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书界最喜欢的书有哪些

2001年书界最喜欢的书有哪些

一、2001年书界看好什么书(论文文献综述)

吴瑶[1](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汪曾祺行迹颇广,可谓是一生都在用脚步丈量世界。从小就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的他,地理经验之丰富也是情理之中。他的跨地域的地理经验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从小说所涉及的地理空间入手,可以发现具有地域特征的地理景观、人物形象以及民俗文化这三项是汪曾祺建构小说地理空间的主要骨架。除此之外,地域性的语言也是关键要素。尤为重视语言的汪曾祺,不仅在语言观上强调方言的重要性,更在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化用了自己在高邮、张家口、上海、北京等地暂居时所积累的方言材料。以上这些为其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展示出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究其创作的动因,这些带有地域色彩的小说是他地理经验的文学性表达。汪曾祺复杂的地理根系(原乡地高邮、求学地昆明、暂居地上海、下放地张家口、定居地北京)以及情感历程影响了他对地方的情绪体验,且地理根系所带来的地理记忆也影响了他在小说篇目上的设置,他的小说几乎以高邮、昆明、张家口、北京这四地为主要背景。并且,原乡高邮文化以及非高邮的异乡文化也影响了他在语言表达、审美追求、人物刻画以及表达技巧上的选择。至于从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看待汪曾祺小说的价值,更能见出地理环境对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性。汪曾祺的地理感知使其在创作风格上注重“写意境”与营造“须知世上苦人多”的悲剧意蕴。而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的地理景观书写也为其提供了续接1920年代文坛“私人叙事”的契机,他对传统地理意象的捕捉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代文坛新时期以来的审美意识的复苏。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成就也给其故乡苏北小城高邮“正名”,与其同时,他也为江苏的当代里下河小说流派树立了新的写作典范。

朱国平[2](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刘重麟[3](2020)在《说书与敬神:太行山神书艺人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神书是一种在太行山区域民间信仰活动中表演的文艺形式,常见于公共庙会的酬神仪式与私人家户的还愿仪式。神书艺人是指参与仪式策划与表演,精通乐器或说唱技能并以此为生的群体。他们出生贫寒,身体缺陷,现实中常常遭受不公待遇,处于社会边缘。本文通过对“神书艺人”这一地域标志性民间曲艺群体及其仪式性说唱活动的研究,剖析流动的艺人是如何链接村落社会中人、祖先、神的关系,如何互构仪式角色与社会身份,进而讨论技术时代的神书艺人的生存规则与生活策略。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自然环境、民间信仰、灾荒移民、晋商流动、佛头宣卷与乐户赛社等因素对神书艺人的历史源流与说唱传统的影响,重新审视了曲艺说唱作为神圣载体参与社会交换的过程。第二章通过考察清末民初神书艺人群体的行会组织,讨论了中国传统业缘性社会组织的构成方式与运作机制。其中发现祖师崇拜对行业内部秩序整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三皇信仰是官方祭祀下移民间与艺人群体借神自重、塑造认同的双重构建。孔圣崇拜强调了艺术来源的正统性与说古劝善的功能。对苗庄王、邱祖的敬奉体现了佛道传教对曲艺传承的影响。第三章从艺人的主体性出发,重点介绍了太行山神书艺人入行前的苦难遭遇,学艺经历与婚姻生活。艺人将苦难遭遇转化为奇遇经历,以此塑造灵验的仪式身份。学艺中师徒关系的建立既维持了曲艺流派的风格特征与特殊技艺,也建立了一种互惠型的经济契约。在婚姻家庭方面,艺人的通婚圈主要是以其演艺活动的地域范围为中心向外扩散。职业特点、经济收入、身体状况成为艺人建立婚姻关系的消极因素。第四章介绍了神书表演的具体场合、说唱程序与文本选择,比较了襄垣郭庄村求雨书与长子岚水乡杨府周年书两类演出的异同,具体分析了艺人在链接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中作用与功能。第五章选取了神书类型之一的庙会书为研究对象,介绍神书表演的基本形式、市场关系与经营模式,剖析神书艺人的人际交往网络与社会互动模式。神书演出的基本形式地摊、神棚与舞台派生出香客还愿经济、善人功德捐赠,村落商业雇佣三类市场关系。神书市场的多元性促使艺人在表演中运用不同的策略满足主家的期待。说唱表演中“吉祥话”“扣子”的使用,团队搭班与收入分配的秩序化,个人营销与社交的线上化都是影响艺人经济收入与演艺市场的重要因素。

