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条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

合成条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

一、合成条件对高吸水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忠[1](2021)在《γ-聚谷氨酸及其吸水树脂对土壤性质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着农业水资源紧缺和肥料使用过量两方面的问题,合理地使用高分子材料也是农业节水和减少化肥施用的重要措施之一。γ-聚谷氨酸(γ-PGA)及其衍生物是近几年兴起的能够完全降解且对环境友好的高分子聚合物,因此也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γ-PGA合成聚氨基酸型吸水树脂(γ-PGA SAP)的条件进行探索,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γ-PGA及γ-PGA SAP(施加量为土壤质量的0~0.20%)对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盆栽实验,设置正常灌水和施肥、降低21%灌水的低水和降低30%施肥的低肥处理,研究γ-PGA和γ-PGA SAP对冬小麦生长和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研究并探索了合成符合农业部标准吸液倍率γ-PGA SAP的制备条件并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测定。采取水溶液聚合法合成γ-PGA SAP,交联剂(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DE))含量为γ-PGA质量的20%以上时,γ-PGA SAP能够有效合成。通过表征发现,农业用γ-PGA的热分解温度最低为286.9℃,γ-PGA SAP的热分解温度最低为239.8℃。农业用γ-PGA是典型的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其粘度随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规律。当合成γ-PGA SAP的交联剂(PEGDE)含量为γ-PGA质量的20%~60%时,所合成的γ-PGA SAP的吸水倍率(蒸馏水)在651.16 g/g~302.91 g/g之间,吸生理盐水倍率在44.83 g/g~32.93 g/g之间,满足农业部关于吸水树脂吸液范围(吸蒸溜水的吸水倍率:100~700 g/g,吸盐水的吸水倍数:≥30 g/g)的要求。不同交联剂含量的γ-PGA SAP在重复吸液-干燥使用后,其吸蒸馏水和吸盐水倍率均会明显降低,交联剂含量越多的γ-PGA SAP,吸液稳定性越好。γ-PGA SAP的粒径越小,初期吸液速率越快,达到吸液稳定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不同粒径的γ-PGA SAP稳定后的吸液倍率无明显差异。(2)通过对施加γ-PGA和γ-PGA SAP 土壤的室内土柱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施量γ-PGA和γ-PGA SAP的施加均对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和物理性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中施加γ-PGA和γ-PGA SAP均能减少土壤水分的入渗,且施加量越多,累积入渗量的降幅越大,相同施量下γ-PGA比γ-PGA SAP对累积入渗量的减幅更大。土壤的田间持水量(FC)和可有效利用水量(TAW)(FC到凋萎含水量之间)随γ-PGA SAP施量的增加而提高,且土壤TAW在土壤中的留存时间显着延长;而γ-PGA对土壤的FC和TAW无显着性影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土壤有效水分的留存时间,不同施加量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土柱试验结束后,相比于不施加调理剂的处理在土壤中随γ-PGA SAP施加量的增加能够显着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而在土壤中施加γ-PGA则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及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γ-PGA SAP能够显着增加土壤孔隙率,γ-P GA处理的土壤孔隙率亦高于对照组,但二者无显着性差异。(3)通过对盆栽冬小麦根区土壤微环境在不同生育期(返青期之后)的指标进行测定,发现施加γ-PGA和γ-PGA SAP对土壤根区微环境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在冬小麦生育期土壤的平均含水率随土壤中γ-PGA SAP施加量的增加而升高,γ-PGA的施加则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平均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不明显。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在冬小麦生育期随着γ-PGA施加量的增多而升高;而γ-PGA SAP的施加能明显增加土壤铵态氮的含量,但对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影响不大。γ-PGA和γ-PGA SAP施加量的增多均会致使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增加和土壤酶活性(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提高,但在二者施加量一致的情况下,γ-PGA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较多和土壤酶活性提高程度较大。施加γ-PGA和γ-PGA SAP的处理在历经整个冬小麦生育期后,能够增加0.25 mm以下粒径的土壤微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同时增加其稳定性。(4)对施加γ-PGA和γ-PGA SAP盆栽冬小麦的产量构成测定后发现,γ-PGA和γ-PGA SAP的施加对冬小麦穗长、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无显着性影响。冬小麦产量随土壤中γ-PGA和γ-PGA SAP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γ-PGA和γ-PGA SAP的施量大于0.05%时,小麦产量的增加量降低,相比于对照组产量分别增加7.62%和4.85%。在降低30%灌水的处理中,施加相同量γ-PGA SAP对产量的增加量高于γ-PGA对产量的增加量,γ-PGA SAP能较好的体现保水作用,当y-PGA的施量大于0.15%时,小麦产量的增幅有所降低,相比于对照组产量增加14.81%;当γ-PGA SAP的施量大于0.10%时,小麦产量的增幅有所降低,相比于对照组产量增加22.46%。而在降低30%施肥的处理中,施加γ-PGA对产量的增幅高于γ-PGA SAP对产量的增幅,γ-PGA能较好的体现肥料增效作用,当γ-PGA的施加量为0.10%以上时,小麦产量的增幅降低,相比于对照组产量增加14.79%;当γ-PGA SAP的施加量为0.15%以上时,小麦产量的增幅降低,相比于对照组产量增加13.98%。γ-PGA和γ-PGA SAP在土壤中的施加,均能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在土壤中增施γ-PGA,能显着增加小麦粒籽的蛋白质含量,而y-PGA SAP的增施则对小麦粒籽的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小麦粒籽的淀粉含量和还原性糖含量受土壤中γ-PGA和γ-PGA SAP施加量的影响不大。

熊如芬[2](2020)在《高性能吸水涂布纸涂料配方的开发与涂布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性能吸水纸属于特种纸的一类,常用于卫生护理、食品包装和医疗用品等领域。高性能吸水涂布纸的性能受到吸水材料、添加助剂、复合工艺和原纸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高吸水树脂,研究了由三种不同纤维原料抄造而成的原纸对涂布纸吸水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三种涂布胶黏剂对吸水纸各项物理性能的影响。最后对各项涂布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最优的涂布添加剂和涂布工艺参数。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溶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型高吸水树脂(SAP)的工艺参数。实验得到合成SA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烯酸单体中和度为90%,引发剂的用量为3.5%(相对于单体用量),交联剂的用量为5%(相对于单体用量),聚合温度为50°C,反应时间为3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SAP的吸水倍率为301g/g。为研究不同纤维原料抄造而成的原纸对涂布纸吸水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选取了三种不同的纸浆纤维(针叶木浆、阔叶木浆和非木材纤维原料)进行打浆并抄造成纸。通过在纸张上进行SAP/羧甲基纤维素(CMC)涂布,研究了涂布过程对手抄片吸水性能、物理强度和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纸张吸液量和Cobb(60)值随打浆度的增加而降低。三种纤维抄造而成的纸页的抗张指数、湿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随打浆度的升高而增加,撕裂指数随打浆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涂布过程能有效的提高纸张的吸水性和物理强度。将制备得到的SAP和SAP/CMC分别配制成涂布液,探讨了涂布助剂CMC、氧化淀粉(OS)和聚乙烯醇(PVA)对涂布液和涂布纸页的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VA作为涂布助剂的涂布纸,纸张的Cobb(60)值、吸液量和撕裂指数提升幅度最大。添加OS作为涂布助剂的涂布纸,纸张的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提高最大。添加CMC作为涂布助剂的涂布纸,纸张的湿抗张指数的提升幅度最大。涂布助剂的加入提高了纸张透气度,降低了纸张平滑度(相对于SAP涂布)。考虑综合效果,选择PVA作为涂布助剂用以提升树脂粘附性以及涂布纸的物理性能最为适合。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对表面涂布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涂布液固含量(X1)、PVA配比(X2)、SAP粒径(X3)、涂布量(X4)对涂布纸张的吸液量和Cobb(60)值等指标的影响,并拟合了四个因素对目标参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四因素对吸液量的交互影响不显着,X1X4交互项对Cobb(60)值、耐破指数和透气度影响均最大,X1X2交互项对抗张指数的影响最大。最佳涂布工艺条件为:涂布液固含量为5.0%,PVA配比为5.0%,SAP粒径为100~120目,涂布量为5.0 g/m2,制备得到的涂布吸水纸的吸液量为3.00 g/g,Cobb(60)值为326.65 g/m2,耐破指数为1.70 k Pa·m2/g,抗张指数为10.83 N·m/g,透气度为16.47μm/(Pa·s)。涂布纸表面SEM图像显示表面涂层铺展均匀,涂料与纤维间结合紧密。

