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型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我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型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一、浅析我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障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崔鸿雁[1](2012)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三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张小龙[2](2009)在《我国保险业混业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混业经营,是对我国金融保险制度的挑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规范现实中已经出现的混业经营,也能够规范金融集团的行为;能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能有力地促进保险混业经营的健康发展;能规范保险公司组建金融集团的行为,促进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分五章,分别阐述了金融混业经营在国际上的状况,以及国内混业经营的情况,混业经营的不同概念阐述,适应我国实际的混业经营形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绪论借鉴国内外金融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分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来说明混业经营有效性的观点;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我国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与监管模式,并通过分析我国的金融监管实际得出目前适合我国保险混业经营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第五章对国际环境的进一步阐述、市场需求的变化、自身条件的成熟及国内政策的变化,业务涉及领域等: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得出我国保险业必将走混业经营发展的道路的结论。金融业中保险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事业领域与专家学者们经常讨论的话题,也是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时刻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国还没有公开的政策允许进行金融混业经营,但现实的情况迫使金融业不得不采取各种适应金融发展需求的形式以迎接全球混业经营趋势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金融混业经营的分析给我国保险混业监管机构或金融实业界一些可借鉴的意见。

徐鹏程[3](2008)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新的金融机构、组织制度和交易工具的产生,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的主要特征。证券化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大行其道,跨行业的金融机构大规模兼并开始出现。随着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开展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一种总体趋势。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业,当前国内的金融系统却依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模式。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对于快速、平稳地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分业监管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病,突出表现为不同的监管者可能对本部门的市场情况考虑的较多,而对相关市场则考虑较少,从而缺乏各个监管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行为。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和事实上的综合经营,使得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划分趋向模糊,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在国内已成为了一种既定事实。可以预见,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趋势将逐步明朗化。随着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的扩张,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倘若不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冲击,造成新的金融风险,引发金融监管困境。因此,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综合经营的成功经验及其监管模式,从制度上合理设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运营模式及其金融监管的理论框架,并将理论分析引入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中,找出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有效发展途径及其监管办法,无疑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风险—收益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和手段,论文围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两条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重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为中国未来监管体制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综合金融监管模式的设计提出创新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的内涵、模式等进行界定和讨论;对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原因及其转型历程进行了分析和回顾;其次围绕金融监管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设计。本论文围绕以上问题,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第一,从新的视角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动因加以分析,指出传统银行业本身所固有的脆弱性及其负的外部性,使得商业银行产生了通过综合经营以寻求更大地发展空间的动力。第二,通过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中的风险和利益冲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演进、理论模型、制度分析、成本收益对比等多种方法,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利弊,指出综合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并指出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综合经营的较好选择。第三,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变革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对金融分业和混业问题进行立体透视,从中揭示出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优势、弊端及其客观发展趋势。并提出在商业银行以渐进方式向综合经营过渡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与组织机构的变革也应遵循渐进调整、改革的思路,以促使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的变化设计政策和监管方案,以实现“银行变革—监管”的良性循环,在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第四,提出从监管体制和组织架构上必须首先尽快组建一个“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来解决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过渡时期所引发的监管真空现象,并且逐步通过“渐进”模式,将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实行扁平化的集权或分权的金融监管模式;并提出中国建立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实施步骤。第五,论文不仅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纵向、横向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比较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金融监管的基本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提出从法律和制度上逐步建立和健全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业务操作“防火墙”,来遏制因法律和制度缺陷带来的各类风险。并进而指出建立与人民银行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对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动态监管,促进银行业的自律监管,这三者是保证统一金融监管体制成功的必要条件。

