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与时俱进的新形象

高校教师与时俱进的新形象

一、高校教师与时俱进应树立的新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辉[1](2021)在《高校教师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的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也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体系与大数据时代的深度融合。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应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为高校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胡杨[2](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马跃[3](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廖香兰[4](2021)在《《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媒介形象研究(2016-2020)》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公开发布,提出确保至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2016年到2020年,农村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妇女群体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生活和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境遇必然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中国妇女报》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家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央级妇女报纸,是了解女性发展的重要媒介,因此,将《中国妇女报》作为农村妇女媒介形象的研究对象更具代表性。本文以《中国妇女报》近五年(2016年-2020年)间有关农村妇女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报道进行综合数据统计分析,包括报道的版面分布、报道体裁、报道主题以及农村妇女的角色、农村妇女的职业身份以及农村妇女的性格特征等。研究发现,《中国妇女报》在关于农村妇女的报道中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报道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塑造了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采用文本分析法,选择有意义的新闻报道,从新闻文本内容和传达出来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妇女报》建构的农村妇女的媒介形象,根据《中国妇女报》建构的农村妇女的媒介形象分析其建构的特点以及原因。研究发现,在农村妇女媒介形象被建构时,主要有树立新时代农村妇女新形象、追求农村妇女形象多样化、消除性别偏见和促进性别平等这几个特点,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的原因主要包含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报纸在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中的积极方面和不足之处,以期能够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赵小东[5](2021)在《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以大理州高校为例》文中指出教师是品行之师,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师德品行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高校需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以德育人。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重要使命,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理州三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师德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问题及成因,提出对策与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理论概述。主要阐述师德建设的内涵、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师德理论、习近平关于师德的重要论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从六个方面呈现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并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党建引领、实践载体、激励表彰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师德建设的成效。第四部分,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德考核指标趋于形式化、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效果不佳、师德准入制度不规范、师德培训方式单一、制度规范宣传不到位;师德内涵认识不足、师德价值观功利化、育人意识淡薄、学术心态浮躁。其主要成因有:市场经济多变性与西方价值观渗透等社会环境因素;师德制度形式化和教师期望与待遇不同步等高校体制因素;思想认识与素养不足等教师自身因素。第五部分,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基于问题及成因分析,提出加强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健全师德惩处机制、优化师德考核评价、丰富师德培训体系、严格师德准入标准、扩大师德宣传力度;加强师德顶层设计与党建引领、提升教师社会声望、建设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价值导向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育人使命、提高教师自律等建议。第六部分,结语。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刘金莹[6](2021)在《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从中国青年运动层面看,习近平指出从近代以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并提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殷切寄望。因此,习近平站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方位提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不仅高度概括了青年的历史地位,也从“两个布局”和“两个大局”的战略判断中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具体实践谋划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青年不只是一个代表人类生命中某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从价值范畴来看,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2021年“五四”前夕,习近平再次到清华大学考察,寄语广大青年一定要肩负使命,做能够承担重任的时代新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青年人是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主力军。青年工作与青年直接相关,因此,如何做好青年工作一直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书信以及座谈等内容中对做好青年工作有明确论述,一系列的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可见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是基于我国历史发展新高度,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之下,针对青年工作是什么,怎样做好青年工作阐发的一系列看法、观点和思想的集合,这一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具有指引性和高度开放性。这一系列的思想更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为我们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共分五部分。首先介绍研究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生成理路。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马克思、列宁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靑年工作思想观点的一脉相承,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观点为理论来源。系统分析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生成,可见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与执政实践是其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进一步探究这一思想各个时期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三部分系统论述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研究依据,从关于青年本质和战略地位、党对青年工作白勺领导、青年运动时代主题、青年工作职责使命、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和改革、青年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道路、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七部分,系统挖掘习近平提出的有关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进而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品质、以尊重青年主体性为本质核心、以青年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着眼新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第四部分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创新特点。包括核心立场与价值遵循、领导力量与思想基础、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战略定位与实践要求,从而总结出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创新特征包括青年成长发展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靑年工作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五部分总结概括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五个维度探究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围绕当前我国青年工作正在进行的具体实践工作探究其实践价值。

