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瓮安磷酸盐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初探

贵州省瓮安磷酸盐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初探

一、贵州省瓮安磷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婷,许亚宣,李亚飞,董林艳,李小敏[1](2020)在《长江流域“三磷”污染问题与整治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总磷已成为长江的首要污染物。长江中上游总磷污染严重的地区与"三磷"(磷矿、磷化工、磷石膏库)的主要分布区呈现大体上的空间一致性。"三磷"治理成为长江经济带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水环境治理的关键节点。以长江流域"三磷"集聚的中上游省(市)为例,通过识别磷矿资源空间分布及依托磷矿优势形成的磷化工产业带分布情况,研判长江流域"三磷"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关键问题,建议分类加强治理和管控措施如下:推进磷矿业加工转型升级,优化磷矿资源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合理布局磷化工产业,推进涉磷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加大磷石膏堆存历史遗留问题的整治和监控,谨防磷石膏综合利用带来新的环境风险。

何思琪[2](2020)在《湿法磷酸中碘的高效分离提取》文中研究指明磷矿所含的伴生碘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却难以直接开采。在使用湿法磷酸(WPA)工艺分解磷矿时发现碘会进入磷矿酸解液(PA)中,对PA中的微量碘进行高效分离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实现了从WPA中提碘的工业化生产,但随着磷矿中碘的含量降低,导致在PA中碘的浓度大幅度降,使得碘的富集捕捉越发困难,成本也在逐步攀升。本文对PA中碘的分离体系提出一种新型分离方式-泡膜分离法。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不同条件下对磷矿中碘的浸出及其氧化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磷酸和硫酸的比值、液固比、温度对磷矿中碘浸出率的影响,当温度75℃、液固比4:1、磷酸和硫酸的比值为3:2时,碘的浸出率可达68.8%,碘离子在PA中的浓度为2.12 ppm,碘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于PA中。以不同氧化剂(NH4)2S2O8、H2O2、Fe(NO3)3等将I-氧化成I2的效果影响进行研究,其中(NH4)2S2O8对I-的氧化性能最好,氧化后I-在PA的残留率仅为1.91%。(2)开展不同捕捉剂对碘捕捉效率的影响研究。在(NH4)2S2O8氧化条件的基础上,采用SO17、二甲苯、四氯化碳,磺化煤油等不同捕捉剂,在不同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率等对碘捕捉效率的影响。当温度为45℃、(NH4)2S2O8:PA加入量的体积比为1:24、SO17:PA加入量的体积比为1:3、反应时间为60 min、其中SO17对碘的捕捉效率最好,在不搅拌的情况下碘的捕捉效率可达99%,同时对SO17展开循环性能研究,经过7次循环测试后,对碘的捕捉率仍在95%以上。将捕捉剂的温度加热至185℃,可将捕捉剂中的碘进行回收利用。(3)开展了碘的捕捉机理分析研究。以气泡运输原理为基础,运用恒界面池法,设定分离层相和溶液相最大接触面积,开展在不同温度下对含碘气泡在PA及捕捉相中形成与上升过程的研究。利用温度、PA的粘度、捕捉剂的粘度、捕捉剂的表面张力,碘蒸汽的粘度等对气泡的上升速率及破裂进行计算,探讨气泡运输速率方程Peebles方程并借助该方程建立含碘气泡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与实验数据结果相符性能较好,可以指导碘的分离和捕捉过程。

