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组织培养再生研究

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组织培养再生研究

一、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chengf.)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玉婷[1](2021)在《不同处理方式对西鄂尔多斯三种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指出沙冬青、蒙古扁桃和霸王是西鄂尔多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种,自然状态下更新较困难,如何促进其更新,增加这些困难立地条件下的森林覆盖率是当前其天然分布区内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技术。本论文通过实验模拟其种子天然更新时的生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种子包衣实验,从而为人工促进这三种古地中海孑遗植物更新提供技术支持。下面论文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相关的内容、结果分析:1.不同位置土壤容重、粒径组成及土壤含含水量均有所差异,整体来看不同部位土壤容重沙丘顶部>丘间平地>背风侧>迎风侧,土壤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情况均为丘间平地最好,分别为2.65%、24.58%、23.21%、19.70%。降雨在土壤中的入渗深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1mm、2mm、5mm、10mm、15mm、20mm降雨量最大入渗深度分别为2.43cm、3.52cm、6.00cm、9.59cm、15.83cm、19.12cm。2.最适宜沙冬青、蒙古扁桃、霸王种子萌发的果皮处理方式均为去除果皮;最适宜沙冬青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5℃,最适宜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0℃,最适宜霸王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5℃;最适宜沙冬青种子萌发的沙埋深度为0.5cm,最适宜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的沙埋深度为0.5cm,最适宜霸王种子萌发的沙埋深度为0cm;最适宜沙冬青种子萌发的土壤含水量为20%,最适宜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的土壤含水量为25%,最适宜霸王种子萌发的土壤含水量为20%。3.最适宜沙冬青种子萌发的成膜剂为1.00%的壳聚糖,最适宜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的成膜剂为0.30%的壳聚糖,最适宜霸王种子萌发的成膜剂为0.10%的壳聚糖。最适宜沙冬青种子萌发的生长调节剂为400mg/L的赤霉素,最适宜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的生长调节剂为50mg/L的赤霉素,最适宜霸王种子萌发的生长调节剂为50mg/L的赤霉素。最适宜沙冬青种子萌发的杀虫杀菌剂为0.15g/ml的多菌灵,最适宜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的杀虫杀菌剂为0.03g/ml的阿维菌素,最适宜霸王种子萌发的杀虫杀菌剂为0.20g/ml多菌灵。最适宜沙冬青种子萌发的保水剂浓度为1%,最适宜蒙古扁桃种子萌发的保水剂浓度为1%,最适宜霸王种子萌发的保水剂浓度为1%。

张宇[2](2021)在《蒙古沙冬青NAC转录因子基因AmNAC2和AmNAC4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NAC(NAM、ATAF和CUC)转录因子家族与植物抵抗逆境和生长发育关系密切。沙冬青(Ammopiptanthus)是中国西北荒漠区特有的常绿阔叶强抗逆植物,有蒙古沙冬青(A.mongolicus)和新疆沙冬青(A.nanus)两个种。本研究利用酵母自激活体系对克隆自蒙古沙冬青的AmNAC2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了转录激活活性分析,并利用RT-q PCR技术对该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同时构建了该物种AmNAC4基因的转基因杨树(山新杨)和水稻(中花11号)株系,并对转基因杨树的耐盐性进行了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AmNAC2的完整蛋白产物(含292个氨基酸)及其C端区域(第159~292位氨基酸)具有转录激活活性,而其N端区域(第1~158位氨基酸)无此活性。2.在室内培养的蒙古沙冬青幼苗中,AmNAC2的表达水平受低温、高盐和高温胁迫的诱导迅速显着上调,而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上调较为迟缓。在野外生长蒙古沙冬青成株的嫩叶中,AmNAC2的表达量在秋季和冬季明显高于春、夏两季,而在春季野外植株的不同器官中,其表达量在根中最高,其次依次为叶片、嫩枝、未成熟果荚和花蕾。3.构建了AmNAC4的组成型表达载体p1302-35S-AmNAC4,经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杨树无菌苗叶片,得到潮霉素抗性再生植株41株。经PCR和RT-q PCR检测,从中筛选到AmNAC4的转基因阳性株系7个、高表达株系3个。对转基因株系进行耐盐性鉴定,发现其在盐胁迫下的株高、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对照,而电导率和花青素含量均低于后者,表明AmNAC4的组成型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杨树的耐盐性。4.利用农杆菌(含植物表达载体p3300-35S-AmNAC4)介导法转化水稻愈伤组织,得到抗草胺磷的再生植株25株并获得其T1代种子。经PCR和RT-q PCR检测,从中筛选到AmNAC4的转基因阳性株系12个、高表达株系6个。本论文为探究AmNAC2和AmNAC4基因在抵抗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和利用价值提供了依据和实验材料。

