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族家具特点初探

藏族民族家具特点初探

一、西藏民族家具特征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丹增贡佩[1](2021)在《西藏传统纹样在当代藏式家具中的运用 ——以拉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根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民族手工业发展规划》中指出了对西藏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及市场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性。藏式家具的类型在宏观上可以分为传统藏式家具与当代藏式家具,笔者在论题中结合自身成长背景和对西藏传统工艺理论知识的积累,作为撰写此篇论文的基本出发点,试图对本民族当代藏式家具在传统纹样上的运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本论文以西藏传统纹样在当代藏式家具中的运用为主题,艺术设计为理论基础,以拉萨市为例的藏式家具为调查对象,结合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风格等综合因素,对传统藏式家具与当代藏式家具的色彩、造型与结构、纹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与实地研究调查。与此同时,笔者对当代藏式家具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点作出了总结,希望能够对当代藏式家具的现状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论文的主要框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开头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通过对藏式家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论文的写作打好研究基础;第二章为藏式家具的概念界定与区域分布,主要论述概括了传统藏式家具与当代藏式家具的界定,以藏式家具的销售点与生产点的区域分布;第三章为藏式家具的种类与纹样的种类,概述了藏式家具的种类分为藏桌、藏柜、藏床已经其他家具,纹样的种类分为人物、动物、植物、符号、几何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第四章为传统藏式家具与当代藏式家具的比较,对两种不同风格的家具的彩色、造型与结构、纹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比较。第五章为传统纹样对当代藏式家具的影响,分别说明了传统藏式家具与当代藏式家具的概念与时间界定,并阐述了传统纹样的色彩、造型与结构对当代藏式家具的影响。第六章为当代藏式家具的发展趋势,本章对藏式传统纹样在未来发展趋势中的特点进行了分类与总结,最后,笔者对于西藏传统纹样在当代藏式家具中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甄浩[2](2021)在《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等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通过总结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背后的因素,对藏族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进行扩充,为研究藏族民居建筑提供资料,为地域创作实践提供思路。首先,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拉萨自然人文环境、拉萨农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并汇总了拉萨历史民居以及新建民居的基础资料。之后,本文运用了建筑类型学、社会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并分析了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从总体布局与体量、房屋格局与布置、功能特征、材料构造与结构、室内外装饰和室内热环境六个方面总结了不同时段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社会行为学理论,从群体性模仿行为的视角分析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背后的原因。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从室内物理环境变化和室外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地居民的室内外活动变化。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中,部分特征得以保留,部分特征发生变化,而其中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1、院落空间和建筑体块变的单一;2、建筑体量变高变大;3、室内核心空间发生了偏离;4、家具布置变的宽松;5、院落空间的功能多样性降低,室内空间的功能专一性加强;6、建筑材料、细部构造和结构趋向现代化;7、室内外装饰的位置、色彩和图案发生变化;8、新建民居的室内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提高。通过分析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发现: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是民居建筑演变的前提条件,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是民居建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观念是民居保留部分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的研究,发现了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失现象和盲目模仿现象。针对目前拉萨民居演变特征及因素,在今后的民居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居民的现实空间需求,通过合理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特征元素,为居民提供既满足生理需求又满足心理需求的民居建筑方案,为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和传承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做努力。

苗健[3](2021)在《河湟地区传统藏族民居檐廊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族传统建筑有别于其他民族建筑且风格十分独特,尤其是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条件下都孕育出迥异的建筑类型。所谓的河湟地区是指在甘肃的西南部和青海东南部,黄河与其支流湟水之间的这片土地。从地理形态上看这片区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单元。由于这里自古就是中原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盘踞之地。扎根在该地区的藏族受到中原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其民族风俗以及住居文化上已经与汉文化有所交融。檐廊空间作为河湟地区传统藏族民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空间类型,其产生与发展与藏族文化以及汉族文化的交融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这一空间的研究对于藏族民族迁徙以及民族文化交融的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以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中的檐廊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类型学、现象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在对该地区民居以及居民生活方式深入调研后,对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进行了由外而内的梳理。首先是对檐廊空间的外部界面研究,其次是内部空间形态的研究,再次是与民居其他空间关系和檐廊空间内部的空间关系的研究总结。最终得到线性、中介性、边缘效应、公共性这四种空间特性。除此之外,在纯粹的空间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宗教文化,揭示檐廊空间在不同活动背景下承载的内容。从而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具备现实意义。最后,在由表及里的研究逻辑之外,再次扩大研究视角,通过与河湟地区藏族民居相似的其他民居中檐廊空间特点的横向对比,进一步验证前文中对于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一些特性的论证,夯实研究成果。通过归纳总结,将檐廊空间的空间特性与现有活动内容的梳理归纳得到以下两种结论:一方面空间特性的多样化使得檐廊空间成为民居中生活生产活动最为丰富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多样的空间特性、丰富的空间活动、宜人的空间比例共同造就了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的檐廊空间。同时这三种因素环环相扣,也从多方面体现了该地区藏族独特的住居文化。这对于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的研究和保护也有着较大的意义。最后,结合现有研究内容,对梳理出的调研期间河湟地区传统藏族民居檐廊空间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尝试性解决。首先,一方面通过调研了解现阶段存在问题的种类,一方面通过问答和资料查阅梳理问题本后可能的原因。其次从檐廊空间平面适应性、阳光间改造合理性、民族文化正确认识观这三个方面入手,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三个结论:1.檐廊空间平面应顺应自然有的放矢。2.阳光间改造不能较好的改善室内热环境,且这一改造与村民本身的改造动机也不符。笔者也尝试性的在本文中设计了一种满足空间特性的封闭式檐廊空间。3.民族住居文化应该正确引导,逐步消除消费文化对传统民居带来的冲击。

