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分析

解读“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分析

一、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尹文轩[2](2021)在《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战略支持,教育部秉承时代发展需要做出建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课程改革决策,修订印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人才的教育理念。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球史理论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专题“全球联系的建立”的内容要求为切入点,结合“生态互动视域”“文化互动视域”“全球化贸易视域”等视角的具体教学设计分析,探讨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界定相关概念,考察研究成果,分析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即:该理论遵循时代要求,符合育人目标,在现实层面可以较好地推行和运用。同时,以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其设计理念,讨论其设计路径,通过具体教学设计片段证明该理论可以有效地培养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课程育人目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对该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做出了理论层面的反思和初步展望。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变革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力求在把握“全球联系的建立”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力图可以为教师运用该理论进行教学提供指引与示范,为全球史理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彭勇[3](2020)在《重实证,跨学科,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郑和下西洋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无论是传统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还是新史料的利用,都呈现出很高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如郑和生平及其信仰、下西洋的航线和宝船尺度等都有深入研究,并且取得明显共识,然而部分分歧依然存在。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是学者持续关注的话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像郑和下西洋这样典型的中外关系史议题,在基于实证性研究的同时,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以及全球化视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万明[4](2020)在《明代中国与爪哇的历史记忆——基于全球史的视野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位于烟波浩渺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由18108个大小岛屿组成的"万岛之国",爪哇岛就是这万岛之中排名第四的大岛。本文探讨明代中国与爪哇的历史关系,从单纯关注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到关注跨国群体活动及其历史书写,构成重新认识全球化发生与衍化过程的重要资源。本文选取中外史学界鲜少着意的爪哇井里汶,探究地名与港口定位、郑和下西洋与当地关系、苏南·古农·查迪与"中国公主"王珍娘的故事,由此追寻爪哇自东向西从厨闽、锦石、泗水,到三宝垄、井里汶、万丹、雅加达的港口发展演变史的脉络,以期有助于对早期全球化历史面貌的认知。并指出这些变化均在西方人到达前发生,以往过分强调西方大航海影响的观点应该加以修正。

田国民[5](2020)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跨文本研究》文中提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见于正史、笔记、戏曲及通俗小说中,不同文本对这一故事的描述各不相同,有详有简、有实有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文本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明代正史、笔记、戏曲、小说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不同文本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的特征、承袭关系、改编手法、创作目的、艺术特色,探究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从历史故事向神魔斗法故事演进的历程,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章:剖析明代正史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的特征。结合正史中郑和下西洋相关记载的缺失性这一特征,从“不宝远物”与“不治夷狄”等正统观念方面入手,着力分析令学界颇感困惑的“郑和下西洋”相关记载缺失的原因。第二章:比较笔记文本中“郑和下西洋”故事与正史的不同特征。从具体内容与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入手,探究笔记可补正史记载不足之处。第三章:研究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首先,通过列举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笔记的借鉴之处,进而明确该剧与笔记之间的文本承继关系。