张艳[3](2020)在《鄂托克旗沙冬青等5种珍稀濒危植物绿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环境效益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整体的美化效果,而最为重要的是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护生态功能。三维绿量是当前用来作为评估城市生态效益的主要指标,与二维绿量评估指标相比,其有效解决了对植被种类和植物配置表述不清的问题,并且准确描述了各种植物类型、群落构成情况以及植被分布情况的三维绿化生物量,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充分发挥植物的各方面作用。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时应当减少外来物种,主要种植乡土植物,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基础上,尽量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三维绿量研究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举措。从当前来看,三维绿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园林绿化常用树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少人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三维绿量的研究。本论文对沙冬青、半日花、四合木、蒙古扁桃和霸王5种珍稀濒危植物的三维绿量进行测算,通过调查计算得出鄂托克旗5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绿量,并分析计算获得相关方程式。具体各植物种的回归方程如下:(1)根据相关性分析得出5种珍稀濒危灌木树种的绿量(L)与高度(h1)、冠幅(h2)、或者叶幕厚度(h3)的一元回归方程为:沙冬青:L=17.229h2-34.559 R2=0.827半日花:L=14.229h2-34.559 R2=0.856四合木:L=29.567h2-21.758 R2=0.640蒙古扁桃:L=4.48h2-24.048 R2=0.888霸王:L=2.776h2-29.021 R2=0.881上述方程中,L为绿量,h2为冠幅,R2为拟合优度。(2)5种珍稀濒危灌木树种绿量(L)与高度(h1)、冠幅(h2)、或者叶幕厚度(h3)的二元一次回归方程为:沙冬青:L=15.242h1+28.723h2-56.640 R2=0.851半日花:L=6.858h1+6.55h3-19.165 R2=0.810四合木:L=8.33h1+17.43h2-13.865 R2=0.896蒙古扁桃:L=6.830h1+17.303h2-1 7.750 R2=0.954霸王:L=14.742h1+227.446h2-16.066 R2=0.939上述方程中,L表示绿量;h1表示株高;h2表示冠幅;h3表示叶幕厚度;R2表示拟合优度。

候艳青[4](2020)在《西鄂尔多斯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扦插繁殖技术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鄂尔多斯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群的“避难所”,其中沙冬青、四合木、霸王、半日花、蒙古扁桃、绵刺和红砂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是该地区的代表性植物,七种植物自然更新困难且速度较慢,种群呈现退化状态,如何人工促进其更新是保护的关键问题。扦插育苗是一种物种更新简便而快捷的方法,可满足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需要。本研究通过七种植物进行扦插实验研究,拟找出最适宜的扦插方法提高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复壮,为西鄂尔多斯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群保护与种群扩大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1)扦插基质选择沙土最优,符合其原生土壤类型,取材方便且造价低,不易受霉病污染,生根率高。相同管理条件下沙土的发霉时间为10d,叶片脱落时间为14d,而草炭土基质发霉时间为5d,叶片脱落时间为4d。(2)绵刺、四合木、红砂和半日花插后生根速度最快,四合木6d就可以长出嫩根,蒙古扁桃和霸王生根速度较慢,蒙古扁桃37d开始生根,霸王24d开始生根。出新叶速度绵刺最快,1d即可长出,半日花和红砂较慢,需要24d。(3)三种激素NAA、ABT、IBA处理中,对插穗生根率促进效果最好的为NAA和ABT,其中在激素ABT1500mg/L的处理下,绵刺植物插穗生根率最高可达92%,霸王生根率最高为83%,在激素NAA1000mg/L的处理下,四合木生根率最高为80%,在激素ABT1500mg/L的处理下,红砂生根率最高为72%。但沙冬青扦插生根和成活均困难。(4)7月和9月扦插实验表明,7月扦插效果更佳。(5)对插后的不同插穗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表明,不同激素类型和浓度处理下各种植物插穗生根率差异显着,插穗体内的淀粉与可溶性糖的含量与插穗的生根率呈现显着性相关。插穗体内的可溶性糖和淀粉是插穗生根过程中多种生理生化反应的能量和物质来源,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插穗生根过程对可溶性糖、淀粉需求相一致,含量升高对插穗生根有利。

郝文芳,周禧琳,王海珍,刘艳萍[5](2019)在《濒危植物小沙冬青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小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 (M. Pop.) Cheng f.)是荒漠干旱极端环境下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也是抗逆性研究的优秀指示植物材料。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小沙冬青的群落生态学、解剖学、生殖生态学及遗传多样性、逆境胁迫下小沙冬青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响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该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荒漠区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段义忠,杜忠毓,亢福仁[6](2018)在《西北干旱区孑遗濒危植物蒙古沙冬青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沙冬青是我国西北干旱区植物群落主要建群种之一,对维持西北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样方法对蒙古沙冬青群落物种组成、盖度、多度等植被特征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冗余分析法(RDA)对其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蒙古沙冬青群落主要由藜科、禾本科、豆科、菊科和蒺藜科树种组成,分属21科50属70种,区系组成以温带、地中海及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主;(2)通过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17个蒙古沙冬青群落划分为6个群丛类型,分别是蒙古沙冬青—白刺—猪毛蒿群丛、蒙古沙冬青—柠条锦鸡儿—碱蓬群丛、蒙古沙冬青—蒙古扁桃—阿尔泰狗娃花群丛、蒙古沙冬青—酸枣—沙葱群丛、蒙古沙冬青—驼绒藜—黄花蒿及蒙古沙冬青—霸王—骆驼蓬群丛;(3)通过冗余分析法(RDA),