(phen)抑制Aβ蛋白聚集的作用机理。邻菲罗琳(phen)配体与Aβ肽之间的非共价作用极大的促进了Pt与Aβ1-16的配位反应,并生成多个产物。应用HPLC和MS/MS分析了各产物的结合位点,其中His6/His14为主要的反应位点,Asp7, His13和Lys16也被证实为Pt的结合位点。主要的产物为单核铂加合物[Pt(phen)+Aβ1-16]。[Pt(phen)]与Aβ的螯合作用阻碍了Ap自身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对抑制Aβ聚集产生重要的作用。由于铂配合物占据了Cu(Ⅱ)的结合位点,并且铂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因此PtCl2(phen)可以从Cu2+-Aβ复合物中夺取铜。在此过程中,邻菲罗琳配体phen也从铂原子上脱离,导致最后铂化的产物为[Pt(DMSO)+Aβ1-16]和[2Pt(DMSO)+Aβ1-16].这与PtCl2(phen)直接和Aβ1-16反应的产物完全不同,说明铜离子在邻菲罗琳配体释放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婵[4](2012)在《含硫蛋白质对反式铂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铂化合物作为抗癌药物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顺铂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铂药物在进入到体内之后,会与许多含硫的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铂药物的吸收、转运、药效和排出等多方面生理过程。本论文研究含硫生物分子与铂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铂化合物与DNA反应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蛋氨酸和乙酰蛋氨酸作为蛋白质的模型分子,研究它们对反式铂化合物与DNA反应的影响,并比较顺、反式铂化合物情况的差异;(2)利用模型肽(一个含有七个残基的肽片段)和组蛋白H1的N端H1N90来研究它与顺、反式铂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和反应产物,并研究其反应产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来明确蛋白在DNA铂化中的作用;(3)研究pH对反式铂化合物与DNA模型分子GMP相互作用的影响,并研究了几种缓冲液中阴离子组分与反式铂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该作用对反式铂化合物与GMP反应的影响。第一章是对反式铂化合物与含硫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综述,主要涉及反式与顺式铂化合物抗癌机制的差异,体内含硫小分子和含硫蛋白质与铂类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药物与靶向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组蛋白H1的功能以及它对铂药物损伤DNA的识别;pH和缓冲液组分对顺铂与GMP反应的影响。第二章研究了蛋氨酸对DNA与反式铂化合物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式铂化合物trans-EE能够与蛋氨酸配位形成单取代复合物,这个单取代复合物与DNA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这种现象在以往顺铂与DNA反应的研究中没有观测到。而且,trans-EE/Met对DNA的铂化速率与pH相关,这种对pH值的敏感性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肿瘤对该铂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此外,我们验证了在细胞中,含蛋氨酸残基的蛋白质能够有效地与trans-EE结合。这些证据都表明含硫分子在顺式、反式铂化合物的细胞处理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第三章进一步研究了蛋氨酸与trans-EE的反应过程,发现在低浓度NaCl下,trans-EE与Met的双取代产物trans-Pt(E-iminoether)2(AcMet)2在反应初期很快生成,并且始终是主要产物;相反,在高浓度NaCl下,主要形成单取代产物。这说明反式铂化合物在细胞内外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产物。尽管双取代产物已经完全失去了离去基团,它仍然能与GMP很快地形成三元复合物AcMet/trans-EE/GMP。这表明在反式铂化合物中,protein-Pt与DNA的反应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双取代产物tans-Pt(E-iminoether)2(Met-S)2在酸性条件下是稳定的,但在中性条件下,它的一个Met分子会发生分子内的S原子到N原子配位的异构化。这个异构化过程能够应用于解释cis-DDP与过量Met反应会形成cis-Pt(Met-N,S)2的反应机理。第四章研究了缓冲体系对trans-EE与GMP反应的影响。trans-EE与GMP的反应速率明显受pH的影响。Hepes缓冲液与trans-EE存在较弱的相互作用,它还会导致离子强度增加,因此会降低GMP的铂化速率。碳酸根能够与trans-EE生成单取代产物{trans-Pt[(Iminoether)2(HCO3)Cl](NH4)}+,因此碳酸根通过与GMP竞争结合铂化合物来降低GMP的铂化速率。