其次,从《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正史的借鉴之处入手,论述该剧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最后,结合戏曲“场上文学”这一文本特征,分析《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笔记及正史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的删减、改编之处及其原因,并探究该剧在“郑和下西洋”故事演进过程中的文本意义。第四章:主要研究明代通俗小说《西洋记》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首先,通过列举《西洋记》对正史的借鉴之处,明确史书中正统观念对《西洋记》的影响,进而论述《西洋记》“不宝远物”的创作主旨。其次,从《西洋记》对笔记内容的筛选、改编、扩充之处入手,论述《西洋记》对笔记的演绎方式,探究《西洋记》的取材原则及其成因。再次,通过列举《西洋记》各章回首诗的文献出处,论述《西洋记》回首诗对唐诗宋词的借鉴、改编方式与辑佚价值,并分析《西洋记》在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演变过程中的文本意义。最后,结合《西洋记》对正史等文本的借鉴、改编情况,探究《西洋记》中相关人物形象、情节的历史出处、文献依据,明确其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分析《西洋记》中“郑和下西洋”故事神魔化的原因。

王炳军[6](2020)在《明朝隆庆时期东南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朝中后期是中国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重要变革期,而隆庆时期是这一变革轨迹上的拐点。这个变革期之前的海上贸易法律制度是以市舶司体制为核心。从唐朝的市舶使到宋元明的市舶司是主导海上贸易的管理机构。这个变革期之后的海上贸易法律制度是以海关体制为核心,主要是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放海禁、设立四海关开始。作为这个变革拐点的隆庆时期,被关注的往往是“隆庆开禁”,而这个拐点呈现出的海上贸易法律制度是如何演变的,还缺乏对这一过程的充分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是结合明中后期的社会背景,对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描述;二是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是中国法制史上难得的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法的一次有效结合,这种结合的主体、程序和效果都值得关注。另外,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对当下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法制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变革是在明朝中后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相较明朝前期,明朝中后期海内外政治、社会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江南和华南的商业经济迅速发展,为东南海上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商业性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和出口商品相关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品种日益增多,产量不断上升。尤其是与丝绸相关的桑麻更是大面积种植。“富者田连阡陌,桑麻万顷。”“民力本射利,计无不悉,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江南和华南出现大量的商业城镇和商人集团。南京、杭州、苏州、广州都是全国性的大商业城市,震泽、盛泽、王江泾、朱家角、双扬、黎里等镇都是连接各地商业中心的繁忙市镇。葡人东来对南海贸易圈产生了强劲的政治和经济冲击。葡人沿大西洋和印度洋进行征服并建立一系列殖民据点和商站,构建了以印度果阿为中心的海上帝国。1511年,葡人占领满刺加,随后力量向东南亚和东亚渗透。虽然强弩之末的葡人在中国和日本遭到挫败,但其强大的海上力量仍然是一个影响地方政治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葡人在印度洋沿岸与地方合作的经验被有效地利用到中国。在粤闽浙三地先后遭遇失败后,葡人学会了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从与私人海商合作进行走私,到贿赂地方政府获得贸易许可,最终实现了澳门居留。葡人几乎垄断了中日贸易,而澳门成为葡人国际贸易航线上的重要一环。“长崎——澳门——满刺加”、“澳门——马六甲——果阿——里斯本”国际航线得以实现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得以世界流通。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在隆庆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太宗朱棣缔结的“海禁—朝贡”体系日趋衰落。随着明朝军事力量的衰落和财政危机的加深,“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已经无力维持。军事力量的衰落导致海禁法难以有效执行,私人贸易由早期的绅商和散商逐步形成海商集团。而沿海势要巨室也作为“大窝主”介入,为蕃货的销售和中国商品的采购提供便利。海商集团、葡人和日本的海上力量和沿海“大窝主”所形成的海上私人贸易网络引发明政府的警惕,而海禁的严格执行却引发了嘉靖“大倭患”。所谓的嘉靖倭患实质上就是中国海商集团联合其他海上力量和沿海民众展开的海盗活动。“倭乱”消耗了明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引发朝野的反思和争论。最终形成“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的共识。这样隆庆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变革就有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条件。隆庆时期的海上贸易法可分为海禁法、朝贡贸易法、商舶贸易法和海上贸易习惯法。海禁法主要在《大明律》、《问刑条例》等刑事法律中规定。朝贡贸易法则主要在《大明会典》、则例中规定。海上贸易习惯法则是以东南亚为联结的印度洋和东亚为两核心的南海经济贸易圈中长期形成习惯和惯例。