排序得到环境因子与蒙古沙冬青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蒙古沙冬青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郭琪,王沛雅,杨晖,李鑫,张军,杨涛[7](2018)在《蒙古沙冬青子叶节诱导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方法]以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种子萌发培养基中6-BA浓度、子叶节萌发天数、丛生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及6-BA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和外源激素对丛生芽伸长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6-BA的萌发培养基与不添加的相比能够显着促进子叶节的生长及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且6-BA浓度在2.0 mg·L-1时,诱导率最高可达73.3%,平均芽数2.26个;(2)种子萌发天数对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有显着影响,萌发7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诱导率为74.7%,但与萌发9、11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差异不显着;(3)MS和B5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B5抑制褐化的效果显着好于MS;(4)采用1.0 mg·L-16-BA+0.3 mg·L-1IAA激素组合有利于丛生芽伸长,伸长率为60.5%;(5)不同浓度生长素组合均能促进丛生芽幼苗生根,1.0 mg·L-1IBA生根率最大,生根数最多。[结论]最佳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为:以在MS+2.0 mg·L-16-BA培养基中黑暗培养7 11 d的幼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在B5+1.0mg·L-16-BA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待丛生芽长约0.3 0.5 cm后,转入B5+1.0 mg·L-16-BA+0.3 mg·L-1IAA培养基中进行伸长培养,当丛生芽伸长至2 3 cm时,单株切下转入1/2 B5+1.0 mg·L-1IBA培养基中生根,该体系与愈伤组织培养相比能缩短培养时间,改善褐化严重、玻璃化等问题,可为蒙古沙冬青的扩繁及进一步开展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张盼娃[8](2018)在《矮沙冬青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AnBADH)转化玉米》文中提出干旱是限制玉米生长和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培育玉米耐旱品种是克服干旱威胁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玉米对水分敏感,耐旱性强的种质资源缺乏,常规育种方法对耐旱性的改良进展不大,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转基因技术可克服物种间的生殖障碍,转化利用其他物种的耐旱基因,为耐旱玉米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途径。矮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是生长于干旱沙漠地区的超旱生植物,对干旱、盐碱、极端温度等非生物胁迫耐受性极强。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克隆到矮沙冬青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gene,BADH)基因AnBADH,并转化大肠杆菌和拟南芥突变体验证其抗性功能。本研究在亚细胞定位、安全性预测的基础上,构建AnBADH基因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通过筛选、分化再生植株,PCR检测外源基因整合的阳性株系,半定量PCR检测AnBADH基因的表达,进行初步的盆栽耐旱性鉴定,为进一步耐旱性鉴定和耐旱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AnBADH基因成功插入pCAMBIA2300-35S-eGFP和pTF101.1-Ubi-T-nos质粒,构建成AnBADH基因双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35S-AnBADH-eGFP和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TF101.1-Ubi-AnBADH-T-nos,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2)亚细胞定位结果,AnBADH蛋白作用于细胞质,可能通过渗透调节和细胞质酶活性保护发挥其抗逆作用。(3)AnBADH蛋白与数据库中的毒蛋白、过敏原及抗营养因子均不同源,表明其对人类的健康不会产生危害。(4)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自交系“18-599”胚性愈伤组织,经抗性培养基筛选、分化再生和PCR检测,获得6个T1代株系。(5)半定量PCR检测表明,AnBADH基因在T2代转基因株系中表达。(6)在干旱胁迫条件下,T2代转基因株系幼苗的萎蔫程度明显小于未转化自交系“18-599”,表明转基因株系耐旱性增强。上述结果说明,AnBADH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的异源表达,可明显提高玉米的耐旱性,所获转基因株系经进一步筛选纯合、表型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后,可用于耐旱玉米品种的培育。

李元元,高志强[9](2018)在《超旱生常绿灌木沙冬青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冬青是濒危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中国北方干旱半荒漠地区惟一的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很好的抗逆基因资源。为了探索在不影响沙冬青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开展其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首先将消毒的沙冬青种子在含有1/2MS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发芽和培育无菌苗;然后将无菌苗部分侧根附着在培养基表面,发现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侧根能被诱导形成大量带有根毛的短侧根;相比传统的外植体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利用毛状侧根作为幼嫩外植体,结果在CDB1(MS+1.0 mg/L 2,4-D+0.1 mg/L 6-BA,p H 5.8)培养基上能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并在CDB6(MS+0.2 mg/L IBA+0.1 mg/L KT+0.5 mg/L GA3,p H 5.8)培养基上能对愈伤组织进行继代与扩繁。与此同时,研究发现沙冬青具有腋芽生长特性,以及沙冬青幼苗在RA(1/2MS+0.5 mg/L IBA,p H 5.8)培养基可以诱导大量不定根的形成。以上研究发现将有利于在保护沙冬青有限种质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沙冬青的无性繁殖和组织培养研究,以及沙冬青种质保护与生态应用。