娄方炬[3](2020)在《贵州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稀土元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作为稀土来源的磷块岩型稀土矿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磷块岩最早出现于古元古代,在我国华南地区主要沉积于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和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我国早寒武世磷块岩主要分布在贵州织金、遵义、金沙、铜仁以及云南昆阳等地。其中贵州织金磷矿因稀土富集而广受关注,前人在其矿床地质特征、稀土赋存状态、富集特征等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而稀土富集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议。贵州织金磷矿产于早寒武世筇竹寺阶底部(肖滩阶中上部),大地构造背景为扬子陆块之黔中隆起西南端。含磷层位为戈仲伍组,底部为灯影组白云岩,顶部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矿物组合主要为磷灰石-白云石,矿物结构多为生物碎屑结构、颗粒结构,矿石构造多为块状、条带状构造,磷酸盐矿物主要为碳氟磷灰石。磷矿中含丰富的小壳生物化石,且与云南昆阳磷矿相似,均有大量遗迹化石的产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成磷事件与地球大气氧演化的关系探讨寒武纪磷块岩中稀土元素含量普遍高于伊迪卡拉纪磷矿的原因,从磷块岩沉积、成岩作用过程探讨稀土元素富集机制。在对织金磷矿进行野外和室内详细的沉积学和岩石学研究基础上,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LA-ICP-MS对磷块岩样品中不同矿物(磷酸盐、碳酸盐岩)相关主、微量元素进行原位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对磷灰石结晶性进行全面分析。根据磷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古地理环境,沉积结构、构造特征,与同时代的昆阳、坝黄磷矿以及不同时代的开阳、瓮安磷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织金磷矿(40个数据)ΣREE平均值为620.10 ppm,具有铈的负异常(δCe平均值0.35),稀土配分具MREE富集和HREE分异的特征(La N/Sm N平均值为0.97、Sm N/Yb N平均值为1.73),Th、Zr含量高,且LA-ICP-MS分析的磷酸盐和白云石矿物稀土元素存在差异。反映磷块岩形成于氧化环境,且白云石矿物形成于海水中,磷酸盐矿物形成于孔隙水中,磷酸盐对孔隙水中MREE和HREE选择性摄取,磷块岩中存在大量黏土等陆源碎屑物质。寒武纪时期磷矿(织金、昆阳、坝黄)稀土元素含量(53个数据ΣREE平均值为577.49 ppm)明显高于伊迪卡拉纪时期磷矿(瓮安、开阳)(68个数据ΣREE平均值为127.70 ppm)。同时,寒武纪磷灰石δCe值(δCe平均值0.41)明显小于震旦纪时期(δCe平均值0.78)。这一变化趋势与全球碳酸盐岩Ce异常和其他地球化学证据相似,表明全球早寒武世相比伊迪卡拉纪大气和海水氧浓度要高得多。寒武纪时期磷矿中大量遗迹化石的出现,代表该时期较强的生物扰动,而伊迪卡拉纪无生物扰动或扰动作用极弱,以及磷块岩形成于相对缺氧的水体环境。研究认为,早寒武世成磷期氧化环境和生物扰动,增强了海洋有机质的微生物矿化作用,导致沉积物中磷埋藏量增加而有机质埋藏比降低,使矿化的有机质中稀土元素释放进入孔隙水,进而结合到碳氟磷灰石中,造成寒武纪磷块岩稀土含量远高于之前的伊迪卡拉纪形成的磷块岩。同为早寒武世的昆阳、织金、坝黄磷矿,沉积水体由浅到深,其稀土元素含量也逐渐增加,与现代海水中稀土元素含量随水深变化的趋势一致,反映深部富稀土水体经上翻洋流携带在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相比昆阳磷矿,织金磷矿中发现显着的软沉积变形构造、矿物结晶性较差、矿物中含大量碎屑矿物、以及中稀土富集的“帽型”特征更显着,各磷矿Sm/Yb比平均值:织金(1.73)均大于昆阳(1.23)、坝黄(0.69)、以及开阳(0.74)、瓮安(1.10)磷矿。表明织金磷矿稀土特征受后期的成岩作用影响更大。研究认为,较长的成岩作用时间是织金磷矿相比同期昆阳磷矿更富集稀土元素的主要原因。磷灰石晶格中的钙对孔隙水中不同稀土元素的选择性吸附,是造成织金磷矿MREE富集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织金磷矿稀土富集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大量浮游生物对稀土元素的富集,沉积的有机质在海底被降解,释放其稀土元素于孔隙水中;其次是受早期成岩作用时间长,使孔隙水中的磷灰石有充分的时间吸附稀土元素,造成稀土元素富集。