朝贡贸易法主要是“广中事例”和“月港体制”中形成的贸易法律制度,这是政府对私人贸易逐步认可的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法律制度,实质上也是制定法对习惯法的吸收。海禁法在明初是为防控张士诚和方国珍的余党而颁布,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海禁成为维持政治稳定和强化明廷对海上贸易控制的工具。,地方在执行海禁法中出现“片板不许下海”的极端严苛的法律规定,引发海商铤而走险以武力对抗政府的海禁。因海禁影响到生存的沿海居民也纷纷接济或直接参与海上贸易。这样,明初构建的海禁防线被中外海上力量冲溃。明代朝贡贸易法是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奇葩。明之前,朝贡关系与海上贸易是分开的,海上贸易即市舶。明朝将朝贡关系与贸易关系即朝贡贸易。明朝朝贡贸易是“贡舶”,而“市舶”为非法。朝贡贸易在明初的确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尤其是永乐时期,对于倭寇的防控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厚往薄来”原则使朝贡贸易注定难以长期维持。对于劳民伤财的朝贡贸易,从官员到皇帝都有了清醒的认识,但是基于祖制难违,加上明朝中后期军事和经济的衰落而缺乏维系朝贡体系的手段,也只能勉强维持下去。正德、嘉靖时期,地方财政危机和巨额军饷需求催生了商舶贸易的发展。弘治时期开始的“广中事例”和隆庆时期发展的“月港体制”应运而生。“广中事例”起始于对朝贡贸易贡使附带商品的抽分,随后地方官员将之实施于朝贡国非贡期的贸易和非朝贡国海商的贸易。隆庆时期是“广中事例”法律制度重要发展时期。尽管正德、嘉靖时期朝廷几次允许广州对商舶实施抽分,但又反复被否定。虽然嘉靖后期,葡人得以居留澳门,并形成了“澳门—广州”二元中心贸易模式,但主要是以索萨与汪柏的口头协议为基础,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甚至可以说朝廷对之并不知情。随着隆庆开禁,“广中事例”才得以被朝廷默认,并收取租金。“广中事例”在海上贸易法方面,主要以海道副使、市舶司和香山县官员及地方三司进行管理。在海上交易和税收方面,逐步出现“官牙”、“客纲客纪”、“揽头”等中介服务商,并代为地方政府执行税收。正如葡人游记所描述的,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朝贡贸易和商舶贸易的并存。朝贡贸易在广州市舶司的来远驿进行,即所谓“持有许可”的贸易。而非朝贡国的商人则在海道指定的“屯门”(南头)进行。这种朝贡贸易(贡舶)和商舶贸易(市舶)的并存,在清代海关贸易时得以延续。隆庆时期,“广中事例”形成了丈抽和征银的税收制度,取代了之前的实物抽分制。福建的“月港体制”始于隆庆开禁,形成了不同于“广中事例”的贸易体制和法律制度。隆庆时期,月港贸易管理机构为海防同知,并专理税收。后来为防止海防同知滥用权力,形成了海道、海防同知、督饷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和制约的运作机制。月港税收制度包括船引税、水饷、陆饷和加增饷。明中后期私人海上贸易兴起,在贸易中遵守习惯法。这种习惯法是南海贸易圈在长期海上贸易中形成的习惯。除小额的现货交易外,在合同订立中普遍以特定的程序并采用书面形式。葡人游记、明人见闻录和类似于《初刻拍案惊奇》等文学作品,都有对明代私人海上贸易交易过程的描述。私人海上贸易是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的国际贸易。为防控风险,往往采用各种合同履行的担保形式,比如以货物抵押,以人质担保,以财产和名誉为基础的综合担保。闽浙沿海的势要大家是私人海上贸易的“大窝主”,他们就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和经济实力,为海商集团提供中介服务。东南沿海地区的私人贸易形成了“歇家牙行”运行模式,往往也是由势要大家即所谓“大窝主”经营。这种中介服务融牙行、歇家的价格评估、客店住宿、货物运输和储存、代为交税等于一体。在隆庆开禁后,这种形式被官方认可和利用,这就是明后期的“三十六行”和清代的“十三行”的雏形。隆庆时期的海上贸易法律制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万历时期的督饷馆体制、税收制度都是以月港体制为框架的进一步发展。郑氏集团在从1625到1683年长达近60年中,把持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在具体海上贸易法上以月港体制为基础。郑氏集团的“牌饷”制就是对船引和水饷等月港税收制度为基础的创新。而郑氏的“五商制”是典型的“歇家牙行”模式。清代的海关制度是对传统的市舶司和海道、海防同知的职能利用形成的。而“十三行”更是明代的“官牙”、“客纲客纪”、“三十六行”中介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潘玥,肖琴[7](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和下西洋历史记忆的重构——以郑和下西洋对三宝垄的经济影响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郑和七下西洋对印尼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宗教、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也对两国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以郑和下西洋对印尼三宝垄的经济影响为例,郑和下西洋对印尼古代经济的影响深远,主要包括朝贡给赐、民间互市、华人贸易和国际贸易四种方式,对三宝垄当代旅游业和华人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重构历史记忆"的理论视阈下,利用历史类专着、纪录片和其他学术论着,从文化、旅游等角度重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对澄清地域误解和文化偏见,促进双方文化旅游合作和贸易发展,意义重大。最终旨在使之服务于"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中印尼经济合作。