乜迪[4](2008)在《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是目前我国银行业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它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业务的经营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给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两方面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混业化改革,运用多元化经营的手段改变现有的收入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本文首先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面临外资银行和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分析,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发展混业经营的紧迫性。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已经具备了混业经营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混业经营尝试。但在与国外商业银行比较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论是混业化程度还是混业业务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差距,在混业化经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对我国的混业经营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这个问题上,本文以国外银行混业经营为参考,对全能银行制和金融控股公司制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指出它们的优缺点,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指出了它们发展的三个阶段。在这二者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循序渐进的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业务合作阶段、业务创新阶段、业务融合阶段,最终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我国商业银行是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化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主要有:战略定位问题、风险管理问题、金融创新问题、收益确认问题、产权问题、市场结构平衡问题、市场化问题、信用制度问题和法律监管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约束条件是如何产生并影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笔者针对这些约束条件提出建议和对策,并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拟定了一般性通用的发展规划。

高峻[5](2008)在《美日英德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自上世纪末开始,在世界金融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回归的浪潮。国际上许多实行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纷纷进行金融改革,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以英国、美国、日本为主要代表。面对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巨大压力,我国金融体制急需与世界接轨,金融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了混业经营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及当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结合实际,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当前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的混业经营模式,从形成背景和外部制度环境、组织结构、监管体制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分析指出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的发展现状,从主体选择、构建方式、构建途径的选择、内控机制的建立以及监管体制的建设等几方面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与发展提出了整体的设想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了美、日、英、德混业经营模式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借鉴美国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提出建议。

孙亮,刘瑞波[6](2007)在《关于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创新和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从整个金融业的分工演进过程,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现实来看,我们正处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阶段。我国金融体制由分业向混业的转变离不开金融监管方式、机构和制度的变革。根据渐进式体制变革的思路,以及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变革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也要遵循渐进调整、改革的思路。

何祺[7](2007)在《中国保险企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步伐的深入,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中国保险市场也已几乎成为全球所有主要保险集团的战略发展中心。国际金融集团已纷纷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并悄然完成了在我国多个金融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这些国际金融巨头同时兼营多种金融业务,各种业务互相支持和交融,为其带来了持续竞争优势。而国内以银行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资本也觊觎保险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近期迅速进入了保险行业争夺保险资源。中国保险企业为赢得竞争,在中国政府和保险监管委员会的鼓励和指导下,国内保险公司开始十分关注混业经营,但在分业和混业经营模式究竟有何利弊、是采用分业经营模式还是混业经营模式、两种经营策略各自对保险公司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方面迫切需要决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方法论的指导。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由于国内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在目前国家规定也只能是分业经营的背景下,传统上我国保险公司一般均是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分业经营公司。因此,无论是理论文献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缺少混业经营的资料与实例。但自从进入2004年下半年后,各大保险公司纷纷有意转型,从传统的保险业务拓展到其它金融领域。正是鉴于这一课题的现实迫切性及国内尚未开展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选择混业与分业经营研究作为主题,着重研究保险公司在混业与分业经营方面的决策,并力求有所建树,志在为我国保险公司选择走混业经营还是分业经营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决策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希望本论文的结果能为中国的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共分六章,具体章节及其工作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论文的研究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手段。确定论文研究的主题——中国保险企业混业与分业经营研究。在界定混业和分业的本质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企业多元化经营、金融一体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对多元化金融集团、全能银行模式、母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等全球保险公司的混业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和总结。第二章,概述了与金融混业相关的各种概念,回顾了国际保险与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的发展历史,并进行了有关混业经营研究的理论文献综述整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第三章对混业与分业两种经营模式的优劣进行比较和分析。首先在资产规模、收入来源和盈利能力、组织结构等方面对比研究了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各自特征。建立了评价保险公司经营成效的全新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混业与分业的保险公司的优劣势进行实证研究;随后将保险公司分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两大类,利用收集到的全球128个保险公司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混业经营组与分业经营组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效进行类比而得出了优劣;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个企业经营成效与保费收入,管理费用支出,公司业务结构及规模的函数关系,分别确立了混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和分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优劣比较,得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保险公司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并进一步针对各自的比较劣势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在本章的最后,综合总结了本章关于混业与分业两种经营模式比较的结论及论文的观点。第四章围绕“风险”和“效率”展开保险业的分业与混业比较研究。