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地理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

21世纪我国地理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

一、21世纪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雨[1](2016)在《闽台城市盆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的对比研究 ——以福州盆地中心和台北盆地中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沿海城市,由于其独特且优越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高速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盆地作为城市发展的优良条件,是制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首要限制条件;闽台两地在地理区位、自然环境、文化风俗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且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亟需吸取城市建设发展经验,而台湾省已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开展闽台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城市盆地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因素及生态效应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意义,这不仅能发现城市在有限的盆地资源内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而且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分别以福州盆地中心、台北盆地中心作为对比研究区域,借助遥感手段监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地城市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内的城市盆地中心土地利用情况在时空上存在差异。在ENV15.2.ERDAS9.3和ArcGIS10.2等软件支持下,参考利用1989/1990至2013年多时期遥感数据和相关资料,提取了福州和台北盆地范围及各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从土地利用数量上看,福州盆地面积是台北盆地面积的2.19倍,作为盆地内的主要用地类型,2013年时福州盆地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是台北的1.78倍。福州与台北盆地内的林草地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台北盆地中心林草地呈增长趋势,福州盆地内林草地则先增后减又增的变化趋势。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福州与台北盆地内的面积组成结构差别较大,到了2013年,两地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出现相近性。从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上看,近二十几年来,台北盆地的城镇建设用地保留程度比福州盆地大,福州的城镇建设用地减少方向主要是林草地的增加。福州盆地内的耕地保留率比台北盆地大,且变化部分的转变方向为城镇建设用地和草地。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变化率来看,研究期内两地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福州更为明显。台北盆地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经历了先减后增的趋势,福州盆地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持续增加。福州盆地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一直小于台北盆地,且在研究期初期差距最大。(2)在有限的盆地资源内,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各土地覆盖类型复杂交织、相互转化的过程,各土地利用类型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因为在经历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不同,使得研究区在土地利用数量与强度变化、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等方面呈现不同特点。(3)通过2001-2006-2013年期间对比研究区地表反演和植被覆盖率的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整体而言,随着闽台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福州与台北盆地内绿地面积和热岛区域都逐渐增大,且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随着植被指数和林草地面积不断增高,在2006-2013年时间段,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呈下降趋势,城市热岛区域从相对集中于研究区中心向四周分散;相比较而言,福州盆地内的植被指数和林草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且福州盆地增加速度比台北盆地快,这反映了福州盆地中心和台北盆地中心绿化发展趋好的事实。同时说明福州盆地范围内,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必然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相反,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趋好。福州盆地、台北盆地生态环境显着改善也说明城市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土地利用强度加快的步伐中,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有更强的实力进行了生态环境改善。

李嘉茜[2](2014)在《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区域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地区为例》文中指出以战略管理的视角对区域发展开展研究是一种优化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艺术。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将其应用于一个小范围的具体区域的实例却鲜有研究。本论文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出发,首先进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的陈述,为下文奠定基础。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对影响区域战略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做定性分析,然后利用EFE矩阵和IFE矩阵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出影响我国区域战略发展的关键内外因素,并结合SWOT分析以及区域发展的整体形势制定具体战略,提出战略备选方案,运用QSPM矩阵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本文最后择取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地区进行案例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和结论,为进行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战略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那玉林[3](2011)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管理运行职能评价与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管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规律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划、区域规划、区域管理组织设置、区域管理人员配备、区域协调和区域调控等;区域管理已引起国内外地理学、管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界内的广泛关注,但完整的区域管理运行职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薄弱;拟以内蒙古自治区为实证对象进行区域管理运行职能评价与优化研究,提出区域管理运行职能优化的范式,提出有的放矢的政策建议和方案咨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区域管理运行职能评价对象原始数据库、构建区域管理运行职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区域管理运行职能评价和区域管理运行职能优化等。