俞雪莲[8](2019)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依托于这一背景下所形成的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则是综合反映东汉至民国期间福州十邑地区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地区通过海上交通进行对外经贸往来而延伸至政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民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总和。前者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志、谱牒、侨批、考古资料、乡邦人士及外邦人士着述等文本文献,以及票据、契约、金石拓片、舆图、碑刻铭文等非文本文献;后者则主要为民国以来学者的相关研究论着、论文集等文献类型呈现。本文以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对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概念界定、收藏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系统梳理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各自特点,分析了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开发工作中分别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及对策。

程雁群[9](2019)在《明代涉海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明代涉海小说在前代文学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至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的繁荣时期,是古代涉海小说发展史中的辉煌篇章。此前对明代涉海小说的研究尚不深入,因此从文学和文献的角度对明代涉海小说进行深入研究极具价值与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明前涉海小说的发展脉络,总结明前不同阶段涉海小说的发展特征,明确明代涉海小说在中国古代涉海小说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大致将明前涉海小说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时期。先秦时期作为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形式的萌芽阶段,大多是神话传说故事,因此是想象的构建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玄学的兴盛,更多的是宗教性传闻与想象;唐宋元时期涉外活动繁盛,唐人有意将想象性的故事当做真实的事件来记录,宋元也继承了这种纪实性的叙写,因而显得格外真实;明代涉海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神话式的单调模式,叙事中的虚化色彩与现实的记录成为了一种叙事方式,这种自觉地虚构使得明代涉海小说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第二部分阐述明代涉海小说的整体成就,探究明代涉海小说发展的原因。明代涉海小说在数量、内容和艺术成就三个方面体现其整体成就,以及在中国古代涉海小说史上的繁荣地位。明代涉海小说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明人不同社会阶层海洋观念的改变促进了明人对于海洋的探索热情和无限向往,由此海外想象和海外活动相应发展;明代商业、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融合现象的普遍存在,士人从商,商人入仕,士商思想上的互动、道德上的互鉴以及审美上的互感,让商业活动和商人成为小说刻画的主要内容;在明代海禁政策和朝贡贸易制度影响下,明代官方和民间海外贸易在不同的时期各自蓬勃发展,相互作用,构成明代海外贸易的总格局,不同形式海外贸易的繁荣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以及多种海洋活动的发生,成为明代涉海小说书写的内容。第三部分从明代涉海小说史学、文献学角度研究明代涉海小说的三方面内容。明代涉海小说的内容极具规模和特点的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商业贸易、倭寇叙事和宗教信仰。明代涉海小说中商业贸易在贸易形式上分为官方和民间海外贸易,在地域上表现为内陆-沿海和海外贸易。明代涉海小说中的这两类各具特点,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明代海外贸易格局,并联接海洋和内陆,带动其他各方面各行业的发展;明代的倭寇祸患与明代的海防建设和海禁政策的变化息息相关,相应的明代涉海小说中大量的倭寇叙事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明代的涉海小说中的倭寇叙事与明代的倭寇之患变化的情况以及倭寇成分的复杂性对应,明代涉海小说中的大量的倭寇叙事成为后世研究明代海洋政策及倭寇现象的文献材料;明代宗教在海洋影响下佛、道二教的内容有了新的变化。海外活动的繁荣和出海的危险性导致海神信仰前所未来的虔诚,在明代涉海小说中出现了众多不同宗教的海神形象。明代中外宗教交流更为开放,明代涉海小说中出现了多种海外宗教在中国的情况,以及华人出海的宗教交流。明代涉海小说的主要内容,也是明代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真实体现,是明代涉海小说作为地域文学对于明代社会生活反映的真实写照。第四部分分析明代涉海小说在海洋背景下的艺术特点。海洋赋予了明代涉海小说不同于明代任何一种类型的小说的特点,将涉海小说推向发展的高峰,极具研究价值。海洋视阈对明代涉海小说艺术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故事空间的异域神秘性,情节设置的冒险开放性,审美意蕴的宏阔包容性。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使得明代涉海小说与非涉海小说区别开来,在艺术性上达到涉海小说的顶点。对明代涉海小说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颇为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看待明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明代涉海小说小说本体的研究,也是更深刻看待明代社会文化的一个奇异而又独特的视角。

胡威[10](2019)在《明朝复弃郡县安南(公元1407-1427年)之诸因素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越南长时间在古代中国版图之内但又数次独立。而安南(越南)在十五世纪被中国明王朝再次收复统一和安南在二十年后再次独立的这段历史对于研究中越关系便有了诸多启迪。而越南本身由于其特殊的民族精神和地缘位置,在儒家文化圈和东亚朝贡体系中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国家。故本人基于对明朝为何复弃郡县安南的诸多疑问主要研究中国明朝于公元1407年郡县安南复收其于明代中国版图之内,以及后来于公元1427年又弃守安南任其独立、重回明安宗藩的诸多原因及影响,本文分别从民族思想、经济、政治、军事及地缘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对该段历史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郡县安南对明王朝的现实意义以及积极和消极影响,且着重分析了安南从明朝中国版图内再次独立这一重大但被忽视的政治事件对当时明安(中越)关系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当时东亚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和东南亚国际政治格局的扰动。

