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是“扩招”的错吗?

“就业难”是“扩招”的错吗?

一、“就业难”是否“扩招”惹的祸(论文文献综述)

冒荣,张焱[1](2019)在《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当前的“两极失衡”——冒荣教授专访》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曾有三波突进式的规模扩张,其间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年平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第一波是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第二波是20世纪90年代初,第三波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种阶梯型发展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因于主管部门相关政策导向的阶段性变化,深层的原因来自高等教育发展中多重张力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教育需求和人力需求之间的矛盾作用。而这种突进式的规模扩张,从客观效果和国际比较来看,并不同于当年的"大跃进",理性的激情绝不等于盲目的狂热。当前所以存在"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本原因之一是由于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现阶段基础教育规模的萎缩;而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这又将是一个常态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途径是促进较高学历劳动力对较低学历劳动力的替代。为此,不仅需要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还需要在推进社会平等上的努力去突破这种替代中的制度性障碍。

商宁宁[2](2014)在《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近几年,全国研究生就业总量继续加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学历贬值的隐患下,如果不能提升自己的实力,硕士研究生将只是扩招政策下的一颗棋子而已。眼下,硕士研究生就业也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研究生找工作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单从就业率来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有时不敌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即使不必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与本科毕业生较量就业率,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尴尬现象已不容回避。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届、2011届、2012届、2013届这四届全日制体育类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和2011级、2012级全日制体育类在读硕士研究生就业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并根据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主要的问题是: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毕业硕士研究的就业率不高就业形势不好;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在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有待改变;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有待改善。对影响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将众多因素进行了归纳整理,分别是个人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依据影响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分别是自身调整,政府调整,学校调整,家长调整、用人单位调整。

谢洁芬[3](2012)在《就业困境中提升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视觉出发,浅析当前研究生面临的就业严峻性,进而对在就业群体中备受争论的女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

李宇晴[4](2012)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审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出现的。

安锦[5](2011)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认为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肩负着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就每年以60-70万的速度增加,10年问增长6倍,增速空前。2003年高校毕业生迎来第一个就业高峰,突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1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就业难将长期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取代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而成为了就业市场的核心问题。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一直以来,笔者都在从事就业问题研究,但有些疑问久久难以释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是什么?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什么始于1999年而不是其他年份?与其他群体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到底难不难?如果难,到底有多难,是总量问题呢还是结构问题?如果是总量问题,为什么不减少招生规模呢?蚁族是不是弱势群体?目前的就业促进政策效果究竟如何?笔者读博的三年(2008-2011年)正是金融危机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大量出台和不断完善的重要时间段,笔者有幸参与了人社部及教育部的“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查”等重大调查及研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以上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择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来做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以便深入系统研究。首先,笔者一改过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而选择了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所以笔者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对就业促进进行了理论上的解析。并对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分析基础。其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以2010年教育部、人社部对湖北省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而且指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种种表现: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然后从扩招、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市场公平性、毕业生期望值、社会人才观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进行了梳理,并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描述,然后以湖北省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第四,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制定、执行、效果三个方面对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效果评估,最后指出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依据不足,认知度不高,监督反馈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可持续性较差,违背就业一般规律,没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忽视人才开发等。第五,以美英、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韩国为目标对象,分别对这些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他们的就业促进模式分别归纳为高校主导型、全员参与型、公共服务型、自由放任型、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型、政府导向型,最后归纳了各国就业促进的共同经验启示: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市场化就业方向相同,政府促进就业的程度不同;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和行业就业,改善就业的地区不均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供需匹配;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计划和就业援助;促进机制不可缺;各国就业促进效果需要评估借鉴等十个方面。第六,在对我国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除了就业促进政策需要改进和完善外,更需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毕业生“五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毕竟,长远来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调整和机制的构建。政策改进策略包括:(1)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这部分对公益性岗位、创业、蚁族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理论研究;(2)加强政策宣传,注重监督反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3)科学构建评估体系,及时调整政策力度;(4)实施人才梯度转移战略。这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梯度转移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从树立人才梯度转移思想、实施人才创业扶持差异化战略、创办有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和创业型大学、建立学科—专业—产业链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包括:(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3)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杨广君,李群[6](2010)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矫正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毕业生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表现进行探讨,本文从不同的视角,矫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某些错误认识,并分析影响其产生的相关因素。

丹丹[7](2010)在《信息专递》文中指出古有十年磨一剑的科举考试,今有万千家庭关注的高考,激烈的竞争,都为了人才的选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教育部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从1999年至今,扩招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扩招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教学质量下降问题,高校负债问题,等等。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高校扩招,如何权衡这其中的利与弊?