田蔚,李骏宇,康明远[4](2020)在《贵州省磷石膏“以渣定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研究与对策》文中认为调研了贵州省内磷化工企业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困难和问题等,重点探讨了观念转变、技术革新、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转型是"以渣定产"促进磷化工绿色发展的路径方向,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宋生琼,李士彬,管永胜,冉启洋,曾芳,朱宜清,孙亚莉,曾朝霞[5](2020)在《贵州省磷矿及伴生矿种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磷矿查明资源储量42.51亿t,与磷矿伴生的碘资源8.07万t,伴生稀土矿85.89万t,伴生氟资源约4 179万t,磷矿及其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磷矿年产1 700万t左右,工业总产值53亿元,占全省约10%,伴生碘与伴生氟资源已实现综合利用。在深入研究磷矿及其伴生矿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贵州省磷矿及其伴生矿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伴生氟矿资源管理欠缺、伴生稀土矿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未攻破、矿业开采与古生物遗迹保护相冲突、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矛盾、综合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五方面的问题。提出建立伴生氟工业指标,将氟资源纳入统计管理;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伴生稀土矿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加强矿业开发与文化建设的结合;坚持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切实解决好矿业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建立健全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矿业综合利用法制化五个方面的建议。

张亚冠[6](2019)在《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黔中磷矿为震旦纪陡山沱期形成的大型富磷矿沉积区,矿石产量大、品位高,是国内外重要的磷矿资源产区。在新元古代末期全球性成磷事件背景下,黔中陡山沱组磷矿床被认为是地质历史时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磷矿沉积成矿事件。对黔中陡山沱组沉积型磷块岩的沉积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作用研究不仅解释了磷块岩沉积成矿地质过程,为磷矿资源找矿探矿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大洋磷循环过程为探究深时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解析窗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U1812402)、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勘查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4016501)和贵州省地矿局地质科技项目(编号:No.[2013]56)的支持下,本研究对贵州省开阳、瓮安、福泉、息烽、遵义和丹寨等地区震旦纪磷矿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调查、岩芯观测和编录、样品采集等工作,通过岩石学、矿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和地球化学分等方面综合分析,对黔中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并与实际找矿应用相结合,取得了以下创新与研究成果:(1)将黔中陡山沱组磷块岩根据矿石成因类型划分为自生类磷块岩相和再造类磷块岩相。自生类磷块岩为海水中磷灰石自生沉降而形成的富磷沉积物,主要包括泥晶质磷块岩和与生物作用有关的磷块岩类型,一般发育于较低能的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海域或障壁海沉积环境。再造类磷块岩一般呈碎屑颗粒结构,为原生磷块岩在高能水流条件下破碎、簸选、搬运和再沉积的沉积产物,是构成开阳高品位磷矿石的主要矿石类型。再造作用形成的磷质碎屑颗粒早期成岩过程中受磷质和白云质胶结固结岩化,并经历成岩后期硅化作用或暴露淋滤作用。(2)重新厘定了磷块岩沉积期古地理环境。位于黔中古陆北缘的开阳地区地处高能海岸沉积环境,磷矿层中分布最广泛、品位最高的矿石类型为砂屑磷块岩,为富磷沉积物在沉积、成岩过程中遭受多期次冲刷破碎、暴露淋滤及堆积胶结的产物。瓮安地区为黔中古陆东北缘的障壁海岸沉积环境,浅水透光带丰富的磷质成分为生命演化和爆发提供了适宜的正常环境,矿石类型以原生含生物化石磷块岩为主。遵义和丹寨均处水深较大的陆棚沉积相区,磷矿石以泥晶磷块岩夹层产出于泥页岩、泥晶白云岩层中,由于水动能较低,水流簸选聚集成矿作用较弱,难以形成大型磷矿床沉积。(3)黔中磷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与上升洋流有关,且与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磷块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面黔中磷矿沉积符合上升洋流成矿模式。通过有机沉降模式或“Fe-氧化还原泵”模式自生沉积的磷灰石在扬子地台的时空分布记录了海洋中磷循环转变和大洋通氧过程。深海逐步氧化过程造成的氧化还原界面的下降使成磷作用可以向深海不断扩散,同时水体中磷的去除反过来控制了初级生产力和大洋氧气需求,增强了深海的氧化作用,进而加强了真核生物的进化。因此,黔中陡山沱组磷块岩的沉积分布记录了大氧化事件对生命演化爆发和海洋磷循环变化的控制。(4)建立了黔中高品位磷块岩的动态沉积成矿过程,即“三阶段成矿”过程。第一阶段初始成磷作用,为在新元古代大规模成磷背景下,上升洋流携带深部富磷海水进入滨浅海地区,并通过生物化学作用使磷质聚集并形成原生磷块岩沉积;第二阶段簸选成矿作用,高能波浪、风暴水流对原生磷块岩持续的破碎、磨蚀、搬运和再沉积过程中,簸选去除了原生沉积物中的陆源细碎屑、砂泥质成分,保留并聚集磷质碎屑颗粒,形成品位较高的碎屑状矿石;第三阶段为淋滤作用阶段,海平面升降变化使之前形成矿石受暴露事件影响,遭受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碎屑状磷矿石内的碳酸盐岩胶结物和白云石条带被淋滤运移,导致矿层发育大量溶蚀孔洞,甚至形成土状磷块岩,矿石品位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三阶段成矿作用随古地理条件和海平面变化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多期次、动态进行,最终形成工业价值极高的磷矿石。