二、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
第二章: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必要性
        (一)中国参与全球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推进高中历史课程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可行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理论依据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理论的现实基础
第三章:全球史理论应用于新课标“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的教学设计分析
    一、全球史理论下“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理念
        (一)生态互动视域
        (二)文化互动视域
        (三)全球化贸易视域
    二、“全球史理论”教学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以主题教学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三)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四)以知识整合为主要策略的教学设计
        (五)注重历史思维的教学设计
        (六)采用历史神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三、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顺应
        (一)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把握原则——唯物史观是统领
        (二)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思维线索——时空框架作支撑
        (三)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方法抓手——史料实证练辨析
        (四)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能力构建——历史解释塑才能
        (五)全球史理论下教学设计价值归宿——家国情怀巧渗透
第四章: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反思与展望
    一、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一)全球史理论中时空的定位
        (二)全球史理论中关注的对象
    二、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展望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生态互动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二:文化互动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三:全球化贸易视域“全球联系的建立”教学设计
    附件四:近两年全球史理论相关高考试题
致谢

(3)重实证,跨学科,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郑和下西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
    (二)新世纪郑和研究热潮的出现
    (三)“海上丝绸之路”与全球化视野下的研究
二、传统史料的整理与新史料的利用
    (一)传统文献的整理和研讨
    (二)中文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三)域外的史料整理与研究
三、郑和下西洋的若干史事
    (一)郑和生平及其信仰研究
    (二)下西洋的航线
    (三)郑和宝船的尺度
四、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一)下西洋的目的
    (二)对下西洋的评价
五、下西洋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4)明代中国与爪哇的历史记忆——基于全球史的视野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 郑和下西洋与爪哇
二 明代文献与爪哇文献中的井里汶
    (一)明代文献中的井里汶地名考
    (二)爪哇本地文献中的井里汶
三 井里汶的“述说”:“中国公主”王珍娘及其他
四 结语

(5)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现状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正史记载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一、满足财政需求
        二、扶持新势力
    第二节 明代正史中郑和下西洋史料留存情况
        一、主要内容缺失
        二、间接材料相对丰富
    第三节 正史中郑和下西洋相关史料缺失的原因
        一、“王者不治夷狄”正统观念的影响
        二、“天子不宝远物”正统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笔记文本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笔记中“郑和下西洋”故事内容的丰实性
        一、佛教类
        二、志怪类
        三、商贸类
    第二节 笔记的思想意蕴
        一、取宝主题
        二、猎奇思想
第三章 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笔记的借鉴
        一、对笔记内容的借鉴
        二、对笔记思想意蕴的借鉴