李炎竹[4](2021)在《蒙古包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历史,在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长河中,蒙古包随之产生、变化和发展。它与牧民的生活起居、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活动等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到套脑、哈纳、乌尼,小到每一个传统装饰花纹,都蕴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它成熟的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和装饰花纹都形象地反映出游牧民族的传统民族特色。目前,虽然有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历史发展、地区对比、环境保护、建筑结构等角度入手撰写了大量蒙古包相关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料,但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去探讨蒙古包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的居住形式也逐渐转变为定居的居住形式,这就导致传统蒙古包在发展上受到一定阻碍。因此,针对传统蒙古包的建筑结构、搭建技艺、传统装饰以及这些要素内在蕴含的蒙古族历史民俗文化,提出系统且可行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人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实地考察、参观展览和走访专家的方式,在对传统蒙古包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梳理的同时,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毡帐建筑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它们在当下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分析。文章以空间的角度为切入点,对蒙古包建筑空间结构、内外空间布局和装饰文化进行梳理研究。尝试将结构、布局和装饰纹样置于蒙古包建筑空间中,使之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结合建筑学、心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根据它们在蒙古包空间秩序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对它们的实际功能、象征性和对蒙古游牧民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所以,这一选题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对传统蒙古包文化较为浅显的研究,而是对蒙古包建筑及其内在传统文化系统且全面的研究。基于对蒙古包传统文化的研究,笔者进一步分析蒙古包与新疆毡包、西藏黑帐篷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装饰色彩、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个性与共性,总结出我国西北地区传统毡帐建筑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以蒙古包为例做进一步探讨,强调蒙古包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对当今社会审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蒙古包传统文化活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蒙古包传统审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在现当代多元文化冲击的大环境下,蒙古包建筑空间及其传统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人希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准确反映出蒙古包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蒙古包传统文化相关研究领域起到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

王明鸿[5](2021)在《香格里拉地区藏式家具创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藏族家具因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在家具艺术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审美艺术。家具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共存一体,它的产生、发展必定受到其他领域文化的影响。家具装饰则是家具文化的体现与物质表达。藏族家具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它的发展历史,是随着藏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解放以前,藏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制度,使得藏族家具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加之其地处中亚,与国内中原地区、印度、尼泊尔等交流密切,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藏族人民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由此藏族家具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征。香格里拉由于海拔高于3000米虽然在行政单位上属于云南省,但是地理位置上却属于青藏高原,根据地理位置划分是五大藏区之一,但又与其它四个藏区情况不同,它地处云南,香格里拉藏区周边存在着其它少数民族,所以香格里拉地区藏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它少数民族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迪庆地区藏区的独特的藏式家具,并与时俱进的重新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藏式家具。目前,香格里拉地区的家具与其它藏区的藏式家具基本相近,在一些细节上受到周边民族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看,香格里拉藏式家具长期发展中变化不大,不管是造型上还是装饰纹样上都是沿用传统的藏式家具的造型和纹样,藏式家具变化较小。论文以藏族传统家具的装饰研究为切入点,借助了调查法、归纳整理法、系统分析法,对藏族传统家具的分布、形制结构、使用功能和装饰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首先,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收集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对藏式家具品类进行归纳整理,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目标将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按功能、造型进行归纳。其次,从材料、结构、工艺以及制作工具入手,分析藏式家具材料的特征,分类整理藏式家具的传统结构,系统地归纳出藏式家具传统的工艺制作方法。此外,通过对比研究,对藏式家具的装饰题材、装饰手法、装饰部位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为现代藏式家具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在论文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出几款符合现代审美和现代生活的现代藏式家具。