以保险业为研究对象,对保险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效率、成本—效益以及我国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研究了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分析了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经营模式(如金融控股公司形式等)这三种模式的效率和风险特征。其次,在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的研究方面,将保险公司的成本划分为交易成本、监管成本、内部管理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保险公司的成本函数,并利用这个成本函数探讨了保险公司从采取纯粹的分业经营策略到混业经营策略过程中的三种成本以及总成本的变化趋势。研究保险公司实行混业经营比较利益大于0的区间所应具备的一些基础性条件。在保险公司的成本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利润与成本特性,建立了保险公司的不同业务组合下的监管成本和交易成本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利润函数。利用该利润函数分析了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业务组合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提出保险公司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策略选择标准。最后根据本章的理论分析和结论对保险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效率和风险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对我国保险公司由分业向混业转变过程中的现实风险进行了分析和提炼。第五章,本章从中国保险业的成立和恢复发展历程入手,通过详细分析中国保险市场和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现状、WTO与国际竞争的介入对中国保险业的挑战和机遇、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力不断加强等方面,揭示当前中国保险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分析了我国保险企业的分业经营现状和弊端,指出混业经营是我国保险业的必然趋势。本章从保险业运营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分析了中国保险业混业发展的基础和约束条件。最后,根据前面各章的研究结论,结合保险业的现状,对中国保险业混业与经营发展问题提出了论文研究的观点和建议。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工作和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在于:(1)系统整理了国际国内保险企业分业和混业经营的相关理论文献,分析和研究了其实践发展的演变历程;(2)突破现有的以偿付能力为主的保险企业经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建立了全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本文作者作为业内人士的有利地位,采集了全球128个保险公司近15年的经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与分析,为探索中国保险业发展混业经营提供了参考基础和决策依据;(4)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大量国际与国内分业与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经营数据,分别建立了分业与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经营成效与管理费用,收入结构及企业规模之间的数学模型;(5)利用成本函数研究了保险企业由分业转向混业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和风险的变化趋势。

张学森[8](2007)在《金融综合经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这一规定为我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法律原则指导下,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规定的背景是,我国现行法律仍然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原则。我国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政策安排,表面上看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最终通过立法确立金融混业经营体制之前逐步放松金融管制的政策导向如出一辙,而事实上却有着与西方国家做法极为不同的背景和内涵。其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曾经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尚短,经验不足;其二,我国金融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发展,以及金融法制和金融监管的确立和完善,都刚刚形成初步框架,还远未达到相应成熟程度;其三,我国根据加入WTO承诺,实施了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相对落后的我国金融业必须面对十分发达的境外金融机构的强力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其目的是积累实践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立法与监管体系。自美国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GLBA)正式确立美国金融综合经营法律体制,结束其金融分业经营历史,进入混业经营时代,并标志着世界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以来,我国学界对世界金融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给予了非常密切的关注,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但这些关于世界金融综合经营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地是从经济金融理论和实践角度的评介,而专门从法律角度对金融综合经营与监管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少之又少。本文试图填补这方面的一个空缺。事实上,在当前经济金融欠发达条件下,我国金融业全面转向综合经营所需要的基础环境尚不具备、亟待建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与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这就需要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业综合经营与监管的金融生态和法律制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找出规律性东西,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在研究思路上,从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金融机构组织集团化、金融法律趋同化、金融监管国际化等五个方面对世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和综合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经营与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了经济分析、比较法方法、历史分析、国别方法、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在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和综合化发展,以及已经加入WTO并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要实行综合经营体制。因此,应加强对世界金融综合经营与监管体制与法律的跟踪研究,为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与监管法律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本文包括导论和6章正文,约30万字。本文在内容结构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研究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金融体制与法律的因应和变革,分别界定金融经营体制、分业经营、综合经营的法律含义,比较各国金融体制,解析各国金融法的演变与特征。内容主要包括,以法律分析为方法,逐一界定金融经营体制、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从金融全球化入手,研究各国金融体制与金融法律的因应和变革;从业务综合化入手,探讨各国(或地区)金融经营体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这一部分是全文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第1章。第二部分重点研究金融业综合经营体制的形成原因、组织形式、各国实践等,解析世界各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趋势和动力,探讨了金融综合经营体制下的业务综合化、组织集团化、法律趋同化等问题,总结其中的基本规律。关于各国金融机构的业务综合化,以金融综合经营体制为中心,探讨了各国金融综合经营的体制与法律,以及金融综合经营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趋势;关于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法律模式选择,以组织集团化为中心,探讨了金融机构组织形式的法律问题、集团化作为适应金融综合经营需要的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与比较等;关于金融综合经营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以法律趋同化为中心,探讨了金融法律趋同化的概念与特征、法律趋同化与各国(或地区)金融综合经营法律制度、金融法律趋同化与金融类国际组织等。这一部分是全文研究的核心,主要包括第2、3、4、章。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基本理论,以及金融综合经营法律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问题,从法律上对金融监管国际化进行了界定,从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形式与特征及其与国际组织关系、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比较、欧盟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发展等方面对金融监管国际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原则与内容、基本方式以及体制比较等方面探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问题等。这一部分研究金融综合经营的法律监管问题,主要包括第5章。第四部分在回顾中国金融体制及其立法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建立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历史必然性,研究在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和综合化趋势下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现实压力,借鉴世界金融综合经营与监管的立法和司法经验,论证中国金融经营与监管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探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监管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金融经营与监管法制建设的具体建议。这一部分把国际金融综合经营趋势与中国金融发展现实相联系,探讨了“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模式与方略,主要包括第6章。