王珊[10](2017)在《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衰退与真菌群落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古老孑遗濒危植物及荒漠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位于黄河东岸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边缘之间的狭长地带上,是我国西北部荒漠地区的生态脆弱地带。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受国家保护的濒危古地中海残遗植物,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区地处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上,景观生态类型多样组合,拥有占全部植物种类近2/3的珍稀、濒危、古老的特有植物,这些珍稀的古老孑遗特有种成为植物群系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构成干旱荒漠地区罕见的景观类型。起源于古地中海沿岸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沙冬青在此生存并延续至今,但因环境变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目前已出现严重退化现象。沙冬青衰退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等研究内容已经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利用热成像技术将沙冬青群落划分为不同衰退等级,首次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对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根内真菌及根围土壤真菌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如下:(1)河边、山脚、路边、化工厂、山坡5个生境的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为山脚>山坡>路边>河边>化工厂。在门水平上,Basidiomycota门真菌在山脚、化工厂和山坡上沙冬青群落中占绝对优势,Ascomycota门真菌在河边沙冬青群落中占绝对优势,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门真菌在路边沙冬青群落中比例相当且占比都较大。科属水平上,5个生境的沙冬青根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差异非常显着。属水平上,5个不同生境沙冬青根内生真菌的优势属(丰度大于1%)中腐生真菌或寄生真菌与“共生”真菌的比例相差很大,河边沙冬青群落腐生真菌或寄生真菌占比最高,山坡上沙冬青“共生”真菌类群所占比例最高。(2)5个生境沙冬青根内真菌的“建群类群”为Tomentella、Tricholoma、Fusarium以及Sebacina。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根内生真菌的“建群类群”有一定差异,且其群落结构在门、科、属水平上都有显着差异。Top10属中的Agaricus、Tomentella、Tricholoma、Fusarium、Inocybe以及Tuber这6个属真菌在所有衰退等级的沙冬青都有分布。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根内都有腐生或寄生真菌和“共生”真菌分布,不同衰退等级两类群的真菌占比不同且呈现出动态变化,随着衰退等级的增加沙冬青根内腐生真菌或寄生真菌与“共生”真菌比例显着增高,腐生真菌或寄生真菌的比例高于“共生”真菌比例就可能引起病害的发生,可能是导致沙冬青群落的衰退原因之一。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容重具有协同作用,且对Agaricus、Inocybe、Fusarium、Penicillium、Amphinema具有正相关影响,对Tricholoma、Tomentella、Tuber具有负相关影响。(3)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相对应的根围土壤真菌在群落结构上差异十分显着,”共生”真菌类群种类和数量显着减少。从属水平整体分析,根内生真菌Top10属中的Agaricus、Inocybe、Tomentella、Tricholoma、Tuber、Amphinema、Sebacina、Ilyonectria不在土壤中的Top10属。根内生真菌和根围土壤真菌Top10属共有的Fusarium和Penicillium在土壤中的占比显着增加。(4)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在门、科以及属水平上都有显着差异,土壤中的真菌Top10属中的腐生或寄生真菌类群多且占绝对优势,而“共生”真菌类群较少,且占比较低。有机质和土壤容重对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很大,对大部分腐生或寄生真菌的影响呈正相关,Fusarium、Penicillium、Gibberella、Alternaria、Phoma的占比在衰退的沙冬青群落中明显增加,表明高有机质含量和高土壤容重有利于腐生或寄生真菌的生长。(5)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中,沙冬青和霸王的根内生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大于霸王和沙冬青的单独群落,Basidiomycota门真菌在所有群落中都占绝对优势。科、属水平上沙冬青单独群落、霸王单独群落以及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中根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差异显着。属水平,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中的沙冬青和霸王根内生真菌群落中“共生”真菌类群比各自单独群落有显着提高,而腐生或寄生真菌类群显着减少,两者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非常相似,这可能是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面积增加的内在原因之一。