宁峰[3](2020)在《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文中研究指明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是利用纤维素为主要原料制备的绿色新型吸水材料,其具有优良的吸水和保水性能。目前,高吸水树脂广泛用于个人卫生用品,并且在医疗、环保、建筑及智能元件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分别利用天然竹屑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为纤维素来源,与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两种高吸水树脂,并对其吸水保水性能、可降解性能及染料吸附性能进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H2O2/H2SO4体系对天然竹屑进行预处理,得到改性竹屑(MBS);采用改性竹屑、丙烯酸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主要原料,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添加聚乙烯醇(PVA)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MBS-co-p(AA-AMPS)/PVA半互穿高吸水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原料配比及聚合条件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较优反应条件:m(MBS):m(AA):m(AMPS):m(PVA):m(KPS):m(MBA)=1.5:6:3:0.1:0.033:0.012,AA中和度为65%,聚合温度为75℃,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高吸水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为1875.3 g·g-1,吸生理盐水倍率为97.1 g.g-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热重分析仪对树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2O2/H2SO4预处理体系成功将天然竹屑刻蚀,得到利于接枝反应进行的改性竹屑;MBS-co-p(AA-AMPS)/PVA半互穿高吸水树脂成功合成,并且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多孔非晶态结构。考察了树脂的pH敏感性、离心保水率、可降解性以及循环使用性,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对树脂在去离子水中溶胀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高吸水树脂在pH=6时吸水性能最强,强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吸水性能明显下降;吸水后的树脂在离心转速10000 r·min-1下脱水30 min,保水率仍为97.5%;土壤掩埋45d后,树脂的降解率为28.0%,降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树脂的降解率仅与土壤环境有关;循环使用5次后,树脂的吸水率仍为初次吸水率的83.6%;树脂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胀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2.采用羟乙基纤维素、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利用单宁酸作为改性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反应条件:聚合温度为75℃、HEC用量为0.5 g、TA用量为0.3 g、AA用量为10.0 g、AM用量为2.0 g、AA中和度为65%、KPS用量为0.04 g、MBA用量为0.008 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为1180.6 g·g-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热重分析仪对树脂进行表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单宁酸成功固定于树脂中,并且与聚合链中的羧基和胺基形成氢键;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添加单宁酸能够增加树脂的孔结构,当单宁酸添加量为0.3 g时,树脂具有均匀的孔结构;热重分析仪分析表明添加单宁酸能够增强高吸水树脂的热稳定性。同时考察了树脂的高温保水率、盐敏感性、土壤蒸发率以及循环使用性,并采用动力学模型对树脂在生理盐水中溶胀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高温保水率,80℃下脱水6h保水率仍为28.6%;该树脂具有一定的盐敏感性,在不同盐溶液中的吸液性能表现为:Na+>Ca2+>Fe3+,并且随着盐溶液的浓度增加而降低;该树脂可以显着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率,土壤中树脂添加量为1%时,在自然条件下放置100h后蒸发率仅为71.3%;该树脂具有优良的循环使用性能,循环使用5次后吸水率仍为初次吸水率的85.9%;生理盐水在树脂中的扩散行为符合Fickian扩散,树脂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胀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3.利用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对亚甲基蓝(MB)进行吸附,筛选得到最佳单宁酸添加量为0.3g,其较优吸附条件:吸附温度为25℃、固液比为0.2 g·L-1、MB初始浓度为800 mg.L-1、pH为8、接触时间为120 min,此条件下,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为3567.5 mg.g-1。研究了 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与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以及热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吸附反应是自发的、放热的、熵减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属于单层吸附,并且粒子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说明粒子内扩散并不是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同时,考察了离子强度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以及重复使用性,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增加,树脂吸附性能减弱;树脂具有优良的重复使用性,循环吸附5次后,吸附量仍为初次吸附量的90.4%。最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吸附原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主要是通过树脂中羟基和羧基与亚甲基蓝的离子交换反应进行的。

胡茜[4](2019)在《微波辐射制备(AA-AMPS-CMC)/MDS高吸水树脂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受中海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惠州石化分公司委托,在实验室研究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高吸水树脂的综合性能,降低丙烯酸树脂的生产成本的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向环境友好型材料发展,提高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的自身效益和价值。本论文以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羧甲基纤维素(CMC)为有机单体,以麦饭石为无机矿物,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与过硫酸钾(KPS)分别作为反应体系的交联剂与引发剂,通过微波辐射法合成了(AA-AMPS-CMC)/MDS高吸水树脂。研究了麦饭石用量、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和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较优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TG)等仪器对(AA-AMPS-CMC)/MDS树脂的分子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AA):m(AMPS):m(CMC)=10:1.5:0.3,微波功率为260W,丙烯酸中和度为75%,麦饭石用量、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分别为3%、0.3%、0.1%(以AA的质量为基准)时,此时树脂的吸蒸馏水倍率高达1257g/g,吸生理盐水倍率达92g/g。另外,通过XRD、FTIR、SEM、TG等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的麦饭石为有机单体的插入提供了更大的插层空间,有机单体均参与了共聚并插层进入了MDS层间,增大了 MDS的层间距,形成插层型复合高吸水树脂,且该高吸水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研究了高吸水树脂的吸液性能和动力学模型、保水性能及机理分析、降解性能及降解机制,结果表明:(1)树脂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液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分别在12min和16min可达到饱和转态。在重复吸水过程,该复合高吸水树脂表现出了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另外,该高吸水树脂在生理盐水中溶胀初期表现为Fickian溶胀,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胀行为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2)高吸水树脂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压力下、不同温度下和不同转速下的保水性能,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保水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高吸水树脂在12天之后仍能保持较高的保水率,表现出了良好的保水性能;在不同温度(30℃、50℃、70℃、90℃)下,高吸水树脂的保水率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50℃、70℃、90℃环境下保水时间分别为:29h、12h和8h,该树脂在较高温度下仍可以表现出了良好的保水性能;在不同压力下,高吸水树脂的保水率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压强为196kg/m3时,保水率仍为86.3%,说明在较高压强下树脂也表现出了较好的保水性能;在不同转速下,高吸水树脂的保水率随着转速的增加而降低,在转速为8000r·min-1离心30min时,凝胶的保水能力达93.61%,说明在高转速下树脂仍保持较高的保水率。高吸水树脂保水动力学分析显示,在不同温度(30℃、50℃、70℃、90℃)下,高吸水树脂的保水反应属于零级反应,保水过程中反应速率方程为k=3.2×107e(-4.4×104/RT)。(3)高吸水树脂在自然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在土壤环境下30天内降解率为36.2%,表现出了良好的降解性能。树脂的降解速率符合零级降解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方程为:St=S0-0.2237t。