张炯[4](2017)在《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童书出版一直是出版产业中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一个板块,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儿童阅读受关注度的提高,儿童阅读需求持续增长,童书出版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为了抢占市场,童书界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的现象比比皆是。童书出版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出版的源头进行把控,需要以编辑力的提升为基础。童书编辑作为童书选题的策划人、童书质量的把关人、童书阅读的引导人,如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儿童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和服务,如何在童书出版活动中形成并提升编辑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全民阅读和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双重背景下,立足于编辑学的专业视角,结合国内外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围绕童书出版的流程与特点,对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首先,对本文涉及的重要概念,如儿童、童书、编辑力等进行界定,揭示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和作用,阐述了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将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因素分为内生影响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是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文化政策环境、国际竞争环境、数字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以及童书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是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再次,在归纳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炼出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从微观编辑力、中观编辑力和宏观编辑力三个层面构建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与评价体系。最后,分别针对童书编辑个体、童书出版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编辑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从而为我国童书出版产业发展和儿童阅读推广提供参考。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本文在编辑力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童书出版这一特定对象,对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特征、构成等进行系统梳理,丰富了编辑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出版学的理论研究范畴。从实践价值看,分析我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形成因素与提升途径,不仅有助于童书编辑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个人编辑力水平,而且有助于童书出版企业将编辑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从管理层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编辑实力,促进我国童书出版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陈克海[5](2015)在《马熊》文中研究指明乡下人!一个奇特的古词。渔夫、猎人、农夫、牧人,人们现在还能真正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吗?人们对这个化石般存在物的生活思考过片刻吗?他在古代史的书籍中被如此经常的谈论,人们称之为"农民"。——G·塔德《未来史片断》1五黄六月一到,包谷已经不是包谷,一个个就像刚怀孕的小媳妇儿,身条儿还是纤瘦,该鼓的地方却使劲儿突起来了。王连林看得心慌。也不全是心慌,担心也有,更多的却是欢喜。去地里更勤了,每天扛着锄头,至少要打三回望。这个时候,包谷忙着抽穗,忙着灌浆,

苏亮[6](2015)在《近代书局与小说》文中提出本论文围绕对近代书局小说出版活动的论述,揭橥19世纪70年代到清末40年间,书局的产生、发展和小说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重在突出书局这一不同于传统书坊的出版实体在近代小说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论文主体板块以时间为纵线,共划分四个阶段。通过把握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分别从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对以上海为中心,分布全国各地的300余家近代书局出版千余种单行本小说的情况作宏观描述,并以数家有代表性的书局为典型案例展开具体分析,力图做到点、面、线三位一体的结合。以下是构成本论文的几大部分:绪论部分从对本论文命题立意出发,引出“书局”一词的历史来源和对近代书局的概念界定。在了解本论题研究现状的前提下,明确基本研究思路,初步呈现写作构想。进而对书局产生之前的坊刻小说时代尤其是近代前30年间,书坊刊行小说的情况予以总体回顾,为论文主体部分展开论述作好铺垫。第一章讲述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年(1872—1894)间,处在起步阶段的书局率先应用以活版铅印和照相石印为主的机器印刷技术,进入仍囿于传统观念的小说市场。特别突出英商美查开办的上海申报馆和点石斋石印书局的首开风气之功。同时,就新兴而起的书局如何扩大侠义公案小说的传播予以阐释。第二章从甲午战后讲起,讫止于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这是晚清小说走向繁荣的转折阶段,也是书局在出版理念和经营模式上突破传统的关键期。本章在客观陈述当时通俗小说出版量持续增长的状况后,着重论述改良派主导下的书局是怎样完成转型,又是如何对翻译小说进行成功推介的。第三章首先把多家以小说出版为特色的书局作为研究点,以点带面论述晚清小说尤其是翻译小说最繁荣的6年里小说市场的格局。接着从书局在小说出版活动中同各方的合作与竞争两个层面,分别对本阶段小说的编译、发行情况进行阐述,其中涉及小说版权的保护、稿酬制度的建立、小说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等问题。第四章讲述宣统朝小说市场全面回落,本土小说出版尚有复苏迹象。尤以改良小说社和小说进步社的小说出版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兼论易代之际的几家书局与本阶段时事小说陡增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打小说社旗号的“皮包编辑部”现象和考论“古盐补留生”的小说出版个案,阐明小说市场的出版乱象是清末书局遗留至民初尚待解决的痼疾。结语部分打破阶段划分的界限,重新归纳近代书局在小说编辑、印刷、发行三个出版环节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变化,进一步提出本文论题对当下出版实体的文学生产、传播活动的研究意义。附录部分是本论文研究的根基,涵盖近代70年间,全国400余家出版机构的1266种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包括出版机构个体与整体在不同阶段的各种小说出版信息的罗列和统计。