赵泽源[6](2020)在《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越来越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在改造翻新或重建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纵使相关部门已经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民居改造中加入了民族传统建筑元素,但是对于民族传统元素的随意堆砌、胡乱使用以及把握不当也使得当地的建筑风貌混乱不堪,这些现象在藏文化地区尤为明显。本文将研究范围确定在香格里拉地区,以该地区藏族民居的文化要素特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阅读文献、对比归纳等不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首先以数次调研为基础,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对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自然、人文环境,独特的民居类型做了详细的介绍。之后,通过分析藏族民居建筑文化几个主要的方面,得出藏族民居文化是如何在藏族民居上投射与表现的,以及归纳出这种表现与投射的媒介——藏族民居文化要素。再之后,从民居文化要素分类的色彩、装饰、空间、信仰寄托物与防御性,五个方面分别具体研究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每一类文化要素,对其相关属性进行逐一细致分析。最后,在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的分析的基础上,对香格里拉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的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总结,并分别从外部氛围、内部体验和情感需求三个大的方面进一步归类提炼当地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的总体表达特征,从而更直观整体地对民居文化要素特征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也对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特征的当代表达的可能性做出探讨。通过对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特征研究,本文希望对香格里拉地区风格建筑的设计与改建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对其他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研究产生一定的启发。

梁珺娅[7](2020)在《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甚至是小乡村都建设有寺庙,普通民众会自发在特殊的节日去供奉佛像、向神佛祈祷心中某种愿望的达成。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较为特殊,藏传佛教自元代开始传入,融入到汉地文化中,北京藏传佛教寺庙凝结了深刻的教义,反映了社会背景,是汉族与藏族宗教和文化长期融合的巨大成就,寺庙装饰构件既承载了雪域高原的藏民族的文化,也展现了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寺庙装饰的布局、色彩、原材料的选择等传达出北京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从中深入挖掘可以探究藏传佛教传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地区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等融合的精髓。并且寺庙的建立首先便是源于宗教目的,寺庙装饰的设置也是基于宗教教义的价值取向,各所寺庙装饰设计营造出一套独特的含有地域文化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并且结合普通市民的日常宗教活动需求以寺庙装饰构件方式呈现出来,这正是藏传佛教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主要特点之所在。本文对于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探究,吸取其设计理念精髓,为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提供灵感来源,也提供了相应的素材,有利于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相结合营造中式风格的现代室内空间。本文通过对北京多所藏传佛寺装饰艺术风格的深入研究,结合藏传佛教教义和社会风俗文化,详细论述装饰的材质、色彩、内涵等内容,分析其在寺庙整体空间氛围营造中的作用,并且提出对藏传佛寺装饰实体的保护、利用建议。论文的最后将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客厅环境设计中,设计出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客厅空间。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历代寺庙修建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历任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施行的政策有所不同,所以反映在不同寺庙的装饰都会有所区别。本论文考察对象为北京市内几所藏传佛教寺庙,如:雍和宫、西黄寺、妙应寺等寺庙的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装饰艺术为主,其寺庙装饰具有地域代表性,以此突出重点和典型性。