郑优萍[5](2019)在《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吸水树脂是一种高度聚合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因其高吸水高保水性能在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腐殖酸钠(SH)为原料,以过硫酸钾(KSB)为引发剂,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与丙烯酸(AA)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吸水性能良好且具有SH缓释功能的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其吸液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热失重(TGA)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溶液pH、环境温度和粒径对其吸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其保水性能和重复吸水能力,并利用动力学模型对其吸水过程进行拟合,探究其吸水过程及机理。将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和市售普通丙烯酸型树脂施用在土壤中,对比其不同用量下土壤相对含水量、pH值、团粒结构、容重、电导率(EC)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MC-g-PAA/SH最佳合成条件为:丙烯酸和CMC的质量比8.89,SH2.0 g,MBA 0.02 g,KSB 0.16 g,丙烯酸中和度为70%,反应温度75℃,在该条件下产品在蒸馏水、自来水和0.9%NaCl溶液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901.4 g/g、470.8 g/g和341.6 g/g。(2)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在pH=8的溶液中吸水倍率最高,为851.3g/g;环境温度对树脂产品的吸水性能影响不大,树脂温度适应范围较宽;随着树脂粒径的不断减小,其在蒸馏水和0.9%NaCl溶液中的吸水倍率都有明显的增加。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凝胶在自然条件下的保水率降到1%以下所需时间是300 h;当离心机转速达到4000 r/min时,树脂的保水率仍然高达88.80%。CMC-g-PAA/SH高吸水树脂五次使用吸水倍率为417 g/g,是第一次的46.28%。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在不同溶液中的吸水动力学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树脂产品的初期吸液速率为蒸馏水>自来水>0.9%NaCl溶液。(3)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在蒸馏水中具有SH缓释功能,在前3天释放较快,之后速度趋于平缓,第5天之后基本没有SH再释放出来。(4)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和市售丙烯酸树脂施用量分别为0.5%和0.25%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最高。在土壤中多次使用后,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土壤含水量要高于市售树脂。(5)CMC-g-PAA/SH高吸水树脂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增强了土壤电导率,对土壤的pH影响较小,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并有一定的疏松作用,改善了土壤容重和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沈杰[6](2019)在《羧甲基纤维素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吸水树脂是一种轻度交联的且能够吸收高达自身重量几十到几千倍液体的功能性高聚物,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基底原料,以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酸为聚合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分别制备了含银纳米颗粒的抗菌性CMC基高吸水树脂(CMC-g-PAA/Ag),含黄柏提取物的抗菌性CMC基高吸水树脂(CMC-g-PAA/CE)以及银纳米颗粒和黄柏提取物复合做抗菌剂的CMC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CMC-g-PAA/CE-Ag)。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仪(TGA)等方法对合成的CMC基高吸水树脂进行了分析表征,对各树脂的合成条件以及性能进行了探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吸水倍率最优确定了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0.140 g,交联剂用量为0.022 g,引发时间为15 min,中和度60%,反应温度为60℃。在此条件下合成的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吸蒸馏水倍率为718 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72 g/g。FTIR分析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出CMC与丙烯酸单体之间发生了接枝共聚,SEM结果显示合成的高吸水树脂具有发达密集的三维网络结构。(2)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吸水倍率最优确定了三种抗菌性CMC基高吸水树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CMC-g-PAA/Ag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0.140 g,交联剂用量为0.020 g;CMC-g-PAA/CE的最优合成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0.160 g,交联剂0.018 g,黄柏提取物含量为3%;CMC-g-PAA/CE-Ag在黄柏提取物含量为3%的条件下,最优合成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0.018 g,引发剂用量为0.140 g。(3)对三种抗菌性CMC基高吸水树脂进行了一系列分析表征,FTIR和XRD分析表明成功的制备了 CMC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以及抗菌剂的存在;TGA分析表明这三种CMC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都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安全使用温度可达250℃以上;SEM分析表明制备的CMC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具有密集、贯通的三维网络结构,为其吸水和保水提供空间。抗菌性能测试表明了制备的三种CMC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都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通过对 CMC-g-PAA、CMC-g-PAA/Ag、CMC-g-PAA/CE 和 CMC-g-PAA/CE-Ag的性能测试发现:这四种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吸水速率都比较快,2 min内即可吸收自身质量200倍以上的水分;此外,这四种CMC基高吸水树脂都具有优良的保水性能,最好的大约在8 h左右才能完全失去其吸收的水分;它们对人工血和人工尿都有一定的吸收能力。

王宇欣,李雪嫄,赵亚楠,王平智[7](2019)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高吸水性树脂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丙烯酸为接枝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聚乙二醇200二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微波辐射的条件下通过接枝聚合反应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并对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液倍率、吸液速率、保水性能以及红外光谱、热稳定性、表观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与丙烯酸质量比为1/7、中和度为65%、引发剂与丙烯酸质量分数为1%、交联剂与丙烯酸质量分数为0. 4%、反应时间为4. 5 min是较优的制备方法,该条件下制备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倍率可达497. 13 g/g,吸盐倍率为61. 70 g/g;35℃条件下,该高吸水性树脂可保水48 h以上;重复使用6次后,该高吸水性树脂仍具有较高的吸液倍率。

林立[8](2018)在《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首先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N-羟甲基丙烯酰胺(HAM)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主要原料,结合前期工作基础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方法,制备三种高吸水性树脂。然后通过对三种树脂的性能进行比较得到一种性能最优的耐盐高吸水性树脂,并且对该树脂的聚合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其次将工艺条件优化后的树脂进行表面交联处理,制备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最后利用这种树脂初步研制出一种吸汗容量高的防脚泡鞋垫。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 P(AA-co-NAM)、P(AA-co-HAM)和 P(AA-co-AMPS)三种耐盐高吸水性树脂,利用傅里变换叶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热失重研究了三种树脂的化学结构以及表面形态。采用物理方法测试了三种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盐水)倍率、保水(盐水)率以及一定压力条件下的保水(盐水)率。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耐盐高吸水性树脂都有良好的吸液能力和保液能力,其中P(AA-co-AMPS)性能最佳,吸水(盐水)倍率可达900g/g和100g/g以上。(2)对上述合成的P(AA-co-AMPS)进行聚合工艺条件优化,对AA与AMPS的质量比、AA中和度、NMBA用量以及APS用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了各个因素对P(AA-co-AMPS)吸水(盐水)倍率的影响。运用L16(44)正交实验对以上四个因素进行系统考察,经方差分析得出最优聚合工艺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单体质量比为4:1、中和度为80%、NMBA用量为0.06wt%以及APS用量为0.35wt%即为最佳聚合工艺组合。经重复验证实验,最佳聚合工艺条件组合下,P(AA-co-AMPS)的吸水倍率达到1344.3g/g,吸盐水倍率达到145.1g/g。(3)将丙三醇与去离子水配制成交联液对上述制备的P(AA-co-AMPS)进行表面交联处理得到一种“核-壳”结构,研究丙三醇浓度和反应温度对P(AA-co-AMPS)吸水(盐水)倍率以及加压吸盐水率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热失重研究了该改性树脂的化学结构及表面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丙三醇用量为16.2wt%,反应温度为112℃时,P(AA-co-AMPS)的综合吸液性能最好。(4)设计并初步制造出一种用于高强度负重行军的防脚泡鞋垫,以人体足底压强分布为依据,由上至下设置三层结构,上下层为透气吸湿的粗棉布层,中层为分布一定数量填充孔的EVA发泡层,并以一定比例填充上述经表面交联处理的P(AA-co-AMPS)树脂和木粉用以吸汗保汗,层间使用自制的酮亚胺固化环氧胶贴合。研究结果表明,该鞋垫在30kPa压强下,单只鞋垫吸汗容量可达29.8g。

