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纤维素纤维的纺纱实践

竹纤维素纤维的纺纱实践

一、竹纤维素纤维纺纱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曾勇明[1](2017)在《竹纤维产品的开发》文中认为竹纤维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纤维材料,人称“纤维皇后”、“会呼吸的纤维”,是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天然纤维素纤维,也是近年来开发的唯一凉爽性纤维素纤维,正越来越受到全球各界的关注,从科研院所到商界,已有很多竹纤维及其产品的研究与报道。但人们对竹纤维及其产品的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也就最近几十年的事,其许多性能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对竹纤维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竹纤维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指出了竹纤维之所以能抑菌抗菌、除臭、抗紫外线的原因,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竹纤维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吸湿透气性能、抑菌抗菌性能,竹纤维相关织物拥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环保性能,市场附加值高,开发竹纤维制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竹纤维的可纺性能不是很高,纤维抱合力差,强力低,纺纱和织造困难,尤其是纯纺。本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充分的对纤维性能进行研究,搜索他人相关科研成果进行参考,并进行一系列工艺试验,优选出比较可行的各工序工艺参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竹纤维产品开发工艺流程。竹纤维由于比较蓬松,强力低,抱合力较小,断裂伸长率较大,比电阻大,且容易产生静电,纺纱比较困难,织造也有很大难度,尤其是要纺出高质量的纱线和织出高质量的布匹。在纺纱阶段,对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各个工序的温湿度、设备状态、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实验对比,最终优选出一套完整和可行的工艺方案,尤其在细纱工序,采用新型的先进纺纱技术赛络紧密纺弥补竹纤维本身性能缺陷,设计开发出高支纯竹纤维14.8tex纱线,既保留了竹纤维在性能上的优势,又保证了纱线的可纺性能,而且纱线各项指标均非常优秀。在织造阶段,浆纱时,优化浆料配方,采用环保浆料为主体浆料,既能匹配竹纤维的绿色性能,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织造时为保证织口的稳定,应尽量减少经纱的张力不匀和意外断头,优化织造工艺。另外,在进行该织物开发时还应最大限度地保留竹纤维凉爽舒适的特性。织物中添加柔软剂和少量平滑剂,可提高面料产品的档次和风格。该织物为高支高密织物,是高档内衣的理想面料。生产实践证明,该产品的生产技术措施可行,从实验测试数据来看,面料质量非常好,必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李广成[2](2016)在《基于并粗工序的非均匀性纺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非均匀纺纱的概念,并对其做了详细的介绍,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并条非均匀性纱线和粗纱非均匀性纱线产品,设计并改造粗纱机,生产非均匀性纱线。最后纺制了一系列原料和结构非均匀纱线,比较其外观效果并测试其性能,介绍的非均匀性纺纱方法与技术,可以进一步用于纺纱实践,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介绍了纱线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均匀性混纺纱,并由此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型纺纱方法,还有为了追求个性化而发展起来的非均匀性纺纱,目前产品主要有段彩纱、竹节纱等一系列花式纱;第二部分针对第一部分纺纱技术发展的多样化,提出非均匀性纺纱的概念,即人为控制下,在混纺纱线时,通过各工序的操作获得结构不均匀的纱线或使纤维原料混合不匀而生产的纱线叫非均匀性纱线。按多种原料混入的工序不同可分为:并条非均匀性纱线、粗纱非均匀性纱线、细纱非均匀性纱线;第三部分针对上一部分提出的非均匀性纱线的分类,生产相应的纱线予以例证。介绍了两种在粗纱机上改造并生产粗纱非均匀性纱线的方法,一种是在三罗拉基础上再添加一套后罗拉,另一种是在四罗拉基础上,改变四罗拉驱动为伺服电机控制间歇驱动;第四部分,根据粗纱机第二种设计思路,在实际情况下,组合一套包含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PLC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伺服系统,来驱动四罗拉间歇转动,期间涉及到伺服电机选型,伺服驱动器参数设置、PLC程序设置及相互间的连线和配合,然后组装成品并试运行;第五部分在改造后的粗纱机上,调节各工艺参数进行纺纱试验,测试性能并选择一组性能最优的,工艺设置为伺服电机运行/间歇时间2/1s,条子定量10g/10m,四罗拉速度43r/min;第六部分,生产出一道并条非均匀性纱线、二道并条非均匀性纱线、三道并条非均匀性纱线和混合均匀的环锭纱,与粗纱非均匀性纱线作对比,测试其外观性能和物理性能,与均匀性纱线相比,非均匀性纱线在性能上有一定差距,但颜色多变。粗纱非均匀性纱线和段彩纱相比较,彩段间距较大,彩段颜色趋于两种颜色之间。