崔妍[7](2020)在《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民族心”、“民族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必须牢固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保证人尽其用国尽其才。随着微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并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整个社会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作为具有超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的群体,极易受到微媒体时代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爱国意识和爱国方式因此产生了非理性的倾向,给高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利用微媒体这把时代“双刃剑”更有效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爱国主义常常有、时时新,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以驻青高校为主的全日制高校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入调研,全面把脉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微媒体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对微媒体与爱国主义的认识,坚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主题,针对性地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微媒体进行融合研究,并从微媒体环境、微媒体监管、微媒体应用形式、微媒体平台、微媒体宣传等五个方面提出教育对策,这既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传承,也是微媒体健康发展的长久之道,更是做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关键引擎和重要任务。通过研究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顺应微媒体时代的潮流,让爱国主义教育永葆生机。

石莹[8](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骆言[9](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迈进,伴随“体教结合”理念的逐步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生运动员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与之有关的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一直在探索中。“体教结合”旨在“让体育回归教育的本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媒介技术迅疾发展、媒介形态更新迭代的新媒体环境中,学生运动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其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本文从“体教结合”理念出发,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相关知识,以文献资料法、参与观察法、咨询访谈法和调查研究法进行分析和思考,对生存、活跃于新媒体环境下兼具“学生”和“运动员”双重身份的学生运动员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进行探讨。本文立足于现阶段我国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境况和发展目标,从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思考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要问题。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体育组织教育为关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引导、以自我教育为内驱力,由此构成“五位一体”式媒介素养教育格局,形成“系统教育力”。这些具有协同性和互补性的路径在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共同育人,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创环境,共筑特色,同向协力推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助力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

饶清秀子[10](2020)在《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师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就当前体育教师形象出现的诸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体育教师形象还存在刻板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一线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师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作为体育学科的青年教师,他们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向大学生传授运动技能,还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知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形象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高校教育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不断改善和优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形象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分为两大主形象,分别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外在形象包括:体魄形象、仪表形象、教态形象和语言形象;内在形象包括:师德形象、学识形象、能力形象和创新形象。本文主要以南京11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提高体育教师质量,优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仪表形象、体魄形象、师德形象、语言形象、教态形象、能力形象、创新形象和学识形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的外在形象平均值高于内在形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差异主要是在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即大一、大二的学生与大三、大四的学生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2)文章通过对当下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评价较好,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外在形象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归纳出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论文指出:青年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失调,导致其教学能力不足;仪表仪态形象虽好,但内涵修养有所缺失;在注重专业技能时,轻视了对理论的诉求;一味满足技术教学,科研水平仍是短板;在教育理念上偏保守,还缺乏一定创新意识。(3)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后,针对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出现的问题,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丰富个人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继续强化形象意识,提高个人内在涵养;还需要积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互促进;不断更新陈旧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高校有关职能部门也需要做到完善青年体育教师的准入机制,优化青年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认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当下时代备受重视,面临着良好的、利于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所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形象问题,努力提升个人形象,由此推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良好发展,优化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体育教师的地位和认可度。

二、高校教师与时俱进应树立的新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师与时俱进应树立的新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教师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的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工作的必要性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工作现状
三、高校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青年教师入党的愿望不够强烈
    (二)党组织在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主动作为不足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党组织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增强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
    (二)党组织加强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作为
    (三)提高大数据素养,满足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需求
五、结语