徐作君[9](2007)在《美、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自上世纪末开始,在世界金融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回归的浪潮。国际上许多实行分业经营体制的国家纷纷进行金融改革,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以英国、美国、日本为主要代表。面对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巨大压力,我国金融体制急需与世界接轨,金融领域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了混业经营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及当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结合实际,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针对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从形成背景和外部制度环境、组织结构、监管体制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案例分析指出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的发展现状,从主体选择、构建方式、构建途径的选择、内控机制的建立以及监管体制的建设等几方面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与发展提出了整体的设想和建议。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了美、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不同,同时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列举了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发展的成功案例,从而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分析,借鉴美国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提出建议。

姜爱林,陈海秋[10](2007)在《近年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本文在广泛搜集近年来有关资料基础上,对金融业综合经营(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涵义与特征、必要性与可行性、条件与动因、优势与弊端、问题与现状、模式与选择、基本思路与战略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勾画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理论体系的初步框架。

二、浅析我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障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我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障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意义
0.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0.2.1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含义
    0.2.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
    0.2.3 思想与制度的关系
0.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0.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点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1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0.4.2 国内研究综述 1. 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
1.1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思想的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2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的思想考察
    1.2.1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
    1.2.2 管理机构的单一化思想
    1.2.3 金融管理的行政调控思想
1.3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思想
    1.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环境
    1.3.2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传统思想
1.4 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结束语 2. 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2.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产生的背景
    2.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2.1.3 商品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
    2.1.4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引进
2.2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初步构想
    2.2.1 关于中央银行建制问题的认识
    2.2.2 关于中央银行性质问题的争论
    2.2.3 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的认识
2.3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的思想发展
    2.3.1 利率管制思想
    2.3.2 信贷管理思想
    2.3.3 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方式的探讨
2.4 建设金融法制的初步探索
    2.4.1 监管立法的必要性认识
    2.4.2 关于设立银行法的初步认识
结束语 3. 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3.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发展的背景
    3.1.1 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大发展
    3.1.2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3.1.3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由自然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过渡
    3.1.4 理论背景: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3.2 确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思想发展
    3.2.1 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探讨
    3.2.2 监管分支机构设置的争议
    3.2.3 监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认识的深化
    3.2.4 由自然混业监管向分业监管过渡的探索
3.3 金融监管市场制度思想探索
    3.3.1 强化合规性监管职能思想的确立
    3.3.2 运营监管思想:利率管制、信贷规模控制
    3.3.3 风险管理思想的探讨
3.4 金融监管立法性质和内容的探讨
    3.4.1 关于《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认识
    3.4.2 关于加强金融法制建设的讨论
    3.4.3 加强法制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结束语 4. 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的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4.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调整与突破的背景
    4.1.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4.1.2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4.1.3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引进
    4.1.4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初露端倪
    4.1.5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影响
4.2 优化监管组织体系的探索