李滋睿[4](201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大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我国肉类出口量仅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动物疫病是影响着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动物疫病管理模式,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OIE认可为无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实惠。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提出我国要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因此,从我国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入手,研究动物疫病区划,对于确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指导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动物疫病区划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物疫病区划的方法体系。重点探讨了动物重大疫病区域划分和各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发展战略。首先,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特点、防疫体系建设情况和防疫技术措施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动物疫情还不断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防疫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其次,较系统地研究了动物疫病区划的目标、原则、分类体系、区划方法及区划程序。动物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呈现区域性特点,遵循自然分离规律。通过计算动物疫病流行指数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了区划。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区域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洁净区、散发区、中度流行区、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分析了各个区的地理分布和疫病流行特点。第三,研究提出了不同流行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策略。洁净区是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和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首选区域,要严格采取扑杀措施防控和净化重大动物疫病;散发区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是建立动物重大疫病隔离带,保证周边的动物疫情不传播到本区域内。同时,通过免疫等技术手段使散发区逐步转化为洁净区;中度流行区要适度发展畜牧业,严禁动物和畜禽产品外调和出口,控制疫病的发展和扩散;动物疫病较重区和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界地区,国外疫病影响、经济落后、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大都市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地区的防疫工作要依靠国家来完成。第四,研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和猪蓝耳病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区域分布,总结了国外防制经验和消灭净化方法,提出了我国消灭这五种动物疫病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发展战略。主要战略措施是调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域,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建设“生物安全小区”;转变无疫区畜禽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程度;强无疫区动物疫病的监测能力,摸清疫病流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无疫区的国际认证和认可工作。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有尽快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兽医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

那玉林[5](2009)在《试论区域管理学研究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管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规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区域管理职能研究、不同类型区域的管理研究、历史区域管理研究;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区域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管理学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地理学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那玉林,王来[6](2007)在《区域管理学视角下的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区域管理学视角下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研究的背景;设计了区域管理学视角下准格尔经济济开发区研究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区域管理学视角下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研究的内容。

那玉林[7](2006)在《区域管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提出了建立区域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科学依据;阐述了建立区域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指出了建立区域管理学科体系的现实性.

郭利平[8](2005)在《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更加突出和明显,人们据此曾大胆预言世界产业布局将更加分散和均衡,但世界经济的布局并没有均衡化发展。相反,经济重心更趋向于地理集中,出现了产业更加集聚的空间现象——产业群落。产业群落是指基于一定的区域文化、制度背景,围绕某一特定产业的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竞争和合作关系,以专业化分工基本生产方式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产业空间组织。产业群落最显着的特征就是空间集聚性和产业关联性,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它是一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自组织复杂适应性系统。它不仅主导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而且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是世界经济地图财富与权力的聚集高地。 作为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群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产业群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不仅广发分布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存在。尽管产业群落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产业群落已成为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战略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同时,也引起决策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极大关注。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外关于产业群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群落的机理、技术创新、群落学习、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产业群落的关系以及基于产业群落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从现有文献看,产业群落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但产业群落还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还欠缺,因此目前的研究仍有些缺陷与不足。特别是对产业群落成长机制和空间演化模式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内生性产业群落受到学术界的追捧,而外生性产业群落尽管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却往往被研究产业群落的学者们所忽视;空间一直被主流经济学家所忽视,最近克鲁格曼和波特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空间的重要性,但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和空间产出机制却没有引起学者们更多的兴趣,产业群落的自组织演化模式研究还很薄弱。因此,研究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另辟蹊径,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产业群落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将空间研究重新纳入产业群落研究的重点,将产业演化和空间演化相结合,明确提出了产业群落空间演化的三种模式:阶段渐进式、突变式和回旋式,并提出所有产业群落的空间演进都经历四个阶段:创生阶段、自增强阶段、

向清成[9](2004)在《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世界分工体系中,传统主权国家的"边界"已日益模糊,而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区域性问题也不断增多并日趋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区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区域持续发展的需要,尽早建立我国区域管理的新体制已是势在必行。