薛松松[9](2018)在《纤维素改性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纤维素是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天然高分子资源,以其优良的性能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纤维素改性高吸水树脂也成为了现今高吸水树脂的研究热点。为了改善改性高吸水树脂的吸液性能、凝胶强度、耐盐性及保水性能,本文以丙烯酰胺(AM)为主要单体,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选用两种阴离子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AMPS)、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NaAMC14S)分别与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进行接枝共聚,以及这两种阴离子单体同时与CMC接枝共聚,合成了三种高吸水树脂。采用单因素法对树脂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究了 CMC用量、单体配比、引发剂和交联剂等因素对树脂合成及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性能优良的高吸水性树脂,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并采用FT-IR和SEM表征了树脂的结构及表面形态。三种树脂的合成优化条件如下,CMC-g-P(AM-co-AMPS)型树脂:固含量为20wt%,其中 w(CMC)=10wt%,w(AM)=67.5wt%,w(AMPS)=22.5wt%,引发剂 w(APS)=0.15wt%,交联剂 w(MBA)=0.1wt%。CMC-g-P(AM-co-NaAMC14S)型树脂:固含量为 20wt%,其中w(CMC)=10wt%,w(AM)=89.07wt%,w(NaAMC14S)=0.93wt%,引发剂 w(APS)=0.2wt%,交联剂 w(MBA)=0.2wt%。CMC-g-P(AM-co-AMPS-co-NaAMC14S)型树脂:固含量为20wt%,其中 w(AMPS)=15wt%,w(NaAMC14S)=0.25wt%,w(CMC)=10wt%,w(AM)=74.75wt%,引发剂 w(APS)=0.15wt%,交联剂 w(MBA)=0.15wt%。合成这三种树脂的优化条件中水解度(HD)均为80%,反应温度均为70℃,反应时间均为4h,引发剂APS和交联剂MBA的加量是以单体的质量分数计。测试了三种树脂分别在去离子水和0.9wt%NaCl水溶液中的吸液倍率,分别在30、60和100℃下静置2h后的去离子水保水率,以及分别在1000rpm和12000rpm的转速下离心45min后的保水率。CMC-g-P(AM-co-AMPS)型树脂在两种溶液中吸液倍率分别为973.1和100.3g/g,三个温度下的去离子水的保水率分别为84.2%、48.6%和36.8%,两个转速下的保水率分别为97.49%和51.78%。CMC-g-P(AM-co-NaAMC14S)型树脂在两种溶液中吸液倍率分别为1425.6和78.6g/g,三个温度下的去离子水的保水率分别为89.6%、68.6%和50.3%,两个转速下的保水率分别为99.94%和73.7%。CMC-g-P(AM-co-AMPS-co-NaAMC14S)型树脂在两种溶液中吸液倍率分别为1887.6和129.7g/g,三个温度下的去离子水的保水率分别为90.4%、67.4%和53.2%,两个转速下的保水率分别保水率分别高达99.94%和79.98%。CMC-g-P(AM-co-AMPS-co-NaAMC14S)型树脂的性能最优,因此选择该树脂进行了吸附重金属离子Cu2+和Pb2+的实验。在浓度均为200mg/L的Cu2+和Pb2+溶液中,当pH在4左右,吸附时间12h时:树脂加量为0.01wt%时,吸附率分别为82.17%、77.87%;加量为0.02wt%时,吸附率分别为83.35%、81.26%;加量为0.14wt%时,对Cu2+、Pb2+吸附率高达92.37%、93.31%。实验结果说明该树脂对重金属离子有极好的吸附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加入丙烯酰胺单体的基础上,引入耐盐亲水单体AMPS和长链疏水单体NaAMC14S,利用AMPS耐盐基团的抗盐作用和NaAMC14S的疏水基团的疏水缔合作用,通过不同基团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提高了吸液倍率、凝胶强度、耐温耐盐抗压性能,从而使树脂具有优良的应用性能,通过SEM测试也证实树脂具有较好空间网状结构,这为树脂的合成提供新思路及实际应用做准备。

杜丛会[10](2016)在《半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对绿色生活的向往,在衣着方面由原来的保暖型向舒适、健康、环保型逐渐转变。原有的服装面料多以合成纤维为主,其存在舒适度低、环保性差等缺点,而粘胶纤维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但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液处理成为粘胶纤维产业的瓶颈,尤其半纤维素废碱液可生化性较差,若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和大量资源的浪费。因此,为初步解决此问题,本文以半纤维素废碱液为原料合成半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实现变废为宝之目的。为确定半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的合成方法,分别选用常规水浴加热法、微波辐射法及超声辅助微波辐射法,以半纤维素废碱液及AA为主要原料合成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通过单因素法系统的研究了3种方法合成中的物料配比及反应条件对半纤维素接枝效果及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分别得出了较适宜的配方及反应条件,通过FT-IR分析表明,3种方法均合成了目标产物。综合考虑3种方法合成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及产物的吸水性可知,实验室规模下,合成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的较适宜方法为微波辐射法,该法反应速率较快,产物吸水性较好,其中吸蒸馏水率637g.g-1,吸自来水率321g.g-1,吸生理盐水率95g.g-1,吸人工尿液率为35g.g-1,吸水速率较快,约需100min,吸水即可达到饱和状态,且保水能力及复用性能较好。为改善常规水浴加热法合成的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分别引入SSS、NMA、HPA及TEGDA功能单体对其进行改性,合成4种改性树脂,通过探讨功能单体的用量对吸水率的影响,确定了较适宜用量,并将改性树脂与改性前的树脂进行吸水性对比,表明,改性树脂的吸水性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引入SSS的改性树脂的吸水率及吸生理盐水率分别为862g.g-1、132g.g-1,均可达到改性前树脂的3倍左右,且吸水饱和时间从原来的200min缩短到120min,吸水速率提高近1倍;引入HPA的改性树脂失水8h后,保水率高达40%左右。因此,功能单体的特殊结构对树脂的吸水性有一定的影响,结合树脂表面结构进行分析可知,一定范围内,随树脂表面粗糙程度及比表面积的增加,树脂的吸水率、吸水速率有所提高。综上可知,利用半纤维素废碱液,合成了半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该类树脂的成功合成,意味着半纤维素废碱液有望得以高效利用,既可解决粘胶纤维生产厂家的一大难题,又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高吸水树脂。

二、合成条件对高吸水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条件对高吸水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γ-聚谷氨酸及其吸水树脂对土壤性质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γ-聚谷氨酸简介
        1.2.2 γ-PGA生产方式
        1.2.3 γ-PGA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2.4 γ-PGA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
        1.2.5 吸水树脂和γ-PGA SAP的研究
        1.2.6 存在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1.2 材料的来源及制备方法
        2.1.3 测试与表征
        2.1.4 性能测定
    2.2 γ-PGA和γ-PGA SAP影响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试验设计
        2.2.1 入渗试验设计
        2.2.2 饱和导水率试验设计
        2.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2.2.4 蒸发试验和土壤体积变化试验设计
        2.2.5 水稳性团聚体
        2.2.6 土壤孔隙结构试验测定
        2.2.7 不同粒径γ-PGA SAP对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试验设计
        2.2.8 试验过程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
    2.3 盆栽试验设计及测试指标
        2.3.1 供试小麦品种及肥料
        2.3.2 盆栽试验设计
        2.3.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4 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
        2.3.5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3.6 小麦产量及谷物品质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3 材料的表征及其性能
    3.1 γ-PGA和20%交联剂含量的γ-PGA SAP表征结果分析
        3.1.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1.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1.3 环境扫描电镜(ESEM)形貌分析
        3.1.4 热重分析
    3.2 不同交联剂含量γ-PGA SAP表征结果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3 环境扫描电镜(ESEM)形貌分析
    3.3 γ-PGA粘度分析
    3.4 不同交联剂含量γ-PGA SAP吸液及重复使用性能
        3.4.1 不同交联剂含量γ-PGA SAP吸液速率
        3.4.2 不同交联剂含量γ-PGA SAP重复吸液能力
    3.5 不同粒径γ-PGA SAP吸液速率
    3.6 讨论
        3.6.1 γ-PGA和20%交联剂含量γ-PGA SAP性质差异的分析
        3.6.2 不同交联剂含量γ-PGA SAP性能差异的分析
        3.6.3 不同粒径γ-PGA SAP吸液速率差异的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水分运移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4.1 γ-PGA和 γ-PGA SAP施量对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4.1.1 γ-PGA和 γ-PGA SAP施量对土壤入渗特征影响
        4.1.2 γ-PGA和 γ-PGA SAP施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4.1.3 γ-PGA和 γ-PGA SAP施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4.1.4 γ-PGA和 γ-PGA SAP施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4.2 γ-PGA和 γ-PGA SAP施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体膨胀率的影响
        4.2.2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柱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4.2.3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4.3 不同粒径γ-PGA SAP对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4.3.1 不同粒径γ-PGA SAP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
        4.3.2 不同粒径γ-PGA SAP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4.3.3 不同粒径γ-PGA SAP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4.3.4 不同粒径γ-PGA SAP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4.4 讨论