    4.2.1 监管机构协调制度的建议
    4.2.2 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争论
    4.2.3 监管监管者思想的产生
    4.2.4 关于分离监管职能的争论
4.3 监管业务思想的深入研究
    4.3.1 风险监管思想的发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
    4.3.2 关于自律性监管思想的探讨
    4.3.3 全程监管思想的确立
4.4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监管立法思想
    4.4.1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讨论
    4.4.2 加强监管立法国际合作的建设
    4.4.3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的思想
结束语 5. 深化与反思(2005至今):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发展
5.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探索的背景
    5.1.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
    5.1.2 混业经营日趋明显
    5.1.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5.1.4 金融创新不断深入
5.2 金融监管组织的新发展
    5.2.1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的探讨
    5.2.2 完善自律性监管体系的思考
    5.2.3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体系的探索
5.3 监管业务的再探索
    5.3.1 微观审慎监管思想的强化
    5.3.2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争论
    5.3.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思想
5.4 监管立法的反思与探索
    5.4.1 关于建立中国金融混业监管法律体系的思考
    5.4.2 系统性风险法律监管思想的确立
结束语 6.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
6.1 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进路径
    6.1.1 行政性金融控制思想
    6.1.2 控制性金融监管思想的形成与弱化:逐步强调规则监管与市场约束并重
    6.1.3 审慎性金融监管思想的构建与强化
6.2 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6.2.1 思想演进特征
    6.2.2 演进机制
6.3 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2)我国保险业混业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框架
        1.2.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金融界经营模式的历史变迁
    2.1 我国金融体系与自然混业雏形的出现
        2.1.1 我国改革前的金融业
        2.1.2 我国新型金融体系的建立
        2.1.3 初期自然混业带来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2.2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2.1 分业经营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2.2 分业经营抑制了金融的创新
        2.2.3 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的分业经营体制带来挑战
    2.3 混业经营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未来抉择
第三章 世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对保险业的启示
    3.1 国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以美国为例
    3.2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原因
        3.2.1 金融业竞争加剧了分业经营的弊端
        3.2.2 金融工具创新降低了保险分业经营的有效性
        3.2.3 金融混业经营的利益冲突
    3.3 保险业与其它金融业在制度上的融合与创新
        3.3.1 与其他金融业在组织制度上的融合
        3.3.2 保险与其它金融业监管制度上的融合
        3.3.3 保险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第四章 保险金融控股是我国保险业由分业向混业过渡的理想选择
    4.1 保险业各种经营模式的特点与比较
        4.1.1 全能保险模式
        4.1.2 保险母公司非保险子公司模式
        4.1.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4.2 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势在必行
        4.2.1 宏观角度
        4.2.2 微观角度
第五章 我国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与监管
    5.1 我国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析
        5.1.1 监管风险
        5.1.2 资本风险
        5.1.3 连带风险
    5.2 建立我国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策略
        5.2.1 加快我国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进程
        5.2.2 完善保障金融控股公司内控机制
        5.2.3 构建适合我国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监管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3)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4 本文创新
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与金融监管相关文献综述
    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涵义与范围界定
        2.1.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涵义的界定
        2.1.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及特征
    2.2 国外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文献综述
        2.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潜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2.2.2 关于综合经营利益冲突的研究
        2.2.3 关于综合经营市场影响力的研究
        2.2.4 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收益分析
        2.2.5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回顾
    2.3 国外金融监管文献综述
        2.3.1 公共利益论(Public Interest Theory)
        2.3.2 功能监管理论
        2.3.3 监管激励理论
        2.3.4 关于政府法律与管理能力的研究
    2.4 国内对综合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的研究综述
        2.4.1 国内学者对综合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的讨论
        2.4.2 对国内学者关于综合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的研究评述
3 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原因与发展历程分析
    3.1 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及其负外部性
        3.1.1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的脆弱性
        3.1.2 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与银行脆弱性
        3.1.3 传统银行业的负外部性
    3.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动机及其选择
        3.2.1 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动机
        3.2.2 综合经营的实质:给予传统银行业平等的发展空间
    3.3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3.3.1 发达国家综合经营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3.3.2 发达国家综合经营制度变迁的综合比较
    3.4 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实践及其发展历程
        3.4.1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及综合经营的目的
        3.4.2 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3.4.3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历程和趋势
4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及其收益—风险分析
    4.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选择
        4.1.1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利弊分析
        4.1.2 分合之间的必然性——综合经营的制度需求
        4.1.3 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的争论
        4.1.4 前景展望
    4.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效率及其风险分析