磷酸根能够与trans-EE、GMP形成三元复合物,{trans-Pt[(Iminoether)2(H2P04)(GMP)]}+,并不会竞争结合铂化合物,所以磷酸盐的作用是引起离子强度的改变,这与Hepes缓冲液的作用类似,但是不同于碳酸盐缓冲液的竞争作用。总的来说,缓冲液的反应性质、离子强度以及体系的pH,都会影响铂化合物与生物分子的反应速率。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模型肽、组蛋白H1N90与顺式、反式铂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和反应产物,以及这些反应产物与DNA的进一步相互作用。模型肽H1N7与cis-DDP、trans-EE、trans-PTZ的反应半衰期分别为1.8h、14mmin和<10min。H1N7与cis-DDP反应时,cis-DDP的两个NH3配体没有被取代,意味着抗癌活性仍然保留着;H1N7与trans-EE、trans-PTZ的主要反应产物均为反式螫合产物。这些产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在本章中也表达纯化了组蛋白H1的N端H1N90,并用ESI-MS研究了H1N90与cis-DDP、trans-EE、 trans-PTZ的反应产物:H1N90与cis-DDP的主要产物为双齿螫合物,一个配体NH3得以保留;H1N90与trans-EE的主要产物为双齿螯合物,两个iminoether配体都保留着;H1N90与trans-PTZ的主要产物为三齿螯合物,两个非离去基团NH3或者thiazole中只有一个保留。cis-DDP、trans-PTZ在与H1N90反应之后,都能再与单、双链DNA反应,形成protein-Pt-DNA的三元复合物。这些三元复合物的形成,暗示了铂化合物从蛋白到DNA转运机制的存在。

杨炜春[5](2004)在《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氮苯类除草剂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选择性除草剂,主要用于大豆、高粱、果园、菠萝及其它几种阔叶草的优先控制。因为它们的广泛应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本论文以常用的莠去津、西玛津、扑草净、扑灭通、氰草津和莠灭净为对象,研究了它们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行为。其中物理化学方面包括三氮苯类除草剂在土壤-水体系和土壤胶体中的吸附情况,并研究除草剂的HPLC过量热力学函数与其土壤吸附常数的相关性,应用多硫化物降解三氮苯类除草剂的可能性;而生物化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三氮苯类除草剂对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除草剂与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两方面。 在土壤吸附方面,它们在土壤上的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除草剂在土壤中吸附程度按氰草津<莠去津<西玛津<扑灭通<扑草净<莠灭净的次序增加,这一次序主要与它们分子中三氮苯环的取代基的结构有关。且这一次序与除草剂的HPLC过量热力学函数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在土壤胶体的吸附方面,应用ζ电位法研究比较了除草剂在4种土壤胶体中的吸附。通过零电荷点求算得到除草剂和土壤之间的吸附常数和Gibbs自由能,所得结果与经典的振摇平衡法测定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用ζ电位法测定除草剂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是可行的。此外,多硫化物能很快的与三氮苯类除草剂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应用ESR等方法研究了反应机理,结果发现,可能有自由基参与了反应,而不是简单的SN2亲核取代反应。 在生物化学行为方面,首先基于过氧化氢酶对Luminol-KIO4-H2O2体系化学发光反应的抑制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快速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新方法。然后研究了除草剂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浓度六种除草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激活—恢复稳定”过程,并且除草剂施用浓度越高,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也越大。六种三氮苯类除草剂对土壤CAT活性激活顺序按氰草津<莠去津<西玛津<扑草净<扑灭通<莠灭净这一次序逐渐增大。用光谱技术考察了除草剂与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机制。根据位点结合模型,测定了除草剂与酶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基于Forester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定了除草剂与酶分子间的结合距离。除草剂对CAT结合作用能力顺序按氰草津<劳去津<西玛津<扑草净<扑灭通<荞灭净这一次序逐渐增大,与除草剂对CAT激活能力大小顺序是一致的。此外,还利用了心电位法和微透析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除草剂与酶的相互作用,结果与荧光法得到的数据是一致的。 