    第二节 《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的艺术特色
        一、虚实结合
        二、韵散结合
    第三节 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对郑和下西洋故事的改编
        一、情节的改编
        二、忠君思想的强化
第四章 《西洋记》中的郑和下西洋故事
    第一节 史书中正统观念对《西洋记》的影响
    第二节 《西洋记》对笔记的演绎
        一、基于笔记的斗法情节
        二、基于笔记的人物形象创造
        三、对笔记中志怪故事的广泛吸纳
        四、对笔记中商贸内容的刻意回避
    第三节 《西洋记》回首诗对唐诗宋词的借鉴
        一、《西洋记》回首诗的来源
        二、《西洋记》回首诗的借鉴手法
        三、《西洋记》回首诗对《全唐诗》的辑佚价值
    第四节 《西洋记》的艺术特色
        一、虚实结合
        二、文备众体
    第五节 佛教对郑和下西洋故事神魔化的影响
        一、《西洋记》创作的佛教背景及罗懋登的佛学素养
        二、罗懋登的佛学素养对其创作《西洋记》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明朝隆庆时期东南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of Doctor’s Thesis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一、选题研究价值
        二、相关概念说明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明代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相关社会背景的研究
        二、明代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
        三、葡人东来及与中国贸易关系的研究
第一章 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变革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东南地区商业发展及海上贸易通道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城镇与商人集团的兴起
        三、东南沿海的主要贸易通道
    第二节 葡人东来对东南海上贸易的影响
        一、葡人东来的动力
        二、葡人印度洋海上贸易控制权的实现
        三、葡人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与合作
        四、葡人东来的影响
    第三节 朝贡贸易体系的衰落
        一、明朝的朝贡贸易体系
        二、明朝中后期朝贡贸易体系的衰落
    第四节 私人海上贸易的繁盛
        一、私人海上贸易兴起的原因
        二、私人海上贸易的盛况
        三、私人海上贸易的影响
    第五节 二百年海禁政策的反思
        一、隆庆之前的二百年海禁
        二、海禁与嘉靖大倭患
        三、“禁海”与“开海”之争
第二章 隆庆时期东南海上贸易法的渊源
    第一节 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的刑事法源
        一、《大明律》
        二、《问刑条例》
        三、榜例
    第二节 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的行政法源
        一、《大明会典》
        二、则例
    第三节 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的民事法源
        一、民法
        二、习惯法
    第四节 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律冲突的合理解释
        一、隆庆开禁与律例的冲突
        二、法律冲突原因分析
        三、海上贸易法冲突的解释
第三章 隆庆时期的海禁法律制度
    第一节 隆庆时期海禁法律制度
        一、隆庆之前海禁法的制定
        二、海禁法律制度的特征
    第二节 海禁法的评价
        一、海禁法律制度的历史分析
        二、海禁法存在合理性
        三、海禁法缺乏变通
第四章 从朝贡贸易法到商舶贸易法
    第一节 隆庆时期的朝贡贸易法律制度
        一、朝贡贸易的管理机构
        二、朝贡贸易管理制度
        三、朝贡贸易制度的实施和评价
    第二节 “广中事例”的商舶贸易法
        一、“广中事例”的形成
        二、“广中事例”贸易法的内容
        三、“广中事例”贸易法的实施
    第三节 “月港体制”的商舶贸易法
        一、“月港体制”的形成
        二、“月港体制”贸易法内容
        三、“月港体制”贸易法的实施
第五章 隆庆时期私人海上贸易习惯法
    第一节 私人海上贸易的贸易模式
        一、将私人贸易设法嵌入朝贡贸易
        二、利用“广中事例”和“月港体制”实施贸易
        三、组织海上走私贸易
        四、中国海商集团兴起后的私人海上贸易
    第二节 私人海上贸易主体
        一、私人海商主体
        二、私人海商组织形式
        三、中介服务主体
    第三节 海上私人贸易合同
        一、合同的订立
        二、合同的履行风险
        三、合同履行的担保
    第四节 私人海上贸易纠纷解决
        一、南海贸易圈的海上贸易解决惯例
        二、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纠纷解决途径
        三、海禁背景下的私人海上贸易纠纷解决困局
    第五节 隆庆时期私人海上贸易新趋势及影响
        一、隆庆开禁后的贸易新趋势
        二、隆庆开禁后的法律影响
第六章 隆庆时期东南海上贸易的法律制度特点
    第一节 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变革特征
        一、隆庆时期贸易实践的变革
        二、法律思想变革
        三、法律制度变革
    第二节 多元利益集团互动推动立法
        一、国际力量的积极影响
        二、海商集团的积极争取
        三、势要巨室的“穿针引线”
        四、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 隆庆海商贸易法律制度的局限