那玉林[10](2004)在《区域管理学研究方案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区域管理学研究的依据;提出了区域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设计了区域管理学研究的方法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了区域管理学研究方案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二、21世纪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1)闽台城市盆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的对比研究 ——以福州盆地中心和台北盆地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LUCC研究进展
        1.2.2 国内LUCC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3.1 闽台研究区
        1.3.2 福州研究区概况
        1.3.3 台北研究区概况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2.2.1 数据及影像预处理
        2.2.2 影像分类
        2.2.3 分类后处理
        2.2.4 精度评价
    2.3 土地利用变化及强度分析
        2.3.1 土地利用转移变化
        2.3.2 土地利用强度
    2.4 植被指数
    2.5 地表温度反演
3 闽台盆地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3.1 盆地中心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3.1.1 福州盆地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3.1.2 台北盆地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3.2 盆地中心土地利用变化对比
        3.2.1 土地利用数量及结构变化对比
        3.2.2 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对比
        3.2.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对比
    3.3 驱动力对比分析
        3.3.1 自然地理环境
        3.3.2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3.3.3 交通设施建设
        3.3.4 政策与规划
4 生态环境效应对比分析
    4.1 绿地变化
    4.2 热岛变化
5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区域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流派与主要理论内容
        2.1.1 传统战略理论
        2.1.2 竞争战略理论
        2.1.3 动态竞争战略理论
        2.1.4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2.2 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概述
        2.2.1 区域发展研究沿革
        2.2.2 区域管理概述
    2.3 区域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3.1 从企业战略管理到区域战略管理
        2.3.2 区域战略管理概念
        2.3.3 区域战略管理理论框架
    2.4 区域战略管理国内外现状
第三章 区域战略发展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3.1 区域战略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与评价
        3.1.1 外部因素分析
        3.1.2 外部因素的评价
    3.2 区域战略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与评价
        3.2.1 内部因素分析
        3.2.2 内部因素分析
    3.3 区域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评价与措施
    4.1 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
        4.1.1 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4.1.2 区域发展战略方针
    4.2 区域发展战略的评价
    4.3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北京市海淀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5.2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的战略因素分析
        5.2.1 外部因素分析
        5.2.2 内部因素分析
    5.3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的战略内容
        5.3.1 羊坊店地区总体定位
        5.3.2 羊坊店地区的总体发展理念
        5.3.3 羊坊店地区总体功能开发
        5.3.4 羊坊店地区总体发展战略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4)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区域管理理论发展
    1.2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1.2.1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
        1.2.2 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1.3 国内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1.3.1 国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1.3.2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1.3.3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现状分析
    2.1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2.1.1 我国动物疫病分类
        2.1.2 我国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2.1.3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原因分析
    2.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2.2.1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2.2.2 国家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2.3 我国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2.3.1 动物防疫的基本内容
        2.3.2 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2.4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体系研究
    3.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和原则
        3.1.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
        3.1.2 动物疫病分区的原则
    3.2 动物疫病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
        3.2.1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
        3.2.2 动物疫病区划指标体系
        3.2.3 动物疫病流行指数
        3.2.4 动物疫病区划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
    4.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指标的确定
    4.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
    4.3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区域特征分析
        4.3.1 动物疫病洁净区
        4.3.2 动物疫病散发区
        4.3.3 动物疫病中度流行区
        4.3.4 动物疫病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
    4.4 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主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划
    5.1 口蹄疫防控区划
        5.1.1 口蹄疫概况
        5.1.2 国外口蹄疫流行及防制情况
        5.1.3 我国口蹄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1.4 我国口蹄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5.1.5 口蹄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5.2 禽流感防控区划
        5.2.1 疫病基本情况
        5.2.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2.3 国内禽流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2.4 我国禽流感区域化防控措施
        5.2.5 禽流感区域化扑灭计划
    5.3 新城疫防控区划
        5.3.1 流行特点
        5.3.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3.3 我国新城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3.4 我国新城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5.3.5 新城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5.4 猪瘟防控区划
        5.4.1 疫病基本情况
        5.4.2 国外流行及防治情况
        5.4.3 我国国猪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4.4 我国猪瘟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5.4.5 猪瘟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5.5 猪蓝耳病防控区划