拟除虫菊酷类杀虫剂是另外一类广泛使用的农药,并且在土壤和底泥中有很强吸附能力,而吸附状态的农药的生物有效性与自由溶解状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本论文选取了常用的杀虫剂bifenihrin,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入4E)研究了其在不同的模拟天然水体中的毒性。当水中悬浮颗粒物较多时,SPM五的测定结果远远低于传统的液液萃取(LLE),另外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加,农药对非脊椎动物的毒性(LC50)也相应的降低。该结果表明,应用传统的液液萃取方法,由于将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农药也计算在内,而实际上被吸附农药的生物有效性并不高,因此采用SPME方法评价农药的毒性更为可靠。 近年来,在回用污水中,二甲基亚硝胺(NDMA)作为一种氯化处理污水的副产物经常被检测到,其浓度甚至高达0.1林岁L。而回用污水主要目前用于灌溉,因此NDMA在土壤中的降解对安全使用回收污水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结果发现夕不同的植被覆盖的土壤对NDMA的降解能力差异很大,此外,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NDMA浓度下,NDMA降解较慢。应用N肥和有机肥对NDMA的降解没有明显的影响。

刘琴,林骏,张俊勇,朱龙根,郭子建[6](2002)在《第二代抗癌药物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第二代抗癌药物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代抗癌药物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t(Ⅳ)抗癌前药和抗结核前药活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药的简介
    1.2 二价铂抗癌药的发展历程
    1.3 四价铂抗癌前药
        1.3.1 四价铂抗癌前药的特征
        1.3.2 经典四价铂抗癌前药的构型
        1.3.3 四价铂抗癌前药的活化
        1.3.4 四价铂抗癌前药的研究现状
    1.4 人体中重要的还原剂
    1.5 目前重要的抗结核药物及活化过程
    1.6 四价铱在生物氧化还原系统的应用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8 参考文献
第2章 抗坏血酸及人体中重要的硫醇分子还原奥玛铂和顺式四氯二胺合铂的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缓冲溶液
        2.2.3 动力学测定
        2.2.4 化学计量关系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动力学数据和速率方程
        2.3.2 “表观活化参数”
        2.3.3 反应的化学计量
        2.3.4 硫醇化合物与四价铂前药的还原反应
    2.4 讨论
        2.4.1 Pt(Ⅳ)-Asc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
        2.4.2 内界(卤桥)电子转移方式
        2.4.3 速率常数分析
        2.4.4 活化参数的分析
        2.4.5 重新验证之前的等动力学关系
        2.4.6 速率比较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谷胱甘肽不同存在形态在还原奥玛铂反应的活性表现
    3.1 引言
    3.2 快速扫描光谱与动力学方程
    3.3 氧化还原的计量关系
    3.4 氧化还原的机理
    3.5 速率常数的计算
    3.6 谷胱甘肽形态在还原奥玛铂反应的活性随变化pH的分布图
    3.7 小结
    3.8 参考文献
第4章 一系列硫醇还原四价铂抗癌前药奥玛铂的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反应介质
        4.2.4 动力学测量
        4.2.5 质谱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机理
        4.3.2 logkRS-和pKRSH之间的关系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氧化还原系统模型—抗结核前体药物异烟肼及其类似物被四价铱氧化过程的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溶液
        5.2.2 动力学数据测定
        5.2.3 化学计量关系研究
        5.2.4 产物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时间分辨谱图和动力学实验数据测定
        5.3.2 总包二级反应动力学及pH的依赖关系
        5.3.3 化学计量关系与反应产物
        5.3.4 反应机理
        5.3.5 速率控制步骤的速率常数的计算
        5.3.6 活化参数
        5.3.7 反应活性分析
        5.3.8 与生物体系的相关性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2)人类DNA聚合酶η结构与催化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DNA以及DNA损伤
    1.2 DNA的修复以及TLS
    1.3 DNA聚合酶