夏治刚[3](2012)在《湿热对纤维素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光洁成纱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环锭纺占全世界纺纱总量的80%以上,中国环锭细纱机就有近1亿锭。环锭纺纱最大问题之一是毛羽问题。毛羽过多会导致纱线织造时摩擦力过大、开口不清,织物易起毛起球,织物染色后色差大等问题。针对降低环锭纺纱毛羽,许多新型纺纱方法应运而生,主要有负压集聚纺、机械集聚纺、赛络纺和分束纺等。这些新型纺纱方法共同点是通过机械外力加强纤维控制,提高纺纱质量,且各自存在不足。其中赛络纺和分束纺成本较低,但产品适用范围有限;负压集聚纺不仅安装运行成本高,且对高刚度、高弹性卷曲的纤维集聚纺纱效果差。与上述新型环锭纺纱方法不同,本文以湿热对常见纤维素纤维拉伸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通过在线降低纤维刚度以降低纱线毛羽的“新型柔顺光洁纺纱”方法,研制出安装运行成本低的较成熟柔顺光洁纺纱装置,并成功地应用于棉、苎麻和粘胶纤维的柔洁纱的纺纱实践。采用变温红外光谱(TD-FTIR)、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质谱(TG-DSC-QMS)联合分析技术,对常见纤维素纤维的热稳定性能进行研究。TD-FTIR分析结果表明棉和苎麻纤维在25-210℃温度环境下,短时间暴露未出现严重降解或分解现象,且随温度增加,棉和苎麻内强结合水逐渐散失;温度低于150℃时,粘胶纤维内部大分子结构未发生变化,且随温度增加,粘胶内部强结合水逐渐散失。TG分析结果表明:棉在30-200℃范围内失重对应强结合水散失,250-600℃范围内的失重对应纤维素热降解失重;苎麻在30-250℃范围内的失重对应强结合水散失,280-600℃范围内的失重对应苎麻纤维热降解;粘胶在30-220℃范围内失重对应粘胶样品强结合水散失,在240-600℃范围内的失重对应粘胶样品热降解。棉DSC曲线上有两个吸热峰,65.0℃吸热峰对应棉内部强结合水散失,371.2℃位置吸热峰对应棉热降解;苎麻DSC曲线上第1吸热峰对应强结合水散失,第2吸热峰对应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非纤维素物质降解和纤维素软化,第3吸收峰对应纤维素热降解,第4吸收峰对应未彻底降解物质发生二次降解;粘胶DSC曲线上63℃吸热峰对应纤维内部强结合水散失。QMS分析结果表明:棉高温降解释放出NO、CO2、CH4、C3H4等小分子物质;苎麻热降解释放出O2、NO、C4H7、CH4、C4H3、C3H6、C3H3等小分子物质。采用自制加热装置对常见纤维素纤维的湿热静态拉伸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棉纤维热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升高,棉纤维初始模量先下降,在90℃处初始模量有所上升,然后又下降;加热温度越高,棉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越小。苎麻纤维热拉伸实验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升高,苎麻纤维热拉伸初始模量逐渐降低,纤维断裂强力明显下降,断裂伸长降低。苎麻湿拉伸初始模量降低;这是因为浸湿后的纤维素大分子间氢键束缚力解除,分子链更易运动。苎麻湿拉伸比常态拉伸断裂强度增加,这是因为湿态苎麻拉伸时内部原本剪切、弯曲受力的分子链得以伸直,使得更多伸直分子主链承受拉伸;其次,水分子进入苎麻纤维内部,有助于纤维大分子受力拉伸时发生取向调节,消除应力集中点。与常态拉伸相比,苎麻纤维热湿拉伸初始模量、断裂强力明显下降,断裂伸长有所升高。采用DMA-242型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对常见纤维素纤维的动态热力学(DMTA)’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棉单纤的E’-T曲线、tanδ-T曲线呈现出较大曲线波动,苎麻对应的E’-T曲线、tanδ-T曲线波动较小,这是因为棉纤维具有天然转曲结构,而苎麻纤维较平直。