尹克治[8](2020)在《拉萨老城冲赛康街道平民住宅类型及更新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平民住宅作为拉萨老城内世俗建筑中的一种居住类型,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不仅是物质的载体,还承载着老城人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各项利好政策的实施,老城历经多次更新,外来人口大幅增加,生活场景变得尤其复杂,是以老城内建筑,尤其是以冲赛康为代表的平民住宅不仅始终给人一种“杂、乱、混”的视线错觉与固有表象,而且此印象还广泛存在于各行业、各领域的不同人群中。本文以冲赛康平民住宅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杂、乱、混”背后所蕴含的传统建筑类型,得出结论冲赛康平民住宅实质是一个3+1种类型的统一多样的民居系统,在更正错觉认知的同时综合多种方法分析其更新现状,立足于承传、保护传统经典藏式建筑文化,明确更新的主要问题,分析成因,并初步提出“立足于用”与“适度还原”的双重保护原则和相应策略,以求能够保护这座文化正在让位于经济的拉萨老城区,同时也为整个拉萨老城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伟大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基于此,本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论文研究之背景、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说明及研究方法,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介绍基本概况,对其空间位置和总体布局做基本情况说明,并重点追溯其历史沿革及相应的建筑特征,解析出冲赛康街道及老城的重要性及“文化正统性”。第三章基于相应的分类方法对平民住宅建筑类型进行廓清,划分为独栋式、集合式、院落式三大类型住宅,并得出衍生的第四种类型——店铺式。继而探究每种类型之个性与共性特征。第四章基于第三章的研究基础,进一步阐释平民住宅建筑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分为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第五章从群体空间、街区空间及单体建筑三方面对其更新现状进行分析,厘清冲赛康及其平民住宅在新时代下更新后的各种“新表现”。第六章立足于保护、承传传统经典藏式建筑文化,明确更新后出现的主要问题,继而从政府层面、平民自身及相关从业人员三个角度分析其成因,并进一步地给出一定的建议与措施。最后对本项研究进行归纳与展望,总结文章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赵逸秋[9](2019)在《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檀香,取材于檀香植物的心材,从古至今都是珍稀昂贵的芳香材料,属于古老的国际贸易货品。檀香虽不是中国的原生植物,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檀香文化。檀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在社会生活、宗教祭祀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及至宋元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檀香成为不可或缺的消费品。漫长岁月中,古人凭借勤劳和智慧形成了檀香制作、加工的独特技艺,积累了大量利用经验,对檀香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社会风俗上,还体现在医学、宗教,甚至美学、价值观上。古代中国的檀香基本依赖进口,包括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进行檀香植物栽培,而真正的规模化商业性栽培到上世纪60年代才得以实现。首先,论文着眼于檀香的引种栽培研究,围绕“古代中国是否成功引种栽培檀香”这个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究和考证。此前学术圈的主流观点认为,檀香不产自中国,古代也从未引种栽培成功过,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在广东引种培育成功。本论文详细考察檀香的植物学内涵,包括种类、性状和地理分布等,阐明檀香的源流,理清檀香和檀香植物的关系。本人通过搜集、整理、查询古代中国福建、广东和云南等地的地方志和其他古籍文献,从农业技术角度,探讨古代中国引种栽培檀香的地域、技术等问题,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并考证到古代檀香的栽培种植方法。接着,全面梳理古代中国引种栽培檀香的方法、手段,加工、利用檀香的技术和工艺,试着从日常生活、宗教活动和传统医学的角度梳理古代人民利用檀香的历史。还系统的梳理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檀香贸易历史,从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的角度分别考述、归纳,探寻以檀香贸易为载体的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交流。按照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之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阶段,论述檀香朝贡贸易的特点,分析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檀香朝贡贸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檀香折射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包括古代文人士大夫对檀香的品鉴美学,檀香与佛教东传的关系,檀香为承载的中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动交流,中国进口檀香后对中亚、东南亚的二次反向输出,古代中国从檀香消费市场到转运市场的角色嬗变,西方国家介入对华檀香贸易与太平洋岛屿檀香新属的发现,传统檀香加工技艺在当代的沿袭与传承等等。最后,揭示中国古代檀香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给檀香文化当代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胡名芙[10](2019)在《论西藏传统家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西藏传统家具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朵奇葩。家具总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西藏传统家具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家具风格。本文将西藏传统家具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滥觞及缓慢发展时期,肇始演进时期和兴盛发达时期,深入分析三个时期西藏传统家具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二、西藏民族家具特征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民族家具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传统纹样在当代藏式家具中的运用 ——以拉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
    3.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藏式家具概念的界定与区域分布
    2.1 藏式家具概念的界定
        2.1.1 传统藏式家具与当代藏式家具
    2.2 藏式家具区域分布
第三章 藏式家具种类与纹样的种类
    3.1 藏式家具的种类
        3.1.1 藏桌
        3.1.2 藏床
        3.1.3 藏柜
        3.1.4 其他家具
    3.2 纹样的种类
        3.2.1 人物纹样
        3.2.2 动物纹样
        3.2.3 植物纹样
        3.2.4 符号纹样
        3.2.5 几何纹样
第四章 传统藏式家具与当代藏式家具的比较
    4.1 色彩的比较
    4.2 造型与结构比较
    4.3 纹样运用的比较
第五章 传统纹样对当代藏式家具的影响
    5.1 色彩
    5.2 直接运用纹样元素
    5.3 造型与结构
第六章 当代藏式家具的发展趋势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2)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调研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标
2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背景
    2.1 拉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1.4 社会经济
    2.2 拉萨农村情况介绍
        2.2.1 拉萨村庄基本概况
        2.2.2 拉萨农村经济发展
    2.3 相关政策与法规
        2.3.1 国家政策
        2.3.2 地方政策
    2.4 现状调查研究概述
        2.4.1 调研情况概述
        2.4.2 调查内容
        2.4.3 调查方法
        2.4.4 调研成果
    2.5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阶段研究
        2.5.1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划分时段依据
        2.5.2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3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4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3.1.1 总体布局
        3.1.2 建筑体量
    3.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3.2.1 空间格局
        3.2.2 室内家具布置
    3.3 功能特征
        3.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3.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3.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3.4.1 建筑细部构造
        3.4.2 建筑结构形式
    3.5 装饰图案与色彩
        3.5.1 室外装饰
        3.5.2 室内装饰
    3.6 室内热环境
        3.6.1 测试信息
        3.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4.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4.1.1 总体布局
        4.1.2 建筑体量
    4.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4.2.1 空间格局
        4.2.2 室内家具布置
    4.3 功能特征
        4.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4.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4.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4.4.1 建筑细部构造
        4.4.2 建筑结构形式
    4.5 装饰图案与色彩
        4.5.1 室外装饰
        4.5.2 室内装饰
    4.6 室内热环境
        4.6.1 测试信息
        4.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5.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5.1.1 总体布局
        5.1.2 建筑体量
    5.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5.2.1 空间格局
        5.2.2 室内家具布置
    5.3 功能特征
        5.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5.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5.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5.4.1 建筑细部构造
        5.4.2 建筑结构形式
    5.5 装饰图案与色彩
        5.5.1 室外装饰
        5.5.2 室内装饰
    5.6 室内热环境
        5.6.1 测试信息
        5.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
    6.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的演变
        6.1.1 空间趋向单一
        6.1.2 体块趋向整体
        6.1.3 体量趋向变大
    6.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的演变
        6.2.1 格局趋向集中
        6.2.2 家具变多变大
    6.3 室内外功能特征的演变
        6.3.1 庭院功能多样性降低
        6.3.2 室内功能专一性加强
    6.4 主体材料、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的演变
        6.4.1 材料更替
        6.4.2 构造做法改变
        6.4.3 结构转变
    6.5 装饰图案与色彩的演变
        6.5.1 室外装饰位置改变
        6.5.2 室内装饰色彩和图案变多
    6.6 室内热环境的演变
        6.6.1 案例平面
        6.6.2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温度降低
        6.6.3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湿度提升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尽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拉萨民居调查问卷
致谢

