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

延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

一、延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扬扬[1](2021)在《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在脑梗死模型大鼠中明确针刺提高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并探讨针刺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的机制。(2)在临床验证和观察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以期为广大脑梗死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治机会,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一、实验研究: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予rt-PA静脉溶栓;针刺+4.5h溶栓组在4.5h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立刻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针刺干预,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假手术组、模型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5h溶栓组只给予相同的固定。观察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EB含量和脑含水量百分比的影响。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采采用和实验一相同的模型、分组及干预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RhoA、ROCK2、MLC)及BBB结构相关蛋白(Claudin5、ZO-1、Occludin)的表达,用 Real-time PCR 检测 RhoA、ROCK2 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ZO-1、Claudin5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二、临床观察:将脑梗死予rt-PA静脉溶栓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予4.5h溶栓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rt-PA静脉溶栓之后立刻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7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sICH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sICH相关指标(TC、LDL-C、MPV、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RP),依从性。结果:一、实验研究1.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1)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2)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减小(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P<0.05)。(3)BBB通透性: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EB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4)脑含水量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降低(P<0.05)。(5)脑出血性转化: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2.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1)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1)。(2)MMP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1)。(3)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 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5,P<0.01),针刺+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5,P<0.01)。与 4.5h 溶栓组相比,针刺+4.5h 溶栓组 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二、临床观察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8.5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sICH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sICH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LDL-C水平、MPV和CRP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依从性的比较两组均完成临床观察,依从性均为100%(P>0.05)。结论:1.针刺可改善脑梗死大鼠溶栓后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减轻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和减少HT的发生,达到提高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效应。2.针刺可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途径、有效保护BBB,以提高脑梗死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3.针刺及时介入可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降低sICH的发生率,提高溶栓安全性。为临床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田紫煜[2](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夏天[3](2021)在《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又名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的缺血性病理改变导致的相应脑部功能缺损的一种发病迅速,以偏瘫、失语、昏迷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龙作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对中医中风的梳理,明确中医缺血性中风与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同病名、确定诊断标准、证型分类,为更好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历代中风的溯源以及当今脑卒中的整理,确定当今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概念、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通过对全球及我国脑卒患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全球及我国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通过对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分析整理蚓激酶在脑卒中的应用及有效指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以及多次专家讨论,制订蚓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结果:中医中风病经历了病名概念的统一,在近现代时期与西医脑卒中相等同,汲取西医内容,按病理因素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对于缺血性中风的病名诊断标准采用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对全球及我国的脑卒中的相关疾病负担情况及变化的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指标在脑卒中的整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中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近年来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分型与治疗方式的整理分析发现,现今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更是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并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了许多中药的新型制剂,给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用药提供了新选择新思路。对地龙提取物蚓激酶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发现,蚓激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神经功能评分(NI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溶活性指标(纤维蛋白原含量、t-PA(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凝血活性指标(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善作用均得到肯定。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重,且呈逐渐加重趋势。现在中西医理念相结合的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手段优势凸显,地龙提取物蚓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支撑,因此制定蚓激酶肠溶胶囊(博洛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以期蚓激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马春玉[4](2021)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红中风胶囊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依托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川红中风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72例,分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试验组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以下简称指南)中推荐的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川红中风胶囊,两组用药时间均为10±1d。