苎麻湿态单纤维起始储能模量比干态单纤起始储能模量低,这说明苎麻单纤维吸湿后,纤维内部大分子链间作用力减弱,弹性和刚度下降。棉和苎麻束纤维DMA表征结果一致呈现出:含4根单纤的纤维束(简称束4)储能模量低于相同条件下含2根单纤的纤维束(简称束2)拉伸储能模量。这是因为相同单位内捻回数相等,束4比束2捻系数大,内层纤维受到外层纤维侧向压力增加,纤维间摩擦增大,受力后弹性回复阻力变大,回复能力下降;另外纤维根数越多,纤维之间接触面积越大,弹性回复时损耗模量较多,储能模量降低。首次以湿热对纤维素纤维的静态、动态拉伸性能研究为基础,创造性地建立了柔顺光洁纺纱方法:对纺纱加捻三角区纤维进行热湿柔化,降低纤维刚度,使得纤维更易弯曲、加捻;同时,柔顺处理工作面与纺纱三角区纤维须条进行接触,形成许多纤维握持点,增加对外露纤维头端的握持,并与加捻转动力、须条牵引力协同作用,将外露纤维端有效地转移进入到纱线体内,降低纱线表面毛羽,改善光洁度。对柔顺光洁纺纱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外露纤维头端越长、纤维刚度在线降低幅度越大,纱线毛羽就越容易通过加捻、扭转进入纱线主体而消除。另外柔顺光洁纺纱过程中,纱条与柔顺光洁处理面接触长度越长,毛羽降低率越高;纺纱速度越低,纱条与柔顺光洁处理面接触时间越久,纱线毛羽降低率越高;柔顺光洁纺纱装置越靠近纺纱三角区,经过柔顺处理面的纱条增加捻回数越多,纱线毛羽降低率越高。当柔洁纺纱过程降低毛羽在纱体上形成局部集聚现象时,降低纱线毛羽会导致纱线主体条干恶化;当柔洁纺纱过程降低毛羽在纱体上以较长螺旋路径进入或紧紧包缠在纱体主干时,就能避免降低纱线毛羽导致丝线主体条干恶化。成功地研制出较成熟柔洁纺纱装置,并对纯棉纱、纯苎麻纱、纯粘胶短纤纱进行柔顺光洁纺纱生产实践。实践结果显示:柔洁棉纱与对应的普通环锭纺原纱相比,纱线毛羽大幅降低,特别是管纱3mm毛羽降低率在60%以上,纱线条干指标不恶化、纱线强伸性能有所改善;柔洁苎麻纱与普通原纱相比,毛羽大幅降低,其中3mm毛羽降低率高达70.45%;与对应的原纱相比,粘胶柔洁纱毛羽大幅降低,其中3mm毛羽降低率高达93.55%。研究了关键柔洁纺纱工艺对柔洁纺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柔洁纺纱装置越靠近环锭纺纱三角区,纱线毛羽降低率越高,纱线强力较高,但由于固定式装置与越脆弱的成纱段接触,越易导致脆弱成纱段受纺纱张力波动而出现牵伸不匀,纱线条干有所恶化;纱条以与柔顺工作面切入线呈右斜(45-60)°夹角的路线进入柔顺工作面时,柔洁纺纱毛羽降低率较高,成纱条干较好,成纱强力较高;与平板状、凹板状柔顺工作面相比,凸板状柔顺工作面所纺柔洁纱毛羽更少;摩擦系数较大的柔顺工作面所纺柔洁纱毛羽较少,成纱条干较差;柔顺工作面与纱条接触紧度越大,柔顺工作面对纱条表面毛羽的握持力越强,表面所纺纱线毛羽较少,但接触过紧易出现较大捻陷效应而阻止捻度上传到纺纱三角区,因此较高接触紧度条件下所纺纱线条干CV较高;其它纺纱工艺条件相同,所纺纱支越细,未成纱区间越长,柔洁纺纱装置接触到的未成纱段长度越长,柔顺光洁纺纱装置降低纱线毛羽的程度和牢度越高。形成了环锭柔顺光洁捻线方法:在普通环锭捻线三角区,施加热湿接触面,对捻线三角区纱线进行热湿处理,使得纱线表面纤维柔性大幅度提高,柔化后的纱线表面毛羽在捻度变化产生的扭转力和接触热湿工作面所产生的握持力共同作用下,更容易捻入到纱体内,并通过纱线汇合后相互抱缠,进一步牢固封锁在股线结构体中。对柔顺光洁捻线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得出:环锭光洁捻线降低毛羽的同时,柔洁股线条干有所改善,主要是因为单纱从前罗拉钳口输出且未达到捻合汇聚前,受到热湿牵伸作用,单纱毛羽降低在纱体上不形成局部集聚现象。采用自制柔顺光洁捻线装置对80英支纯棉单纱进行柔洁环锭捻线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柔顺光洁捻线装置能大幅降低传统环锭捻线的股线毛羽,改善股线条干和强力。