(3)河湟地区传统藏族民居檐廊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课题研究的地域范围
        1.2.2 课题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3.1 庄廓民居研究的相关概述
        1.3.2 檐廊空间研究的相关概述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6.1 课题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2.檐廊空间的源与流
    2.1 “廊”“檐廊”与“檐廊空间”的关系
        2.1.1 廊的概念
        2.1.2 檐廊的概念
        2.1.3 檐廊和檐廊空间的关系
    2.2 檐廊发展的历史脉络
        2.2.1 檐廊的初生期
        2.2.2 檐廊的发展期
        2.2.3 檐廊的成熟期
    2.3 传统檐廊的演变
        2.3.1 传统檐廊功能特点的演变
        2.3.2 传统檐廊结构特点的演变
        2.3.3 传统檐廊空间特点的演变
        2.3.4 传统檐廊装饰特点的演变
    本章小结
3.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的形成与特点
    3.1 檐廊空间在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中的界定
    3.2 檐廊空间形成的脉络
        3.2.1 藏族传统庄廓民居的形成
        3.2.2 檐廊空间在藏族传统庄廓民居中的形成
        3.2.3 檐廊空间在藏族传统庄廓民居中的发展
    3.3 檐廊空间界面的构成与特点
        3.3.1 檐廊空间界面的构成
        3.3.2 不同空间界面的构成特点
        3.3.3 不同空间界面的装饰特点
    3.4 檐廊空间的形态
        3.4.1 平面视角下的檐廊空间形态分类
        3.4.2 竖向空间视角下的檐廊空间形态分类
        3.4.3 空间比例视角下的檐廊空间形态分类
    3.5 檐廊空间与民居中其他空间的关系
    3.6 檐廊空间内部的空间关系
    3.7 檐廊空间的特性
        3.7.1 线性
        3.7.2 中介性
        3.7.3 边缘效应
        3.7.4 公共性
    本章小结
4.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承载的活动及作用
    4.1 檐廊空间承载的活动
        4.1.1 檐廊空间的功能性
        4.1.2 檐廊空间在自然环境影响下承载的活动
        4.1.3 生活习惯影响下承载的活动
    4.2 檐廊空间具备的作用
        4.2.1 线性特性下对私密性的保护
        4.2.2 中介性特性下对不同空间的过渡
        4.2.3 边缘效应特性下对活动区域的重新解读
    4.3 宗教文化下檐廊空间存在的意义
        4.3.1 藏族“自然观与天神观”下檐廊空间存在的意义
        4.3.2 藏族“神圣中心、三界观、曼荼罗意向”下檐廊空间存在的意义
        4.3.3 藏族“洁净观”下檐廊空间存在的意义
    本章小结
5.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与其他民居檐廊空间的比较解析
    5.1 “该地区其他民族”与“其他民居”概念的定义
    5.2 “其他民居”概念下不同民居檐廊空间特点的阐述
        5.2.1 关中民居檐廊空间
        5.2.2 丽江纳西族民居与白族民居檐廊空间
        5.2.3 北京四合院民居檐廊空间
        5.2.4 晋派民居檐廊空间
        5.2.5 宁夏临夏回族民居檐廊空间
    5.3 不同民居檐廊空间与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的对比
        5.3.1 檐廊空间界面构造的差异
        5.3.2 檐廊空间界面装饰的差异
        5.3.3 三视角下的檐廊空间形态的差异
    5.4 不同民居檐廊空间异同总结
    5.5 不同民居檐廊空间差异性的原因
        5.5.1 空间界面差异性的原因
        5.5.2 空间形态差异性的原因
    本章小结
6.当前藏族传统民居中檐廊空间的困境及更新策略
    6.1 当前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现状
    6.2 当前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的困境及原因
        6.2.1 基于自然环境的困境与原因
        6.2.2 基于技术材料更新的困境与原因
        6.2.3 基于传统文化引导的困境与原因
    6.3 当前藏族传统民居檐廊空间的更新策略
        6.3.1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檐廊空间进深调整与阳光间改造提升
        6.3.2 基于技术材质的新材料新技术优化及综合运用
        6.3.3 基于文化传承的檐廊立面风貌复原与针灸式保护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一 研究生其间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
致谢