        4.4.1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水分运移及物理性质影响的分析
        4.4.2 不同粒径γ-PGA SAP对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影响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γ-PGA和 γ-PGA SAP对冬小麦根区微环境的影响
    5.1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2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5.3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5.4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4.1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4.2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交互性影响
    5.5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6 γ-PGA和 γ-PGA SAP对盆栽小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5.6.1 γ-PGA和 γ-PGA SAP对盆栽小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5.7 γ-PGA和 γ-PGA SAP对盆栽小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5.7.1 γ-PGA和 γ-PGA SAP对盆栽小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5.7.2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粒级分布状况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5.8 讨论
        5.8.1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含水率影响的分析
        5.8.2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影响的分析
        5.8.3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影响的分析
        5.8.4 γ-PGA和 γ-PGA SAP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的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γ-PGA和 γ-PGA SAP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6.1 γ-PGA和 γ-PGA SAP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6.2 γ-PGA和 γ-PGA SAP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6.3 γ-PGA和 γ-PGA SAP对冬小麦干物质质量累积的影响
    6.4 γ-PGA和 γ-PGA SAP对小麦旗叶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6.4.1 不同光响应模型对冬小麦光响应曲线适宜模型确定
        6.4.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光响应参数的影响
        6.4.3 光响应曲线参数变化特征
    6.5 γ-PGA和 γ-PGA SAP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5.1 γ-PGA和 γ-PGA SAP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6.5.2 γ-PGA和 γ-PGA SAP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6.6 γ-PGA和 γ-PGA SAP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6.7 讨论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2)高性能吸水涂布纸涂料配方的开发与涂布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吸水树脂
        1.2.1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2.2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1.2.3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1.2.4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领域
    1.3 涂布加工技术
        1.3.1 树脂涂布机理
        1.3.2 高吸水树脂涂布纸吸水机理
        1.3.3 影响高性能吸水涂布纸的因素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涂布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测定
        2.2.4 原位聚合法制备复合吸水纸的制备及其吸水倍率的测定
        2.2.5 高吸水树脂涂布纸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树脂的表征及吸水性能分析
        2.3.2 复合吸水纸的宏观形貌及其吸水性能分析
        2.3.3 涂布前后纸张的表面形貌及物理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性能吸水涂布纸用涂料添加剂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三种添加剂涂布液的制备
        3.2.4 涂布吸水纸的制备
        3.2.5 涂布后纸张表面微观形貌观察
        3.2.6 涂布纸张物理指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涂布助剂对涂料黏度的影响
        3.3.2 涂布后纸张表面微观形貌观察
        3.3.3 涂布对纸张吸水性能和物理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吸水树脂涂布工艺的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涂布液黏度分析
        4.3.2 响应面结果分析
        4.3.3 最优条件下涂布纸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3.4 纸张渗透性分析
        4.3.5 高性能吸水涂布纸与其他纸样的性能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吸水树脂概述
    1.2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2.1 合成系高吸水树脂
        1.2.2 纤维素系高吸水树脂
        1.2.3 淀粉系高吸水树脂
        1.2.4 其他天然聚合物系高吸水树脂
    1.3 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研究现状
    1.4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1.5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1.5.1 农林业中的应用
        1.5.2 医疗卫生用品中的应用
        1.5.3 环保行业中的应用
        1.5.4 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1.5.5 智能元器件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高吸水聚合物的制备
        2.3.1 MBS-co-p(AA-AMPS)/PVA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2.3.2 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2.4 高吸水聚合物的性能测试
        2.4.1 MBS-co-p(AA-AMPS)/PVA高吸水树脂性能测试
        2.4.2 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性能测试
    2.5 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测试
        2.5.1 亚甲基蓝浓度的测定方法
        2.5.2 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测试
        2.5.3 吸附动力学实验
        2.5.4 吸附等温线实验
        2.5.5 离子强度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影响
        2.5.6 对亚甲基蓝吸附循环性能的测试
    2.6 表征
        2.6.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6.2 扫描电镜分析
        2.6.3 热重分析
        2.6.4 X射线衍射分析
        2.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第3章 MBS-co-p(AA-AMPS)/PVA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机理
    3.3 制备条件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3.3.1 MBS用量对吸液倍率的影响
        3.3.2 单体质量比对吸液倍率的影响
        3.3.3 AA中和度对吸液倍率的影响
        3.3.4 聚合温度对吸液倍率的影响
        3.3.5 引发剂用量对吸液倍率的影响
        3.3.6 交联剂用量对吸液倍率的影响
    3.4 表征分析
        3.4.1 FT-IR分析
        3.4.2 SEM分析
        3.4.3 XRD分析
        3.4.4 TG分析
    3.5 性能测试
        3.5.1 pH敏感性
        3.5.2 离心保水率
        3.5.3 吸水动力学
        3.5.4 降解性测试
        3.5.5 循环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制备条件对吸去离子水倍率的影响
        4.2.1 羟乙基纤维素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2.2 单宁酸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2.3 AA中和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2.4 聚合温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2.5 引发剂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2.6 交联剂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3 正交试验
    4.4 表征分析
        4.4.1 FT-IR分析
        4.4.2 SEM分析
        4.4.3 TG分析
    4.5 性能分析
        4.5.1 不同温度下保水率的分析
        4.5.2 不同盐溶液对吸液性能的影响分析
        4.5.3 土壤蒸发率的测定
        4.5.4 吸生理盐水动力学分析
        4.5.5 循环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EC-co-p(AA-AM)/TA高吸水树脂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
        5.2.2 单宁酸含量对亚甲基蓝吸附的影响
        5.2.3 吸附条件对亚甲基蓝吸附容量的影响