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I、mRS评分、内风、痰湿、血瘀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治疗后的NIHSS、BI评分,内风、痰湿、血瘀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及出组90d后mRS的评分情况进行记录,并采用SPSS 21.0软件对此六项评价指标改善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57%VS.75.76%,P<0.05)。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5.72%VS.72.73%,P<0.05)。在残障功能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58%VS.72.73%,P<0.05)。在内风证候要素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内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2%VS.81.81%,P<0.05)。在痰湿证候要素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痰湿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8.58%VS.63.63%,P<0.05)。在血瘀证候要素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疗效(P<0.05),试验组血瘀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14%VS.90.91%,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应用指南推荐的西医基础治疗,联合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川红中风胶囊,能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残障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内风、痰湿、血瘀证候要素的改善。

耿皓东[5](2021)在《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多中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约占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0%,常导致瘫痪、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1]。传统药物治疗手段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静脉溶栓等治疗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效果不佳,不良预后率可达到80%[2]。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如支架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技术可以快速开通闭塞的血管和恢复血流灌注,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残障及死亡率[3]。2016年发表的针对前循环5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相对传统药物及静脉溶栓治疗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优势[4],随后发表的DAWN研究[5]将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拓展至24h。随着血管内治疗的广泛应用及技术进步,目前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性闭塞性脑卒中一线的治疗方法。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发表于2009年的BASICS研究[6]和2019年的BEST研究[7]未能证实血管内治疗相对传统药物及静脉溶栓治疗有更好的疗效与安全性。然而近期国内发表了大型的多中心前瞻观察性研究证实,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治疗[8],近期发表的多个荟萃分析[9,10]结果表明,前循环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血管内治疗可以快速的开通闭塞的血管,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已取代药物治疗和静脉溶栓,成为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的主要手段[11]。目前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最主要的方式为支架取栓(Stent retriever Thrombectomy,SRT),既往发表的多个评价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以支架取栓为主要治疗手段展开[5,12,13]。但直接抽吸技术(A Direct Aspiration first-Pass Thrombectomy,ADAPT)的出现,给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带来新的思路[14]。与支架取栓不同,血管抽吸是将抽吸导管沿血管通路放置到血栓处,在持续的负压吸引下,将栓子抽出体外[15]。2017年发表的ASTER研究[16]和2019年发表的COMPASS研究[17]均是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接受血栓抽吸和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术后90 d的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证实了血栓抽吸技术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期发表的多项荟萃分析[18-20]结果表明,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治疗,直接抽吸和支架取栓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目前暂缺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支持上述结论。研究目的1、观察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2、比较支架取栓和直接抽吸技术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区别。方法1、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 TICI)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ICH)等,根据术后90 d 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 RS≤2分)及不良预后组(m RS>2分),采用t/x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一对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2、直接取栓与直接抽吸两种血管内治疗技术在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例分为支架取栓组和直接抽吸组,主要观察指标:(1)疗效指标:术后90 d m RS评分、术后m TICI评分、血管再通率和血管再通时间等;(2)安全性指标:术后90 d死亡率、s ICH等,比较两个治疗组之间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1、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08名患者,经过术后90 d随访,良好预后(m RS≤2)率为43.5%(47/108),死亡率为25.9%(28/108),血管再通率为95.4%(103/108),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8.3%(9/108)。不同预后组在术前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以及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多种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术前NIHSS评分、BATMAN和Pc-ASPECTS评分及血管再通程度和再通时间等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卒中类型、血栓位置、桥接溶栓和麻醉方式等因素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2、两种血管内治疗技术在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共纳入97名患者,不同手术组之间卒中分型、术前评分、血栓位置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方式(55.1%vs 25.0%,P=0.007)、从穿刺到血管再通平均时间/min(91.3±25.9 vs 72.6±27.8,P=0.002)、颅内出血(10.1%vs 28.6%,P=0.028)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术后过90d随访,支架取栓组和直接抽吸组在主要终点事件良好预后率(44.9%vs.42.9%,P=0.852)、死亡率(27.5%vs.21.4%,P=0.553)以及次要终点事件血管再通率(97.1%vs.92.9%,P=0.341)、症状性颅内出血率(4.3%vs.14.3%,P=0.104)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2、术前较低的NIHSS评分、较高的BATMAN和Pc-ASPECTS评分及快速的血管再通预示着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卒中类型、血栓位置、桥接溶栓和麻醉方式等因素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3、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直接抽吸技术相比于支架取栓技术具有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且能在更短时间内实现血管再通。