(4)蒙古包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蒙古包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一)蒙古包的追溯
        1.自然因素的影响
        2.历史因素的影响
        3.经济的发展
    (二)时空中的蒙古包
        1.原始社会时期
        2.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二世纪毡帐建筑
        3.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毡帐建筑
    (三)蒙古包现状
        1.传统蒙古包
        2.新型蒙古包
        3.大众心目中的蒙古包
二、蒙古包结构的象征寓意
    (一)蒙古包的建筑结构
        1.结构及其象征寓意
        2.结构在空间中的作用
    (二)蒙古包的内部空间
        1.圆形空间的象征寓意
        2.内部空间布局及其象征寓意
    (三)蒙古包的外部空间
        1.外部空间及其象征寓意
        2.蒙古包的“灰色区域”
        3.蒙古包与草原环境的融合
三、蒙古包装饰的文化表征
    (一)蒙古包色彩中的文化内涵
        1.蒙古包结构和家具用色
        2.蒙古包建筑基色
        3.蒙古包建筑中的其他常用色
    (二)蒙古包装饰中的文化内涵
        1.蒙古包内部装饰的文化内涵
        2.蒙古包外部装饰的文化内涵
    (三)艺术中的蒙古包形象
        1.绘画中的蒙古包形象
        2.音乐中的蒙古包形象
        3.文学作品中的蒙古包形象
四、蒙古包与毡帐的审美对比
    (一)不同区域毡帐建筑审美对比
        1.与新疆地区蒙古包对比分析
        2.与西藏地区毡帐对比分析
    (二)蒙古包传统文化发展困境
        1.环境的制约
        2.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
        3.多元文化的冲击
        4.蒙古包文化特色削弱
    (三)蒙古包审美文化发展建议
        1.保护传统文化,发扬旅游潜能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3.坚持文化特色,保持独特审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1
附录2