铁流,徐锦庚[7](2014)在《国家记忆——《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文中研究表明1975年1月"人代会"期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休息室,周恩来总理和陈望道先生坐在了一起。周恩来握着陈望道的手说,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着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路明灯。找不到它,是我的一块心病啊!陈望道深知,周恩来对《共产党宣言》是情有独钟。第一次接触《共产党宣言》,周恩来只有2 1岁。那

刘骧[8](2014)在《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文中研究表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整体文学水平的低下是毋庸讳言的,但相较于十七年时期的农业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重大题材领域的小说创作,工业题材小说凭借与新中国现代工业化诉求的现实相关性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具有了独特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内涵。本文即以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为考察对象,既追溯了作为其“前史”的中国现代左翼工业小说,尤其是解放区工业小说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的先导作用;又详述了其在国家意识形态统摄之下的阶段性发展和创作形态的集体化趋向;还阐释了其文本所蕴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特征;并以苏为鉴,探索其受苏联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文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这种多角度考察有助于确立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审视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所进行的政治文化实践的独特轨迹及其内在困境提供了可能性。绪论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说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针对历来研究者对20世纪中国工业小说指称混乱的情况,通过辨析“工业小说”、“工人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厘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以消除论述时可能遇到的不便;第三部分为本文论题的研究综述;第四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尝试梳理中国现代左翼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历程。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并非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横空出世的全新的文学样式,其以中国现代左翼工业小说的发展流变为“前史”而在建国后被最终确立起来。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对文学的阶级性、大众化、题材等级制、集体主义的创作方式以及朴直强猛的文学风格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都有力地促进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生成。现代左翼文学始终怀抱的工农兵大众写工农兵大众的梦想在建国后真正实现,十七年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工人作家、工人作者及其创作实绩就是明证。第二章论述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十七年间各种政治、经济与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都对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其在体裁、主题、风格、创作形态及作品数量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新政权的工业化诉求为现实基础的,这种主体地位直接决定了作家们对工人阶级的言说标准的建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工人阶级形象塑造的概念化与公式化。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三种创作形态鲜明地昭示了政治话语对工业题材小说的集体化形塑作用:无论是由现代过渡到当代的知识分子作家的创作,还是从工人群众和工业干部中培养出来的工人作家的创作,或是在“大跃进”时期的工业题材小说集体创作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工人作者、参与工厂史编写活动的工人群众的创作,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第三章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性”一语论述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表征及与之形成对照的前现代质素,并深入探析了工业题材小说文本中这种现代与前现代因素杂糅交织情形的成因。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既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因此工业题材小说应该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但在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十七年时期新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采取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异的方式,这种现代化追求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文本呈现出矛盾和分裂的状况。第四章着力探索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所受苏联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社会性、政治性的,更是文学性、艺术性的。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由全盘模仿到彻底背离的过程促成了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文本对苏联形象的建构与修改,这突出地反映在小说人物塑造、矛盾设置、情节走向等的调整与转变之中。苏联文学理论与创作对十七年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入的。由苏联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建国后被正式奉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直至1958年才有所调整),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在其语境下亦难逃规约。而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作家对自中国文学现代时期起即被译介过来的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的接受可谓是多方面的并具有明显的当代特征。中国十七年时期的工厂史创作也是以苏联集体创作的理论与实践为学习和参照的榜样而发生、发展的。结语部分试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其因受缚于政治话语而丧失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从而严重削弱了文学表现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政治性与文学性错综交织的历史关系既显示出其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和局限,也为当下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反思的文学样本。