王珍[8](2010)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存在,引起了整个社会各层面的高度关注。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非是高校扩招所致,而是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因素。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及其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而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城乡差异日益加大的客观现实,又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单一性倾向,从而使得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更加尖锐。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高校毕业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长期努力。

姜世健[9](2010)在《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自1999年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增长,入学人数迅速扩大,而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的同时则是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重视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针对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结论却不尽相同:如有的认为,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根本的原因在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太大,而也有许多研究者指出,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的就业难,而不在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小,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小,因此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很不一致,这使得在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而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争鸣的问题,它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当前众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来看,绝大多数仅限于简单的描述,缺乏深入的、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论证,而且当前的研究尤其缺乏国际比较的视角。我们知道,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进行过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阶段,因此深入研究它们所走过的道路便具有特别重要而现实的借鉴意义,而且这也会有助于我们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因此,本研究就力图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研究首先考察了有关就业的各种理论,在对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主要从总量性和结构性两大维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问题;接下来本研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历史考察,以求先从纵深的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个基本认识;然后我们又从上述理论分析的两个维度进一步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的供求矛盾问题;接着我们又主要选取了两个国家——日本和印度,研究了它们在上世纪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最后进行了一番国际比较,得出了一些结论。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出现的就业难问题,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供大于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期望收入偏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三、因大学毕业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性别方面的就业率的差异而导致的非自愿性结构性失业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四、因知识技能不足而导致的非自愿性结构性失业也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五、因劳动力市场分割而造成的自愿性失业也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一、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关系。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小的判定要依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不同国家之间也不宜盲目进行比较。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如印度),那么即使高等教育入学率并不高,那么也很容易出现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过大的情形,由此而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二、政府应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在印度,由于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使得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膨胀,政府在控制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问题上有心无力,这导致了印度的高等教育规模大大超过了其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低劣,并且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日本在1970年代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后,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限制大学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则研究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措施,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汪鼎喜,汪海燕[10](2010)在《刍议大学生就业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回顾和综述,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创业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策。

二、“就业难”是否“扩招”惹的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就业难”是否“扩招”惹的祸(论文提纲范文)

(2)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研究生就业的研究
    1.2 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3 关于体育类研究生就业方面的相关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就业现状
        3.1.1 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述
        3.1.2 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毕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3.1.3 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3.1.4 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毕业硕士研究生当时在校情况
        3.1.5 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在读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
    3.2 影响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3.2.1 个人因素与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关系
        3.2.2 教育因素与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关系
        3.2.3 环境因素与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关系
        3.2.4 家庭因素与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关系
    3.3 对策研究
        3.3.1 自身调整
        3.3.2 政府调整
        3.3.3 学校调整
        3.3.4 家长调整
        3.3.5 用人单位调整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会议情况

(3)就业困境中提升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概述
    1. 研究生就业难并非完全是“扩招惹的祸”
    2. 研究生的就业优势难以凸显
    3. 负面信息的冲击和家庭、经济、情感各种压力
三、女研究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1. 男女研究生对自身的择业定位存在明显差异。
    2. 女研究生更加注重家庭和情感归宿,这也是女性本质使然。[3]
    3. 女研究生大多没有清晰的自我价值定位和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容易因缺乏自信而在各种负面舆论中丧失阵营。
    4. 社会没能以很宽容的胸怀来接纳女研究生。
四、女研究生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
    1. 危机中寻找机遇,调整期望值
    2. 挖掘女性优势,增强自信力
    3. 提高专业技能,术有专攻
    4. 平衡角度冲突,实现双赢
    5. 政策和传媒效应,营造平等舆论
    6. 高校加强培养,形成内在推动力
    7. 关注女研究生就业心理状况,提供就业心理援助
        (1) 强化理论教育和挫折教育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女研究生心理活动月
        (3) 完善女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体系