(5)香格里拉地区藏式家具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家具概念
        1.1.2 传统少数民族家具
        1.1.3 藏式家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学术研究现状
        1.3.3 香格里拉地区藏式家具发展现状
    1.4 选题意义
    1.5 调查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藏式家具文化背景及起源发展
    2.1 藏式家具发展地理文化背景
        2.1.1 自然崇拜出现
        2.1.2 苯教发展
        2.1.3 佛教入滇及云南藏区文化发展
    2.2 藏式家具起源与发展
        2.2.1 早期时代
        2.2.2 吐蕃时期
        2.2.3 唐末至宋朝时期
        2.2.4 元明清时期
        2.2.5 近代时期
    2.3 香格里拉藏区藏式家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藏式家具造型工艺
    3.1 藏式家具造型特点
        3.1.1 低矮箱柜式造型
        3.1.2 直线造型为主,中心对称布局
        3.1.3 家具体积偏大
        3.1.4 造型小结
    3.2 藏式家具主要工艺与材料
        3.2.1 藏式家具材料
        3.2.2 藏式家具工艺
        3.2.3 工艺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藏式家具色彩与纹样
    4.1 藏式家具主要色彩构成
        4.1.1 色彩选用特点
        4.1.2 色彩搭配手法
        4.1.3 色彩内涵
        4.1.4 审美特点
        4.1.5 色彩小结
    4.2 藏式家具主要纹样
        4.2.1 文字类纹样
        4.2.2 植物纹样类
        4.2.3 动物纹样类
        4.2.4 人物纹样类
        4.2.5 器物纹样类
        4.2.6 几何纹样类
        4.2.7 纹样小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藏式家具创新设计
    5.1 现代藏式客厅家具设计
        5.1.1 茶几设计
        5.1.2 罗汉床设计
        5.1.3 储物柜设计
        5.1.4 电视柜设计
        5.1.5 客厅家具环境设计
        5.1.6 现代藏式客厅家具设计小结
    5.2 现代藏式餐厅家具设计
        5.2.1 餐桌餐椅设计
        5.2.2 花几设计
        5.2.3 餐厅储物柜设计
        5.2.4 餐厅家具效果图
        5.2.5 现代藏式餐厅家具设计小结
    5.3 新藏式家具设计探讨
        5.3.1 椅子设计
        5.3.2 办公桌设计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缘起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4.3 相关研究评价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研究方法
    1.7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状况综述
    2.1 香格里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2.2 香格里拉地区人文地域环境
    2.3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特点
        2.3.1 村落布局
        2.3.2 传统民居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的提取
    3.1 藏族民居文化的概念界定
    3.2 藏族民居文化分析
        3.2.1 时空观文化
        3.2.2 自然崇拜观
        3.2.3 安全与领域观
        3.2.4 洁净观
    3.3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的生成
        3.3.1 色彩
        3.3.2 装饰
        3.3.3 空间
        3.3.4 信仰寄托物
        3.3.5 防御性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分析
    4.1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外部整体色彩分析
        4.1.1 整体色彩的组合与文化
        4.1.2 整体色彩饱和度分析
        4.1.3 整体色彩面积占比分析
    4.2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装饰分析
        4.2.1 装饰的基本组合
        4.2.2 装饰的分布规律分析
        4.2.3 装饰的手法与风格分析
        4.2.4 装饰的题材分析
    4.3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空间分析
        4.3.1 空间的构成
        4.3.2 空间的横向平面布局分析
        4.3.3 空间的纵向文化分层分析
    4.4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信仰寄托物分析
        4.4.1 信仰寄托物的构成
        4.4.2 室内外信仰寄托物的特征分析
    4.5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防御性分析
        4.5.1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防御环境
        4.5.2 可达性分析
        4.5.3 防御构筑物分析
    4.6 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与其他地区藏族民居的对比
        4.6.1 整体色彩对比
        4.6.2 装饰对比
        4.6.3 空间对比
        4.6.4 信仰寄托物对比
        4.6.5 防御性对比
    本章小结
第5章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特征的生成及当代表达探讨
    5.1 文化要素特征生成与当代表达的原则
        5.1.1 文化要素特征生成的原则
        5.1.2 文化要素特征当代表达的原则
    5.2 文化要素特征的生成
        5.2.1 外部整体色彩特征的生成
        5.2.2 装饰特征的生成
        5.2.3 空间特征的生成
        5.2.4 信仰寄托物特征的生成
        5.2.5 防御性特征的生成
    5.3 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整体意象
        5.3.1 含蓄朴素的外部氛围
        5.3.2 亲切内聚的内部文化体验
        5.3.3 融合信仰与民俗生活的情感需求
    5.4 文化要素特征的当代表达
        5.4.1 文化要素形象的可识别性与感观特征
        5.4.2 文化要素形象的象征性表达
        5.4.3 文化要素感观特征的印象与氛围再营造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选题、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选题
        1.3.2 论文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1.5 研究对象的界定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未尽事宜
第二章 北京藏传佛教缘起与寺庙兴建
    2.1 元、明、清三代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传播及佛寺的兴建
        2.1.1 元朝(尊崇扶持,广建佛寺,设宣政院)
        2.1.2 明朝(僧官制度,广行诏谕,多封众建)
        2.1.3 清朝(加大控制,因俗而治,金瓶掣签)
    2.2 北京现存藏传佛寺概述
    2.3 北京现存藏传佛寺的分布
第三章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形成轨迹及发展进程
    3.1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概况
    3.2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基本特点
    3.3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形成的地域条件及特点
        3.3.1 北京地理概况
        3.3.2 北京气候特征
        3.3.3 北京藏传佛寺的择址
第四章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内容
    4.1 屋顶及天花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1.1 吻兽
        4.1.2 宝瓶
        4.1.3 天花
    4.2 梁柱、雀替、斗拱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2.1 梁柱
        4.2.2 雀替
        4.2.3 斗拱
    4.3 门、窗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3.1 门
        4.3.2 窗
    4.4 墙体装饰及其设计艺术特征
        4.4.1 外墙装饰
        4.4.2 壁画
        4.4.3 唐卡
第五章 寺庙装饰对空间氛围的营造
    5.1 寺庙装饰的空间建构作用
    5.2 寺庙装饰的色彩及材质表达作用
    5.3 寺庙装饰的文脉线索作用
第六章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的保护和应用
    6.1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保护和利用的现实意义
        6.1.1 延续装饰的历史文化价值
        6.1.2 扩展北京传统文化内涵
        6.1.3 为现代环境设计提供灵感
    6.2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6.2.1 注重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6.2.2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6.2.3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6.3 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拉萨老城冲赛康街道平民住宅类型及更新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相关概念说明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相关概念说明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4 相关研究评述
    1.5 主要解决问题与研究方法
        1.5.1 主要解决问题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冲赛康街道基本概况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区位与气候条件
    2.2 冲赛康的基本概况
        2.2.1 冲赛康与拉萨老城的空间位置关系
        2.2.2 拉萨老城的总体布局
        2.2.3 群体空间形态与街巷构成
        2.2.4 街道性质与家庭居住模式
    2.3 冲赛康街道的历史沿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民住宅建筑类型及特征
    3.1 平民住宅建筑类型
        3.1.1 相关概念释义
        3.1.2 按结构分类
        3.1.3 按文化分类
        3.1.4 本文采用的分类法及类型总结
    3.2 独栋式住宅
        3.2.1 独栋式住宅类型的基本涵义
        3.2.2 平面功能与形式特征
        3.2.3 立面特征
        3.2.4 结构特征
    3.3 大院集合式住宅
        3.3.1 大院集合式住宅类型基本涵义
        3.3.2 平面功能与形式特征
        3.3.3 立面特征
        3.3.4 结构特征
    3.4 院落式住宅
        3.4.1 院落式住宅类型基本涵义
        3.4.2 平面功能与形式特征
        3.4.3 立面特征
        3.4.4 结构特征
    3.5 店铺式住宅
        3.5.1 店铺式住宅类型的基本涵义
        3.5.2 三种平面模式特征
    3.6 住宅的共性特征与宗教观体现
        3.6.1 必不可少的“中心柱”
        3.6.2 “收分”墙体与建筑高度
        3.6.3 装饰与色彩特征
        3.6.4 统一的宗教崇拜体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冲赛康平民住宅建筑的文化价值
    4.1 相关概念
        4.1.1 文化的概念
        4.1.2 建筑文化的概念
        4.1.3 建筑文化价值的概念
    4.2 平民住宅建筑的历史价值
    4.3 平民住宅建筑的科技价值
    4.4 平民住宅建筑的艺术价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赛康平民住宅建筑更新现状分析
    5.1 群体空间形态分析
        5.1.1 建筑院落
        5.1.2 群体空间形态——X-Z轴特征
        5.1.3 群体空间形态——Y-Z轴特征
    5.2 街区空间形态分析
        5.2.1 转折
        5.2.2 宽窄
        5.2.3 分化
        5.2.4 节点
        5.2.5 竖向进退
    5.3 单体建筑平民住宅分析
        5.3.1 平面形式与建筑法则
        5.3.2 多元化的居住空间模式
        5.3.3 建筑高度及门窗装饰
        5.3.4 建房习俗
    5.4 宗教观念的体现
        5.4.1 神圣空间——佛堂
        5.4.2 合用空间——显圣物
        5.4.3 重宗教而轻家庭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冲赛康更新问题分析及保护策略
    6.1 冲赛康的更新问题
        6.1.1 群体空间形态的变异
        6.1.2 街区空间节点的消逝
        6.1.3 重外轻内,风貌互异
        6.1.4 室内“中心柱”的隐退
        6.1.5 墙无收分、新老杂合
    6.2 平民住宅建筑更新问题成因分析
        6.2.1 政府主导
        6.2.2 平民自发
        6.2.3 从业人员藏建知识局限
    6.3 运用案例分析
        6.3.1 清朝古街—成都宽窄巷子
        6.3.2 巴渝第一古镇—重庆磁器口
        6.3.3 民宿建筑—吉日卓康
        6.3.4 案例特色总结
    6.4 冲赛康街道平民住宅的保护策略
        6.4.1 做好普查、增强宣传教育
        6.4.2 更新与保护原则
        6.4.3 更新与保护措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致谢