李登建[9](2014)在《最后的乡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门口有座文昌阁碑楼村村北头有一座文昌阁,两层楼高,今天看实在不那么起眼,但如果上溯至明末清初,这恐怕就是方圆几十里数得着的雄伟建筑。阁里也并不曾见文昌帝君的高大塑像,贫穷的小村没有能力为他塑造金身,仅仅用木牌做了一个神位,可就是这块木牌却掌管着全村人的文运。正对着文昌阁有一条南北小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反正从老辈人记

徐则臣[10](2013)在《耶路撒冷》文中认为初平阳从傍晚五点零三分开始,十一个小时十四分钟,黑暗,直到急刹车,火车猛然停下。初平阳在睡眠的惯性里梦见自己穿过挡板,被扔到了隔壁的硬卧包厢里。惊醒的同时他听到有人尖叫,也有人因为情况紧急陡然放大了呼噜声,还有人放

二、2001年书界看好什么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书界看好什么书(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以及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地理空间
    第一节 具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景观
        一、似江南水乡的高邮
        二、近西南边境的昆明
        三、处西北塞外的山城
        四、临华北平原的京城
    第二节 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
        一、以技长的高邮手艺人
        二、性格如水的高邮男女
        三、淳善的北方劳动人民
    第三节 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书写
        一、对物质民俗的描写
        二、对社会民俗的表现
        三、对精神民俗的状摹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地域性语言
    第一节 汪曾祺小说中的方言呈现
        一、带有江淮风味的高邮话
        二、保有古语特色的张家口话
        三、饱蘸吴侬情致的上海话
        四、充满气韵的京言京语
    第二节 汪曾祺语言观中的“方言意识”
        一、对方言要有兴趣
        二、对“方言写作”的尝试
第三章 汪曾祺的地理经验与其小说创作的关系
    第一节 汪曾祺的地理根系与其情感历程
        一、生于高邮
        二、求学昆明
        三、停留上海
        四、下放张家口
        五、定居北京
    第二节 汪曾祺地理记忆在小说篇目上的表达
    第三节 地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作为创作底蕴的高邮文化
        二、增添小说内蕴的异乡文化
第四章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第一节 汪曾祺的地理感知与其小说风格
        一、对意境的营造
        二、对悲剧意蕴的追求
    第二节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与当代文坛
        一、“私人叙事”之“风俗画”的复活
        二、美学复苏之对传统地理意象的捕捉
    第三节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与地方文学发展
        一、汪曾祺对当代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引领
        二、汪曾祺对小城高邮的“赋魅”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说书与敬神:太行山神书艺人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源起
    2.学术史综述
    3.核心概念
第一章 神书艺人的历史源流与说唱传统
    1.1 自然环境与民间信仰
    1.2 灾荒移民与晋商流动
    1.3 民间宣卷与乐户赛社
第二章 神书艺人的祖师信仰与行会组织
    2.1 官方祭祀:三皇信仰与三皇会
    2.2 圣儒先贤:孔子与苗庄王信仰
    2.3 宗教活动:邱祖信仰与长春会
第三章 神书艺人的学艺经历与婚姻家庭
    3.1 神灵的旨意:入行前的苦难遭遇
    3.2 出门三辈小:三年投师五年学艺
    3.3 夫妇搭班子:男人说书女人引路
第四章 神书艺人的仪式程序及说唱文本
    4.1 庙会与家户:神书表演的场合
    4.2 说书与敬神:神书的说唱程序与文本选择
    4.3 祈雨与丧葬:襄垣郭庄村求雨书与长子岚水乡杨府周年书
第五章 神书艺人的市场竞争及生存策略
    5.1 地摊、搭棚、舞台:神书表演的基本形式
    5.2 还愿交换、集体供养、商业雇佣:神书演出的市场关系
    5.3 策略化、秩序化、线上化:神书艺人的经营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阅读推广已成为社会共识
        1.1.2 童书出版是我国出版业活力最强的板块
        1.1.3 童书出版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现状