        5.2.4 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5.2.5 吸附动力学分析
        5.2.6 等温吸附线分析
        5.2.7 吸附热力学分析
        5.2.8 重复使用性分析
        5.2.9 吸附原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微波辐射制备(AA-AMPS-CMC)/MDS高吸水树脂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吸水树脂发展概况
        1.1.1 高吸水树脂的含义及特点
        1.1.2 高吸水树脂国外发展概况
        1.1.3 高吸水树脂国内发展概况
    1.2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3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1.4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和保水机理
        1.4.1 高吸水树脂的溶胀过程
        1.4.2 Flory凝胶溶胀公式
        1.4.3 高吸水树脂与水的作用
        1.4.4 空间网络与吸水的关系
    1.5 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1.5.1 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1.5.2 在农林及园艺及沙漠治理中的应用
        1.5.3 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
        1.5.4 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1.5.5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6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6 微波辐射法在有机-无机复合高吸水树脂制备中的应用
    1.7 高吸水树脂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1.7.1 高吸水树脂存在的问题
        1.7.2 高吸水性树脂今后的发展趋势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8.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路线
        1.8.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主要药品与试剂
        2.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2.2.1 高吸水树脂的聚合机理
        2.2.2 麦饭石与聚合物插层原理
        2.2.3 麦饭石的改性
        2.2.4 微波辐射法制备高吸水树脂
    2.3 高吸水树脂的性能测试与表征测试
        2.3.1 高吸水树脂吸水倍率的测定
        2.3.2 高吸水树脂吸液性能的测试
        2.3.3 高吸水树脂保水性能的测试
        2.3.4 高吸水树脂降解性能的测试
        2.3.5 X射线衍射(XRD)
        2.3.6 红外光谱(FTIR)
        2.3.7 扫描电镜(SEM)
        2.3.8 热重分析(TG)
第三章 (AA-AMPS-CMC)/MDS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3.1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条件对其吸水性能的影响
        3.1.1 麦饭石用量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3.1.2 单体配比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3.1.3 引发剂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3.1.4 交联剂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3.1.5 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3.1.6 微波功率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
        3.1.7 正交实验
    3.2 结构形貌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2.4 热重分析(TG)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A-AMPS-CMC)/MDS高吸水树脂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4.1 吸液性能及动力学机理研究
        4.1.1 吸液速率分析
        4.1.2 重复吸水能力分析
        4.1.3 吸水动力学模型
    4.2 保水性能及保水机理研究
        4.2.1 自然条件下保水性能
        4.2.2 不同压力下保水性能
        4.2.3 不同温度下保水性能
        4.2.4 不同转速下的离心保水率测试
        4.2.5 保水动力学分析
    4.3 生物降解性能及降解机制研究
        4.3.1 降解性能
        4.3.2 降解动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5)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吸水树脂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3.1 淀粉系
        1.3.2 纤维素系
        1.3.3 合成树脂系
    1.4 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方法
        1.4.1 溶液聚合法
        1.4.2 反相悬浮聚合法
        1.4.3 辐射聚合法
    1.5 腐殖酸简介
        1.5.1 腐殖酸概述
        1.5.2 腐殖酸在农业上的应用
        1.5.3 腐殖酸制备高吸水树脂研究进展
    1.6 高吸水树脂在农林业的应用
        1.6.1 抗旱保水
        1.6.2 保肥增效
        1.6.3 改善土壤性能
        1.6.4 防止土地沙漠化及绿化沙漠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2.2.2 正交试验设计
        2.2.3 吸水性能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合成工艺研究
        2.3.2 正交试验
        2.3.3 吸液率测试
    2.4 小结
第3章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性能评价与表征
    3.1 试验方法
        3.1.1 不同因素对吸水能力的影响
        3.1.2 吸液速率
        3.1.3 保水性能
        3.1.4 重复吸水性能的测定
        3.1.5 吸水动力学研究
        3.1.6 高吸水树脂中SH缓释性能的测定
        3.1.7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表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因素对吸水能力的影响
        3.2.2 吸液速度
        3.2.3 保水性能
        3.2.4 重复吸水性能
        3.2.5 吸水动力学研究
        3.2.6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中SH缓释功能的测定
        3.2.7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结构表征
    3.3 小结
第4章 CMC-g-PAA/SH高吸水树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4.2.2 高吸水树脂重复使用对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4.2.3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2.4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pH的影响
        4.2.5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4.2.6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2.7 高吸水树脂用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一)
致谢(二)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羧甲基纤维素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吸水树脂的发展与分类
        1.2.1 高吸水树脂的发展
        1.2.2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3 抗菌性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
    1.4 抗菌性高吸水树脂的应用
    1.5 羧甲基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实验原理及分析表征方法
    2.1 引言
    2.2 反应机理
    2.3 技术路线
    2.4 吸液性能测试
    2.5 抗菌性能测试
    2.6 表征分析测试
        2.6.1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分析
        2.6.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6.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6.4 热重(TGA)分析
        2.6.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3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和度对CMC-g-PAA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3.3.2 引发剂用量对CMC-g-PAA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3.3.3 交联剂用量对CMC-g-PAA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3.3.4 引发时间对CMC-g-PAA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CMC-g-PAA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3.4 CMC-g-PAA的表征分析
        3.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3 扫描电镜(SEM)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含银纳米粒子的抗菌性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引发剂用量对CMC-g-PAA/Ag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4.3.2 交联剂用量对CMC-g-PAA/Ag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4.3.3 硝酸银用量对CMC-g-PAA/Ag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4.4 CMC-g-PAA/Ag的表征分析
        4.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4.4.6 热重(TGA)分析
    4.5 CMC-g-PA/Ag的抗菌性能研究