        1.3.1 复制型的DNA聚合酶
        1.3.2 低保真DNA聚合酶以及Y家族DNA聚合酶
        1.3.3 人类DNA聚合酶η
        1.3.3.1 保真性以及错配延伸的能力
        1.3.3.2 DNA聚合酶η结构的研究
        1.3.3.3 人类DNA聚合酶的跨CPDs损伤合成
        1.3.3.4 人类DNA聚合酶的跨Pt-GG损伤合成
        1.3.3.5 人类DNA聚合酶参与体细胞超突变
    1.4 X射线衍射技术
        1.4.1 大分子结晶
        1.4.2 DNA聚合酶三元复合物的结晶
        1.4.3 晶体Seeding生长
    1.5 本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化学试剂
        2.1.2 酶,菌株,标准品以及试剂盒
        2.1.2.1 酶
        2.1.2.2 菌株
        2.1.2.3 DNA以及蛋白质标准品
        2.1.2.4 试剂盒
        2.1.3 色谱柱
        2.1.4 晶体筛选试剂盒
        2.1.5 仪器及设备
        2.1.6 基因,引物以及寡聚核苷酸
        2.1.6.1 人类DNA聚合酶η
        2.1.6.2 用于点突变的引物DNA
        2.1.6.3 起始筛选的寡聚核苷酸序列
        2.1.6.4 用于最终结晶的寡聚核苷酸序列
        2.1.6.5 用于酶动力学的寡聚核苷酸序列
        2.1.6.6 用于生化活性鉴定的寡聚核苷酸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顺铂交联DNA的制备
        2.2.2 分子生物学实验
        2.2.2.1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2.2.2.2 连接反应
        2.2.2.3 质粒转化
        2.2.2.4 点突变PCR及产物转化
        2.2.2.5 蛋白质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2.2.3 酶动力学以及引物延伸实验
        2.2.4 结构生物学实验
        2.2.4.1 DNA以及点突变蛋白的高通量筛选
        2.2.4.2 蛋白质-DNA-脱氧核糖核苷酸三元复合物
        2.2.4.3 蛋白质-DNA-脱氧核糖核苷酸三元复合物结晶条件的优化
        2.2.4.4 相位的测定
        2.2.4.5 晶体的衍射以及结构的解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纯化,三元复合物的制备及生化活性初步分析
    3.1 DNA的制备及纯化
        3.1.1 非损伤DNA的纯化
        3.1.2 顺铂交联DNA的纯化
    3.2 人类DNA聚合酶η的制备及纯化
        3.2.1 人类DNA聚合酶η蛋白表达条件的摸索
        3.2.2 人类DNA聚合酶η蛋白可溶性测试
        3.2.3 人类DNA聚合酶η蛋白的纯化
        3.2.4 人类DNA聚合酶η蛋白与DNA的理想配比
        3.2.5 人类DNA聚合酶η蛋白的生化活性初步分析
        3.2.5.1 引物延伸实验
        3.2.5.2 碱基错误插入实验
        3.2.5.3 反应体系盐浓度,pH以优化以及还原剂的选择
        3.2.5.4 金属离子的选择
        3.2.5.5 最终的反应体系
        3.2.5.6 下游核苷酸序列效应
    3.3 本章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晶体制备及结构解析
    4.1 晶体的制备
        4.1.1 初始的DNA筛选
        4.1.2 Ⅰ型晶体的生长
        4.1.3 Ⅰ型晶体结构解析以及晶体堆积
        4.1.4 Ⅱ型晶体的生长
        4.1.5 Ⅱ型晶体结构解析以及晶体堆积
        4.1.6 Ⅲ型晶体的生长
    4.2 相位的测定及结构的解析
        4.2.1 分子置换法
        4.2.2 MAD (Multiwavelenth anomalous diffraction)
    4.3 本章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嘧啶二聚体的跨损伤合成
    5.1 人类DNA聚合酶η与非损伤DNA共结晶
        5.1.1 人类DNA聚合酶η的结构特征
    5.2 人类DNA聚合酶η与嘧啶二聚体DNA(CPD)共结晶
        5.2.1 人类DNA聚合酶η-CPD复合物蛋白质的结构特征
        5.2.2 人类DNA聚合酶η的“分子夹板”功能
        5.2.3 人类DNA聚合酶η的解离以及替换
        5.2.4 人类DNA聚合酶η缺陷以及XPV的关系
    5.3 本章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顺铂药物的拮抗及体细胞超突变
    6.1 合成通过Pt-GG的酶动力学
        6.1.1 碱基插入的选择性
        6.1.2 跨Pt-GG合成的酶动力学分析
    6.2 人类DNA聚合酶η与Pt-GG共结晶
        6.2.1 人类DNA聚合酶η的结构特征
        6.2.2 Pt-GG1:3’G的dCTP正确插入
        6.2.3 Pt-GG2:5'G的dCTP正确插入
        6.2.4 Pt-GG3:Pt-GG后的第一步延伸
        6.2.5 Pt-GG4:二元复合物
        6.2.6 跨损伤DNA聚合酶转换模型
        6.2.7 可能的抑制剂结合疏水口袋