(2)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的青年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2.1 孕育阶段
        3.2.2 萌芽阶段
        3.2.3 探索阶段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4.4.6 强“三性”去“四化”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7.1 举国家之力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7.2 聚社会合力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7.4 践个人之行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媒介形象研究(2016-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媒介形象研究概况
        (一)对某一媒介中某个群体媒介形象的研究
        (二)对媒介形象理论层面的研究
        (三)对某一个媒体的媒介形象的研究
        二、对农村妇女媒介形象的研究
        (一)对农村女性的研究
        (二)对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妇女报》的研究
        (一)对某一类型群体的报道分析
        (二)分析《中国妇女报》中的某个议题
        (三)对《中国妇女报》本身的分析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 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文本分析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报道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择
    第二节 《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报道的基本概况
        一、《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报道的版面分析
        二、《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报道的体裁分析
        三、《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报道的主题分析
    第三节 《中国妇女报》报道中“农村妇女”的基本概况
        一、农村妇女身份的分析
        二、农村妇女角色的分析
        三、农村妇女性格特征分析
第三章 《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报道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生活改善者文本分析
        一、自主创业促进生活改善
        二、政企帮扶促进生活改善
    第二节 家乡建设者文本分析
        一、妇女干部带领建设家乡
        二、家乡建设之文化建设
    第三节 被救助者形象文本分析
    第四节 品格优秀者文本分析
        一、重情重义的农村妇女形象
        二、坚强乐观的农村妇女形象
    第五节 受到侵害者文本分析
第四章 《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的特点
        一、树立新时代农村妇女新形象
        二、追求农村妇女形象多样化
        三、消除性别偏见,促进性别平等
    第二节 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因素
第五章 《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的反思
    第一节 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的积极方面
        一、构建先进的理念
        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三、紧跟时代热点
    第二节 农村妇女媒介形象建构的不足之处
        一、报道文本的不足之处
        (一)讲述方式偏模式化
        (二)缺乏人文关怀
        二、形象建构的不足之处
        (一)主角形象的模糊
        (二)符号化的农村妇女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以大理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研究进程
第一章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师德建设
        (二)新时代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师德理论
        (二)习近平关于师德的重要论述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的样本统计
        (五)访谈的内容与方式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一)教师政治态度端正,师爱情感浓厚
        (二)教师坚守潜心育人,教学严谨负责
        (三)教师坚持身正为范,积极服务社会
        (四)高校师德考核评价较具体,但运用趋于形式化
        (五)高校师德激励方式较丰富,但未满足实际需要
        (六)高校师德培训方式较多元,但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师德组织建设较完善,有效落实师德建设
        (二)师德相关制度较丰富,明确教师行为规范
        (三)师德建设实践较多样,提高教师德性素养
        (四)特色党建促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党性修养
        (五)坚持师德创优奖励,树立师德典型示范
第三章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有待优化
        (二)师德观念有待提升
    二、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高校体制因素
        (三)教师自身因素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高校师德管理机制
        (一)加强师德监督机制,建立多元监督体系
        (二)完善师德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三)健全师德惩处机制,杜绝师德行为蔓延
        (四)优化师德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
        (五)丰富师德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六)严格师德准入标准,严把教师队伍入口
    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师德氛围
        (一)加强师德顶层设计,重视师德发展
        (二)加强以党建促师德,发挥党员作用
        (三)提升教师社会声望,促进提振师道
        (四)建设正确舆论导向,塑造教师形象
        (五)扩大师德宣传力度,增强师德意识
    三、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一)坚持价值导向,凝聚思想共识
        (二)坚持真学真信,坚定理想信念
        (三)加强立志乐道,牢记育人使命
        (四)坚守博学知新,促进师德自律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青年问题和青年概念的演化
        (二)青年思想、青年观的内涵
        (三)青年工作、青年工作思想解读
    注释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生成理路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源流
        (一)马克思、列宁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
        (二)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生成
        (一)萌芽期:知青岁月的自我体察
        (二)形成期:在实践中逐步明确青年本质和地位
        (三)发展期:在发展中明确青年工作思想的科学内涵
        (四)标志性进展:顶层设计规划青年工作
    注释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容和品质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青年本质和战略地位
        (二)关于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三)关于青年运动时代主题
        (四)关于青年工作职责使命
        (五)关于共青团工作、建设及改革
        (六)关于青年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道路
        (七)关于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品质
        (一)“以青年为本”的政治立场
        (二)以青年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为逻辑起点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
        (四)高度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
    注释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创新特征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核心取向和价值依托
        (二)领导力量与思想基础
        (三)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
        (四)战略定位与实践要求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创新特征
        (一)指导与延伸: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的理论
        (二)继承与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思想观点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三)借鉴与超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注释
第五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价值
    一、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青年工作旨趣之维
        (二)青年工作遵循之维
        (三)青年工作规律之维
        (四)话语体系丰富之维
    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加强党青年工作实践之维
        (二)构建政策之维
        (三)完善布局之维
        (四)夯实条件之维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致谢