(6)本研究经分离培养获得沙冬青根内生真菌菌株6个,他们在菌落颜色、是否有气生菌丝等方面有所不同。经分子鉴定这6个菌株隶属于粘帚霉属Clonostachys和镰刀霉属Fusarium,其中5个菌株为Fusarium属真菌,1个为Clonostachys属真菌。液体培养获得4个菌株的菌剂,对沙冬青幼苗进行回接实验表明,Clonostachys的1个菌株和Fusarium的3个菌株没有对沙冬青幼苗产生致病性。(7)本研究首次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对沙冬青的根内真菌及根围土壤真菌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沙冬青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根内生真菌中出现的大量“共生”真菌类群是常被报道的外生菌根真菌类群,这些真菌是否与沙冬青形成共生组织、是否为沙冬青提供必须的营养和水分还需要今后的深入研究。沙冬青根内生真菌Fusarium对沙冬青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Clonostachys菌株的生防潜力还有待于开发。

二、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chengf.)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chengf.)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处理方式对西鄂尔多斯三种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种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研究进展
        1.2.2 种子包衣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生物资源
    2.2 研究内容与实验材料
        2.2.1 研究内容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质
        2.3.2 降雨在土壤中的入渗
        2.3.3 种子质量指标测定
        2.3.4 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5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6 沙埋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7 果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8 成膜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9 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10 杀虫杀菌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3.11 保水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技术路线图
    2.5 数据处理与数理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物理性质
        3.1.1 土壤容重
        3.1.2 土壤机械组成
        3.1.3 土壤持水性
    3.2 降雨在土壤中的入渗
    3.3 种子质量指标
    3.4 土壤含水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5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6 沙埋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7 果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8 成膜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8.1 壳聚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8.2 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复合成膜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8.3 壳聚糖与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成膜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9 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9.1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9.2 吲哚乙酸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9.3 萘乙酸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0 杀虫杀菌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0.1 多菌灵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0.2 阿维菌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0.3 氯氰菊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0.4 复合杀虫杀菌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11 保水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蒙古沙冬青NAC转录因子基因AmNAC2和AmNAC4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的应答反应
        1.1.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1.1.2 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
    1.2 NAC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2.1 NAC家族的结构与分类
        1.2.2 NAC家族的生理功能
    1.3 沙冬青抗逆性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及载体
        2.1.3 分子克隆实验试剂及酶
        2.1.4 常用培养基及其他试剂
        2.1.5 引物序列和反应体系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AmNAC2编码蛋白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2.2.2 AmNAC2基因表达分析