        1.3.1 童书出版研究
        1.3.2 编辑力与童书编辑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概念界定
        1.6.1 儿童及童书
        1.6.2 少儿出版、少儿图书出版与童书出版
        1.6.3 编辑与编辑力
2 童书出版编辑力概述
    2.1 编辑力的基本理论问题
        2.1.1 编辑力的内涵
        2.1.2 编辑力的特征
        2.1.3 编辑力的构成
    2.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内涵
    2.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特征
    2.4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构成
        2.4.1 微观层面的童书编辑能力
        2.4.2 中观层面的童书编辑竞争力
        2.4.3 宏观层面的童书编辑影响力
    2.5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作用
        2.5.1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微观作用
        2.5.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中观作用
        2.5.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宏观作用
3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外因素
    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
        3.1.1 童书编辑的自我角色认同
        3.1.2 童书编辑的多元知识结构
        3.1.3 童书编辑的多样思想意识
        3.1.4 童书编辑的道德法律修养
    3.2 童书出版编辑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
        3.2.1 文化政策环境与儿童阅读状况发生变化
        3.2.2 国际化竞争环境给童书编辑提出新要求
        3.2.3 数字新媒体环境促使童书编辑能力升级
        3.2.4 日益复杂的童书出版环境需要规范引导
4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
    4.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4.1.1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思路
        4.1.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构建的方法
        4.2.1 相关模型构建理论及其方法
        4.2.2 童书出版编辑力体系的构建方法
    4.3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建
        4.3.1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构成要素
        4.3.2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生成路径与分析框架
        4.3.3 童书出版编辑力的调查样本与数据分析
        4.3.4 童书出版编辑力分析体系的运用
    4.4 童书出版编辑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4.1 童书出版微观编辑力评价
        4.4.2 童书出版中观编辑力评价
        4.4.3 童书出版宏观编辑力评价
5 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5.1 童书编辑个体层面的编辑力提升策略
        5.1.1 全面了解童书特性及童书创作者
        5.1.2 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5.1.3 提高市场感知力及童书策划能力
        5.1.4 具备富有童趣的艺术加工创造力
        5.1.5 培养适应新媒体的营销宣传能力
    5.2 出版机构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5.2.1 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编辑力的提升
        5.2.2 重视编辑人才培养与加强编辑团队建设
        5.2.3 构建童书质量管理与编辑考核评价体系
    5.3 政府管理层面的童书出版编辑力提升策略
        5.3.1 营造良好的儿童阅读及童书出版环境
        5.3.2 加强童书出版产业政策引导与扶持
        5.3.3 培养新形势下的童书编辑专业人才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学术科研项目
    参加的国际学术交流
附录 童书编辑人员调查问卷
后记