(7)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文献综述
    0.4 问题提出
    0.5 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0.6 研究方法
    0.7 创新之处
1. 微媒体时代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本概述
    1.1 微媒体时代基本概述
        1.1.1 微媒体时代的网络发展背景
        1.1.2 微媒体与微媒体时代
        1.1.3 微媒体时代的特征
    1.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本概述
        1.2.1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2.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
    1.3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3.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微媒体提供新平台
        1.3.2 高校爱国主义需要微媒体提供传播新途径
        1.3.3 微媒体健康发展需要爱国主义教育把控方向
2.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2.1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查分析
    2.2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合理性
        2.2.1 以科技抢占大学生意识形态“头脑阵地”
        2.2.2 以微媒体手段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2.3 用微媒体技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效传播新方法
    2.3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着
        2.3.1 全国各省市多措并举利用媒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2.3.2 教育者积极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政策
        2.3.3 当代大学生具有爱国情怀
    2.4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2.4.1 爱国意识受不良思想的冲击
        2.4.2 爱国热情高涨但稍欠理性
        2.4.3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遇冷
    2.5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挑战的肇因分析
        2.5.1 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输出
        2.5.2 “言论”“自由”泛滥
        2.5.3 信息管控乏力
3 微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3.1 优化微媒体环境,坚定大学生爱国主义立场
        3.1.1 用微媒体传播时代新思想
        3.1.2 用微媒体弘扬爱国新情怀
        3.1.3 用微媒体传播时代新形象
    3.2 管控微媒体信息,守护大学生爱国主义阵地
        3.2.1 严抓微媒体管控力度,规范网络舆情朝健康方向发展
        3.2.2 监察微媒体信息传播,营造良好的校园爱国主义氛围
        3.2.3 增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防控能力
    3.3 创新微媒体应用形式,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3.1 用微媒体技术创新延展思政课堂
        3.3.2 用微媒体传播理念提升教学技能
        3.3.3 用微媒体呈现形式美化受众视野
    3.4 建立微媒体平台,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3.4.1 构建微媒体党政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联系
        3.4.2 加速微媒体时政传播,厘清国内国际形势
        3.4.3 分化微媒体受众群体,设计花式爱国方案
    3.5 巧用微媒体宣传,讲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故事
        3.5.1 “旧”事“新”提——运用微媒体讲好爱国故事
        3.5.2 整合与创造——利用微媒体选好故事典型
        3.5.3 优化与推动——让微媒体送爱国故事入千家万户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查
附录2 微媒体时代教育者爱国主义教育调查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媒介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2.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运动员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
        4.“体教结合”理念的研究现状
        5.文献综述小结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参与观察法
        3.咨询访谈法
        4.调查研究法
    (六)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相关概念
        2.理论依据
二、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一)近年我国学生运动员发展概况
    (二)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概况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主要问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主体部分缺位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象特殊性强
    (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革新不足
四、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主要路径
    (一)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指导思想——“三全育人”
        1.在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中贯彻“全员育人”
        2.在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中贯彻“全过程育人”
        3.在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中贯彻“全方位育人”
    (二)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多向路径——“五位一体”
        1.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性路径:学校教育
        2.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关键性路径:体育组织教育
        3.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基础性路径:家庭教育
        4.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引导性路径:社会教育
        5.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内驱性路径:自我教育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理论阐述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青年体育教师形象:一个因新时代来临而引发关注的话题
    2.1 新时代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在新时代下需要不断完善
    2.3 未来塑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新形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3.1 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2.3.2 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期望
        2.3.3 推进体育师资建设的必然需求
第3章 当下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基本信息呈现与分析
        3.1.1 性别分析
        3.1.2 年级分析
    3.2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内外两大主形象的评价
    3.3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整体的评价
    3.4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各维度评价
        3.4.1 青年体育教师体魄形象的评价
        3.4.2 青年体育教师仪表形象的评价
        3.4.3 青年体育教师教态形象的评价
        3.4.4 青年体育教师语言形象的评价
        3.4.5 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形象的评价
        3.4.6 青年体育教师学识形象的评价
        3.4.7 青年体育教师能力形象的评价
        3.4.8 青年体育教师创新形象的评价
    3.5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与分析
    3.6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与分析
第4章 当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透析
    4.1 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的评价结果描述与分析
    4.2 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评价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原因
        4.2.1 知识结构失调,教学能力不足
        4.2.2 仪表仪态虽好,内涵修养缺失
        4.2.3 注重专业技能,轻视理论诉求
        4.2.4 满足技术教学,科研水平短板
        4.2.5 教育理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第5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塑造的优化路径
    5.1 丰富教师知识结构,提升个人教学能力
    5.2 强化教师形象意识,提高个人内在涵养
    5.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互促进
    5.4 完善教师准入机制,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5.5 更新陈旧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A 《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的问卷调查表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高校教师与时俱进应树立的新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教师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的新路径研究[J]. 张国辉. 大学, 2021(28)
  • [2]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媒介形象研究(2016-2020)[D]. 廖香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以大理州高校为例[D]. 赵小东. 大理大学, 2021(11)
  • [6]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研究[D]. 刘金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崔妍.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7)
  • [8]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运动员媒介素养教育路径研究[D]. 骆言.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9)
  • [10]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D]. 饶清秀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高校教师与时俱进的新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