        2.2.3 AmNAC4转基因杨树的构建与耐盐性鉴定
        2.2.4 AmNAC4转基因水稻的构建与分子检测
        2.2.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mNAC2基因编码蛋白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3.1.1 AmNAC2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 酵母菌的转化与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3.2 AmNAC2 基因表达分析
        3.2.1 AmNAC2在不同胁迫处理的室内培养沙冬青幼苗中的表达变化
        3.2.2 AmNAC2在不同季节野外生长沙冬青成株嫩叶中的表达变化
        3.2.3 AmNAC2在野外生长沙冬青成株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水平
    3.3 AmNAC4 转基因杨树的获得与耐盐性鉴定
        3.3.1 AmNAC4转基因杨树的获得与扩繁
        3.3.2 AmNAC4转基因杨树耐盐性的鉴定
        3.3.3 AmNAC4转基因水稻的获得与分子检测
4 讨论
    4.1 AmNAC2编码具有转录激活活性的NAC家族蛋白
    4.2 AmNAC2可能在胁迫应答和营养器官相关的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4.3 AmNAC4可能是提高耐盐性的重要正调节因子
    4.4 培养环境与组培苗的玻璃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鄂托克旗沙冬青等5种珍稀濒危植物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荒漠区与半荒漠区珍稀濒危植物生态学保护意义
    1.2 珍稀濒危植物异地保护意义
    1.3 乡土植物景观建设表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相关指标
    3.1 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指标
    3.2 三维绿量的提出
    3.3 三维绿量的应用
    3.4 三维绿量的计算方法
        3.4.1 速算绿量
        3.4.2 平面量模拟立体量
        3.4.3 立体量推算立体量
        3.4.4 绿量的模拟方法
4 研究对象及地点概况
    4.1 研究对象
        4.1.1 沙冬青属性及应用
        4.1.2 半日花属性及应用
        4.1.3 四合木属性及应用
        4.1.4 蒙古扁桃属性及应用
        4.1.5 霸王花属性及应用
    4.2 研究地点概况
        4.2.1 样地地理位置
        4.2.2 气候特征
        4.2.3 土壤特征
        4.2.4 水文特征
        4.2.5 植被特点
        4.2.6 园林绿化建设
5 测量方法及模型建立
    5.1 绿量的测量方法
    5.2 植被的调查方法
    5.3 测量所需工具
    5.4 形态特征的测量
    5.5 植被的立体几何图形体积计算方程
    5.6 回归模型的建立
6 五种珍稀濒危植物模型的构建
    6.1 沙冬青的数据计算和建模
    6.2 半日花的数据计算和建模
    6.3 四合木的数据计算和建模
    6.4 蒙古扁桃的数据计算和建模
    6.5 霸王的数据计算和建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西鄂尔多斯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扦插繁殖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冬青无性繁殖的研究
        1.2.2半日花无性繁殖的研究
        1.2.3 霸王无性繁殖的研究
        1.2.4 扁桃无性繁殖的研究
        1.2.5 绵刺抗旱机理的研究
        1.2.6 红砂无性繁殖的研究
        1.2.7 四合木无性繁殖的研究
        1.2.8 插穗扦插生根生理方面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植物资源概况
    2.2 扦插材料的准备
        2.2.1 插条采集
        2.2.2 插条剪截
        2.2.3 插条催根激素配制
    2.3 实验设计
        2.3.1 不同扦插基质对比试验
        2.3.2 不同激素处理下嫩枝与硬枝对比试验
        2.3.3 不同环境下硬枝扦插实验
        2.3.4 插后管理
        2.3.5 数据测定
    2.4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2.4.1 实验材料的采取
        2.4.2 方法和原理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扦插基质对沙冬青插穗的影响
    3.2 七月份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2.1 插穗插后生长状况变化
        3.2.2 不同激素处理对绵刺萌生新叶的作用
        3.2.3 不同激素处理对插穗的影响
        3.2.4 七月份绵刺与四合木不同插穗年龄对生根率的影响
        3.2.5 七月份扦插温湿度的记录
        3.2.6 七月份扦插光强与二氧化碳浓度记录
    3.3 九月份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3.1 不同处理对插穗的影响
        3.3.2 九月份扦插温湿度的变化
    3.4 扦插时间的不同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3.5 影响生根率的因素
        3.5.1 不同激素种类对生根率的影响
        3.5.2 激素浓度对生根率的影响
        3.5.3 植物种类对生根率的影响
        3.5.4 植物体内淀粉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生根率的关系
    3.6 七种植物扦插过程中体内物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1 绵刺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2 半日花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3 四合木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4 蒙古扁桃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5 霸王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6 沙冬青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7 红砂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3.6.8 七种植物之间体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差异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濒危植物小沙冬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沙冬青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2 小沙冬青的解剖学研究