    6.3 人类DNA聚合酶η错误插入
        6.3.1 突变热点
        6.3.2 人类DNA聚合酶η错误插入
    6.4 本章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3)铂类配合物的抗肿瘤与抑制Aβ肽聚集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与铂类药物
        1.1.1 引言
        1.1.2 经典的铂类配合物与结构活性关系
        1.1.3 非经典的铂类配合物
    1.2 铂类药物的抗肿瘤机理
        1.2.1 顺铂的摄取与泵出
        1.2.2 铂药物在细胞内的运输
        1.2.3 顺铂主要的作用靶点DNA
        1.2.4 顺铂的多靶点及其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1.3 铜转运蛋白与铂类药物
        1.3.1 铜离子的平衡
        1.3.2 铜摄取蛋白(CTR1)
        1.3.3 铜伴侣蛋白(Atox1)
        1.3.4 铜泵出蛋白ATPases(ATP7A/7B)
    1.4 铂类配合物在其它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硫生物分子对单功能铂配合物的影响
    2.1 引言
        2.1.1 铂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2.1.2 单功能铂配合物
        2.1.3 铂类药物与蛋白质的作用
        2.1.4 本课题的提出及待解决的问题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DPCP与含硫生物分子模型物蛋氨酸的反应
        2.3.2 tAPDP与含硫生物分子模型物蛋氨酸的反应
        2.3.3 含硫生物分子对cDPCP与DNA反应的影响
        2.3.3.1 cDPCP/AcMet和tAPDP/AcMet的复合物与GMP的反应
        2.3.3.2 cDPCP与AcMet和GMP的竞争反应
        2.3.3.3 cDPCP/AcMet 和 tAPDP/AcMet 的复合物与 DNA 的反应
        2.3.3.4 讨论含硫生物分子对cDPCP与DNA反应的影响
        2.3.4 单功能铂化合物与血清蛋白的反应
        2.3.5 单功能铂化合物在跨膜过程中可能的转化
        2.3.5.1 cDPCP与CTR1 N端富含蛋氨酸区域N8的反应
        2.3.5.2 cDPCP/N8复合物与组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作用
        2.3.5.2.1 cDPCP/N8复合物与组氨酸的作用
        2.3.5.2.2 CDPCP/N8复合物与蛋氨酸、半觥氨酸的作用
        2.3.6 组蛋白H1对单功能铂化合物与DNA反应的影响
        2.3.6.1 H7多肽与cDPCP的反应
        2.3.6.2 cDPCP/H?复合物与GMP和DNA的反应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铂配合物与铜转运蛋白(CTR1)功能区域的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材料
        3.2.2 多肽合成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TR1 N端八肽(N8)与顺铂的反应
        3.3.2 CTR1 N端八肽(N8)与奥沙利铂的反应
        3.3.3 CTR1跨膜24肽(TM2)与顺铂的反应
        3.3.4 CTR1跨膜24肽(TM2)与奥沙利铂的反应
        3.3.5 N8/cDDP复合物与TM2的反应
        3.3.6 N8/oxPt复合物不与TM2发生反应
        3.3.7 N8/cDDP复合物与氨基酸的反应
        3.3.8 N8/oxPt复合物与氨基酸的反应
        3.3.9 铂配合物与CTR1多肽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铜离子转运蛋白(CTR1)摄取铜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1.1 哺乳类动物对铜的吸收和代谢
        4.1.2 血清蛋白、铜蓝蛋白、组氨酸等作为铜的转运因子
        4.1.3 铜转运蛋白(CTR1)转运铜从胞外到胞内
        4.1.4 课题的提出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材料
        4.2.2 GB1-CTR_(1-55)蛋白表达
        4.2.3 GB1-linker蛋白表达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CTR1-N端区域与cu~(2+)/cu~+的作用
        4.3.3 hCTR1-N端区域与HSA-Cu~(2+)复合物的作用
        4.3.4 hCTR1-N端区域与cu(His)_2的作用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邻菲罗琳铂配合物抑制Aβ蛋白聚集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1.1 β-淀粉样肽与老年痴呆症
        5.1.2 金属离子促进Aβ蛋白的聚集
        5.1.3 金属离子与Aβ蛋白的作用机理
        5.1.4 铂类金属配合物对Aβ肽聚集的抑制