张智慧,张新昌,倪光夏[6](2021)在《针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针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针刺联合溶栓治疗ACI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各库建库时间至2020年3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评估,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溶栓基础上加入针刺治疗可提高ACI患者的临床有效率(RR=1.19,95%CI[1.13,1.25]),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MD=-3.51,95%CI[-4.54,-2.48]),改善Barthel指数(MD=12.26,95%CI[8.07,16.46]),并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MD=-3.99,95%CI[-4.35,-3.63])。两组间血管完全再通率(RR=1.20,95%CI[1.00,1.44])、不良反应率(RR=0.76,95%CI[0.41,1.41])和出血性转化率(RR=0.72,95%CI[0.14,3.6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有效证据表明,针刺在提高ACI溶栓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黄彦杰[7](2021)在《人血白蛋白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人血清白蛋白在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中已显示出显着疗效,但白蛋白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我们对已发表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定量分析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白蛋白治疗后的神经功能预后。2020年7月,我们检索了Pub 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共纳入4项研究和1611名患者。汇总结果显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患者有635例,其中白蛋白组321例(39.8%),对照组314例(39.1%),白蛋白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95%CI0.85-1.27),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白蛋白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远期神经功能结局没有有益影响。此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输注白蛋白后更容易发生肺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我们在给予白蛋白治疗时应格外谨慎。

孙丽丽[8](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阳利霞[9](2020)在《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的可能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观察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分析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科2018年4月-201 9年10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进行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化痰祛瘀汤加减方。于治疗前、治疗后收集相关数据。对两组的总疗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空腹血糖、血脂、中风病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结果,以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运用TCMSP和相关文献记载检索筛选化痰祛瘀汤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及相关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获取作用靶点的标准名称,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疾病的相关靶标,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与本病相关的核心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R语言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经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空腹血糖、TC有差异(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G、LDL-C、HDL-C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空腹血糖、血脂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TC、LDL-C、HDL-C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差异性,TG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4)总疗效:两组相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着。(2)根据筛选条件得到化痰祛瘀汤207个有效化合物和176个药物相应靶点,根据平均度值7.43,筛选出核心靶点48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条目89条(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8条通路与本病有关(P<0.05)。结论:(1)化痰祛瘀汤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及降低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水平,且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血糖血脂有一定下降,治疗安全可靠,副作用小,适宜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提供新的思路。(2)化痰祛瘀汤中的活性化合物可能通过乙肝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h1 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途径作用于JUN、MAPK3、MAPK1、TNF、IL6、AKT1、ESR1等核心靶点发挥其中医疗效,提示化痰祛瘀汤与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细胞凋亡、免疫反应等生物过程具有潜在的关联性与治疗作用,为本药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的效应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刘长英[10](2020)在《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发病特征及中药干预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图论分析方法,从复杂脑网络的层面分析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与气虚血瘀证患者发病特征的差异,以及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大脑功能网络变化的影响,探讨脑梗死不同证型的脑网络特征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的神经网络效应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其中,风痰阻络证患者17例,气虚血瘀证患者9例,同时纳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10例。采集其一般资料,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研究二共纳入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化痰通络汤,对照组仅予西医常规治疗,于入组当天及干预10天后分别进行量表测评和治疗前后2次功能磁共振扫描。基于图论分析,采用AAL标准脑分区模板,构建大脑功能网络,计算脑网络的全局拓扑属性和节点属性。通过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与气虚血瘀证及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对比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证型之间的脑网络差异。通过风痰阻络证患者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大脑网络的对比分析,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 1.大脑功能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分析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和气虚血瘀证患者大脑网络的小世界属性σ均大于1,仍具备小世界网络特征,但两者在部分稀疏度阈值下均显着低于健康受试者,且气虚血瘀证患者在部分阈值下显着低于风痰阻络证患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γ、Cp、Eg、Eloc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下降,λ、Lp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升高;风痰阻络证患者的Cp、Eg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下降,Lp在部分阈值下较健康受试者显着升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γ值在部分阈值下较风痰阻络证患者显着下降,风痰阻络证与气虚血瘀证之间的λ、Cp、Lp、Eg、Eloc未见显着性差异。2.大脑功能网络节点属性分析脑梗死患者部分脑区的节点度值和介数中心性发生改变,且证型不同发生发生改变的脑区也存在差异。风痰阻络证患者节点度值下降的脑区均位于右侧,而气虚血瘀证患者左右大脑半球均有,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脑网络损伤可能更广泛。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右侧眶部额中回、右侧后扣带回介数中心性升高,而气虚血瘀证患者未见脑区节点介数中心性升高。研究二1.