(9)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二)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檀香及其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
    第一节 檀香树与檀香
        一、檀香树及其适生条件
        二、檀香的类别
    第二节 檀香在国外的种植和利用情况
        一、印度的檀香种植与利用
        二、檀香在其他国家的种植与利用
    第三节 域外檀香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
        一、中国历史上的檀香物种输入
        二、中国的檀香引种与栽培
第二章 中国古代檀香的加工与利用
    第一节 檀香与生活用品制作
        一、家具与器物制作
        二、化妆品制作
        三、饮食增香剂
        四、其他生活用香
    第二节 檀香与中医药保健
        一、古人对檀香的药性认识
        二、古人的檀香药用加工方法
        三、古人对檀香的临床利用
    第三节 檀香在古代宗教中的利用
        一、檀香与佛教用品
        二、檀香与佛教文化
        三、檀香与其他宗教和祭祀
    第四节 古代少数民族对檀香的利用
        一、西南少数民族
        二、北方少数民族
第三章 中国古代檀香朝贡与贸易
    第一节 魏晋至五代十国域外檀香商品的输入
        一、魏晋时期
        二、唐代
        三、五代十国时期
    第二节 宋元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一、宋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
        二、对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的檀香转口贸易
        三、元代
    第三节 明清时期檀香朝贡与贸易
        一、明清檀香朝贡贸易
        二、明清民间的檀香贸易
第四章 中国檀香文化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檀香文化的传承情况
        一、檀香香料传统制作技艺
        二、以檀香为载体的其他手工技艺
    第二节 檀香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保护
        一、檀香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檀香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10)论西藏传统家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传统家具的发展分期
二、西藏传统家具的滥觞及缓慢发展时期
三、西藏传统家具肇始演进时期
四、西藏传统家具兴盛发达时期

四、西藏民族家具特征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传统纹样在当代藏式家具中的运用 ——以拉萨为例[D]. 丹增贡佩. 西藏大学, 2021
  • [2]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D]. 甄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河湟地区传统藏族民居檐廊空间研究[D]. 苗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蒙古包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表征研究[D]. 李炎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香格里拉地区藏式家具创新设计[D]. 王明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文化要素特征研究[D]. 赵泽源.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北京藏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研究与应用[D]. 梁珺娅.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8]拉萨老城冲赛康街道平民住宅类型及更新保护研究[D]. 尹克治. 湖南大学, 2020(08)
  • [9]中国古代檀香史研究[D]. 赵逸秋.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论西藏传统家具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 胡名芙. 西藏艺术研究, 2019(01)

标签:;  ;  ;  ;  ;  

藏族民族家具特点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