孙浪涛,张一心[4](2011)在《天竹纤维纺纱生产实践》文中提出文章对天竹纤维的性质作了简要介绍,通过原料预处理和设计纺纱工艺,纺制14.8 tex的纯纺纱和天竹/CJ60/40混纺纱,并对纱线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

高秀丽,陈理,刘月梅[5](2010)在《竹浆纤维与细特涤纶混纺工艺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竹浆纤维/细特涤纶混纺纱的生产工艺流程,并根据纤维的特性对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优化了工艺参数,总结了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

李桂景[6](2010)在《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及风格》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一直是中国文化远播全世界最好的名片,甚至直到今天,在西方人眼里丝绸依然是奢侈品的代名词,丝绸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以绢丝与棉、麻、粘胶、天丝等的混纺纱为原料,设计织制了28块绢丝混纺织物,测试与分析了试样的折皱回复性、透气性、透湿性、悬垂性和光泽度等服用性能;采用KES系统评价了试样的风格特征,初步探讨了混纺比、纬密、织物组织以及原料构成对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和风格的影响。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和风格的影响绢丝×绢/棉混纺纱织物与纯绢丝织物相比,棉纤维的加入,织物的折皱回复性变好,透湿性和镜面光泽度变差,悬垂性变好,硬挺度值、平展度值、光滑度值下降,悬垂度值上升。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和风格的影响纬密变化系列织物中,随着纬密的增大,绢丝×绢/棉、绢丝×绢/天混纺纱织物的折皱回复性、透气性、透湿性、镜面光泽度下降,硬挺度值、滑爽度值、光滑度值逐渐增大。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和风格的影响组织变化系列织物中,绢丝×绢/棉、绢丝×绢/天混纺纱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排序为缎纹>平纹>斜纹,透气性和镜面光泽度排序为平纹<斜纹<缎纹,透湿性排序为平纹>缎纹>斜纹,硬挺度值、平展度值排序为平纹<斜纹<缎纹,悬垂度值平纹>缎纹>斜纹。原料构成对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和风格的影响原料构成变化系列织物中,试样绢丝×绢/毛的折皱回复性最好,绢丝×绢/亚麻最差;透气性最好的是绢丝×绢/棉,最差的是绢丝×绢/绒;透湿性最好的是绢丝×绢/绒,绢丝×绢/粘次之;试样绢丝×绢/天的悬垂性最好,绢丝×绢/绒最差;绢丝×绢/粘镜面光泽度最高,绢丝×绢/绒最低;试样绢丝×绢/毛硬挺度、平展度、丰满度最低,悬垂度最高,试样绢丝×绢/绒平展度、滑爽度最高,而悬垂度、丰满度、光滑度最低。

赵春梅[7](2010)在《竹原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纤维的重视与喜爱程度也日益增强。天然竹原纤维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可降解性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关注,并且有望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本文对竹原纤维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并与苎麻纤维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竹/棉纱线的性能随着不同混纺比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混纺比例的竹/棉纱线制成的织物的服用性能,重点分析了不同混纺比对竹/棉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为竹原纤维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研究结果表明:(1)竹原纤维横截面呈现不规则的腰圆形或圆形,内部有大小不一的中腔;纤维纵向表面有裂纹,并且伴有或深或浅的沟槽和明显的竹节,无天然转曲。测试竹原纤维的聚合度、结晶度和取向度,结果表明竹原纤维属于高结晶、高取向、高聚合度的天然纤维素纤维。对竹原纤维的力学性质进行测试,发现竹原纤维的断裂强力离散性较大,断裂强度高,但是断裂伸长率较小,属于高强低伸型纤维。(2)以混纺比为50/50竹/棉纱线为例对竹原纤维混纺纱线纺纱工艺进行了探讨。竹/棉纱线的混纺比例显着影响纱线条干质量。随着纱线中竹原纤维比例的增加,纱线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大,纱线的断裂伸长率下降;纱线条干均匀度越差;纱线的3mm以上长毛羽比例增加,影响纱线后道加工。(3)含竹纤维织物的断裂强度大,断裂伸长率较低,其中混纺比对织物的断裂强度无明显影响,而竹/棉织物断裂伸长率随着竹原纤维混纺比的增加而降低。含竹纤维织物的顶破强力较大,其中混纺比为50/50竹/棉织物的顶破强力最低,30/70竹/棉织物的顶破强力最大。含竹纤维织物的耐磨性能较差,其中织物的质量损失率随着竹原纤维混纺比的增加而上升,织物的耐磨性下降。竹/棉织物的透气性能随着竹原纤维混纺比的增加而增加。竹/棉织物的透湿性能随着竹原纤维混纺比的增加没有较大差异。竹/棉织物的悬垂性能差,随着竹/棉织物中竹原纤维混纺比的增加,悬垂系数不断增大,悬垂性能下降。(4)在竹原纤维诸多优良性能中,抗菌性能是最受瞩目的。通过对自行织造的织物试样进行抗菌性测试,结果表明:竹原纤维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杀菌活性值与抑菌活性值分别为1.2和4.3,具有很好的抑菌性能。对不同混纺比的竹/棉织物进行抗菌性测试,随着织物中竹原纤维混纺比的增加,竹棉织物的抑菌性能也越来越好;但是随着织物中竹原纤维混纺比的增加,杀菌活性值和抑菌活性值的增加速率降低,其中混纺比为30/70竹/棉织物相对于混纺比为20/80竹/棉织物的杀菌活性值增长率为200%,增长率达到最大。论文还针对竹原纤维优良的抗菌性能开发了保健袜。