        4.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收益
        4.2.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析
    4.3 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过渡的成本效益分析
        4.3.1 综合经营与金融资产的组合
        4.3.2 综合经营的宏观成本—收益分析
5 金融监管模式的思想变迁与国际比较
    5.1 金融监管模式的思想变迁与理论根源
        5.1.1 世界上金融监管模式的思想变迁
        5.1.2 金融监管模式的理论根源
    5.2 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分工结构
        5.2.1 金融监管的目标结构
        5.2.2 金融监管的主体结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
        5.2.3 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
    5.3 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
        5.3.1 美、英监管模式
        5.3.2 日、德监管模式
    5.4 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教训
        5.4.1 监管的经验
        5.4.2 监管的教训
6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引发的金融监管困境分析
    6.1 传统金融监管及其利弊分析
        6.1.1 金融监管的一般做法
        6.1.2 金融监管的利弊分析
    6.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对传统金融监管的影响
        6.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约束条件
        6.2.2 给传统金融监管带来的影响
7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历史变迁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7.1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历史变迁
        7.1.1 金融压抑下的监管(1948—1978)
        7.1.2 改革开放初期以央行为主的金融监管(1978—1992)
        7.1.3 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及其成就(1992—2003)
        7.1.4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其特点
    7.2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监管的主要问题
        7.2.1 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7.2.2 我国金触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
    8.1 金融监管的原则及可选模式
        8.1.1 设计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时应考虑的原则
        8.1.2 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监管体系的选择
    8.2 建立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渐进策略
        8.2.1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构想及其实施步骤
        8.2.2 统一监管的渐进策略
        8.2.3 统一金融监管模式的最终目的
    8.3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近期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
        8.3.1 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设想
        8.3.2 人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协调
9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4)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0.3 研究的角度与创新点
    0.4 本文运用的理论基础
        0.4.1 分业与混业的概念
        0.4.2 混业与分业的利弊分析
        0.4.3 混业经营的理论依据简述
第一章 中国银行业进一步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全球银行业混业经营形势概述
    1.2 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1.2.1 我国商业银行与在华外资银行竞争关系分析
        1.2.2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关系分析
    1.3 中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1.3.1 市场条件
        1.3.2 经营环境条件
        1.3.3 信息化水平与从业人员素质条件
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
    2.1 混业经营现状概述
        2.1.1 组织形式混业化现状
        2.1.2 业务发展的混业化现状
        案例 中国工商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2.2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状况与国外银行的全面比较
        2.2.1 混业经营程度比较
        2.2.2 混业经营业务比较
    2.3 对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正确认识
        2.3.1 商业银行现阶段混业化进程中的欠缺和不足
        2.3.2 混业化过程中亟需发展的方面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
    3.1 国外商业银行混业发展趋势分析
        3.1.1 全能银行制度下的混业经营
        3.1.2 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下的混业经营
    3.2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业务发展趋向
        3.2.1 业务合作阶段
        3.2.2 业务创新阶段
        3.2.3 业务重组融合阶段
    3.3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战略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中的约束条件
    4.1 内部约束方面
        4.1.1 战略定位问题
        4.1.2 风险管理问题
        4.1.3 产品创新问题
        4.1.4 收益确认问题
    4.2 外部约束方面
        4.2.1 市场约束方面
        4.2.2 法律政策约束方面
第五章 针对内外部约束条件的对策与建议
    5.1 针对约束条件的相关对策
        5.1.1 针对内部约束的对策
        5.1.2 针对外部约束的对策和建议
    5.2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混业经营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5)美日英德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一、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二、金融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 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
    (二) 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
    (三) 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类型
    (四)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混业经营趋势的成因
三、美日英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比较
    (一) 美日英德金融混业经营的形成背景和外部制度环境
    (二) 美日英德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结构
    (三) 美日英德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
    (四) 美日英德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比较
四、美日英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进
    (二) 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
    (三)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构建及监管对策
五、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6)关于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业分工演进的理论解释
二、混业经营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一) 从微观主体角度看混业经营的收益与成本
    (二) 从宏观面看混业经营的收益与成本
三、中国金融业“渐进式”混业经营战略
    (一) 我国混业经营的实践及约束条件
    (二) 中国金融业进行混业经营的战略部署

(7)中国保险企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引言
        1.1.2 本文研究的背景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
        1.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混业经营相关概念和混业经营模式综述
        1.2.1 概述
        1.2.2 相关概念和混业经营模式的综述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结构、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1.3.3 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1.4 本章小结