方传棣[7](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任海利[8](2017)在《贵州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成磷期沉积环境与磷块岩中碘富集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扬子地台晚震旦世陡山沱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成磷高峰期,沉积磷块岩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的鄂、黔、湘、赣、浙、川等省份。国内外同期的磷块岩多上覆于冰碛岩层之上,冰期后磷块岩沉积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特征,这与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后的古海洋和古生态环境变化、重构有关。陡山沱期海侵之初,沉积基底凹凸不平,水下高地或古隆起边缘常成为磷块岩的富集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表明,次级凹陷以及隆起的陆缘浅海是有利的成磷场所。自瓮福磷矿发现以来,前人对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元素地球化学、沉积特征和瓮安生物群等方面取的了较多的成果,而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的研究,以及对沉积古地理格架的恢复、生物聚磷成矿机理、碘的富集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甚少。自古生代以来,贵州地壳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变形,严重地妨碍了对晚震旦陡山沱期a矿层(下矿层)、b矿层(上矿层)两个聚磷期的总体认识,所以恢复、重塑成磷期的沉积古环境、古地理格局,探讨成磷期的生物成矿作用、碘的分布规律与沉积古环境的内在联系,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受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勘探基金项目《黔中地区寒武系底部成磷规律、控制因素及远景区预测》(2012294)和贵州大学学科建设基金《贵州沉积矿床成因研究》资助,在整理、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成磷期含磷岩系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含磷岩系地质剖面测制,大量的区域钻孔资料分析,岩矿鉴定和地球化学测试及分析,开展晚震旦世成磷期岩相古地理特征、成磷环境及控矿因素、物质来源、成矿模式等系统研究,探讨聚磷古地理格架、碘富集机理及控制因素,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对研究区多条剖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区含磷岩系可划分为两期(沉积旋回),第一个沉积旋回为南沱期滨岸陆源碎屑的砂砾—泥质沉积,逐渐过渡到陡山沱早期磷质碳酸盐沉积(a矿层);第二个沉积旋回为陡山沱晚期从侵蚀间面之上的滞留沉积到主要工业磷矿层(b矿层)的沉积,直到磷质贫化及大量白云岩沉淀为止。两个旋回都反映出水体由浅至深又至浅,能量由低至高又至低的沉积过程。沉积环境由低能、浑浊的闭塞还原环境,向清水开阔的高能环境过渡,构成了一个在海侵背景下沉积区内水体向上变浅的进积型海岸沉积序列。(2)通过岩矿鉴定、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区磷块岩主要矿物碳氟磷灰石由非晶质胶磷矿、隐晶质磷灰石、微晶质磷灰石和针柱状磷灰石组成,其中非晶质胶磷矿占主体。沉积特征、有机碳、Mo、V、Ni、Cu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磷早期a矿层形成缺氧的还原环境,b矿层沉积于相对氧化的环境,沉积环境是形成不同类型磷块岩的主要控制因素。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磷块岩具有热水沉积特征是因为洋流上升带来的硅质、磷质快速沉积,U、Th、As和Sb等元素保持了深水体地球化学特征所致。(3)根据区域地质资料、钻孔资料、含磷岩系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编制了震旦世南沱期、早陡山沱期、晚陡山期沉积古地理图,并细分出不同沉积相带。根据古地理格架与磷块岩分布关系,首次系统提出多岛海湾古地理格架是形成瓮福大型磷块岩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海湾的形态、大小控制磷块岩的分布和规模。(4)成矿空间分布受含磷岩系、古构造条件和古地理格局控制。研究区完整沉积序列主要分布于黔中浅海台地边缘;非完整沉积序列,分布于台地内部及靠近古陆边缘;含磷岩系的厚度大小及不同沉积序列,直接制约着磷块岩矿床的空间分布。从南沱期的群岛及海湾格局,演化为陡山沱期的大型多湾海岸,西部为古隆起区,东部为古凹陷区的古地形特征,控制含磷岩系呈南北向展布,东西向变化的总体轮廓。受次级古隆起(新桥半岛)的分割,形成北部海湾浅滩和南部广阔海滩的成磷环境,控制着瓮福磷矿的形成及空间展布。成磷期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陡山沱晚期宽缓的海滩、较强水动力条件有利于磷质簸选净化,滨岸多湾及半岛的障壁作用,藻类生物繁盛,有利于磷质聚集,因此,磷矿主要形成于海湾及海滩环境的磷质碳酸盐岩优势岩相中。(5)通过对瓮福磷矿成矿空间、成矿时代、成矿系列的综合分析,提出瓮福磷矿成矿机理及成矿模式。认为东部的华夏洋板块不断向扬子板块俯冲下,多期海底火山喷发的磷质在深海底部大量聚集,长期积累和储备的高容磷海水在上升洋流的驱动下,由北东向南西侵进,漫上整个碳酸盐台地,在潮下及潮间海湾环境中,磷质经过化学析出、沉淀,并经藻类生物的浓缩、吸取、转移聚沉于海底,完成磷质的初次富集。晚陡山沱期,在浅水环境中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机械簸选等沉积改造作用下,促成磷质颗粒化及物理机械富集,最后在瓮照坝、大湾-铅厂、团坡、英坪海湾环境,形成早晚两期大型磷块岩矿床。(6)通过岩性、岩(矿)石结构、显微组分、有机碳含量、常量元素含量、藻类碎屑含量等与碘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认为磷块岩中碘的富集与褐藻生物作用有关,并发现英坪褐藻滩是碘富集相带,富碘相带是瓮福磷矿富碘磷块岩分布区域。在浅水环境下,富磷海水为褐藻类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褐藻类生物大量繁殖并吸附大量的磷质和碘元素,完成生物初步富碘,当富碘褐藻生物大量死亡后,潮汐作用过下藻类生物被打碎,褐藻碎片向下沉积的过程被磷酸盐化,并逐渐聚集、成岩成矿。磷质不直接参与碘的富集过程,但磷酸盐化过程中将富碘褐藻碎片固定、保存在磷块岩之中,形成含藻粘结富碘磷块岩。同时,编制了研究区碘元素含量等值线图。