        一、立法思想:祖制基础上的有限变革
        二、开禁的范围和程度局限
        三、存在缺陷的发展
第七章 隆庆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及启示
    第一节 隆庆时期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对明朝后期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
        二、对郑氏集团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
        三、对清代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隆庆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的启示
        一、海上贸易法制建设中政治与经济的平衡
        二、海上贸易法制建设中的政府与商人角色的合理定位
        三、海上贸易法制建设中国家与商人的利益平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和下西洋历史记忆的重构——以郑和下西洋对三宝垄的经济影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和下西洋对三宝垄的经济影响
    (一) 对古代经济的积极影响
    (二) 对三宝垄当代经济的积极影响
二、如何重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
    (一) 通过历史类专着、纪录片等形式重构历史记忆
    (二) 专家学者应全面看待郑和下西洋事件
    (三) 试图从旅游、艺术等角度重构历史记忆
三、以重构历史记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一) 澄清地域误解和文化偏见
    (二) 以重构历史记忆促进中印尼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 推动中印尼贸易的发展
结语

(8)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海丝文献研究现状
        1.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概述
    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界定
        2.1.2 时间界定
        2.1.3 内涵界定
    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研究价值
        2.2.1 学术价值
        2.2.2 应用价值
    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收藏现状
        2.3.1 以福州市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
        2.3.2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的高校图书馆
        2.3.3 以福州市档案馆为首的档案馆
        2.3.4 以福州市博物馆为首的文博机构
        2.3.5 其他海丝文献收藏机构
第三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现状
    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概况
    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形式及内容
        3.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影印出版
        3.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编订出版
    3.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3.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
        3.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存在问题
第四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开发现状
    4.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概况
    4.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形式及内容
        4.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特藏机构设置
        4.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书目索引编制
        4.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
        4.2.4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
        4.2.5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研究活动
    4.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
        4.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第五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5.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对策
        5.1.1 组建海丝文献整理专业人才队伍
        5.1.2 创新海丝文献整理方式
        5.1.3 转变重藏轻用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5.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对策
        5.2.1 推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5.2.2 编制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综合书目索引