(5)马熊(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6)近代书局与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本论文的命题立意与概念界定
        一、命题立意:从晚清小说的繁荣说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第二节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与写作构想
        一、研究现状
        二、写作构想
    第三节 传统的形成与延续:书局诞生前的小说出版
        一、古代坊刻小说概况
        二、近代前三十二年间坊刻小说概况
第一章 起点:新与旧的碰撞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年1872—1894)
    第一节 申报馆的率先尝试与典范意义
        一、缘起:时势赋予的先决条件
        二、探路:从报载到单行本的尝试
        三、推进:以报为媒搜访传统小说
    第二节 石印书局兴起与小说翻印风行
        一、石印技术与石印业初兴
        二、石印小说:从文人走向大众
    第三节 书局与侠义公案小说的出版
        一、侠义公案小说及其早期传播
        二、沪局、京坊在侠义公案小说出版中的关系
        三、书局对侠义公案小说旧作的改造
第二章 转折:从传统中突围(光绪二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895—1902)
    第一节 通俗小说出版量的持续增长
        一、侠义公案小说续书泛滥及其它
        二、小报馆与海派狭邪小说的风行
        三、官书局进入通俗小说出版市场
    第二节 改良派主导下的书局转型
        一、集股经营的管理模式
        二、职业编辑的集中涌现
        三、版权保护意识的提升
    第三节 书局对翻译小说的成功推介
        一、翻译小说打入市场的条件成熟
        二、林译《茶花女》的出版及意义
        三、政治与小说联姻的积极促成
第三章 高潮:书局与小说市场的白热化 (光绪二十九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3—1908)
    第一节 本阶段之小说市场格局
        一、政治呼声趋于消淡:从广智书局的转向说起
        二、小说出版巨头崛起:商务印书馆的一枝独秀
        三、同人办社昙花一现:小说林社的起起落落
        四、书报兼营抢占市场:有正书局、乐群书局等
        五、老牌书局自我调适:鸿文书局、新世界小说社等
    第二节 书局与小说作者及同业的合作
        一、书局与小说作者的合作
        二、书局之间的合作
    第三节 书局在小说市场的竞争
        一、征集着译小说新作
        二、丰富小说营销手段
        三、加强小说版权保护
第四章 回落:书局在小说市场的退与进 (宣统朝1909——1911)
    第一节 退出:翻译小说出版锐减
        一、翻译小说市场降温
        二、商务印书馆的改变
    第二节 进入:本土小说市场复苏
        一、改良小说社的异军突起
        二、小说进步社与标“新”小说
        三、革命到来与时事小说陡增
    第三节 延续:小说出版乱象难遏
        一、打小说社旗号的“皮包编辑部”
        二、“古盐补留生”与小说
结语
附录
    附录一:近代各出版机构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汇总
    附录二:近代各阶段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汇总表(一)
    附录三:近代各阶段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汇总表(二)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前史”:现代左翼工业小说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绩
    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
        一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工业小说理论建设
        二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工业小说创作
    第二节 “左联”时期的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
        一 “左联”的工业小说理论建设
        二 “左联”作家的工业小说创作
    第三节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左翼工业小说创作
    第四节 解放区工业小说理论与创作的演进
        一 解放区新兴民主政权对工业小说的理论召唤
        二 解放区工业小说创作——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预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意识形态担负与集体化形塑
    第一节 国家政策与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阶段性发展
        一 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兴起(1949-1957)
        二 “大跃进”时期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空前兴盛(1958-1960)
        三 60年代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式微(1961-1966)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诉求与工人阶级形象塑造
        一 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 工业题材小说对工人阶级的言说标准的建构
        三 工人阶级形象塑造的公式化、概念化
    第三节 政治话语对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集体化形塑
        一 作者、读者、批评家共建小说文本
        二 工人作家的“主体重塑”与小说文本的“驯化
        三 1958:工业题材小说的集体创作热潮
第三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及其成因
    第一节 工业题材小说中的现代性表征
        一 城市景观的程式化描绘
        二 城市日常生活的有限度叙写
        三 “你追我赶”的工业生产图景
    第二节 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前现代质素
        一 “革命传统”对“工业思维”的胜利
        二 婚恋关系中的农民立场
        三 工业劳作下的乡土情结
    第三节 工业题材小说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成因探析
第四章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与苏联影响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中苏关系对中国工业题材小说的影响
        一 中苏关系与十七年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调整变化
        二 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崇苏”倾向
        三 “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之争在工业题材小说中的逐步升级
    第二节 苏联文学理论与创作对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的影响
        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工业题材小说创作
        二 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的范式作用
        三 高尔基与十七年时期中国的工厂史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十七年时期汉译苏联工业题材小说目录

四、2001年书界看好什么书(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D]. 吴瑶.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说书与敬神:太行山神书艺人的调查研究[D]. 刘重麟. 山西大学, 2020(01)
  • [4]中国童书出版编辑力研究[D]. 张炯. 武汉大学, 2017(06)
  • [5]马熊[J]. 陈克海. 山西文学, 2015(10)
  • [6]近代书局与小说[D]. 苏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7)
  • [7]国家记忆——《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J]. 铁流,徐锦庚. 中国作家, 2014(10)
  • [8]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1949-1966)[D]. 刘骧. 南京大学, 2014(05)
  • [9]最后的乡贤[J]. 李登建. 中国作家, 2014(08)
  • [10]耶路撒冷[J]. 徐则臣. 当代, 2013(06)

标签:;  ;  ;  ;  ;  

2001年书界最喜欢的书有哪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