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分析 脑梗死风痰阻络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之间有显着的子网络,主要表现为左侧前扣带回及其旁扣带回与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旁小叶等功能连接降低。2.大脑功能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后的σ、γ、Eg、Eloc在部分稀疏度阈值下值较治疗前显着升高,λ、Lp在个别阈值范围下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的σ、γ、λ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试验组的λ在部分阈值下较对照组显着下降。3.大脑功能网络节点属性分析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核心节点及部分脑区的节点度值均发生变化,试验组治疗前后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节点度值升高的脑区均位于右侧大脑半球,节点度值下降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大脑半球,显示出部分偏侧化效应。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连接枢纽点和部分脑区的介数中心性均发生变化,且试验组治疗后某些与情感、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介数中心性增加。治疗后试验组部分脑区的节点效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未见有节点效率下降的脑区;试验组较对照组节点效率升高的脑区均位于右侧大脑半球,节点效率降低的脑区均位于左侧大脑半球。4.模块化分析治疗后试验组的Qfc和Qi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其划分模块的分化能力和网络中模块划分精细能力均较治疗前升高。5.相关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的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差值与BI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全局效率Eg差值与NIHSS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特征路径长度Lp差值与NIHSS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可能与信息传递效率的升高有关。右侧壳核节点度值的变化程度与BI量表治疗前后的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患者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大脑功能网络仍具备小世界网络特征,但其小世界属性均受损,气虚血瘀证患者小世界属性的受损程度高于风痰阻络证患者;脑梗死患者部分脑区的节点度值和介数中心性均发生了变化,且证型不同发生变化的脑区也存在差异。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化痰通络汤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整合能力和分离能力,在节点属性方面表现出部分偏侧化效应和对脑功能网络的整体调节效应。化痰通络汤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增强全局信息处理能力,这可能是化痰通络汤促进脑梗死后功能网络恢复的机制之一。

二、延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排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脑梗死流行病学资料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3.中医对脑梗死(中风)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3.2 病因病机
    4.脑梗死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
        4.2 中医治疗
    5.针刺治疗脑梗死机制
    6.本研究科学假说形成的理论依据
        6.1 脑梗死溶栓疗法的优势及存在的并发症
        6.2 脑梗死后BBB的破坏是溶栓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6.3 有效防控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是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的前提
        6.4 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加重的关键路径
        6.5 针刺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的有效途径
        6.6 “针刺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少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所致的HT发生”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神经行为学评分
        2.6 脑梗死体积测定
        2.7 BBB通透性的测定
        2.8 脑含水量的测定
        2.9 脑出血性转化的测定
        2.10 统计学方法
        2.11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模型制备过程中的脑血流量变化
        3.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
        4.小结
    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Western Blot检测
        2.6 Real-time PCR检测
        2.7 免疫荧光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各组大鼠RhoA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ROCK2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MLC蛋白表达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MMP9蛋白表达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ZO-1蛋白表达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Claudin5蛋白表达的比较
        3.7 各组大鼠Occludin蛋白表达的比较
        4.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的临床效应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4 治疗后sICH发生率比较
        3.5 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6 治疗前后sICH相关指标
        3.7 依从性比较
    4.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脑梗死模型及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1.1 脑梗死模型选择
        1.2 脑梗死模型评价指标选择
    2.溶栓时间的选择依据
    3.sICH观察时机的选择
    4.治疗手段选择的思考
        4.1 针刺联合溶栓药物的选择依据
        4.2 醒脑开窍针刺法选择依据
    5.RhoA/ROCK信号通路与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关系
    6.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7.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8.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临床效应的分析
    9.本研究的创新性
    10.不足与展望
        10.1 不足
        10.2 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NIHSS评分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1 背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前言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1 方法
        2 访谈提纲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1 背景
        2 稽查主题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脑卒中的概念
    第一节 中医中风病
        1.现今中风病的概念
        2.历史中的中风病内容
        3.小结
    第二节 西医脑卒中的概念
        1.现今脑卒中的概念
        2.脑卒中的内容
        3.小结
第二章 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第一节 脑卒中的全球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小结
    第二节 我国的脑卒中疾病负担
        1.患病率高
        2.发病率高
        3.致残率高
        4.死亡率高
        5.经济负担重
        6.小结
第三章 现代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治疗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1.缺血性中风的概念与内涵
        2.缺血性脑卒中的概念与内涵
        3.小结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新思路
第四章 地龙与蚓激酶
    第一节 地龙
    第二节 蚓激酶的应用与功效
    第三节 蚓激酶的文献研究报告
        1.蚓激酶的文献检索及结果
        2.蚓激酶治疗脑卒中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3.蚓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4.小结
第五章 临床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1.主要目的
        2.次要目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对象
        1.入选程序
        2.入选标准
        3.纳入标准~([40,77,83])