陈凌燕[8](2010)在《竹浆纤维及其新型纱线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让我们把纺织新材料的开发的目光投向了再生纤维素纤维;而我国丰富的竹材资源和相对匮乏的木材资源,使开发竹浆纤维产品成为充分利用天然纤维素材料的一个新的途径。竹浆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细度、白度与普通粘胶纤维接近,强力较好,且稳定均一,韧性、耐磨性较高,可纺性能优良等特性。竹浆纱线虽然已有初步的的产业化生产,但该纤维新型纱线的系统性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尚缺少深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基于基础研究成果上的产品定位和产品开发方向的研究也较少。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首先研究了竹浆纤维的基本结构和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测试竹浆纤维环锭纱、紧密纱、喷气涡流纱和赛络纱的细度、毛羽、均匀度,显微镜观察纵向外观和横截面外观等来研究纱线的结构。测试竹浆纤维纱线的拉伸性能、弹性、耐磨性和松弛性能等研究纱线的力学性能。测试纱线的芯吸性能研究了纱线的湿传递性能。研究竹浆纤维和竹浆纱线结构对竹浆纱线力学性能和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从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了竹浆纱线的结构和性能,得出如下结论:1、竹浆纤维纵向存在深浅不一的沟槽,横截面为锯齿形,有皮芯结构;吸湿性较好,低于粘胶纤维,与Modal纤维相近;质量比电阻高于粘胶和Modal纤维;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与粘胶纤维相近,低于Modal纤维;断裂伸长率低于粘胶纤维,高于Modal纤维。2、竹浆纱结构研究表明,竹浆高捻纱、紧密纱和赛络纱的纱体比较均匀,毛羽较环锭纱少,MVS纱的纱体均匀度较差;MVS纱3mm以上毛羽最少;竹浆纱线截面都为椭圆形;MVS纱,竹浆纤维向外转移,棉纤维向内转移,紧密纱和赛络纱相反。3、竹浆纤维环锭纱、紧密纱、赛络纱等环锭系统短纤纱,断裂强度均优于自由端纺纱的MVS纱;竹浆新型纱包括紧密、MVS和赛络纱的回弹性都优于高捻纱和环锭纱;对竹浆纱线松弛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消耗各纱线断裂伸长30%形变的情况下,竹浆紧密纺纱线应力松弛现象最严重,赛络纺纱线次之,MVS纱线最小;竹浆环锭纱、高捻纱和紧密纱的耐磨性优于MVS纱。4、纱线结构对竹浆纱线的芯吸性能影响显着,竹浆环锭纱芯吸性能最好,紧密纱次之,MVS纱第三;细度对竹浆纱线的芯吸性能影响不显着。对于各种结构的竹浆纱线,都存在一个临界捻度,当纱线捻度小于临界捻度时,纱线的平衡芯吸高度随捻度的增大而升高,超过临界捻度后,纱线的芯吸平衡高度就随捻度的增加而减小。

詹树改[9](2008)在《竹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纺织品的生产工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提炼出竹纤维纺织的最佳工艺,分析了竹纤维的基本性能和结构,说明了竹浆纤维和竹原纤维的制造过程,探索了竹纤维纯纺,竹棉混纺及包芯纱的纺纱工艺,包括原料的预处理、纺纱工艺流程的选择和开清棉到络筒各工序工艺参数的配置及关键技术措施。讨论了竹浆纤维和竹原纤维的织造工艺。认为无论是竹原纤维还是再生竹纤维,其线密度、长度、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均能满足纺纱织造的工艺要求。开清棉可参考长绒棉的纺纱工艺,梳棉至络筒可参考粘胶纤维的纺纱工艺,各工序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湿度,优选工艺参数,以保证成纱质量。通过对竹纤维面料的工艺设计和性能测试,认为不论是在家用还是服用方面,竹纤维织物都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和特殊的风格。

陈理,杨菲,李季媛[10](2007)在《13.6tex竹纤维/细特涤纶混纺竹节纱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13.6 tex 竹节纱的开发与生产实践,合理设计了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分析了影响竹节纱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认为梳棉应增强梳理和除杂,并合理牵伸分配,选择适当的粗纱捻系数,细纱应注意合理安装竹节装置,控制车速,防止竹节大周期偏移。