        4.5.1 引发剂用量对CMC-g-PA/Ag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4.5.2 交联剂用量对CMC-g-PAA/Ag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4.5.3 硝酸银用量对CMC-g-PAA/Ag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含黄柏提取物的抗菌性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制备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引发剂用量对CMC-g-PAA/CE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5.3.2 交联剂用量对CMC-g-PAA/CE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5.3.3 黄柏提取物用量对CMC-g-PAA/CE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5.4 CMC-g-PAA/CE的表征分析
        5.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5.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5.4.3 扫描电镜(SEM)分析
        5.4.4 热重(TGA)分析
    5.5 CMC-g-PAA/CE的抗菌性能研究
        5.5.1 交联剂用量对CMC-g-PAA/CE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5.5.2 引发剂用量对CMC-g-PAA/CE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5.5.3 黄柏提取物用量对CMC-g-PAA/CE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黄柏提取物与纳米银复合的抗菌性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6.2.2 制备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交联剂用量对CMC-g-PAA/CE-Ag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6.3.2 引发剂用量对CMC-g-PAA/CE-Ag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6.3.3 硝酸银用量对CMC-g-PAA/CE-Ag的吸水倍率的影响
    6.4 CMC-g-PAA/CE-Ag的表征分析
        6.4.1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分析
        6.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6.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6.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6.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6.4.6 热重(TGA)分析
    6.5 CMC-g-PAA/CE-Ag的抗菌性能研究
        6.5.1 引发剂用量对CMC-g-PAA/CE-Ag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6.5.2 交联剂用量对CMC-g-PAA/CE-Ag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6.5.3 硝酸银用量对CMC-g-PAA/CE-Ag的抗菌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药品
        7.2.2 性能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对比
        7.3.2 CMC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的抗菌性能对比
        7.3.3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吸水速率
        7.3.4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保水率
        7.3.5 CMC基高吸水树脂的吸人工血性能、吸人工尿性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高吸水性树脂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1.2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的制备
    1.3 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
    1.4 性能测定及表征
        1.4.1 吸液倍率测定
        1.4.2 吸液速率测定
        1.4.3 保水率测定
        1.4.4 重复吸液率测定
        1.4.5 热稳定性测定
        1.4.6 结构及形貌表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分析
        2.1.1 交联剂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1.2 引发剂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1.3 中和度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1.4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用量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1.5 反应时间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2.3 吸水性能表征
        2.3.1 吸液速率分析
        2.3.2 保水能力分析
        2.3.3 重复吸液能力分析
    2.4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性表征
        2.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3 热重(TG)分析
3 结论

(8)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吸水性树脂的概述
    1.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
    1.3 高吸水性树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1.4.1 合成树脂系高吸水性树脂
        1.4.2 淀粉系高吸水性树脂
        1.4.3 纤维素系高吸水性树脂
    1.5 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1.5.1 反相悬浮聚合法
        1.5.2 水溶液聚合法
        1.5.3 反相乳液聚合法
        1.5.4 辐射聚合法
    1.6 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表征
        1.6.1 红外光谱法(IR)
        1.6.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1.6.3 热重分析法(TGA)
        1.6.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1.6.5 X-射线衍射(XRD)
        1.6.6 核磁共振(NMR)
        1.6.7 其他表征方法
    1.7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1.7.1 农林园艺方面的应用
        1.7.2 卫生用品方面的应用
        1.7.3 土木建筑方面的应用
        1.7.4 其它方面的应用
    1.8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8.1 选题依据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2 实验试剂
        2.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2.2.4 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室温条件下吸水(盐水)倍率
        2.3.3 室温条件下保水(盐水)率
        2.3.4 特定温度下保水(盐水)率
        2.3.5 压力下的保水(盐水)率
        2.3.6 扫描电镜分析
        2.3.7 热失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聚合工艺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2 实验试剂
        3.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3.3 不同聚合工艺条件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3.3.1 单体质量比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3.3.2 中和度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3.3.3 交联剂用量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3.3.4 引发剂用量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3.4 合成P(AA-co-AMPS)的聚合工艺条件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交联处理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2 实验试剂
        4.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4.2.4 表面交联P(AA-co-AMPS)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4.3.2 丙三醇用量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4.3.3 表面交联温度对P(AA-co-AMPS)性能的影响
        4.3.4 扫描电镜分析
        4.3.5 热失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在防脚泡鞋垫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配方
        5.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5.2.5 EVA发泡片材的制备
        5.2.6 环氧胶的制备
        5.2.7 防脚泡鞋垫的结构设计与初步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5.3.2 EVA发泡片材泡孔形貌分析
        5.3.3 EVA发泡片材力学性能分析
        5.3.4 防脚泡鞋垫吸汗性能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与的科研项目

(9)纤维素改性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高吸水性树脂的概述
        1.2.1 高吸水性树脂的分类
        1.2.1.1 纤维素系高吸水性树脂
        1.2.1.2 淀粉系高吸水性树脂
        1.2.1.3 合成系高吸水性树脂
        1.2.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及吸水结构
        1.2.3 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1.3 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状况
        1.3.2 国内发展状况