3 小沙冬青生殖生态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4 逆境胁迫下小沙冬青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响应
5 小沙冬青开发利用及其保护生物学研究

(6)西北干旱区孑遗濒危植物蒙古沙冬青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植被调查
        1.2.2 土样采集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1.2.3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蒙古沙冬青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群丛类型
    2.2 蒙古沙冬青群落物种多样性
    2.3 蒙古沙冬青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RDA排序
3 讨论
    3.1 蒙古沙冬青植物群落组成特征分析
    3.2 蒙古沙冬青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 蒙古沙冬青群落保护的建议

(8)矮沙冬青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AnBADH)转化玉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干旱对玉米生产的主要影响
    1.2 耐旱转基因玉米
    1.3 矮沙冬青
        1.3.1 矮沙冬青的抗逆生物学特性
        1.3.2 矮沙冬青抗逆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1.4 甜菜碱
        1.4.1 甜菜碱的生物合成
        1.4.2 甜菜碱合成相关基因
    1.5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表达载体构建
        2.1.1 目的基因扩增
        2.1.2 酶切与连接
        2.1.3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热激转化
        2.1.4 菌液PCR检测
        2.1.5 质粒提取与检测
        2.1.6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
    2.2 亚细胞定位
    2.3 AnBADH基因安全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2.3.1 毒性检测
        2.3.2 过敏性检测
        2.3.3 抗营养因子检测
    2.4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
        2.4.1 培养基配方
        2.4.2 愈伤组织培养与转化
        2.4.3 愈伤组织的筛选与再生
    2.5 T_0和T_1代的检测
        2.5.1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2.5.2 T_0代植株的PCR检测
        2.5.3 T_1代植株的PCR检测
    2.6 AnBADH基因的表达检测
        2.6.1 总RNA提取
        2.6.2 反转录合成cDNA
        2.6.3 半定量PCR检测
    2.7 T_2代株系的表型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AnBADH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3.1.1 AnBADH双子叶植物表达载体
        3.1.2 AnBADH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
    3.2 亚细胞定位
    3.3 AnBADH基因的预测安全性
        3.3.1 毒性
        3.3.2 过敏性
        3.3.3 抗营养因子检测
    3.4 转基因株系
        3.4.1 抗性愈伤组织与再生苗
        3.4.2 T_0代植株
        3.4.3 T_1代植株
    3.5 AnBADH基因的表达
    3.6 转基因株系的抗性表型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超旱生常绿灌木沙冬青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沙冬青种子的消毒与催芽
        1.3.2 沙冬青不定根的诱导
        1.3.3 沙冬青毛状侧根的诱导
        1.3.4 沙冬青的组织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发芽和无菌培养
    2.2 沙冬青不定根的诱导
    2.3 沙冬青毛状侧根的诱导
    2.4 沙冬青愈伤组织的培养
3 结论
4 讨论

(10)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衰退与真菌群落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1.1.1 沙冬青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
        1.1.2 植物非接触式无损伤诊断技术的亟需
        1.1.3 土壤真菌和内生真菌研究作为突破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沙冬青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3.2 沙冬青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1.3.3 沙冬青真菌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3.1 年降雨量
        2.3.2 年平均气温
        2.3.3 年日照时数
        2.3.4 年平均风速
    2.4 水文
        2.4.1 地表水
        2.4.2 地下水
    2.5 植被特征
    2.6 土壤
    2.7 社会经济概况
    2.8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设计方案