二、竹纤维素纤维纺纱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竹纤维素纤维纺纱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竹纤维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竹纤维的发展史
    1.2 发展竹纤维的意义
        1.2.1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2.2 人们日益增长绿色健康生活的必然需求
        1.2.3 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竹纤维织物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竹纤维的简介
    2.1 竹纤维的成分和形态结构
        2.1.1 竹纤维的成分
        2.1.2 竹纤维的形态结构
    2.2 竹纤维的制造过程
    2.3 竹纤维的分类
    2.4 竹纤维的特点
    2.5 竹纤维的用途
第三章 竹纤维纺纱
    3.1 纱线的设计
    3.2 纺纱流程
    3.3 纺纱中所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四章 竹纤维的织造
    4.1 织物规格
        4.1.1 组织表
        4.1.2 用纱定额
    4.2 上机图
    4.3 织前的工艺计算
    4.4 织造流程
    4.5 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五章 试验及分析
    5.1 竹纤维细度及其测定
    5.2 纱线线密度的测定
    5.3 纱线条干和强力的测定
    5.4 纱线捻度的测定
    5.5 坯布疵点格的测定
    5.6 坯布强力的测定
    5.7 坯布无浆干重的测定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并粗工序的非均匀性纺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纺纱的原理及目的
    1.2 混纺纱发展
    1.3 新型纺纱(均匀性纱线)
        1.3.1 转杯纺纱
        1.3.2 紧密纺
        1.3.3 赛络纺
        1.3.4 喷气纺
        1.3.5 摩擦纺
        1.3.6 均匀性纺纱技术的现状
    1.4 新型纺纱(非均匀性纱线)
        1.4.1 花式纱
        1.4.2 段彩纱
        1.4.3 竹节纱
        1.4.4 色纺纱
        1.4.5 介入式纺纱
    1.5 小结
第二章 非均匀性纺纱系统
    2.1 非均匀性纱线
    2.2 粗纱非均匀性纱线
        2.2.1 粗纱机
        2.2.2 粗纱机设计方案
第三章 非均匀粗纱系统
    3.1 伺服系统
        3.1.1 伺服电动机
        3.1.2 伺服驱动器
        3.1.3 PLC控制系统
    3.2 粗纱小样机PLC控制系统开发
    3.3 粗纱机组装及试运行
第四章 粗纱机纺纱试验
    4.1 纺纱工艺过程
        4.1.1 原料选择
        4.1.2 纺纱工艺流程
        4.1.3 纺纱工艺
    4.2 纱线的基本性能
        4.2.1 纱线拉伸试验
        4.2.2 纱线毛羽试验
        4.2.3 纱线耐磨性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几种非均匀性纱线
    5.1 纺纱试验
    5.2 纱线的结构
    5.3 纱线基本性能
        5.3.1 纱线拉伸试验
        5.3.2 纱线毛羽试验
        5.3.3 纱线耐磨性试验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湿热对纤维素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光洁成纱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常见纺织用天然纤维素纤维简介
        1.1.1 常见纺织用纤维素纤维的种类
        1.1.2 棉、苎麻纤维的物质组成成份
        1.1.3 棉、苎麻与羊毛纤维的成纱性能对比
    1.2 环锭纱线毛羽的研究现状
        1.2.1 环锭纱线毛羽的产生
        1.2.2 纱线毛羽的构成
        1.2.3 纱线毛羽对细纱后续加工的影响
    1.3 降低纱线毛羽的新型环锭纺纱方法
        1.3.1 集聚纺纱技术
        1.3.2 赛络纺和分束纺纱技术
        1.3.3 气流包缠环锭纺纱技术
        1.3.4 扭妥纺纱技术
        1.3.5 现有新型环锭纺纱技术特点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湿热对常见纤维素纤维静态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变温红外和热学性能表征
        2.2.3 纤维静态拉伸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天然纤维素纤维材料的变温红外分析(TD-FTIR)
        2.3.2 天然纤维素纤维材料的热重、差热、质谱(TG-DSC-QMS)联合分析
        2.3.3 棉纤维的热拉伸性能分析
        2.3.4 苎麻纤维的热拉伸性能分析
        2.3.5 苎麻纤维的湿拉伸性能分析
        2.3.6 苎麻纤维热湿拉伸性能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常见纤维素纤维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
        2.2.2 粘胶纤维的热学性能表征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粘胶纤维热学性能分析
        3.3.2 单根棉纤维动态热力学(DMA)性能分析
        3.3.3 苎麻单纤维动态热力学(DMA)性能分析
        3.3.4 羊毛单纤维动态热力学(DMA)性能分析
        3.3.5 天然束纤维动态热力学(DMA)性能分析
        3.3.6 常见化学束丝动态热力学(DMA)性能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柔顺光洁成纱模型建立及其机理分析
    4.1 前言
    4.2 环锭柔顺光洁纺纱模型建立及机理分析
        4.2.1 环锭柔顺光洁纺纱模型的建立
        4.2.2 环锭柔顺光洁纺纱机理分析
    4.3 柔顺光洁捻线模型建立及机理分析
        4.3.1 柔顺光洁捻线模型的建立
        4.3.2 柔顺光洁捻线机理分析
    4.4 柔顺光洁成纱毛羽降低影响纱线条干的理论模型
        4.4.1 环锭纱线毛羽影响环锭纱线条干的理论模型
        4.4.2 环锭柔顺光洁纱毛羽降低影响纱线条干的理论分析
        4.4.3 环锭柔顺光洁捻线毛羽降低影响纱线条干的理论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柔顺光洁纺纱技术的应用研究Ⅰ柔顺光洁纺纱装置的研制与纺纱实践
    5.1 前言
    5.2 装置的研发与安装
        5.2.1 装置研发历程
        5.2.2 较成熟柔洁纺纱装置
        5.2.3 较成熟柔洁纺纱装置安装
    5.3 柔洁纺纱装置的棉纺实践
        5.3.1 固定式柔洁纺纱实践
        5.3.2 横动式柔洁纺纱实践
    5.4 柔洁纺纱装置用于降低苎麻纱和粘胶纱毛羽的实践
        5.4.1 实验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柔顺光洁纺纱技术的应用研究Ⅱ柔顺光洁纺纱技术的工艺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柔洁纺纱装置距离前罗拉钳口不同位移的纺纱实验
        6.2.2 纱线以不同纺纱路线进入柔顺工作面的纺纱实验
        6.2.3 不同形态结构的柔顺工作面的柔顺光洁纺纱实验
        6.2.4 不同粗糙度的柔顺工作面的柔顺光洁纺纱实验
        6.2.5 纱条与柔顺工作面在不同接触紧度下的柔顺光洁纺纱实验
        6.2.6 不同纱支和原料品种的柔顺光洁纺纱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柔洁纺纱装置和前钳口在不同距离下的柔洁纺纱结果分析
        6.3.2 纱线以不同纺纱路线进入柔顺工作面的纺纱结果分析
        6.3.3 不同工作面形态的柔洁纺纱装置纺纱结果分析
        6.3.4 不同粗糙度的柔顺工作面纺纱结果分析
        6.3.5 柔顺工作面与纱条在不同接触紧度下的纺纱结果分析
        6.3.6 不同纱支和原料品种的柔洁纺纱毛羽结果分析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柔顺光洁捻线技术的应用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步骤
        7.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浸润式柔顺光洁捻线技术对纱线毛羽性能的影响
        7.3.2 浸润式柔顺光洁捻线技术对纱线条干均匀度指标的影响
        7.3.3 浸润式柔顺光洁捻线技术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附录Ⅵ
附录Ⅶ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申请
致谢