        5.1.5 本课题的提出及待解决的问题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tCl_2(phen)在DMSO/H_2O中的溶剂反应
        5.3.2 PtCl_2(phen)与Aβ_(1-16)的作用
        5.3.3 非共价相互作用促进PtCl_2(phen)与Aβ肽的反应
        5.3.4 PtCl_2(phen)与Cu~(2+)-Aβ_(1-16)复合物的作用
        5.3.5 配体决定铂配合物与Aβ肽的作用
        5.3.6 讨论
    5.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含硫蛋白质对反式铂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铂化合物简介
    1.2 顺、反式铂化合物与DNA的反应
    1.3 含硫生物小分子对铂化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1.3.1 含硫小分子与铂化合物的作用
        1.3.2 含硫小分子对铂化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1.4 蛋白对铂化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1.4.1 蛋白与铂化合物的作用
        1.4.2 蛋白对铂化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1.5 组蛋白H1的功能以及它与铂化DNA的作用
    1.6 缓冲溶液对铂化合物与DNA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蛋氨酸能促进DNA与反式铂化合物的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样品制备
        2.2.3 核磁共振谱实验
        2.2.4 质谱实验
        2.2.5 荧光光谱实验
        2.2.6 甲基-蛋氨酸残基~(13)C标记的泛素蛋白的表达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rans-EE与GMP、AcMet的反应
        2.3.1.1 trans-EE与GMP、AcMet的反应速率比较
        2.3.1.2 trans-EE与AcMet的单取代产物的制备与鉴定
        2.3.2 AcMet对trans-EE与DNA反应的影响
        2.3.2.1 trans-EE/AcMet单取代产物与GMP的反应
        2.3.2.2 trans-EE与AcMe、GMP的竞争反应
        2.3.2.3 trans-EE/AcMet单取代产物与单链DNA的反应
        2.3.2.4 trans-EE/AcMet单取代产物与双链DNA的反应
        2.3.2.5 trans-EE/AcMet单取代产物与天然DNA的反应
        2.3.3 pH对trans-EE/AcMet单取代产物与GMP反应的影响
        2.3.4 实验证明Pt-(S)-protein中间体的存在
        2.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蛋氨酸对trans-EE与DNA反应的影响:产物热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制备
        3.2.3 核磁共振谱实验
        3.2.4 质谱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trans-EE与AcMet的反应产物
        3.3.1.1 双取代产物在反应初期已经形成
        3.3.1.2 高浓度NaCl对trans-EE与AcMet反应产物的影响
        3.3.2 trans-EE在Met存在时与GMP的反应
        3.3.3 trans-EE/AcMet双取代产物与GMP的反应
        3.3.4 trans-EE/GMP双取代产物不能与AcMet反应
        3.3.5 trans-EE/Met双取代产物的异构化和螯合反应
    3.4 讨论
        3.4.1 trans-EE与过量Met的反应
        3.4.2 trans-EE/Met双取代产物的异构化与Met的螯合反应
        3.4.3 GMP与Met在与铂配位时的协同作用
        3.4.4 形成共价结合的Protein/Pt/DNA三元复合物的两种途径
    3.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缓冲体系组分、pH对trans-EE与GMP反应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实验仪器
        4.2.4 HPLC研究
        4.2.5 缓冲溶液的配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液pH的影响
        4.3.2 Hepes缓冲溶液的影响
        4.3.3 碳酸盐缓冲溶液的影响
        4.3.4 磷酸盐缓冲溶液的影响
        4.3.5 不同缓冲溶液的影响
    4.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组蛋白H1对铂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pGBTNH-H1N90质粒构建
        5.2.1.1 H1N90基因获取
        5.2.1.2 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PCR产物