        4.排除标准~([40,77])
        5.病例脱落
        6.病例退出
        7.病例中止标准
    第五节 干预措施
        1.试验分组
        2.访视计划
        3.合并治疗
    第六节 疗效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
        2.次要疗效指标
        3.探索性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第七节 安全性监测
        1.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定义
        2.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说明
        3.关于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措施
        4.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关联性判断
    第八节 统计分析
        1.样本量计算
        2.统计分析数据集
        3.统计分析计划
    第九节 研究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1.数据监察委员会
        2.资源配置
        3.质量控制
        4.紧急破盲及揭盲
        5.伦理申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附件2 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
    附件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附件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
    附件5 影响血液流变学和纤溶系统的药物
    附件6 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表
个人简历

(4)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红中风胶囊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试验方案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多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支架取栓与直接抽吸两种血管内治疗技术在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针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1.4 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特征与质量评价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有效率
        2.2.2 NIHSS评分
        2.2.3 BI评分
        2.2.4 C反应蛋白水平
        2.2.5 血管完全再通率
        2.2.6 发表偏倚分析
        2.2.7 安全性评价
        2.2.7.1 不良反应
        2.2.7.2 出血性转化
3 讨论

(7)人血白蛋白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材料与方法
    1 检索策略
    2 筛选标准
    3 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4 数据分析
第二部分:结果
    1 检索结果
    2 RCT荟萃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血白蛋白应用于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8)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补充图表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9)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病例排除标准
    5.病例剔除标准
    6.病例脱落标准
    7.研究方案
        7.1 病例分组
        7.2 治疗方案
    8.观察指标
        8.1 安全性观察项目及方法
        8.2 疗效性指标
    9.统计学分析
    10.研究结果
        10.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10.2 治疗前各项指标情况比较
        10.3 临床疗效比较
        10.4 安全性分析
    11.讨论与分析
        11.1 缺血性中风的病机
        11.2 风痰瘀阻的病机内涵
        11.3 化痰祛瘀汤的配伍特点
        11.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2.结论
第二部分 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化痰祛瘀汤主要化合物的筛选
        1.2 化痰祛瘀汤主要化合物作用靶点和缺血性中风相关靶点的获取
        1.3 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靶点预测和可视化处理
        1.4 靶点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化痰祛瘀汤主要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2.2 药物-靶点网络构建
        2.3 预测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靶点
        2.4 化痰祛瘀汤对缺血性中风相关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2.5 靶点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4.结论
不足与展望
全文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中医证候评价量表
附录C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附录D
综述 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10)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发病特征及中药干预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概述
        1 风、痰、瘀立论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2 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脑网络分析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1 大脑连接组研究
        2 复杂脑网络研究
        3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脑网络研究
        4 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在脑梗死中的研究
        5 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中的应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型的脑网络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全局属性比较
        3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节点属性比较
        讨论
        1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全局属性分析
        2 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脑网络节点属性分析
        3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量表统计结果
        3 基于全脑网络的功能连接分析
        4 基于图论的全局属性分析
        5 基于图论的网络节点属性分析
        6 模块化分析
        7 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化痰通络法治疗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2 化痰通络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3 脑梗死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变化
        4 化痰通络法对脑网络全局拓扑属性的影响
        5 化痰通络法对脑网络节点属性的影响
        6 模块化结构
        7 相关性分析
        8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Automated Anatomical Labeling (AAL)大脑分区模板
    附录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3 Barthel量表
    附录4 改良Rankin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延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D]. 宋扬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D]. 夏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川红中风胶囊对急性脑梗死(风痰阻络证)的疗效研究[D]. 马春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多中心研究[D]. 耿皓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针刺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张智慧,张新昌,倪光夏. 针刺研究, 2021(05)
  • [7]人血白蛋白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黄彦杰.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9]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的可能机制[D]. 阳利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发病特征及中药干预的脑功能网络机制研究[D]. 刘长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延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