        5.5.1 疫病基本情况
        5.5.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5.3 我国猪蓝耳病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5.4 我国猪蓝耳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5.5.5 猪蓝耳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6.1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1.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
        6.1.2 疫病区域化管理是促进动物性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选择
        6.1.3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6.1.4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6.2.1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2 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3 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4 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5 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6 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3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政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产业群落现象
        2 实践的偏差
        3 现有研究的评价和局限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结构与创新之处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群落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产业群落研究理论框架的分析
        1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研究
        2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
        3 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研究
        4 基于竞争力视角的研究
        5 小结
    第二节 国内产业群落研究理论框架的分析
        1 入世前的国内产业群落研究
        2 入世后的国内产业群落研究
        3 台湾地区的产业群落研究
        4 小结
第三章 产业群落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第一节 产业群落的内涵与特征
        1 产业群落的概念辩析
        2 产业群落的基本特征
        3 产业群落的自组织
    第二节 产业群落演进的动力学机制
        1 聚集经济
        2 专业化分工
        3 竞合机制
        4 创新机制
        5 自我强化机制
    第三节 产业群落的分类研究
        1 国外产业群落的分类研究
        2 中国产业群落的类型划分
        3 产业群落类型的再划分
第四章 产业群落的成长机制研究
    第一节 产业群落的生命周期
        1 起源期(the initial phase)
        2 增长期(the growth phase)
        3 成熟期(the maturity phase)
        4 衰退期(the petrify phase)
    第二节 产业群落的生成条件
        1 必要条件—经济学的分析
        2 充分条件—社会学的分析
    第三节 产业群落成长机制的自组织和演化经济学分析
        1 产业群落的成长机制
        2 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概述
        3 产业群落成长机制的自组织和演化经济学分析
第五章 产业群落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与空间产出机制
    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
        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2 “钻石”竞争理论模型
        3 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
    第二节 产业群落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和作用机理
        1 产业群落的竞争优势
        2 产业群落和国际竞争力的耦合互动作用机理
        3 产业群落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第三节 产业群落的竞争力指标体系
        1 产业群落竞争力的内涵
        2 产业群落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3 产业群落竞争力评价方法
    第四节 产业群落的空间产出机制
        1 关于空间产出机制
        2 产业群落的空间产出机制分析
第六章 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第一节 区域产业群落的演化范式
        1 内生性产业群落的演化
        2 外生性产业群落的演化
    第二节 区域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
        1 产业群落的空间组织结构与组成要素
        2 区域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作用机制
        3 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及空间演化模式
    第三节 中国产业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培育
        1 中国产业群落的空间分布与问题
        2 中国产业群落的培育
第七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群落空间演化模式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群落发展的现状和态势
        1 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 长三角产业群落发展的现状与态势
        3 长三角产业群落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昆山IT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1 世界IT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布局
        2 中国IT产业的整体运行概况与分布
        3 昆山IT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
    第三节 上海汽车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1 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格局
        2 中国汽车产业的概况与趋势
        3 世界汽车产业群落的发展与演化
        4 上海汽车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1 结论
    2 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区域的复杂性
3 我国区域管理亟待研究的实践问题
    3.1 区域管理目标选择问题
    3.2 行政区划改革问题
    3.3 地方政府职能划分问题
    3.4 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
    3.5 区域规划管理问题
    3.6 区域环境保护问题
4 对区域管理两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4.1 区域管理学科体系问题
    4.2 区域管理的理论基础问题

四、21世纪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台城市盆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的对比研究 ——以福州盆地中心和台北盆地中心为例[D]. 陈思雨.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2]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区域发展研究 ——以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地区为例[D]. 李嘉茜.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7)
  • [3]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管理运行职能评价与优化方案研究[A]. 那玉林. 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011
  • [4]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D]. 李滋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5]试论区域管理学研究的意义[J]. 那玉林.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9(03)
  • [6]区域管理学视角下的准格尔经济开发区研究[J]. 那玉林,王来.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7(02)
  • [7]区域管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 那玉林.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6(04)
  • [8]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D]. 郭利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9]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J]. 向清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 [10]区域管理学研究方案的设计[J]. 那玉林.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4(01)

标签:;  ;  ;  ;  

21世纪我国地理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