        5.2.1.3 从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DNA片段
        5.2.1.4 连接载体与目的基因
        5.2.2 GB1-H1N90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5.2.3 GB1-H1N90融合蛋白复性
        5.2.4 TEV酶对GB1-H1N90融合蛋白进行酶切
        5.2.4.1 TEV酶表达与纯化
        5.2.4.2 TEV酶酶切
        5.2.5 H1N90目标蛋白的纯化
        5.2.5.1 阳离子交换柱纯化
        5.2.5.2 凝胶过滤色谱纯化
        5.2.5.3 HPLC色谱纯化
        5.2.6 Histone H1的N端7肽的制备与纯化
        5.2.7 实验方法
        5.2.7.1 15%SDS-PAGE电泳
        5.2.7.2 质谱
        5.2.7.3 HPLC分离条件
    5.3 实验结果
        5.3.1 H1N7肽与不同铂的反应
        5.3.1.1 H1N7肽与顺铂的反应
        5.3.1.2 H1N7肽与trans-EE的反应
        5.3.1.3 H1N7肽与trans-PTZ的反应
        5.3.2 蛋白H1N90的鉴定
        5.3.3 H1N90与不同铂的反应
        5.3.3.1 质谱检测cis-DDP与H1N90的反应产物
        5.3.3.2 质谱检测trans-EE与H1N90的反应产物
        5.3.3.3 质谱检测trans-PTZ与H1N90的反应产物
        5.3.4 H1N90将铂向DNA转运
        5.3.4.1 cis-DDP/H1N90与DNA的反应产物
        5.3.4.2 trans-PTZ/H1N90与DNA的反应产物
    5.4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三氮苯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三氮苯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脱附
    3 三氮苯类除草剂的光解和水解
    4 三氮苯类除草剂的生物化学性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氮苯类除草剂在土壤-水两相中的吸附
    1 前言
    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 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4 材料和方法
    5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ζ电位法研究三氮苯类除草剂在土壤胶体中的吸附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FIA-CL法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三氮苯类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三氮苯类除草剂与酶的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除草剂与酶的相互作用的其他研究方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ζ电位法研究三氮苯类除草剂与多酚氧化酶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西玛津与多酚氧化酶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三氮苯类除草剂与多硫化物的取代反应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环境行为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工作设想
    1 本论文主要结论
    2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第二代抗癌药物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t(Ⅳ)抗癌前药和抗结核前药活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D]. 董景然. 河北大学, 2018(12)
  • [2]人类DNA聚合酶η结构与催化机制的研究[D]. 赵烨. 浙江大学, 2012(12)
  • [3]铂类配合物的抗肿瘤与抑制Aβ肽聚集的机理研究[D]. 马国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4]含硫蛋白质对反式铂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D]. 李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4)
  • [5]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D]. 杨炜春. 浙江大学, 2004(04)
  • [6]第二代抗癌药物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的相互作用研究[J]. 刘琴,林骏,张俊勇,朱龙根,郭子建. 无机化学学报, 2002(01)

标签:;  ;  ;  ;  ;  

第二代抗癌药卡铂与L-硒代蛋氨酸和L-蛋氨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