        1.4.1 本章主要工作
        1.4.2 本章对混业与分业模式的论述要点
第二章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实践与理论
    2.1 混业与分业经营的实践历程
        2.1.1 国际金融业的混业分业经营历程
        2.1.2 保险业的混业经营历程
        2.1.3 大型保险公司的混业经营趋势
    2.2 混业与分业经营相关理论的整理
        2.2.1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管理学研究
        2.2.2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实证研究
        2.2.3 金融投资方面的研究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企业经营多元化的成本效益分析
        2.2.6 本文的理论研究方式与重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3.1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的特征
        3.1.1 混业经营模式特征
        3.1.2 分业经营模式特征
    3.2 全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3.2.2 全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优劣比较
        3.3.1 实证研究简介
        3.3.2 原始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3.3.3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指标的优劣比较
    3.4 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优势比较
        3.4.1 经营成效模型结构简介
        3.4.2 SPSS 简介
        3.4.3 混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的确立与计算
        3.4.4 分业经营型保险公司经营成效模型的确立与计算
    3.5 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优劣比较
        3.5.1 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比较优势
        3.5.2 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比较劣势与风险防范
        3.5.3 分业经营保险公司的比较优势
        3.5.4 分业保险公司的比较劣势与风险防范
    3.6 混业与分业经营模式比较的结论及论文观点
        3.6.1 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结论
        3.6.2 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结论
        3.6.3 定性分析结论
        3.6.4 两种经营模式特点
第四章 分业走向混业模式过程中成本效益与风险探索
    4.1 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
    4.2 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
        4.2.1 保险公司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成本变化
        4.2.2 混业经营公司的利润与成本
        4.2.3 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的业务组合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4.2.4 保险公司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策略选择标准
    4.3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风险及效率比较
    4.4 本章小结
        4.4.1 本章对保险公司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的研究要点
        4.4.2 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的研究要点
        4.4.3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风险及效率比较的论述要点
第五章 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发展探索
    5.1 中国保险业现状概述
        5.1.1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5.1.2 中国保险业现状
    5.2 WTO 与国际竞争的介入对中国保险业的挑战
        5.2.1 WTO 有关保险市场的规定与内容
        5.2.2 WTO 给中国保险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3 我国保险企业的分业经营现状和弊端
        5.3.1 我国保险企业的分业经营现状
        5.3.2 我国保险业分业经营弊端
        5.3.3 我国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中的风险
    5.4 中国保险业混业发展的基础和约束条件分析
        5.4.1 我国金融业向混业发展的立法出现松动
        5.4.2 我国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已经存在
        5.4.3 我国已经存在多种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5.4.4 我国保险公司混业经营进程加快
        5.4.5 我国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约束条件
        5.4.6 我国保险公司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的风险
    5.5 对中国保险业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问题的建议
        5.5.1 中国保险业进行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是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5.5.2 中国保险业进行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利弊共存
        5.5.3 约束条件下中国保险业的混业经营步骤
        5.5.4 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模式选择
        5.5.5 风险与效率的综合考虑
        5.5.6 监管手段的提高与创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1.1 混业经营相关概念和混业经营模式的研究结论
        6.1.2 实证研究方法对比结论
        6.1.3 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结论
        6.1.4 定性分析基础上的结论
        6.1.5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各自特点
        6.1.6 混业经营中的风险-效率特性以及约束条件
        6.1.7 保险企业混业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要点
        6.1.8 保险公司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风险及效率比较要点
        6.1.9 混业与分业经营决策是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要求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与贡献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
    附录2 层次分析法(AHP)
    附录3 保险公司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8)金融综合经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题目中几个概念的界定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本文研究的若干突破与创新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金融全球化:西方国家金融体制与法律的因应变革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体制
        一、金融体制的法律界定
        二、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体制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体制
    第二节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法律
        一、金融法的概念与体系
        二、金融公法与金融私法
        三、国内金融法与国际金融法的融合
    第三节 各国金融体制及立法之比较
        一、西方国家的金融体制的主要特点
        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及其比较
        三、自由─管制─自由:各国金融法制的演进与特征
第二章 业务综合化:西方国家金融经营体制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金融综合经营体制的法律分析
        一、美国金融综合经营体制
        二、英国金融综合经营体制
        三、德国金融综合经营体制
        四、日本金融综合经营体制
    第二节 金融综合经营趋势的形成与特征
        一、金融自由化
        二、金融国际化
        三、市场竞争激烈化
        四、金融创新的发展
        五、融资模式脱媒化
        六、金融信息化
        七、监管现代化与规范化
    第三节 金融综合经营与金融各业发展
        一、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金融综合经营与银证联营问题
        三、金融综合经营与银保联营问题
第三章 组织集团化: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
    第一节 金融机构组织的法律分析
        一、金融机构组织的概念
        二、金融机构组织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 集团化是适应金融综合经营需要的组织形式