李志国,崔周全[9](2013)在《我国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缓解我国磷资源危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对我国磷资源现状、磷矿采选及磷化工现状调查分析,总结分析磷矿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在政策、监管、技术三个方面的主要策略,并指出磷矿采选与化工产业发展原则:磷矿资源系统开发,合理梯级利用,基础磷化工产品注重规模效益,精细磷化工产品注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

李志国,崔周全[10](2013)在《我国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设,对我国磷矿资源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通过分析磷矿资源开发利用链,指出我国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急需解决的9项关键技术:磷矿石工业品位指标体系研究;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体系研究;磷矿勘探、生产数字化设计与管控技术;倾斜缓倾斜、薄至中厚磷矿层高效、低耗采矿技术及装备;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低耗浮选技术及装备;共、伴生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以净化湿法磷酸为原料的精细磷化工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与无害处理技术;磷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二、贵州省瓮安磷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瓮安磷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流域“三磷”污染问题与整治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基础
    1.2 研究方法
2 环境污染问题及成因
    2.1 磷矿分布区域与生态环境敏感区高度重叠,影响流域水源涵养功能
    2.2 磷化工行业环境污染防治设施不规范,针对特征污染物关注有待加强
    2.3 磷石膏堆场建设不规范及综合利用途径不足,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3.1 优化磷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格局,深化磷矿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科学合理布局磷化工产业,规范磷化工园区顶层设计及规范化建设
    3.3 加大历史遗留问题的整治和监控,积极研发磷石膏综合利用新技术
4 结语