(6)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及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1.1.1 绢纺产品国内外开发现状
        1.1.2 织物服用性能及其风格评价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具体步骤
第2章 试样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1 试样的制备
        2.1.1 试样的设计
        2.1.2 试样的织造
        2.1.3 试样的后整理
    2.2 试样性能的测试
        2.2.1 纱线参数与性能的测试
        2.2.2 织物性能测试
        2.2.3 织物风格的测试
    2.3 各试样参数
        2.3.1 纱线参数
        2.3.2 织物参数
第3章 混纺比、纬密和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的影响
    3.1 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的影响
        3.1.1 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影响
        3.1.2 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3.1.3 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透湿性的影响
        3.1.4 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悬垂性的影响
        3.1.5 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光泽度的影响
        3.1.6 混纺比对绢丝混纺织物风格的影响
    3.2 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的影响
        3.2.1 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影响
        3.2.2 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3.2.3 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透湿性的影响
        3.2.4 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悬垂性的影响
        3.2.5 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光泽度的影响
        3.2.6 纬密对绢丝混纺织物风格的影响
    3.3 织物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的影响
        3.3.1 织物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折皱回复性的影响
        3.3.2 织物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透气性的影响
        3.3.3 织物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透湿性的影响
        3.3.4 织物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悬垂性的影响
        3.3.5 织物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光泽度的影响
        3.3.6 织物组织对绢丝混纺织物风格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3.4.1 混纺比对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影响
        3.4.2 纬密对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影响
        3.4.3 织物组织对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影响
第4章 原料构成对绢丝混纺织物性能和风格的影响
    4.1 折皱回复性
    4.2 透气性
    4.3 透湿性
    4.4 悬垂性
    4.5 光泽度
    4.6 织物风格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1.1 混纺比对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影响
        5.1.2 纬密对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影响
        5.1.3 织物组织对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影响
        5.1.4 原料构成对织物服用性能及风格影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已投稿的论文
致谢