        5.2.3 深入挖掘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内涵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州古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2 州近现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附录3 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研究论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明代涉海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明前涉海小说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想象的构建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性传闻与想象
    (三)唐宋元时期:纪实性的奇遇
二、明代涉海小说发展原因
    (一)明代涉海小说总论
    (二)明代海洋意识
    (三)明代士商融合
    (四)明代海洋贸易
三、明代涉海小说内容研究
    (一)明代涉海小说中的商贸叙事
    (二)明代涉海小说中的倭寇叙事
    (三)明代涉海小说中的宗教叙事
四、明代涉海小说的艺术特点
    (一)故事空间的异域神秘性
    (二)情节设置的冒险开放性
    (三)审美意蕴的崇高包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明朝复弃郡县安南(公元1407-1427年)之诸因素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学术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中越关系史方面
        二、明朝与安南关系方面
        三、明朝郡县安南事件方面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行文思路
    第四节 特定用词的指称及界定
第二章 明朝复弃郡县安南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明朝前后与安南的关系
        一、越南作为中国郡县的历史沿革
        二、明朝与安南的关系
    第二节 安南历史背景
        一、安南作为独立国的历史沿革
        二、郡县时代的安南
        三、安南地区属明前的政治形势
    第三节 明朝南下征安南始末
        一、明太祖对安南的优礼
        二、明朝在安南设置布政司
        三、交趾地区遭弃
        四、二次出征
第三章 明成祖出征安南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明朝初年对安南地区的政治策略
        一、明太祖诏谕封王及怀柔政策
        二、明太祖对安南政策的转变
        三、明成祖的对安政策
    第二节 明成祖的政治理想
        一、“欲远方万国无不臣服”
        二、“经略西洋”的目的与阻碍
    第三节 安南对占城的侵略
    第四节 明朝与安南的边界纠纷
    第五节 陈天平事件的影响
第四章 弃守安南之诸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安南地区的反抗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矛盾性
    第二节 弃守安南的军事因素
        一、明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二、明朝镇守云南与安南政策的异同
    第三节 弃守安南的政治因素
        一、明仁宗的对安政策及明宣宗弃置交趾
        二、黄福在安南施行政策的影响
        三、郡县安南对明安宗藩关系的破坏
        四、贪官污吏和经济掠夺对明安矛盾的激化
    第四节 弃守安南的经济因素
        一、明朝统治安南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大事件频发对明朝国家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 明朝复弃郡县安南的影响
    第一节 郡县安南对明朝的现实意义
        一、郡县安南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意义
        二、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的战略意义
        三、郡县安南对明朝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二节 弃守郡县安南的深远影响
        一、安南复独立后对明安关系的影响
        二、明朝复弃郡县安南对东亚朝贡体系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全球史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为例[D]. 尹文轩.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重实证,跨学科,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郑和下西洋研究[J]. 彭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8)
  • [4]明代中国与爪哇的历史记忆——基于全球史的视野全文替换[J]. 万明. 中国史研究, 2020(02)
  • [5]明代“郑和下西洋”故事跨文本研究[D]. 田国民.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明朝隆庆时期东南海上贸易法律制度研究[D]. 王炳军.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和下西洋历史记忆的重构——以郑和下西洋对三宝垄的经济影响为例[J]. 潘玥,肖琴. 八桂侨刊, 2019(02)
  • [8]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俞雪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9]明代涉海小说研究[D]. 程雁群.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10]明朝复弃郡县安南(公元1407-1427年)之诸因素及影响研究[D]. 胡威.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解读“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