(2)湿法磷酸中碘的高效分离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磷矿资源概况
        1.1.1 国外磷矿资源概况
        1.1.2 国内磷矿资源概况
    1.2 碘及其资源概况
    1.3 湿法磷酸工艺
        1.3.1 硫酸法
        1.3.2 盐酸法
        1.3.3 硝酸法
    1.4 湿法磷酸中碘的分离研究现状
        1.4.1 空气吹出法
        1.4.2 离子交换法
        1.4.3 吸附法
        1.4.4 溶剂萃取法
        1.4.5 沉淀法
        1.4.6 其他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工艺路线
    2.4 实验方法
        2.4.1 磷矿酸解液的制备
        2.4.2 碘模拟液的制备
        2.4.3 泡膜分离法
        2.4.4 碘的收集方法
    2.5 分析检测方法
        2.5.1 磷矿组分分析
        2.5.2 磷矿中碘含量的测定
        2.5.3 磷矿酸解液中P_2O_5的测定
        2.5.4 磷矿酸解液中碘的存在形式
        2.5.5 磷矿酸解液中碘含量的测定
        2.5.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5.7 表面张力的测定
        2.5.8 偏光显微镜分析
第三章 氧化剂及捕捉剂对碘分离效果的影响
    3.1 磷矿酸解液的制备对碘浸出率的影响
        3.1.1 正交实验
        3.1.2 方差实验
    3.2 磷矿酸解液成分分析
        3.2.1 化学成分分析
        3.2.2 碘的存在形式
    3.3 氧化剂对碘的氧化性研究
        3.3.1 氧化剂的选择
        3.3.2 氧化特性曲线的分析
        3.3.3 酸解液中碘的氧化机理
    3.4 捕捉剂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矿酸解液中碘的泡膜分离
    4.1 工艺条件对磷矿酸解液中碘的分离效率研究
        4.1.1 搅拌速率的影响
        4.1.2 反应时间的影响
        4.1.3 氧化剂的影响
        4.1.4 捕捉剂的影响
        4.1.5 不同温度下分离体系的平衡速率
        4.1.6 分离体系对其他离子的影响
    4.2 捕捉相的红外分析
    4.3 捕捉剂的循环利用性探究
    4.4 捕捉相中碘的收集
        4.4.1 收集剂的选择
        4.4.2 碘收集条件的选择
        4.4.3 收集相中碘的存在形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离捕捉碘的动力学研究
    5.1 分离碘的宏观迁移分析
    5.2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5.3 各系统下的扩散系数计算
        5.3.1 碘蒸汽-空气
        5.3.2 碘-磷矿酸解液
        5.3.3 碘蒸汽-SO17
    5.4 动力学过程的分析
        5.4.1 碘分子在水相中的作用力
        5.4.2 捕捉剂表面张力的计算
        5.4.3 泡膜法中含碘气泡的成长
        5.4.4 泡膜法中含碘气泡上升速度的计算
        5.4.5 SO17分子之间的空间大小的计算
        5.4.6 含碘气泡在理想条件下运动模式的模拟
        5.4.7 泡膜法含碘气泡热流率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3)贵州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成磷事件与地球大气氧演化
        1.2.2 成磷作用与稀土富集机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古生物演化
    2.3 古海洋环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成分
        3.3.3 矿石结构构造
第4章 织金磷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白云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2 磷酸盐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特征
第5章 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
    5.1 成磷环境与稀土来源
        5.1.1 磷灰石Ce异常与地球大气氧演化
        5.1.2 沉积环境与稀土来源
    5.2 成岩作用及稀土元素富集
        5.2.1 MREE富集与成岩作用
        5.2.2 成岩速率与稀土元素富集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贵州省磷石膏“以渣定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研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贵州省磷石膏的基本情况
    1.1 磷石膏产生原因及环境问题
    1.2“以渣定产”政策的科学性
2 贵州省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现状分析
    2.1 经营情况差、缺乏资金
    2.2 化肥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单一
    2.3 建材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
    2.4 产品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不健全
    2.5 物流成本高
    2.6 销售水泥合法性问题
3 贵州省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突破方向
    3.1 解放思想、转变磷石膏为固废物的观念
    3.2 通过分类推进、三年内形成“四路并举、两翼齐飞、重点突破”的新局面
    3.3“以渣定产”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3.4 全力构建现代化工产业大生态体系
4 贵州省磷石膏“以渣定产”政策的推进建议
    4.1 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革命来解决企业发展问题
    4.2 妥善解决好新增和陈化问题
    4.3 以开阳、息烽码头为依托辐射全国市场
    4.4 组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基金