(5)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毕业生
        二、就业促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系统评估
        二、对公益性岗位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论证
        三、提出了政策改进策略和促进机制构想
        四、提出了人才梯度转移思想
第二章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就业促进解析
    第一节 就业促进的公共政策解析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和程序
        三、就业促进的公共政策理论解析
    第二节 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
        一、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总量就业理论
        二、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就业理论
        三、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就业理论
        四、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结构性失业理论
        五、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六、20世纪90年代失业回滞理论
        七、其他学派的就业理论
第三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情况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
        二、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两部委湖北省调研数据
        一、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二、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
        三、已就业毕业生分布情况
        四、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情况
    第三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表现
        一、无业可就
        二、有业不就
        三、有业难就
        四、就业质量呈下降趋势
        五、被就业现象严重
        六、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
    第四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扩招的急剧性、就业环境的突变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三、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
        四、就业市场不公平,歧视现象较为严重
        五、毕业生能力与岗位不匹配,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
        六、社会、用人单位片面的人才观和用人观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时期(1949-1984年)
        二、过渡时代"双向选择"时期(1985-1992年)
        三、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时期(1993年-至今)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以湖北省为例
        一、基层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二、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三、自主创业政策实施情况
        四、参与重大项目政策实施情况
        五、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实施情况
        六、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第五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基于湖北省调研数据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基本方法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设计的SMART原则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综合方法——层次分析法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
        一、政策制定的指标评估
        二、政策执行的指标评估
        三、政策效果的指标评估
        四、政策整体积极效果评价
    第四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的理论依据不足,目标群体不清晰
        二、政策的认知度不高,政策监督反馈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三、过于偏重岗位创造,政策可持续性较差
        四、逆城镇化、工业化、三产化的促进政策违背就业一般规律
        五、没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忽视人才开发
        六、政策促进作用有限,就业促进机制缺乏
第六章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及启示
    第一节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
        一、美英模式——高校主导型
        二、日本模式——全员参与型
        三、德国模式——公共服务型
        四、俄罗斯模式——自由放任型
        五、印度模式——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型
        六、韩国模式——政府导向型
    第二节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启示
        一、就业促进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
        二、市场化就业方向相同,政府促进就业的程度不同
        三、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
        四、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
        五、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和行业就业
        六、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八、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计划和就业援助
        九、促进机制不可或缺
        十、各国就业促进效果需要评估借鉴
第七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政策改进与机制构想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改进策略
        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
        二、加强政策宣传,注重监督反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三、科学构建评估体系,及时调整政策力度
        四、实施人才梯度转移战略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
        二、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
        三、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
        四、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
        五、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内容的简单回顾
    第二节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一、未来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要放在首位
        二、"保基本政策落实"是就业促进的主要内容
        三、"强城镇化、工业化、三产化"是就业促进的努力方向
        四、"建促进机制"是就业促进的关键
        五、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扶持公益性创业
        六、探索和完善大学生灵活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
    附录二: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研内容
    附录三: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调研内容
    附录四: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调研内容
    附录五:2009年湖北省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电话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矫正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毕业生就业困难不是高校扩招惹的祸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期望值过高引起的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就业信息不畅通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去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毕业生依然是财富而非负担和包袱

(7)信息专递(论文提纲范文)

1999年:高校扩招成林萍
高校扩招与就业
    扩招的后果
    自主创业之难
“教育GDP”以数字为本, 不是以学生、以教学为本杨东平
政协委员:高校巨额负责与就业难不能怪扩招

(8)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三 解决高校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9)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1.2.2 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文章架构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文章的结构
第二章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关于失业与就业的理论解读
        2.1.1 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就业理论
        2.1.2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就业理论
        2.1.3 从动态的角度——长期就业趋势理论
    第二节 关于失业的模型分析
        2.2.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总量性就业理论分析
        2.2.2 结构性就业理论模型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我国近代大学的建立及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考察
        3.1.1 清末时期
        3.1.2 民国时期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演变
        3.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制度
        3.2.2 指令性计划下的"统包统配"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
        3.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
第四章 关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性就业问题研究
        4.1.1 从量的方面进行考察
        4.1.2 从质的方面进行考察
    第二节 我国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研究
        4.2.1 从非自愿性失业的角度
        4.2.2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
第五章 关于国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供求矛盾研究
    第一节 关于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
        5.1.1 日本大学教育系统概况
        5.1.2 日本大学教育的扩展
        5.1.3 日本大学毕业生总量性就业问题研究
        5.1.4 日本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研究
        5.1.5 日本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采取的策略
    第二节 关于印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
        5.2.1 印度高等教育系统概况
        5.2.2 印度高等教育的扩展
        5.2.3 印度大学毕业生的总量性就业问题研究
        5.2.4 印度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研究
        5.2.5 印度应对大学生就业难所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世界其它一些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5.3.1 英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5.3.2 西班牙大学生就业状况
第六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比较
        6.1.1 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相似点
        6.1.2 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不同点
    第二节 启示与结论
        6.2.1 日本、印度等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6.2.2 本研究的结论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关于日本大学生就业的部分表格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刍议大学生就业难(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回顾
二、大学生创业遭遇“四个不”
    1. 不认同。
    2. 不看好。
    3. 不关注。
    4. 不参与。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策
    1. 在思想认识上要进一步搞好两个转变:
    2. 在政策制定上要进一步倾斜, 让面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享受更多的优惠。
    3. 在就业创业指导上要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校长的
    4. 在舆论宣传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通过报刊、

四、“就业难”是否“扩招”惹的祸(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当前的“两极失衡”——冒荣教授专访[J]. 冒荣,张焱.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1)
  • [2]河北省全日制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 商宁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3]就业困境中提升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J]. 谢洁芬. 科技信息, 2012(20)
  • [4]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综述[J]. 李宇晴. 才智, 2012(06)
  • [5]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安锦. 武汉大学, 2011(04)
  • [6]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矫正的几个问题[J]. 杨广君,李群.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0(06)
  • [7]信息专递[J]. 丹丹. 内蒙古教育, 2010(19)
  • [8]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分析[J]. 王珍.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9]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 姜世健. 南开大学, 2010(07)
  • [10]刍议大学生就业难[J]. 汪鼎喜,汪海燕.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0(02)

标签:;  ;  ;  ;  ;  

“就业难”是“扩招”的错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