        一、金融集团化是金融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集团化发展的新阶段
        三、金融集团化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及其比较
        一、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共同特点
        二、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
        三、欧盟及其成员金融控股集团立法
        四、日本金融控股集团立法
第四章 法律趋同化:金融综合经营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金融法律趋同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律趋同化的概念
        二、金融全球化与金融法律趋同化
    第二节 法律趋同化与各国金融综合经营法律制度
        一、美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
        二、英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
        三、德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
        四、日本金融综合经营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法律趋同化与金融类国际组织
        一、布雷顿森林体制与国际货币金融法
        二、WTO 与金融服务贸易法
        三、巴塞尔协议体系与金融法律趋同化问题
第五章 监管国际化:金融综合经营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第一节 金融监管国际化的法律界定
        一、金融监管及其国际化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三、金融综合经营及其监管国际化
    第二节 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实证研究
        一、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形式与特征
        二、国际组织与金融监管国际化
        三、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比较
        四、欧盟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发展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
        一、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原则与内容
        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基本方式
        三、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体制比较
第六章 中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中国金融体制及其立法
        一、中国金融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国金融立法的现状与特征
        三、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综合经营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分业经营是我国现阶段的现实选择
        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的综合经营试点
        三、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
    第三节 综合经营体制下中国金融业的监管与立法
        一、我国金融综合经营监管与立法原则
        二、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特点
        三、关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论文
    三、外文着作
    四、外文论文
    五、各类网站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美、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第一章 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概述
    1.1 概念的界定
    1.2 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
    1.3 混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形成
    2.1 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形成及原因
    2.2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进
第三章 美、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比较
    3.1 美、德混业经营的形成背景和外部制度环境
    3.2 美、德混业经营的组织结构
    3.3 美、德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
    3.4 美、德两种混业经营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金融混业经营案例分析
    4.1 花旗集团案例
    4.2 德意志银行集团案例
    4.3 中信控股公司案例
第五章 美、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5.1 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
    5.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构建及监管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书籍
    三、中文期刊文献
    四、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近年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涵义、本质与特征
    1.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名称与涵义。
    2.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本质与特征。
二、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推行时机
    1.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必要性。
    2.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可行性。
    3.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推行时机。
三、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动因
    1.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条件。
    2.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动因。
四、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优势与弊端
    1.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优势。
    2.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弊端。
五、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现状与成绩
    1.金融业综合经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现状与成绩。
六、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模式与模式选择
    1.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模式。
    2.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中国模式选择。
七、关于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思路与战略对策
    1.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原则与基本思路。
    2.关于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的战略对策 (或对策与建议) ,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八、结语

四、浅析我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变的障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03)
  • [2]我国保险业混业经营研究[D]. 张小龙. 苏州大学, 2009(10)
  • [3]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研究[D]. 徐鹏程. 西北大学, 2008(08)
  • [4]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 乜迪. 郑州大学, 2008(03)
  • [5]美日英德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 高峻. 吉林大学, 2008(11)
  • [6]关于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问题的思考[J]. 孙亮,刘瑞波. 齐鲁学刊, 2007(05)
  • [7]中国保险企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研究[D]. 何祺.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8]金融综合经营法律问题研究[D]. 张学森. 华东政法大学, 2007(06)
  • [9]美、德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 徐作君. 天津商业大学, 2007(03)
  • [10]近年来金融业综合经营研究述评[J]. 姜爱林,陈海秋.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我国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转型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