(5)贵州省磷矿及伴生矿种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概况
    1.1 磷矿资源概况
    1.2 伴生矿资源概况
2 开发利用现状
    2.1 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伴生矿开发利用现状
3 面临的问题
    3.1 伴生氟矿资源管理欠缺
    3.2 伴生稀土矿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未攻破
    3.3 矿业开采与古生物遗迹保护相冲突
    3.4 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矛盾
    3.5 综合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伴生氟工业指标,将氟资源纳入统计管理
    4.2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伴生稀土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4.3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加强矿业开发与文化建设的结合
    4.4 坚持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切实解决好矿业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
    4.5 建立健全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矿业综合利用法制化

(6)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贵州磷矿概述
    1.2 磷块岩沉积—成矿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区域地层概述
        2.2.2 陡山沱组含磷层序
        2.2.3 地层对比与划分
    2.3 矿体分布特征
        2.3.1 开阳磷矿
        2.3.2 瓮福磷矿
        2.3.3 丹寨矿床
        2.3.4 松林矿床
    2.4 沉积古地理背景
        2.4.1 全球古大陆背景
        2.4.2 研究区古地理背景
第三章 成矿地质特征
    3.1 磷块岩矿物组成
        3.1.1 主要矿物成分
        3.1.2 伴生矿物
    3.2 磷块岩类型划分与对比
        3.2.1 磷矿石类型划分
        3.2.2 磷块岩胶结物结构类型
        3.2.3 磷块岩成岩结构类型
第四章 沉积古地理特征
    4.1 沉积岩相类型与沉积环境分析
        4.1.1 陆源碎屑相
        4.1.2 碳酸盐岩相
        4.1.3 磷块岩相
    4.2 沉积岩相分布与古地理特征
        4.2.1 开阳地区沉积相与古地理特征
        4.2.2 瓮福地区沉积相与古地理特征
    4.3 定量岩相古地理重建
        4.3.1 定量指标选择及编图
        4.3.2 古地理时间单元选择
        4.3.3 岩相古地理恢复
    4.4 古地理控矿作用
第五章 成矿地质作用与成矿模式
    5.1 初始成磷作用
        5.1.1 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
        5.1.2 磷质来源分析与上升洋流成矿
        5.1.3 生物-化学成矿作用
        5.1.4 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与成磷作用
    5.2 簸选成矿作用
        5.2.1 成矿作用机制
        5.2.2 元素迁移规律
        5.2.3 成矿作用分布规律
    5.3 淋滤成矿作用
        5.3.1 成矿作用机制
        5.3.2 元素迁移规律
        5.3.3 成矿作用分布机制
    5.4 磷矿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
        5.4.1 开阳地区磷矿床成矿模式
        5.4.2 瓮福地区磷矿床成矿模式
第六章 结论
图版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7)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8)贵州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成磷期沉积环境与磷块岩中碘富集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贵州晚震旦世磷块岩研究意义
    1.2 全球磷资源分布及磷块岩研究现状
        1.2.1 全球磷资源分布状况
        1.2.2 中国磷资源分布状况
        1.2.3 磷块岩研究现状
    1.3 贵州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磷块岩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构造背景
        2.2.2 研究区地层
        2.2.3 研究区古地理及含磷岩系
    2.3 瓮安-福泉地区含磷岩系剖面特征
        2.3.1 白岩背斜北倾伏端ZK2003剖面
        2.3.2 白岩背斜北倾伏端ZK832
        2.3.3 玉华矿段ZK102剖面
        2.3.4 大塘矿段ZK1504剖面
        2.3.5 穿岩洞矿段ZK2301剖面
        2.3.6 新桥矿段安发矿井剖面
        2.3.7 小坝矿段1号露天采场剖面
        2.3.8 高坪矿区英坪矿段ZK402剖面
第三章 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沉积微相与古地理
    3.1 瓮安-福泉地区典型磷矿床沉积特征
        3.1.1 高坪矿区磷矿床沉积特征
        3.1.2 白岩矿区大塘矿段磷矿床沉积特征
    3.2 瓮安-福泉地区陡山沱期磷块岩分布规律
        3.2.1 陡山沱早期磷块岩分布特征(a矿层)
        3.2.2 陡山沱晚期磷块岩(b矿层)分布特征
    3.3 磷块岩类型及磷块岩成因
        3.3.1 磷块岩的矿石矿物组成
        3.3.2 磷块岩的结构与构造
    3.4 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3.4.1 成磷前(南沱期)沉积相与古地理特征
        3.4.2 成磷期沉积微相及古地理特征(陡山沱期)
    3.5 小结
第四章 瓮福磷矿磷块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特征
    4.2 分析测试方法
        4.2.1 常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稀土元素
        4.2.4 碘元素
        4.2.5 有机碳(TOC)
    4.3 分析测试结果
        4.3.1 常量元素分析
        4.3.2 有机碳(TOC)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晚震旦世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碘的富集机理
    5.1 区域碘分布规律
    5.2 典型剖面碘分布特征
        5.2.1 剖面选择和样品采集
        5.2.2 剖面中碘分布特征
    5.3 磷块岩中碘富集规律分析
        5.3.1 碘与常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5.3.2 碘与磷块岩中生物含量关系
    5.4 磷块岩中碘赋存状态分析
    5.5 磷块岩中碘富集控制因素及富集机理
        5.5.1 藻类对碘的聚集浓缩
        5.5.2 沉积环境对碘含量的影响
        5.5.3 磷块岩中碘富集机理
    5.6 小结
第六章 晚震旦世磷块岩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6.1 成矿地质条件
        6.1.1 成矿的地层条件
        6.1.2 成矿的古构造条件
        6.1.3 成矿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6.1.4 成矿的古气候条件
    6.2 磷矿成矿规律分析
        6.2.1 成矿空间格局
        6.2.2 成矿时代
    6.3 矿床成因
        6.3.1 磷质来源
        6.3.2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9)我国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磷矿资源及采、选现状
    1.1 磷矿资源分布不均, 资源运输和利用不便
    1.2 中低品位胶磷矿比重大, 倾斜缓倾斜、薄至中厚矿层产出多, 采选难度大
    1.3 磷矿石共、伴生资源丰富, 综合利用率低
    1.4 磷矿采掘装备水平有所提高, 采掘工作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
    1.5 磷矿选矿工艺技术多样, 浮选高耗、低效问题严重
2 磷化工发展现状
3 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主要策略
    3.1 落实政策、健全法律法规
    3.2 制定和完善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评价体系
    3.3 加大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4 结论