    1.4 高吸水性树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2 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改进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CMC接枝AM、AMPS型多元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合成方法
        2.2.3.2 产物表征
        2.2.3.3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MC-g-P(AM-co-AMPS)型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条件的研究
        2.3.1.1 AMPS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2.3.1.2 CMC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2.3.1.3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2.3.1.4 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2.3.1.5 水解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2.3.1.6 反应时间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2.3.1.7 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2.3.1.8 树脂的优化合成条件
        2.3.2 结构表征
        2.3.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3 性能评价
        2.3.3.1树脂的吸水速率
        2.3.3.2 树脂的保水性能
        2.3.3.3 树脂在不同盐溶液中的吸液性能
        2.3.3.4 树脂在不同pH溶液中的吸液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MC接枝AM、NaAMC_(14)S型多元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合成方法
        3.2.3.2 产物表征
        3.2.3.3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MC-g-P(AM-co-NaAMC_(14)S)型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条件的研究
        3.3.1.1 CMC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3.3.1.2 NaAMC_(14)S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3.3.1.3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3.3.1.4 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3.3.1.5 水解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3.3.1.6 反应时间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3.3.1.7 树脂的优化合成条件
        3.3.2 结构表征
        3.3.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3.3 性能评价
        3.3.3.1 树脂的吸水速率
        3.3.3.2 不同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
        3.3.3.3 树脂在不同盐溶液中的吸液性能
        3.3.3.4 树脂在不同pH溶液中的吸液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MC接枝AM、AMPS、NaAMC_(14)S型多元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合成方法
        4.2.3.2 产物表征
        4.2.3.3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MC-g-P(AM-co-AMPS-co-NaAMC_(14)S)型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条件的研究
        4.3.1.1 CMC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4.3.1.2 AMPS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4.3.1.3 NaAMC_(14)S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4.3.1.4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4.3.1.5 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4.3.1.6 水解度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4.3.1.7 反应时间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4.3.1.8 树脂的优化合成条件
        4.3.2 结构表征
        4.3.2.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2.2 扫描电镜(SEM)分析
        4.3.3 性能评价
        4.3.3.1 树脂的吸水速率
        4.3.3.2 树脂的保水性能
        4.3.3.3 树脂在不同盐溶液中的吸液性能
        4.3.3.4 树脂在不同pH溶液中的吸液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比较及应用初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吸水性能测试
        5.2.2.2 保水性能测试
        5.2.2.3 吸附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树脂吸液性能比较
        5.3.2 不同树脂保水性能比较
        5.3.3 自合成高吸水树脂对Cu~(2+)和Pb~(2+)的吸附
        5.3.3.1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5.3.3.2 吸附时间的影响
        5.3.3.3 溶液pH值的影响
        5.3.3.4 吸附后树脂的SEM及EDS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半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
        1.1.1 高吸水树脂的国外研究进展
        1.1.2 高吸水树脂的国内研究进展
    1.2 高吸水树脂的分类
        1.2.1 淀粉类高吸水树脂
        1.2.2 纤维素类高吸水树脂
        1.2.3 合成类高吸水树脂
    1.3 高吸水树脂的主要合成方法
        1.3.1 常规合成方法
        1.3.2 辐射聚合法
    1.4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吸水机理及吸水性改进方法
        1.4.1 高吸水树脂的结构特点及吸水机理
        1.4.2 外部溶液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性的影响
        1.4.3 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改进方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半纤维素接枝AA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过程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技术方案
    2.3 半纤维素的接枝效果及树脂的吸水性测试方法
        2.3.1 半纤维素的接枝效果测试方法
        2.3.2 树脂的吸水性测试方法
    2.4 仪器分析方法
        2.4.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常规水浴加热法及微波辐射法合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对半纤维素接枝效果及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2.5.2 超声辅助微波辐射法中超声功率及反应时间对半纤维素接枝效果及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2.5.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5.4 不同方法合成所得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过程
        3.1.1 实验主要原料
        3.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3.1.3 实验技术方案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SSS用量对半纤维素-AA-SSS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3.2.2 NMA用量对半纤维素-AA-NMA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3.2.3 HPA用量对半纤维素-AA-HPA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3.2.4 TEGDA用量对半纤维素-AA-TEGDA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
        3.2.5 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3.2.6 共聚改性高吸水树脂与改性前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合成条件对高吸水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γ-聚谷氨酸及其吸水树脂对土壤性质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D]. 郭建忠.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高性能吸水涂布纸涂料配方的开发与涂布工艺研究[D]. 熊如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 宁峰. 南昌大学, 2020(01)
  • [4]微波辐射制备(AA-AMPS-CMC)/MDS高吸水树脂及其性能研究[D]. 胡茜.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CMC-g-PAA/SH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郑优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羧甲基纤维素基抗菌性高吸水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沈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高吸水性树脂制备与性能表征[J]. 王宇欣,李雪嫄,赵亚楠,王平智. 农业机械学报, 2019(02)
  • [8]耐盐抗压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应用[D]. 林立. 福州大学, 2018(03)
  • [9]纤维素改性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薛松松.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10]半纤维素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杜丛会.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标签:;  ;  ;  ;  

合成条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