(7)竹原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竹材
    1.2 竹原纤维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竹原纤维性能研究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方法
    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竹原纤维混纺纱线纺纱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3.1 竹/棉混纺纱线纺纱工艺
    3.2 纱线性能测试
    3.3 纱线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竹纤维织物织造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4.1 含竹纤维织物织造工艺
    4.2 含竹纤维织物性能测试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竹原纤维抗菌性能研究
    5.1 抗菌测试方法概述
    5.2 抗菌试验
    5.3 竹原纤维抗菌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竹原纤维产品开发
    6.1 保健袜国内行业分析
    6.2 特色保健袜市场分析
    6.3 竹原纤维保健袜开发及其特点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8)竹浆纤维及其新型纱线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竹浆纤维基本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竹纤维分类与竹浆纤维制备
    2.2 竹浆纤维基本结构和性能测试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浆纱线制备及其结构研究
    3.1 纱线制备技术
    3.2 竹浆纱线结构测试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浆纱线力学性能
    4.1 实验
    4.2 竹浆纱线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竹浆纱线芯吸性能研究
    5.1 实验
    5.2 竹浆纱线芯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项目、发表论文和专利
致谢

(9)竹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纺织品的生产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开发竹纤维产品的意义
    2.国内外的有关研究
第一章 竹纤维概况
    1. 竹纤维自然生长与环保特性
    2. 竹纤维的种类
    3. 竹纤维的制造过程
        3.1 原生竹纤维
        3.2 竹浆纤维
    4. 竹纤维的结构
        4.1 竹纤维的大分子结构
        4.2 超分子结构
        4.3 宏观形态结构
        4.4 微细结构
    5. 竹纤维的化学成分
    6. 竹纤维的基本性质
        6.1 具有较好的吸湿性、透气性
        6.2 天然抗菌性
        6.3 除臭作用
        6.4 防紫外线作用
        6.5 较好的染色均匀性
        6.6 不耐酸碱性
        6.7 较强的耐热性
        6.8 可生物降解性
        6.9 物理机械性能
第二章 竹纤维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
    1. 纯竹纤维产品
    2. 交织、混纺产品
        2.1 竹纤维与真丝混纺
        2.2 棉、竹纤维混纺
        2.3 氨纶、竹纤维包芯纱产品
        2.4 竹纤维与多种纤维的混纺产品
    3. 功能性产品
        3.1 远红外竹浆纤维
        3.2 负氧离子竹纤维
        3.3 芳香竹纤维
第三章 竹浆纤维纺纱工艺研究
    1. 竹浆纤维纯纺特细特纱、细特纱的成纱工艺技术研究
        1.1 原料预处理
        1.2 纺纱工艺流程设计
        1.3 各工序纺纱定量的设定
        1.4 各工序工艺设计及技术措施
    2. 竹浆纤维的混纺性能研究
        2.1 原料选择
        2.2 纺纱工艺流程
        2.3 各工序的工艺配置及技术措施
    3. 竹/棉混纺氨纶包芯纱的纺制
        3.1 原料性能
        3.2 生产工艺分析
        3.3 纱疵控制
        3.4 成纱质量
    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竹浆纤维的织造工艺和产品开发
    1. 服装面料的设计与开发
        1.1 色调与花型的设计
        1.2 纱支的选择
        1.3 密度和紧度的确定
        1.4 织物组织的设计
        1.5 织造主要工艺参数设计
    2. 家纺产品面料的设计
        2.1 色调与花形的设计
        2.2 纱线的选择
        2.3 密度和紧度的确定
        2.4 织物组织的设计
        2.5 织造主要工艺参数设计
第五章 竹原纤维的纺纱工艺分析
    1. 原料预处理
    2. 车间温湿度
    3. 工艺流程
    4. 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
        4.1 开清工序
        4.2 梳理工序
        4.3 并条工序
        4.4 粗纱工序
        4.5 细纱工序
        4.6 络筒工序
结语
参考文献

四、竹纤维素纤维纺纱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竹纤维产品的开发[D]. 曾勇明.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1)
  • [2]基于并粗工序的非均匀性纺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李广成. 青岛大学, 2016(03)
  • [3]湿热对纤维素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光洁成纱中的应用[D]. 夏治刚. 东华大学, 2012(04)
  • [4]天竹纤维纺纱生产实践[J]. 孙浪涛,张一心. 山东纺织科技, 2011(03)
  • [5]竹浆纤维与细特涤纶混纺工艺探索[J]. 高秀丽,陈理,刘月梅. 上海纺织科技, 2010(07)
  • [6]绢丝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及风格[D]. 李桂景. 苏州大学, 2010(01)
  • [7]竹原纤维性能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赵春梅. 东华大学, 2010(08)
  • [8]竹浆纤维及其新型纱线结构与性能研究[D]. 陈凌燕. 东华大学, 2010(08)
  • [9]竹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纺织品的生产工艺分析[D]. 詹树改. 苏州大学, 2008(04)
  • [10]13.6tex竹纤维/细特涤纶混纺竹节纱的研制[A]. 陈理,杨菲,李季媛. 第十四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 2007

标签:;  ;  ;  ;  ;  

竹纤维素纤维的纺纱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