(10)我国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磷矿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2 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3 结论

四、贵州省瓮安磷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流域“三磷”污染问题与整治对策建议[J]. 赵玉婷,许亚宣,李亚飞,董林艳,李小敏. 环境影响评价, 2020(06)
  • [2]湿法磷酸中碘的高效分离提取[D]. 何思琪. 贵州大学, 2020
  • [3]贵州织金磷矿稀土富集机制研究[D]. 娄方炬. 贵州大学, 2020(04)
  • [4]贵州省磷石膏“以渣定产”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研究与对策[J]. 田蔚,李骏宇,康明远.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0(05)
  • [5]贵州省磷矿及伴生矿种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宋生琼,李士彬,管永胜,冉启洋,曾芳,朱宜清,孙亚莉,曾朝霞. 中国矿业, 2020(03)
  • [6]黔中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磷矿沉积地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D]. 张亚冠.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8]贵州瓮安—福泉地区晚震旦世成磷期沉积环境与磷块岩中碘富集机理[D]. 任海利. 贵州大学, 2017(02)
  • [9]我国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 李志国,崔周全. 中国矿业, 2013(11)
  • [10]我国磷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J]. 李志国,崔周全. 现代矿业, 2013(06)

标签:;  ;  ;  ;  ;  

贵州省瓮安磷酸盐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