    3.1 热成像红外技术的试验设计和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 真菌多样性研究的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4 基于热成像红外技术的沙冬青衰退等级划分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沙冬青群落特征
        4.1.2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温度的变化
        4.1.3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植被蒸腾扩散系数的变化
        4.1.4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蒸腾速率的变化
        4.1.5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4.1.6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灌丛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4.1.7 沙冬青蒸腾扩散系数h_(at)与光合参数P_n、G_S和T_R的相关分析及回归模型
    4.2 本章小结
5 不同生境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研究
    5.1 各生境沙冬青根系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
    5.2 各生境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衰退等级的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研究
    6.1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
    6.2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研究
    7.1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高通量测序结果
    7.2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研究
    8.1 霸王单独群落、沙冬青-霸王的混合群落以及沙冬青单独群落根内生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
    8.2 霸王单独群落、沙冬青-霸王的混合群落以及沙冬青单独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沙冬青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9.1 沙东青根内生真菌菌株及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9.2 菌株的分子鉴定
    9.3 4个菌株回接实验
    9.4 本章小结
10 讨论与结论
    10.1 讨论
        10.1.1 热成像红外线技术诊断沙冬青衰退等级
        10.1.2 不同生境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10.1.3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10.1.4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0.1.5 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
        10.1.6 沙冬青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10.2 主要结论
        10.2.1 热成像红外线技术诊断沙冬青衰退等级
        10.2.2 不同生境沙冬青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10.2.3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10.2.4 不同衰退等级沙冬青群落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10.2.5 沙冬青-霸王混合群落的根内生真菌群落
        10.2.6 沙冬青根内生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Maxim.)(chengf.)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处理方式对西鄂尔多斯三种古地中海孑遗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D]. 卢玉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蒙古沙冬青NAC转录因子基因AmNAC2和AmNAC4的功能分析[D]. 张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鄂托克旗沙冬青等5种珍稀濒危植物绿量研究[D]. 张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西鄂尔多斯七种珍稀濒危植物扦插繁殖技术初探[D]. 候艳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濒危植物小沙冬青研究进展[J]. 郝文芳,周禧琳,王海珍,刘艳萍. 植物科学学报, 2019(01)
  • [6]西北干旱区孑遗濒危植物蒙古沙冬青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段义忠,杜忠毓,亢福仁. 植物研究, 2018(06)
  • [7]蒙古沙冬青子叶节诱导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J]. 郭琪,王沛雅,杨晖,李鑫,张军,杨涛.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3)
  • [8]矮沙冬青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AnBADH)转化玉米[D]. 张盼娃.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9]超旱生常绿灌木沙冬青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李元元,高志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18(01)
  • [10]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衰退与真菌群落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D]. 王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组织培养再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